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2023.12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3)《过秦论》中作者用“____________”一句总结了秦国迅速崛起又突然败亡的根本原因。【答案】①.噫吁嚱②.危乎高哉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④.赤壁赋⑤.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噫、嚱、哉、赋、施。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对一项已经出台的公共政策的社会效果做出准确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为决策者进一步制定更有利于实现既定目标的公共政策提供科学依据。①以确知该公共政策的优势和劣势②收集与该公共政策运行相关的重要信息③基于公共政策理论进行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估④要运用正确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和可行的技术手段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④②③①(2)小明的爸爸想让班主任李老师推迟家访,他给李老师发的短信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四处画线句中找出并修改。尊敬的李老师,您好!【甲】听小明说您将在本周内光临寒舍,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和期待。【乙】但由于我们家刚刚乔迁新居,家具摆设等都比较凌乱,还需要一段时间整理,【丙】因此希望您能推迟本次家访,以便我们能在更整洁的环境中接待您。最后,【丁】再次对您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期待!谢谢!【答案】2.D3.乙但由于我们刚刚搬入新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语段是说一项出台的公共政策如何才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注意符合逻辑顺序。先对已经出台的公共政策的社会效果做出“准确判断”,然后运用“方法”和“技术手段”,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再明确“优势和劣势”,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乙处,“乔迁”是祝贺用语,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句中说的是“我们”搬入新家,表述不当,可将“乔迁”改为“搬入”。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长期存在着“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教育扩张,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扩张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但是这并不是指所有人都获得了教育,更不是所有人都走在了前面。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关于社会分层与教育关系的话题多次冲上热搜,本文接下来希望就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理解。②______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主要使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被分为三大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文化资本是指“以精神的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形式存在的文化产物。”文化资本集中体现了布迪厄的理论特点: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从上述理论出发,我认为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家庭教育的继承、学校教育的获取以及未来社会资本的获得。在个体获得教育的阶段,受个体自身年龄及社会关系网络等的限制,社会分层主要通过父母的不同社会地位来对子女产生代际影响。③从家庭教育继承的角度来看,子女通过家庭环境与家庭氛围承继了来自其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具体化为自身的持久的习性。各个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明显不同,因此,______,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习性。就拿从小生活在中产阶层和生活在底层的儿童相比较,中产阶层儿童从家庭获得的文化资本远远高于底层儿童。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中将上述两种阶层的教育方式称作中产阶层的“协作培养”和贫困家庭的“自然成长”。协作培养型的家长在孩子放学后会帮他报各种辅导班或者陪同孩子一起学习。自然生长型的家长则苦于生活压力无法照料陪同孩子,孩子在放学后只能自娱自乐。但廉价的快乐终将付出代价,久而久之两种类型孩子的未来发展已经拉开了很长的距离。同时,这种原始资本的差异性是造成教育起点上不平等的很重要的原因。④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由国家统一协调安排,相对来说不存在像欧美的公立与私立教育那样的极端割裂状态,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依然存在着教育差距:中产家庭孩子可以接受一对一辅导,而底层孩子只能求助父母甚至自学。从高等教育开始,教育机会明显更受社会分层状况的影响,高考是进入高等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虽然使教育不再只注重成绩,却又转而拼学生的课外活动、拼课外学习、拼家庭购买力。如今,素质是有钱人的技能,是贵族的技艺。生活在北京这样一线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拥有很多通向教育的“捷径”,而这些,是农村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的。物质的优越,地位的高人一等,职权的高不可攀,使得一些孩子一出生,就出生在了普通人奋斗的天花板上。教育机会的获取被深深打上了阶层的烙印。⑤社会分层不仅会直接对教育过程产生影响,更会对未来的社会资本产生更明显的影响代际优势不仅是家庭资本,也决定学生能遇到怎样的朋友以及朋友的父辈。不仅仅是在生活,在平时,中产阶层的爸妈也经常有意邀请名人到自己家中做客,也经常带着他们的子女去拜访社会上的“名人”。不难想象,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氛围之下,儿童将很容易习得“高级语言”,习得“高级品位”,习得为人处事的“得体”方式。在这种精英培养模式之下,将日渐习得精英所应具备的自信的行为举止、高贵的外表和优雅的作风以及精英阶层的品味和良好的自我感觉。而生活贫困的家庭则很难使下一代获得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同时未来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也会欠缺。⑥虽然我们都知道个人能力在阶层跃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研究表明,教育机会的阶层传递模式依然具有极为顽强的惯性,其所带来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贯穿于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微观运行策略之中。上文提到的两类孩子从教育机会的获得到最后社会资本的获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隐形的区分。(有删改)3.在第②段开头画线处加入一段引文,以下合适的一项是()A.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B.资本是累计性劳动,当这种劳动在个体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为者或其集合占有时,他们能以具体的或活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C.我们唯一能追求的公平,就是规则公平,但它并不能带来结果公平。D.真正的出路不在于离开哪里,而是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对自身所处的文化有所察觉和反省,并作出不一样的选择。4.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5.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基础教育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公平,阶层固化的现象并不明显。B.协作培养型家庭的孩子将会比自然生长型家庭的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C.在义务教育阶段,社会环境总体上不利于底层孩子获取好的教育机会。D.个人能力在阶层跃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改变了教育机会的阶层传递。6.本文节选自论文《浅谈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教育》,第②–⑥段是这篇论文中的一小部分,以下适合做这一部分小标题的一项是()A.总体关系概述:相互影响 B.隐藏的社会分层:寒门再难出贵子?C.教育的作用:精英的固化还是再生产? D.总结及展望:跨越阶级的机会7.一些出身农村或小城镇的贫寒学子,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通过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他们被称作“小镇做题家”。这个现象能否支持本文的观点?请写一段文字,阐明你的看法。【答案】3.B4.不同家庭的子女从家庭中所继承和积累的资本也是有差异的(或:不同家庭的子女感受到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氛围也是不同的)5.C6.B7.①能够支持本文的观点。那些依靠题海战术进入高等学府的小镇做题家,和出身良好家庭的孩子存在眼界和格局上的显著差异。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小镇做题家即使考上高等院校乃至于世界名校,只能代表有了阶层跃升的可能,但是能不能实现逆袭,还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本身社会阶层和社会资源的制约。②不能支持本文的观点。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高考是进入高等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小镇做题家上名校能够得到的资源倾斜和机会红利是非常可观的,事实上已经实现了相对的阶层跃升,也为将来打开视野、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创造了条件。【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结合“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主要使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被分为三大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可知,文段是围绕资本来论述的,只有本项符合。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情境补写的能力。结合“从家庭教育继承的角度来看,子女通过家庭环境与家庭氛围承继了来自其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具体化为自身的持久的习性。各个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明显不同”可知,“因此”后是结论,下句“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习性”,此处根据上文总结不同的习性产生的原因,应填:不同家庭的子女从家庭中所继承和积累的资本也是有差异的。(或:不同家庭的子女感受到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氛围也是不同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公平,阶层固化的现象并不明显”理解错误,结合“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由国家统一协调安排,相对来说不存在像欧美的公立与私立教育那样的极端割裂状态,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依然存在着教育差距”“社会分层不仅会直接对教育过程产生影响,更会对未来的社会资本产生更明显的影响代际优势不仅是家庭资本,也决定学生能遇到怎样的朋友以及朋友的父辈”可知“促进了社会公平”“阶层固化的现象并不明显”错误。B.“获得更大的成功”错误,无中生有。结合“协作培养型的家长在孩子放学后会帮他报各种辅导班或者陪同孩子一起学习。自然生长型的家长则苦于生活压力无法照料陪同孩子,孩子在放学后只能自娱自乐。但廉价的快乐终将付出代价,久而久之两种类型孩子的未来发展已经拉开了很长的距离”可知,选项强调的是“未来发展已经拉开了很长的距离”。D.“改变了教育机会的阶层传递”错误,无中生有,结合“但是现有研究表明,教育机会的阶层传递模式依然具有极为顽强的惯性,其所带来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贯穿于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微观运行策略之中”可知,选项是说“教育机会的阶层传递模式依然具有极为顽强的惯性”,没有说已经改变。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关于社会分层与教育关系的话题多次冲上热搜,本文接下来希望就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理解”可知,只有本项“隐藏的社会分层:寒门再难出贵子?”涉及社会分层,符合做这一部分小标题。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具体内容,言之成理即可。①能够支持本文的观点。结合“而生活贫困的家庭则很难使下一代获得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同时未来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也会欠缺”“虽然我们都知道个人能力在阶层跃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研究表明,教育机会的阶层传递模式依然具有极为顽强的惯性,其所带来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贯穿于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微观运行策略之中。上文提到的两类孩子从教育机会的获得到最后社会资本的获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隐形的区分”可知,那些依靠题海战术进入高等学府的小镇做题家,和出身良好家庭的孩子存在眼界和格局上的显著差异。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小镇做题家即使考上高等院校乃至于世界名校,只能代表有了阶层跃升的可能,但是能不能实现逆袭,还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本身社会阶层和社会资源的制约。②不能支持本文的观点。结合社会实际可知,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高考是进入高等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小镇做题家上名校能够得到的资源倾斜和机会红利是非常可观的,事实上已经实现了相对的阶层跃升,也为将来打开视野、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创造了条件。(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酸橙傅菲①金华的师傅来我家,带了一麻袋的橙子,作伴手礼。黄黄的皮,个头比柚子小一些,圆圆润润,握在手心,好舒服。橙甜,汁液淌嘴角。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村里没有人种橙,起先我们还以为是橘子呢。可哪有那么大的橘子啊。过了冬,我父亲对师傅说,这个橙好吃,比红肉囊柚子好吃,比常山橘好吃,你下次来,带两棵橙苗来,我们也种上。②第二年,我家种上橙子树,种了两棵。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像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一支黄色的花芯。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中元节之后,树上的橙子一个也没有了,全落了。让我伤心。一次,邻村一个种果树的人,来玩,说,栽种的果树,第一次的果子,都会谢掉夭折,以后就不会了,即使不谢,也要把果子剪掉,让果树完全发育成熟强壮,抵抗力强,营养足,果子才会甜。③又一年。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我便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囊,黄白色,汁液饱胀。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母亲说,没熟透的柚子、橘子、橙子、杨梅、葡萄,都酸不溜秋的,熟透了,酸变成甜了。④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摘橙子的季节到了。可橙子还是酸得牙齿漂浮。我对这棵橙子树,完全绝望了——再也指望不了吃上它。我父亲不死心,说,还是霜降呢,冬至以后肯定甜蜜蜜,野柿子也是冬至后甜蜜蜜的。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了。⑤金华的师傅又来过冬了,看见树上亮晃晃的橙子,说,橙皮发皱了,像老年人的额头,还不摘下来吃啊。我们看着师傅吃,津液翻涌。师傅掰开一瓣,塞进嘴巴里,嘴巴立马张得像个山洞,口水四射,说:“怎么会这样呢?会这么酸呢?”父亲读过几年书,说,春秋的晏子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橘甜枳苦,都是水土不一样的缘故。师傅说,产橘的地方,可以产橙,橘橙是胞兄弟呀。不是水土的缘故,原本种下的,就是一棵酸橙子树。师傅带错了苗,让我们空欢喜了好几年。⑥橙子树,再也无人关心了。⑦大哥拿起柴刀,说,把橙子树砍了吧,树冠大,把牛圈的阳光遮挡了。父亲说,牛圈要阳光干什么,通风就可以了。大哥把农家肥堆在树下,父亲看见了,说,肥会发热,把树烧死。大哥说,烧死就烧死,橙子又想不到进嘴巴。父亲说,树还是树,和树上的果子有什么关系呢?果子不能吃,可不能怪树。母亲把一些不及时用的重物,也挂在树上,以前是挂在木梁上的,如待修的水桶、漏水的锅、猪槽。父亲又说,挂在树上多难看,还会把枝桠压坏了,树上开满了花,花下是猪槽,看起来就不像话。⑧过了几年,橘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看着满树的花,大哥不免叹气,说,这棵橘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我:“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谁都厌恶。做人也一样,光有外表漂亮,内里无货,也是没用的。”⑨有一次,我表哥来,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烂在树上,很是惋惜。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善于烧酒席。有人做喜事了,能请他掌勺,可是莫大的面子。他对母亲说:“二姑,这是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花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做酸汤也好,不用醋不用酸菜,是做酸汤最好的料了。”母亲说,哪有用酸橙子烧菜的。表哥掌勺,烧了鱼,烧了酸汤。母亲吃了,说,确是好味道,一个酸橙,烧出两个好菜。⑩邻居也知道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母亲要十几个酸橙。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母亲怎么也不收,说,以前是烂在树上的,现在可以提鲜,算是没白白种了它。⑪中年以后,父亲患了一种病,就是打嗝。呃,呃,呃,怎么也控制不住。父亲是很少干重体力活的农民,不曾因受力过重而产生内伤。去市里的几家医院,都没检查出什么病因。中医也看了好几家,中药吃了几箩筐,没效果。母亲提心吊胆地担忧,没检查出病因的毛病,多可怕,像一颗地雷埋在身体里,可地雷在哪儿,查找不出来,多让人害怕。父亲是个乐观派,打嗝怕什么,不就是喝水噎着吗?吃饱了撑着吗?有人说,喝黄鳝血治打嗝,他三天两天,晚上提一个松灯,去田里照黄鳝,杀黄鳝吃。有人说,喝番鸭血治打嗝,他又各家各户请求,杀鸭子了,叫一声,把鸭血留下喝。⑫三年多的时间,打嗝也没停下。停下的时候,是睡着的时候。父亲说,医生也求了,菩萨也上了香,土地庙也上了猪头请,算是神仙也无计了,再也不管打嗝了。一次,一个原来下放在村里的上海知青,回村里探访,来我家吃饭,见父亲三五分钟打一个嗝,说,你这个病是不是好几年了。父亲说,是啊,大小医院看了十几家,没结果。知青是个医生,返城后学了七年的中医,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断病根,只是很难找。父亲说,打嗝太难受了,难找也要找。知青说,说难找也好找,用酸橙泡水喝,喝三个月,便好了。父亲把他拉到后院,说,这是不是酸橙。知青说,甜橙熟后会自然落蒂,酸橙不会,你这棵就是酸橙子,不采摘,四季有鲜果。⑬有一年,一个收木料的人,来村里收木料,拉到浙江做木雕家具。他见我家的酸橙树,对父亲说,这棵树要不要卖呢?按老樟木的价格算。父亲说,酸橙树收去干什么,又不是酸枝。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好,蚊子不入屋子。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有删改)8.赏析第①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9.赏析第⑧⑨两段中人物语言特点。10.作者对酸橙的认识经历了哪些变化?请加以评析。11.《红楼梦》中的探春曾被比作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如果用酸橙比喻《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你认为哪个最合适?请阐述理由。【答案】8.①画线部分先从视觉角度描写甜橙的色彩、大小、形态,②再从触觉角度形容其手感,突出甜橙给人可爱的感觉,③接着直接描写其味道,突出其甜而多汁的特点,④最后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侧面表现甜橙的滋味让人迷醉。⑤这部分极写甜橙之美,与后文作者对酸橙的期待和失望形成强烈的反差。9.①第⑧⑨两段写大哥、母亲、表哥的语言,多用口语,多短句,语言质朴,简洁明快,具有乡土气息。②他们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以及特定的场景,富有生活气息。③大哥、母亲的话就近取譬,比喻形象,生动活泼,表现对酸橙树的惋惜和对我的教育,读来自然亲切。10.①作者先是对酸橙充满了热烈的期待,②但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酸橙的味道令人不堪忍受,徒有优美的树姿,作者不免觉得惋惜、遗憾。③后来,逐渐发现酸橙可调味,可入药,可做家具,有许多用途,终于认识到酸橙的价值。④它启示我们,无用于此者或有用于彼,看待、评判任何事物都要全面、客观。(或:事物的真正价值往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得以展现。或:世间值得珍惜的往往是那些无用之用。)11.酸橙比喻宝玉合适。他和酸橙一样,虽然外表清秀,却不合家族、社会的期待;个性独特,从根本上否定传统价值;看似百无一用却葆有自然天真……【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结合“黄黄的皮,个头比柚子小一些,圆圆润润”可知,“黄黄的皮”是甜橙的色彩,“个头比柚子小一些”描写甜橙的大小,“圆圆润润”名著甜橙的形态,画线部分先从视觉角度描写甜橙的色彩、大小、形态;②结合“握在手心,好舒服”可知,这是对甜橙的触觉描写,突出甜橙给人可爱的感觉;③结合“橙甜,汁液淌嘴角”可知,直接描写其味道,突出其甜而多汁的特点;④结合“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可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用舌头舔”,侧面表现甜橙的滋味让人迷醉;⑤这部分极写甜橙之美,结合“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等可知,与后文作者对酸橙的期待和失望形成强烈的反差。【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结合“谁都厌恶”“光有外表漂亮,内里无货,也是没用的”“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等可知,第⑧⑨两段写大哥、母亲、表哥的语言,多用口语,多短句,语言质朴,简洁明快,具有乡土气息。②结合“做人也一样,光有外表漂亮,内里无货,也是没用的”可知,这是母亲的语言,善于利用时机教育孩子;结合“二姑,这是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花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做酸汤也好,不用醋不用酸菜,是做酸汤最好的料了”等可知,这是表哥的语言,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善于烧酒席,他的语言从烧菜的角度评价橙子。他们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以及特定的场景,富有生活气息。③“这棵橘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大哥的话,把橘子树比作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你看看这棵橙子树,好看,结的橙子却难吃,谁都厌恶。做人也一样,光有外表漂亮,内里无货,也是没用的”母亲说着橘子树也在教育孩子,大哥、母亲的话就近取譬,比喻形象,生动活泼,表现对酸橙树的惋惜和对我的教育,读来自然亲切。【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形象特点的能力。①结合“过了冬,我父亲对师傅说,这个橙好吃,比红肉囊柚子好吃,比常山橘好吃,你下次来,带两棵橙苗来,我们也种上”可知,作者先是对酸橙充满了热烈的期待,②结合“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摘橙子的季节到了。可橙子还是酸得牙齿漂浮。我对这棵橙子树,完全绝望了——再也指望不了吃上它”可知,但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酸橙的味道令人不堪忍受,徒有优美的树姿,作者不免觉得惋惜、遗憾。③结合“邻居也知道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母亲要十几个酸橙。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等可知,后来,逐渐发现酸橙可调味,可入药,可做家具,有许多用途,终于认识到酸橙的价值。④结合“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好,蚊子不入屋子”等可知,它启示我们,无用于此者或有用于彼,看待、评判任何事物都要全面、客观。(或:事物的真正价值往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得以展现。或:世间值得珍惜的往往是那些无用之用。)【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具体内容,言之成理即可。酸橙比喻宝玉合适。宝玉出身高贵,形神俊朗,仪态潇洒;宝玉待人真诚善良,尊重女性,有着朴素的人文关怀和平等意识;宝玉性情率真,爱憎分明,有生活情趣;待人接物潇洒不羁,不屑于与污浊世俗同流合污,对封建阶层所强调的等级尊卑观念不以为然。结合“第二年,我家种上橙子树,种了两棵。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像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一支黄色的花芯。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可知,他和酸橙一样,虽然外表清秀,却不合家族、社会的期待;结合“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了”可知,个性独特,从根本上否定传统价值;结合“知青说,甜橙熟后会自然落蒂,酸橙不会,你这棵就是酸橙子,不采摘,四季有鲜果”可知,看似百无一用却葆有自然天真。(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咏草[宋]俞紫芝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①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②愁。【注】①金谷园:西晋官僚石崇的别墅,园中财产丰积,屋宇宏丽,极尽奢华。②金钗十二:指美女。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乐府诗集》 B.《唐宋近体诗选》C.《宋人绝句精编》 D.《古诗源》13.下列对本诗的写作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以物喻人 B.因事说理 C.咏物抒情 D.借古讽今14.本诗前六句从多个角度咏草,请对此加以赏析。【答案】12.B13.C14.①首联铺写眼前满目的渡头之草,由此生发“忘忧”之想;②颔联由近及远,由离馆之草写到别洲之草,描绘了草不分贵贱四处蔓延的景象;③颈联拓展了时空,由金谷园的草写到石头城的草,渲染了凄清荒凉的意境;④前三联由实到虚,从首联眼前渡口之碧草写到颈联的金谷园石头城之荒草,今昔对比,抒发人世沧桑的感慨。【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有关诗歌文化常识的能力。从第二联和第三联工整的对仗,以及第二、四、六、八句的押韵,以及作者的生活时代看,本诗是一首宋代律诗。B.《唐宋近体诗选》,唐宋,符合本诗的时代特点。近体诗,符合本诗体裁形式特点。A.《乐府诗集》编撰的是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与本诗内容、时代、体裁均不相符。C.《宋人绝句精编》,绝句为四句,与本诗的体裁不符。D.《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上溯先秦下迄隋代的古体诗选集,旨在探寻诗歌之源头。所选诗歌与本诗时代、体裁均不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本诗的题目是“咏草”,即草为本诗的歌咏对象。首联从渡头草写到忘忧草,颔联从离馆草写到别洲草,颈联从金谷园中草写到石头城下草,尾联所写“王孙”与草有关,本诗借草抒发了人世沧桑的感慨。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实写眼前之草。写向野渡头望去,满眼都是芊芊碧草。并引出“不知若个解忘忧”中的“忘忧”之问。颔联写草远近结合。近看,芊芊绿草随着流水到达离馆;远望,茫茫野草追着夕阳到达别洲。这两句说草到处蔓延,可到富贵之宅,也达荒远之洲。颈联写草是虚写,联想古事,思接千载。从金谷园到石头城,金谷园中过去铺锦列绣,花奇草异,如今成了“荒映月”的凄凉景象。石头城,六朝建都之地,虎踞龙盘,过去也是金粉膏泽,豪华相继,如今徒剩秋草迎风,败叶委地。首联是实写渡头之草,颈联是虚写金谷园的石头城之草,虚实相生,以草的衰败枯凋寓意荣华富贵的衰败不再。颈联本身有今昔对比之意,石崇的奢富已为陈迹,石头城往日六朝的繁华不再,徒留衰草败叶,今昔对比的反差极为强烈。(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颙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时曹操在东郡彧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②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宜急分讨陈宫,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稿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今舍之而东,未见其便。多留兵则力不胜敌,少留兵则后不足固。布乘虚寇暴,震动人心,纵数城或全,其余非复己有,则将军尚安归乎?夫事固有弃彼取此,以权一时之势,愿将军虑焉。”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③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山东未定,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操从之。④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而潜迎吕布(2)乘其间而收熟麦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一项(1)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A.安定B.匆忙C.闲暇D.惊慌(2)事遂寝()A.隐藏B.变化C.恶化D.搁置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时曹操在东郡彧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或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19.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是史传文的艺术特点之一,请以第④段内容为例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5.(1)暗中(2)机会16.(1)C
(2)D17.时曹操在东郡/彧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18.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您)应该赶快为他提供军粮。”荀彧知道张邈已经叛变,当即整治军队,设置防务,所以张邈的计策没有成功。19.示例:第④段叙写了曹操和荀彧之间的矛盾:荀彧坚决反对曹操晋爵为国公,引起了曹操内心的不满,于是借机将荀彧调离权力中心并将其赐死。从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荀彧忠于汉室、坚持操守的形象,也塑造了曹操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形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潜:暗中。句意:而暗地迎接吕布。(2)间:机会。句意: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遑:闲暇。句意: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故选C。(2)寝:搁置。句意: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曹操在东郡,荀彧听说曹操又雄才大略,而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彧闻操有雄略”主谓宾结构齐全,表意完整,是说“荀彧听说曹操又雄才大略”,其前后都断开;“乃”表承接,其前断开。综上断句为:时曹操在东郡/彧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谲”,欺骗;“亟”,赶快;“军实”,军粮;“设备”,设置防务;“不行”,没有成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这段话揭示了荀彧与曹操之间有关曹操是否应该晋封国公的矛盾。文中写到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荀彧却不同意。后来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故意给他送去没有任何食物的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这之后第二年,曹操终于得偿所愿,晋封魏公。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两人的鲜明形象得以突显,从荀彧所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可以看出,他忠于汉室、坚持操守的形象,也可以看出曹操野心勃勃、心狠手辣、排除异己的形象。参考译文:①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南阳人何颙见到荀彧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董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彧。荀彧见汉朝动乱,每每有匡正之心。当时曹操在东郡,荀彧听说曹操又雄才大略,而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啊。”②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彧守甄城。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接吕布。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您)应该赶快为他提供军粮。”荀彧知道张邈已经叛变,当即整治军队,设置防务,所以张邈的计策没有成功。陶谦死后,曹操想马上攻取徐州,回兵后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说:“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如今丢下这里而向东去,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多留兵则前方力量不能战胜敌人,少留兵则后方不能巩固。吕布乘虚入侵,震动人心,纵然有几座城池得以保全,其余的已不再为自己所有,那么将军还能回到哪里去呢?虽然本来就有弃彼取此的事例,但要取决于衡量当时的形势,希望将军考虑。”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③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山东尚未平定,不可仓促行事。荀彧于是鼓动曹操说:“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这是非常顺利的事;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这是最大的策略;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这是最大的德行。”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④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节。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乐。谥为敬侯。第二年,曹操终于晋封魏公。(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大龙湫记[元]李孝光①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郤,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②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间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拏,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老先生谓南山公也。20.赏析第①段画线句中“捣”字的妙处。21.下列对本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作者将大龙湫四周之景与瀑布之景进行了对比。B.第②段中作者用鱼和猿设喻,形象表现了大龙湫的宁静。C.作者从动与静、视觉与听觉等多个角度展现大龙湫之景。D.作者以秋季大龙湫的动态美来衬托冬季大龙湫的静态美。22.文中多处描写了游人的举动和感受,请分析其作用。【答案】20.“捣”字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冲入深潭时的磅礴气势,传神地表现出大龙湫的雄劲,极富视觉冲击力,也与后文“轰然万人鼓”的听觉感受相呼应。21.C22.答案示例:①第一段中未见瀑布时通过写游人的胆战心惊来烘托水声之大,有先声夺人之效;②通过写“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的举动和神情反衬出大龙湫瀑布的声如“震霆”般的雄壮;③第二段中对人物接水、失瓶、取瓶、大笑的描写,极具生活气息,既突出了冬季大龙湫瀑布水势“乍大乍小”的特点,又渲染了悠然自得的氛围;④文章最后描写行人游兴未尽,徜徉曲径见月的场面,进一步烘托了大龙湫的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能力。“捣”的本义是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或捶打。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瀑布的“水”,用的是比拟手法;“捣”很有力量感,“水下捣大潭”,意思是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该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冲入深潭时的磅礴气势,这个瀑布就是大龙湫,只用了这个细节描写,用了这一个字就传神地表现出大龙湫的雄劲,极富视觉冲击力,也与后文“轰然万人鼓”的听觉感受相呼应。【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对比”错,作者写从大龙湫四周之景,主要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对沿路山景进行描摹,种种奇山异石令人目不暇接,为大龙湫正式出场做足了铺垫,因此写周围景色是烘托大龙湫;B.“用鱼和猿设喻”错,此处写鱼和猿不是比喻,而是实写,以鱼和猿两种动物来写这里环境的自在悠然,远离尘嚣。D.“衬托”错,文章写了大龙湫的两种不同的景色:雨季的大龙湫,其基调是“雄奇喧腾”;而旱季大龙湫的基调则是“明丽幽静”。二者是并列关系,并非谁衬托谁。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①第一段中未见瀑布时写游人“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距离大龙湫还有好几里,水声之大令游人“心掉”,这是通过写游人的胆战心惊来烘托水声之大,有先声夺人之效;②看到大龙湫之后写“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写水声之大,犹如万人击鼓,接着通过写游人的举动和神情反衬出大龙湫瀑布的声如“震霆”般的雄壮;③第二段中写仆人的行为,“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拏,争欲取之,因大呼笑”,对人物接水、失瓶、取瓶、大笑的描写,极具生活气息;此处写的是大龙湫旱季的特点,呈现出“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的飘缈变幻之状,水声也变得回环潺谖,需要走上邻近的石桥,方能聆其清音。而此处写僮仆的行为,既突出了冬季大龙湫瀑布水势“乍大乍小”的特点,又渲染了悠然自得的氛围;④文章最后描写“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的游兴到薄暮还未尽,直至月出东山,依然徜徉在洒满月色的曲径上。行人游兴未尽,徜徉曲径见月的场面,进一步烘托了大龙湫的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参考译文:①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接着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竖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我们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而后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②从此以后,我每年都会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击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里的奴仆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手,想争先取回瓶子,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已迷失了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老先生就是南山公。三、写作70分23.作文。有人说,学会绕行是人生必备的技能,有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学会绕行,是人生必备的技能学会绕行是否是人生必备的技能?我以为是。因为无论直行还是绕行,最终都是为了抵达。然而相对于直行可能会遭遇的失败来讲,绕行或许会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使我们更好、更快捷地抵达目标。也许有人问,绕行不就是逃避困难吗?但我想说:绕行不是躲避困难,更不是掩盖困难,绕行是一种策略,迂回是为了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韩信明修栈道、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赞助公益事业合同范例
- 双品牌合作合同范例
- 干洗店简易合同范例
- 广告合同范例简易范例
- 喷漆翻新合同范例
- 爆破合同范例文库
- 酒类赞助合同范例
- 课室多媒体合同范例
- 茶叶采购批发合同范例
- 2024年LED控制与驱动产品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践运用
- 2023译林版新教材高中英语必修二全册重点短语归纳小结
-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9 浣溪沙》课件
- 扁平化春暖花开教育环保春天主题模板课件
- 吊车安全技术交底
- 《让学生看见你爱》心得体会
- GB∕T 9286-2021 色漆和清漆 划格试验
- 环境监测所需各类原始记录填写格式模板参考模板范本
- 01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案例
- 天津城建桩基础课程设计
- 备件的ABC分类管理规定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