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农业技术推广手册_第1页
三农农业技术推广手册_第2页
三农农业技术推广手册_第3页
三农农业技术推广手册_第4页
三农农业技术推广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农业技术推广手册TOC\o"1-2"\h\u10381第一章农业技术推广概述 2211811.1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254131.2农业技术推广的原则 3100331.3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320656第二章耕作制度改革 4130492.1耕作制度改革的背景 4140152.2耕作制度改革的措施 458202.3耕作制度改革的效果 413134第三章种植业技术创新 5278183.1品种改良与选育 513573.2栽培技术改进 5223893.3种植业病虫害防治 63640第四章养殖业技术进步 676604.1养殖品种优化 6245174.2饲养管理技术 7247164.3疾病防控与治疗 732690第五章农业机械化 783255.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7233395.2农业机械化技术选择 8194635.3农业机械化作业规范 828278第六章农业信息化 9250436.1农业信息化建设 927396.1.1基础设施建设 936756.1.2技术支持 9130516.2农业信息化应用 10304676.2.1农业生产管理 1049026.2.2农村电子商务 10195146.2.3农业公共服务 10261026.3农业信息化管理 11167726.3.1组织管理 1134626.3.2技术管理 11170696.3.3资源管理 11307546.3.4安全管理 1114267第七章农业生态保护 11319897.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1300507.1.1概述 11305247.1.2生物多样性保护 1197217.1.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2235077.1.4农业生态防护林建设 1259597.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1292987.2.1补偿原则 12316587.2.2补偿方式 1210637.2.3补偿标准 12249207.3农业生态修复技术 13161907.3.1概述 13309277.3.2土壤修复技术 13305287.3.3水资源修复技术 13193807.3.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1311118第八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3203988.1农业废弃物种类与特点 13185888.1.1种类 13237998.1.2特点 14209668.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437838.2.1植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4122968.2.2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49648.2.3农业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4257358.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 15263798.3.1国家政策 1518018.3.2地方政策 1511937第九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5262579.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1587779.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16136919.3农业科技成果评价 165640第十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6778310.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 162404110.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 172085610.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 17第一章农业技术推广概述1.1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推广有助于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从而增加农业产值。(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技术推广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5)保护生态环境: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引导农民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1.2农业技术推广的原则农业技术推广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农业技术推广应以科学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和农业发展规律,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2)实用性原则:农业技术推广应注重实用性,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3)针对性原则:农业技术推广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生产条件,有针对性地推广适用技术。(4)效益性原则:农业技术推广应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5)参与性原则:农业技术推广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参与技术选择、推广和应用过程。1.3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2)现场演示:在农业生产现场,通过示范操作,让农民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技术。(3)科技示范户:选择有代表性的科技示范户,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农业技术。(4)科技服务:建立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查询、市场预测等服务。(5)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广农业技术。(6)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认知度。(7)科技交流:加强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地农业发展。第二章耕作制度改革2.1耕作制度改革的背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耕作制度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已显不足。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开始实施耕作制度改革。耕作制度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为耕作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础。(2)农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逐渐合理,为耕作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3)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耕作制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耕作制度改革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2耕作制度改革的措施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耕作制度改革采取了以下措施:(1)改进耕作方式:推广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深松耕作等先进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2)调整作物布局:根据区域气候、土壤条件,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3)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5)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3耕作制度改革的效果耕作制度改革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1)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耕作制度改革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2)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通过耕作制度改革,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逐渐优化。(3)提高了农业效益:耕作制度改革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4)保障了粮食安全:耕作制度改革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5)改善了生态环境:耕作制度改革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第三章种植业技术创新3.1品种改良与选育品种改良与选育是种植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旨在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我国在品种改良与选育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不断加大研究力度。品种改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病性改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手段,将抗病基因导入作物,提高作物的抗病性。(2)抗逆性改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育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3)品质改良:通过改良作物的营养成分、口感、外观等特性,提高市场竞争力。(4)产量改良:通过提高作物光合效率、优化营养分配等途径,提高作物产量。3.2栽培技术改进栽培技术改进是提高种植业产出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几个方面的栽培技术改进:(1)播种技术:优化播种时间、密度和方式,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2)施肥技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3)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植保技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5)收获技术:改进收获工具和设备,提高收获效率,降低损失率。3.3种植业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保障种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以下为几个方面的病虫害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通过改善土壤环境、调整作物布局、清除病残体等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害虫和病原菌的发生和传播。(3)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保证农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化学防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a.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b.严格遵守农药使用技术规程,保证用药安全;c.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减少单一化学防治带来的副作用。(4)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光、热、电等,直接杀死或驱避病虫害。(5)监测与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第四章养殖业技术进步4.1养殖品种优化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品种的优化已成为提高养殖业效益的关键因素。品种优化包括对现有养殖品种的改良和对新型养殖品种的引进。改良现有养殖品种。通过对现有品种的选育、改良,提高其生长速度、抗病力、繁殖力等特性。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选种选育,注重亲本质量;二是采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品种进行遗传改良。引进新型养殖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引进具有较高经济效益、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在引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品种的适应性、生长速度、繁殖力等因素,保证养殖效益。4.2饲养管理技术饲养管理技术是养殖业发展的基础,提高饲养管理技术水平,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优化饲料配方。根据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科学搭配饲料原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了解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二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饲料加工质量。改善饲养环境。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合理调控温湿度、光照等条件,有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饲养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二是采用智能化养殖设备,提高饲养环境控制水平。加强疫病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疫病监测和防控,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二是加强饲养人员的培训与考核。4.3疾病防控与治疗疾病防控与治疗是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疾病防控与治疗工作,有利于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加强疫病监测。定期对养殖场进行疫病监测,及时发觉和控制疫情。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健全疫病监测体系;二是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科学治疗疾病。针对发病原因,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降低死亡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二是采用现代兽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饲养管理。通过改善饲养环境、优化饲料配方等措施,增强养殖品种的抗病力。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提高饲养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加强饲养设施的维护与管理。第五章农业机械化5.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农作物机械化率已达到70%以上,其中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率超过80%。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等领域机械化水平也有较大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创新。在动力机械、种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等方面,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智能收割机等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有力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5.2农业机械化技术选择农业机械化技术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应性原则。根据我国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特点,选择适合当地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机械化技术。(2)高效性原则。优先选择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安全性原则。保证农业机械化技术安全可靠,降低农业生产风险。(4)经济性原则。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等因素,选择经济实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实际选择过程中,应根据以下方面进行:(1)作物种类。不同作物对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不同,如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适合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而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等则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机械化技术。(2)地域特点。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选择适宜的农业机械化技术。(3)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生产规模较大时,宜选择大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或家庭农场,可选择小型、适用性强的农业机械化技术。5.3农业机械化作业规范为保证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以下规范应得到严格执行:(1)作业前准备。对农业机械进行认真检查,保证机械功能良好,满足作业要求。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熟练掌握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2)作业过程。遵循农业机械化作业规程,保证作业质量。在作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机械运行状态,发觉问题及时处理。(3)作业后验收。对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进行验收,保证达到预期效果。如发觉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整改。(4)安全生产。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保证农业机械化作业过程中人身安全和机械安全。(5)维护保养。定期对农业机械进行维护保养,保证机械功能稳定,延长使用寿命。(6)环保要求。遵循环保法规,保证农业机械化作业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严格执行以上规范,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将得到有效保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第六章农业信息化6.1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以下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键方面:6.1.1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利用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完善农业信息传输网络,提升信息传输速度和稳定性。(3)构建农业信息处理与分析平台,提高信息处理能力。(4)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信息化应用提供物质保障。6.1.2技术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提高生产效率。(2)大数据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3)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4)云计算技术:通过云计算技术,提供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6.2农业信息化应用农业信息化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农业信息化应用的几个主要方面:6.2.1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作物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具体应用如下:(1)智能农业生产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控,提高生产效率。(2)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预测和分析,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6.2.2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是农业信息化应用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农产品线上销售:通过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2)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3)农村金融服务:通过互联网金融,解决农村融资难题。6.2.3农业公共服务农业公共服务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咨询、政策宣传、市场信息等方面。具体应用如下:(1)农业技术咨询平台:为农民提供在线技术咨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2)政策宣传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宣传农业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3)市场信息平台:发布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生产。6.3农业信息化管理农业信息化管理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6.3.1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6.3.2技术管理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管理,包括技术培训、技术支持、技术更新等方面,保证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6.3.3资源管理合理配置农业信息化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6.3.4安全管理加强农业信息化安全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制定农业信息化安全策略,提高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2)加强信息系统运维管理,预防信息系统故障。(3)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规范农业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第七章农业生态保护7.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7.1.1概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以减轻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7.1.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农业用地,保留一定比例的生态用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如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7.1.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具体措施包括: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施农业生态修复工程,如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等。7.1.4农业生态防护林建设农业生态防护林建设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规划防护林布局,提高防护效果;选择适宜的树种,保障防护林的生长与稳定性;加强防护林的抚育管理,提高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7.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进行补偿,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几个方面。7.2.1补偿原则公平原则:保证农业生态补偿的公平性,使受益者与负担者之间达到平衡;可持续性原则:保证农业生态补偿的可持续性,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效率原则:提高农业生态补偿的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7.2.2补偿方式直接补偿: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进行直接经济补偿;间接补偿:通过项目支持、技术指导等手段,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激励性补偿: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农业生产者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7.2.3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的制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农业生态环境的受损程度;农业生态保护的成本;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潜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7.3农业生态修复技术7.3.1概述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针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生态学、环境学、农业技术等手段,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与重建。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农业生态修复技术。7.3.2土壤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等,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污染治理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土壤侵蚀治理技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控制土壤侵蚀。7.3.3水资源修复技术水资源保护技术:合理调配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水生态修复技术: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护岸等方法,恢复水生态系统;水污染治理技术: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7.3.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能源等资源。第八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8.1农业废弃物种类与特点8.1.1种类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主要包括植物性废弃物、动物性废弃物和农业加工废弃物。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植物性废弃物:如秸秆、果壳、树叶、蔬菜残体等;(2)动物性废弃物:如禽畜粪便、尸体、羽毛、动物加工副产品等;(3)农业加工废弃物:如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等。8.1.2特点农业废弃物具有以下特点:(1)种类繁多,来源广泛;(2)数量巨大,年产量可达数亿吨;(3)富含有机质,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4)污染环境,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8.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8.2.1植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植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1)秸秆还田:将秸秆翻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2)秸秆生物质能源: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燃料,用于发电、供暖等;(3)秸秆饲料:将秸秆经过处理后,用作动物饲料;(4)秸秆栽培基质:将秸秆作为栽培基质,用于植物生长。8.2.2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1)禽畜粪便发酵:将禽畜粪便发酵后,用作有机肥料;(2)禽畜粪便饲料:将禽畜粪便经过处理后,用作动物饲料;(3)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将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传播;(4)动物加工副产品深加工:将动物加工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8.2.3农业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1)废水处理:采用生物、化学等方法处理废水,实现废水达标排放;(2)废渣综合利用:将废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如生产有机肥料、建筑材料等;(3)废水深度处理: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农业生产。8.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8.3.1国家政策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主要包括:(1)制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推广先进适用技术。8.3.2地方政策地方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1)加强农业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建设;(2)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农民环保意识;(3)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监管体系,保证政策落地。第九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9.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指将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阶段转移到生产实践中的过程,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组织和技术保障体系。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引导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导向和支持。政策引导机制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旨在降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提高转化效率。(2)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通过加强农业科研单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创新机制包括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技术交流等。(3)市场驱动机制:市场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动力。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4)中介服务机制:中介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培训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9.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指将经过试验、示范、评价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以下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措施:(1)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技术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知和应用能力。(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以农业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社等为载体,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络。(3)优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政策: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政策,如推广补贴、贷款贴息等,激励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4)发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作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9.3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是指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以下是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1)技术水平评价:评价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成熟度等,保证科技成果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2)市场前景评价:分析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市场竞争力等,预测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3)社会效益评价:评估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评价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