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材料题):改革开放新时期(10题)一.材料题(共10小题)1.(2023•阆中市校级模拟)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2.(2023•昆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加精准而全面的支撑。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充分显现,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持久动力,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广阔的新愿景、带来更加美好的新期待。——摘编自张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3.(2023•红桥区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工业生产对劳动者提出了全新的技术和操作要求,而劳动者往往必须通过集中的、系统的专门教育和培训才能达到这些资格,于是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洋务运动”,就是以购置西方战舰等军事设备、兴办新式军工企业为主的。最早兴办的技术学校是1866年的福州船政学堂。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1922年,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这一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将职业教育融合到普通教育体系中,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1946年,全国有职业学校724所,是民国历史最高数,但尚不及当时普通中学在校生数的十分之一,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材料二自1984年以来,经济体制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基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建立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全国兴办了大量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国家有关部门在这一时期顺应对外开放的大潮,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的实施,引进了国际上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摘编自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2023•广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依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49年11月,新中国政府在旧中国南京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经过改组、整顿和充实,建立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同时,各省、地市、县逐级根据自己的条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这一集中型的科技体制显然是为适应计划型经济体制而发展起来的。“文革”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摘编自廖添土、戴天放《建国6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启示》材料二:1978年以来,中国科研捷报频传,中国科学家为这些科研项目的命名富有意蕴。(如表)科研项目名称来源或寓意火星探测任务发射成功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探月工程嫦娥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决心。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北斗“复移小凳倚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量子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墨子号《墨经》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为量子通信发展奠定基础。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悟空传说家喻户晓,取义领悟、探索太空,火眼金睛孙悟空如探测卫星,在茫茫太空识别暗物质的踪影。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九章源自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摘编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格中重大科技成果命名来源的类别,并说明如此命名的意义。5.(2024•辽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据统计,政治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65年底,马、恩、列、斯著作总计出版395种,印行6909万册。文学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至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辞书方面,囿于原著、译者等因素,当时得以翻译出版的辞书仅有苏联的几本专科词典。——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材料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摘编自中国网评论《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高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翻译事业对中国社会的意义。6.(2023•濠江区校级模拟)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为1949﹣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年份农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198331022873.55818.7247.7198854540373.011821.7244.5199392167873.619521.2485.219982160146667.057426.61205.620032622154158.8918351636.2﹣﹣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7.(2023•定远县校级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限制农民进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2016年相关政策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摘编自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材料二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催生了城市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1979﹣1992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7.6%上升到23%、12.6%上升到26.9%。1978﹣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至30.89%。2000年以后,政府逐步放宽并改善农民工的进城条件,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平等共享城市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2000﹣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50%下降到27.7%,城镇化水平提高至57.35%。1978﹣2016年,中国年均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15.6%,并且提升幅度在逐年增大。——摘编自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8.(2023•如皋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年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影响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9.(2023•2月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对分配制度明确指出,“人民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男女同工同酬”。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对于过高收入进行了政策性调节,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据《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十八大以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特点。10.(2023•凉山州一模)材料:1979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谈到:“我们有些经济制度,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组织这些方面,受苏联影响比较大。这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管理方法、发展科学的方法,我们社会主义应该继承。”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鲜明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提出允许对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做计划,由市场来调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严峻形势,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在谈话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非凡胆略,坚定地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基本路线,有力地回击了对改革开放的质疑。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据《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9年相比,邓小平在1992年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论述催生了什么新的经济理论,并说明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建设的贡献。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材料题):改革开放新时期(10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材料题(共10小题)1.(2023•阆中市校级模拟)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分析】(1)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政府主导;循序渐进;重视提高脑力劳动者报酬;工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改变平均主义状况,注重按劳分配。(2)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调动职工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答】(1)根据材料信息“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等进行概括。(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职工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科技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意义。故答案为:(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点评】在中国,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起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农村,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在宏观调控方面,对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物价、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体制进行系列配套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等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2023•昆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加精准而全面的支撑。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充分显现,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持久动力,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广阔的新愿景、带来更加美好的新期待。——摘编自张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问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表现来解答;第二问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来解答。【解答】(1)特色:从材料“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点主要是: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创新指数、科研经费、科研人才、创新企业不断增加;基础研究与尖端科技研发并举。(2)意义;从材料“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加精准而全面的支撑。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充分显现,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持久动力,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广阔的新愿景、带来更加美好的新期待。”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为: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以服务人民利益为宗旨,实现共同富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成果惠及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答案为:(1)特色: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创新指数、科研经费、科研人才、创新企业不断增加;基础研究与尖端科技研发并举。(2)意义;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以服务人民利益为宗旨,实现共同富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成果惠及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3•红桥区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工业生产对劳动者提出了全新的技术和操作要求,而劳动者往往必须通过集中的、系统的专门教育和培训才能达到这些资格,于是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洋务运动”,就是以购置西方战舰等军事设备、兴办新式军工企业为主的。最早兴办的技术学校是1866年的福州船政学堂。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1922年,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这一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将职业教育融合到普通教育体系中,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1946年,全国有职业学校724所,是民国历史最高数,但尚不及当时普通中学在校生数的十分之一,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材料二自1984年以来,经济体制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基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建立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全国兴办了大量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国家有关部门在这一时期顺应对外开放的大潮,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的实施,引进了国际上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摘编自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评价,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2)本题考查了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和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大工业生产对劳动者提出了全新的技术和操作要求,而劳动者往往必须通过集中的、系统的专门教育和培训才能达到这些资格,于是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可推出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根据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洋务运动‘,就是以购置西方战舰等军事设备、兴办新式军工企业为主的。最早兴办的技术学校是1866年的福州船政学堂。”可推出洋务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1922年,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可推出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推动。评价:根据材料一“1946年,全国有职业学校724所,是民国历史最高数,但尚不及当时普通中学在校生数的十分之一,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影响力有限。(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全国兴办了大量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可推出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广泛出现;根据材料二“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可推出职业教育走向体系化;根据材料二“为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国家有关部门在这一时期顺应对外开放的大潮,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的实施,引进了国际上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推出职业教育国际化。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84年”可推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根据材料二“经济体制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基础。”可推出现代化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党和政府积极推动;根据材料二“并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的实施,引进了国际上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推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故答案为:(1)历史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推动。评价: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影响力有限。(2)新变化: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广泛出现;职业教育走向体系化;职业教育国际化。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党和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点评】本题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3•广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依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49年11月,新中国政府在旧中国南京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经过改组、整顿和充实,建立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同时,各省、地市、县逐级根据自己的条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这一集中型的科技体制显然是为适应计划型经济体制而发展起来的。“文革”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摘编自廖添土、戴天放《建国6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启示》材料二:1978年以来,中国科研捷报频传,中国科学家为这些科研项目的命名富有意蕴。(如表)科研项目名称来源或寓意火星探测任务发射成功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探月工程嫦娥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决心。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北斗“复移小凳倚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量子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墨子号《墨经》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为量子通信发展奠定基础。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悟空传说家喻户晓,取义领悟、探索太空,火眼金睛孙悟空如探测卫星,在茫茫太空识别暗物质的踪影。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九章源自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摘编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格中重大科技成果命名来源的类别,并说明如此命名的意义。【分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从过程、背景、主导者、方式以及内容等角度分析;第二问,类别:根据材料“屈原长诗《天问》”、“嫦娥”、“复移小凳倚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悟空”、“《墨经》”、“《九章算术》”等信息分析概括;意义:结合所学从功能、弘扬文化、民族自豪感以及科技等角度分析。【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文革’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可知,具有曲折性;根据“这一集中型的科技体制显然是为适应计划型经济体制而发展起来的”、“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可知,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根据“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同时,各省、地市、县逐级根据自己的条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可知,政府主导;中央和地方机构相协调;注重制定战略规划。(2)分类:根据材料“屈原长诗《天问》”可知,取自古代文学作品;根据“嫦娥”、“复移小凳倚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悟空”可知,神话传说;根据“《墨经》”、“《九章算术》”可知,科技成果。意义:结合重大科技成果命名来源和所学可从寄托研究者美好愿望,明确项目功能;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人们关注中国科技发展,促进科学普及等方面分析说明。故答案为:(1)特点:具有曲折性;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主导;中央和地方机构相协调;注重制定战略规划。(2)分类:取自古代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科技成果。意义:寄托研究者美好愿望,明确项目功能;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人们关注中国科技发展,促进科学普及。【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和取得的科技成就,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5.(2024•辽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据统计,政治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65年底,马、恩、列、斯著作总计出版395种,印行6909万册。文学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至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辞书方面,囿于原著、译者等因素,当时得以翻译出版的辞书仅有苏联的几本专科词典。——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材料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摘编自中国网评论《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高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翻译事业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文学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文学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可得出翻译著作以苏联为主;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可得出涉及领域广泛。原因:根据材料“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可得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根据材料“文学方面,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可得出国民经济建设得到苏联的援助和中苏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一致。(2)表现:根据材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可得出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多。意义:根据材料“《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得出有利于推动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根据材料“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可得出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科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推动国人的思想进步。故答案为:(1)特点:翻译著作以苏联为主;涉及领域广泛。原因: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国民经济建设得到苏联的援助;中苏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一致。(2)表现: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多。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科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推动国人的思想进步。【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适中。6.(2023•濠江区校级模拟)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为1949﹣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年份农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198331022873.55818.7247.7198854540373.011821.7244.5199392167873.619521.2485.219982160146667.057426.61205.620032622154158.8918351636.2﹣﹣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增加。【解答】(1)通过图一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农民收入的增长率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的角度分析。(2)历史现象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角度来分析。故答案为:(1)特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农民收入增长率呈现波折性发展趋势。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经济的调整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但是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对农村经济造成破坏,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率下降。(2)解释: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伴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特征。【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7.(2023•定远县校级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限制农民进城。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2016年相关政策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摘编自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材料二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催生了城市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1979﹣1992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7.6%上升到23%、12.6%上升到26.9%。1978﹣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至30.89%。2000年以后,政府逐步放宽并改善农民工的进城条件,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平等共享城市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2000﹣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50%下降到27.7%,城镇化水平提高至57.35%。1978﹣2016年,中国年均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15.6%,并且提升幅度在逐年增大。——摘编自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分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分析。【解答】(1)变化:根据材料“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限制农民进城”可知,建国初期国家允许公民自由迁徙,实施“一五”计划期间限制农民进城;根据材料“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可知,1958年—1984年实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政策;根据材料“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可知,1984年以来允许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发出指示,改变自由迁移政策,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限制农民进城”可知,实施“一五”计划时期城市人口增加,生活物资紧缺;根据材料“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由国家解决,从而形成了与户籍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制度”可知,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根据材料“1982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可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2)作用:根据材料“据统计,1984—1990年全国共计有500万农民落户城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催生了城市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可知,为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大量劳动力,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1979—1992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7.6%上升到23%、12.6%上升到26.9%。1978—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至30.89%”“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2000—﹣201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50%下降到27.7%,城镇化水平提高至57.35%。1978—2016年,中国年均劳动力利用效率提升15.6%,并且提升幅度在逐年增大”可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根据材料“1984年1月中央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0月,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指县以下集镇,不含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办理入户手续,除口粮自理外,其他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各级政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平等共享城市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可知,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故答案为:(1)变化:①建国初期国家允许公民自由迁徙,实施“一五”计划期间限制农民进城;②1958年—1984年实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政策;③1984年以来允许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原因:①实施“一五”计划时期城市人口增加,生活物资紧缺;②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2)作用:①为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大量劳动力,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②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打破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点评】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2023•如皋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年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影响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分析】(1)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结合题干“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及建设社会主义历程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结合题干“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及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影响进行回答。【解答】(1)一问特点:根据材料“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得出政府主导型流动和自发流动并存;根据材料“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得出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在短时间内人口流动规模大;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运动及国家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进行回答。(2)一问趋势: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得出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逐渐进入调整期;根据材料“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得出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渐成为人口主要流入地且务工经商逐渐成为迁移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得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显著提升。二问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关爱留守群众及户籍制度改革进行回答。故答案为:(1)特点:政府主导型流动和自发流动并存;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短时间内人口流动规模大。原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支边运动的发动;1960年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2)趋势: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逐渐进入调整期;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渐成为人口主要流入地;经济原因(务工经商)逐渐成为迁移的主要原因;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显著提升。建议: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关爱人口流出地的留守人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及意义进行分析解答。9.(2023•2月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对分配制度明确指出,“人民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男女同工同酬”。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对于过高收入进行了政策性调节,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中共十八大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实践心得体会范文-文档
- 大学境内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合同
- 2025申报纳税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型工厂整体资产转让合同3篇
- 2025年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合同
- 2025年度分手后共同债务重组与和解协议3篇
- 2025年度风力发电项目承包租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借款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培训三方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政治试题(一)
- 当代中国外交(外交学院)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外交学院
- 干燥综合征的护理查房
- 【MOOC】财务管理-四川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交通管理扣留车辆拖移保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培训班与幼儿园合作方案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西城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试题
- GB-T-12137-2015-气瓶气密性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