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构信息化建设和数据管理解决方案TOC\o"1-2"\h\u20343第一章机构信息化建设概述 339521.1信息化建设背景 3248281.2信息化建设目标 3315221.3信息化建设任务 330398第二章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 46202.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原则 43533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488592.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514545第三章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 5194523.1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原则 5220213.1.1坚持合法性原则 5241883.1.2坚持公平性原则 5158293.1.3坚持开放性原则 6123503.1.4坚持效益性原则 6306173.2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656223.2.1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6115273.2.2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6253543.2.3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 667353.2.4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激励机制 6183743.3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6266243.3.1明确平台建设目标 6261513.3.2制定平台建设方案 613153.3.3保证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6312413.3.4优化平台运维管理 728713.3.5推进平台广泛应用 76078第四章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7171294.1政务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7236344.2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模块 7224714.3政务服务平台运营管理 81294第五章数据治理 8312855.1数据治理框架 8204745.2数据治理流程 9272505.3数据治理技术 921858第六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0318646.1数据安全策略 10191276.1.1制定数据安全战略 10255746.1.2构建数据安全体系 10248966.1.3强化数据安全意识 10205876.2数据安全法律法规 10182886.2.1完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0261766.2.2加强数据安全监管 10189166.2.3明确数据安全责任 10152816.3数据隐私保护措施 11146726.3.1数据分类与分级 1130236.3.2数据脱敏处理 1194536.3.3数据访问控制 1140246.3.4数据安全审计 11135946.3.5用户隐私教育与培训 11151306.3.6建立隐私保护机制 114181第七章数据质量管理 11158407.1数据质量标准 11175967.1.1概述 11317807.1.2真实性 11170627.1.3准确性 11304317.1.4完整性 1264387.1.5一致性 12130387.1.6及时性 12274997.1.7可靠性 12228847.1.8可理解性 1236767.1.9可访问性 12254067.2数据质量评估 12306937.2.1概述 12296907.2.2评估方法 12137707.2.3评估指标 13249917.3数据质量控制 1340967.3.1概述 1377277.3.2数据质量控制策略 13232577.3.3数据质量控制措施 135545第八章数据开放与利用 14244538.1数据开放原则 14278948.2数据开放平台建设 14137598.3数据利用模式 1512674第九章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5326579.1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 15179959.2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 15165399.3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 16677第十章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 16519010.1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 162254910.1.1项目立项 162528110.1.2项目策划 161635410.1.3项目实施 162937610.1.4项目维护与升级 173028810.2信息化项目评估与监控 172619410.2.1项目评估 173088610.2.2项目监控 172541910.3信息化项目风险控制 17932310.3.1风险识别 172766510.3.2风险评估 17242910.3.3风险应对 172145910.3.4风险监控与处理 18第一章机构信息化建设概述1.1信息化建设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构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新挑战。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以期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能力,并实现政务数据的共享与开放。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应运而生,成为新时代治理的重要手段。1.2信息化建设目标信息化建设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冗余环节,提高工作效率。(2)提升服务质量:利用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透明的政务服务,提升形象和民众满意度。(3)实现政务数据共享与开放: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4)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1.3信息化建设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信息化建设需完成以下任务:(1)构建统一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整合各类政务信息系统,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2)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政策,推动政务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放。(3)优化业务流程: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4)提升服务质量:利用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政务服务,提升服务质量。(5)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证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6)培养信息化人才: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7)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信息化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通过以上任务的实施,我国信息化建设将逐步迈向更高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2.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原则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规划先行原则: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首先进行全面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规模、标准和进度,保证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2)需求导向原则:以满足机构业务需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实际工作,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发展相适应。(3)安全可靠原则: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信息安全,保证系统稳定可靠,防止信息泄露、篡改等风险。(4)技术创新原则:紧跟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5)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可持续发展。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网络基础设施:包括内部网络、外部网络、专用网络等,为机构提供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2)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备份等设备,为机构提供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等服务。(3)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设备,保障机构信息系统安全。(4)云计算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平台、虚拟化技术等,提高机构信息化服务水平。(5)物联网基础设施:包括传感器、智能设备等,实现机构业务智能化。(6)大数据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工具等,为机构提供数据挖掘、分析等服务。2.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策略为推动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策略:(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2)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责任等,为建设工作提供法制保障。(3)加大投入力度: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4)优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信息化人才,为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5)强化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机构信息化水平。(6)加强监督与评估: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监督与评估机制,保证建设成果符合预期目标。第三章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3.1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原则3.1.1坚持合法性原则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合规。在共享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因素,保证信息资源的合法性。3.1.2坚持公平性原则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遵循公平性原则,保证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均衡分布。在共享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分配、利用、效益等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平共享。3.1.3坚持开放性原则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具备开放性,鼓励部门之间、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在共享过程中,要打破部门壁垒,拓宽信息资源渠道,提高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3.1.4坚持效益性原则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注重效益,以提高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核心。在共享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2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3.2.1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内容、方式等,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制度保障。3.2.2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构建包括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3.2.3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处理、分析能力,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技术支撑。3.2.4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激励机制,鼓励部门之间、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3.3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3.3.1明确平台建设目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应以提高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3.3.2制定平台建设方案根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制定平台建设方案,明确平台的功能、架构、技术路线等。3.3.3保证平台安全稳定运行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信息安全、数据保密等因素,保证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3.3.4优化平台运维管理建立健全平台运维管理制度,定期对平台进行维护、升级,保证平台功能的完善和功能的稳定。3.3.5推进平台广泛应用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推广力度,提高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平台的认知度和利用率。第四章政务服务平台建设4.1政务服务平台架构设计政务服务平台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架构设计需遵循高效、稳定、安全、可扩展的原则。政务服务平台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层:负责存储政务数据,包括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等,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保证数据安全、高效存储。(2)服务层:提供数据访问、业务处理和接口调用等服务,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服务的模块化和可扩展性。(3)应用层:包括政务服务平台前端和后台管理系统,前端负责展示政务服务界面,后台管理系统负责政务服务平台运营管理。(4)安全层:保证政务服务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和日志审计等。4.2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模块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用户注册、登录、信息完善和权限管理等功能。(2)事项管理模块:提供政务服务事项的发布、修改、查询和统计等功能。(3)办事指南模块:为用户提供政务服务事项的详细指南,包括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时限等。(4)在线办理模块: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在线申请、审批和反馈等功能。(5)互动交流模块:提供在线咨询、投诉和建议等功能,方便用户与部门进行互动。(6)数据统计与分析模块:收集政务服务平台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4.3政务服务平台运营管理政务服务平台运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台运维:保证政务服务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包括服务器、数据库和网络设备的维护。(2)事项管理: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动态管理,保证事项的及时更新和优化。(3)用户服务:提供在线客服、电话咨询和现场指导等服务,帮助用户解决在使用政务服务平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数据管理:对政务服务平台运行数据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为平台优化提供数据支持。(5)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6)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政务服务平台,提高用户使用率和满意度。第五章数据治理5.1数据治理框架数据治理框架是指导数据治理活动的总体架构,其目的在于保证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提高数据利用效率,推动治理现代化。数据治理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1)治理目标:明确数据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如提高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共享等。(2)治理主体:明确数据治理的责任主体,包括部门、数据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等。(3)治理流程:梳理数据治理的全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共享、数据应用等环节。(4)治理制度:建立健全数据治理相关制度,如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共享与开放等。(5)治理技术: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数据治理的效率和水平。5.2数据治理流程数据治理流程是数据治理活动的具体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数据采集:按照数据治理目标,采集各类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2)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去噪等处理,保证数据质量。(3)数据存储:将清洗后的数据存储至数据仓库或数据库中,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4)数据加工:对数据进行加工、整合、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数据产品。(5)数据共享与开放:按照数据治理制度,推动数据共享与开放,提高数据利用效率。(6)数据应用:将数据应用于决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场景,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7)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保证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5.3数据治理技术数据治理技术是支持数据治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1)大数据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治理效率。(2)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计算和共享。(3)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4)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安全性等特点,实现数据的可信共享。(5)数据质量管理技术:运用数据质量管理工具,对数据进行质量监控、评估和改进。(6)数据安全技术:采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证数据安全。(7)数据隐私保护技术:运用数据脱敏、差分隐私等技术,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第六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6.1数据安全策略6.1.1制定数据安全战略为保证数据安全,我国需制定全面的数据安全战略,明确数据安全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该战略应涵盖数据安全的风险评估、安全防护、应急响应和恢复等方面。6.1.2构建数据安全体系数据安全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1)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2)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建立严格的身份认证机制,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数据资源。(3)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4)安全审计:对数据访问和使用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数据安全。6.1.3强化数据安全意识机构应加强数据安全意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形成良好的数据安全氛围。6.2数据安全法律法规6.2.1完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应加快完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数据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包括制定数据安全基本法、数据安全保护条例、数据安全标准等。6.2.2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监管机制,对数据安全进行有效监管。包括对数据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处罚等。6.2.3明确数据安全责任应明确各部门的数据安全责任,保证数据安全责任的落实。同时对数据安全事件的责任人进行追责。6.3数据隐私保护措施6.3.1数据分类与分级应对数据按照敏感程度进行分类与分级,对不同级别的数据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6.3.2数据脱敏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保证个人信息和隐私不受泄露。6.3.3数据访问控制应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敏感数据。6.3.4数据安全审计应对数据访问和使用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并处理数据隐私泄露事件。6.3.5用户隐私教育与培训应加强用户隐私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形成良好的隐私保护氛围。6.3.6建立隐私保护机制应建立健全隐私保护机制,对隐私泄露事件进行及时处理,保障公众利益。同时与第三方合作时,应保证合作方遵循隐私保护原则。第七章数据质量管理7.1数据质量标准7.1.1概述数据质量标准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对于提高数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数据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可访问性等方面。以下是具体阐述这些标准的内容:7.1.2真实性数据应真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不得包含虚假信息。数据来源应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保证数据真实可靠。7.1.3准确性数据应准确无误,避免因数据错误导致的决策失误。数据准确性要求对数据来源、采集、处理和存储等环节进行严格把控。7.1.4完整性数据应完整无缺,包含所需的所有信息。完整性要求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管理,保证数据不遗漏关键信息。7.1.5一致性数据应保持一致,避免因数据不一致导致的决策矛盾。一致性要求对数据格式、编码、存储和传输等环节进行统一规范。7.1.6及时性数据应及时更新,反映最新情况。及时性要求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发布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数据时效性。7.1.7可靠性数据应具有可靠性,保证数据来源、处理和存储等环节的安全。可靠性要求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7.1.8可理解性数据应具备可理解性,便于用户理解和应用。可理解性要求对数据格式、编码和表述等进行规范,提高数据可读性。7.1.9可访问性数据应具有可访问性,便于用户获取和使用。可访问性要求对数据发布、查询和等环节进行优化,提高数据利用率。7.2数据质量评估7.2.1概述数据质量评估是对数据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评估目的在于了解数据质量状况,发觉潜在问题,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依据。7.2.2评估方法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包括数据源评估、数据处理评估、数据存储评估和数据应用评估等。具体评估方法如下:(1)数据源评估:对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可信度、及时性等方面进行评估。(2)数据处理评估:对数据清洗、转换、整合等环节的质量进行评估。(3)数据存储评估:对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估。(4)数据应用评估:对数据应用的效果、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7.2.3评估指标数据质量评估指标包括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可访问性等方面。具体评估指标如下:(1)真实性:数据真实性的量化指标,如数据错误率、数据篡改率等。(2)准确性:数据准确性的量化指标,如数据误差率、数据一致性等。(3)完整性:数据完整性的量化指标,如数据缺失率、数据重复率等。(4)一致性:数据一致性的量化指标,如数据格式一致性、数据编码一致性等。(5)及时性:数据及时性的量化指标,如数据更新频率、数据响应时间等。(6)可靠性:数据可靠性的量化指标,如数据安全等级、数据备份频率等。(7)可理解性:数据可理解性的量化指标,如数据表述清晰度、数据格式友好度等。(8)可访问性:数据可访问性的量化指标,如数据获取难度、数据查询速度等。7.3数据质量控制7.3.1概述数据质量控制是对数据质量进行管理和保障的过程。通过制定数据质量控制策略、实施数据质量控制措施,保证数据质量达到预期标准。7.3.2数据质量控制策略数据质量控制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质量控制:保证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可信度和及时性。(2)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对数据清洗、转换、整合等环节进行严格把控。(3)数据存储质量控制: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性和可靠性。(4)数据发布质量控制:对数据发布、查询和等环节进行优化。(5)数据应用质量控制:对数据应用的效果、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监控。7.3.3数据质量控制措施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具体如下:(1)制定数据质量控制标准:根据数据质量标准,制定具体的数据质量控制措施。(2)加强数据源头管理:对数据来源进行审查,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完整。(3)完善数据处理流程:对数据处理环节进行优化,降低数据误差和错误。(4)强化数据存储管理:对数据存储进行安全、稳定性保障,保证数据可靠。(5)提升数据发布质量:优化数据发布、查询和等环节,提高数据利用率。(6)加强数据应用监管:对数据应用进行评估和监控,保证数据价值最大化。(7)建立数据质量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反馈,持续改进数据质量。第八章数据开放与利用8.1数据开放原则数据开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法性原则。数据的开放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真实性原则。公开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准确的,以保证社会公众能够获取到可靠的信息。公正性原则。数据开放应保证数据的公正性,避免因数据偏见导致社会不公。便捷性原则。数据开放应尽可能简化获取流程,方便社会公众获取和使用数据。8.2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数据开放平台是数据开放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应遵循以下要求:构建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通过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便于社会公众一站式获取所需数据。完善数据开放平台功能。数据开放平台应具备数据检索、数据、数据接口、数据可视化等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保障数据安全。在开放平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数据安全,采取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证数据不被非法获取、篡改和泄露。加强平台运维管理。对数据开放平台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平台的稳定运行。8.3数据利用模式数据利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部数据共享。各部门之间应加强数据共享,提高决策效率和质量。与社会数据交换。与社会各界建立数据交换机制,促进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为决策提供更广泛的数据支持。数据驱动型服务。通过开放数据,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数据驱动型服务,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数据监管与评估。建立健全数据监管机制,对数据开放和利用情况进行评估,保证数据开放与利用的有效性。第九章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9.1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化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具备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才。(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注重培养既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又熟悉业务和管理的人才。(3)实施分类培养。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通过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9.2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是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关键。以下为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1)制定培训规划。根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明确培训目标、内容、方式和时间节点。(2)构建培训课程体系。以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政策法规等为核心,构建全面、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需求。(3)搭建培训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平台,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4)实施培训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工作取得实效。9.3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是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以下为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1)建立健全激励政策。制定针对信息化人才的薪酬、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提高信息化人才的职业吸引力。(2)加强精神激励。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对在信息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精神激励。(3)提供职业发展空间。为信息化人才提供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胶膜机行业当前经济形势及投资建议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皮革化料行业前景趋势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电动牙刷市场前景展望与投资战略决策报告
- 重庆铁路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安徽省滁州市来安中学高考仿真卷数学试卷含解析
- 山东省莱山一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评英语试卷含解析
- 江西省四校协作体2025届高考英语一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届江西省稳派教育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山西省忻州市忻州一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评数学试卷含解析
- 北京市东城区第五十中学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抑郁病诊断证明书
- 急性胰腺炎病案分析
- 模块8 西门子联锁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联锁系统维护》教学课件
- 肾穿刺的适应症及围术期管理考核评分表
-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 福费廷业务流程
- 地下室基坑开挖及边坡支护方案土钉墙 喷锚支护
- 初中毕业证书怎么查询电子版
- 垃圾焚烧发电厂消防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 工艺管廊架施工方案
- 2023行政执法人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