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历史试题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侯”辖区作为王朝一级地方政区组织,其主官诸侯要接受周王管辖,政区内重要官员的任命与统御权也掌握在周王手上。据《礼记·王制》记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周王控制封国人事任免权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中央有效控制 B.维护中央集权体制C.适应社会变化需要 D.分散地方诸侯权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封国的重要官员由周王任命,这意味他们的地位权力由周王给予,因而对周王负责,这有利于确保中央的政令在地方得到执行,可知周王控制封国人事任免权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央有效控制封国,A项正确;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朝,排除B项;“适应社会变化需要”更适合于春秋战国经济及社会结构发生较为显著变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不符合此时的西周,排除C项;“分散地方诸侯权力”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是加强周王对封国的控制,加强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2.汉元帝时期,宦官石显专权排除异己,紊乱朝纲。据《汉书·京房传》载,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不可许;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元帝以房为魏郡太守,得以考功法治郡。这一举措表明当时()A.官员考核制度废弛 B.考课方式得到创新C.刺史职能发生异变 D.朝廷重视吏治整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元帝时期,宦官石显专权导致吏治腐败,皇帝“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令京房“晓以课事”,最后力排众议支持京房在魏郡推行考功法,这体现以皇帝为核心的朝廷对吏治整顿的重视;“公卿朝臣”与“刺史”讨论的过程,也体现了朝廷对“考功法”的研究、重视,D项正确;京房在皇帝的支持下在魏郡推行考功法,官员考核制度没有废弛,排除A项;京房在魏郡实施考课法,不能说明考课方式创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刺史职能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3.据史籍记载,晋武帝泰始六年十二月,“帝临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赐太常绢百匹,丞、博士及学生牛酒。惠帝元康九年,复行其礼”。西魏大统十六年“太祖之奉魏太子西巡也,至原州,遂幸贤第,让齿(按年龄的大小)而坐,行乡饮酒礼焉”。这反映出该历史时期()A.律令逐渐儒家化 B.政府重视基层教化 C.理学向基层渗透 D.以礼治国成效显著【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分裂动荡,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材料中多位统治者“行乡饮酒礼”,是为构建受到破坏的公序良俗所做的努力,反映出政府重视基层教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法律、律令,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朝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以礼治国成效显著,排除D项。故选B项。4.唐朝前期置谏院,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元丰年间,神宗罢谏院,以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等隶属于门下后省,右谏议大夫、右司谏、右正言等隶属于中书后省。南宋建炎三年,宋高宗下诏:“谏院别置局”,“不隶门下、中书后省”。这一变迁()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分化了权力中枢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实现了台谏合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谏院逐渐从作为权力中枢的中书、门下省剥离出来,体现了中枢权力的分化,B项正确;谏院的职能是监察,不是行政,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内部调整,并未涉及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御史台相关信息,也没有讲到谏院职能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5.如图为康熙初年到同治九年《大清律集解附例》数量(条数)变化。这一变化()A.有利于增强司法实践的灵活性 B.增加了司法审判的随意性C.克服了法律条文不足的局限性 D.增添了法律条文的人民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例”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律”的不足,有助于增加司法实践的灵活性,A项正确;“例”写入法律条文,有据可依,不能“随意”修改,排除B项;“克服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封建王朝的法律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6.晚清取材选官偏重专门知识,过于追求实用,引起一些人的忧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人指出:“教育非仅赖学科之教授,必涵养德性方能成就。”晚年张之洞及在学部为官的严复,采取包括强调学堂读经、提高修身课程学时、建立存古学堂和经科大学等各种措施力图纠偏。这说明()A.废除科举已是大势所趋 B.学堂选官流弊逐渐显露C.选官制度改革阻力重重 D.新政推行缺乏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当时以学堂选官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存在偏向学科专业培养,忽略品德教育的倾向,流弊逐渐显露,B项正确;1905年已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相关人物反对官吏选拔途径的改革,只是强调要重视品德涵养,要“纠偏”,排除C项;张之洞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严复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无法体现“群众”,也不能体现“缺乏”,排除D项。故选B项。7.李烈钧在江西宣布独立后,江西省议会议决江西宣告独立,组织讨袁军,并向全国发表宣言,称“袁世凯专横违法,破坏共和,罪恶昭著,人人得而诛之”。随后,南京、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市相继响应,宣布独立。这说明当时()A.晚清统治土崩瓦解 B.护法运动深入发展C.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江西讨伐袁世凯“破坏共和”,得到多地响应,足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此事系二次革命,清朝统治在此之前已覆亡,排除A项;护法运动针对段祺瑞,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的标志是袁世凯解散国会,解散国民党,排除C项。故选D项。8.如表为1941年1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的数目字管理内容例举。这些数目字管理()类别数目字管理要求(节选)汇报工作时间和次数、本地的区域面积、友军和敌伪的驻防活动及兵力数目等行政工作干部成分比例表、参议员的成分比例、户口调查统计、各种经济建设的统计百分比等A.推动了工作重心转移 B.助长了形式主义风气C.是人民政权的制度探索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山东抗日根据地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行政工作”可推断“人民政权”,据“管理要求”及相关汇报内容可推断“制度探索”,C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抗日战争时期工作重心并未转移,排除A项;这些数目字管理要求各级工作单位在工作中要调查研究、精准统计、实事求是,不是形式主义,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排除D项。故选C项。9.1953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建立起分部、分级干部管理体制(如下表所示)。这一体制()各部分管干部制度逐步建立干部分类归口管理制度,将干部按属性与类别划分军队干部、文教干部等九类分级管理干部制度确立了中央和地方党委“下管两级”的基本原则A.开始确立党管干部的原则 B.适应了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C.建立了规范的公务员制度 D.推动了干部管理的法制化建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1953年11月”是“一五计划”期间,正值国家大规模建设时期,分部分级管理既有利于统一领导,又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适应了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以前有没有“党管干部”,且“开始”一词较为武断,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推行于1993年,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法制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座谈时说:“我们政府的性格,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是跟工人、农民、资本家、民主党派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毛泽东旨在说明国家建设应得益于()A.政治协商制度 B.统一战线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民主协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毛泽东认为我们政府是跟工人、农民、资本家、民主党派商量办事的,这是民主协商的表现,D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主体是民主党派,排除A项;统一战线主要是团结普通民众以外的力量,排除B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2013年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首次审议《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拟通过引入无过错推定和责任豁免原则等方式保护救助人,阻止“见义不为”的冷漠人性蔓延。2020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内容包括文明行为基本规范,倡导与鼓励文明行为及对不文明行为的治理。这可以看出广东省()A.全力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权威B.经济特区建设的成效十分显著C.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作出贡献D.积极探索地方政府法治化路径【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深圳市人民政府审议《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治政府有七个内涵: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材料中的《条例》直接体现了以法治政,可以看出广东省积极探索地方政府法治化路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排除A项;材料仅有《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的信息,并不能因此说明经济特区建设的成效十分显著,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2011年,排除C项。故选D项。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2018年,国家民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规范和加强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作出了全面部署。这()A.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B.发挥了爱国教育的基础作用C.有利于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发展 D.发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村规民约对村民、居民等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有利于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发展,C项正确;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已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排除A项;村规民约不能明显地体现爱国教育,“基础作用”应体现对其他方面的决定性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的村规民约只是强调对居民行为的约束,排除D项。故选C项。13.在400多年中,罗马公民大会只有8次拒绝了官员们的建议,罗马官员和元老院提交的大多数建议都被公民大会接受。学者莫里森详细考察了共和国末期罗马公民大会的会场(如下图),指出最大的公民大会会场能容纳的人数也不到全体公民人数的10%,很多时候出席会议的人连3%都达不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罗马的政治体制特征是()A.共和制形同虚设 B.国家权力走向个人集中C.代议制初步建立 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本题材料及图片信息可知,罗马共和时代主要是由一群贵族和高级官员主导政治,符合贵族寡头政治的特征,D项正确;图片中较多人在一起商议等现象体现罗马共和制是真实存在并实际运行的,排除A项;公民大会作用小并不意味着权力集中在个人手中,且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而不是集中在个人手中,排除B项;公民大会由具有公民资格的人直接参加,代议制是间接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14.对基督神性的效法在中世纪早期更为主流,侧重于对精神性的追随;但从11-12世纪开始,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对基督人性的效法,把基督当作具体行为的模范。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教改革的推动 B.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C.世俗社会的进步 D.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12世纪(西方)。从对基督神性的效法到对基督人性的效法,反映了世俗观念的发展,这与世俗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C项正确;1517年马丁·路德改革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A项;11-12世纪的欧洲工商业有所发展,但没有达到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程度,排除B项;人文主义广泛传播发生于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5.1275年,爱德华一世发布了《威斯敏斯特法I》,列举和纠正了封臣滥用土地保有权的情形。1490年,亨利七世颁布法令,宣布封臣以土地用益方式托管的土地欠缺书面遗嘱的,国王有权对该土地实施监护。这折射出英国()A.封君封臣制度日益巩固 B.封建专制集权不断加强C.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瓦解 D.王权有限原则有所突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5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国王通过颁布法令限制封臣的土地用益权,从而打击地方力量,加强了王权,反映出《大宪章》确立的王权有限原则有所突破,D项正确;王权不断加强,封君封臣制度确立的契约关系受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国王对封臣土地用益权有一定程度的干预,谈不上国王专制集权,排除B项;英国当时仍然是封建生产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6.美国南北战争后,黑人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在美国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在南部,黑人人口多,受到文化测验、财产资格、“祖父条款”等选举条件的限制,基本上无投票权;北部黑人享有自由投票权,但人数较少,并且选票都投向“林肯的党”——共和党一边。这表明()A.西方的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B.美国邦联制影响了代议制发展C.启蒙思想在西方深入人心 D.西方民主政治服务于统治利益【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北战争后,黑人得到解放,但仍受到诸多限制,基本上无投票权,这表明西方民主政治主要服务于统治利益,D项正确;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材料只有美国,不能得出西方的政治制度走向成熟,排除A项;美国在1787年后已经确立了联邦制,而不是邦联制,排除B项;材料中黑人投票权仍受到限制,说明启蒙思想并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地主阶级先后创办了一些军用与民用企业,放宽了对社会商业活动的限制。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不触动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维新运动从政制、官制、商务、产业到科考、学堂、报馆、书局等方面制定“新法”,终以戊戌政变宣告终结。随着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加深,国内革命风潮涌起,清廷不得不重启“新政”。迫于内外压力,清廷在1906年颁布“预备立宪”上谕,但又以“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为由,施行“仿行宪政”来应付,最终没有挽回封建王朝覆灭的命运。1921年7月,在第一个党纲中宣布中国革命要“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其后又提出“产业组合”。蔡和森呼吁“没收一切生产手段——土地、大工厂、资本和交通工具为国有,以建筑共产社会的经济基础”。——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新论断·新阐释”笔谈》材料二二十世纪早期,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领导人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对“现代”一词的青睐,开始大量地讨论“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现代革命”“现代经济组织”等议题。成立初期,瞿秋白在《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现代文明”首先是“技术文明”。早期党员学者嵇文甫将二十世纪前四十年的文化运动整合成中国一步一步在“现代化”的发展史。在革命年代,与“现代”一词联系最为紧密、出现频次最多的依然是“军队”“军事”“装备”“武器”等主题词。——摘编自洪汛《现代化观念的百年演进及其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局限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早期现代化意识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答案】(1)局限性:都是在应对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社会矛盾的被动变革;缺乏长远规划;仅是清廷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任答两点即可)(2)特征: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现代化的内涵范围广泛;重视现代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度重视军事现代化;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党的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指导;为当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借鉴。(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随着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加深,国内革命风潮涌起”“迫于内外压力”可得出都是在应对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社会矛盾的被动变革;据材料一“清廷不得不重启‘新政’。迫于内外压力,清廷在1906年颁布‘预备立宪’上谕,但又以‘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为由,施行‘仿行宪政’来应付”可得出缺乏长远规划;据材料一“在不触动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维新运动从政制、官制、商务、产业到科考、学堂、报馆、书局等方面制定‘新法’”“清廷不得不重启‘新政’”可得出仅是清廷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现代文明问题与社会主义》”可得出以社会主义为方向;据材料二“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现代革命”“现代经济组织”可得出现代化的内涵范围广泛;据材料二“整合成中国一步一步在‘现代化’的发展史”可得出重视现代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据材料二“与‘现代’一词联系最为紧密、出现频次最多的依然是‘军队’‘军事’‘装备’‘武器’等主题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高度重视军事现代化,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李大钊、陈独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据材料二“二十世纪早期,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领导人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成立初期”“早期党员学者嵇文甫将二十世纪前四十年的文化运动整合成中国一步一步在‘现代化’的发展史”可得出为党的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指导;据材料二“《现代化观念的百年演进及其历史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为当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借鉴。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载文:“文章是一个希望接受考试的思想家必须经过的唯一考验。中国人在治国术方面超过了其他民族。”伏尔泰极为推崇中国的文官制度,认为中国官僚奉行儒家信条,恪尽职守,而这些官员都是经过层层的严格考试选拔上来的。魁奈在其《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设有一节专门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详细介绍了三级学位的划分和考试程序。18世纪,欧洲各国吸收科举制平等竞争、公开考试的合理内核,不断尝试在官吏制度改革中加以运用。——摘编自李国强《中华文明生命力传播力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材料二据统计,在1721-1979年的49位首相中就有38位毕业于公学。在这49位首相中除麦克唐纳出自工人家庭外,其余的首相都是出身于贵族或富豪巨贾之家。英国的高级文官为行政级,中级文官为执行级,初级文官为事务级和助理事务级。只有极少数中级文官经严格考试后晋升高级文官,低级文官不能升入高级文官。英国政府把公学办成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旨在培养能在教会、司法、外交和军界担任要职的人。相反,现代中学的培养目标是把劳动人民子弟培养成温顺的劳动者。1870年,英国政府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文官考试的目的是选拔知识渊博、应变能力强的通才,而不是某个知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摘编自吴木生《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对国内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负面效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科举制在18世纪的欧洲备受推崇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趋向,并简析其负面效应。【答案】(1)原因:中国科举制具有平等竞争、公开考试等优点;欧洲传统政治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发展的需要;启蒙运动的推动;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合力倡导。(任答两点即可)(2)趋向:贵族化;等级化;文官通才原则。(任答一点即可)负面效应:加剧社会分化,激化社会矛盾;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影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形成重文轻理的社会风气,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的欧洲。据材料一“认为中国官僚奉行儒家信条,恪尽职守,而这些官员都是经过层层的严格考试选拔上来的”可得出中国科举制具有平等竞争、公开考试等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传统政治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据材料一“欧洲各国吸收科举制平等竞争、公开考试的合理内核,不断尝试在官吏制度改革中加以运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可得出启蒙运动的推动;据材料一“伏尔泰极为推崇中国的文官制度”“魁奈在其《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设有一节专门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可得出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合力倡导。【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英国。第一小问趋向,据材料二“这49位首相中除麦克唐纳出自工人家庭外,其余的首相都是出身于贵族或富豪巨贾之家”可得出贵族化;据材料二“英国的高级文官为行政级,中级文官为执行级,初级文官为事务级和助理事务级。只有极少数中级文官经严格考试后晋升高级文官,低级文官不能升入高级文官”可得出等级化;据材料二“文官考试的目的是选拔知识渊博、应变能力强的通才”可得出文官通才原则。第二小问负面效应,结合发展趋向,“贵族化、等级化”会加剧社会分化,激化社会矛盾,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影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据材料二“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文官考试的目的是选拔知识渊博、应变能力强的通才,而不是某个知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可得出形成重文轻理的社会风气,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6世纪末开始,世俗政府逐渐取代教会,成为惩罚酗酒恶行与管制啤酒馆的主要力量。1591年,枢密院要求西约克郡治安法官在下次季审法庭开庭之前召集啤酒馆经营者和啤酒酿造商,与治安书记员一道,调查啤酒的使用与啤酒馆的行为。同时,枢密院通过35个与酗酒、客栈和啤酒馆相关的法案。国家通过议会立法或王室敕令的形式,规范啤酒馆的经营者与顾客。在啤酒馆管制中,治安法官有权决定啤酒馆许可证的颁发,有权惩罚违法的啤酒馆经营者和顾客。1613年,斯塔福德郡的三位居民要求治安法官将该教区的啤酒馆数量减半,原因在于“过多的啤酒馆作祟,穷人大量增加”——摘编自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啤酒馆管制与治安法官的地方实践》材料二在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旧司法环境下,司法审判人员往往一身“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做派”,徒自强调法言法语,机械照搬法律程序,并不虑及人民群众的司法参与感与获得感。考虑到旧有“机械式司法”的弊端,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同志,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历史环境下,勇于冲破旧时司法陈规陋习的束缚,率领司法人员走出法庭,探索出一套“走进基层,深入乡村,面向群众,巡回审理,就地办案”的司法工作模式,也即为我们所熟知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摘编自丰怡凯《基层司法治理实践图景:司法下乡、能动司法与线上司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枢密院强化啤酒馆司法管制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治安法官地方实践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异同。【答案】(1)目的:整顿市场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缓解贫困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任答三点即可)(2)相同:司法人员深入基层社会;司法实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法官的作用突出。(任答两点即可)不同:前者强调分权制衡,后者注重人民参与;前者在法庭审理,后者是就地办案;前者执行封建王室指令,后者以为领导。(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据材料一“治安法官有权决定啤酒馆许可证的颁发,有权惩罚违法的啤酒馆经营者和顾客”可得出整顿市场秩序;据材料一“世俗政府逐渐取代教会,成为惩罚酗酒恶行与管制啤酒馆的主要力量”可得出维护社会稳定;据材料一“过多的啤酒馆作祟,穷人大量增加”可得出缓解贫困问题;据材料一“国家通过议会立法或王室救令的形式”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早期英国、民国时期的中国。相同:据材料一“枢密院要求西约克郡治安法官在下次季审法庭开庭之前召集啤酒馆经营者和啤酒酿造商,与治安书记员一道,调查啤酒的使用与啤酒馆的行为”、材料二“走进基层,深入乡村,面向群众”可得出司法人员深入基层社会;据材料一“斯塔福德郡的三位居民要求治安法官将该教区的啤酒馆数量减半”、材料二“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可得出司法实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据材料一“西约克郡治安法官”“治安法官有权决定啤酒馆许可证的颁发,有权惩罚违法的啤酒馆经营者和顾客”、材料二“马锡五同志,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历史环境下,勇于冲破旧时司法陈规陋习的束缚,率领司法人员走出法庭”可得出法官的作用突出。不同:据材料一“要求西约克郡治安法官在下次季审法庭开庭之前召集啤酒馆经营者和啤酒酿造商,与治安书记员一道”、材料二“面向群众”可得出前者强调分权制衡,后者注重人民参与;据材料一“法庭开庭”、材料二“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可得出前者在法庭审理,后者是就地办案;据材料一“国家通过议会立法或王室敕令的形式”、材料二“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可得出前者执行封建王室指令,后者以为领导。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国家结构、政体形式、治理方式与治理手段,都具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向内凝聚”的过程中演化发展创新出来的。“向内凝聚”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结果,从根本上决定了团结集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向内凝聚”不是单线式演进,而是经历了从“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过程的。——卜宪群《先秦秦汉国家形态和国家治理的历史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论述:从国家治理的体制来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自秦汉以来,中国便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历经朝代更迭,却始终保持着其核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论是汉代的郡县制,还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乃至明清的内阁与军机处,都是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进行创新和完善。这种制度上的连续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国家治理的理念来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同样显著。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强调“以民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各个朝代的治理实践之中。无论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还是法家的“法治”理念,都体现了对民众利益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理念上的连续性,使得中华文明在历经风雨沧桑后,依然能够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历史的绵延不绝上,更深刻地体现在国家治理的体制和理念之中。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弘扬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精神,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示例二论题:中华文明在“向内凝聚”的过程中绵延不断。论述:从治国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得益于其政治体制的稳定与传承。自夏朝建立世袭制以来,中国便步入了国家形态的轨道。商周时期,内外服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王权,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政治结构。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治理体系。这种政治体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还体现在其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上。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族和血缘关系,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面对社会变迁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中国社会还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使得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够关注社会整体利益。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得益于其政治体制的稳定与传承、文化传统的深厚与包容以及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家庭观念的强化。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向内凝聚”特质。正是这种特质使得中华文明在历经沧桑后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性和连续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示例三论题:“向内凝聚”的特质是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基础。论述:在统治层面,宗法制度强化家族与国家联结,形成稳固的权力网络,确保了夏商周的政治稳定与文明传承。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为中华文明的交流与传承提供了政治保障。在社会层面,儒家思想倡导仁爱与礼制,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民众认同,构建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与价值体系,有着显著的“向内凝聚”的特征。这种向内凝聚的文化特质,是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精神基础。这两大层面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韧性,即便历经风雨变迁,仍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展现出独特的连续性与生命力。【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相关知识,围绕着“中华文明的特性”提炼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示例一据材料“中国古代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国家结构、政体形式、治理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