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四) 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四) 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四) 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四) 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四) 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东西并峙,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两个庞大帝国之间,没有直接接触,然而彼此都间接地知道远处有这样一个大国,广土众民,文化灿然。中国人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俨然视为遥远的另一个秦帝国,其推重可知!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这也是双方共有的形式。两个帝国的征伐过程,则不相同。秦灭六国,杀伐甚重;六国既灭,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秦亡,一时起义的诸侯军队,灭秦之后,兵锋南下,也未闻戍守秦国故地。刘项相争,刘邦得了天下,汉兴之后,早期郡守太都是由勋旧出任。然而,也未有汉军戍守内地的历史记载。此后中国的历史中;只有外族征服中国,方有戍军入驻国内之事。相对于中国的情形,罗马军队是由本国农户组成。罗马大将率军出征,罗马兵团大多随统帅将领留戍征服地区。于是,一批又一批,罗马子弟离开意大利半岛,却在新得的领土落户,成为当地的统治群。中国、罗马两个地区的不同处,当在中国早就有了郡县制度。春秋时代,秦、楚、三晋,都在扩大领土的过程中,将新获土地,派遣流官治理,不再实行世袭封建。秦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均已纷纷建立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士出任,但地方掾吏则为当地俊秀。中央又有刺史监临督察地方官员。这一套制度,起源早,发展时间也颇长久,因此运作相当顺畅。中央有了这一套统治机制,完全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反观罗马的情形:地中海地区是泛希腊文化的天下,也是罗马帝国的本部,但周边地区,包括今日的中东及欧洲大陆,其族群成分处处不同,各地的政治单位也各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希腊亚历山大建立的大帝国,为时短促,即已分崩离析。于是,罗马军团兵锋所指,每一地区都有独特的情况,罗马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在各地以不同的方式,与当地原有势力取得合作,以宗主国的地位,依赖戍军,控制属地。罗马军队马背上取得的天下,还是只能从马背上统治。这一形势当然极不稳定。日久之后,分戍各地的罗马军团,亲近自己利益所在的戍地,对宗邦故国,未必忠诚不贰。强藩率军回朝,或是近卫将领专控朝政,都使罗马帝国长期沦于军人专政的痼疾。再由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时代虽然百家争鸣,主流思想毋宁是儒家。秦以法家治国,其实法家不过是儒家的变种;汉兴以后,黄老曾经短暂得势,汉代终究以外儒内法为根本。儒家士大夫不断凭借政治与社会的优势'地位,推行儒家教化,以致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民间的民俗文化也逐渐与儒家融合。甚至边远地区,地方官员不断努力于教化工作,其涵化的力量十分强大。再加上中国文字是视觉文字,足以克服方言的隔阂。于是,虽然广土众民,地方性的差异不少,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构型,政治权力可以更迭,文化认同则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罗马以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于是,各地的故有文化,以及凡此故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都各行其是。在整个欧洲成为基督教的天下时,这一制度性的宗教,虽有普世的理念,却又有强烈的排他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将异端赶尽杀绝。欧洲长期笼罩于定于一尊的意识形态及精神生活,容不下任何不同的理念。从经济的层面来看,罗马与秦汉帝国,都曾将广大地区的地方经济,组织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在“罗马的和平”之下,舟车来往,无远弗届,各地物产,互通有无。地中海是罗马帝国的内海,地中海地区是罗马的中原。然而,各地物产的交流,主要的大宗生产品,例如橄榄油、葡萄酒、皮革、食盐……乃至于一般家用的物品,其实还是在地方性的市场圈内解决。相对而言,汉代中国的庞大经济网络,其中资源交流,由农舍到城市,一层一层集散,实与一个道路系统密切相关。大路、支线,以及河流航道,编织为一个相当固定的交流网络,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罗马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只指涉意大利半岛,及北面的东西大路。地中海的航道,船运虽可由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纵横自如,但不会构成固定的网络。两者相较,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织成形,可以扩张,却难以裂解。如果分裂为几个地区性的网络,仍会回到整体大网。因此,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罗马则不然,地区性的经济网络是构成庞大交换网络的成分。地区网络与地区网络之间,可以彼此来往,无须依赖一个固定的交通网,也无须依赖固定的资源供求。因此,罗马的庞大经济体系,一旦破裂,其中个别的成分,没有再求重整的迫切需要。罗马帝国秩序的稳定性不如中国,凝聚力不能持久,以致在罗马帝国之后,欧洲及中东、北非,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节选自许倬云《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有删改)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是当时雄踞于东西方的两大帝国,二者间有诸多相似之处。B.中国的春秋时期即有诸侯国派遣流官治理新获土地,不再实行世袭封建的情况。C.罗马戍军受命控制属地,可戍军利益与戍地更密切,未必会对宗主国绝对忠诚。D.欧洲的基督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而不同理念在欧洲地区一直都不能被容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汉帝国之所以能不依赖于戍军驻守征服地区,是因其不同于罗马的地方行政体系。B.罗马帝国周边所辖地区情况各异,与希腊亚历山大帝国的短暂与分裂有一定的关系。C.罗马帝国长期受困于军人专政,是由强藩带兵回朝或者近卫将领把控朝政而导致的。D.秦汉帝国的经济体系比罗马帝国的更难以分解,说明秦汉的经济实力强于罗马帝国。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素书》载:“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B.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出“儒以文乱法”的观点。C.儒家强调礼乐制度,法家主张严刑峻法。D.楚国司马子元伐郑时用楚地方言下令撤军。4.材料是怎样体现史论文的严谨性的?请简要分析。(4.分)

5.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与统一性”,请结合材料,对比罗马文明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

至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④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⑤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⑥其次就是鼠麹草,每逢暮春和初秋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⑦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节,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齿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⑧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不随着他走,就得和他离开,中间不容有妥协。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做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做主。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⑨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野性似乎也被夜的温柔驯服了不少。代替野狗的是麂子的嘶声。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月色朦胧的夜半,有一二猎夫,会效仿麂子的嘶声,往往登高一呼,麂子便成群地走来。……据说,前些年,在人迹罕到的树丛里还往往有一只鹿出现。不知是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繁盛的鹿群,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还是根本是从外边偶然走来而迷失在这里不能回去呢?反正这是近乎传说了。⑩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1942,写于昆明。(原文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⑤段作者引用诗句,写爱人之间的生命感受借“饮长江水”而相通,形象表达了人类的生命都受自然滋养,也因自然而相连相通。B.小草的意义能通过村女体现出来,村女和小草有共同的生命态度;且两者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可让读者产生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C.第⑨段中的省略号暗示麂子最终中了人的诡计,将被人类大量猎杀。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人类行为的批判,暗含文章主旨,引人反思。D.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指自然之于人,并不因时间、空间的差异而有差异,自然永远平等地给予万物以同等的生命与机会。7.对于下列句子在文本结构上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画横线句中,“石路的残迹”指这里曾经有过人烟,引出下文对消逝了的山村的叙写,是空间上的延伸,同时呼应标题。B.第②段画横线句中,“过去”指这条路让作者产生了对山村过往的联想,引出下文对山村历史变迁的叙述,是时间上的延伸。C.第④段画横线句中,“草木”与“余韵”指作者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山村留存的气息,引出下文对山村所在大自然的探寻。D.第⑧段画横线句中,树林的“萧疏”与加利树富有生命力的特点构成对比,且引出了后文对人类生命力衰弱的思考。8.文章依次书写了山村物象“泉水”“鼠麹草”“彩菌”,请分析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并谈谈作者按照此顺序来写的用意。(5分)

9.文章以“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题,山村是否真的消逝了?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惠帝二年,萧何卒。居无何,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终莫得开说。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窋既洗沐①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峦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材料二:读汉史者多曰:“曹参守萧何之规,日醉以酒。民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其为汉之二贤相也,至矣哉。”论曰:非也。署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宁顾清泠之水乎?设使竖子牵之于清冷之水,则涤乎肠中之泥也。牛然后知渟淖之污,不可终日而饮之。百姓罹秦之渴已久矣。萧何曰:“吾所以为法律,是权天下之草创也。若不止此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是牵民于清泠水也。曹参日荒于酒,惠帝讯焉,参罔于惠帝曰:“高帝创之,陛下承之,萧何造之,臣参遵之。”惠帝以为是也,民又歌之也。呜呼!汉之民以汉之污愈于秦之渴,不知牵于清泠之水,涤乎肠中之泥也。萧何之传曹参也,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待善覆者成焉。何既构矣,谓参为覆者。参守其构而不能覆,徒欺君曰:“陛下不如高帝,臣参不如萧何……”吾病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以曹参为堪其后,故为论之。(节选自程宴《萧何求继论》,有删改)【注】①洗沐:指休假。②颟:明确。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若不止A此B将致君C为D成康之君E使民F为成康之民G是牵民H于清泠水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除,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意思不同。B.“何以忧天下乎”,与《蜀道难》中“胡为乎来哉”的句式相同。C.以,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D.罔,与成语“置若罔闻”的“罔”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惠帝埋怨曹参不理政事,让曹窋私下试探他。曹参先是笞责了曹窋,后在皇帝询问时打消了皇帝的疑虑。B.程宴之文,从标题来看主要是评论萧何的,而正文内容其实意在批评萧何“构而未覆”和曹参守随萧规。C.材料一在君臣父子的关系中来展现萧规曹随这一历史事件;材料二的歌词则是对二人均予以高度肯定的评价。D.相较而言,司马迁善于用叙述性的语言记录言行,还原历史;程宴则更善于用譬喻来实现论证的生动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参免冠谢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4分)

(2)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待善覆者成焉。(4分)

14.如何评价“萧规曹随”?请结合两则材料予以简要陈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桂林中秋

张孝祥①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④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③。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注】①此前,张孝祥因上疏主张抗金而被贬谪至广西桂林。②赏心亭:位于建康,词人在此曾与抗金将领张浚交游。③遨头:宋代自正月至四月浣花,太守出游,士女纵观,称太守为“遨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上阕用比喻的手法写月夜美景,光辉夺目,十分富丽华贵,简直像是神仙境界一般。B.“去年”二,字将桂林和建康联系起来,以时空的跳转,由虚而实,实现情绪的转变。C.词人登楼赏景;整夜无眠沉湎于思,最终精神突围,表达词人不愿滞留于此的衷情。D.全词上下阕前后对比,顿见气势跌宕、波折,而又有回环呼应,使人思绪趋于深远。16.下阕“思悠悠”给读者留下解读空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思”的内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登高》中“

”一句与陆游《书愤》中“

”一句,都写到了作者鬓发变白,年华老去。(2)屈原在《离骚》中常用香花芳草作喻,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解释了原因:“

,

”。(3)鸟的鸣声是天籁,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声音;唐宋诗词中常常用鸟的鸣叫声喻指音乐,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土壤,是生物的家园。土壤中生物数量之多,(

A

),研究表明,一汤匙土壤中的生物比地球上的人口还要多。一些生物值得特别提及,比如蚯蚓,它们是土壤社会的老大爷,喜欢遛弯帮土壤通气,促进有机物质与土壤的混合和分解,使土壤更加肥沃。①蚯蚓的粪便还是一种优质肥料,因此被称为“土壤生态工程师”。土壤培育植物,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地球上95%的食物资源。而这些食物好不好高、营不营养,跟生壤的健康程度

。健康的土壤里富含矿物质,而贫瘠的土壤里则缺乏,两种土地长出来的水果、蔬菜或许外观看起来一样,但口感和营养成分可能

。②摄入不同土壤种出来的食物,会影响到我们身体某些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变化。研究发现,肥沃土壤长出的食物不仅能减少蛀牙,还能促进器官健康。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科学家还发现,农村接触土壤长大的孩子比城市孩子更少过敏,因为农村土壤中更丰富的微生物群,能为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天然训练。土壤还是人类的一个大药箱。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抗生素,就跟它有深厚的关系,不少医用抗生素就是从土壤里发现的。可见,这个“土里土气”的玩意儿是人类的宝藏。我们脚下的大地,可不止土里土气!③可惜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土壤也跟着变得没那么“土”。土壤健康面临侵蚀、污染、盐渍化和酸化等威胁。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工业污染、城市化,以及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正在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我们只有加深对土壤的认识,理解这份“土味”,(

B

),④让土壤这个跟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的生命三要素,给人们带来持续的健康。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没有蛀牙”,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该“土”的地方还是照样“土”。城市有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土地有土地该有的自然和纯净。哪天我:们如果听到:这片庄稼地,它是真的土,真的好土!想必这是对土地最好的赞美。18.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横线的①~④处四个语句中,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并改正。(4分)

20.下列对有关手法的运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研究表明,一汤匙土壤中的生物比地球上的人口还要多。(夸张)B.农村接触土壤长大的孩子比城市孩子更少过敏。(对比)C.土壤还是人类的一个大药箱。(比喻)D.(蚯蚓)喜欢遛弯帮土壤通气,促进有机物质与土壤的混合和分解。(拟人)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汉语中“A里A气”式的词语除“土里土气”外,还有“小里小气”“怪里怪气”“娇里娇气”等,这类词语在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点?本文段中“土里土气”运用有何特别之处?(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东晋名士王子猷,在一个大雪之夜,兴之所至,连夜坐着小船去看好朋友戴逵,快到达时却随即转身回去了。有人不解,.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很多人在旅游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时,虽然现实不如预期,或者对活动本身不太感兴趣,但往往会说:“来都来了。”从而选择继续下去或者接受现状。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参考答案1.D(因果推导有误,根据原文“在整个欧洲成为基督教的天下时,这一制度性的宗教,虽有普世的理念,却又有强烈的排他性……欧洲长期笼罩于定于一尊的意识形态及精神生活,容不下任何不同的理念”可知,欧洲基督教的排他性是在“在整个欧洲成为基督教的天下时”这一背景时期下才成立;题干扩大范围,“一直都不能”说法过于绝对。)2.D(推断无据,文章只论证秦汉帝国经济体系比罗马帝国经济体系更稳固,并不能说明秦汉的经济实力强于罗马帝国。)3.A(∧项,“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可以表现儒家文化在消除隔阂及涵化方面的作用。B项,“儒以文乱法”是法家代表韩非子对儒家的批判,无法用以支撑文中观点。C项,强调儒家和法家的区别,无法支撑文中观点。D项,说明当时方言的差异与隔阂,楚国用方言下令避免被郑国识破军事口令,无法支撑文中观点。)

4.①论证严密,从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对二者对比分析,逻辑严密。②论据真实充分,举出秦汉和罗马时期丰富的史实进行论证。③论证语言严谨,语言精练准确,具有学术性。(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5.①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短暂分裂总是能走向统一,传承至今未曾中断;罗马文明凝聚力不能持久,罗马帝国之后欧洲等地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最终未能统一。(2分)②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是因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在政治上,行政机制有利于统一国家,治理广土众民;文化上,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经济上,经济体系稳固,紧密联系。(2分)罗马文明的政治、文化、经济的稳定性不够,凝聚力不能持久,统一性不够,造成分裂的结局。(2分)6.C(“表达了对人类行为的批判”言之过重。温良的麂子躲避了野狗,却躲不过人的诡计,最后被人类全部猎杀,一旦人类加入,自然中的生命可能会暂时失去平衡,但这都是生命的规律,都在更大的生命体中达成谅解与平衡。指向的主旨是:自然中有竞争、平衡、蜕变、惩罚,但是无论生命中发生了什么,都不影响自然生命的继续。山水自然——各种植物、动物、村庄——和人类一道,共同谱写生命的乐章,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过程与意义,生命的消逝与永恒。)7.D(后文引出的不是对人类生命力衰弱的思考。秋后黄昏的树林展现了生命的残酷与竞争,如:“野狗求群求食的嗥叫”“夜夜常起的狂风”“要时时躲避野狗且很难逃避人类诡计的麂子”,老人、儿童、寡妇的形象则体现了生命的脆弱,象征人间的疾苦。)8.①“泉水”象征生命的起源与对生命的养育,“鼠鹅草”象征生命的谦虚、纯洁、坚强、质朴,“彩菌”象征生命的欢乐和艺术的想象(或生命的斑斓与喜悦)。(3分)②有了生命的起源与对生命的养育,才会有自然界各类生命的“谦虚、质朴、坚强”;有了这生存的根基,才有生命的创造与发展。(2分)9.①从物质的角度看(表面上),山村消逝了。山村的一间房屋的地基都找不到了,只剩下窄窄的石路。(2分)②从精神与文化的角度看(实际上),山村没有消逝。不同时空的人与物都受到自然的滋养,自然没有消逝,它们就永不会消逝。生灭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有了大自然的联结,作者得以超越时空与过往的人和全部的历史相通。(3分)(若答到“永恒”的也可酌情给分)10.BEG[此题难点在“此”是放在前句后面做宾语,还是放在后句前面做主语。结合前文信息“萧何曰:‘吾所以为法律,是权天下之草创也。”“此”放前面,做“止”的宾语,指代前文提及的基于天下草创而制定的法律制度,句意为“如果不止步于此,(而随时势变化采取不同的制度),那么将会让君王成为周成王、周康王一样的君王,让老百姓成为成康盛世之民”。而如果将“此”放在后句做主语,那么前句“若不止(如果不停止)”与前文语意衔接不紧密。其他几处的判断不难,分析略。]11.B[两句均为宾语前置句。何以,以何/胡为,为胡。A项,都是任命(官职)。C项,语意不同:介词,因/动词,认为。D项,用法不同:动词,欺骗,作谓语/否定词,没有,做“闻”的状语。]12.B(“批评萧何‘构而未覆’”错误,从文末“吾病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及标题“萧何求继论”可以得知,程宴主要是批评萧何不善于寻找接班人。)

13.(1)曹参脱下帽子谢罪说:“陛下您看我的能力与萧何相比,哪一个更强?”[计分标准:免冠,脱下帽子;(1分)谢,谢罪、道歉等;(1分)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1分)句意。(1分)](2)好像木匠能搭建起木料,但没有完成屋顶的覆盖,而房屋的最终建成一定要等待善于盖屋顶的人来完成。[计分标准:构,搭建、搭好等;(1分)果,完成,实现等;(1分)终者,最终建成,最终完成等;(1分)句意。(1分)]14.萧规很明确清晰,(1分)而曹参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及萧何,(1分)故任相国时谨守前任萧何的治世之策有合理性;(1分)但更有不当的一面,萧规主要是适用于天下初创之时,(1分)而曹参作为继任者,应该适时完善,开创盛世。(1分)15.C(“词人不愿滞留于此”错误。末句意为“兴致不低,暂且在此待会儿”。词人虽忧愁满怀,但明月及其带来的回忆给人片刻慰藉,故虽然夜已残天将晓,词人仍愿停留;同时,词人只是暂时在此待会儿,谈不上精神突围。)16.①追忆往昔,怀念胜景。词人追念建康如画的千里江山,回忆着那里彻夜的笙歌,景色无比壮丽,场面热闹非凡。②孤独失意,今非昔比。词人受到朝廷的排挤贬至桂林,明月依旧,人事变迁,又值中秋夜,难免透出淡淡的失意与孤独。③矢志报国,凌云之志。思念同样主张抗金的旧友,在本应美好团圆的中秋夜登楼搔首,委婉地表达了词人不渝的报国之志。④享受当下,尽兴而为。词人虽遭贬谪仍意兴不减,尽管感到孤独,但依然享受当下。(每点2分,写出三点给6分)17.(1)艰难苦恨繁霜鬓镜中衰鬓已先斑(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3)示例: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18.示例: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乙.大相径庭(迥然不同、截然不同)(每空1分)19.①处,偷换主语。应在“因此”之后加上主语“蚯蚓”。④处,不合逻辑。最简单的修改方法是删去“三”,也可改为“让这个跟空气和水一起构成生命三要素的土壤”。(指出序号给1分,修改给1分)20.A(这是科学研究的事实,并非夸张。)21.示例:A.超出人们的想象(让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B.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土壤(每空2分)22.①运用上的共同点:一般作形容词;经常用于描写人物形象或者气质;口语色彩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