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文言文阅读◆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一)文言实词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1.一词多义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①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3.通假字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二)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常见虚词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一)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二)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看句式,据修辞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一、选择题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聪惠(智慧) B.孔君平诣其父(拜访)C.誉之曰(奖励) D.为设果(给,替)2.以下对文言文“正确朗读”的停顿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选自《司马光》)B.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选自《守株待兔》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选自《铁杵成针》)D.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选自《杨氏之子》)3.“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解释是()A.刺破 B.卖 C.有的人 D.拜访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羊补牢——牢固 B.溺而不返——返回C.守株待兔——守候 D.道旁李——道路5.下列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杨氏子甚聪慧(甚:非常) B.乃呼儿出(乃:于是,就)C.为设果,果有杨梅(果:果然) D.孔君平诣其父(诣:拜访)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道旁李(道路) B.吾盾之坚(坚固) C.弗能应(应答) D.翼复得兔(复杂)7.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8.下列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C.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二、填空题9.照样子,写出加点字相对应的词语。示例:吾盾之坚(坚固)①弗能应也。()
②群儿戏于庭。()10.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孔君平诣其父_____乃呼儿出_____物莫能陷也_____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三、文言文阅读课内文段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1.“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A.说话 B.拜访 C.学习的程度 D.到达12.课文是围绕_______这句话写的。13.用“”画出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14.翻译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5.听了杨氏之子的话,孔君平会怎样说?请发挥想象写一写。综合阅读与实践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选自《韩非子·难一》)1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______
陷: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弗:______
应:______17.结合课文和阅读经验,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鬻,形声。本义:粥。引申为“卖”,文中指卖盾与矛。B.“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这个楚国人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大到了一个绝对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穿透的盾和无所不能穿透的矛,不可以立刻卖出。D.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18.楚人“弗能应也”,当时他的神态、动作、心理一定很丰富,补充内容,把话写完整。楚国人听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假如你是质问楚国人的这个人,你会教他怎么做怎么说,才会成功卖出他的矛和盾?小古文阅读。讳①输棋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②,连负三局。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答曰:“三局。”又问:“胜负如何?”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③,他不肯罢了。”(选自《笑林广记》)【注释】①讳:忌讳(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②角(jué):竞赛,斗争。③和:和棋,平局。20.“负”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背;②依仗、倚靠;③遭受;④失败”等意思,文中“有自负棋高者”中的“负”应选第()个意思;“连负三局”中的“负”应选第()个意思。21.翻译下面的句子。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2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讳输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题意?在文中找出写下来。23.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怎样的人?小古文《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或①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无此,必不明。”【注】①或:有人。②瞳:瞳仁。24.联系句子,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①尝月下戏()
A.尝试
B.品尝
C.曾经②不然()
A.不错
B.不是这样的
C.不像25.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怎么回答的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26.和杨氏之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超越同龄小孩的智慧,他的回答巧妙在用______与月亮进行类比,以反驳“__________”的观点。阅读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7.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天雨墙坏。
雨:下雨 B.不筑,必将有盗。
筑:修补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逃跑28.下面这句话,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9.对“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理解正确的是(
)A.姓“其”的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B.这家人认为邻居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C.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30.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B.做人不要多管闲事C.富人儿子非常聪明阅读理解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②。毓面有汗,帝问:“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慊悚③,汗不敢出。”【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敕见:奉命进见。③战战慊悚:战战栗栗3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魏文帝闻之()(2)语其父钟繇()32.钟氏二子见魏文帝,______脸上有汗,______脸上无汗。(填序号)①钟繇
②钟毓
③钟会33.面对魏文帝的提问,钟氏二子都能机智地应答。你更喜欢谁的回答呢?说明理由。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翠鸟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注释】①患:灾祸。②及:到了……的时候。③益:更加。④遂:于是,就。34.朗读小古文,下面表示停顿正确的是(
)A.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B.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35.用学过的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恐坠:___________②又更下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翠鸟一开始把巢筑在高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而后来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从中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小古文阅读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ì):停止。③諠(xuān):忘记。37.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其母方织()
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
A.命令
B.告诫
C.戒备38.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个故事的内容。39.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40.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文言文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41.解释加点字。(1)先自度其足()
(2)宁信度()42.翻译下列句子。市罢,遂不得履。43.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请说说以下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1)而忘操之()
(2)何不试之以足()4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阅读古文,回答问题。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导读: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柳絮因风起”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注释:①谢太傅: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官至宰相。45.解释加点的词。(1)俄而雪骤()
(2)白雪纷纷何所似()(3)撤盐空中差可拟()()46.与“撒盐空中差可拟”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差强人意 B.参差不齐 C.成绩差 D.出公差47.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王凝之之妻,世称“咏絮才”。请再举出1-2个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____48.写出出于本文的成语:________49.用“/”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专题11文言文阅读解析◆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一)文言实词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1.一词多义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①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3.通假字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二)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常见虚词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一)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二)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看句式,据修辞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一、选择题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聪惠(智慧) B.孔君平诣其父(拜访)C.誉之曰(奖励) D.为设果(给,替)【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C.誉之曰:他夸耀自己的盾。誉:夸赞。故选C。2.以下对文言文“正确朗读”的停顿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选自《司马光》)B.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选自《守株待兔》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选自《铁杵成针》)D.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选自《杨氏之子》)【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D.不恰当,句意:“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结合句意,“正确朗读”的停顿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故选D。3.“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解释是()A.刺破 B.卖 C.有的人 D.拜访【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出自文言文《自相矛盾》。意思是: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鬻:卖。故选B。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羊补牢——牢固 B.溺而不返——返回C.守株待兔——守候 D.道旁李——道路【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A.亡羊补牢:丢失了羊以后修补羊圈。比喻出了差错以后,马上想法子补救,以防止出现更大的问题。牢:羊圈。故选A。5.下列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杨氏子甚聪慧(甚:非常) B.乃呼儿出(乃:于是,就)C.为设果,果有杨梅(果:果然) D.孔君平诣其父(诣:拜访)【答案】C【详解】考查字词理解。C.意思是: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果:水果。故选C。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道旁李(道路) B.吾盾之坚(坚固) C.弗能应(应答) D.翼复得兔(复杂)【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A项:“道旁李”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是指路边的苦李。道:道路。B项:“吾盾之坚”出自《自相矛盾》,意思是我的盾坚固无比。坚:坚固。C项:“弗能应”出自《自相矛盾》,意思是指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应:应答。D项:“翼复得兔”出自《守株待兔》,意思是意思为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复:再,又。7.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表达能力。断句: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做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本句的句意为: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孔”是主语,读时应停顿;“指以示儿”意为“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句意完整,读时应停顿;“此是”意为“这是”,读时应停顿;故本句断句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故选C。8.下列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C.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朗读节奏的划分,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能破坏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A.“杨氏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孩子。这是一个完整意思的词语,应在之前划分。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C.“于物”意思是任何东西,“无不陷也”意思是不能不被它穿破。这是一个完整意思的词语,应在之前划分。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D.“孔”意思是孔君平,“指示儿”意思是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曰”意思是说,“此”意思是这,“是君家果。”意思为是你家的水果。这是一个完整意思的词语,应在之前划分。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故选B。二、填空题9.照样子,写出加点字相对应的词语。示例:吾盾之坚(坚固)①弗能应也。()
②群儿戏于庭。()【答案】回答庭院【详解】考查词语解释。①弗能应也,意思是“既卖盾又卖矛的楚国人无法解释他话里的矛盾。”应:回答。②群儿戏于庭。意思是“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庭:庭院。10.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孔君平诣其父_____乃呼儿出_____物莫能陷也_____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答案】拜访于是穿透回头看【详解】考查字词解释。孔君平诣其父,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诣”是拜访的意思。出自南北朝刘义庆《杨氏父子》。乃呼儿出,意思是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乃”是于是的意思。出自南北朝刘义庆《杨氏父子》。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陷”是穿透的意思。出自先秦韩非子《矛与盾》。却看妻子愁何在,意思是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却看”是回头看的意思。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文言文阅读课内文段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1.“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A.说话 B.拜访 C.学习的程度 D.到达12.课文是围绕_______这句话写的。13.用“”画出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14.翻译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___________15.听了杨氏之子的话,孔君平会怎样说?请发挥想象写一写。__________【答案】11.B1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1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4.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15.孔君平大吃一惊,随即哈哈大笑,说:“妙,真是妙!贤侄的回答可谓天衣无缝,后生可畏呀!”【解析】1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孔君平诣其父”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诣:拜访。故选B。12.本题考查了对中心句的认识。本文主要通过一个巧妙应答的故事来说明杨氏之子非常聪明智慧,因此中心句是开头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13.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杨氏子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正话反说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个回答妙在妙在杨氏子善于借题发挥,反驳客人的说法。故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4.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未闻:没有听说过;家禽:家中驯养的鸟。15.本题考查了想象写话。围绕对杨氏之子的聪慧赞赏有加展开想象说一说。如:孔君平微微点头,捋捋胡子曰:“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点睛】参考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综合阅读与实践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选自《韩非子·难一》)1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______
陷: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弗:______
应:______17.结合课文和阅读经验,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鬻,形声。本义:粥。引申为“卖”,文中指卖盾与矛。B.“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这个楚国人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大到了一个绝对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穿透的盾和无所不能穿透的矛,不可以立刻卖出。D.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18.楚人“弗能应也”,当时他的神态、动作、心理一定很丰富,补充内容,把话写完整。楚国人听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假如你是质问楚国人的这个人,你会教他怎么做怎么说,才会成功卖出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称赞刺穿不回答17.C18.用手抓了抓头发,面露尴尬之色这该怎么回答呀?不管怎么说都会自相矛盾啊。19.我的矛和盾是世界上的绝配,我的矛除了我手里的这把盾,别的盾都可以穿破,我的盾除了我手里的矛谁也打不烂,所以这是绝配。【解析】16.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句意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誉:赞誉,夸耀。陷:穿透,刺透。(2)其人弗能应也。句意为:那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弗:不。应:回答。17.本题考查词句的解释。“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句意为: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故选C。1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楚国人被问之后,心里由很多的想法,言之成理即可。如:楚国人听后,愣住了,他心想,用我的矛刺我的盾?我该怎么回答呢?19.本题考查综合实践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如:我的矛和我的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东西在一起才会发挥到它更大的作用,一个用来杀敌,一个用来防身,是自卫的最佳保障。总之不要搞自我对立,要强调相互促进。【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小古文阅读。讳①输棋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②,连负三局。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答曰:“三局。”又问:“胜负如何?”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③,他不肯罢了。”(选自《笑林广记》)【注释】①讳:忌讳(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②角(jué):竞赛,斗争。③和:和棋,平局。20.“负”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背;②依仗、倚靠;③遭受;④失败”等意思,文中“有自负棋高者”中的“负”应选第()个意思;“连负三局”中的“负”应选第()个意思。21.翻译下面的句子。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讳输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题意?在文中找出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0.②④21.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你们下了几局棋呢?”22.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23.他是一个十分自负的人,不仅不肯面对失败,反而百般掩饰。【解析】20.考查字词解释。“有自负棋高者”意思是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棋艺很高,“负”的意思是:依仗、倚靠,故选②。“连负三局”的意思是连输三场。“负”的意思是:失败,故选④。21.考查翻译句子。次日:第二日;较棋:比赛下棋。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意思是: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和人下了几局棋?”22.考查内容理解。“讳输棋”的意思翻译为死要面子,就是明明已经输了,却不肯承认,偏要说自己没有输。结合原文“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③,他不肯罢了。”可知那人不肯承认自己输棋,而进行狡辩。23.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文中“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意思是: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棋艺很高,与人下棋,结果连输三场。及“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意思是:第一局我没有赢,第二局他没有输,第三局我本来要求和他打和,但是他不肯。分析可知,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死要面子的人。【点睛】参考译文: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棋艺很高,与人下棋,结果连输三场。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和人下了几局棋?”他答道:“三局。”那人又问:“棋局的胜负怎么样?”他答道:“第一局我没有赢,第二局他没有输,第三局我本来要求和他打和,但是他不肯。”小古文《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或①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无此,必不明。”【注】①或:有人。②瞳:瞳仁。24.联系句子,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①尝月下戏()
A.尝试
B.品尝
C.曾经②不然()
A.不错
B.不是这样的
C.不像25.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怎么回答的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26.和杨氏之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超越同龄小孩的智慧,他的回答巧妙在用______与月亮进行类比,以反驳“__________”的观点。【答案】24.CB25.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无此,必不明。26.眼睛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①“尝月下戏”意思是:曾经在月光下玩耍。尝:曾经。故选C。②“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不然:不是这样的。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中“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的回答是: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中“不然。犹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徐孺子对于别人的看法,没有盲目的跟从,而是用眼睛来打比方,形象巧妙地反驳了“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的观点。【点睛】参考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阅读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7.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天雨墙坏。
雨:下雨 B.不筑,必将有盗。
筑:修补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逃跑28.下面这句话,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9.对“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理解正确的是(
)A.姓“其”的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B.这家人认为邻居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C.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30.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B.做人不要多管闲事C.富人儿子非常聪明【答案】27.C28.B29.C30.A【解析】27.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C.不正确。“暮而果大亡其财”意思是: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亡:丢失。故选C。28.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其家”是主语,其后停顿;“智”是动词,其后断句。故选B。2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D.句中重点的词有:“其”:这家人;甚:很;智:聪明,认为……聪明;句子翻译为:那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故选C。3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智子疑邻》中的儿子和邻人都提了同样的建议,但是却赞赏儿子聪明,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告诉人们偏见往往使人失去理智,看不清事实,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故选A。【点睛】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天上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阅读理解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②。毓面有汗,帝问:“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慊悚③,汗不敢出。”【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敕见:奉命进见。③战战慊悚:战战栗栗3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魏文帝闻之()(2)语其父钟繇()32.钟氏二子见魏文帝,______脸上有汗,______脸上无汗。(填序号)①钟繇
②钟毓
③钟会33.面对魏文帝的提问,钟氏二子都能机智地应答。你更喜欢谁的回答呢?说明理由。_________【答案】31.听说告诉32.②③33.示例:我更喜欢钟毓,因为遵守礼法而知畏惧,明白事君之道。我更喜欢钟会。因为他既巧妙回答了文帝对自己不流汗的困惑,又维护了文帝的尊严。【解析】31.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1)魏文帝闻之:魏文帝(曹丕)听说他们兄弟二人的名气。闻:听说。(2)语其父钟繇:告诉他们的父亲钟繇。语:告诉。3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毓面有汗”可知,钟毓脸上有汗;根据“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可知,钟会脸上无汗。33.本题考查表达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二选一即可,理由要充分。如:我更喜欢钟毓,因为他能镇定思考,冷静作答。既回答了问题,又维护了魏文帝的威严。我喜欢钟会,面都魏文帝突如其来的问题,他能巧妙回答,同时也维护了魏文帝的尊严。【点睛】参考译文: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受到大家的夸奖,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能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让我见见吗?”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钟毓脸上有汗,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感到紧张,所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而紧张,连汗也不敢出。”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翠鸟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注释】①患:灾祸。②及:到了……的时候。③益:更加。④遂:于是,就。34.朗读小古文,下面表示停顿正确的是(
)A.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B.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35.用学过的方法,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恐坠:___________②又更下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翠鸟一开始把巢筑在高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而后来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从中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答案】34.B35.恐怕,担心更加,愈发36.避免祸患爱护小翠鸟,怕它掉下来人们伸手捉住了小翠鸟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不然会害了他;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注意一个方面,一定还要考虑另一个方面,要全面权衡事情的利弊而审慎行事。【解析】3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语言顺序处理断句,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断句,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分析句子“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翠鸟”是主语,“以避患”是宾语,因此,正确的停顿节奏是: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故选B。35.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文言文字词可以使用组词法、换词法、上下文联系法和增删法来解释。①“恐坠”的意思是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恐”的意思是恐怕,担心。②“又更下巢”的意思是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更”的意思是更加,愈发。3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理解。联系文章中句子“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可知,翠鸟一开始把巢筑在高处的原因是“以避患”,即避免祸患。联系文章中句子“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复益爱之,又更下巢”可知,翠鸟后来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爱之”,即爱护小翠鸟,怕它掉下来。联系文章中句子“人遂得而取之矣”可知,翠鸟一次次把巢降低的结果是“人遂得而取之”,即人们伸手捉住了小翠鸟。由文中翠鸟“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复益爱之,又更下巢”,导致“人遂得而取之矣”的结果可知,父母的溺爱会害了孩子。作答时围绕此关键点来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住了。小古文阅读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ì):停止。③諠(xuān):忘记。37.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其母方织()
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
A.命令
B.告诫
C.戒备38.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个故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7.AB38.示例:孟子小时候在背诵时遇见母亲正在织布,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母亲拿起刀割断布来警戒孟子,从那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39.从此以后,孟子背诵不再忘记。40.示例: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解析】3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与辨析。其母方织:他的母亲正在纺织。其中“方”指正在。故选A。以此戒之:用割断的织物来告诫孟子。其中“戒”指告诫。故选B。3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结合文言文内容可知,文言文讲的是: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可据此概括作答。3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主要句子的理解与辨析。自:从。是:这。諠:忘记。由此,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4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心思想的理解与辨析。结合文言文译文内容可知,本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母亲通过纺织的例子告诉孟子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同时告诉我们的是: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点睛】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叫来他并问他:“为什么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剪刀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文言文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41.解释加点字。(1)先自度其足()
(2)宁信度()42.翻译下列句子。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43.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请说说以下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1)而忘操之()
(2)何不试之以足()44.《郑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现代企业运营虚拟仿真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创新实践
- 家教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教育公平的追求
- 行政述职报告范文
- 2025年冀教版选择性必修2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沪科版必修2地理下册月考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照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合同3篇
-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经济法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食品饮料行业政策、市场集中度、企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提升学校品牌形象体育设施的改造与升级
- 全过程人民民主学习心得体会
-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课件
- 2023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疆少数民族发展史课件
- 工程监理资料移交单
- 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工作手册
- 水库蓄水安全鉴定提供资料要求
- 九月主题计划《 嗨,你好》
- e乙二醇精制车间设备布置图
- 县级综治中心等级评定细则、申报表、负面清单、流程图
- 《中外资产评估准则》课件第1章 资产评估准则及其形成机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