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规范_第1页
工程测量规范_第2页
工程测量规范_第3页
工程测量规范_第4页
工程测量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颁发《工程测量规范》的通知(78)建发设字第271号(78)冶基字第1574号根据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3)建革设字第239号通知的要求,由冶金部会同全国有关单位编制的《工程测量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程测量规范》TJ26-78为全国通用勘察规范,自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起试行。本规范只规定了工程测量的一般技术要求,对于各地区、各行业的特殊要求,请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有关部,根据本规范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和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制定补充规定,并报送国家建委备案,抄送冶金部。本规范由冶金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陕西省冶金勘察设计院负责。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冶金工业部一九七八年七月六日主要符号Bmin--地面摄影基线的最小值DCG--短程光电测距仪DCH--短程红外测距仪DCZ--中程光电测距仪DC×30--相位式远程激光测距仪e--象片偏心值ex--象片横向双倍偏心值ey--象片纵向双倍偏心值ΔF--比例尺改正机件fK--航摄仪焦距f′K--象片改正焦距fi--投影器主距fx--象片x方向的改正焦距fy--象片y方向的改正焦距fB--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H--相对航高h--高差J1,J2,J3--分别为经纬仪的型号K--测图放大倍数k--变换光束系数L--线路长度Lx--航摄仪x方向框标的间距Ly--航摄仪y方向框标的间距lx--象片上x方向框标的间距ly--象片上y方向框标的间距M--测图比例尺的分母md--仪器测距中误差mh--高差中误差mK--航摄比例尺分母mq--测图仪上、下视差中误差mα--方位角的中误差mβ--测角中误差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n--测站数、三角形个数、边数ΔPi--左、右视差较Q--分带投影带距r--象片上象底点与最远纠正点间的距离S--基线上,边长s1,s2,s3--分别为水准仪的型号T--边长相对中误差分母W--闭合差Wf,Wh.Wj,Wi--分别为方位角条件、固定角条件、极条件、基线条件的自由项限值xn--象片底点横座标值Ymax--地面摄影纵距最大值yn--象片底点纵座标值Z--投影器物镜中心至承影面的距离α--垂直角,象片倾角β--航向改正机件γ1,γ2--第一、第二补充改正机件δ--求距角正弦对数的一秒表差δk--往返测的高差较差θ--旁向改正机件ψ--象片横向倾角ω--象片纵向倾角第一章总则第1条工程测量必须深入实际,精心测绘,及时、准确地提供工程建设测绘资料。其成果、成图的精度和内容,应满足各个设计要求,并兼顾一般的施工需要,尽量做到一图多用。第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工矿企业勘察设计阶段的测绘工作。其内容包括控制测量、1∶500~1∶5000比例尺地形测量和线路测量。对测图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1∶5000比例尺地形图,在满足工程建设对测量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按照国家测绘总局颁发的现行有关规范作业。本规范未规定事项,应按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第3条测量工程开始前,应了解设计用图的要求,进行现场踏勘,认真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测量工程进行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测量工程结束后,应做好资料整理和技术报告(或说明)书的编写工作。第4条对于测绘仪器、工具,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状态。第二章平面控制测量第一节一般规定第5条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从当前需要出发,适当考虑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全理。平面控制网等级的划分,依次为二、三、四等三角,一、二级小三角或一、二级导线,以及作为测图用的图概三角和图根导线。各等级三角和导线,均可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第6条平面控制座标系统的选择,一般采用高斯正形投影,按3°分带计算平面直角座标。其中央子午线为:72°、75°……135°。当其控制网长度变形每公里大于5厘米(主要工厂区为2.5厘米)影响工程建设精度要求时,可采用独立座标系统。小测区亦可用磁北定向,或采用建筑座标系统。对于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进行测量时,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座标系统。(Ⅰ)三角网(锁)的主要技术要求和布设第7条三角网(锁)的主要技术要求,应遵守表1的规定。三角网(锁)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等

级平均

边长(公里)测角中

误差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

差测

数三角形最大闭合差(")J0J1J2二等9±11/2500001/120000912±3.5三等4.5±1.81/150000(首级)

1/120000(加密)1/70006±7四等2±2.51/100000(首级)1/70000(加密)1/4000064±9一级

小三角1±51/400001/2000062±15二级

小三角0.5±101/200001/1000021±30注:①若四等三角及一、二级小三角为加密网时,其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或相对于高级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5厘米。②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级小三角的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长不应超过上表规定的2倍;若为加密网时,则其相应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10厘米。③J1、J2、J6分别为经纬仪的型号。第8条三角网(锁)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各等级的首级控制网,应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其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如受在形限制时,个别角亦不应小于25°。二、加密的控制网,一般采用插网、线形网或插点形式。插网可越级布设。三、四等三角及一、二级小三角的布设,可采用线形锁。线形锁的布设,宜近于直伸;当大基线长度与本锁上一级网所规定的平均边长之比小于1时,其传距角不宜小于30°,若为1~1.5倍之间时,其传距角不宜小于40°。狭长测区,布设一条线形锁时,按传距角计算的图形强度之总和值,应小于60(对数第六位为单位)。第9条三角网(锁)的起始边长,应尽量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当三角网(锁)的起始边边长采用基线网扩大时,其图形一般为近似正菱形;扩大比为宜超过1∶3。基线测量的精度,一般不低于同等级三角网(锁)起始边边长精度的2倍;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可为同等级三角点测回数的1.5倍。第10条各等级三角网(锁),均可采用相应精度的电磁波测距导线代替。(Ⅱ)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第11条一、二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遵守表2的规定表2一二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附合导线长度(公里)相对闭合差平均边长(米)测角中误差

(")边长丈量较差相对误

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J0J2一二2.41.21/100001/5000200100±6±121/200001/100004221±12√N

±24√n注:①n为测站数。②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二级导线的附合长度,可适当放长,但最长不应超过表2规定的2倍。③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其导线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厘米。第12条导线应量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太大。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宜布设成结点网形。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间的附合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2规定长度的0.7倍。导线用作首级控制时,宜布设环形网。第13条三角副点传算网,一般设两条基线,基线所对的角,不应小于30°;方位角应由两个方向传递;基线应按一级导级增加一次单向丈量,水平观测的测回数,应为一级导线测回数的1.5倍。(Ⅲ)图根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第14条图根控制测量,一般采用图根三角、图根导线或交会点,在高级点下进行加密,一般不超过2次附合。图根导线在个别困难地区,可附合3次。难以作闭合导线的狭长测区,可布设自由导线,但应加强检查。第15条图根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遵守表3的规定。图根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3边

长(米)测角中

误差(")锁的三

角形个数测回数

J三角形最

大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不大于测图最大视距的1.7倍±20≤131±60±40√n注:①图根三角在小测区作首级控制时,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10000。②线形锁应适当布设检查边,其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1500;用重合点检查时,其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毫米。第16条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遵守表4的规定。表4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附合导线长度

(米)相对

闭合差边

长测角中误差(")测回数

J方位角闭合差

(")1.0M1/2000不大于测图最大视距的1.5倍±201±40√n注:①M为测图比例尺的分母。②困难地区,附合导线相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1000。③当1∶500、1∶1000比例尺测图时,附合导线长度可放长至1.5M,但其相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000;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1/3M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0.4毫米。④用于测定细部座标的图根导线,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5厘米;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200米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厘米。第二节选点、造标、埋石第17条选点工作应在实地调查已有控制点和方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对已有点位应尽量利用,同时应使所选点位构成良好的图形。第18条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标石能长期保存;二、觇标高度合理,作业安全;三、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四、图根点应选在视野开阔,便于测图的位置。第19条二、三等三角点应建造觇标,四等三角点可视需要而定。觇标可因地制宜地选用钢标、木标或混凝土标等。所建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标形端正,标架稳固;二、标柱中心、仪器台中心,应尽量与标石中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其偏差不应大于10厘米;三、橹柱应离观测视线10厘米以上。第20条二、三等三角点,应埋设柱石和盘石,两层标石中心最大偏差不应超过3毫米;四等三角点,一、二级小三角点,一、二级导线点,一般只埋设柱石;图根点可视需要埋设适当数量的永久桩或半永桩。其标志、标石的埋设规格可按附录一的要求。二、三、四等三角点应绘制点志记,并办理托管手续。其它埋石点可视需要而定。第三节水平角观测第21条水平角观测所用的经纬仪,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一、纵轴晃动角,应小于照准部上水准器格值的1~1.5倍;二、当仪器高为1.5米时,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毫米;三、光学观测微器行差:J1型仪器不应小于1″,J2型仪器不应大于2″,J6型仪器不应大于0.1′。第22条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应测定归心元素。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毫米。投影示误三角形的边长,不应大于5毫米,对于照准圆筒投影的示误三角形边长,不应大于10毫米。第23条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格。四等三角点以上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超过±3°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第24条分组观测时,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值之差,不应大于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第25条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一、二级小三角及图根三角多于3个方向时亦可归零。各测回间的度盘位置和测微器位置,应按测回数均匀变换。第26条水平角观测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5的规定。表5水平角观测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

级经纬仪型

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半测回

归零差

(”)一测回中两倍照准差(2C)变动范围(”)同一方向值各测回

(”)二、三、四等三角四等三角及以上一级小三角及以下J1J2J2J1368121891318691224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较差,可按相邻测回进行比较。第27条水平角观测误差不符合表5要求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进行重测,并应遵守下列规定:一、2C较差或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二、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较差超限时,该测回应重测。三、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本站方向数的1/3时(重测的不完整测回不计入重测测回数),该站应重测。第28条首级控制网定向时,方位角传递一般联测两个已知方向。其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的有关规定执行。第29条水平角观测结束后,其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一、三角网测角中误差:式中W--三角形闭合差;n--三角形的个数;二、导线(网)测角中误差:式中fβ--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n--计算fβ时的测站数;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第四节距离测量第30条三角网的基线或起始边、导线边的距离测量,应根据精度要求和设备条件,可选用因瓦基线尺、普通钢尺、横基尺、电磁波测距仪等进行。距离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工具应经过检验和检定。(Ⅰ)因式基线尺量距、普通钢尺量距第31条采用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技术要求,应遵守表6的规定。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技术要求表6等级基本技术要求作

定相对中误差作业尺数丈量总次数定线最

大偏差(毫米)尺段高

差较差

(毫米)读

数估

(毫米)温度读至(℃)同尺各次或同段各尺的较差(毫米)成果取用

(毫米)经各项改正后各次或各尺全长较差(毫米)三四1/3500001/2000002~42~34~64202533330.10.10.50.50.30.30.10.15√S8√S注:S为基线长(公里)。第32条普通钢尺量距的技术要求,应遵守表7的规定。表7普通钢尺量距的技术要求等级作业尺数丈量总次数定线最大偏差(毫米)尺段高差较差(毫米)读

数估读(毫米)温度

读至

(℃同尺各次或同段各尺的较差(毫米)丈量方法一级小三角起始边2450530.60.52悬空二级小三角起始边

一级导线1~22501030.50.52图根三角起始边

二级导线1~2701020.50.53图根导线11注:①检定钢尺时,其丈量的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100000。②当采取措施,严格操作,也可用普通钢尺丈量一级小三角的基线。③图根导线边长丈量时,当坡度小于2%、温度不超过钢尺检定温度的±10℃、尺长改正不大于1/10000时,可不进行改正。(Ⅱ)2米横基尺视差法测距第33条2米横基尺视差法测距的技术要求,应遵守表8的规定。2米横基尺视差法测距的技术要求表8等

级测

图比例尺单个视差图

测距长度(米)视差角测角

中误差(")测角方法及限差一级导线50±1测角中误差为±1"时,以J2型仪器,应在同一竖盘位置观测6次,其角值较差不得超过5"测菜中误差为±2时,以J型仪器,应按复测法4倍角一测回测定,倍角的较差不得超过24"二级导线1:50070±11:100090±1图根导线1:50069±290±11:100075±2120±11:200090±2150±1注:①当导线边长大于上表规定时,应分段测量。②2米横基尺尺长检定中误差,不应超过±0.04毫米;加常数检定中误差,不应超过±0.2毫米。J2型仪器测微器的行差大于1″时,应加行差改正。(Ⅲ)电磁波测距第34条采用电磁波测距仪边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测线离地面或障碍物宜在1.3米以上,注意选择有利地形,尽量避开干扰因素;二、在两端点量测的气象数据,对于整个测线应有较好的代表性;三、在仪器最佳测程范围内应尽量选长边。第35条电磁波测距仪及辅助工具的检定精度要求,不应低于表9的规定电磁波测距仪及辅助工具的检定精度要求表9仪器型号基准频率仪

数气象工具温度(℃)气压

(毫米泵柱)干湿短程红外测距仪(DCH)1.5×10-61/2md0.51.01.0短程光电测距仪(DCG)1.0×10-60.20.50.5中程光电测距仪(DCZ)

相位式远程激光测距仪

(DC×30)0.5×10-60.20.20.5注:①md为仪器测距的中误差。②仪器常数检定结果与原采用的常数值较差超过md时,应采用新检定值,否则应采用原值。第36条以光波为载波的测距仪,宜在成象清晰,回光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作业,雨、雪及大气透明度很差的天气不宜作业。第37条测站(主台)、镜站(副台)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毫米。因基座面不水平而引起对中偏差的仪器,应加置平改正。第38条电磁波测距仪测边时,气象数据测定的要求,应遵守表10的规定。气象数据测定的要求表10等

级最

数测定的时间间

隔气

象数据的

用温度(℃)气

压(毫米泵柱)干湿二、三、四等

三角起始边一级小三角及

以下起始边0.20.50.51.0(或不测)0.51.0每测回或每

边人次的始未

每人次或

每边的始未测边两端平均测边两端平均或一端的数据注:一、二级导线边测定的时间间隔,可适当放宽。第39条各类型电磁波测距仪测距的技术要求,应遵守表11的规定。各类型电磁波测距仪测距的技术要求表11等级仪

型总测

回数人次时间段测回中数较差(厘米)二等三

角起始边相位式远程激光测距仪(DC×30)中程光电测距仪(DCZ)611~25.0三、四等三角起始边相位式远程激光测距仪(DC×30)中程光电测距仪(DCZ)3114.5短程光电测距仪(DCG)48~722~31~2人次互差7.0一、二级小三角起始边短程光电测距仪(DCG)24~481~21人次互差7.0短程红外测距仪(DCH)2~411~22.0一、二级

导线边短程红外测距仪(DCH)1~2112.0注:①总测回数的含义:DCH一测回由照准的目标1次,读数2次组成;第二测回应重新照准目标。DCG应观测暗点由正、反,正、反,旋转度盘4次读数组成;每暗点一般6测回测定。DCZ、DC×30应精测频率,内外光路4个相位读数组成。②2个时间段观测时,宜选择不同气候,上、下午和白天、黄昏时分别观测。③测定边长的相对中误差,应进行内部符合评定,其结果应符合本规范第二章第一节表1、表2的要求。DCH可不进行内部符合评定。④人次、时间段、互差限值,不应大于仪器测距中误差的2倍。⑤在干扰因素较大地区测距,宜往返进行。⑥三、四等三角起始边,采用短程测距仪时,可分段观测。⑦观测数据的取舍必须是整测回、同时段、同人次。⑧当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增加测回数。增加的测回数,不应少于总测回数的0.5倍。第40条电磁波的测距边,采用三角高程测定高差时,其两端点的高差要求,不应超过表12规定。两端点的高差要求表12等级测距边两端的高差(h)(米)测距边的相应倾角二等三角起始边三等三角起始边四等三角起始边一、二级小三角起始边≤0.02S≤0.03S≤0.05S≤0.125S1°08′1°43′2°52′7°10′注:S为测距边长度(米)。第41条电磁波测距边,以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其往返观测的高差较差(δh),不应超过下列规定:第42条测距的结果,应进行仪器常数、气候、倾斜、周期误差、频率、测站归心等改正。第五节内业计算第43条计算前应复查外业资料,核对起算数据。第44条二、三、四等三角网的计算,应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条件观测平差(插网、线形网、线形锁计算时可不考虑定向角观测值)或间接观测平差。控制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的独立网,可不进行方向、距离的改化。一级小三角及以下各级控制网,可采用简化方法平差。第45条三角网条件方程式自由项的限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二、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三、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四、固定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上列式中m″β--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δ--求距角正弦对数的一秒表差;m1gs1m1gs2--起始边长度的对数中误差;m″αm″α2--为已知方位角的中误差;n--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m″g--固定角的测角中误差。第46条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的要求,应遵守表13的规定。表13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的要求等

级观测方向值(″)各项改正数(″)采用的对(函)数边长及座标(米)方位角

(″)二等三角三、四等三角一、二级小三角一、二级导线图根0.010.116或100.010.116或108位7位7伴或6位5位0.0010.0010.0010.010.010.116或10第47条三角网平差后,应计算测角(或方向)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基线(或起始边)应计算全长相对中误差。第48条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平差时,对数据及输入纸带,应进行仔细核对。其计算结束后,应对打印成果进行校验。第三章高程控制测量第一节一般规定第49条测区高程一般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对于在已有高程控制网的地区进行测量时,可沿用原高程系统。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亦可用假定高程。第50条高程控制网等级的划分,依次为二、三、四等水准及图根水准。各等级水准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高程控制。高程控制网的布设,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时宜布设附合路线中结点网。当地形起伏较大,直接水准测量有困难时可用三角高程作为测图的高程控制。第二节水准测量第51条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遵守表14的规定。表14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每公里高差中误差(毫米)附合路线长度(公里)水准仪的型号水

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

或环线闭、合并与已知点

联测的附合或

环线的平地

(毫米)山地

(毫米)二±2S1因瓦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4√L三±650S3双面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往一次±12√L±4√nS1因瓦四±1016S3双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20√L±6√N图根±205S10往返各一次往一次±40√L±12√N注:①结点间或结点与高级结点附合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②计算往返较差时,L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公里),计算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时,L为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公里)。第52条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标尺,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一、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S1型不应超过±15″;S3型不应超过±20″;S10型不应超过±30″。二、标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0.15毫米;对于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毫米。第53条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点。墙脚水准点,应选设于永久性建筑物上,点位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水准点间的距离,一般为1~3公里。工厂区宜小1公里。一个测区至少应设立3个水准点。第54条二、三、四等水准点。应埋设水准标石,也可利用固定地物。其标志、标石的埋设规格,可按附录二的要求。第55条二、三、四等水准点,应绘制点志记,必要时设置指示桩,并办理托管手续。第56条水准测理的观测,应在标石稳定后进行。其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应遵守表15的规定。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表15等级水准仪的型号视线

长度(米)前合

视距差(米)前合视距

累积差

(米)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米)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黑红面)读数差(毫米)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毫米)二S150130.50.50.7三S275360.32.03.0S11.01.5四S2805100.23.05.0图根S10100注:①当成象显著清晰、稳定时,视线长度可按表中规定放长20%。②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米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米。③当进行三、四等水准观测,采用单面标尺变动仪器高度时,所测两高差之差,应与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第57条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应选用两次合格的结果。如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其较差均不超过限值时,则由三次结果取平均数。第58条水准测量内业计算,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平差前,应按下列计算每公里高差中误差式中W--闭合差(毫米);L--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公里);N--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对于二等水准,必要时进行正高改正。二、各等水准网的计算,应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条件观测平差或间接观测平差,并计算每公里高差中误差。图根水准可简单配赋。三、内业计算最后成果的取位:二等水准应至0.1毫米,三、四等水准应取至毫米,图根可取至厘米。第三节三角高程测量第59条三角高程测量,一般划分为两个等级。一级一般起迄于直接水准联测的高程点上,边数不应超过7个。二级附合在一级路线点上时,边数不应超过10个。当直接起迄于水准联测的高程点上,按二级三角高程要求,一次布设时,边数不应超过15个。边数超过上述规定时,路线应布设成结点网。三角高程路线的各边上,均应对向观测。仪器和照准觇标高,应用钢尺准确量至0.5厘米。第60条一、二级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遵守表16的规定。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表16等级边

长(公里)经纬仪

测回数型

号较

差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米)附合或环

线闭合差(米)指标差

垂直角(″)

(″)

一二小于0.5小于0.5J2J6中丝法2三丝法1中丝法115

150.02S0.04S±0.07√n±0.1Hd√n注:①S为边长(百米);n为边数;Hd为等高线的间距。②计算对向观测高差较差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第61条一、二级三角高程测量内业计算时,垂直角的角值取位;一级应取至1″,二级应取至0.1″或10″,用六位函数计算,高程应取至厘米。第四章地形测量第一节一般规定第62条地形图的比例尺,应按工程性质、设计阶段和规模大小进行选择。1∶5000比例尺地形图,一般适用于规划设计;1∶200比例尺地形图,一般适用于初步设计;1∶1000、1∶500比例尺地形图,一般适用于施工图设计。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专用地形图,可按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的规定进行测绘或利用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第63条地形图的等高距,一般按表17的数值选用。地形图的等高距表17地形倾斜角比

尺1:5001:10001:20001:50006°以下6°~15°15°以上0.50.510.511122255第64条地形图图式,应按国家测绘总局制定的现行图式表示。第65条地形测量地区类型的划分,依据精度要求,用图性质和作业方法的不同,划分为:一般地区、城市建筑区、工厂区和水下地形测量。地形图的精度:应以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位置、高程中误差进行衡量。第66条地形图图上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和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18的规定。图上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和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表18地区类别图上地物点的位置中误差

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

(毫米)

(等高距)一般地区城市建筑区主地地物次要地物6°以下5°~15°15°以上±0.6±0.4±0.8±0.61/31/21注:①主要地物指重要的,外廊明显规整的地物。②一般地区的1∶500比例尺地形测图,次要地物点的位置中误差,可放宽至±1.0毫米。③隐藏或测量困难地区,可按表中要求放宽至1.5倍。第67条工厂区细部座标点的位置中误差和细部高程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19的规定。细部座标点的位置中误差和细部高程点的高程中误差(厘米)表19地物名称细部座标点细部高程点主地建筑物、构筑物一般建筑物、构筑物±5±7±2±3第68条地形原图纸,一般选用厚度为0.07~0.10毫米、伸缩率小于0.4‰的聚脂薄膜。第69条地形图的分幅,一般采用矩形或正方形。图幅的编号,一般采用图幅西南角的座标。小测区亦可采用顺序编号。第70条图廓格网线和控制点的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2毫米,图廓格网的对角线和图根点间长度误差,不应大于0.3毫米。第71条每幅图应测出图廓5毫米,图幅的接边误差,不应大于本规范第66条规定的22倍,小于规定的误差,可平均配赋。第72条地形图应经过内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巡视及实测检查,实测检查量一般为测图工作量的10%。当采用与测图相同的方法实测检查时,检查较差的限值应为本规范第66条、第106条规定的22倍,较差接近限值的应占少数。第二节一般地区地形测量(Ⅰ)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第73条地形测图可选用大平板仪测绘法、经纬仪(水准仪)小平板联合测绘法、经纬仪量角器测绘(测记)法、摄影测量和激光地形仪等方法。第74条地形测图所用的仪器和工具,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视距常数值,应在100±0.1(米)以内;二、垂直度盘指标差,不应超过±2′;三、比例尺尺长误差,不应超过±0.2毫米;四、量角器半径不应小于10厘米,其偏心差不应大于0.2毫米。第75条当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在解析点上做少量图解交会点或视距支点,1∶5000比例尺地形测图可连续做两个支点。图解交会点必须有一个多余方向作校核,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视距支点边长,一般不应大于相应比例尺地形点最大视距长度的2/3,距离用直返觇视距法测定,其较差一般不应大于边长的1/150。1∶500、1∶1000比例尺地形测图,施测主要地物点的支点实量距离。图解交会点、视距支点的高程,应以垂直角一测回测定,由两个方向或直返觇推算之高差较差:在平地不应大于1/5等高距,在山地不应大于1/3等高距。第76条地形测图时仪器的设置及测站上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仪器对中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05毫米;二、以较远一点标定方向,另一点进行检核:平板仪测绘时检核方向线的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3毫米;经纬仪测绘时可测其角度加以检核。每站测图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后视方向,平板仪测绘时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3毫米,经纬仪归零差不应大于4′。三、检查另一测站高程,其较差不应大于1/5等高距。第77条地形点间距和视距长度的要求,不应超过表20的规定。地形点间距和视距长度的要求表20比例尺地形点间距(米)视距长度(米)备

注主要地物次要地物及地形点1:5001:10001:20001:500015305010060100180300100150250350等高距为0.5米时,高程可注至厘米,其余均注至分米注:垂直角超过±10°时,视距长度应适当缩短;平坦地区成象清晰时,视距长度可放宽20%。(Ⅱ)测绘内容及取舍第78条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进行测绘。房屋外廓,一般以墙角为准。临时性的可不测。1∶500、1∶1000比例尺工厂区专用地形图的厂房,应加注车间名称或分类编号。居民区可视比例尺大小或用图需要,适当加以综合。第79条独立地物能依比例尺显示的,应实测外廓,填绘符号;不能依比例尺显示的,应准确表示其定位点和定位线。第80条管线转角均应实测。线路密集时或居民区的低压电线、通讯线,可视用图需要择需要测绘。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线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视不同比例尺可适当取舍。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柱上时,应表示主要的。第81条县以上境界应绘出。人民公社、国营农场境界,应按需要测绘。两级境界重合时,应绘高级境符号;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应绘线状地物符号。第82条道路及其附属物,应按实际形状测绘。1∶2000、1∶5000比例尺地形图,可适当舍去车站范围内的附属设施(如信号等)。人行小道可择要测绘。铁路应测注轨面高程,在曲线段应测注内轨面高程;涵洞应测注洞底高程;公路路面材料应视需要注记。第83条水系及其附属物,一般实际形状测绘。水面高程及施测日期应视需要测注。水渠注应测注渠底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高程;水井应测注井台高程,并按需要注记井台至水面的深度。河沟、水渠在地形图上的宽度小于1毫米时,可以单线表示。第84条地貌应以等高线表示为主,明显的特征地貌(如崩岩、雨裂待),应以符号表示。一般每隔四根等高线应绘一根计曲线,并应在计曲线的适宜处注记高程,其字头指向高处。在山顶、鞍部、凹地和斜坡不明显处的等高线上,应加绘示坡线。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点处,必须测注高程点。露岩、独立岩、土堆、冲沟、坑穴、陡坎等,应分别注记高程或比高。各种天然形成的斜坡、陡坎,其比高小于1/2等高距时,一般可不表示。第85条植被的测绘应按其经济价值和面积大小适当取舍。梯田坎的坡宽在地形图上大于2毫米时,应实测坡脚;小于2毫米时,可量注比高。当田坎密集时,两坎间距在地形图上小于5毫米(1∶500比例尺地形图上小于10毫米)或坎高小于1/2等高距时,可适当取舍。水田应测出代表性高程,田埂宽在地形图上小于1毫米时,可以单线表示。第86条居民地、厂矿、机关、学校、山岭、河流和道路等,应按现有的名称注记。第三节城市建筑区地形测量第87条城市建筑区1∶500比例尺地形测图,一般采用小平板与水准仪联合测绘法。主要地物点的距离,应实地丈量,丈量距离不应大于50米。其它比例尺的地形测图,可按一般地区的地形测量方法进行。施测街道外廓时,还可采用支距法、线交会法等。在庭院内部可采用几何作图法。第88条各种比例尺的地形测图,其视距长度的要求,不应大于表21的规定。视距长度的要求(米)表21类

别比

尺1:5001:10001:2000主要地物点次要地物点及地形点7080120150200第89条主要工厂、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出入口及楼角、庭院、名胜古迹等,应测注高程点。主要道路中心在地形图上每隔10厘米处和交叉、转折、起伏变换处,应测注高程点。各种地下管线,应测出井位,并适当测注高程点。其它高程点的间距,在地形图上一般为5厘米。高程应注记至厘米。第90条1∶500和1∶1000比例尺地形图,房屋、街巷应实测分清。1∶2000比例尺地形图,小于1米宽的街巷,可适当取舍。街区或建筑物凹凸部分,在地形图上小于0.4毫米时,可用直线连接。其它内容的测绘及取舍,应符合本章第二节的要求。第91条中小城镇的测绘,可按本章第二节一般地区地形测量的要求进行。街区和建筑物的取舍,可按本规范第90条要求适当放宽。第92条主要地物点的检查,一般采用实地丈量两点间距离与图解的距离进行比较,其较差不应大于本规范第66条主要地物点位置中误差的2倍,接近限值的应占少数。第93条地形图及时进行修测。修测时可利用邻近控制点或原地形图主要地物点施测。若变动较大或周围地物关系控制不足时,应先补图根控制,再进行修测。其修测方法、精度与原测地形图要求相同。当利用原地形图主要地物点施测时,应校核后使用。其修测地物的精度要求,可按本规范第66条规定放宽至1.4倍。修测时的测站高程,可利用原地形图上3个固定高程点引测,其较差不应超过1/5等高距,并取用平均数。第四节工厂区细部测量第94条工厂区细部座标测量,一般采用极座标解析法。测角可用普通经纬仪半测回测定;距离采用钢尺丈量。一般不超过一个尺段。细部高程可用水准仪或经纬仪望远镜置平施测。未测细部座标与细部高程的其它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不测细部座标与细部高程的工厂区,可按本章第二节要求测绘,其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66条表18中的一般地区的要求。第95条细部座标和细部高程测量的内容,应与设计、建设单位共同商定,并可按表22的要求进行测绘。细部座标和细部高程测量的内容表22类

别细部座标细部高程附

注建筑物及

构筑物矩形主

主要厂房墙角和室内地坪注出主要尺寸圆形中

心基础面或地面注明接地处半径地下管线起、终、转、交叉点(皆测管中心或管沟中心)主要井位中心

地面、井台、上水管顶、下水管底、地沟底或地沟盖

经委托单位或用探管仪明开挖后施测架空管线

起、终、转、交点的支架中心

主要支架的基础面或地面

注明通过铁路公路的净空高电力线

铁塔中心、杆柱的起、终、转点

铁塔基础面或地面、杆柱地面

注明通过铁路公路的净空高铁路

车档、岔心、交点、进厂房点中心

车档、岔心、直线每50米,曲线每20~30米测一点轨面(曲线测内轨)

心要时测算曲线元素公路

干线的交叉点、尽头(皆以中心线准)

变坡处、直线每隔50米测一点注:①建筑物、构筑物凹凸部分的取舍,应符合本规范第90条的要求厂房门宽能通行汽车、火车的,应测绘位置。②生活区内的大型建筑物,应单独测定座标;排列整齐的宿舍,可测其外围四角的座标。其它可不测座标。第96条细部座标点的计算,应取五位函数,座标及高程成果均至厘米。座标展点的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3毫米。第97条两相邻细部座标点间反算距离与实地丈量距离的较差,不应大于表23的规定。两相邻细部座标点间反算距离与实地丈量距离的较差表23项

目较

差(厘米)主在建筑物、构筑物一般建筑物、构筑物7+S/200010+S/2000注:S为两相邻细部点间的距离(厘米)。第98条建筑物、构筑物的细部座标,一般按分类编号,编制细部座标直接注记于图上。工厂区一般只绘制综合图,如有特殊要求时,可绘制分类图。第五节水下地形测量第99条水下地形测量的精度要求,应遵守下列规定:水深范围

(米)作

具测点深度中误差(米)0~41~1010~20超出20宜用测深杆测深仪或测深锤(流速小于1米/秒)测深仪或测深锤(流速小于0.米/秒)

测深仪或测深锤(静水水域)±0.10±0.15±0.20水深的1.5~2.0%一、测点位置对邻近图根点位置中误差,在图上不应超过±1.5毫米。在1∶500比例尺测图、大面积平坦水域和水深超出20米的水域,可放宽至±2.0毫米。二、测点深度的中误差,不应大于表24的要求。第100条水下地形测量开始前,必须了解测区水域内的礁石、沉船、水流和滩险等情况。工作中应注意安全。当风浪引起测深仪记录纸上回声线波形起伏:在内陆水域大于0.3米、海域大于0.4米时,宜暂停测深工作。用测深杆、测深锤作业,遇有大风水面波动较大读数不便时,宜停止水上作业。第101条水尺的设置,应能反映全测区内水面的瞬时变化。水尺零点高程或水面高程,应以不低于图根水准测量的精度进行联测。当采用的基准面与陆上高程不一致时,应求出相互关系。第102条采用测深仪工作时,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工作电压与额定电压之差,直流电源不应超过10%;交流电源不应超过5%。二、实际转速不应超出规定转速的1%,超出时应加改正。三、电压与转速调整后,应在深、浅水处作停泊与航行检查。如有误差,应绘制误差曲线图予以改正。四、每次测前、测后的均应测定电压、转速,并用其它测深仪具检查水深读数。第103条测深定位的方法,应根据测区情况、测图比例尺及设备条件,可选用经纬仪平板仪前方交会法、六分仪后方交会法、断面索法、单角交会法、激光地形仪极座标等。交会定位时,将会角宜在30°~150°之间。第104条水下地形测量与陆上地形测量应互相衔接。其测点一般按横断面布设,断面方向尽量与岸线(或主流方向)相垂直;断面的间距,一般为地形图上2厘米;测点的间距,一般为地形上1厘米;当地形变化显著和用图要求不同时,可适当加密或放宽。水下地形测量的测站点,不应低于图根点的精度。在作业中应经常检查后视方向,其偏差:经纬仪不应大于2′,平板不应大于图0.2毫米。第105条水下地形测量内业绘图的要求应遵守下列规定:一、测点的内业展绘,应根据外业定位的方法、测图比例尺、测区大小及测点距测站的远近选用辐射线格网法、圆弧格网法、三杆分度仪法、量角器法、重叠法、解析法等。二、测点的水深(或高程),应注记至分米。第106条水下地形测量等深线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25的规定。表25等深线的高程中误差比例尺等深距

(米)等深线的高程中误差(等深距)6°以下6°~15°以下15°以上~30°30°以下1:5000.51/21.01/31/211:10000.51/21.01/31/211续表比例尺等深距

(米)等深线的高程中误差(等深距)6°以下6°~15°以下15°以上~30°30°以下1:20001.01/22.01/2111/21:50002.01/35.01/2111/2注:对于作业困难、水深大于20米或工程要求不高时,其等深线的高程中误差,可按表中规定放宽至2倍。第五章摄影测量第一节一般规定第107条用摄影测量的方法测图时,图上地物点的位置中误差和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26的规定。图上地物点的位置中误差和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表26地形倾角图上地物点的位置中误差(毫米)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等高距)6°以下6°~15°

15°以上±0.6±0.8±0.82/312/32/311/21/211/21/21注:①等高距应按本规范第63条表17的规定。②表中1∶500比例尺测图的规定,仅适用于地面摄影测量。③隐藏地区可按表中规定放宽至1.5倍。第108条摄影测量作业前,必须对仪器进行检校。其内容包括机械精度(平行性、垂直性、水平性、密合性),光学性能(影象和测标清晰、消除象差),各元素的零位置和一些常数的确定。第109条摄影位置的测绘内容和取舍,除按本规范第四章第二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测绘地物时其性质、数量依调绘片为准,位置、形状以立体模型为主;二、高程注记点,每方格(100平方厘米)不应少于5个;三、当计曲线的间距小于6毫米(立体量测仪描绘片小于3毫米)时或在等倾斜地段,可只测计曲线;四、测绘林区地貌时,应进行树高改正;五、象对测图的范围,不应超出定向点连线外1厘米。第110条模型间、描绘片间等高线接边误差,不应大于本规范第107条规定的2倍。图幅接边误差,不应大于本规范条107条规定的22倍。第111条摄影漏洞的补测要求,应按本规范第四章有关规定执行。第二节航空摄影测量(Ⅰ)航空摄影第112条航摄比例尺(1m/K),不宜小于附录三的要求。第113条航摄及航摄的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航摄象片的倾角,不宜大于3°,个别最大不应超过5°;航偏角不应大于9°;航线弯曲不应大于5%;象片航向重叠,不应小于15%。二、航摄底片必须影象清晰、框标齐全、无绝对漏洞、阴影范围小、无云影、色调均匀、药膜面无斑点污损;蒙翳应小于0.3;最大黑度应为1.4±0.4;反差应为0.9±0.3(干版片和象片质量指标,可按上述要求适当放宽,但应能显示细小影纹)。三、航摄底片的不均匀收缩,不应大于1/2000。其压平误差用立体座标仪检查时,图解计算的上下视差与观测的上下视差之差,不应大于0.04毫米。四、干版药膜面的不平度,以数学平均值计算,不宜大于0.04毫米,个别最大不应超过0.08毫米;缩小不宜大于0.01毫米,个别最大不应超过0.03毫米。第114条象片焦距改正符合下列要求:一、全能法测图和分工法测图时,应取航线首末2片量测象片框标间距,当2片各方向相应量测值较差小于0.1毫米,可取中数;当较差大于0.1毫米,应在航线中间加测1片取中数。角析法空中三角测量(电算加密)时,宜片片量测、片片改正象点值(焦距不改)。二、象片改正焦距应按下列计算:式中f′K--象片改正焦距,取至0.01毫米;fx--象片x方向的改正焦距(取至0.01毫米),fy--象片y方向的改正焦距(取至0.01毫米),fK--航摄仪鉴定焦距,取用至0.001毫米;LX1、LX2--航摄仪上、下x方向框标的间距,取用至0.01毫米;LY1、LY2--航摄仪左、右y方向框标的间距,取用至0.01毫米;lX1、lX2--象片上、下x框标的间距,取用至0.01毫米;lY1、lY2--象片上、下y框标的间距,取用至0.01毫米;三、X、Y主距分别安置的测图仪,象片改正焦距应为fX和fY。(Ⅱ)外控点选择刺与联测第115条全野外控制测图外控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全能法和分工法测图时,每个象对应本布设4个平高控制点和1个高程检查点(全能法可不布设)。平高控制点应位于航向和旁向6(或5)片重叠内,离方位线不应小于3.5厘米,距象片边缘不应小于1厘米,当旁向重叠过大或过小时,上下航线应分别刺点;当旁向重叠过小时,上下两点间不得漏空1厘米。高程检查点,应位于模型中央较高或较低处,左右偏离不应大于1厘米。变换光束测图时,中间宜增设平高检查点。二、象片图测图的每张象片(或隔开),应布设4个平高纠正点(位于象片四角)和一个平面检查点(位于主点附近)。第116条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电算加密)航线网外控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每个航线网段,应布设3对平高点,每对平高点的间隔,最大不应超过7条基线,每对平高点应位于航向、旁向6(或5)片重叠内,距方位线不应小于3.5厘米,每个航线网段中央的1对平高点偏离中线,不应超过1条基线。二、采用区域网电算加密时,应沿四周及中央布点,其中四角必须布设平高点。第117条外控点的选刺,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刺点目标应为影象清晰易认,便于联测的线状地物交点。其辨认精度,在1∶5000比例尺测图时,象片上应小于0.03毫米;1∶1000、1∶2000比例尺测图时,象片上应小于0.05毫米。地物稀少地区,可刺在线状地物的端点或影象清晰、象片在不大于0.3毫米的点状地物中心。二、高程控制点,应选刺在高程变化不大的地方,避免刺在地形坡度变化急剧的斜坡处。当点位刺在有比高处时,应量注比高。三、刺点孔径,不应大于象片上0.15毫米。三角点、图根点及水准点应尽量准确刺出。四、平高点和高程点的刺点,必须实地检查。刺点象片(控制片)的背面和正面,应按附录四的要求装饰。五、外控点建立摄影标志时,摄影标志应设在开阔的地点、对障碍物的天顶角应大于45°。其形状和尺寸,可按附录五的规定采用。第118条外控点的联测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在四等三角点下,可连续扩展3次,其测回数和测角中误差要求,应遵守规范第7条、第11条的规定。网锁及导线的平均边长,应按象片控制点的密度而定。当采用角(或边)交会时,应有多余观测,交会角应在20°~160°之间。二、高程可按本规范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的有关要求进行。但图根水准附合路线的长度可放宽至15公里,图根水准可连续扩展3次。三、外控点对邻近三角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0.15毫米。对邻近水准点的高程的中误差,不应大于1/5等高距。(Ⅲ)象片调绘第119条象片调绘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象片上无法判读和判读不清的地物及地貌元素(如名称、性质、数量、界线等)均必须进行实地调绘,而清晰、易辨的轮廓,应以室内判读为准。摄影后增添的地物应进行实地测绘。二、二、调绘宜用放大象片进行,根据测绘范围在隔号象片上划定调绘面积,其接边线不应与线状地物重合,并避免分割建筑物。三、图式符号按国家测绘总局制定的现行地形图的式表示,但整饰可简化。四、调绘片应进行接边和检查。(Ⅳ)解析法空中三角点测量(电算加密)第120条加密点对邻近外控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当地形坡度在15°及以下时,不应超过象片上±0.09毫米;当坡形坡度在15°以上时,不应超过象片上±0.12毫米。加密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27的规定。加密点的高程中误差表27地形倾角测

尺1:1000

1:2000

1:5000焦

距2101002101002101000°~15°15°以上H/2300H/2100H/1900H/1700H/2100H/1900H/1700H/1500H/1700H/1600H/1400H/1300注:H为相对航高。第121条加密点的选刺,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每片应正确刺出象主点和框标定向辅助点的位置。二、全能法和分工法的加密点,除每个象对应选刺两个高程检查点(尽量选高差大的点)外,其它要求应遵守本规范第115条的规定。当加密点距方位线小于7厘米时,应另外选刺相对定向点。主点的连接点,应在其附近1厘米处选刺,困难时可为1.5厘米。三、加密点不应超过外控点连线外1厘米。四、加密点和外控点等,在同一航线网段只刺一孔,孔径不应大于0.12毫米,刺点误差,不应大于0.1毫米。第122条电算加密单人观测时,两次所测象点座标X较差和Y较差,应小于0.05毫米;左右视差(p)和上下视差(q)的较差,应小于0.03毫米。两个观测时,当象点座标X较差和Y较差小于0.06毫米及左右视差(p)和上下视差(q)的较差,小于0.04毫米时,应取中数或选用其中一组数据。第123条电算加密的限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相对定向后各定向点的上下视差的残差,不应大于0.02毫米,个别最大超过0.04毫米。当fK=210时,模型连接点的平面连接差,应小于0.10mK(毫米),高程连接差应小于0.10%·H(米);当fK=100时,模型连接点的平面连接差应小于0.12mK(毫米),高程连接差,应小于0.15%·H(米)。二、航线网大地定向后,大地定向点的平面和高程剩余差,不应大于加密点中误差的0.5倍,多余外控点不符值,不应大于加密点中误差的1.2倍。三、单航线电算加密时,排除系统误差后,相邻航线的公共加密点平面和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加密点中误差的2倍。四、单航线电算加密时,测图用的象片外方位元素,应分别后交取得,角元素取至分,线元素取至0.1米。(Ⅴ)全能法测图第124条全能法测图内定向,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透明正片(或负片)的框标对中误差,不应超过±0.1毫米。多倍仪在下景深承影面上的归心差,不应大于0.2毫米。二、投影器主距(ft)安置值取至0.01毫米或最小刻划值。第125条相对定向上下视差的残差,必须进行配赋,应使主点为最小,3、5点同号;4、6点反向同号。其值在模型上;Ⅰ级仪器不应超过0.02Zi/fK毫米(Zi为投影器物镜中心至模型定向点的高度)。第126条大地定向应符合下列要求:大地定向点的平面对点误差,Ⅰ、Ⅱ级仪器不应大于(0.1K+0.1)毫米;多倍仪不应大于(0.15K+0.1)毫米(K为测图放大倍数),当计算值小于0.3毫米时,对点误差可取0.3毫米。大地定向点的高程不符值,Ⅰ、Ⅱ级仪器不应大于0.04%·H,多倍仪不应大于0.09%·H。宽角、特宽角测图时,平面对点误差和高程不符值,可放宽至1.5倍。第127条变换光束测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象片要横纵向双倍偏心值,应按下式计算:承影面上横纵向双倍偏心值应乘以(-Z/ft)。式中ex、ey--分别为横纵向双倍偏心值,取至0.1毫米;k--变换光束系数,ψ、ω--象片横向、纵向倾角的电算值。二、不加偏心变换光速测图的象片倾角限值,应按下式计算:式中α--象片倾角(分);Δh--象对内最大高差(米);mq--测图仪上、下视差的中误差,Ⅰ、Ⅱ级仪器取用0.03毫米;多倍仪取用0.05毫米。三、变换光束的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相对定向后,两次偏心值之差,应小于0.2k毫米(承影面上为0.2Z/f′t毫米)模型置平后,当ψ、ω读数变动超过5′时,应重新计算偏心值,反复进行相对定向和大地定向。四、采用缩放象幅而不改变光束测图时,缩放象片必须保证负片、镜头和承影面三面平行;缩放象片的主点应为航摄负片的主点在承影面上的构象,不得用缩放象片框标连线交点作为主点。(Ⅵ)分工法测图第128条分工法测图时,象对内地形点与起始高程面(点)的最大高差,不宜超过±H/8。第129条分工法测图的定向,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立体量测仪和X-2视差测图仪的改正机件安置值,应按附录六计算(全野外控制的测图,应后交外方位元素值),角元素取至1,线元素取至0.01毫米;安置第一补充改正机件(r1)和第二补充改正机件(r2)时必须立体照准起始面(点)。二、定向点的左、右视差较(ΔPT),应按附录六计算,取至0.01毫米。三、定向点上左、右视差较(ΔPT)的不符值,不应大于0.03毫米,检查点不应大于0.05毫米;困难地区的定向点上,不应大于0.04毫米,检查点不应大于0.06毫米。X-2视差测图仪的平面对点误差,不应大于(0.15K+0.1)毫米。四、定向时立体量测仪航向改正机件(β)的安置值,可改动±10,旁向改正机件(θ),可改动8′,比例尺改正机件(ΔF),可改动±0.3毫米,X-2机旁向改正机件(θ),可改动±12′。五、地形点的左右视差较(ΔPi)两次读数,其较差不大于0.03毫米时,取用中数。其高差计算至0.1毫。第130条分带投影转绘,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描绘片测绘面积内高差大于带距时,地物、地貌应进行分带投影转绘。带距按下式计算:式中Q--分带投影的带距,取等高距的整倍数;r--象片上象底点与最远纠正点间的距离。二、投影对点误差,不应大于(0.15K+0.1)毫米,当小于0.3毫米时,可取用0.3毫米。相邻带接边误差,不应超过1.0毫米,相邻片接边误差,不应超过1.2毫米。地物、地貌分别转绘时,其套合差,不应大于0.9毫米。三、当α大于3°或K大于6倍时,应进行象片偏心改正,象片偏心值(e)可按下式计算:式中e--象片偏心值,取至0.1毫米;xn、yn--象片底点横纵座标值。四、由一带转绘至另一带时,应还原底点,投影器高度变动值(ΔZ)的计算,应取至0.01毫米(投影器物筑中心至起始带的高度,应量至1.0毫米)。五、加树高描绘的等高线,应加上树高进行投影转绘,跨带的地物错位太大时,应进行1/2带或更小带的投影。(Ⅶ)象片图测图第131条象片图测放大倍数不宜大于4倍。其象片测绘面积内的地形高差,应小于0.00001fKM(米),否则应采用分带纠正,但不宜超过3带。第132条象片纠正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纠正点的对点误差不应大于(0.1K+0.1)毫米。当计算值小于0.3毫米时,对点误差可取用0.3毫米。二、倾角过大或倾斜地形的象片纠正对点超限时,离心改正最大不应超过10毫米。三、纠正晒象垫板厚度,应按下式计算:式中t--垫板厚度,取至0.1毫米;Z--投影器物镜中心至承影面的距离,取至毫米;Σl--摄影处理后格网象片各这及对角线长度的总和,取至0.1毫米;ΣL--格网板各边及对角线长度的总和,取至0.1毫米。第133条象片图镶嵌,地物错开不应大于1.0毫米,明显刺点的控制点和纠正点的套合误差,不应大于0.5毫米,相邻图幅地物接边误差,不宜大于1.2毫米,个别最大不应超过1.6毫米。第134条微分纠正仪作象片图时,测标跟踪切地误差,不应大于H/1500。第135条用地面数字模型法(电算桩点法),代替外业量测地物地貌特征点高程时,各项误差,应符合全能法测图Ⅰ、Ⅱ级仪器的要求。第136条象片图制作影象地图时,影象必须层次丰富、色调均匀;以10级光楔计,最大黑度应为8~9,最小黑度应为0.5~1.0,印刷影象地图,宜采用150线左右网目版。第三节地面摄影测量(Ⅰ)地面摄影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第137条地面摄影测量摄影纵距的最大值,应根据地面摄影测量测图仪的性能确定。其值不应超过表28的规定。摄影纵距的最大值(米)表20测图比例尺摄

距200毫米100毫米机

比1:41:21:21:11:5001:10001:20001:5000800160032004008001600400035070014001753507001750第138条摄影基线的最小值(Bmin)与摄影纵距的最大值(Ymax)的关系应为:1∶2000和1∶5000比例尺测图时,Bin可为115Ymax~120Ymax。第139条摄影底片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底片乳剂的分解力,不应小于50条/毫米;二、影象清晰、黑度适中、反差正常;三、底片左右重叠不应小于70%,不应大于90%;四、底片不平度的误差,应符合本规范第113条的要求。第140条摄站点、象片点的联测,应符合本规范第118条的要求。不作为摄站用的象片控制点,在四等三角点下,可连续扩展4次。(Ⅱ)外业第141条摄影站和摄影基线,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摄影基线端点间应通视良好,摄影站周围应无摄影障碍;二、相邻象对重叠不应小于5%;三、两摄站点的高差,最大不超过Bmin/5;四、摄影基线的长度,应按本规范第138条的规定和根据等偏摄影时,等偏角不宜大于31.5°,最大不应超过40°;五、摄影基线的长度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2000;基线端点摄站的高差中误差,不应超过±0.04S米(S为基线边长,以百米为单位);仪器高量至厘米。第142条象片控制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每一象对的重叠范围内,至少应有3个象片控制点,其中1个近点,2个远点,远点应位于象对左右边缘;二、已知摄影站座标和光轴方位角时,可不布设近点;三、当个别补漏象对纵距Y较短,而采用光轴定向时,象片控制点数可适当减少;四、象片控制点的标志,可人工竖立杆状标志或利用天然标志,标志大小,应以象片影象不小于0.05毫米为宜。第143条摄影与冲洗,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测区开始摄影前,应在现场进行试拍;二、测区开始摄影前,应对摄影经纬仪进行作业检校,K和ω水准管气泡,在任何方向最大偏离不得大于1/2格;望远镜视准轴与摄影光轴完全一致,同时水平度盘读数应为零度;三、避免逆光摄影,被摄地形没有阴影或云雾;四、在曝光瞬间,K和ω水准管气泡最大偏离,不得大于1/2格,基线方向不应偏离正确瞄准位置;五、摄影后底片应及时进行冲洗,并检查质量。不能用立体观察的负片,应重新摄影,重摄时应摄影1个象对并重新测定定向角、基线长度和高差。第144条象片调绘,应按本规范第119条的有关内容进行。调绘时应作必要的略图和说明。不能辨认的地物和隐藏空间(如线状地物、坑穴等),应及时补测。成图后应到现场作必要的检查。(Ⅲ)内业第145条部分象片控制点,可进行室内加密。象片控制点对邻近三角点的平面中误差,不应超过地形图上±0.4毫米,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1/4等高距;第146条定向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底片框标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0.1毫米;二、主距安置误差,不应大于0.01毫米;三、交向倾角()螺丝,应居于零位置,基线分量(bx、by、bz)的安置误差,不应大于0.01毫米。等倾摄影时,应安置by和bz的改正数;四、大地定向时,平面对点误差,不应大于地形图上0.5毫米,高程不符值不应大于1/4等高距。第六章线路测量第一节一般规定第147条铁路、公路、架空索道、架空送电线路、各种自流和压力管线的线路测量,应实行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单位的三结合,选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线路。第148条线路的测量,一般分为踏勘选线和定测两个阶段。踏勘选线阶段是协同设计部门进行现场踏勘,确定线路方案,必要时应进行草测或实测带状地形图。定测阶段是在主体方案确定后,按选定的线路或根据设计座标等数据在实地定一、测角、量距、设置曲线及断面测量等。当地形简单、方案选定的情况下,亦可一次进行测量。第149条线路测图的比例尺,一般按表29选用线路测图的比例尺表29线路名称带状地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

(水平、垂直)水平垂直铁路1:1000

1:20001:1000

1:20001:100

1:2001:100

1:200公路1:2000

1:50001:2000

1:50001:200

1:5001:100

1:200架空索道1:2000

1:50001:2000

1:50001:200

1:500自流管线1:1000

1:20001:1000

1:20001:100

1:200压力管线1:2000

1:50001:2000

1:50001:200

1:500架空送电线路1:2000

1:50001:200

1:500第150条线路的起点、终点、转角点和方向点,应根据需要,分别埋设永久桩或半永久桩。第151条带状地形图,可本规范第62条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专用地形图的规定测绘。沿线的站场、泵房、变电所和桥涵等设施的地形测图,其面积及比例尺可与设计部门确定。第152条导线的距离,应根据精度的要求,可分别采用钢尺、激光地形仪和经纬仪视距法等进行测量。导线的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J6型仪器,按方向法一测回测定。第153条在城市、工厂区,其导线及高程测量的精度,不应低于本规范第二章第一节中的图根控制测量和第三章第二节中有关图根水准测量的要求。第154条线路测量如布设自由导线时,应加强校核。当设计需要时,应进行座标和高程联测。当水准测量的路线,另一端无已知点闭合时,应作往返或同向两次观测。第155条线路测量与已有道路、管、线交叉时,应测量设计需要的交叉角及交叉点的高程或净空高。第156条线路测量纵横断面点间的距离和高程,均可采用视距法测量。第二节铁路、公路测量第157条铁路、公路的导线及高程测量精度,不应低于表30的规定。铁路、公路的导线及高程测量精度表30第158条线路直线段上的中桩间距,应根据地形变化确定,一般不大于50米。曲线测设,一般采用偏角法或切线支距法。曲线段上中桩间距,应按曲线半径大小选定,一般为10米的整倍数。曲线测设的精度要求,不应低于表31的规定。当线路不设中桩时,纵断面点间的距离及高程可用视距法测量。曲线测设的精度要求表31第159条横断面测量的密度、宽度应根据地形变化及设计需要确定。第三节架空索道测量第160条架空索道测量的导线相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1000;方位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n。方向偏离直线,不应超过180架空索道测量±30″。第161条架空索道的起点、终点、转角点、方向点的高程可采用图根水准测量,其技术要求,应按本规范第三章第二节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在测量困难地区亦可采用成三角高程测量,垂直角宜采用J6型仪器一测回测定。在组成三角高程线的各边上,均应对向观测。第四节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第162条自流管线测量的导线闭合差,不应大于1/1000;方位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n。导线的高程亲自合差,不应超过±40L(毫米)。第163条压力管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遵守下列规定:一、用视距法测量时,视距长度一般不超过350米。采用正倒镜对向观测,两次则距的相对较差,不应超过1/150。二、视距高程应采用J6型仪器对向观测,垂直角以一测回测定,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可按下式计算:式中S--边长(百米);α--垂直角(角),α小于3°时,按3°计算。当视距导线点的高程与水准点闭合时,其高程的闭合差(W),不应超过下列的规定:三、对距离及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