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_第1页
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_第2页
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_第3页
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_第4页
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录法律实施总体情况01主要成效与进展02专题询问与审议03存在问题与挑战04未来工作建议05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0601法律实施总体情况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法律通过背景黄河保护法的制定背景深厚,旨在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是党中央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决策。立法过程概述黄河保护法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于2022年10月30日审议通过,并于2023年4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律从立法到实施,历时数月,充分展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主要内容与特点黄河保护法共包含122条,涵盖总则、规划与管控、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重要内容。该法律在保障黄河安澜、推进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务实性,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配套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完善法规体系各地也积极响应,发布了地方性的法规条例以支持黄河保护法的实施。例如,山东省的《山东省黄河保护条例》、河南省的《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等,这些地方条例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地方特色条例出台为了提升执法质效,黄委与相关部门协作,制定了9项配套制度,并完成了8项规范性文件和内部制度的制定,进一步推动了黄河保护法治体系的建设,增强了法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推动法治体系建设黄河保护法的出台促进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和《黄河水毁修复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生态修复工程成效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沿黄9省区完成造林2541.38万亩,种草改良5200.92万亩。植被覆盖度持续上升,近20年植被“绿线”向西移动约300公里,有效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水质改善成果黄河干流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质,显示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措施,流域内水体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为生物多样性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土壤侵蚀治理进展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水蚀和风蚀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生态恢复与治理,区域土壤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后续农业生产和生态重建打下坚实基础。02主要成效与进展黄河干流水质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质改善成效显著黄河干流水质连续两年达到Ⅱ类,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环保措施,包括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河流中的污染物排放,改善了水质。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显著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植被的增加不仅有助于防沙治沙,还提升了土壤保持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为黄河水质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生态流量监控逐步建立逐步建立的生态流量监控体系对确保黄河生态用水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监控和管理水利水电工程下泄的生态流量,保障了河道生态的基本需求,促进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植被覆盖度整体趋势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调查数据,近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特别是在水土保持区和生态恢复区内,植被覆盖率从2015年的60%提升至2023年的70%。人工林建设成效黄河流域大规模的人工林建设工程有效提升了植被覆盖度。截至2023年,人工林面积已超过30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和宁夏等省(区),植被覆盖率提高显著。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是植被恢复的重要推动力。自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内已有超过2000万亩的耕地转变为林地,植被覆盖度因此得到大幅提升。草原生态保护项目黄河中游地区推行草原生态保护项目,通过围栏封育、草种改良等措施,植被覆盖度由2010年的50%增加到目前的65%,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沿黄9省区造林及种草改良面积扩大造林面积显著增加2023年,沿黄9省区完成造林面积达到2541.38万亩,较上一年增加约10%。这一数据表明,沿黄地区在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种草改良面积扩大2023年,沿黄9省区种草改良面积为5200.92万亩,较2022年提高约8%。改良后的草地不仅增强了土地的生态功能,还提升了农业产值。重点区域生态持续向好三江源、甘南黄河上游以及若尔盖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植被覆盖度上升,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03专题询问与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组会议审议报告会议背景与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组会议旨在审议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了解法律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此次会议是监督法修改后的重要专题询问,具有重大意义。专题询问与反馈在专题询问环节,委员们就如何依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解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关切,提出具体措施,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和改进。参会领导与委员赵乐际委员长、李鸿忠副委员长等多名全国人大常委会成员出席了会议。吕忠梅、李高、许安标等委员以及王艺华、许庆民等与会同志,围绕多个关键问题提出询问,体现了对黄河保护的高度重视。后续行动计划根据会议讨论结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后续行动计划,督促相关部门落实会议决定。通过持续监督和评估,确保黄河保护法在实际操作中取得实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要内容与讨论会议重点审议了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并就流域保护治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委员们提出了加强流域规划体系建设、完善水沙调控、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建议,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保护提供方向。委员提出询问与建议水资源短缺问题吕忠梅指出,尽管黄河保护法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法律理解、执行和配套方面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流域保护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与法律的规定存在一定距离,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法律实施与配套问题委员们建议,应加强黄河保护法的法律监督力度,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通过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项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法行为,推动法律在实际操作中的落地生效,提升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法律监督力度执法检查中发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是各地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委员询问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关注未来将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以保障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赵乐际委员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赵乐际对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肯定赵乐际在讲话中肯定了黄河保护法自实施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强调该法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赵乐际对执法检查工作高度评价赵乐际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执法检查报告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黄河保护法实施的实际情况,为后续改进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赵乐际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赵乐际指出在黄河保护法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宣传、完善配套措施、严格执法监督等改进建议,确保法律有效实施。赵乐际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赵乐际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此次执法检查为契机,加大落实力度,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黄河长治久安。04存在问题与挑战水资源短缺及规划体系问题黄河水资源总量不足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合理水平。水资源超载现象普遍,需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控制取用水总量,确保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问题,部分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而另一些地区却面临严重缺水状况。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措施。水资源配置不合理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3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严重缺水标准(1000立方米/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土流失现状截至2023年底,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5.11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8.12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6.99万平方千米。虽然与2022年相比有所减少,但减幅仅为1.72%,显示出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土保持率提升2023年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率为68.40%,较2022年提高了0.55个百分点。尽管有所提升,但这一比率仍然较低,表明需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力度,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生物与工程措施并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包括生物措施如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以及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淤地坝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区域综合整理也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应继续推广这些成功模式。生态补偿制度待完善生态补偿标准不统一黄河流域各省区在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上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衡量和评估标准。这种不一致性影响了跨区域生态合作的有效性,阻碍了全流域生态保护的整体推进。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目前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单一的资金来源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规模和可持续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保护需求。补偿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善生态补偿效果的评估机制尚不完善,缺乏长期和系统的效果跟踪与反馈机制。无法准确评估生态补偿的实际效果,导致政策实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影响整体治理效果。公众参与度低公众在生态补偿制度中的参与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公众监督和反馈渠道。公众对生态补偿政策的了解和参与不足,难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黄河的强大合力。05未来工作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黄河保护的财政投入,确保资金到位。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修复项目,提升执法监管能力,保障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领域。优先支持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等关键项目,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黄河保护工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环保项目,共同分担黄河保护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投入格局。通过财政引导、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强化水沙调控及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沙调控技术研究通过建立科学的江河水沙调控理论和模型,解决黄河口流路稳定与治理问题,优化下游河道形态,提高中游三门峡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的拦沙能力,确保黄河水沙调控科学有效。完善骨干水库工程体系加快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增强水沙调控能力。小浪底水库及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提升黄河水沙调控和水资源调蓄能力,进一步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实施联合调度淤积形态管理探索小浪底水库等干支流水库群的水沙联合调度运行方式,优化调控淤积形态,通过“拦、调、排、放、挖”综合措施,合理调节泥沙含量,提升整体防洪减灾能力。强化水沙调控与生态修复结合在水沙调控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修复,通过科学调度和生态工程建设,恢复河湖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01020304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推动黄河保护法的全面实施,需制定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确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为支持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应建立健全多渠道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同时设立专项基金,保障项目资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加强生态补偿监督强化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使用透明高效。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审核生态补偿项目的进展和效果,公开监督结果,提升公众信任度。推广生态补偿模式总结并推广成功的生态补偿模式,如水源涵养林补偿、退耕还林补偿等,在全流域范围内复制实施。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更多区域参与生态保护。06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依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01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为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黄河保护法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与利用。02推动用水方式转变法律要求在黄河流域实行“四水四定”原则,即水量、水质、用水对象和用水时间四要素的确定,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03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同治理,提升整体生态质量。04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重点污染源治理,切实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保障黄河长久安澜。05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平衡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推动黄河流域发展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确保黄河保护法的有效实施。督促有关方面认真贯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