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目录
前言...............................................................1
1.总则...........................................................3
2.术语............................................................4
3.建设标准与指标体系.............................................9
3.1一般规定...................................................9
3.2生态安全格局...............................................9
3.3水生态....................................................10
3.4水环境....................................................11
3.5水安全....................................................12
3.6水资源....................................................14
4.规划..........................................................15
4.1一般规定..................................................15
4.2总体规划层面..............................................15
4.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17
4.4与相关规划的衔接..........................................19
5.设计..........................................................21
5.1区域系统方案设计...........................................21
5.1.1一般规定............................................21
5.1.2水生态..............................................21
5.1.3水环境..............................................22
5.1.4水安全..............................................23
5.1.5水资源..............................................24
5.1.6系统方案的评估与优化................................24
5.2建筑与小区.................................................25
5.2.1一般规定.............................................25
5.2.2设计程序与要求.......................................26
5.2.3设计方案的编制要求...................................28
5.2.4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29
5.2.5技术措施.............................................30
5.3绿地...................................................32
5.3.1一般规定.............................................32
5.3.2设计.................................................33
5.3.3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34
5.3.4技术措施.............................................35
5.4道路和广场.................................................38
5.4.1一般规定.............................................38
5.4.2设计.................................................40
5.4.3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41
5.4.4技术措施.............................................44
5.5水系.......................................................47
5.5.1一般规定.............................................47
5.5.2设计.................................................47
5.5.3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49
5.5.4技术措施.............................................50
5.6排水系统...................................................55
5.6.1一般规定............................................55
5.6.2设计................................................56
5.6.3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57
5.6.4技术措施............................................58
6.工程建设.......................................................59
6.1一般规定..................................................59
6.2建筑与小区................................................60
6.3绿地......................................................63
6.4道路与广场................................................64
6.5城市水系..................................................64
7.维护管理.......................................................66
7.1一般规定..................................................66
7.2建筑与小区................................................66
7.3绿地......................................................68
7.4道路与广场................................................68
7.5城市水系..................................................69
8.实施效果评估...................................................71
8.1一般规定...................................................71
8.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71
8.3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评估......................................72
8.4排水防涝标准评估..........................................73
8.5雨水资源利用率评估.......................................73
8.6平台建设..................................................73
9.引用及参考的文件...............................................74
9.1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标准..............................74
9.2相关文件..................................................75
10.附录........................................................76
10.1各市县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对应关系..................76
10.2各市县或地市多年平均逐月降雨量与蒸发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10.3主要低影响开发设施示意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10.4低影响开发系统相关计算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10.5土壤类型及渗透系数........................错误!未定义书签。
10.6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植物应用参考名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10.7主要海绵城市设施造价估算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10.8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案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J-
刖s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5]75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赣府厅发(2016)4号)的要求,规范江西省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江西省住
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编制了本导则。
编制组经过广泛调研与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现状经验及问
题,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标准和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结合
江西省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本导则共十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建设标准与指标体系;4.规划;
5.设计;6.工程建设;7.维护管理;8.实施效果评估;9.引用及参考的文件;10.
附录。
执行本导则时,用词“必须”表示很严格,反之为“严禁”;用词“应”表示严格,
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反之为“不应”或“不得”;用词“宜”表示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反之为“不宜”;用词“可”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这样做。
本导则由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
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江西省城乡规
划设计研究总院《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编制组(地址:南昌市二七北
路610号,邮编330077),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导则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气象局、萍乡市海绵城市试
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编单位: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协编单位:江西省气候中心
萍乡市建筑设计院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西萍乡龙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王湮江新洪高伟周小伟刘靖文王玉琳
李云汉邓文君杨竞易桂秀王益东肖池明
李智曾翔陈林章毅之胡菊芳赵冠男
吴琼刘民马玉良陈涛刘胜王敬文
2
1.总则
1.0.1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全面贯彻落实
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实现江西省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提高海绵
城市建设的科学性,指导海绵城市建设中相关规划编制、设计、工程建设、运营
维护与管理、实施评估等工作,制订本技术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江西省城市(含县城)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以及建筑与小区、
绿地、道路与广场、水系及排水系统等系统新、改、扩建项目的设计、施工与维
护管理。建制镇可参照执行。
1.0.3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安全为重、近远期
统筹建设、建管并举的原则。
1.0.4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涵盖水
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的多系统融合,注重源头径流控制、排水管渠标
准的提高、内涝防治工程的建设和河湖生态的治理,各类技术措施应同步规划设
计与实施。
1.0.5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批准的城市(含县城)总体
规划为主要依据,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与排水防涝、河道水系、道路交通、
园林绿地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和设计相协调。应贯彻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
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注重对河流、湖泊、湿地、坑塘和沟渠等城市原有生
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强调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模式。
1.0.6海绵城市建设需规划、建筑、园林、道路、排水、水利等专业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各系统建设指标应符合现行的国家及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规
定,并应达到规划确定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1.0.7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应根据生态环境、水文地质、施工条件和维护管
理等因素综合确定,并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1.0.8海绵城市的各类设施应满足各类设施本身的功能要求;应采取保障公众安
全的防护措施,不得对建筑、绿地、道路的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1.0.9各城市(含县城)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除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
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的规定。
1.0.10本次导则为试行版,将随着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相关工程的实
践,根据实际需要对本导则内容进行适时修订。
3
2.术语
2.0.1海绵城市spongecity
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
统对雨水的吸纳、渗蓄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
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2.0.2低影响开发(LID)lowimpactdeveIopment
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
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
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I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I
根据多年24小时降雨量资料统计分析得出,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滞渗、
储存、蒸发(腾)、水质净化(过滤、沉淀等)等方式,得到控制的雨量占全年
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2.0.4年径流污染控制率voIumecaptureratioofannuaIurbandiffuse
po11ution
等同于年径流污染物总削减率,雨水经过预处理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物理沉
淀、生物净化等作用,场地内累计多年平均得到控制的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占多
年平均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比例。
2.0.5雨水资源利用率theratioofrainwaterresourceutiIization
雨水收集并回用于道路浇洒、园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工农业生产、冷却
等的雨水总量(按年计算,不包括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量和自然渗透的雨水量)
与年降雨量的比值。
2.0.6水面率thewaterrate
指承载水域功能的区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率。水域功能是指直接提供可
利用的水源、调蓄区域水资源、降解污染物和吸纳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
休闲旅游、航运、调节气候等功能。
2.0.7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Idepthforlowimpact
deveIopmentfaciIities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
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
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2.0.8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
在降雨期间调节和储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收集回用或削减径流污染、径
流峰值的措施。
2.0.9雨水渗透stormwaterinfiItration
在降雨期间使雨水分散并被渗透到人工介质内、土壤中或地下,以增加雨水
回补地下水、净化径流和削减径流峰值的措施。
2.0.10雨水滞留stormwaterr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渗透、蒸发并收集回用的措施。
2.0.11低影响开发设施lowimpactdeveIopmentfaciIities
依据低影响开发原则设计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工程设施的
总称,包括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人工
湿地、干塘、湿塘、雨水罐、调蓄池、渗井、渗渠、入渗池、植被缓冲带、砂
滤系统等。
2.0.12绿色屋顶greenroof
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指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
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和天台、露台上由表层植物、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具
有一定景观效应的绿化屋面。
2.0.13下沉式绿地sunkengreenbelt
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的绿地的统称。下沉式绿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
5
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
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绿地,包括生物
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2.0.14雨水花园raingarden
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下沉式绿地,种植灌木、花草,形成小型雨水滞留入
渗设施,用于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
暂时滞留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
2.0.15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
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结构。根据铺装
结构下层是否设置排水盲管,分为半透水铺装和全透水铺装。
2.0.16生态树池ecologicaltreepool
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在树木的周围保留的一块没有铺装且标高低
于周边铺装的土地,可吸纳来自步行道、停车场和街道的雨水径流,是下沉式绿
地的一种。
2.0.17植草沟grassswale
用来收集、输送和净化雨水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其他海绵城
市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
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2.0.18雨水湿塘stormwaterwetpond,stormwaterwetbasin
用来调蓄雨水并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天然或人工水塘,雨水是主要补给水
源。
2.0.19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system,bioretentioncelI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
2.0.20植被缓冲带grassbuffer
指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和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
6
除径流中的污染物。
2.0.21渗透管渠infiItrationtrench
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
2.0.22浅层调蓄池sha11owstormwaterstoragetank
采用人工材料在绿地或广场下部浅层空间设置的雨水调蓄设施,可为矩形镂
空箱体、半管式、管式等多种结构。
2.0.23路面边缘排水系统pavementedgedrainagesystem
沿路面结构外侧边缘设置的排水系统。通常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沟、纵向排水
管、过滤织物等组成的。
2.0.24生态岸线ecologicalslopeprotection
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指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
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
称。
2.0.25陆域缓冲带landbufferzone
包括陆生植物群落以及布设在其中的防汛通道、游步道、慢行道、休憩平台、
人工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设施。
2.0.26地形改造topographyreform
指在原始地形限定的改造范围内通过设计等高线或控制点高程来改造原有
地形的方式。
2.0.27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runoff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2.0.28雨量径流系数volumetricrunoffcoefficient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7
2.0.29点源污染pointsourcepo11ution
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由排放口集中汇
入江河湖泊。
2.0.30面源污染non-pointsourcepo11ution
也称非点源污染,是指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
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
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
2.0.31黑臭水体bIack-。dorouswater
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2.0.32初期雨水径流firstflushrunoff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体量的降雨径流。
2.0.33合流制溢流combinedseweroverflow(CSO)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在降雨时,超过截流能力的水排入水体的状况。
8
3.建设标准与指标体系
3.1一般规定
3.1.1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
有缓解”。
3.1.2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应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以源头减
量为重点,结合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形成完善的雨水综合管理体系。
3.1.3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应在城市(含县城)自然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的基础上,
以排水防涝、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为主要目标,鼓励逐步推进雨水和再生水
资源利用,促进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
流污染量控制目标、排水防涝标准及水资源目标等。
3.1.4海绵城市规划应根据全省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城市排水设施现状和经济
发展水平,因地制宜进行编制。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新建区以目标为导向,合
理确定城市(含县城)的海绵城市目标及指标体系。
3.1.5编制城市(含县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时,应针对本城
市(含县城)的自然地理特点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研究,将海绵城市的目标及
指标纳入相应规划体系,并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落实。
3.1.6各城市(含县城)应根据当地的气象数据,计算出对应设计降水量的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各城市如无数据时,可参考附录表10-1执行。
3.1.7低影响开发的各类技术措施应与城市(含县城)雨水管渠系统合理衔接。
不应因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而降低城市(含县城)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标准。
3.1.8有特殊污染源地区,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经专题论证。
3.2生态安全格局
3.2.1加强对现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的保护。在《江西省生态空间保护
红线区划》的基础上,识别出城市(含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
和脆弱区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态区域,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蓄滞洪区、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的河流、湖库、坑塘、沟渠、湿地、重要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的生态屏障区等,实施严格的管控和保护。
3.2.2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敏感区域进行生态恢复与修复。识别出城市(含县
9
城)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林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城
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3.2.3加强对水系和低洼地的保护,注重对天然径流路径的识别,应对城市规划
区内的河流、湖库、坑塘、沟渠及低洼地等需要保护的范围划定为城市蓝线,并
提出管控要求。蓝线划定包含水域和滨水绿化带的控制范围。滨水绿化带的控制
范围应按水体保护要求和滨水区的功能需要确定,且宜大于4米。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当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和控制的主要地
表水体,划定城市蓝线,并明确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的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
阶段,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蓝线,规定城市蓝线范围内的保护要求
和控制指标,并附有明确的城市蓝线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3.2.4现状坑塘、低洼地、天然沟渠等水敏感区域宜纳入水域控制范围。城市(含
县城)规划水面率不得小于现状值。
3.3水生态
3.3.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根据原始的降雨径流关系,综合考虑当地水资源
情况、开发强度、海绵城市设施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
在缺乏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可参照附录10.1中的图10.2执行,其中:
南昌市及下属各县区、九江市及下属各县市、上饶市及下属各县市、景德镇
市及下属各县市、鹰潭市及下属各县市、抚州市及下属各县、宜春市除市本级城
市外其它县市、赣州市的宁都县和石城县,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不宜低于70%;
新余市及分宜县、萍乡市及下属各县区、吉安市及下属各县市、赣州市除宁都县
和石城县外的其它县市、宜春市本级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不宜低于
75%o
3.3.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照全市(含县城)、流域、排水分区和地块分为四级
规划控制指标。指标取值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全市指标)、分区规划(流域指标、
排水分区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指标)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予以
确定。应围绕流域及排水分区开展并逐级分解,且下一级指标的加权平均应满足
上一级指标的要求。
3.3.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根据各类型用地面积估算值,设定下沉式绿地率、透水
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海绵城市引导性指标;具体项目设计时,可根据项目实际
情况,对引导性指标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对各海绵措施的组合优化,实现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目标要求。
10
3.3.4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应对城市(含县城)河湖水系岸线及盖板暗
涵化的天然沟渠等进行生态修复,恢复蓝线控制范围。
3.3.5各城市(含县城)应综合考虑水系现状、防洪、防涝、水生态、水环境、
水资源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生态岸线控制率,且不宜低于表3-1的数值
要求。
表3-1生态岸线控制率取值
生态岸线控制率(%)
类别
近期远期
萍乡市7590
南昌市、吉安市、抚州市30〜5080
其它地级市30〜4070
县级市及县城30〜4060
备注: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下同。
3.4水环境
3.4.1各城市(含县城)规划区内的河湖水系地表水水质目标应按《江西省地表
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执行;未明确的地表水应参考流域内水质要求和城
市规划确定的水体用途,合理确定水质标准。
地下水监测点位的水质不得低于现状水质,有条件的地区不低于《地下水质
质量标准》HI类标准。
3.4.2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应根据区域内建设情况、用地性质、水环境质量要求、
径流污染特征等合理确定。新建项目的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不宜低于60%„
3.4.3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悬浮物(SS)的控制率计,各类海绵城市设施对于径
流污染物的控制率应以实测数据或相关经验数据为准。缺乏资料时,可参考表
3-2取值。
表3-2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参考
径流污染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
单项设施单项设施
(以SS计,%)(以SS计,%)
透水砖铺装80-90蓄水池80-90
透水水泥混凝土80-90雨水罐80-90
透水沥青混凝土80-90转输型植草沟35-90
绿色屋顶70-80干式植草沟35-90
下沉式绿地-湿式植草沟-
11
径流污染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
单项设施单项设施
(以SS计,%)(以SS计,%)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渗管/渠35-70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70-95植被缓冲带50-75
湿塘50-8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40-60
人工土壤渗滤75-95
注:S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CWP)的研
究数据。
3.4.4城市(或县城)截流式合流制区域应加强对溢流污染的控制。雨水管渠
不得有污水接入。非降雨时,合流制管渠不得有污水直排水体。新建或改建合流
制排水系统的截流倍数不应小于2倍。同时应结合源头减排和末端调蓄措施,降
低溢流频次。
3.4.5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区域,应严格实施雨污分流。宜对初期雨水进行截
流、调蓄和处理。分流制区域的强排雨水系统,有条件时宜设置初期雨水截流设
施。
3.5水安全
3.5.1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市(含县城)类型、受纳
水体、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3的规定取值,并
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市(含县城),宜采用规
定的上限。
(2)新建地区按本规定执行,建成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
水系统,并按本规定执行。
(3)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表3-3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
下穿立交、隧
区类型非中心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地)道和下
城市分类城区重要地区
沉式广场等
南昌3〜53520
赣州、上饶、
2〜52〜35〜1010〜20
九江、抚州
新余、景德镇、萍乡、
2〜32〜3510〜20
吉安、宜春、鹰潭以及
12
下穿立交、隧
区类型非中心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地)道和下
城市分类城区重要地区
沉式广场等
南昌县、丰城
其他县级市与县城2〜32310
注:1、表中所列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时,均采用年最大法;
2、中心城区重要地区主要指行政中心、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商业聚集区及重
要市政基础设施等。
3.5.2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市(含县城)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
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4.2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以下规
定:
(1)经济条件较好,且人口密集、内涝易发的城市(含县城),宜采用规
定的上限。
(2)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3)当地面积水不满足表3-4的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行泄通
道和内河整治等综合控制措施。
(4)超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应采取应急措施。
表3-4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
城市(含县城)类型重现期地面积水设计标准
南昌50年
赣州、上饶、
30~50年
九江、抚州
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
新余、景德镇、萍乡、
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
吉安、宜春、鹰潭以30
及南昌县、丰城
其他县级市与县城20-30年
注:1、表中所列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时,均采用年最大法。
3.5.3城市(含县城)的防洪标准应根据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规划常住人
口或当量经济规模指标,按《防洪标准》GB50201执行,具体按表3-5取值。
13
表3-5防洪才标准
常住人口当量经济规模防洪标准
防护等级重要性
(万人)(万人)[重现期(年)]
I特别重要215023002200
II重要<150,250<300,2100200-100
III比较重要<50,220<100,240100〜50
IV一般<20<4050〜20
注:当量经济规模为城市防护区人均GDP指数与人口的乘积,人均GDP指数为城市防护
区人均GDP与同期全国人均GDP的比值。
3.6水资源
3.6.1城市(含县城)应根据当地水资源现状、水系现状、经济状况等因素合理
确定雨水资源利用率。对于从外流域引水的缺水城市,应积极开展雨水资源化利
用,且近期雨水资源利用率应不低于5幅远期10%;其它城市鼓励结合实际需要
开展雨水资源利用。
3.6.2污水再生利用率宜根据城市(含县城)水资源现状、经济状况等因素,按
实际需要确定。对于从外流域引水的缺水城市,应积极开展污水再生利用,且近
期污水再生利用率应不低于15除远期2096;其它城市鼓励结合实际需要开展污
水再生利用。
14
4.规划
4.1一般规定
4.1.1海绵城市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制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应总体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二是对应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各层面城市规划应编制同层次的
海绵城市规划,并与既有的规划编制体系相衔接。具体项目设计时应根据海绵城
市相关规划编制海绵城市的专项设计方案。
4.1.2海绵城市规划编制需系统分析城市(含县城)的涉水问题,在明确问题的
前提下,制定系统的解决方案。对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提炼整理为工程系统和
地块指标体系;对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保护好城市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明
确规划建设管控的目标及指标体系,统筹发挥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的协
同作用。并加强多目标融合,优化指标体系,系统梳理建设项目,保障项目实施
后能够达到多目标要求,确保实施效果综合效益最大化,避免项目间的矛盾冲突。
4.1.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新编或修编水系、绿地系统、防涝系统、道
路交通等专项规划时,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4.2总体规划层面
4.2.1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应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各城市(含县城)应编制海绵
城市专项规划,也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规划年限应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4.2.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
水区和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
4.2.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以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全面协调为原则,
合理确定生态保护、排水防涝、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和雨水综合利用需求,
并以生态保护、排水防涝、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为主。针对不同的地形、地
质、水文、下垫面条件,分别提出应对措施;针对不同的用地性质和建设条件,
分别提出建设目标。
4.2.4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
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
15
征,识别城市“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格局和水资源、水环境、
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明确近、
远期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和比例,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
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系统、水生态、
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五个方面指标体系。
(3)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
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
镇内涝、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新建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4)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分析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本底条件,识别地形地貌、植被条件、
生物多样性、水文、地质、土地利用等生态敏感因子,提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
空间格局,应加强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已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并与
城市总体规划四区划定相衔接,明确生态保护与修复要求。
(5)建设城市海绵四大体系
包括水生态修复体系、水安全保障体系、水污染防治体系、水资源利用体系。
水生态修复体系建设包括源头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提出内源治理策略、生态修
复策略及其它治理措施;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根据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分析结
果,重点构建城镇内涝防治系统,解决城镇内涝问题;水污染防治体系主要根据
水体外源污染现状,计算城市点源、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测算水体环境容量,
分析需要削减的污染物量,明确污水处理厂出水等级、源头削减量及应对措施;
水资源利用体系建设主要根据城市水资源现状分析结果,结合城市可利用水源分
析,提出污水再生利用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策略、给水管网漏损控制措施、水源地
水质保障措施等。
(6)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以地形、水系、建设条件等为要素,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划定海绵城
市管控分区,进行分区建设指引,提出各分区的指标要求,以及其他管控要求。
(7)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
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
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
并提出与城市道路、竖向规划、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建
议。
(8)明确近期建设重点。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及建设目标,确
16
定近期各分区的指标要求。并结合现状突出问题,提出水系治理、内涝防治等规
划策略。提出分期建设要求,落实近期建设项目计划,并编制投资估算。
(9)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
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规划调整建议;
构建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监测评估等全过程管控体系;提出规划实施所需
的组织、制度、资金、能力建设等保障措施。
4.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4.3.1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对应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同
步编制,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篇章。已批复实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若缺失海绵
城市相关内容的,可单独编制。
4.3.2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上位
规划中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和项目推进。
4.3.3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中的指标包括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控制性指
标和引导性指标应结合流域或汇水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1)控制性指标可采纳:蓝线管控、绿线管控、水面率、年径流总量控制
率、生态岸线改造率、防洪标准、内涝防治标准、排水管网标准、地表水水质标
准、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以SS计)、雨污混接改造率等。
(2)引导性指标可采纳: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COD
削减率、NH3-N削减率和TP削减率、雨水资源化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
(3)对于缺水性城市,经论证分析认为雨水资源化率和污水再生利用率有
必要强制执行的,可纳入控制性指标。
4.3.4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1)开展现状建设条件分析与问题识别,总结生态系统、水生态、水安全、
水环境、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2)开展海绵建设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土壤、地下水、水系、竖向系统、
排水系统、建筑密度、绿地率、水功能区划等。
(3)针对现状突出问题,根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合理设定生态系统、水
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等建设目标,编制详细规划方案,并进行多目标
的系统工程融合。
(4)按照规划方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将相关指标或目标分
解到各个地块(包括城市道路、水系)中。
17
(5)应提出各地块海绵城市相关设施的配置引导,可参照表4-1的规定实施。
应基于对地块的规划用地类型、容积率、整体功能布局要求及周边情况、水文地
质等特点分析,并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
表4-1海绵城市相关设施规划配置
用地类型
仓储对外道路市政
居住公共设工业绿地
设施名称物流交通广场设施
用地施用地用地(G)
用地用地用地用地
(R)(A/B)(M)
(W)(T)(S)(U)
透水铺装VOOO0V
绿色屋顶VOOXXOV
下沉式绿地VVOOOOV
生物滞留设施V、/VVVV
湿塘VVOOXOXV
雨水湿地VVOOXVXV
蓄水池VVVVVV
雨水罐VVVVXVX
调节塘VVOOXOXV
调节池OOOOOOV
植草沟VVVVVV
渗管/渠VVXXXOOV
植被缓冲带OOOOOOV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VVVVVV
下沉式广场VVOOOVOV
注:4宜选用。可选用X不宜选用
(6)落实海绵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设
施规划。综合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等控制要求,确定重大工程设施
布局、规模,如污水处理厂、集中式调蓄池的规模布局及水处理标准,确定截污
干管等工程设施的布局;确定生态设施,如大型公园绿地、湿地的规模及布局,
并提出建设要求。
(7)落实蓝线、绿线等规划控制线的划定,明确河湖水域、道路绿化隔离
带、公园绿地的四至范围。
(8)编制海绵城市详细规划图则,对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编号,将各
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或指标及要求等纳入图则中。
(9)对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竖向、排水系统等优化调整提出合
理化建议。与控规同步编制的,应加强衔接;未同步编制的,提出控规局部调整
优化的建议。
18
4.4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4.4.1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与其它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应综合各专项规划的成
果,将目标、指标和具体建设要求反馈到各专项规划中,便于各行政管部门进行
实施。
4.4.2与城市水系规划衔接的主要内容如下:
(1)应结合城市水系规划划定的城市水域、岸线、滨水区,提出水面率要
求,进行蓝线划定,明确水系保护范围,并提出控制要求;
(2)保持城市水系结构的完整性,优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实现自然、有
序排放与调蓄;规划新增水面应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涂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报告4篇
- 下车间实习报告模板十篇
- 2025年数字电视有条件接收设备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小学生演讲稿集合4篇
- 难忘那份爱初二作文600字5篇
- 转作风提效能心得体会三篇
- 新员工转正述职报告15篇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10.1.3 几种常见的碱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 个人实习自我鉴定范文10篇
- 2023年MCU销售工程师年度总结及下年工作展望
-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7月期末统一试《11130卫生法学》试题及答案-开放本科
- 管网工程施工方案
- 2023年1月高考真题浙江卷地理试卷
- 商店进销存管理系统
- 《mc入门教程》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刑法学(上册)(第二版) 教案全套 第1-15章 刑法概说-刑罚制度
- 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
- 公关专业团队建设方案
- 玻璃幕墙更换玻璃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