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应用手册_第1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应用手册_第2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应用手册_第3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应用手册_第4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应用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应用手册TOC\o"1-2"\h\u31056第一章环境监测基础理论 2164231.1环境监测概述 2141261.2环境监测的分类与特点 2261451.2.1分类 2310131.2.2特点 332481.3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310169第二章气体监测技术与设备 3254292.1气体监测技术概述 385172.2常用气体监测设备 441832.3气体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45871第三章水质监测技术与设备 5236633.1水质监测技术概述 5169033.1.1化学分析技术 5269163.1.2生物监测技术 5157563.1.3物理检测技术 5119763.1.4遥感监测技术 5278213.2常用水质监测设备 6100823.2.1水质分析仪 6241923.2.2水质监测站 6302393.2.3水质采样器 6246473.2.4生物监测设备 658763.3水质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6150913.3.1设备功能 6165293.3.2监测项目 6158283.3.3成本 6130323.3.4应用场景 61927第四章土壤监测技术与设备 7160694.1土壤监测技术概述 7183454.2常用土壤监测设备 7305434.3土壤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718141第五章噪声监测技术与设备 8175125.1噪声监测技术概述 8123115.2常用噪声监测设备 813555.3噪声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911610第六章辐射监测技术与设备 9114816.1辐射监测技术概述 9151766.2常用辐射监测设备 9198176.2.1辐射探测器 9292276.2.2辐射监测仪表 9307576.2.3辐射监测系统 9144426.3辐射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10133616.3.1辐射监测设备的选择 10126786.3.2辐射监测设备的应用 1013365第七章生态监测技术与设备 1056477.1生态监测技术概述 10258527.2常用生态监测设备 11174597.3生态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111606第八章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255888.1数据采集技术概述 12181828.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12123648.3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 1326778第九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 13254099.1质量保证与控制概述 13186289.2质量保证体系 1459539.3质量控制措施与设备 14287819.3.1采样质量控制 1445939.3.2运输和保存质量控制 14300729.3.3分析质量控制 15176949.3.4质量控制设备 1512331第十章环境监测管理与法规 151816310.1环境监测管理概述 15230610.2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 151768110.3环境监测管理方法与手段 16第一章环境监测基础理论1.1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环境中的污染物、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决策、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提供科学依据。1.2环境监测的分类与特点1.2.1分类环境监测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气环境监测:对空气中污染物、气象参数和放射性物质等进行监测。(2)水环境监测:对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和海水等水体中的污染物、水质参数和生物指标等进行监测。(3)土壤环境监测: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和放射性物质等进行监测。(4)生态环境监测: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质量等进行监测。(5)噪声环境监测:对环境中各种噪声源产生的噪声进行监测。1.2.2特点环境监测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环境监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等。(2)实时性:环境监测需要实时或定期进行,以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3)代表性:监测数据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4)可比性:监测数据应具有可比性,便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环境质量比较。(5)可靠性:监测数据应具有可靠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1.3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推进,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以下是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1)监测技术多样化:环境监测技术逐渐从传统的化学分析、生物学监测向物理、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方向发展。(2)监测设备自动化: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3)监测网络信息化:环境监测数据逐渐实现信息化管理,便于数据查询、分析和共享。(4)监测方法标准化:环境监测方法逐步实现标准化,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5)监测范围全球化:环境监测范围逐渐从国内扩展到全球,关注全球环境变化对国内环境的影响。第二章气体监测技术与设备2.1气体监测技术概述气体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对环境中各类气体成分的实时监测,为环境保护、污染源控制及公共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气体监测技术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电子等,具有高度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气体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检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采样技术是指从环境中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气体样品,以便对其进行后续分析。检测技术是利用各类传感器、仪器等对气体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到气体成分、浓度等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则是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2.2常用气体监测设备常用气体监测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是一种高效、灵敏的气体分析仪器,通过色谱柱分离气体样品中的各组分,再利用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气体成分的定量分析。(2)红外气体分析仪:红外气体分析仪利用红外光谱原理,对不同气体分子的吸收特性进行检测,从而实现气体成分的定量分析。(3)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通过检测气体与电极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或电压信号,实现气体浓度的定量分析。(4)光离子化检测器:光离子化检测器利用光子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使气体分子电离,从而产生电流信号,实现气体浓度的定量分析。(5)非分散红外检测器:非分散红外检测器利用红外光谱原理,对不同气体分子的吸收特性进行检测,实现气体成分的定量分析。2.3气体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在选择气体监测设备时,需根据监测目的、监测对象、现场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下为几种常见气体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1)气相色谱仪:适用于环境空气中有机污染物、恶臭气体等成分的监测,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度。(2)红外气体分析仪:适用于环境空气中无机气体成分的监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3)电化学传感器:适用于环境空气中低浓度气体成分的监测,如一氧化碳、臭氧等,具有成本低、便于携带的特点。(4)光离子化检测器:适用于环境空气中高浓度气体成分的监测,如苯、甲苯等,具有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5)非分散红外检测器:适用于环境空气中常见气体成分的监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特点。根据监测需求,合理选择气体监测设备,并遵循相关操作规程,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关注设备的维护保养、校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以提高监测效果。第三章水质监测技术与设备3.1水质监测技术概述水质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和监控水体中各类污染物、营养盐、微生物等指标,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水质监测技术包括化学分析、生物监测、物理检测和遥感监测等多种方法。以下对各类水质监测技术进行简要概述。3.1.1化学分析技术化学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水体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评估水质状况的方法。主要包括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技术。化学分析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但样品前处理复杂,操作繁琐。3.1.2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是通过观察和评估水体中生物种类、数量、生理生态特征等,来判断水质状况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指数法、生物指示物种法、微生物监测法等。生物监测技术能直观反映水质状况,但受生物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大。3.1.3物理检测技术物理检测技术是通过测量水体中的物理参数,如温度、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等,来评估水质状况的方法。物理检测技术设备简单,操作便捷,但无法直接反映水质中的化学和生物指标。3.1.4遥感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是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手段,获取水体表面信息,分析水质状况的方法。遥感监测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数据获取速度快等特点,但受天气、水质透明度等因素影响较大。3.2常用水质监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是实施水质监测的关键工具,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水质监测设备。3.2.1水质分析仪水质分析仪是一种集成多种水质参数检测功能的设备,包括pH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等。水质分析仪操作简便,数据准确,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3.2.2水质监测站水质监测站是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水质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水体中的多个水质参数,并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数据发送至监控中心。水质监测站适用于长期、连续的水质监测。3.2.3水质采样器水质采样器用于采集水样,以便进行实验室分析。水质采样器有手动和自动两种,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水质采样器操作简单,但需要定期维护。3.2.4生物监测设备生物监测设备包括生物显微镜、浮游动物计数仪、生物毒性测试仪等,用于观察和评估水体中生物种类、数量、生理生态特征等。3.3水质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在选择水质监测设备时,应根据实际监测需求、水质状况、设备功能、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3.3.1设备功能设备功能是选择水质监测设备的关键因素。应选择具有高准确性、高稳定性、高灵敏度的设备,以满足监测需求。3.3.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应根据水质监测目的来确定。对于一般水质监测,可选择水质分析仪、水质监测站等设备;对于特定水质指标监测,可选择相应的专业设备。3.3.3成本成本是选择水质监测设备的重要因素。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应选择成本效益较高的设备。3.3.4应用场景根据监测场景的不同,可选择便携式、固定式、在线式等不同类型的水质监测设备。例如,在野外调查和现场快速检测中,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在长期、连续监测中,水质监测站和在线式设备更为合适。第四章土壤监测技术与设备4.1土壤监测技术概述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健康。土壤监测技术旨在通过对土壤进行定期、系统的检测,掌握土壤质量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控、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土壤监测技术包括化学分析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物理检测技术等多种方法。化学分析技术主要通过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营养元素等指标,评估土壤质量状况;生物监测技术通过分析土壤中生物的种类、数量、活性等参数,反映土壤生态环境状况;物理检测技术则关注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等。4.2常用土壤监测设备土壤监测设备是土壤监测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土壤采样器:用于采集土壤样品,以便进行后续分析。(2)土壤化学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用于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营养元素等指标。(3)土壤生物监测设备:如生物显微镜、生物活性检测仪等,用于分析土壤中生物的种类、数量、活性等参数。(4)土壤物理检测仪器:如土壤质地分析仪、土壤容重仪、土壤孔隙度仪等,用于测定土壤的物理性质。4.3土壤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土壤监测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监测目的、监测指标、现场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下是一些建议:(1)针对不同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土壤采样器。如污染场地调查可选择带有密封功能的采样器,以防止样品污染。(2)根据监测指标,选择相应的化学分析仪器。如检测重金属可选择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有机污染物可选择气相色谱仪。(3)结合现场条件,选择便携式或实验室土壤监测设备。如野外调查可选择便携式土壤采样器、生物显微镜等;实验室分析可选择各种大型土壤化学分析仪器。(4)在土壤生物监测中,应根据监测指标选择合适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如微生物活性检测可选择呼吸速率法、酶活性法等。(5)土壤物理检测仪器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如需要测定土壤质地,可选择土壤质地分析仪;需要测定土壤容重,可选择土壤容重仪。在选择土壤监测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监测任务的具体要求,合理运用各类土壤监测设备,为土壤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有力支持。第五章噪声监测技术与设备5.1噪声监测技术概述噪声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掌握噪声污染状况,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噪声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噪声测量技术和噪声分析技术。噪声测量技术是指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噪声进行测量,得到噪声的声级、频率、时域等参数;噪声分析技术则是对测量得到的噪声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噪声的来源、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5.2常用噪声监测设备噪声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声级计、声级记录仪、噪声统计分析仪、噪声剂量计等。声级计是一种用于测量声级的仪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麦克风接收声音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最终得到声级值。声级计广泛应用于环境噪声监测、噪声污染源调查等领域。声级记录仪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记录声级变化的设备,具有数据存储、实时显示等功能。声级记录仪通常用于监测环境噪声、交通噪声等。噪声统计分析仪是一种可以对噪声进行实时分析、统计的设备,具有频谱分析、声级分布等功能。噪声统计分析仪适用于噪声源识别、噪声治理等领域。噪声剂量计是一种用于测量个体暴露于噪声环境中的噪声剂量值的设备,可以反映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所受到的噪声影响。噪声剂量计主要用于职业健康监测、噪声防护等领域。5.3噪声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在选择噪声监测设备时,应根据监测目的、环境条件、测量精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于环境噪声监测,可选用声级计、声级记录仪等设备。在噪声污染源调查过程中,可以选用噪声统计分析仪对噪声源进行识别和分析。对于职业健康监测,可以选用噪声剂量计测量个体暴露于噪声环境中的噪声剂量值。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监测任务和环境条件,合理布设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需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第六章辐射监测技术与设备6.1辐射监测技术概述辐射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各类监测设备对环境中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和控制的方法。辐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辐射探测技术、辐射测量技术、辐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等。辐射监测技术的发展对于保障环境安全、公众健康以及核能与放射性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6.2常用辐射监测设备6.2.1辐射探测器辐射探测器是辐射监测设备的核心部件,其主要功能是感知辐射并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常用辐射探测器有闪烁计数器、半导体探测器、气体探测器等。6.2.2辐射监测仪表辐射监测仪表是将辐射探测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处理、显示和记录的设备。常见辐射监测仪表有辐射剂量率仪、辐射剂量计、辐射防护仪等。6.2.3辐射监测系统辐射监测系统是由多个辐射监测仪表组成的网络,用于对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辐射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设备、显示与报警设备等。6.3辐射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6.3.1辐射监测设备的选择在选择辐射监测设备时,应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监测目的、辐射类型及强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下为辐射监测设备选择的几个关键因素:(1)监测范围:根据监测环境中的辐射水平,选择具有合适监测范围的设备。(2)灵敏度:选择灵敏度高的设备,以提高监测精度。(3)抗干扰能力: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设备,以减少环境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4)数据处理与传输能力:选择具有良好数据处理与传输能力的设备,以满足实时监测需求。6.3.2辐射监测设备的应用辐射监测设备在以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环境监测:对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水平进行监测,保障环境安全。(2)核能与放射性技术应用:对核设施、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等进行监测,保证运行安全。(3)公共卫生与安全:对公共场所、居民区等区域进行辐射监测,保障公众健康。(4)辐射防护: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辐射监测,保证辐射防护措施的落实。(5)应急监测:在核、辐射等突发事件中进行应急监测,为应对措施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生态监测技术与设备7.1生态监测技术概述生态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非生物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以评估生态环境质量、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并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监测技术涉及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及生态位等方面的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2)生态系统功能监测: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产力等关键功能进行监测,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3)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进行监测,评估生态环境质量。(4)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植被、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等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监测,获取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生态环境信息。7.2常用生态监测设备生态监测设备是实施生态监测的重要工具,以下为常用生态监测设备:(1)生物监测设备:包括红外相机、鸟类监测设备、植物监测设备等,用于监测生物多样性。(2)水质监测设备:如水质分析仪、溶氧仪、浊度仪等,用于监测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3)土壤监测设备:如土壤水分仪、土壤pH计、土壤养分分析仪等,用于监测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4)大气监测设备:如空气质量分析仪、气体检测仪、气象站等,用于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和气象参数。(5)遥感设备: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遥感等,用于获取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生态环境信息。7.3生态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生态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监测目的和任务:明确监测目标,选择适合的监测设备。例如,针对生物多样性监测,可选择红外相机、鸟类监测设备等;针对水质监测,可选择水质分析仪、溶氧仪等。(2)考虑设备功能和精度:选择具有较高功能和精度的监测设备,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注重设备兼容性和扩展性:选择可以与其他设备兼容、易于扩展的监测设备,以满足未来监测任务的需求。(4)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效益较高的监测设备。(5)结合先进技术和传统方法:在应用监测设备时,既要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也要借鉴传统方法的经验,形成优势互补。具体应用方面,以下为几种生态监测设备的应用实例:(1)红外相机:用于监测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和活动规律。(2)水质分析仪:用于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监测水质变化。(3)土壤水分仪:用于监测土壤水分状况,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4)气象站:用于收集气象参数,为气候变化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5)遥感技术:用于获取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生态环境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第八章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8.1数据采集技术概述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获取准确、可靠的环境信息。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现场监测、自动监测、远程监测和移动监测等。现场监测是指监测人员直接在监测现场进行采样、测试和分析的过程。这种监测方式可以获得实时、连续的数据,但受限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因素,监测范围和频率有限。自动监测是利用自动化设备对环境参数进行连续、自动监测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高频率的监测,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自动监测设备通常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卡、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等。远程监测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实现远程监控和分析的技术。远程监测可以大大降低现场监测的人力成本,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性。移动监测是指利用移动设备对环境参数进行监测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灵活性强、监测范围广的特点,适用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移动源监测。8.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1)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去除异常值、重复值和无效值,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归一化、标准化等处理,使其具有统一的量纲和分布特性,便于后续分析。(3)数据挖掘:利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和趋势。(4)时空分析: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时空分析,研究环境参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5)模型建立与验证:根据监测数据,建立环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8.3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传感器:用于监测环境参数的设备,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2)数据采集卡: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便于计算机处理。(3)通信设备:用于实现数据传输的设备,如无线通信模块、有线通信模块等。(4)计算机:用于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的设备。(5)软件平台:用于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软件系统,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等。通过以上设备的应用,可以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九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9.1质量保证与控制概述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有效的重要手段。质量保证旨在通过系统地规划和实施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保证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质量控制则是通过具体的操作和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校验和验证,以发觉和纠正可能存在的误差。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监测方法的选择和确认;采样、运输、保存、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监测数据的处理、评价和报告;人员培训和管理;设备维护和校准。9.2质量保证体系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保证质量保证与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程;质量计划:根据监测任务和目标,制定详细的质量保证计划;质量监督:对监测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发觉问题及时纠正;质量评估:对监测数据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9.3质量控制措施与设备9.3.1采样质量控制采样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以下为采样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采样点的合理设置,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采样方法的选择和优化,减少采样误差;采样设备的定期校准和维护;采样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保管。9.3.2运输和保存质量控制运输和保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保证运输工具的清洁、安全和适宜;采样后尽快运输至实验室,减少样品的损失和变化;采样容器和保存设备的清洗、消毒和标识;采样后及时进行保存,防止样品的变质和污染。9.3.3分析质量控制分析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分析设备的定期校准和维护;实验室环境条件的控制,如温度、湿度等;分析过程中的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