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作业指导书TOC\o"1-2"\h\u5298第一章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概述 2316211.1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 2284851.2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3181911.3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325472第二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3112452.1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376422.2环境评估的指标体系 4146302.3环境监测与评估的管理体系 423549第三章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4321163.1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 46533.1.1法律层面 5246933.1.2行政法规层面 5169143.1.3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层面 588163.1.4国际公约和协定 5194983.2环境政策的作用与实施 579813.2.1引导作用 5254683.2.2约束作用 553043.2.3激励作用 592103.2.4协调作用 5299543.3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协调与实施 636993.3.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6168253.3.2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 6311143.3.3提高执法能力 6112283.3.4加强宣传教育 6234333.3.5创新环境管理手段 615558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6152774.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6155674.2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与手段 7201824.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 727568第五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889005.1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83335.1.1尊重自然 852025.1.2顺应自然 8249835.1.3保护自然 8287335.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 811785.2.1生态可持续发展 8234265.2.2经济可持续发展 9235515.2.3社会可持续发展 9182665.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924335.3.1政策法规制定 957195.3.2技术创新与推广 956705.3.3公众参与与教育 98205.3.4国际合作 962145.3.5企业社会责任 98019第六章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9262626.1水污染治理技术 9117756.1.1物理处理方法 9104596.1.2化学处理方法 1027976.1.3生物处理方法 10232866.2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10321436.2.1粉尘治理技术 10157026.2.2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 10102956.2.3恶臭治理技术 10179576.3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10310036.3.1固废处理方法 101636.3.2固废资源化技术 10298866.3.3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集成 1029834第七章环境管理体系与认证 11113307.1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 11157347.2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与程序 1119697.3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1231397第八章环境经济学 1228918.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12167728.2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13144068.3环境经济政策分析 1320970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14278259.1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142439.2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148589.3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与监督 1414288第十章环境管理与国际合作 151532710.1国际环境管理的基本框架 15359910.2国际环境合作的主要机制 152978410.3环境管理与国际合作的实践案例分析 16第一章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概述1.1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主要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理学和环境经济学等分支。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环境问题的成因、发展规律和解决途径,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2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管理科学是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它包括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组织行为等多个方面。管理科学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运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益。1.3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在多个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环境科学为管理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和对象。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管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如环境政策制定、环境项目管理、环境评价与监测等。管理科学为环境科学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如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计、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等。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在以下方面相互促进:(1)环境科学为管理科学提供理论基础。环境科学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规律,为管理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2)管理科学为环境科学提供实践指导。管理科学通过研究组织管理和环境政策,为环境科学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方法和手段。(3)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通过相互合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相互交融,共同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二章环境监测与评估2.1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化学监测: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评估环境污染程度。化学监测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2)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敏感反应,评估环境污染程度。生物监测方法包括生物指数法、生物累积法、生物效应法等。(3)物理监测:通过测量环境中的物理参数,如温度、湿度、风速等,评估环境污染程度。物理监测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4)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环境信息,评估环境污染程度。遥感监测方法包括多光谱遥感、高光谱遥感等。2.2环境评估的指标体系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工具,其建立应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以下为环境评估的主要指标:(1)环境污染指标:包括大气污染指数、水质污染指数、土壤污染指数等。(2)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植被覆盖度等。(3)环境风险指标:包括风险指数、自然灾害风险指数等。(4)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土壤质量指数等。2.3环境监测与评估的管理体系环境监测与评估的管理体系是保障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下为环境监测与评估的管理体系:(1)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与评估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保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2)技术规范体系:制定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技术规范,包括监测方法、监测频率、数据采集与处理等,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与评估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现场监测质量控制等,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4)数据共享与发布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与评估数据共享与发布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发布,提高环境监测与评估的透明度。(5)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法律地位,为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第三章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3.1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环境法律法规是维护环境权益、规范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法律层面环境法律法规的法律层面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制度保障。3.1.2行政法规层面环境法律法规的行政法规层面主要包括各类环境保护条例、办法、规定等。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这些行政法规对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3.1.3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层面环境法律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层面主要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市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和责任进行了规定。3.1.4国际公约和协定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和协定,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也是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2环境政策的作用与实施环境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性和约束性措施。环境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2.1引导作用环境政策可以引导社会各方面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例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排放。3.2.2约束作用环境政策对污染行为进行约束,保证各类环境标准得到有效执行。如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对严重违法企业实施停产整治等。3.2.3激励作用环境政策对环保行为给予激励,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如设立环保奖金,对环保先进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等。3.2.4协调作用环境政策可以协调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合力。如建立环境保护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环境政策的实施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应加强环境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保证政策落地生根;企业应严格遵守环境政策,自觉承担环保责任;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维护生态环境。3.3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协调与实施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协调与实施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为实现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有效协调与实施,应采取以下措施:3.3.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保证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形成有机整体。3.3.2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环境政策,明确政策目标、措施和责任。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和评估,保证政策效果。3.3.3提高执法能力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对违法企业依法严惩,形成震慑作用。3.3.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3.3.5创新环境管理手段积极摸索环境管理手段的创新,如引入市场机制、强化企业自律等,提高环境管理的有效性。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4.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环境规划旨在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环境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2)综合性原则。环境规划需要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3)区域性原则。环境规划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环境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1)系统分析法。通过分析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为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预测法。根据历史数据和现实情况,预测未来环境发展的趋势,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3)优化法。运用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寻求规划方案的最优解。4.2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与手段环境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政策制定。通过制定环境政策,引导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环境法规实施。加强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3)环境监测与评估。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环境宣传教育。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环境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1)行政手段。通过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手段,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2)经济手段。运用税收、补贴、罚款等经济手段,调节企业和个人行为,引导其朝着环保方向发展。(3)技术手段。推广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4.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城市为例,分析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案例。某城市位于我国南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等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开展了以下环境规划与管理实践:(1)制定城市环境规划。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了城市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实施环境管理。通过加强环境监测、执法检查、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环境管理水平。(3)推广环保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推广环保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4)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城市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平。通过以上实践,该城市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第五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与目标环境保护作为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理念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包括:减缓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破坏,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1.1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界的生命体系,维护生物多样性,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发展。5.1.2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自然条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5.1.3保护自然保护自然是指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等手段,减缓环境污染,防止生态破坏,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2.1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生态环境修复等。5.2.2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公平分配,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5.2.3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社会公平、公正、和谐,包括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5.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下实践路径:5.3.1政策法规制定应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5.3.2技术创新与推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推广绿色技术,降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5.3.3公众参与与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加强环保教育,培养绿色生活习惯。5.3.4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5.3.5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应承担起环境保护责任,落实环保措施,推动绿色生产,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第六章环境污染治理技术6.1水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治理技术是针对水体中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和处理的一系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和改善水质,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1.1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过滤、离心、浮选等。这些方法通过物理作用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净化的目的。6.1.2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利用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处理的物质。常见的化学处理方法有中和、氧化还原、混凝沉淀、离子交换等。6.1.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环境,生物处理方法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6.2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旨在减少和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6.2.1粉尘治理技术粉尘治理技术主要包括过滤、洗涤、静电除尘等。这些方法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降低大气中粉尘浓度。6.2.2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吸收、吸附、催化转化等。这些方法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将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处理的物质。6.2.3恶臭治理技术恶臭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等。这些方法通过微生物代谢、吸附、氧化等作用消除恶臭气体。6.3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是指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系列方法,旨在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6.3.1固废处理方法固废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这些方法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将固体废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减少其体积。6.3.2固废资源化技术固废资源化技术主要包括废物的回收、利用和再生。这些技术通过对固体废物的分选、加工、转化等手段,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资源浪费。6.3.3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集成为了提高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效果,可以采用多种技术进行集成。例如,将焚烧、卫生填埋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第七章环境管理体系与认证7.1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简称EMS)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法,旨在指导组织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识别、评价和控制环境影响,持续改进环境表现,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与目标:组织应制定明确的环境政策,确定环境目标和指标,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组织的整体战略相一致。(2)环境因素识别:组织应识别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环境影响。(3)法律法规遵循:组织应保证其活动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并持续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4)风险评价与控制:组织应评估其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5)资源与能源管理:组织应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6)持续改进:组织应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通过监测、评估和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管理体系的效能。7.2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与程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进行评价和审核的过程。以下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与程序:(1)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标准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该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2)认证程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组织申请认证:组织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2)认证机构初步审查:认证机构对组织提交的资料进行初步审查,确定是否符合认证条件。(3)现场审核:认证机构派遣审核员对组织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现场审核,评估其符合性和有效性。(4)审核报告:审核员撰写审核报告,提出审核发觉和建议。(5)认证决定:认证机构根据审核报告,对组织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作出认证决定。(6)认证证书颁发:对符合标准要求的组织颁发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7)监督审核:认证机构定期对获证组织进行监督审核,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有效。7.3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实践与案例分析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为两个实践案例:案例一:某大型制造企业该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表现,决定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在认证过程中,企业首先进行了环境因素识别,确定了主要的环境影响,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企业成功降低了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获得了市场认可。案例二:某工业园区该工业园区为提高区域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引入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园区内企业共同参与认证,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通过认证,园区内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吸引了更多绿色产业入驻,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实践中,各组织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结合环境管理体系的原理和方法,持续改进环境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章环境经济学8.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介于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过程中,某一方的行为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在市场价格中体现。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环境经济学关注的是负外部性,如污染、生态破坏等。外部性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在处理外部性问题方面存在失灵,需要干预来纠正。(2)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失灵,需要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环境经济学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8.2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以下几种方法常用于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1)市场价值法:通过比较市场交易中类似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市场价值法适用于有明确市场交易记录的环境资源。(2)替代成本法:替代成本法是指通过计算替代环境资源的成本来评估其价值。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直接从市场获取环境资源价值的情况。(3)机会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是指将环境资源用于某一用途时,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高价值。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估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4)条件价值法:条件价值法是通过调查人们对环境资源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补偿意愿来评估其价值。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直接从市场获取环境资源价值,且人们对其有明确需求的情况。8.3环境经济政策分析环境经济政策是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手段。以下几种环境经济政策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1)成本效益分析:通过比较政策实施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评估政策的成本有效性。成本效益分析有助于选择最优的环境经济政策。(2)政策影响评价:评估政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政策影响评价有助于调整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3)政策实施效果评价:通过对政策实施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分析政策实施效果,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4)政策风险评估: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环境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政策风险评估有助于制定应对措施,降低政策风险。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9.1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IA)是指在项目实施前,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基本程序如下:(1)前期准备:明确评价任务、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收集相关资料。(2)现状调查与评价:对评价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价。(3)环境影响预测:根据项目特点和评价范围,预测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4)环境影响分析:分析项目实施后对评价范围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5)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提出减轻或消除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与方案。(6)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项目审批提供依据。9.2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状况和项目特点。(2)现场调查法:对评价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3)模型预测法:运用数学模型预测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4)专家评估法:组织专家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估。(5)类比分析法:通过对比类似项目的影响,分析本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6)公众参与法:征求项目所在地公众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和建议。9.3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与监督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