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请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个选项,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义的思想,孟子属于儒家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庄子》是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子》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道德经》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名师点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2.春秋战国时,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法家则主张“以刑去刑”、“以力服人”,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发展趋势的基本特点是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诸法合体C.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D.礼法结合【答案】D【解析】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是融合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的体现,所以这种趋势就是“礼法结合”,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内涵;B选项说法错误,没有理解这种关系的具体内涵;C选项材料没体现主次关系。3.董仲舒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当时其进步性在于A.君权神授B.天人感应C.限制君权D.独尊儒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主旨是在阐述天人感应,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通过天谴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君主专制权力的一种限制,防止君主任意妄为,所以其进步性是C,答案为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进步性。4.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AC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A.程颐B.朱熹C.李贽D.王阳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心存良知”,可知与心学家王阳明有关。王阳明认为人性是不能泯灭的,重要的是通过‘良知’让人分清善恶,让人的心变得向善。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之经文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在此,顾炎武主张A.反对八股取士,批评科举制度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主张人尽其才,重视礼义廉耻D.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答案】A【解析】材料中“经文论策”属于明朝时期八股取士考试方式,“用诗赋,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说明顾炎武反对古代科举考试的方式和考察内容,故A正确;B是梁启超概括顾炎武“亡国和亡天下”的思想;C中“礼义廉耻”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经世致用材料没有体现。7.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民族的发展强大;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世界文化没有积极作用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不如西方文明有积极作用D.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指南针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故可知三大发明没有推动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B项正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排除AC。四大发明曾经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但是在近代前夕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8.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样化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图片所示,可知中国的汉字演进趋势是逐渐简约化。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9.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方吹着便为春。由此可见,他的画属于A.写意画B.文人画C.宫廷画D.山水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徐渭的诗画集绘画、文学、书法等艺术于一体,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流露了个人独特的情趣,符合文人画的特征,B项正确。写意画多画在宣纸上,主张神似,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A项错误。宫廷画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C项错误。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D项错误。10.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①《清明上河图》②程朱理学③元曲④小说⑤汉赋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答案】D【解析】《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元曲大多通俗生动,小说的兴起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因此《清明上河图》、元曲和小说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答案为D项。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均与市民文化无关。排除含有②或⑤的ABC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1.下表是近代时期九江同文中学的课程表。它体现的主要特征是(注:表中数字指每星期授课节次)A.注重政治思想教育B.偏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C.经学与西学教育相结合D.注重西方宗教思想教育【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可知,同文中学在注重英文、科学、地理、拉丁文等西学教育之外,还注重传统的国文、道学,体现了经学、西学教育相结合的特征,C项正确。表格信息体现经学与西学教育相结合,没有涉及注重政治思想教育,A项错误。偏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表格中经学与西学教育相结合不符,B项错误。表格信息体现经学与西学教育相结合,没有涉及注重西方宗教思想教育,D项错误。12.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樊篱开始被冲破,一些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跟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B.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D.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新的眼光”是针对“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而言的,因此“新”应是指改变“贱夷狄”的观念,关注西方的思想文化。答案为C。13.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为此,他主张A.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B.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C.用西方先进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D.要求同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将“兵事”与“民政”、“外交”与“内治”、“朝廷”与“国民”、“洋务”与“国务”等对应,批判了洋务派只知依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抵御外侮、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而不是从制度层面来学习西方以变革社会制度,A项正确。材料强调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而不是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内容,无法推断出用西方先进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C项错误。材料强调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而不是要求同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D项错误。14.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相对论和对民约论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科学、民主(赛先生、德先生)的追求,这是新文化运动中两大旗帜,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一代人;C选项材料中反映不出;D选项材料无法看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15.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首倡民主与科学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D.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说明鲁迅用白话文批判封建礼教,故C项正确;A是陈独秀;B是陈独秀;D是李大钊。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鲁迅思想16.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B.“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选项可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表明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的决心,这体现了民权主义,C项正确。A项中“驱除鞑虏”、“民族的国家”体现的是民族主义,故错误。B项体现的民族主义,与设问不符,故错误。“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体现的是民生主义,故D项错误。【点睛】熟悉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紧扣设问要求“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7.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将其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贫富不均”、“劳资矛盾”、“社会革命”等信息可知,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以此解决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C项正确。民族主义是指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指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民主是指由人民来统治,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18.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形成于A.中共创立时期B.国共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的革命道路,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B项正确。中共创立于1921年,该时期毛泽东思想尚没有形成,A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时期,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再发展时期,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19.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C.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答案】B【解析】“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均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均是从国情出发的产物,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坚持党的领导是共同点但不是根本的共同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只适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只适合“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A.开始改革开放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十四大会议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要早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展开,要早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C项错误。21.1956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这一言论体现了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C.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D.“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答案】B【解析】据材料“1956年……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1956年”,再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入手,即可正确判断。22.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成果不包括A.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B.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C.颁布《义务教育法》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项错误,符合设问。1986年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它是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根本大法,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1995年,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关键是培养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点睛】熟悉新中国教育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要求“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成果不包括”,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3.据以下史实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都是“文革”时期的科技成果B.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环境关联不大C.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成就显著D.标志我国已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行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革开始于1966年,前两项成果在此时间之前取得,A项错误。原子弹、氢弹都是因为当时同时与美国、苏联交恶,国际形势严峻,为提高国家国防能力、保卫国家安全而重点研发的科技项目,与政治环境关系很大,B项错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最初都是国防科技项目,占所列成就的四分之三,C项正确。四项成果主要集中于军事科技方面,其它方面中国当时还很落后,D项错误。24.比利时最大的法文报纸《晚报》:“在戈壁荒漠的湛蓝天空之上,飘着一缕长长的白烟: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C.“南优2号”育种成功D.“神舟5号”飞船往返成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在戈壁荒漠的湛蓝天空之上,飘着一缕长长的白烟: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可知,是中国人实现了飞天的梦想,是第一次登上太空的神舟五号,故D项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科技·航天技术25.“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A.苏格拉底B.普罗泰格拉C.泰勒斯D.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B项正确。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A项错误。泰勒斯提出万物皆由水生成,C项错误。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理高于一切,创立逻辑学,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结合普罗泰格拉的观点即可知道答案。26.为了展示14~17世纪意大利文明的重大成果,玛丽同学设计了《十日谈》、《蒙娜丽莎》两张卡片。如果再补充一张合适的卡片,你认为应是A.《神曲》B.《哈姆雷特》C.《九十五条论纲》D.《社会契约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之一但丁的作品,与《十日谈》、《蒙娜丽莎》等同属于14~17世纪意大利文明的重大成果,A项正确。《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代表作,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运动卢梭的代表作,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为了展示14~17世纪意大利文明的重大成果”,结合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7.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获得精神自由和信仰的自主权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沉重打击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因信称义”,意思是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救赎,成为“义人”。从材料中的“‘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是反对教会垄断与上帝沟通的权力,主张人人都能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使人们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只是在信仰范围之内进行的改革,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依然带有神学的印记,故A项错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C项错误;D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所以答案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28.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B.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说明两者传播人文主义手段不尽相同,排除D;A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两者打击教会的权威而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排除C;B符合题意,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内容和作用29.“启蒙思想家手中所持有的武器同样是传统里面的东西……是借助于远古的传统反对近世的传统。”“近世的传统”是指A.古希腊罗马思想传统B.神权思想与拜金主义C.封建专制与宗教神学D.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因此题干中“反对近世的传统”的含义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与宗教神学体系,故C项正确;AD项属于“借助于远古的传统”,排除;B项不如C项更符合启蒙运动斗争的对象,故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特点30.14~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中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前两次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以人文主义为核心B.以批判的态度来观察社会现状C.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D.披着宗教的合法外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要清楚三次运动分别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运动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故排除A。文艺复兴通过引用古罗马等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思想,不敢直接和宗教决裂,同时启蒙运动是批判教皇的,故排除D。B是三者的共性。因为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开明君主专制、社会契约等政治理论,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发展轨迹,故选择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其中31题8分,32题7分,33题7分,34题10分,35题8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二黄宗羲说:指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材料三康有为说:“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有何异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主要原因。(2)材料三中的思想主题是什么?这一思想的宣传有什么特点?(3)指出三段材料之间有何联系?【答案】同:民本思想。异: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要原因: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社会盾尖锐,封建统治衰落。主题: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特点: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结合。联系: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同时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同方面,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信息可从民本思想回答其相同方面。不同方面,根据材料“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明清的社会环境(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社会盾尖锐,封建统治衰落)方面考虑作答。(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主题,根据材料“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可知主张君主立宪。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可知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结合。(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二是对材料一思想的继承,材料三是对材料一二思想的继承,同时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先秦儒学、明清进步思潮、维新思潮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的近代化道路历经思想观念——制度——器物的原发创新历程——百度网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近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走这种近代化发展之路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思想观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制度层面: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器物层面:工业革命迅速扩展。(2)历程:器物——制度——思想观念的历程。原因: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对西方了解较为肤浅;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守旧思想势力强大;新经济因素出现较晚,且力量较为弱小。【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西方的近代化道路历经思想观念——制度——器物的原发创新历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方面回答思想观念;可从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方面回答制度层面;可从工业革命迅速扩展方面回答器物层面。(2)根据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等信息可从器物、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回答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深入、民族危机、新经济因素、进步人士的努力等方面思考作答。33.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手书材料二……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三(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何历史作用?(2)材料二反映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出了什么具体的革命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哪次会议确定其为党的指导思想?(3)材料三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哪一重大理论的发展过程?其核心内涵是什么。【答案】(1)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三民主义。作用: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共七大(3)邓小平理论。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可从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回答世界潮流即可。关于重要思想,结合孙中山手书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知是三民主义。关于三民主义作用,可从指导辛亥革命方面思考作答。(2)根据材料二“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及材料出处,即可知道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根据材料三“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等信息可知是邓小平理论。关于其核心,可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3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科技的)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帝国、任何伟人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材料二(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三种发明”分别指什么?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科技“在航行方面”的发明对近代欧洲和世界的历史发展面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