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晚清时期(20题)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晚清时期(20题)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晚清时期(20题)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晚清时期(20题)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晚清时期(2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晚清时期(20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广州三模)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2.(2024•辽宁模拟)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来源内容太平天国方面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方面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民国前后革命党人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3.(2024•辽宁模拟)如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表货物比重年份甲乙丙丁1871~18732.830.20.90.91881~18835.822.80.31.11891~189314.620.55.91.81901~190318.619.74.21.71909~191112.816.74.83.01919~19219.618.42.45.0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4.(2024•北辰区三模)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产品原煤烧碱电动机棉纱棉布纸火柴卷烟面粉比重28.3%59.4%79.6%46.7%40.3%63.4%80.6%80.4%79.4%据上表推知,当时()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5.(2024•铜川一模)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南汇(上海)市场对洋纱的态度,经历了“不喜用”“掺和洋纱”“一概收买”三个阶段,当地土布业也经历了“土经土纬”“洋经土纬”“洋经洋纬”三个阶段。19世纪90年代当地的土纱已逐渐退出市场。这说明()A.上海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确立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顽强抵制洋货的输入 C.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6.(2024•济源四模)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蒋介石亲任委员长。1936年,资源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按此计划,计划五年内由政府投资2.7亿元,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其意图在于()A.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发展工业 B.建立统制经济体制壮大官僚资本 C.建设后方工业基地预备大战爆发 D.采取行政干预手段优化工业结构7.(2024•黑龙江模拟)“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A.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D.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8.(2024•长春四模)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9.(2024•河南模拟)《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A.历史事实的叙述 B.历史过程的描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历史结论的阐释10.(2024•冀州区校级模拟)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 B.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11.(2024•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构划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A.承担了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12.(2024•青岛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随后德国舰只开进胶州湾过冬,俄国则据旅顺、大连湾。这反映出()A.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B.俄德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 D.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13.(2024•南通二模)《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14.(2024•泰安四模)有学者对上海《申报》在1911年至1919年刊登的纺织类广告数量作了统计(如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年份类别191119121913191419151916191719181919中资61920243623202420外资47912181861022A.上海已成为纺织业的中心 B.传统纺织业在新机遇下重新焕发生机 C.民族资本已超过外国资本 D.纺织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内外形势变化15.(2024•甘肃模拟)鸦片战争后英国谢菲尔德的商人运来大批刀叉:准备卖给中国人当做餐具,结果陈列在商店多年无人问津;伦敦的商家运往中国一批钢琴,结果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A.英国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抵制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存在盲目性 D.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16.(2024•重庆模拟)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 B.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 C.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 D.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17.(2024•黑龙江模拟)与古代掠夺性或复仇性的战争不同,近代战争本身往往是手段,不是目的。战争结束的形式和结果不仅影响未来,也可以从中看出战争双方的意图,尤其是战胜方的诉求。《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下列条款中最能体现“战胜方”诉求的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C.赔款2100万银元 D.开放五处通商口岸18.(2024•锦州模拟)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之二的股票出售给比利时,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A.保路运动广泛开展 B.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D.民众路权意识增强19.(2024•河北模拟)1901年,敏锐的书商们将厚重的史籍简化、重组,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成为市场的“畅销书”,颇受应举“策论”士子的欢迎。据此推测介绍西方历史的“史书”畅销的原因是()A.近代新式教育推行 B.史学价值得到重估 C.人才选拔机制调整 D.学习西方获得认同20.(2024•滨海新区模拟)1895﹣1911年间,天津口岸进口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1898年间,天津口岸进口的正常消费资料如棉织品、毛织品、五金及日用商品等占全部进口商品的比重为35.5%,到1908年这一比重上升到了47.83%。这一变化,表明()A.近代工业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 B.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完全解体 C.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D.天津及华北经济的殖民地性质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晚清时期(20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广州三模)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要求学生结合尽的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2024•辽宁模拟)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来源内容太平天国方面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方面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民国前后革命党人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表格中各个阶层的阶级立场分析对洪秀全不同评价的原因。【解答】依据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因此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扑灭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革命需要,称洪秀全为“英雄”、“豪杰”,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这一时期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由此可知,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故C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而且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错误;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故B项错误;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场的差异,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3.(2024•辽宁模拟)如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表货物比重年份甲乙丙丁1871~18732.830.20.90.91881~18835.822.80.31.11891~189314.620.55.91.81901~190318.619.74.21.71909~191112.816.74.83.01919~19219.618.42.45.0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表格信息可知甲从1871~1873的2.8,逐渐上升到18.6,之后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棉纱的需求量增多,同时受甲午中日战争和一战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棉纱的需求量更多,但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打击,棉纱的需求量减少,所以甲应是棉纱,B项正确;由于近代中国,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整体占比较低,但是要比大米占比高,而中国作为传统的种植大国,本身米产量较高,需求量应是最少的,所以丙是钢铁,丁是米,与设问不符,排除AC项;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所以棉布的进口量应是最高的,乙是棉布,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4•北辰区三模)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产品原煤烧碱电动机棉纱棉布纸火柴卷烟面粉比重28.3%59.4%79.6%46.7%40.3%63.4%80.6%80.4%79.4%据上表推知,当时()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题干时间涉及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5.(2024•铜川一模)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南汇(上海)市场对洋纱的态度,经历了“不喜用”“掺和洋纱”“一概收买”三个阶段,当地土布业也经历了“土经土纬”“洋经土纬”“洋经洋纬”三个阶段。19世纪90年代当地的土纱已逐渐退出市场。这说明()A.上海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确立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顽强抵制洋货的输入 C.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应重点掌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解答】A.材料主旨说的是上海市场对待洋纱态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上海确立了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排除;B.洋纱逐渐占据市场,因此不能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洋货的抵制,排除;C.材料中只提到了上海市场对待洋纱态度的变化,不能证明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D.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市场对待洋纱的态度逐渐转变,洋纱应用逐渐广泛,土纱逐渐退出市场,说明上海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即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此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6.(2024•济源四模)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蒋介石亲任委员长。1936年,资源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按此计划,计划五年内由政府投资2.7亿元,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其意图在于()A.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发展工业 B.建立统制经济体制壮大官僚资本 C.建设后方工业基地预备大战爆发 D.采取行政干预手段优化工业结构【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1936年,资源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按此计划,计划五年内由政府投资2.7亿元,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解答】“1936年,资源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按此计划,计划五年内由政府投资2.7亿元,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表明国民政府的意图在于建设后方工业基地预备大战爆发,故C正确;A是1953﹣﹣1957年,排除;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7.(2024•黑龙江模拟)“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A.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D.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东南互保,没有促进南方的繁荣。B.材料不是清政府中央政府的措施,而是地方政权的措施。C.促成东南互保的,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D.东南互保对抗中央,体现了选项的意思。故选:D。【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8.(2024•长春四模)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政新篇》,需要考生结合《资政新篇》的特点及影响分析作答。【解答】根据“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可知,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积极追赶西方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B项正确;主张向西方学习不能体现农民政权性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中体西用的主张,排除C项;这一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行,因此并没有推动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政新篇》,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9.(2024•河南模拟)《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A.历史事实的叙述 B.历史过程的描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历史结论的阐释【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材料是对鸦片战争进行的评价,而不是历史叙述。B.材料没有描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而是分析其影响。C.材料没有分析出鸦片战争的原因。D.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对中外关系产生的影响,是对历史结论的一种阐述。故选:D。【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以及历史解释的特征。10.(2024•冀州区校级模拟)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 B.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解答】“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可看出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只能说明清政府思想的松动,并没有体现体制的转变,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既可以看到清政府对士人的放弃,也可以看到士人对政府的冷淡,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整个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或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起到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乃是由于它是一次民族起义运动,是一场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种运动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军事力量所镇压不了的。11.(2024•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构划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A.承担了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分析】本题考查了《资政新篇》,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材料涉及的是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未涉及“反帝”,故A项错误;B.《资政新篇》并未真正实施,B项表述太过夸张,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构划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包括交通、科技、税收等各个方面,这是其学习西方而提出的近代社会治理方略,故C项正确;D.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但并非“全面移植”,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资政新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2024•青岛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随后德国舰只开进胶州湾过冬,俄国则据旅顺、大连湾。这反映出()A.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B.俄德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 D.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分析】本题考查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进行分析。【解答】A.俄国与德国的行为说明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故A项正确;B.材料没有反映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C.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故C项错误;D.据材料“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并不能说明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3.(2024•南通二模)《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后半期”“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解答】A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所以B与题干不符合;甲午战败使中国的先进人士认识必须要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1898年提倡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所以C符合题意;中国政治体制发生巨变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后,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2024•泰安四模)有学者对上海《申报》在1911年至1919年刊登的纺织类广告数量作了统计(如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年份类别191119121913191419151916191719181919中资61920243623202420外资47912181861022A.上海已成为纺织业的中心 B.传统纺织业在新机遇下重新焕发生机 C.民族资本已超过外国资本 D.纺织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内外形势变化【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1911年至1919年刊登的纺织类广告数量”。【解答】材料无法看出上海是中心,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B;C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仍然是外国资本处于强势地位,排除C;从材料可知,1911年到1919年的中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这主要和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的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政府政策支持等有关,说明的是内外环境影响纺织业兴衰,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4•甘肃模拟)鸦片战争后英国谢菲尔德的商人运来大批刀叉:准备卖给中国人当做餐具,结果陈列在商店多年无人问津;伦敦的商家运往中国一批钢琴,结果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A.英国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抵制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存在盲目性 D.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影响,依据材料“伦敦的商家运往中国一批钢琴,结果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鸦片战争后,英国虽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取得一些贸易特权和利益,但运来的商品刀叉、钢琴等商品,并不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存在盲目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消费者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情况,没有有关中国沦为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等信息,无法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现象是因为外国商品不适合中国的需求,不是因为开放力度有限,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16.(2024•重庆模拟)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 B.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 C.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 D.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使中国东南门户敞开,便于列强向中国输出商品和原料。【解答】“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表明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点评】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进入了旧民主主义时期。17.(2024•黑龙江模拟)与古代掠夺性或复仇性的战争不同,近代战争本身往往是手段,不是目的。战争结束的形式和结果不仅影响未来,也可以从中看出战争双方的意图,尤其是战胜方的诉求。《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下列条款中最能体现“战胜方”诉求的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C.赔款2100万银元 D.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来分析。【解答】A.鸦片战争中英国是获胜的一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打开中国的市场,而不是割占土地。B.获得领事裁判权不是英国人最需要的。C.赔款也不是最能体现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D.开放五口通商体现了英国人要打开中国市场的突出要求。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结果,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8.(2024•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