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侧重《中外历史纲要》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登封南洼二里头墓葬中发现了来自远海的大扇贝壳覆面的新葬俗,同时还出土了用白陶等不同材质仿制的扇贝壳,这些海贝和扇贝成为当时贵族墓葬的“新追求”。据此可知,当时()A.礼乐文明走向成熟 B.文明交往影响价值体系C.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D.人口迁徙加速阶层分化【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海贝和扇贝来自遥远的海洋,它们在二里头时代就开始被贵族使用,一方面不同材质的仿制现象说明海贝和扇贝的资源并不充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贵族们对海贝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追求,海贝作为外来物品的引入,带来了新的审美观念和象征意义,使得贵族阶层将其融入自己的墓葬仪式中,从而影响原有的价值体系,B项正确;礼乐文明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期,发展于夏、商两代,成熟于西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只反映出关于墓葬品新出现了远距离物资,没有涉及关于王权、农耕经济、华夏认同等方面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排除C项;海贝在二里头的出现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远距离的区域文明交流,没有体现出人口迁徙,也不能完全了解阶层分化的具体程度和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2.据史书记载,汉宣帝时期诏举贤良、文学,均标明“内郡国”(区别于朔方、酒泉等边远郡),如宣帝本始元年(前73)“诏内郡国举人文学高第各一人”。这可用于研究()A.察举制社会影响力不足 B.郡国并行存在弊病C.区域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D.文化氛围相对活跃【答案】C【解析】据本题的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的时空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公元前73年(中国)。根据材料,汉宣帝以后,在诏举贤良、文学时,将其人选范围规定在“内郡国”,这是因为内郡国相对于边远郡而言,通常拥有更为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该史料可用于研究汉代区域发展差异,C项正确;汉宣帝诏举贤良、文学时区分“内郡国”和边远郡的做法,是出于当时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政治统治的需要,排除A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体制,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无法直接推断当时的文化氛围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3.唐朝前期,吐鲁番等地“钱帛并行”,“输绫、绢、施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符合“阔尺八寸、长四丈为匹”等要求加盖官印),才可以充当日常交易的钱币,甚至作为军饷、悬赏放债等使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赋役制度影响货币市场 B.绢帛拥有广阔海外市场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缺位 D.官营手工业生产标准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生产快速发展,商业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单一的货币形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业交易需求,因此实物货币(如绢帛)与金属货币(如铜钱)并行成为必然。唐朝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中,租、调、庸均以实物(如谷物、绢帛等)为主,这种赋税制度推动了绢帛作为货币的流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钱荒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其在海外的流通情况,排除B项;对能够充当货币的绢帛进行检验和加盖官印,体现出政府严格履行其经济管理职能,规范货币市场秩序,排除C项;充当货币的绢帛是租庸调制下民众所交纳的“庸”,并非是官营手工生产产品,排除D项。故选A项。4.979年,攻取幽燕不利,宋太宗欲“车驾北征”。左拾遗张齐贤上疏劝谏道:“臣闻家六合者以天下为心,岂止争尺寸之事、角强弱之势而已乎!是故圣人先本而后末··民既安利,则远人敛衽而至矣。”该上疏奉行的原则是()A.重内轻外 B.华夷一体 C.重农抑商 D.崇文抑武【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岂止争尺寸之事、角强弱之势而已乎!是故圣人先本而后末……民既安利,则远人敛衽而至矣”可知,张齐贤认为不应该将治理的重点放在与边疆少数民族争夺“一星半点”的疆土上,而是更应关注民生等“内政”,只有“内政”安定,“远人”自然顺服,这反映出重内轻外的治理理念,A项正确;将边疆少数民族视为“远人”,反映出其仍认为“华夷有别”,排除B项;材料并未讨论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北宋初期,崇文轻武政策主要体现在对文官的重用、抑制武将权力、将军事决策权收归中央等措施上,而张齐贤的上疏仅仅是针对是否进行北征这一军事行动进行劝阻,没有涉及北宋整体军事制度和文化政策方面崇文轻武的理念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5.下表所列史料皆涉及元朝海外贸易。研究这一论题,首先应信重的是()书名基本情况成书时间《马可·波罗行纪》涉及元代初期福州海船和商贸信息13世纪《大越史记全书》涉及越南与“北人”(中国商人)的交往1697年《通制条格·关市·市舶》记载了“延祐市舶法”相关内容至治三年(1323)《元史·食货志·市舶》涉及元朝市舶相关情况洪武年间A.《马可·波罗行纪》 B.《大越史记全书》C.《通制条格·关市·市舶》 D.《元史·食货志·市舶》【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往往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或修改,因此其真实性相对较高。这些史料往往直接来源于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或记录者,他们通常是在事件发生时或稍后不久就进行了记录,因此其描述更为准确。《通制条格》中关于市舶方面的法典能够直接反映出当时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及相关具体管理政策,对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具有较高的价值,C项正确;《马可·波罗行纪》是游记,运用其进行史学研究时应辨别其信息的真伪,并进行多种史料互证,排除A项;《大越史记全书》只涉及越南与中国商人的交往,对元代海外贸易的研究价值不如《通制条格》中的市舶法律条例,排除B项;《元史》是后人编修的史书,史料真伪需要多方互证,排除D项。故选C项。6.下面是《先高祖朝议公事略》中关于清人张锡麟家业的记载。其家业的发展折射出当时()“吾家自族居歧阳,世业农,至朝议公改业商……躬督家人织布,乡人化之。恒以布市于南津、石桥两乡,遇童叟妇女,无相欺者。”A.阶层流动受传统观念制约 B.市场支配着小农经济发展C.地主剥削的程度有所减轻 D.家庭副业的经济地位上升【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说明张家由“世业农”演变为开布市,收购棉布产品,通过“家人织布”的途径发展起来,“躬督家人织布”表明张锡麟家业经历了从家庭手工业到家庭副业再到独立手工业经营,最后演变为收购商。这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家庭副业的经济地位逐渐上升,D项正确;材料佐证了商品经济发展,部分农民阶层向工商阶层转化,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松动,排除A项;张锡麟家业从农业转向商业性活动,体现了市场需求对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观念的影响,表明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与市场紧密结合,但“支配着”扩大了市场因素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地主剥削程度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7.19世纪60年代,有些银行由洋行出面代理,如宁波广隆洋行是利申银行的代理人;甚至有的银行以洋行名称命名。怡和洋行更是垄断外汇业务,于1863年在上海创办“怡和钱庄”(或称“怡和银行”)。这些现象反映出()A.买办阶层有强大金融实力 B.工商联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C.列强在华资本渗透的深化 D.政商间存在合作互利的关系【答案】C【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洋行是指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商号,主要从事贸易活动。而材料19世纪60年代,有些银行由洋行出面代理,如宁波广隆洋行是利申银行的代理人;甚至有的银行以洋行名称命名。怡和洋行更是垄断外汇业务,于1863年在上海创办“怡和钱庄”(或称“怡和银行”)。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外国洋行在金融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事进出口贸易的洋行将其资本和势力向中国市场渗透,推动了其资本在中国的扩张,C项正确;在当时,买办阶层的金融实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洋行,其在金融领域的活动往往受到洋行的控制和影响,缺乏独立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不稳定,随时可能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作为商业贸易机构的洋行和金融机构银行间的合作,而非工业与商业机构联合经营,且“主要经营方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家群体在近代商业经营形式引入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8.胡适的朋友张奚若虽支持新文化运动,但却毫不客气的批评《新青年》同人的学问是“无源之水”,其言论“有道理与无道理参半”。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吴虞虽提出了“非孝非儒”的道德革命主张,但对文学革命持保留态度。这反映出当时()A.新旧知识分子间斗争激烈 B.知识界趋新与守旧并存C.政治革命迟滞于文学改良 D.新文化未引起社会反响【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界“新派”和“旧派”并非泾渭分明,更多的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新旧杂陈,张奚若既支持新文化运动,但认为《新青年》中的文学是“无源之水”,这体现出其思想具有保守的一面。吴虞虽“反孔”,但对文学革命提出质疑。这折射出当时知识界中趋新与守旧两种思想并存,B项正确;材料列举的二人均有赞同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无法体现“新旧知识分子间斗争激烈”,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的先后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对新文化的态度,且新文化在当时促进了思想启蒙,排除D项。故选B项。9.下面为20世纪30年代《泰晤士报》等英国报刊或书籍中关于红军长征的部分报道标题。这些报道标题的转变()1934.11.9《在中国南方驱赶红军》1935.12《中国红军在行军》193411.17《中国共产主义陷入绝境》1936.2.5《红军纪律》1935.5.8《红军流浪者》1936.11《神灵之手》A.受到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 B.缘于中央苏区革命态势向好C.表明英国对华政策性质变化 D.印证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答案】A【解析】本题是原因题和影响题,时空范围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34年至1936年间,《泰晤士报》等报刊和书籍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内容呈现出前期失真向后期客观的转变,这一转变受到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在长征初期,由于红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军事环境和国民党的恶意宣传围剿,使得《泰晤士报》等外媒在获取准确信息上存在困难。然而,随着长征的深入和红军的不断壮大,中共国际影响力上升,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崛起,中共作为反法西斯的潜在力量为英国所关注,英国报道的转变体现出其利益考量与在东亚的战略部署,A项正确;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出英国媒体对中共认识的深入,无法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性质变化,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且从英国关于红军长征的部分报道不能看出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排除D项。故选A项。10.1949年4月,刘少奇针对“只说资本家坏……都同他们划清界限”的问题,指出剥削与不剥削不是资本家个人愿意不愿意的问题,“现在,资本主义剥削还不能完全取消,失业人员不如有业人员”,他认为在人民民主新政权之下,“不怕资本家造反,怎么倒怕资本家办厂开店呢?”这些论断意在()A.利用私人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B.发展资本主义推进工业化C.循序渐进发展计划经济体制 D.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题干“刘少奇针对‘只说资本家坏……都同他们划清界限’的问题,指出剥削与不剥削不是资本家个人愿意不愿意的问题,‘现在,资本主义剥削还不能完全取消,失业人员不如有业人员’,他认为在人民民主新政权之下,‘不怕资本家造反,怎么倒怕资本家办厂开店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4月,处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家百废待兴,为了推进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顺利接管城市,刘少奇主张以恢复国民经济为首要目的。然而,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资本家的偏见和误解,认为他们只会剥削工人,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纠正这种片面认识,刘少奇提出了上述论断,意在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资本家及其剥削行为,并激发资本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他们更多地投入到生产和经营中去,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当时仍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化开启于“一五”计划,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6年以后,排除C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图是1955年10月日本《读卖新闻》上刊登的中国商品展览会广告,标题上方标有“初次向日本民众展示新中国产业文化展”,并列举了15家参加展览会的中国公司。这可用于佐证()A.资本主义阵营已出现分化 B.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取得了突破C.民间交往成为外交主渠道 D.经济发展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基石【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的正确领导下,国民经济逐步恢复,通过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等经济政策,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工业成就突出,这为中国走上国际舞台、提升国际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5年,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商品展览会中展出中国制造,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这表明经济发展是中国拓宽外交空间、塑造国家形象的基石,D项正确;材料所示的是中日民间交往,无法说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排除A项;1964年,中法建交标志着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取得突破,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利用民间交往的方式拓展外交空间,但当时中国外交的主要渠道仍是政府间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12.1985年,国务院对中小学教师“职位等级工资制”进行调整,职务工资由原来执行的10等级调整为12级别(小学)和14级别(中学),并将责任、劳动绩效与工资相联系。这种调整()A.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 B.推动了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备C.配合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D.引领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答案】C【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85年,国务院细化职务工资级别,并将工资与责任、劳动绩效挂钩,使教师的工资收入更加合理和公平,这种调整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项正确;经济结构指的是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排除A项;据材料“国务院对中小学教师‘职位等级工资制进行调整’”可知这种教师工资制度只涉及中小学教师,无法体现出对教育体系的影响,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引领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13世纪,西欧领主家庭开销甚巨,无论是给儿子安排体面的职业或是嫁女都需巨额资金,于是他们开始经营“最能卖出货币”的物品,如当时羊毛在意大利有巨大市场,英国领主便将庄园改造为专业的“羊毛生产基地”。这反映出,当时西欧()A.自耕农经济面临空前冲击 B.农村经济转型趋势凸显C.融入世界市场的步伐加快 D.庄园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在13世纪,西欧庄园领主更加注重庄园生产面向市场需求,这推动了农产品的日益商品化,也使农村贵族逐渐融入商业贸易中,西欧农村经济正在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经济转变,即反映出当时西欧农村经济转型趋势凸显,B项正确;材料所述的现象折射出农村赖以生存的封建领主制度遭到冲击,而非自耕农经济,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生产力是否得到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面是亚当·斯密关于劝导各国“抛弃商业的嫉妒和民族仇恨”时的两段论述。亚当·斯密意在强调()一当甲国以高关税或禁令,限制乙国某些制造品输入时,乙国为了让甲国撤销高关税或禁令,就必须对甲国采取报复政策二若甲国禁止外国货物自由输入的政策已经中断很久,那么该国政府……不要骤然撤销高关税与禁令……以免低廉的外国货物如潮水般涌入A.贸易自由的适度与有限 B.民族国家间必然存在利益冲突C.商业秩序建构的紧迫性 D.高关税政策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答案】A【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的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当·斯密支持自由贸易,但他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贸易论者,他主张他国对本国实行贸易高额关税或禁令时允许增加对外国商品的关税,以限制贸易,从而保护本国产业。因此他强调自由贸易应是适度且有限的,应以保护本国产业为出发点,A项正确;亚当·斯密主要强调了当本国产业受到外国高额关税时应采取的措施,而非民族国家间存在利益冲突的必然,排除B项;材料强调适度的贸易自由是对商业秩序的调整,而非“构建”,排除C项;亚当·斯密的思想迎合了工业革命时代的要求,主张适度的贸易自由,高额关税只是当外国对本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时的一种“报复”手段,并非认为高额关税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15.1944年,非洲主要谷类作物的收获量比1938年减少三百多万吨,畜牧业也出现了巨大的衰退。而本地的燃料动力、采矿等工业部门急剧扩大,钳工、安装工、焊工等熟练基建工人则较快速地增加。这一现象折射出非洲()A.振兴民族经济的条件已经成熟 B.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生变化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 D.受宗主国的殖民控制得以放松【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年(非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求,非洲的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欧洲国家对非洲的原材料和矿产的需求增加,促使非洲的采矿业和一些初级加工业得到了发展,同时对军需品的需求也带动了非洲工业的增长。这种工业发展是为了满足战争期间的特殊需求,而非基于非洲自身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往往以牺牲农业等其他领域的发展为前提,大量非洲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召入伍或从事战争相关的劳动,导致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使得非洲经济畸形发展。同时,这也反映出非洲在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战略地位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正确;非洲仍然面临着农业衰退、战争破坏、外部依赖等诸多挑战,排除A项;非洲在二战期间的工业发展并没有改变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地位,非洲仍扮演着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者的角色。这种分工模式限制了非洲工业化的深度和广度,使得非洲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排除B项;非洲经济的畸形发展恰恰反映出西方国家为满足战争需要,加强了对非洲的殖民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16.下面是2003~2008年英国公民对社区归属感的调查报告。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英国()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很强烈27%31%34%36%相当强烈43%43%41%41%所有反映强烈者70%74%75%77%A.中央与地方关系得到调整 B.福利国家发展走向成熟C.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弱化 D.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英国)。根据材料表格可知,从2003年~2008年,70%以上的受访者均对社区表达出强烈的归属感,且比重处于逐年上升趋势,表明民众对社区这种基层治理模式的认可度高,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为民众提供了优质公共服务,D项正确;据材料“2003~2008年英国公民对社区归属感的调查报告”可知,反映的是民众对社区的态度,而非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排除A项;福利国家是国家通过立法承担起维护和增进全体国民基本福利的职能,与材料所示的社区治理模式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社区治理并不表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反而强调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群众等多种主体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等方式,对涉及社区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推动社区发展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中后期起,农业佣工呈现社会化趋势,众多佣工中不少是土地不足的自耕农和佃农,雇金(多为粮食)只是他们的“业余”补充收入。下面是《敦煌资料》中一份唐朝农业佣工契约的主要内容。《戊戌年令狐安定雇工契》:“洪润乡百姓令狐安定,为缘家内欠阙(缺)人力,遂于龙勒乡百姓龙聪儿造作一年,从正月至九(月)末,断作价值,每月五升(粮食)。现与春四个月价与收勒,到秋、春衣一对,汗衫缦裆并鞋一两,更无交加。其人立契……不得抛工,一日,勒物一斗。……所有农具等,并分付与聪儿,不得非理打损牛畜事,打倍(赔)在作人身”——摘编自杜文玉《论唐代雇佣劳动》材料二明清江苏农村雇佣现象日益普及,地主借助雇佣形式扩大生产规模而致富者不胜枚举。嘉靖年间,常熟县谭照、谭晓兄弟“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高田作围种稻,洼田掘池养鱼,塍上栽种果树,其经营所得的白银成为进一步扩大佣工规模的重要佣金。乾隆年间,无锡蔡姓老翁“为人佣工,家中仅种田一二亩,以此(佣金)为食。”乾隆年间,修改了雇工条例,庶民地主、富裕农民与所雇佣工人间平日“共坐同食”。——摘编自周志斌《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农业佣工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唐代农业佣工,明清时期江苏农业雇佣关系的不同。【答案】(1)主要特征:雇佣关系普遍;是自耕农经济的重要补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雇佣金以实物为主;雇与佣双方建立在契约关系上;佣工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不同:背景上: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重要推动力;雇佣内容上:从事农业生产多种经营;佣金形式上:佣金货币化;雇佣劳动争议律令化;雇佣关系趋向平等;雇佣关系社会认可度提高;影响上: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及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代(中国)。主要特征:据材料“唐朝中后期起,农业佣工呈现社会化趋势,众多佣工中不少是土地不足的自耕农和佃农,雇金(多为粮食)只是他们的‘业余’补充收入。”可得出雇佣关系普遍;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是自耕农经济的重要补充;据材料“得非理打损牛畜事,打倍(赔)在作人身”可得出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据材料“雇金(多为粮食)只是他们的‘业余’补充收入”可得出雇佣金以实物为主;据材料“其人立契……不得抛工,一日,勒物一斗。”可得出雇与佣双方建立在契约关系上;佣工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不同:背景上: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重要推动力;据材料“明清江苏农村雇佣现象日益普及,地主借助雇佣形式扩大生产规模而致富者不胜枚举。”可得出雇佣内容上:从事农业生产多种经营;据材料“其经营所得的白银成为进一步扩大佣工规模的重要佣金”可得出佣金形式上:佣金货币化;据材料“乾隆年间,修改了雇工条例”可得出雇佣劳动争议律令化;据材料“庶民地主、富裕农民与所雇佣工人间平日共坐同食”可得出雇佣关系趋向平等;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雇佣关系社会认可度提高;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上: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及经济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进步人士提出了应对外敌、挽救危机的防御性海洋思想。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出海防为“紧要应办事宜”,“亟宜切筹”。甲午战败后,西方海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讨论。梁启超发表了《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指出“所谓敌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至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有学者统计了1904至1906年某报刊中“海权”一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情况,这些关键词按照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陆国”“渔业”“海国”“海军”“海疆”等。——摘编自袁博《困境中前行:近代中国国民海洋观念的觉醒与深化》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海洋强国思想第一代领导集体1950年提出“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第二代领导集体“进军海洋,造福人民”,实现海洋的“和平与发展”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发和利用海洋,将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21世纪以来2004年,“要加强海洋调查评价和规划,全面推进海域使用管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开发和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建设海洋强国”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中——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海洋观念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强国思想的认识。【答案】(1)转变:从单一的海洋防御向海权观念转化;由被动反应转向主动探求;深入到政治、经济、军事多领域;群体由部分进步人士扩展到广大国民。积极影响:增强了国民的海防观念和海权意识;促进了国家的海军和海防建设;有利于对海洋的开发,推动救亡图存运动;有助于推动西学东渐进程。(2)认识: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强国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领土主权具有重要意义;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利于深化对外开放进程。【解析】【小问1】本题是综合题之开放创新题。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第一小问,概括转变。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进步人士提出了应对外敌、挽救危机防御性海洋思想”“甲午战败后,西方海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讨论”可得出“从单一的海洋防御向海权观念转化”;“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进步人士提出了应对外敌、挽救危机的防御性海洋思想”“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可得出“由被动反应转向主动探求”;“所谓敌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这些关键词按照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陆国’‘渔业’‘海国’‘海军’‘海疆’等”可得出“深入到政治、经济、军事多领域”;“林则徐、魏源等进步人士提出”“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出”“梁启超发表了《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有学者统计了1904至1906年某报刊中‘海权’一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情况”可得出“群体由部分进步人士扩展到广大国民”。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一“甲午战败后,西方海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增强了国民的海防观念和海权意识”“有助于推动西学东渐进程”;“这些关键词按照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陆国’‘渔业’‘海国’‘海军’‘海疆’等”可得出“促进了国家的海军和海防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对海洋的开发,推动救亡图存运动”。【小问2】本题是综合题之开放创新题。时空是:1949年以来(中国)。据材料二,国家第一、二、三代领导集体以及21世纪以来对海洋强国思想都十分重视可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一“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和材料二““开发和利用海洋,将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全面推进海域使用管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开发和经济发展”可得出“海洋强国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领土主权具有重要意义”;据材料二“实现海洋的‘和平与发展’”“要加强海洋调查评价和规划,全面推进海域使用管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开发和经济发展”可得出“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知识,可知“有利于深化对外开放进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1年,奥匈帝国驻日公使向明治政府发出参加维也纳“奥国万国商品陈列公会”的邀请。1873年,日本派出参展团赴奥参展,展出品包括精美的陶器、七宝、漆器、纺织物等传统工艺品,以及纸质镰仓大佛、巨型太鼓和提灯等。日方参展的初衷是与欧美强国重新订立幕末时期签订的《友好通商条约》,以期收回丧失的主权,但遭到拒绝。——摘编自董强《世博会上的中国与日本(上)》材料二1965年9月,日本成功争取到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主办权。大阪世博会日本馆由五个小馆构成,呈樱花形状,“形象地展示了日本的国家形象,五朵花瓣也象征五大洲,即整个世界携手参加日本世博会”。大阪世博会中日本民间企业出展情况(部分)参展单位馆名主题参展单位馆名主题曰本专卖公社虹之塔心的和谐日本电信电话公社、国际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电器通信馆人类与交流日本瓦斯协会瓦斯馆欢笑世界华科尔、立科机械科尔、立科机械馆爱电气事业联合会电气馆人类与能源住友集团住友重话馆美•爱•希望宝集团宝美馆美丽生活的快乐日本钢铁联盟钢铁馆铁之歌富士集团富士集团馆给21世纪的信日本纤维馆协会纤维馆纤维带来美好人类生活百事集团百事可乐馆畅通世界世博会古河馆推进委员会古河馆古代之梦与现代之梦日立集团日立馆追求一面向未来绿会绿馆广域一多次元的世界——摘编自牟伦海《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形象战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3年日本参加维也纳世博会的“意图”遭到“拒绝”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在世博会中扮演角色的嬗变。【答案】(1)原因:日本国际地位仍处于弱势;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西方列强的利益考量;国际政治环境复杂;日本现代化水平低(内部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2)说明:日本从世博会“旁观者”向“组织者”嬗变,见证了日本现代化转型及二战后新兴经济的发展成果。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处于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在“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政策的影响下,日本积极参与维也纳世博会,借机展现通过明治维新走向近代化的“新”日本,同时也将参与世博会当成学习和借鉴欧洲工业成果、开拓日本海外市场的重要窗口。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明治维新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日本的国际影响力,为日本“脱亚入欧”政策实施创造了条件。当时日本正处于近代化的起步阶段,在世博会的舞台上只扮演“旁观者”的角色。二战后,日本借助技术革命的“东风”,实现了经济的复苏与腾飞,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显著提升。日本“摇身一变”从世博会的“旁观者”变为“组织者”,凸显日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新兴科技成果和全新发展理念。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集中体现了战后日本塑造经济、科技强国与文化大国的国家形象战略理念。【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近代日本。原因:根据材料一“日方参展的初衷是与欧美强国重新订立幕末时期签订的《友好通商条约》,以期收回丧失的主权,但遭到拒绝”得出日本国际地位仍处于弱势,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根据材料一“1871年,奥匈帝国驻日公使向明治政府发出参加维也纳‘奥国万国商品陈列公会’的邀请”,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列强的利益考量;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对世界争夺激烈,国际政治环境复杂;据材料一“展出品包括精美的陶器、七宝、漆器、纺织物等传统工艺品,以及纸质镰仓大佛、巨型太鼓和提灯等”可知,日本展出产品多为传统工艺品,日本现代化水平低。【小问2】本题是综合题之开放创新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日本。首先,根据材料一1873年日本参加维也纳世博会,材料二日本主板1970年大阪世博会,以及日本民间企业出展情况,说明日本角色的嬗变:日本从世博会的“旁观者”向“组织者”嬗变,见证了日本现代化转型及二战后新兴经济的发展成果。然后,结合所学日本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说明。可从参加维也纳世博会的原因、目的、意义、现状说明日本世博会的“旁观者”角色。原因: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政策。目的:展现明治维新走向近代化的日本形象,同时学习和借鉴欧洲工业成果、开拓日本海外市场。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明治维新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日本的国际影响力,为日本“脱亚入欧”政策实施创造了条件。现状:当时日本正处于近代化的起步阶段,在世博会的舞台上只扮演“旁观者”的角色。世博会的“组织者”角色: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原因、参展内容、意义进行说明。原因:从二战后日本实现了经济的复苏与腾飞,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显著提升说明。参展内容:根据材料二“形象地展示了日本的国家形象,五朵花瓣也象征五大洲,即整个世界携手参加日本世博会”和参展馆名、参展主题可知,凸显了日本传统文化,也展现了新兴科技成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