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赏析诗歌物象与人物形象 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赏析诗歌物象与人物形象 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赏析诗歌物象与人物形象 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赏析诗歌物象与人物形象 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赏析诗歌物象与人物形象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诗歌一轮复习】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复习任务1.抓住咏物诗中的关键词句,把握物象特征和情志。2.分清两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知识图要

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物象,就是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诗人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类意象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名称简析杨柳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长亭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名称简析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名称简析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穷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名称简析莼羹鲈脍典出《世说新语》。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之思”借指思乡之情。捣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赵令畤《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苦笋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有误。“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鉴赏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和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二者经历相似,都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苦笋自小在林间长成,虽然历经风吹雨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二者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王,直言劝谏,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笋可做食材,被人食用,长成后还能制作成各种竹器被人使用。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苦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无论是苦笋还是魏征,都与诗人自己有着相似之处。这位“位卑未敢忘忧国”,至死还在告诫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在官场也是耿介敢谏的,只是生于南宋,报国无门罢了。同时苦竹还具有“苦节”等象征意蕴。对苦节的崇尚,让诗人发出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的感慨。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把抱怨抛掷而去,努力修身,磨炼自我,积极而为的陆游。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内心耿介,具有苦节战风雨,方成才2.诗的首联表现了苦笋的什么特征?是如何表现的?答案(1)洁白鲜嫩。(2)主要是通过对比(衬托)、比喻手法表现的,用藜和藿作对比(衬托);把苦笋比作脱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3.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这是一首托物抒怀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如: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的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鹤欧阳修樊笼毛羽日低摧,野水长松眼暂开。万里松风天外意,日斜闲啄岸边苔。对竹思鹤钱惟演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诗中的“尽是人间第一流”,与欧诗中的“日斜闲啄岸边苔”的意趣基本一致。B.欧诗描写了樊笼中的野鹤,笼中的它羽毛日摧,对野外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向往。C.钱诗中的鹤,与黄庭坚《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的“鸥”文化含意相近。D.欧诗和钱诗都写到了鹤,前者虚写它在野外的悠闲,后者实写它夜下的亭亭之姿。D.“后者实写它夜下的亭亭之姿”错,钱诗是由竹联想到鹤,对于鹤的刻画是虚写。

10.[示例]①欧诗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鹤不愿受拘束、渴望自由,实则表达了作者不愿受官场拘束、对自由生活的渴望。②钱诗以秋夜竹子为引,想象仙鹤独立竹边,借鹤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赞颂。

解析:①身在樊笼之中的野鹤,洁白的羽毛一天天地败落,只有看到那荡漾的野水和森森的松林时才睁开倦怠的眼睛。那万里松风和辽阔高天才是它向往的地方,或者在夕阳西下时悠闲地在岸边啄食莓苔。诗句描绘了身处笼中的野鹤向往自由的野外生活,流露出作者追求放浪山水的心迹。诗中的鹤明显具有象征意义,鹤就是诗人的写照,诗人身在官场,就如同被关在樊笼中的鹤一样,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愿受官场拘束。②诗先写诗人站在洛水之滨,对一片映水瘦竹,时当露冷风清的秋夜,这一派萧然世外的景象真令作者忘俗。于是诗人更生想象:若有亭亭仙鹤立于萧萧竹旁,当为人间第一流清雅之境。钱诗以秋夜竹子为引,想象仙鹤独立竹边,借鹤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赞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和甫咏雪王安石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注】和甫:王安石弟弟王安礼,字和甫。本诗写于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坐在家中,眼见北风呼啸、阴云密布,四周的山开始出现点点积雪。B.颔联写雪具有治理险恶、润泽干枯的品德和能力,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崇敬之情。C.尾联发表议论,贫寒之地只顾眼下,希望天气晴朗,而不去期待大雪后的丰年。D.王安石托物言志,借雪表达出锐意改革的雄心壮志及对变法成功的乐观自信。A.“四周的山开始出现点点积雪”错误,“坐看山垄玉崔嵬”表现出大雪覆盖下,山峦起伏、玉树琼枝的壮观景象。16.白雪这一意象内涵丰富,不同经历境况的人会有迥异的看法。在王安石眼中,白雪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以雪为吟咏对象,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思考和担忧。“玉”,显示了雪的色彩,雪外形晶莹洁白,犹如白玉。“平治险秽”“润泽焦枯”写出了雪的功用。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颈联写雪四下拢来,似乎把整个大地都包裹住了,“功成终欲放春回”,雪在发挥作用之后,又再把春天送回人间,冰雪孕育着希望,冰雪消融之后便是春暖花开。

16.①冰清玉洁。落满白雪的山峰如冰雕玉砌。②有德有才。白雪能消除污秽,滋润干涸。③孕育希望。冰雪消融之后便是春暖花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好事近·辛酉二月望日雨中作丘崈整整一冬晴,雨后不论朝夕。麦陇救得一半,莫妨他寒食。试看天气定乘除①,宽更待三日。桃李且须宁耐②,有无边春色。【注】①乘除:指世事的消长盛衰,词中指耕作时机。②宁耐:亦作“宁奈”,忍耐。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标题,交代了此词的写作时间、自然环境,同时暗含了词人的心情。B.首句先叠用“整”字,强调整个冬天晴朗无雨,再用“不论朝夕”凸显人们感受。C.“试看”二句呼吁人们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安排耕作,体现了词人对农事的牵挂与担忧。D.本词用语清新自然,在简洁明快的描写与叙述中表情达意。C.“体现了词人对农事的牵挂与担忧”说法有误。词人如此说,并非出于对农事的担忧,而是对于农事有时的欣悦与理性思考。本词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都运用了“桃李”这一意象,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词简要分析。18.①丘词中词人将桃李人格化,劝其耐心等待,无限春光即将到来,表明词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②陶诗写桃李花竞艳于堂前,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绚丽与素淡交掩成趣,共同构成诗意的居住环境,凸显了陶渊明对乡居生活的自适与满足及对官场的厌恶之情。点拨关键赏析咏物诗中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抓住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①抓住描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如《苦笋》首联中的“明”“白”。

②抓住能够由外在形状体现出的具有内在精神的“情状语”,如《苦笋》颔联中的“苦节”。③抓住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如《苦笋》一诗中的“苦节”“战风雨”。点拨关键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很多诗歌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①“物”与“景”的区别:托物言志是指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表达自己的志向、意愿。但所借是“物”非“景”,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②“志”与“情”的区别:“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则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种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一种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类型形象特点关联教材爱国者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矢志报国《诗经·无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劳动者勤劳繁忙,热爱劳动;躬耕自食,其乐融融;生活困苦,处境悲惨;艰苦劳作,不畏辛苦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白居易《卖炭翁》、范仲淹《江上渔者》类型形象特点关联教材征夫积极:矢志报国,建功立业消极:厌恶战争,思乡念亲王翰《凉州词》、高适《燕歌行》隐士厌恶官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旷达悠闲,超然物外;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饮酒(其五)》、贾岛《寻隐者不遇》、孟浩然《岁暮归南山》游子孤独寂寞,羁旅愁思,漂泊无依;思乡怀亲,热爱故乡;赞美母亲李白《送友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孟郊《游子吟》类型形象特点关联教材谪客忧国伤时,哀叹民生;怀才不遇,自伤身世;思念故友,惜别牵挂杜甫《江汉》、白居易《琵琶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志士蔑视权贵,傲岸不羁;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历经磨难,坚持追求;闲适自得,安闲宁静屈原《离骚》、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定风波》【答题技巧】从三个角度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角度一,看背景关注诗人生活的时代,关注诗人创作的人生时期,关注诗歌后面对背景的注释。角度二,看描写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直接描写;烘托、陪衬人物的侧面描写。角度三,看意图关注诗中双关、象征等手法,挖掘明言此而实言彼的语句,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答题步骤】鉴赏人物形象题答题“3步骤”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借助“三个角度”,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多种性格和形象身份。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句,抓关键词,要点化分析形象特点。第三步:概括形象意义点明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此步骤有时不涉及)(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改编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该题只针对首联两句,要求分析诗人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这两句先讲兄弟俩云海相隔不能团聚,又要远行异地分别了,双方都孤身相思,但后面一转,用反问的方式“哪能伤心落泪呢?”来否定这种悲伤的做法,既是劝慰弟弟,也是劝慰自己,表达了诗人在分别时那种乐观豁达的胸怀。仅从这两句诗就可以看出诗人有着旷达的性格。结合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故化用此典。据此可推断,苏辙如果被契丹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的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A、B、D三项正确。C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鉴赏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的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了大国风范。颈联思念。上句要求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尾联嘱托。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很高,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了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寄居他乡,隔云相望;哪因远行,泪湿衣裳

若问家世,谨慎回复;莫要自夸朝中第一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3.(原创题)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加以分析。答案诗人是一个重视亲情、有家国情怀的形象。对子由的担心表现了他重视亲情;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大爱。子由要“远适”,“不辞驿骑凌风雪”写出了诗人对子由出使的担忧,是其重视亲情的表现。但出使契丹是为国出力,故诗人嘱咐子由要不辱使命,不失大国风范,这是诗人爱国情怀的表现。4.(原创题)该诗除了塑造诗人自身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还塑造了一个与自己兄弟情深、不畏艰辛、富有才华、热爱国家、堪当大任的使者形象。该题要求分析概括诗中客观人物形象。诗中直接描写苏辙的文字并不多,他的形象特点更多的是从苏轼的思念与嘱咐中来推测。在诗中,苏辙首先是诗人的兄弟,对哥哥充满了思念,这从首、颈两联中可以读出。其次,他是一国使者,远使契丹,要不辞辛劳,为国担责,这从颔、尾两联中可以读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注]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问“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B.首联,诗人“身何托”和客人事业、生活“未空”构成鲜明对比,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C.诗歌第四句的意思是: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D.颈联对仗工整,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形象表达了诗人愁情之深、内心之苦。B.“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错误,应是运用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与愁苦。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生活凄苦,事业无成。诗人无所依托,虽有抱负,却无从实现,半生忧患,内心愁苦。②执着追求理想,虽遭挫折仍保持乐观精神。诗人做梦也希望能够一展生抱负,虽然处境困厄,但仍然用歌声排遣满腹愁绪。

从首联“身何托”、颔联“半生忧患”可知,诗人无所依托,饱经忧患,生活凄苦,事业无成;从颔联“一梦有无中”、尾联“我歌”可知,诗人做梦都希望能够施展抱负,虽然“潦倒”,仍然希望通过歌唱排遣愁绪,体现了诗人执着追求理想,虽有挫折依然乐观精神。(2024·江西赣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慢·题吴克明广文菊隐①辛弃疾路旁人怪问,此隐者,姓陶不?甚黄菊如云,朝吟暮醉,唤不回头。纵无酒成怅望,只东篱搔首亦风流。与客朝餐一笑,落英饱便归休。古来尧舜有巢由②,江海去悠悠。待说与佳人,种成香草,莫怨灵修。我无可无不可③,意先生出处有如丘④。闻道问津人⑤过,杀鸡为黍相留。[注]①吴克明,字广文;菊隐,爱菊之隐者。②巢由:指巢父和许由,尧时隐士,传说尧让位于他们,皆不受。③此句说作者的处世态度与吴克明不尽相同。④出处,出仕和归隐;丘,指孔子。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天下有道时就该出仕,无道时就隐居。⑤问津人,指子路,《论语·微子》记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后又遇荷藤丈人,丈人杀鸡为黍款待他。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黄菊”三句写吴克明爱菊之甚,“如云”言菊之多,“朝吟”句写他朝夕不离菊。B.“纵无酒”两句写吴克明纵然无酒,但只要能在东篱之下搔首赏菊,就也会觉得风流。C.“待说”三句写作者对他的规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