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悬移质泥沙监测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36/0C/wKhkGWdwxU-AHpD7AAO4X1TzzqY284.jpg)
![《河流悬移质泥沙监测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36/0C/wKhkGWdwxU-AHpD7AAO4X1TzzqY2842.jpg)
![《河流悬移质泥沙监测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36/0C/wKhkGWdwxU-AHpD7AAO4X1TzzqY2843.jpg)
![《河流悬移质泥沙监测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36/0C/wKhkGWdwxU-AHpD7AAO4X1TzzqY2844.jpg)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流悬移质泥沙监测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一、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天然河流挟带的泥沙,直接影响河道的演变,也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世界上很多河流
挟带的泥沙,形成的冲积平原、河谷和河口地区的三角洲大多是工农业发达地区;同时,
河床泥沙也可作为自然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可以改良土壤和作为建筑材料等。但河流泥
沙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泥沙在河渠、湖泊和水库等淤积,常给防洪、发电和航运
等造成困难;河床冲刷、水土流失会使生态失去平衡。为达到兴利除害、解决泥沙问题,
必须系统地掌握河道泥沙信息,掌握时空变化规律,因此,河流悬移质泥沙含量(含沙量)
是重要的水文参数之一,进行水体中的泥沙监测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土流失治理,工农业取水用水,水文预报等意义重大,是十分必要的。
一直以来,水文上测量河流含沙量的主要方法是人工取样,使用烘干等方法测量含沙
量。该方法从样品的采集到分析,均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而且测量周期长,
操作过程繁琐,劳动强度大,难以实时、在线监测河流悬移质含沙量的变化。
近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水利部要求水文部门要按照《水
文现代化建设规划》等确定的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和任务,建立覆盖全面、精准高效、
智能先进的高质量现代化国家水文站网,实现水文全要素、全量程自动监测,建立智能高
效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相关单位或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及引进、
推广应用,尤其针对河流悬移质含沙量的监测积累了相应经验,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类泥
沙监测系统相继投入使用。
在悬移质含沙量测验的相应规范建设方面,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和建设
部建标[1991]727号文的要求,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
规范》GB50159-92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2年12月1日起施行。为满足实际工作的需
要,2015年,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
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由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在原
《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GB50159--92的基础上修订完成《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
GB/T50159—2015国家标准,自2016年3月1日起实施。《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GB/T
50159—2015中未明确河流悬移质含沙量自动监测方法内容,难以适应河流悬移质含沙量
自动监测工作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编写团体标准,明确关于悬移质含沙量监测的相关技
1
术规程。
二、标准编制原则及依据
1、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要求进行编写。
2、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在编制过程中着重考虑了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
性。
三、项目背景及工作情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中
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及相关专家技术审核,批准《《河流悬移质泥沙监测
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制定计划,计划编号为:CI2023350。本标准由天宇利水信息技术
成都有限公司提出,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根据计划要求,本标准完成时限为6个月。
(二)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是天宇利水信息技术成都有限公司,负责标准文档起草及相关
文件的编制等。水利部信息推广中心、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广东省水文局等参
与起草,负责标准中重要技术点的研究和建议,并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
(三)标准研制过程及相关工作计划
1、前期准备工作
项目立项前,标准编制小组查阅、研读相关文献,广泛搜集悬移质含沙量监测技术相
关的材料。同时,多次与全国各省、市、区水文行业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调研、交流,广
泛征求标准制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标准起草过程
团体标准立项通知公示后,标准编制小组首先组织了标准制定工作会议,各编写人员
根据工作计划分工和编写要求开展了相关工作。在标准起草期间,编制小组主编单位及参
编单位组织了数次内部研讨会和专家咨询会,经过多次修改,于9月完成了标准初稿及编
制说明的撰写⼯作。
3、征求意见情况
10月标准编制小组先后通过现场会议、电话、微信等多种形式征集⾏业专家相关意见
2
和建议。针对征集的意见,标准编制小组召开了研讨会,将收集到的意见进行汇总处理分
析,在充分吸纳合理意见的基础上,先后修改和完成标准内容,于11月底根据在各单位反
馈意见基础上,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提交全国标准信息平台公
示。
(四)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1、适应性试验分析
1)同一水文站同一型号多台设备进行稳定性分析,验证数据的一致性
2)不同水文站同一型号多台设备进行适应性分析,进行适宜性试验评价
注:每一单台仪器均应经过严格的出厂鉴定程序,其产品质量是一致的。因此,在开
展适宜性试验时,只需针对某个型号仪器即可,而无需针对某一具体仪器。在不同水文站
对同一类型的仪器开展适宜性评价时,将各站收集的全部试验资料汇集后进行精度统一评
价,其评价结果适用于该型号的所有仪器。
2、人工配沙验证设备的测验精度
通过人工配置不同含沙量的样本,对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数据进行试验验证分析。
五、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
标准编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1)标准需要具有行业特点,指标及其对应的分析方法要积极参照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
标准。
2)标准能够体现出产品的具有关键共性的技术要素。
3)标准能够为产品的开发、改进指出明确的方向。
4)标准需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5)要能够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
6)与相关标准法规协调一致。
7)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技术进步。
六、标准主要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水体悬移质含沙量自动监测相关技术要求,正文部分共分七章,内容包
括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固定式悬移质泥沙在线监测、
缆道式悬移质泥沙监测、便携式式悬移质泥沙监测。
3
七、与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遵守和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
GB/T50159-2015《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
GB/T50095—201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规程
SL247-2012《水文资料整编规范》
八、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本规程起草过程中没有重大分歧意见。
九、后续贯彻措施
建议由悬移质含沙量测验相关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组织贯彻本标准的相关活动,利用
各种活动(如工作组活动、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活动、专家培训、标准化技术刊物、网上信
息、产品认证等)尽可能向悬移质含沙量测验行业相关单位和机构宣贯该标准。
建议本标准发布之日起半年内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鹅回收合同范本
- sushe装修合同范例
- 代开劳务合同范本
- 高校音乐厅的运营管理探究
- ktv公主合同范本
- 包棚销售合同范本
- 产品交易居间合同范例
- 住宅卖房合同范本
- 对乙方有利租房合同范本
- 个体施工合同范本
- 湘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绘画全册课件
-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课件
- 妇科咨询培训资料
- 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市级名校中考联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DB4401∕T 100.2-2020 物业服务 第2部分:住宅小区
- 【完整版】防洪防汛应急(含人员避险转移)预案
- 大型活动标准化执行手册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快速计算表(EXCEL)
- 甲基乙基酮2-丁酮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 【大学】挤出管材(P64)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