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赵曲中学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社会贫富差别明显B.君主专制形成C.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D.宗教思想浓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000多年前(中国)。据题干“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明显体现出了墓葬随葬品的巨大差异,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着贫富差别,A项正确。君主专制形成的标志通常是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权力集中的表现,题干中并未提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从大量小型墓随葬品贫乏甚至无随葬品的情况来看,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排除C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墓葬随葬品的情况,重点在于体现社会的贫富差异,而非突出宗教思想浓厚与否,排除D项。故选A项。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的是战国时期通过战争与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当时的华夏认同感加强,C项正确;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逐加剧,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夷夏矛盾未得到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3.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下列对应描述正确的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无为,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道家是“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调“法”“术”“势”三者的结合,所以法家是“中央集权的法制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代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所以其创立的墨家学派被称为“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儒家主张“仁”“仁政”“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儒家学者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入世,所以被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综上所述,D项正确;其它选项均对应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4.汉高祖出身不高,其臣子也多出自社会中下层,朝中基本是“布衣将相”,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对“举措太众,刑罚太极”后果深有体会。这客观上有利于汉初()A.沿袭秦朝的各项制度B.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C.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D.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对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后果深有体会”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熟知民间疾苦,吸取秦朝“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教训,采取黄老无为思想治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项正确,排除D项;西汉初期在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还有所改变,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与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5.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意在()A提高中枢决策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中枢权力体系D.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武帝设置内朝参与决策,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成为执行政令的外朝,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汉武帝此举是削弱了丞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并不一定提高中枢决策效率,排除A项;汉武帝的措施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武帝的做法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不是完善中枢权力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6.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中原的丝和丝织品以及铸铁、凿井等技术通过这条道路西传,D项正确;这些现象反映的是中原与西域的双向交流,原因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只强调西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往来,不是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外经贸交流,并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7.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南迁千余里,在洛阳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座壮丽的城市。他将鲜卑姓改为汉姓,为皇室取姓元。他命令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官员,在朝中一律用汉语,着汉服。他也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孝文帝的做法()A.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B.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导致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出现D.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他命令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官员,在朝中一律用汉语,着汉服。他也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朝中统一说汉语,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等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国家实力,A项正确;北魏在北方,排除B项;导致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出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北方已经一统,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8.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呼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和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现象可以佐证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是()A.门阀士族强大B.豪强地主衰落C.政权更迭频繁D.皇权逐渐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王与马,共天下”及所学可知,东晋初年,世家大族的力量很强大,出现了士族专权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衰落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东晋时期的政治特征,未涉及政权更迭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高门士族在政治领域有较大权力,甚至威胁皇权,说明此时皇权相对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9.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A.导致士族专权现象B.加剧民族之间隔阂C.推动江南经济发展D.促使东晋统一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北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东晋皇权的衰落,士族专权使得门阀垄断政权,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人口流动,与士族专政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战争加剧了民族政权的分化,人口流动客观上会加强民族交融,不一定会加剧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东晋没有完成对北方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10.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B选项符合题意;大运河在内地,与边疆地区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两岸城市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大运河的修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并未起到巩固隋朝统治的作用,D选项排除。1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反映的是A.考试选拔制度B.社会推荐制度C.门第恩荫制度D.血缘世袭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以看出,这描述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指的是察举制;C选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D选项主要指的是贵族。12.下图为唐代鎏金胡瓶。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纹样。这说明,唐代()A.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B.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C.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D.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工匠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中东地区的金银胡瓶,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胡瓶传入中国后的功用及其使用范围,排除C项;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唐代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B.儒学出现危机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道教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炼丹又礼佛”可知,体现了佛、道的相互影响和发展,说明唐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C项正确;佛教取得统治地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项;儒学危机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只是体现受到佛道的影响,排除B项;道教在战国以后在中国一直存在,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道教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4.韩愈生活的时代,面临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藩镇割据,人心的涣散消沉;二是宗教大盛,道教被立为国教,佛教也被大力提倡。为此,他()A.特别强调“知行合一”B.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C.提出复兴儒家思想D.提出了从“性命之源”来理解孔子之道【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韩愈所生活的唐朝,人心涣散、佛道盛行,这对儒学产生了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儒学的统治危机,韩愈掀起了“古文复兴运动”,提出儒家“道统”思想,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明朝王守仁的主张,排除A项;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排除B项;提出从“性命之源”来理解孔子之道的是宋朝理学家,排除D项。故选C项。15.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A.加强地方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丞相权力D.完善监察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地方行政上北宋时期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地方权力的分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A错误;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的分散,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说明监察制度,故D错误。故选B。16.《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文官地位较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排除C项;材料塑造的也不是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排除D项。故选A项。17.《辽史》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说明辽朝A.建立因俗而治的体制B.实行民族等级政策C.分割相权以加强君权D.强化南北分裂局面【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及所学知识可知,辽政权对地处长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以契丹国制和汉制分管南北,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本国统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等级是不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未加强皇权,排除C项;材料是为了是巩固统治,而不是加强南北分裂,不利于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8.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19.北宋时期的商业发展较前代有了新变化:一是在市场布局上,汴京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店铺客栈可随处开设,甚至大门内外也可以摆设摊点沿街叫卖;二是商业广告随处可见,最常见的一种是招牌,汴京城内许多商铺门口都挂着写有店名的招牌。这说明当时A.经济进步助推广告发展B.汴京的经济功能居于首位C.开古代商业广告的先河D.暂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汴京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时空界限被打破,商业竞争、商业广告因此得到发展,A项正确;汴京是都城,政治功能居于首位,排除B项;夏商周出现的“招幌”与“市声”奠定了中国广告的基本形式,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标记广告,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20.《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答案】D【解析】【详解】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且赋税比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故B不符合题意;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上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21.唐代“传奇”的内容虽不免奇特,但其想象则是超拔的,空灵蕴藉;不仅未染上凡近之气,反而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宋代“话本”逐渐取代“传奇”,散发着浓郁的民间趣味:活泼与浅陋并存。这一变化根源是当时()A.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动B.市民阶层的逐渐崛起C.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宋代的话本和唐代的传奇相比,多了更多的世俗化的民间趣味,这是文学演变的一个趋势从高雅化到世俗化,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助推了文学转型,D项正确;唐宋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一直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宋代市民阶层逐渐崛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话本等文学形式的发展,但不是根源,排除B项;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各民族之间文化相互交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形式的丰富,但也不是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2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地方权力C.改善自然环境D.完善选官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行省制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辖,A项正确;行省犬牙交错,意在限制地方政治实力,排除B项;行政区域的划分不会改善自然环境,排除C项;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涉及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3.元朝建立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量做官或经商,他们的活动范围北至和林、上都,南及云贵,东达江浙,西抵甘陕,其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因此有“回回人遍天下”之说。这一现象()A.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B.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融C.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D.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元朝建立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量做官或经商......其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可以看出元朝时期,回回进入中原,并且活动范围扩大,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所以回回的对外经商以及活动有利于民族间的相互交融,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融,未涉及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融,未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融,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24.元杂剧的内容异常广泛,主要有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公案剧、社会剧和历史剧等,其中爱情婚姻剧约占五分之一。这反映了元杂剧()A.世俗化倾向显著B.蕴含神仙鬼怪思想C.创作形式多元化D.以爱情婚姻剧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主要有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公案剧、社会剧和历史剧等”体现的是元曲反映的是市民阶层价值观,世俗化倾向显著,A项正确;神仙鬼怪思想盛行和创作方式多元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C项;材料中涉及的内容广泛,非以爱情婚姻故事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25.明成祖建立内阁制,把宰相决策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议政权给内阁,行政权给六部,地方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层层下发帝国每个角落。这说明A.成祖具有分权制衡思维B.君权专制得到空前强化C.中国近代政治开始形成D.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在地方设三司,使得国家最高行政命令可以层层下发帝国每个角落,说明君权专制得到空前强化,B项正确;材料内容有体现分权制衡,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近代政治的内容,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6.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时期内阁的作用明成祖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明世宗夏言、严嵩为首辅时,“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A.政治地位的提升B.成为法定的宰相C.是正式行政机构D.掌握了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开始参与机密事务”“首辅更是权压众臣”“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大权尽归内阁”可知,明朝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政治地位在不断地提升,A项正确;明朝内阁不具备宰相的行政权与决策权,依附于皇权存在,不是法定的宰相,排除B项;明朝内阁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内侍机构,顾问机构,排除C项;明朝内阁只是参与机务,不具备决策权,决策权集中于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可知,从明朝宦官读书识字可以推断出,明朝时期,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明朝中后期,宦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所反映的是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A项正确;宦官参与决策是皇帝权力增强的表现,而非衰落,排除B项;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已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在明朝,宦官有参与决策的权力,而非掌握,排除D项。故选A项。28.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七下西洋;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财政压力B.践行儒家仁政C.实行闭关政策D.推动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成祖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七下西洋,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所以仁宗继位后停罢这些军事外交举措,施行“恤民之政”,主要目的是缓解财政压力,巩固统治,A项正确;B项是表现现象,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C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29.下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时间事件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1727年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C.统治危机逐渐显现D.国家的巩固与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奠定了疆域,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疆域的奠定,而非专制集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对边疆的治理,而非文明碰撞,排除B项;此时处于清朝初期,统治危机尚未显现,排除C项。故选D项。30.“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A.宋太祖B.朱元璋C.戚继光D.郑成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可知,对荷兰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故选D。宋太祖和朱元璋都属于封建帝王,没有参与台湾回收,A和B错误;戚继光主要是抗击倭寇,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从“台湾”突破结合所学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可知答案。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指出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4个代表人物。(2)根据材料二、说明董仲舒提出该主张的目的。【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2)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现象:根据材料“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百家争鸣的历史信息。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者是孟子、荀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目的: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其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和实现政治大一统。3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材料二南宋至明清时期,考中的状元、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图-摘自张希清、毛佩琦等主编《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材料三宋朝科举制度取消了门第限制,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如“工商杂类”获得应试的资格,到北宋末年,甚至僧道亦可参加应试。在举行考试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密封考生姓名的“糊名”制度;设立专门负责誊录考生答卷的“誊录”制度,还有主持考试的高官不回家,锁门谢客,不与外人往来的“锁院”制度。-摘编自宋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二、说明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从经济的角度阐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析宋代社会的三个新变化。【答案】(1)人口变化趋势: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在唐以前北方全国户口数比例大于南方;在北宋以后南方全国户口数比例大于北方;区域人口分布比例呈南方增加,北方减少趋势。(2)历史现象:江浙(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原因:南方经济逐步超过北方。(3)变化:门第观念的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管理相对松弛。【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人口变化趋势:据材料数据中,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与北方人口之和信息可知,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据材料中西汉、唐代、北宋时期,南方与北方人口数量及各自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信息可知,在唐以前北方全国户口数比例大于南方;在北宋以后南方全国户口数比例大于北方;据材料中西汉、唐代、北宋时期,南方和北方人口各自的变化信息可知,区域人口分布比例呈南方增加,北方减少趋势。【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题、特点题。时空是:南宋至明清(中国)。历史现象:据材料图片中南宋至明清时期,考中的状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扬州大学《水处理微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水泵房施工与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合同2篇
- 2024年研发合作协议研发内容与分工合作
- 2024年地下室购置合同范本参考3篇
- 2024年科技园区地产股权合作开发协议3篇
- 2024年度食堂员工健康保障聘用合同3篇
- 2025公司合作协议合同样本
- 2025企业资产租赁合同
- 2024学校校园绿化带病虫害防治及维修合同范本二零二四3篇
- 2024年独家产品代销合同权益保障
- 安恒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方案 2024
- 2024年度院线电影导演聘请合同书3篇
- 《脑出血的诊断和治》课件
- 参加团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讲座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 高中政治8.3.1 《区域性国际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教学设计
- 湖北省襄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模拟试卷(人教版2024+含答案解析)
- 通信网络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 专项11-角度计算的综合大题-专题训练(培优+拔尖)30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