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政策解析手册_第1页
三农问题政策解析手册_第2页
三农问题政策解析手册_第3页
三农问题政策解析手册_第4页
三农问题政策解析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问题政策解析手册TOC\o"1-2"\h\u16618第一章三农问题概述 260461.1三农问题的历史背景 258461.2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 316997第二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3272662.1土地确权与流转 3159932.2土地征用与补偿 4142352.3土地用途管制与保护 48018第三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62183.1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 5247633.1.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5251653.1.2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5117963.2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5301383.2.1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521823.2.2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548223.3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6276483.3.1农业品牌建设的内涵 6306303.3.2农业品牌建设的路径 6207263.3.3农业品牌推广的策略 619247第四章农村金融改革 664554.1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6193204.2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7103274.3农村金融风险防控 77368第五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8113875.1农村交通网络建设 8193895.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86615.3农村能源与环保设施建设 824874第六章农村教育、卫生与社会保障 9146586.1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976516.1.1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940836.1.2提升农村师资队伍素质 9260756.1.3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 9317536.2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9238726.2.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0194566.2.2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1039696.2.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02356.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10305516.3.1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0309206.3.2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0144116.3.3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106258第七章农村扶贫开发 1075117.1脱贫攻坚政策与实践 10231117.1.1政策背景 10198537.1.2政策内容 1137577.1.3实践成果 11283897.2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 11179557.2.1产业扶贫 11288427.2.2就业扶贫 11226597.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 11169237.3.1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1234507.3.2改善措施 1179917.3.3改善成效 1211078第八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2114738.1农村组织建设 12306488.2农村民主管理与监督 1298218.3农村基层治理创新 1312940第九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3130839.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13147989.1.1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13259839.1.2农村生态修复 13225869.2农村生态补偿机制 14161469.2.1生态补偿政策体系 14112979.2.2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与分配 1492459.3农村绿色产业发展 14212179.3.1发展绿色农业 14178809.3.2发展生态旅游业 14258239.3.3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1532505第十章农村改革与发展政策展望 152823810.1新时代农村改革与发展方向 151583010.2农村改革与发展政策创新 151314310.3农村改革与发展战略布局 16第一章三农问题概述1.1三农问题的历史背景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我国农耕文明的起源。自古以来,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三农问题逐渐凸显。在我国封建时期,农民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但同时也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体。由于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的束缚,农民生活贫困,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入侵,我国农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农民生活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生产力受到束缚,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1.2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现状如下:(1)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产品比重较小。这使得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民增收困难。(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目前农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但是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外出打工又面临诸多问题,如就业不稳定、待遇不高等。(5)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以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土地污染、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6)农村社会事业滞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7)农村贫困问题突出。尽管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8)农村土地问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流转、土地征用等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施策。第二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1土地确权与流转土地确权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其核心在于明确土地产权,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通过实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制度,为农民土地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土地确权有利于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减少土地纠纷。通过确权,可以明确土地的承包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使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据可依,降低流转风险。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土地流转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主要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形式。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2土地征用与补偿土地征用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是关键环节。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用补偿应当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补偿标准应当根据土地的区位、用途、质量等因素确定,保证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能够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被征用土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这包括为被征用土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安置住房、社会保障等,保证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能够平稳过渡,实现再就业。2.3土地用途管制与保护土地用途管制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对土地用途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土地的用途和管制要求。耕地保护是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还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查处力度,保障耕地资源的安全。土地用途管制还包括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等,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还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通过土地用途调整、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措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土地用途管制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引导土地资源流向,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1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1.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组织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化以及农业政策体系现代化。其中,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3.1.2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人工劳动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有助于发掘新的农业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农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3)提高农业产品质量。科技创新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3.2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提高农业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2.1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产业关联紧密、产业协同发展等方式,实现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3.2.2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1)产业链条延伸。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2)产业关联紧密。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3)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技术、市场、资本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共赢。3.3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通过打造知名农业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3.3.1农业品牌建设的内涵农业品牌建设包括农产品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业区域品牌等三个方面。其中,农产品品牌是农业品牌建设的核心。3.3.2农业品牌建设的路径(1)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手段,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品牌建设奠定基础。(2)培育知名农业品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3)推广农业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农业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3.3.3农业品牌推广的策略(1)政策支持。应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农业品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农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3)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农业品牌内涵,增强市场竞争力。第四章农村金融改革4.1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我国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致力于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政策层面不断完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农村实体经济。农村金融机构日益丰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体系。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快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完善。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加强农村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稳定运行。4.2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金融机构在服务方式、产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摸索。一是服务方式创新。金融机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例如,推广线上贷款、手机银行等业务,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产品创新。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市场需求,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产品期货等。这些产品有助于解决农村融资难题,促进农业现代化。三是服务模式创新。金融机构与农村企业、合作社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助力农村产业发展。4.3农村金融风险防控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为保障农村金融稳定运行,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监管。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保证其合规经营。二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农村金融机构因服务农村实体经济而发生的风险进行补偿,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负担。三是加强风险教育和宣传。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农村居民的风险意识,引导他们合理使用金融产品,防范金融风险。四是推动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相结合。通过农业保险为农村金融提供风险保障,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第五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1农村交通网络建设农村交通网络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于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农村交通网络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我国通过财政资金、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优化农村交通网络布局。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农村公路布局,提高农村公路密度,打通农村地区对外通道,促进农村与城市交通一体化。提升农村公路质量。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保证农村公路安全畅通。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发展农村公共交通。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农村居民出行便利性。通过农村客运班线、农村客运站建设等方式,提升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5.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我国通过财政资金、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加强农村水利设施规划。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农村水利设施布局,保证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相协调。提升农村水利设施质量。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质量监管,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质量。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水利设施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保证农村水利设施正常运行。5.3农村能源与环保设施建设农村能源与环保设施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农村能源与环保设施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农村能源供应能力。加强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广农村环保技术。鼓励农村地区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节能型住宅等,降低农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保证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第六章农村教育、卫生与社会保障6.1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旨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6.1.1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具体措施包括:明确各级在农村教育管理中的职责,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加强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6.1.2提升农村师资队伍素质农村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应当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同时加强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激励机制。6.1.3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农村教育投入机制的完善是保障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应当加大和地方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拓宽农村教育经费来源,提高农村教育经费使用效益。6.2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6.2.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注重以下几点: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中医药在基层的应用。6.2.2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是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途径。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水平,推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6.2.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疫情防控,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6.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6.3.1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是保障农民老年生活的重要举措。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6.3.2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措施。应当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认定和管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6.3.3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应注重以下几点:完善农村临时救助制度,加大农村特困供养力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第七章农村扶贫开发7.1脱贫攻坚政策与实践7.1.1政策背景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战作为国家战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投入。脱贫攻坚政策旨在保证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7.1.2政策内容脱贫攻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扶贫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支持;(2)实施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效果;(3)落实扶贫责任,加强扶贫资金监管;(4)深化扶贫改革,创新扶贫方式。7.1.3实践成果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7.2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7.2.1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根本问题的关键。其主要措施包括:(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贫困地区收入;(2)加强产业扶贫项目策划和实施,保证扶贫效果;(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动作用;(4)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提高农业效益。7.2.2就业扶贫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措施包括:(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2)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收入来源;(3)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7.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7.3.1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3.2改善措施(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通达度;(2)改善农村供水供电设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3)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4)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信息扶贫。7.3.3改善成效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仍需继续加大投入,保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第八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8.1农村组织建设农村组织建设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肩负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农村组织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农村组织领导班子建设。要选优配强组织领导班子,注重培养和使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加强农村员队伍建设。要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妇女、少数民族等入,加强员教育培训,提高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3)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设置。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组织设置,实现组织在农村的全面覆盖。(4)加强农村风廉政建设。要严肃查处农村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加强风廉政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农村政治生态。8.2农村民主管理与监督农村民主管理与监督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民主管理与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农村民主选举制度。要依法组织农村村委会选举,保障农民群众选举权利,提高选举质量。(2)加强农村民主决策。要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平台的作用,广泛听取农民群众意见,保障农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权利。(3)加强农村民主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推动农村事务公开、透明,保障农民群众对农村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4)加强农村民主监督。要加强对农村员干部的监督,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等监督组织的作用,保证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公正、公平、透明。8.3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是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基层治理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农村基层组织体系。要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2)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要推动社会、村民等多方参与农村基层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基层治理格局。(3)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治理效能,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4)创新农村基层治理内容。要聚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第九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9.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9.1.1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制定了《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明确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具体包括: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土壤污染风险;加强农村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秸秆焚烧、畜禽养殖等污染源。9.1.2农村生态修复农村生态修复是恢复农村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我国积极推进农村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源地保护;恢复和保护农村湿地,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推进农村生态绿化,提高农村植被覆盖率。9.2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手段。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9.2.1生态补偿政策体系我国农村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补偿,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间接补偿,如农业保险、农业补贴等;对农村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奖励,如生态环境建设先进个人的表彰。9.2.2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与分配农村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资金、社会捐赠和国际援助等。在分配方面,应遵循公平、合理、效益原则,保证生态补偿资金的合理使用。9.3农村绿色产业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可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减轻农村生态环境压力。9.3.1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农村绿色产业的核心。发展绿色农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9.3.2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业是农村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旅游业应注重以下几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