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2024年新课标Ⅰ卷徐则臣《放牛记》解读_第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2024年新课标Ⅰ卷徐则臣《放牛记》解读_第2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2024年新课标Ⅰ卷徐则臣《放牛记》解读_第3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2024年新课标Ⅰ卷徐则臣《放牛记》解读_第4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2024年新课标Ⅰ卷徐则臣《放牛记》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体分析]当代作家徐则臣,江苏东海人,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现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的小说既有书写“北漂”青年生活的现实性作品,也有描述时代激荡的历史性作品;他的散文则有不少涉及自己少年时代在乡镇的成长往事,《放牛记》即是其中之一。原文较长,出于试题命制需要进行了删节。[试题材料]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肯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

《放牛记》属于回忆性散文,围绕着作者少年时代的放牛生活展开,感情较为丰沛细腻,文风亲切中带点幽默,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没有难度,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细节部分,以及回忆文章中当下与过往之间的表述罅隙。本题的选项设计,即本于此。选项按照文本的阅读顺序来安排。A项针对文章前两段的内容而设。第一段交代的是少年时代“我”对“吆喝牛马”那种生活的向往,“我”渴望做一个“野孩子”的心理,因此,“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第二段则写了父亲同意买牛的现实原因,那就是家庭生产缺少人手,买牛很有必要。父子二人在买牛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但个中缘由并不一样。父亲有没有希望通过放牛这一劳动行为改变儿子的性格呢?文中并没有说明。更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所谓“不合群的性格”显然不准确:从上文看,“我”很乐意做个跟别人一样的“野孩子”;从下文看,“我”跟小伙伴们在一起放牛很快乐,最大的不同无非是“我”爱看书罢了。因此A项错误。B项针对的是买牛之后“我”的劳动技能大增那个段落。“我”很快学会了驭牛的各种本领,成了一个“老把式”,“我”是很自豪的。然而,作者却表示,这些扎扎实实的本领只不过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这里,作者显然是刻意“颠倒”了“主副”,这种刻意而为,就引导我们关注“放牛的意义”所在,即接下来一段所写:“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因此,B项是正确的,是本题答案选项。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小段落不仅包含了本选项的答案,还显示了作者在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也就是谈论“放牛”这个话题时——的不同“站位”:一个是“在当时”,另一个则是“现在”。这一点对于深入理解全文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选项也以“曾经的‘老把式’”这一表述,给了考生一个细微的提示。C项也与“现在/回忆”有关联。内容上选项针对的是大雨天割草的那段描写,“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选项考查对特定语境中句意的理解。“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包含了些许调侃的语气,或者说,对“今日之我”有点半真半假的自我评定,而这个“今日之我”,是多年来生活与思想发展的结果,并不全由放牛生活所造就,以“今日之我”的眼光回顾野地里大雨中那个形单影只的少年,未免开玩笑般地投射到“被世界遗弃”这样的“宏大悲怆”中。C项将雨天割草的孤单表述为在“我”的“思想意识的养成”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强加因果且无端夸大,是个错误的判断。

D项考查了一个细节描述,非常简单,考生只需要认真阅读文本即可知道该项是错误的。可能有部分考生机械背诵一些“艺术手法”,一看到“坟地”这种似乎应该是“阴森怪异”的环境描写,就自动跳到“映衬了……”“凸显了……”的模式中,那就很可能轻率地认为这是一个正确判断了。7.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新课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有两道客观选择题,设题往往各有偏重,同时形式上又很灵活。有时以“相关内容”或“艺术特色”进行划分并考查,有时会挑选一个段落单独考查(如2022年新课标Ⅰ卷《江上》第7题),有时会挑选几个句子分别考查(如2023年新课标I卷《给儿子》第7题)。这里选择了“锯木厂”这个小段落设题考查,透过这一局部,来讨论文本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写到,决定买牛之后,父子二人前往邻村去牵牛。可以想象,“我”的心情应该是激动的、兴奋的、迫不及待的;恰恰在这个当口,文章中插入了一段与买牛、牵牛无关的锯木厂情景的描写。这个小段落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写出了少年的“我”,以及那个“我”对“世界”的感知。邻村很近,只有两里远,锯木厂这个巍然大物又坐落在“中心路边”,但“我”竟然是初次见到,这足以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前文所写的“我”的形象:一个“温顺的可怜虫”,从不会像个乡下“野孩子”那样四处“冒险”。同时,这个“可怜虫”的成长,似乎也正随着放牛生活而开始了:因为买牛,才有机会见识了锯木厂这样奇异的新世界;因为放牛,才进入了“野地”;因为放牛,才有了在乱坟岗子里读武侠的经历,想象那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总之,从锯木厂开始,“世界”在“我”面前展开了。选项A从买牛的兴奋感着眼,说明锯木厂段落在文中出现的合理性。这也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对一件事记忆深刻,那么这件事的“周边记忆”往往也会同样深切。锯木厂段落中那些特别鲜活的身体感受,非常真实而生动。A项正确。

选项B从“那时的我”着眼,写出了锯木厂给“我”带来的感觉上的冲击:午后的热空气中,电锯反射着耀眼的阳光,带着尖利的啸声,将粗大的木料冲开、截断,锯末飞溅……处处营造出一种新鲜而刺激的感受。B项正确。选项C从结构角度着眼,讨论这个段落作为“闲笔”的功能。的确,这个段落很重要,很“有用”,但其功能作用必须紧贴文本来分析看待,而不能用模板化的“套路”来硬套,不能因前后两个部分指向不同,就判断二者是“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对比反衬”之类的关系。结合上面分析过的A、B两个选项,可知锯木厂段落具有较强的审美激发功能,激起的是放牛的“周边记忆”,以及作者对一个新世界的领略,而不是要凸显下文牵牛时的兴奋。因此C项是错误的,是本题答案选项。选项D从表现手法着眼,分析锯木厂段落的艺术特点,尤其是以生动的文字再现当时的情景,唤起自己的身体记忆,似乎刹那间重返锯木厂,再次体味到那少年旧事的独特气息。D项是正确的。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4分)[参考答案]①少年时代,放牛部分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也让“我”拥有一些自由自在的好时光;②回首往事,感慨放牛生活曾使“我”那样亲近自然与大地,滋养了“我”的成长。[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对散文文体特征的把握。[试题分析]讨论散文作品,一个最基本的、已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这句话几乎成了讨论散文的“万金油”,但有时也未免会沦为空洞之论。要避免空洞,关键在于把握住其中的那个“神”。一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不少人可能愿意将其理解为“主旨”“主题”等,但是对于“无主题变奏”的篇目、“复调”式的篇目——这类篇目在散文中并不少见——恐怕不甚合宜。我们不妨试着将散文的“神”看作其“神韵”的呈现,尽管这种呈现很可能是忽隐忽现的:它可能隐藏或游移在文章之中,但有时也会通过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而闪现出来。抓住这个句子、这个词,就抓住了这篇作品特有的“神”。换句话说,就是要识别出散文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这道题考查的就是对《放牛记》一文关键句的理解。“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是《放牛记》的关键句子,出现在最后一段的开头,带有一种“总结”的意味。这句话很平实,也有层次感。第一层,这是一个事实的认定,即少年时代的放牛生活很快乐,“几近完美”,如文中多处所写,放牛实现了“我”打小就有的“吆喝牛马”的愿望,使“我”更接近自我想象中那个“野孩子”形象,“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第二层,这是“我”在回首往事时作出的一个价值判断,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审视,承认自己有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而这样一个少年时代是放牛生活带来的。这里包含的,是一个成年人对“什么样的少年时代才是完美的”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对自己成长之路的梳理,因此,放牛生活的“完美”之处就是放牛带给“我”的生活历练,如自由感,如人与“野地”、与“自然”的无间融合,都是“我”人生的滋养,甚至那些当年放牛的烦恼,也都带着回忆中的“回甘”,弥足珍贵。这两层意思的交织,就是这篇散文不散的“神”。

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观点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写放牛的快乐,也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②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观点二:没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②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其实已经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试题分析】作为试题材料,这里的《放牛记》不得不对原文进行了一定删节,但整体的框架还是相当完整的。文章开头,其实就点出了“现在”,也即文章是以“今日之我”来回顾往事的;至文末,再次总括这种回忆性的写作其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即文中画线部分:“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这句话说明了回忆性写作的两种不同向度,一种指向“回忆总是承载了意义”,另一种则是对此的“反抗”,想要消解这种意义的赋予。看起来,“我”是倾向于后者的,“我更愿意就事论事”,不要什么“意义”,只想老老实实地记录自己的少年时光。那么读者读到这儿,恐怕就会思考一下:是这样吗?回忆中的放牛往事,到底有没有被“赋予意义”呢?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考生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理解,本试题的参考答案给出了正反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文章做到了不为放牛赋予意义,也就是认同作者的“反抗性自白”。从本文的书写内容来看,的确都是从少年的视角、心理出发,记录了自己的放牛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比如为了放牛,大夏天不能午睡、不能戏水,下大雨的天气还得去给牛割草等;从作者流露的写作态度来看,他“就事论事”,放牛就是放牛,放牛的悲欢忧乐是单纯的属于孩子的悲欢忧乐,是“意义”之外的悲欢忧乐。这一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拔高意义”那种写作模式的警惕,包含着一种写作的自省意识。这一点即便对于不从事写作的同学们来说,也很能共情。毕竟,写作文时强行升华、寻找“意义”,都是极为不愉快的体验。观点二,认为文章没有做到不为放牛赋予意义,也就是质疑作者的“反抗性自白”。这可以是从《放牛记》所属的散文类型即回忆性散文出发来思考的。回忆性散文,其实是同学们读得很多、最为熟悉的一类散文,可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例加以说明。初中阶段,《朝花夕拾》是指定必读书,其中不少篇目也都是教材里的精讲篇目,并且教材里还会设计相关的思考题或学习任务,指向这类散文的读法与鉴赏。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的“思考探究”提示同学们思考“小”鲁迅与“大”鲁迅间的关联;该册的“名著导读”以《朝花夕拾》的阅读来讨论如何读经典,也特意录了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关于写作与回忆的那段话:“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菱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的“思考探究”更直接讨论“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交错转换”,并将其作为深入阅读全篇、领会全篇的重要方法。《放牛记》作为回忆性散文,也可以从“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这双重角度的交错来进行阅读与鉴赏。我们可以对作者声称的“就事论事”进行质疑:所谓“事”当然不可能是放牛的全部,那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