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史-总(顾湘)_第1页
中国行政管理史-总(顾湘)_第2页
中国行政管理史-总(顾湘)_第3页
中国行政管理史-总(顾湘)_第4页
中国行政管理史-总(顾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子前21世纪~前221

前221~220220~589581~960947~12791271~13681368~16441636~19111912~1949

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引子?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管理思想和用人标准?论语?:“周公行政〞——最早记载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绪论:中国行政管理史概述行政管理在中国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从17世纪开始行政管理就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根底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原始社会行政管理萌芽人类产生——血缘家族——氏族公社行政管理制度萌芽氏族首领经氏族全体成员推选实行原始民主制禅让制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世袭制的出现启稳固政权,镇压对抗排除干扰,建立世袭制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商朝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商王在名义上和事实上都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权组织是按地区划分行使职权的公共权力机关商王直接统治区“内服〞——分封区“外服〞第一节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根底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就是用“大宗〞和“小宗〞层层区别把奴隶主和贵族联系起来国家层面周王大宗,诸侯小宗封地层面诸侯国君大宗,其兄弟子侄小宗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根底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周公的统治思想?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建侯卫:分封诸侯以稳固周王室的统治根底制礼作乐:制定一系列政治制度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根底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根底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诸侯国的行政机构设置及管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国周王任命三卿,次国二卿定期朝见,汇报,进贡,作战具有相对独立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第二节建立在分封制根底上的西周行政管理制度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周王室的衰落与对诸侯管理的松弛国人暴动——揭开序幕诸侯割据周王室对诸侯管理权丧失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各国带有封建性质的政治变革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管仲: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与之分货公元前695年晋国:作爰田——成认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确立地主和农民地关系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老子的统治思想“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无为而治——为恢复行将消灭的奴隶主贵族统治效劳的愚民思想——是腐朽落后的第三节春秋时期奴隶制行政管理制度向封建制的过渡孔子的统治思想“礼〞和“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礼〞实质是奴隶主为维护统治而严格规定的等级名分制度在“政〞、“刑〞等政治手段之外,必须以“德〞、“礼〞作为统治的重要手段“仁〞主要指人的内心修养,伦理思想核心从政者应做到“因民之利而利之〞“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封建管理体制在各国确实立变法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赵国赵烈侯任用荀欣、徐越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齐国齐威王任用邹忌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封建管理体制在各国确实立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按军功授爵的封建等级制取消了无功受禄的所谓“淫民〞特权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人事制度废除分封制,建立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推行郡县制,各户登记,建立户籍制制定了秦律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行政和封建官僚制度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帝王〞为中心的各国封建专制制度国王掌握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是封建国家的主宰,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丞相和将军由国王任免,上承国王旨意行事,对国王负责,下领文武百官,为文武百官之长丞相之下的各部门由国王任免,调动,向国王负责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及其管理郡:郡守由国王任免,食俸禄不世袭都尉:掌管郡内军事县:县令由国王任免,食俸禄不世袭县丞、文书县辖乡:三老、廷掾管理乡辖里:里正管理里10什:什长管理什2伍:伍长管理伍5户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行政管理思想国家管理的指导思想荀子:安之者必将道也?吕氏春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公那么天下平矣人治——任贤爱民,施行仁政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行政管理思想国家管理的指导原那么法治——法令统一人们思想和行动韩非: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礼法并举——隆礼重法荀子: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墨子: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废除世卿世禄的奴隶制,建立地主阶级的封建制行政管理为目的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行政管理思想提出了尚贤、用贤的主张孟子:不用贤那么亡荀子: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韩非: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墨子:国有贤良之士众,那么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那么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尚贤而任使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那么举之,无能那么下之第一节战国初期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行政管理思想提出了人才的培养、锻炼问题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韩非:试之官职,课其攻伐为建立封建制的官僚制,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打下了思想根底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秦始皇为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采取的行政措施海内为郡县,法令由统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是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达之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官僚制度废除六国各自旧法律,颁行全国统一的法令皇帝诏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秦朝的中央与地方机构及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组织郡:郡守、郡丞、郡监、郡尉县: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少数民族集聚地设道以代县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县丞、县尉、丞协助令、长办事乡、里、什、伍登记户口:年龄、身份目的:用连坐法镇压人民对抗和征赋役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官吏管理制度规定了选拔行政官吏的条件审民能,以任吏规定了录用渠道县级以上官吏主要从有军功爵者中选任,少量从推荐的官吏中、通晓法律和高级官吏的子弟亲属中选任地方基层官吏,通过试吏法选拔秦始皇不能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官吏管理制度官吏的考核制度“五善〞“五失〞考核法上计考核法通过是否严格执法进行考核通过官吏是否“为民表率〞,拖延国家政务,提高办事效率进行考核对一定范围的工作责任进行考核官吏的奖惩制度封爵制度20等级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官吏管理制度俸禄制度县长300~500石,县令600~1000石,郡守2000石,并实行官、爵、禄别离的方法官吏的培训教育制度“吏师〞选读?秦记?、?诗经?、?尚书?等第二节统一的秦朝封建国家行政管理司法和监察制度重刑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监察机关御史府——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丞皇帝巡视实地考察各地情况,以监督各地官吏行为和表现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西汉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官吏的选用制度察举制刘邦的“求贤诏〞是这一制度的开端文帝“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是开始实施对象:贤能的在职官吏;秀民士绅是中国行政史上第一次尝试,效果良好征辟制征召:社会上有名望的士人——中央官吏辟除:聘用名人,任为本署僚属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西汉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官吏的选用制度荐举制向皇帝推荐人才考试制推荐用人制的补充董仲舒“贤良三策〞任子制任用高级官吏的子弟为郎做官赀选制花钱买官官吏任用限制对王国官、地方官任用的限制对财产、职业、身份方面的限制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西汉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官吏的管理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系列部门负责制的考核系列管理培训教育制西汉创办太学武帝:汉家庶事草创,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董仲舒: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阴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才,那么英俊宜可得矣公元前121年建立太学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汉武帝、董仲舒的为政思想董仲舒为政思想以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法家的集权思想和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的一套“天人感应〞说为根底、“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理论,强调思想统一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阐述了王权神授理论,为汉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效劳提出“天人感应〞说,以维护封建国家管理提出纲常道德等封建道统永恒不变的封建统治原那么提出了:性三品说,按封建等级对人们进行管理为稳固和加强汉朝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效劳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东汉的外戚和宦官制度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东汉的外戚和宦官制度两汉的司法和监察管理司法制度刘邦重新制定法律,废除一些秦朝酷刑苛法萧何制?汉律?刘秀屡次公布弛刑诏书根本形式律:?九章律?令:天子之言曰令科:条规比:类推第三节为封建专制效劳的汉朝行政管理两汉的司法和监察管理监察制度西汉御史府——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大夫东汉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御史中丞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监察13州部——刺史汉武帝为了考察官吏有章可循“六条问事〞两汉监察制度,系统性,标志我国古代国家对官吏的监察制度初步开展起来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士族门阀制度制度形成——西晋统一之后司马家族为笼络人心“占田制〞“品官占田荫客制〞第一次用法律形式确认大士族、大官僚的特权“童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陷,田地布千里〞“金玉满堂,伎妾溢房,商贩千艘,腐谷万庚〞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三省制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制度萌芽、开展、形成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南北朝政归门下隋唐时期三省长官联合执政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三省制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形成尚书省西汉末年——尚书台东汉时期——“事归台阁〞曹魏时期——脱离少府,尚书令为“宰相〞西晋时期——“总齐机衡,允厘六职,朝政之本也〞南朝刘宋——已有尚书省,但通常仍称尚书台南朝萧梁——正式称尚书省,设六曹尚书北朝北齐——六尚书事,称都省,也叫北省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三省制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形成中书省魏文帝曹丕——改秘书监为中书省魏末——尚书省为执行机关,中书省为出令机关,成为真正的“宰相〞两晋时期——“凤凰池〞南朝各代——“中书之职,至梁陈而弥重,故大臣之与国论者,必兼中书监令,尤为正本之地〞南朝时期——启用中书舍人北朝时期——“西台大臣〞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三省制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形成门下省东汉时期——置侍中寺,隶属少府曹魏时期——侍中参政,牵制中书省晋代——出现,长官侍中已相当于宰相魏晋南朝各代——均设4人北朝各代——地位更重门下省作为中央决策机构在南北朝时期完全成熟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州郡县三级行政军民合治地方政权侨州郡县制度县乡制度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州郡县三级行政州郡数目繁多,有名无实原因政局跌宕,统御不灵结果造成国家分裂,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各自为政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军民合治的地方行政都督兼领刺史,军民二政合一,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之一造成叛乱频起,割据风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侨州郡县制度南渡民户的江南新居之地增加东晋南北朝地方行政的混乱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官僚管理与科举制萌芽魏晋时期——用人之制随时变易南朝时期——3年小满,6年秩满解任北朝时期——论资排辈“停年格〞制官僚待遇曹魏采取汉制晋代官奉用田帛南朝如晋北魏孝文帝定俸禄制——绢粟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官僚管理与科举制萌芽选官用人——孝秀兴举东晋初年较为苛刻,试者有不中科的,荐人的刺史、太守要因疚免官南朝举士分科:才高博学者为秀才,经明行秀者为孝廉限年:如南齐规定,贵族子弟20岁登仕,可做秘书郎;寒门子弟30岁方可试做小官课试:如南齐定制,考试5题,全部答对为上,答对3、4题为中,2题为下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隋朝对行政机构的改革整顿国家机构,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隋朝初年三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局部辖24司隋炀帝五省:殿内、尚书、门下、内史、秘书三台:谒者、司隶、御史五监:少府、长秋、国子、作监、水监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突出三省六部的作用,提高行政效益,对稳定国家政局,开展封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隋朝对行政机构的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州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583年隋文帝下令,并改9级为3级隋炀帝改州为郡,并减郡县废除辟署僚佐制度一律由吏部铨授,一切用人权力收归皇帝废军民混治,设军民二政分领隋炀帝时期,太守专管民政,都尉领郡兵限制地方官势力,县令以下三年一换,不得重任限制地方司法权力,无权判处死刑重设乡里制度,500家一乡,100家一里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隋朝对行政机构的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科举制度的创立庶族地主兴起,氏族趋于没落隋文帝正式创办科举隋炀帝设进士科,以策试取进士,成为科举制核心应试者有乡贡和国子学生两种人至此,九品中正制完全被科举制取代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是国家行政手段极为完备的朝代政事堂——全国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唐高祖李渊执政时始创——议政场所唐太宗执政时期——宰相联合办公制武那么天执政期间——宰相联合议政,增加三省长官轮流“秉笔〞之制唐玄宗时期——完全形成,拥有门下、中书二省职权,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各设长官,分曹办公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政事堂——全国最高行政权力机构皇帝的命令也须经政事堂的宰相们审议、通过、加印方能生效唐朝“斜封墨敕〞为了在更有效地集中最高统治者意志的同时,把君主个人专制与宰相集体议决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封建“秩序〞的范围之内,统治集团内部新的平衡关系的建立,不能不说是唐初统治者的卓识远见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宰相制度相府: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国家决策机关:中书、门下省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尚书省群相集体负责制大臣相互牵制,皇帝权力受到某种限制,否那么违制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宰相制度宰相的职责参与议决国家的大政方针“间听那么明,偏听那么暗〞唐高祖李渊公布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唐太宗采用长孙无忌建议,制定唐朝法律唐高宗时公布著名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唐玄宗李隆基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唐德宗李适采用杨炎两税法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宰相制度宰相制度的破坏使相制的实行,即节度使带宰相衔馆职侵夺相权宦官专政,相权旁落尚书六部与寺监机关尚书省及其所辖六部是中央行政管理中枢九寺五监是政府下设的行政机构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地方行政机构及其职能州县二级10万户以上为上州、2万户以上为中州、2万户以下为下州最高行政长官:州刺史府:设于首都和陪都所在州都护府:设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州下设县县下乡、里、保、邻“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廓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官吏的管理科举入仕途径:门荫、科举定期举行的常科考试和皇帝临时设置的制科考试科举考试形式:帖文、口义、墨义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制举由官员推荐,皇帝下特诏举行考试是科举的补充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官吏的管理入仕考试合格——登科——得出身吏部再试——释褐试——合格从九品吏部定期集体考试——六品以下官员俸禄、考课与奖惩俸禄授田、赐禄、给役、俸科考课三品以上皇帝考,四品以下吏部考,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依据“四善〞、“二十七最〞奖惩:取决于考课结果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那么君子皆至;用一小人,那么小人竞进矣。——唐太宗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的司法监察管理制度立法、司法提高到稳固国体的高度“禁暴惩奸,弘风阐化,安民立政,莫此为先〞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大唐六典?形式:律、令、格、式司法机构与管理中央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刑部:司法部门最高领导机关,长官为刑部尚书大理寺:审判机关,长官为大理寺卿御史台: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中丞审判、监察、复核三套机构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牵制便于中央对司法权的控制地方实行“行政司法合一〞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朝的司法监察管理制度监察机构与管理最高权力机关:御史台,御史大夫1人,御史中丞2人主要职能:监督国家刑法、章典、政令的执行具体职能:监督弹劾内外百官参与重要刑事案件的审理与判决代表中央政府到各地巡视检查御史大夫集司法、监察、管理职能于一身有“风闻奏事〞权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形成严密监察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政工作效率和行政官员廉洁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群治思想处理好君臣关系,发挥臣下主动性君臣乃鱼水关系,“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比藉忠臣〞认识到天下剕一人之力可及,必须君臣相辅,“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那么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扶,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量才授用,至公取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政府效率决定于官员素质精简机构,防止官员冗滥贞观年间,官员勤奋,政治清明,是历史上少有的中央政府高效率时期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兼听纳谏,集思广益治国方针:“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强调:“君有违失,臣需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要求大臣敢于讲话,勇于负责,不要“阿旨顺情,唯唯苟过〞提倡百官有独立见解,反对盲从唐太宗本人扶正去邪,贞观年间政府风纪整肃,吏治清明第二节隋唐时期封建专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备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治国以制的思想各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完善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政治上:重订?氏族志?,完善以进士科为核心的科举制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文化上:修前朝史,整理典籍,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唐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成熟、最完整的法典贯彻以制度、法令治国,是其行政管理思想可贵之处。对稳固封建统治,开创封建“盛世〞,起到重要作用第四章中央集权的宋朝行政管理第一节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措施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第一节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措施周世宗改革背景:五代十国是大小军阀的天下954后周周世宗改革留心政事,裁减冗员任用贤能简化统一法律赏罚清楚整顿科举,加强对科举任官制度的重视和管理改革后,国力大增,为北宋统一事业奠定了根底第一节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措施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官吏职权相脱离官名只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上下不得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实际担任的职务称为派遣,亦称职事官“判、知、权、管、勾、提举、提点〞学士、直阁等文官——帖职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官、职、派遣〞是北宋官制一大特色改变了传统的任官方式设政事堂〔中书〕宰相和参知政事的议事办事机构设于禁中——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枢密西府〕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枢密院使或枢密院事剥夺宰相的统兵权力使统兵将领互相牵制,使调兵权与握兵权别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削弱相权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参知政事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权力有限的行政首脑三权分立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宰相权力削弱,还受监察机关“台谏〞挟持、监督以及弹劾以札子请旨,得旨后拟具体方法,再送皇帝审定防止相权过大,防止专权得极为成功的措施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三省无实权,主要职掌归政事堂,三省制度名存实亡设审官院、太常礼院、审刑院等机构太宗时设立审刑院:刑案最高复审机构审官院:将京朝官派遣院并入,负责任免考核少卿监以下京朝官太常礼院:负责礼仪之事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另设翰林学士院直属皇帝负责为皇帝起草各种诏书未授“学士〞者:“直院〞院中学士全缺,以他官暂授者:“权直〞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元丰改制1068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率先实施“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经济改革经改暂告段落,政治改革提上日程背景:官冗问题1080年以?唐六典?为蓝本,开始推行改制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元丰改制内容官称与职守合一,制定新的寄禄官阶恢复三省职权裁减省并一批重叠机构,恢复六部职权和职事官的地位和职掌减省官衔

虽然没有也不可能使北宋封建统治出现根本变化,但对改变当时的官冗官滥局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南宋初年中央行政机构调整需要建立一个既能保持君主专制的中央政权,又能适应形势需要的官僚体制宰相1129年“议者请并三省合一〞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以示左右相通治三省之事执政1129年设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宰相出缺代行相事,尚书省日常事务有时通治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南宋初年中央行政机构调整枢密院,御营使南宋初设御营使,由宰相兼任,御营使实际带代枢密院成为最高军事统帅1130年“罢御营使及其官属,以其事归密院〞1137年增设枢密院使为长官,执政官平章军国重事贾似道等在任,侵夺宰相、执政职权,宰、执形同虚设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南宋初年中央行政机构调整三省南宋初“合三省为一〞,由宰相、执政官通治或分治二省:中书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南宋初省并寺、监入六部只设长官或副长官主持部务寺、监省并规模缩小,官吏大量裁减,有的只及北宋时1/3或1/2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中央行政机构的变化南宋初年中央行政机构调整台、谏御史台沿北宋旧制南宋初重设谏院,初为独立机构,后为中书门下省下属机构

对元丰官制改革的调整和补充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及其管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派遣制〞,不设正职,由中央直接派文官担任路改唐朝“道〞而来,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组织设经略安抚使为长官,负责军事指挥和安定边境对路的分支机构和官吏的管理方法:互不统领,互不监督,职权范围不严格,直属中央,防止地方长官独揽大权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及其管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州〔府、军、监〕知州、知府南方设立直隶州的同时,陆续设立“通判〞,监视知府、知州,分散权力州官员必须由皇帝任命的中央文官担任,明确规定“三岁一易〞和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的制度县县令或〔知县事〕主簿管户口钱粮,县尉负责维持治安、镇压等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司法与监察管理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审刑院和御史台大理寺审判机关刑部司法行政机关审刑院经大理寺审判,刑部复核后,均要送交审刑院评议裁决,再呈报皇帝批准御史台监察机关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司法与监察管理监察机构:一台三院制御史台,及下设的台院、殿院和察院“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御史皇帝亲命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职责:纠察官吏的不法行为御史职权“风闻弹人〞“月课〞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司法与监察管理监察机构:一台三院制组织监察中央派遣转运使、观察使、按察使、通判官等兼任地方监察工作将假设干路作为监察区,下派“监司〞法监袭唐朝六察之法监察程序四款:大罪劾、次罪弹、轻罪纠、一般纠察实行奏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司法与监察管理行政与监察职能分工方面混淆促进国家机关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削弱臣下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但是,不利于监察作用的发挥宋朝后期吏制状况日趋恶化的重要原因谏议系统是监察机构的一个组成局部“谏院〞与御史台平行设置,宋朝合并,合称“台谏〞名义上掌管规谏朝政,实际上重点举发臣下不法削弱谏议,加强监察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科举制的开展较历代更为严格,表达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广泛开放,文章合格,不分门弟、乡里都可录取科目名目和录取名额增多,增加新环节,考试程序日趋严格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科举制的开展宋太祖改革亲自主持殿试,并形成制度五等三甲明令禁止通过科举考试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增加“特奏名〞“糊名〞成为制度,创造“眷录〞方法,以防止科场作弊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稳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官吏管理选拔任用官吏途径:科举选官制、恩荫制和铨选制科举选官制进士及第、制举合格以及太学中的上舍生都具备做官资格,由朝廷授予官职恩荫制凡贵族宗室和官僚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授官宋代官吏之多超过以前任何朝代铨选制指针对在职任官吏的考评与选拔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官吏管理磨勘制度〔考课〕考课,对职官的行政考绩〔范仲淹〕考绩依据?京朝官考课三等第法??知州考课四善四最法?两院三级考课制特设审官院〔考京官〕和考课院〔考地方官〕守令考县令,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一岁一考,三考为一任任满视成绩决定升降,但求无过型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第二节宋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及管理官吏管理官吏的致仕〔退休〕制度待遇优厚,加衔晋级或恩荫子孙支付俸禄,赏赐大量粟、帛、羊、酒等物特设祠禄官,借名领取俸禄,或参与修群书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范仲淹的吏制改革提出1025年,“赏延〞之弊,恩荫制造成的因循守旧的坏风气1029年,?上执政书?,提出“固邦本,厚民力,中民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系统改革方案宋仁宗庆历之初实施改革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范仲淹的吏制改革宋仁宗庆历之初实施改革1043年,?上十事疏?,改革具体方案“明黜陟〞:按时考核政绩,依考绩升降“抑侥幸〞:限制恩荫制度“精贡举〞:改变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择长官〞:慎选“转运史、提点刑狱、大藩知州;次委两制、三司、御史台等。限定人数“均公田〞:均官吏收入“推恩信〞:取信于民,减免赋税,地方必须执行“重命令〞:注重命令的实际性和可行性“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王安石的整饬吏制措施背景1059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指出危机,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法1069年,宋神宗起用,负责变法“以何为先?〞“变风俗,立法度,正当今之所急也〞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指导机构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主要围绕经济和军事改革进行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第三节宋朝的行政改革王安石的整饬吏制措施内容科举制度方面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废除明经科,只设进士科公布“贡举新制〞根据学习成绩定“三舍法〞设立了武学、律学、医学,培养实用人才设立新机构,推行新法出现了神宗年间的元丰改制神宗死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权,新法很快被废第五章辽金西夏元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南北面官制行政管理方法太祖时期:事简职专,因事设人太宗开始:因俗而治“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国制〞:10世纪时中国境内契丹族政权的奴隶制“汉制〞:10世纪中原地区汉族政权的封建制北面官:辽官;南面官:汉官“谓之北面,其在牙帐之北,以主藩事;谓之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以主汉事。〞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南北面官制行政管理方法北面官制——中央机构和中央附属机构太祖时初步形成,太宗时完备职责:“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北南宰相府北府宰相:皇族;南府宰相:国舅北南枢密院——最高军事、行政机关无事不统北枢密院:兵部;南枢密院:吏部枢密使——职权大北枢密院位在北南二宰相府之上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南北面官制行政管理方法官员辽初均由契丹皇族、后族及近亲贵族担任因俗而治后北面朝官由契丹族担任;南面朝官多由汉族上层贵族担任南面朝官中的契丹人入乡随俗,也争当汉官,着汉服940年,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对民族融合起到促进作用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管理建立“下军州〞、五京道、招讨司“头下军州〞辽朝统治俘掠奴隶的特殊建制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俘虏的人口集中行政机构:契丹部族制与中原州县制相结合官制:朝廷派节度使与契丹头下主委派官员相结合经济管理:国家的领地制与契丹头下主的食税制相结合是国家对贵族阶层既得利益得成认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政管理五京道模仿唐制,划为五道道首府为京管理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道下设州、县、以刺史、县令为长官招讨司〔统军司〕统辖各属部和负责边防的高级军政机构加强对各边区的统治官职:招讨史、副史、都监等第一节辽朝的行政管理辽朝行政管理特点及评价南北面官制促进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稳固了辽朝政权带有民族歧视性质为汉族地主阶级入仕提供一些方便只对汉人实行科举,对契丹人仍用辽旧制说明辽朝开始更多依靠汉族地主阶级进行统治契丹人可以不经科举而仕。借这种特权维护其统治地位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金朝的行政管理金初中央统治集团“勃极烈〞制地方管理从部落组织过渡到村寨组织军事“猛安谋克〞制金太宗在汉族地区执行汉官制金熙宗废除“勃极烈〞制,在全国改用宋、辽官制,中央设三省,地方分路、府、州、县海陵王公布“正隆官制〞——沿用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金朝的行政管理金朝地方行政机构路兵马都总管,统领军兵全国19路府路治所在府称总管府,府尹或府州节度使、防御使、刺史领军兵兼管政事县县令,只管民政村社——最基层组织特点:军事、行政统由各路官员统一管理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金朝的行政管理特点与评价官制:全面建立汉官制,对女真的封建化开展有积极意义用人:由世袭和奏补方式走向执行“量材通用〞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第二节金朝、西夏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及六部三大机关为主体中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中枢枢密院:管理全国军政事务御史台:监察官吏善恶、政治得失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及六部中书省——最高国务机关国家财政、军事、文教等大政方针的研讨、制定都要中书省通过,然后呈皇帝批准实行人事的任免调动司法审判指挥监督设置:宰执、参议府和六部宰相太多是元朝衰败、行政管理混乱在官制上的一种反映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及六部中书省——最高国务机关中书令,皇帝赋予很大权力为防止大权旁落,均以皇太子兼任“商议中书省事〞多集贤学士、翰林学士选任参议府是中书省综合办事机关六部是中书省主要业务机构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省制度确实立行省——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忽必烈即位,中央一省制——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官员设置设丞相的,由中书省宰相出领不设丞相的,那么由平章统理左右丞、参知政事、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官“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省制度确实立行省——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路设总管府,长官达鲁花赤总管、治中、制官、推官等府达鲁花赤、知府、同知、判官、推官等州达鲁花赤、州尹、同知、判官等县达鲁花赤、县尹等除诸王封地的州县达鲁花赤以下官职外,其余任命统归中央。中央和地方政体合一,行政和人事管理高度集中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地方行政区划创新突破自认区域的界限“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这对当时防止地方势力的对抗,稳固中央专制政权非常有利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行省制度评价元朝疆域十分辽阔,10行省中4个辖及边境地区行省制度使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管理这些地区象管理内地一样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官员来源推举制“别里哥选〞,指从皇帝怯薛中选拔官员,保持蒙古和色目贵族在高级官僚阶层中的世袭地位的一种手段保举制,各级官吏均可推荐“举廉能吏〞,由吏部或皇帝选择任用科举3年1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道内容:重经义,罢诗赋或并诗赋于经义,不允许士子自由发挥,严防思想对抗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官员考核政绩考核和年限计算相结合政绩考核“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达5项升一等;达3项按常例提升,均没做到降职一等年限计算中央官员任期30个月,地方20个月,期满考试及格,予以升任并评定品级,依次提升蒙古、色目官员不受此限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监察中央设御史台,御史令只能由蒙古人担任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等地方分设机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掌地方监察具体规定“五十贯以上者,皆决杖除名不叙,百贯以上者死〞“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第三节元朝的行政管理官吏的选拔、任用与考核官吏考核定期遣官考核每年终御史台对肃政廉访司进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各道按察使能尊奉条画,灌事有成者,任满升职;赃污不称职者,罢黜除名〞致仕70退休翰林、大史官等不退休第六章极端封建专制集权下的

明朝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第三节明朝的科举、吏制与监察管理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明初政权管理体制的变动废除宰相制皇帝兼行丞相职权提高六部地位,其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成为历史上握有最大权力的君主之一废行省设三司按察使司——隶属于都察院和刑部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布政使司——隶属于吏部和户部既能防止地方擅权又有利于集权中央布政使司下府、州、县分置知府、知州、知县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内阁的设立及其管理职能设“三司〞掌地方军政和司法内阁的设立和管理职能1382年,设大学士参谋、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殿阁大学士〞“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朱棣即位正式命官秩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参预机务,称内阁1402年,侍读解缙等七人入直,“内阁参预机务自此始〞内阁是位于皇帝与六部之间的办事机构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内阁的设立及其管理职能官员任用一般皇帝直接任命,称“特简〞后改大臣推举,呈皇帝选用,称“廷推〞或“公推〞地位变化仁宗、宣宗时期,阁臣品位尊崇后分首辅、次辅首辅职权大,阁臣中唯一秉笔世宗中期,夏言、严嵩先后首辅,专权跋扈、欺压百官,立法宗旨破坏殆尽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内阁的设立及其管理职能开展过程明初,“殿阁之臣,唯备参谋,视制草〞宣德年间,“凡有批答,必过内阁〞天启年间,“政委阁臣〞职权限于“掌献替可否、奏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内阁的设立及其管理职能具体职权起草皇帝诏令,即谓“票拟〞批答各级官吏的奏章、题奏,均由内阁检阅内容及方式,批附意见,面送皇帝审定。皇帝钦定为“批红〞有权批办奏章以外的公文揭帖密奏为皇帝经筵日讲监修史书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其他中央行政机构都察院——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总领各道监察御史都察御史为长官,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职能:规谏君主、评论政务、对官吏纠弹通政使司联系君主与臣民的纽带机关位居七卿以下最高位次长官为通政使,副使及参议、经历知事等职能:臣民谏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其他中央行政机构国子监〔国学〕中央教育机构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京师设国学选入学者称国子监生监丞为长官,掌绳愆厅,执行学规明代特创:博士分经讲授,分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为肄业之所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其他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照例的诰敕明朝中书舍人逐渐降到低级卑微的地位行人司专以奉使出外,传宣诏命为职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张居正的吏制改革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覆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第一节中央集权的强化张居正的吏制改革具体做法考核政绩实行考成法唯才是用,唯才是举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

朱元璋的用人思想前期视才如宝;后期视才如寇重视人才特点视人才为国宝“鸿鹄之能远举者,为其有羽也;蛟龙之能腾跃者,为其有鳞鬣也;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为之辅也〞举才不避仇“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以礼待士,唯才是尊“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者,吾礼用之〞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

朱元璋的用人思想重视人才特点用人“毋拘资格〞“今后庶官之有才能而居下位者,当不次用之〞以“德〞为首的人才标准“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重视人才培养“朕唯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

朱元璋的用人思想掌权后人才观忌贤妒能大兴文字狱,残害人才封建社会集权、人治是人才的大敌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

宦官专权是明朝极端君主专制的产物宦官二十四衙门的设立朱元璋晚年设立,;隶属内侍省十二监、四司、八局司礼监为首提督太监,兼督东厂掌印太监,掌章奏秉笔太监,掌照阁票批硃位于内阁之上太监利用特殊地位,重大政治斗争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

厂卫制锦衣卫、东厂等简称厂卫司法机构以外的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厂卫“杀人而不丽于法〞——“冤窖〞朱元璋和朱棣“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是明朝极端君主专制的产物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

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

厂卫制锦衣卫的设置镇抚司掌缉捕、审讯和一般行政事务南镇抚司管本卫中军政事务北镇抚司专管“诏狱〞之事君主的耳目处分官吏“廷杖〞之刑——明朝首创后,魏忠贤把持朝政,设立全刑惨绝人寰的特务专政,使国家政治极度黑暗腐朽,使人民遭受到极大痛苦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

厂卫制东厂的设置1420年朱棣设立位于锦衣卫之上专门缉查谋逆妖言大奸恶者进一步加强皇权的需要,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需要司礼监太监称宗主,提督东厂太监称督主,隶役无固定额西厂的设置1477年明宪宗设立隶役比东厂多一倍,普及全国势力和权限远超锦衣卫和东厂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

第二节明朝的专权与特务政治

第三节明朝的科举、吏制与监察管理

科举制度1370年正式确立科举制度内容规定: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依朱熹集注格式:八股,不得增减束缚知识分子思想考试分三级进行州、县考试通过——“秀才〞、“生员〞省级考试“乡试〞,三年一次——“举人〞礼部主持中央级考试“会试〞,中试者参加由皇帝主持的“廷试〞或“殿试〞考中分三等一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全部任命为官员第三节明朝的科举、吏制与监察管理

第三节明朝的科举、吏制与监察管理

第三节明朝的科举、吏制与监察管理

司法与监察管理三法司的设置废御史台而设督察院、刑部、大理寺督察院——全国最高监察机构设左右督御史司法管理方面,朱元璋注重法律制定?大明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大诰?十条刑罚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

改元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都、布、按三司鼎立上级地方行政由知府负责明朝独创,府县杂职有官无禄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

省级机构的设置及职能京师设顺天府尹,正三品掌京府政令设五城兵马指挥,正六品掌巡捕“盗贼〞督抚制及其职能非常设之职抚绥地方,节制军务、管理粮饷、河道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设置及其职能左右布政使,从二品,掌一省之政按察使,正三品,掌一省刑名按劾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

省级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司、道分司诸道布政司分司诸道按察司执掌盐政都转运使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

府、州、县的组织机构府知府,正四品,掌一府之政令州知州,正五品,掌一州之政令县知县,正七品,掌一县之政令第四节地方行政机构与管理

里甲制度与粮长制里甲制度乡村的基层组织110户为一里,设里长1人,管理一里公事1里分为10甲,设甲长1人,管理一甲公事里甲内民户互相了解户口、施行连坐作用:加强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与管理;为税收徭役的征收依据;扩大兵源将人民牢牢束缚于土地上,实施专政化管理,稳固封建统治粮长制保证国家聚敛财务和税收实际是农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种管制第七章封建社会衰朽阶段的清朝行政管理第一节清统一中国前的行政管理第二节清朝中央行政机构及管理第三节官吏与司法、监察管理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第五节清朝前期主要行政管理思想第一节清统一中国前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清统一中国前的行政管理清太宗皇太极的改革削弱贵族权势释丁为民增加议政人数分散贝勒权力南面独坐三旗收归确立封建等级制规定身份的名号、服制1629年设置文馆1631年设六部第一节清统一中国前的行政管理清太宗皇太极的改革确立封建等级制1636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八旗旗主“共议国政〞的体制被“内三院〞取代1636年设都察院建理藩院上述机构合称“三院八衙门〞意义促进自身封建化进程完善政权和社会管理,强化国家机器,加强统治力量第二节清朝中央行政机构及管理内阁与军机处内阁——最高行政机关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1670年内阁根底奠定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典籍、侍读学士、侍读、中书等官职“赞理机务,表率百寮〞军机处1677年康熙设南书房1729年雍正改革——设立军机处第二节清朝中央行政机构及管理内阁与军机处军机处——总揽军国大计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职“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职掌“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办文牍,备参谋内局部“满屋〞和“汉屋〞办事速捷,效率较高第二节清朝中央行政机构及管理六部与寺、监、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监国子监、钦天监院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第二节清朝中央行政机构及管理六部与寺、监、院特点六部重要官职任免由军机处办理,吏部限于稽考中级以下官员资历重要部门官职设置采用满汉复职制理藩院无汉人参加,有蒙人主要官员额定员缺清官制是多元多轨制相互牵制,反响皇帝集权的需要满洲贵族占主导地位,表达出民族统治的特点第二节清朝中央行政机构及管理议政制度——主要权力机构指议政王大臣会议1615年努尔哈赤设立1626年皇太极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1637年皇太极“每旗复设议政大臣三员〞实际上是清王朝所有掌握军政大权的宗室贵族、军政大员的联合会议作用缓解民族矛盾,一定程度上扩大其统治集团根底而稳固对全国统治宗室贵族内部整治调和增加满族专权核心的凝聚力第二节清朝中央行政机构及管理议政制度——主要权力机构指议政王大臣会议1615年努尔哈赤设立1626年皇太极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1637年皇太极“每旗复设议政大臣三员〞实际上是清王朝所有掌握军政大权的宗室贵族、军政大员的联合会议作用缓解民族矛盾,一定程度上扩大其统治集团根底而稳固对全国统治宗室贵族内部整治调和增加满族专权核心的凝聚力具有军事民主色彩,又成为皇帝建立极端君权的障碍第三节官吏与司法、监察管理科举制度根本体制生员、举人、进士三级考试考试内容乡会试三场试题初场四书五经二场论、判三场经史、时论开辟“博学鸿词科〞目的:罗致知识分子第三节官吏与司法、监察管理第三节官吏与司法、监察管理官吏管理处分由吏部或都察院拟定,由刑部治罪处斩、遣戍、革职、留任、降级调用、勒令休致、驱逐回原籍等任职防止本省和邻省第三节官吏与司法、监察管理司法、监察管理“三法司〞刑部审明、送都察院参核、再送大理寺平允刑部审定清法律具有民族压迫性,满汉分别对待刑罚以残酷著称:笞、杖、徒、流、死按省区分17个司办理既分区设司综合性专管一地的案件,又分门别类式管理,行政效率较低九卿会审第三节官吏与司法、监察管理司法、监察管理“三法司〞都察院参核设六科,十五道军机处不在稽察之内,十五道本身无人稽察——行政管理上的漏洞大理寺平允终审:秋审、朝审、热审第三节官吏与司法、监察管理司法、监察管理特务政治〔雍正时期突出〕奏折制官员直接向皇帝密奏事情官员们既是监察者,又是被察人到达虽欲徇私却又顾忌的作用作用和意义从行政立法角度看,具有一定程序性和稳定性但管理效能并非很高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地方机构与管理顺天府与奉天府顺天府:京城附近州县组成,“京府〞奉天府:原京城盛京及附近府州县组成地位高贵1907年共有行省22个各省设都、抚、司、道衙门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地方机构与管理布政使司从二品负责一省行政、司全省赋役,宣布国家政令于府州县向督抚负责按察使司负责一省的刑名案件和参劾之事职责是振风纪而澄吏治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地方机构与管理道台衙门布政使与按察使的辅佐官,有“守道〞、“巡道〞之分正四品学政衙门掌管一省教育的最高长官漕运总督衙门与督粮道衙门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府〔直隶州〕、县的机构与职能府、直隶厅与直隶州、厅、州、县知府衙门知府,掌一府政令,总核所属州县赋役、诉讼等事务,汇报,承上启下府衙属官设置无定额,视工作需要而设府知府下官的分防、专管某地方的办事处所少数民族聚居区,成立厅,同知或通判为长官直隶布政司管辖称“直隶厅〞,属知府的称“厅〞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府〔直隶州〕、县的机构与职能州府属行政单位,规格如县直属布政使司的州称“直隶州〞,有属县,规格如府知州为长官,掌一州政令县长官为知县,掌一县政令,赋役、诉讼、文教、民众生活等事项“亲民官〞——七品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清朝地方机构特点和意义特点划分层次较多,不求整齐划一、因地方实情设置行政人员行政监察亦成系统但由于机构设置及职能的重叠,不免有些管理混乱意义牵制行政防止行政人员过多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依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蒙古地区管理包括内、外蒙古和青海蒙古三大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旗是行政单位,每旗设扎萨克1人掌管事务假设干旗组成盟,设正、副盟长,是旗上监察机构盟旗长官由蒙古王公担任,世袭设置将军、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掌管军政大权,盟旗官员接受监督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改土归流〞,废世袭增设地方机构,清理钱粮,编查户口,直接严密统治作用去除了西南地区长期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对开发边疆有重大意义第四节清朝地方机构与管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的意义清朝对各少数民族卓有成效的管理,使中国50多个民族统一到一个政权之下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中华民族开展起了积极作用第五节清朝前期主要行政管理思想康熙的“德化〞思想与用人之道“德化〞思想“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目的是“与中外臣民,共适于宽大和平之治〞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方针整顿吏治提倡“抚御群臣百姓〞与其绳以刑罚,不如感以德意对社会大动乱的尽早稳定起到一定作用第五节清朝前期主要行政管理思想第五节清朝前期主要行政管理思想康熙的“端本澄源〞思想重点考查高级官吏“朝廷致治,惟在端本澄源。臣子服官,首宜奉公杜弊。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大洁那么小廉,源清那么流洁,此从来之不易之理〞“天下之民所依仗为生者守令也,守系于藩臬,藩臬之贤否系于督抚,督抚不视乎部院大臣而行。部院大臣所行果正,那么外自督抚而下。至于守令,自为良吏矣〞第五节清朝前期主要行政管理思想康熙的“端本澄源〞思想重点考查高级官吏重视亲察将察吏与听取民间反映相结合——调查官吏清贪的秘诀作用和启示显著效果——“康乾盛世〞有效监督和约束、考核高级官吏,一直是吏治的首要问题高级官吏优劣与否直接影响下级官吏,关系到整个国家法律制度能否正确执行第八章清朝后期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行政管理权的逐步丧失第二节清政府的行政变革第三节近代变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思想和主张第一节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行政管理权的逐步丧失中国领土主权的破坏标志着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发生本质变化割占中国领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租界地〞对中国行政管理主权的破坏一经租借,便无限期行政管理权完全独立内部建立殖民行政的行政机构也是帝国主义的桥头堡划分势力范围第一节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行政管理权的逐步丧失中国海关管理权的丧失1859年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863年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垄断中央及地方的海关内政问题对外交涉镇压对抗第一节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行政管理权的逐步丧失中国司法管理权的破坏标志是外国取得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制度对中国司法主权的野蛮践踏扩大到“租界地〞范围之外第一节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行政管理权的逐步丧失帝国主义对清政府官吏任免权的干预扶持“亲洋官员〞后果主要官吏买办化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行政管理体制完全买办化第二节清政府的行政变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设总理大臣和章京分英国、俄国、美国、法国、海防五股主要职能管理与各国之间的外交事务负责洋务负责边防事务负责有关官吏的选任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带有买办性质的行政管理机构,既是清政府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又是外国控制中国内政的工具标志着清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第二节清政府的行政变革第二节清政府的行政变革百日维新期间的行政改革意义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行政变革,具有进步性有鲜明的爱国色彩对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也有极大作用教训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要有广阔人民的支持第二节清政府的行政变革第二节清政府的行政变革“预备立宪〞与封建帝制的结束从“厘定官制〞开始1907年筹备设立资政院实际是一场骗局1910年中央资政院成立“皇族内阁〞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统治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被最后废除第三节近代变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思想和主张林那么徐、魏源学习西方,改革封建政治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御海强国?海国图志?学习西方的先进工业政治上改革弊政是当务之急强调平定人心的重要性第三节近代变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思想和主张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人早期维新思想具有初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强调振兴商务,到达富民主要主张对封建复古思想做了一定的批判主张兼学西学的体与用反对专制、迷信,崇尚科学、民主具体主张要求改革税制废除厘金要求去掉官督企业,商民自办企业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要求开展近代工业第三节近代变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思想和主张第三节近代变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思想和主张康有为等维新派改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主张提出要以君主立宪代替君主专制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论证了变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提出君权民授的主张借用西方卢梭天赋人权论,论证“天赋定理,人人得之〞提出改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方案设立制度局设立十二局地方设立民政局裁撤重叠机构,精简冗员等第三节近代变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思想和主张孙中山借鉴西方行政管理方法的思想与实践提出建立“国民的国家〞唯一方法——暴力革命“五权宪法〞在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之外,加上考选权和监察权意义五权分立的根底是人民主权五权分立包括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孙中山的权力与权能关系理论,含有朴素的民主集中观念的因素第三节近代变革封建行政管理体制的思想和主张孙中山借鉴西方行政管理方法的思想与实践实践组成同盟会领导机构评价孙中山是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第一人根本以美国政治制度为蓝本为中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拓了前进的道路第九章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

行政管理总统行政首脑制确实立1911年12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定临时政府为总统共和制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标志总统行政首脑制确实立临时大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职责统治全国、统军权、外交权、官员任免、制定官制、设立中央制裁所等权力行使权力需得到参议院同意第一节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