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本部分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1993年,考古人员从龙虬庄遗址中,发掘出一片泥质黑陶盆沿口残片(如下图),经碳十四测定,该陶片距今约4000年左右,是“在中国首次发现,仅此一块”的“国宝级陶片”,其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国上古书法史》。这一陶片()A.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诞生 B.是研究汉字起源的史料C.反映了贫富分化的产生 D.体现了制陶技术的精湛【答案】B【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题干“其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国上古书法史》”,可知该陶片涉及汉字书法,是研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史料,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文明产生的表现有城市、国家、文字等的出现,文字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阶级分化,题干与此无关,排除C项;题干主要关注的是泥质黑陶盆沿口残片上的文字,与制陶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西周初期分封制的实行()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C.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D.导致了诸侯权力过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周初期根据不同的爵位分封不同面积的土地和不同份额的食邑,这表明分封制通过明确等级秩序和权利义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统治结构,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C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排除A项;分封制下,中央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秦统一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诸侯权力过大,分封制在初期通过等级和权益明确划分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诸侯权力的过度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3.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在郑国聚徒讲习法律和诉讼,孔子在鲁国聚徒讲习六艺,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齐国还设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学长,授以上卿,让他们带着徒弟来此讲学。此种现象的出现()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C.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表明各学派的思想走向融合【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并且借助聚徒讲习的方式传播其思想。不管是德治还是法治,或者仁政,其共同点都是为了重新构建社会秩序,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的是封建经济的发展,不是各学派提出思想主张的影响,排除B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强调各派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并且借助聚徒讲习的方式传播其思想,都是为了重新构建社会秩序,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未涉及各学派的思想走向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4.欧阳修曾言:“秦既诽古,尽去古制。自汉以后,帝王称号,官府制度,皆袭秦故,以至于今虽有因有革,然大抵皆秦制也。”由此可知,欧阳修认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A.是秦朝二世而亡的缘由 B.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C.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背离了传统的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自汉以后,帝王称号,官府制度,皆袭秦故,以至于今虽有因有革,然大抵皆秦制也”可知秦朝的制度在传统中国影响深远,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制对后世的影响,与秦朝二世而亡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制对后世的影响,而“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制对传统体制的深远影响,没有涉及传统的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5.汉文帝时期,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分赵为赵和河间二国;分齐国为齐、济南、淄川、胶西、胶东、济北等六国;分淮南国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汉文帝的做法()A.彻底解决了王国的问题 B.稳定了汉初边境的形势C.有利于汉朝的政治治理 D.表明“推恩令”得到落实【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文帝时期(中国)。从材料看到,汉文帝注意分化诸侯国势力,这有利于汉朝强化中央集权,进行政治治理,因此有利于汉朝的政治治理,C项正确;王国问题的解决是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不是汉文帝时期,排除A项;汉文帝处理王国的策略是汉朝的内部治理问题,不是边境问题,排除B项;“推恩令”得到落实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不是汉文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6.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并且在各少数民族传记中,清楚地交代了各民族的起源,同时将其与中原相连,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司马迁旨在()A.突出少数民族发展历程 B.强化儒家的伦理纲常C.构建大一统的民族意识 D.创新史书的编修体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司马迁时期(中国)。据题干“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并且在各少数民族传记中,清楚地交代了各民族的起源,同时将其与中原相连,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为中原汉族立传,也为少数民族立传,并强调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关联,共同构建黄帝谱系,这旨在构建大一统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虽然材料提到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但司马迁的主要目的并非只是突出这一历程,而是强调各民族与中原的关联,共同构建大一统的民族意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的伦理纲常,例如君臣父子等等,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史记》中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并未体现创新史书的编修体例,排除D项。故选C项。7.北魏皇帝“赐名”,是利用拓跋鲜卑传统进行统治的一种做法。孝文帝统治时期,扩大了赐名的范围,增加了赐名的人数,尤其是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并使这些大族获得赐名的人数远远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孝文帝这一做法()A.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 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C.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D.旨在抑制鲜卑贵族的势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尤其是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并使这些大族获得赐名的人数远远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及所学可知,孝文帝时期将鲜卑族的传统应用于汉族,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有利于改善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关系,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项正确;孝文帝并未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赐名是鲜卑族的习俗,并不是彰显北魏政权合法性的做法,排除C项;汉族大族赐名的人数增加并不是抑制鲜卑贵族的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8.隋唐对江南运河的疏浚,使得水上运输畅通无阻。从贞观到天宝年间,江南运河沿线四州的户数增长率为353.3%,户口增长率为570.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江南地区的冶炼、造船、制瓷、编织、制盐、造纸、制茶等行业也迅猛发展。这反映了()A.隋唐时期政府高度重视运河运输 B.区域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地位C.运河沿线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隋唐时期对江南运河的疏浚促进了水上运输的畅通,进而使得运河沿线四州人口和户数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江南地区的多个行业也迅猛发展。材料明确提到江南运河的疏浚使得水上运输畅通无阻,进而促进了运河沿线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这反映了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D项正确;虽然材料提到了隋唐时期对江南运河的疏浚,但材料强调的是运河运输畅通的影响,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运河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运河沿线经济在全国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9.如图反映了唐朝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导致图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规模内部战争的爆发 B.唐朝中后期边疆局势恶化C.外重内轻局面开始出现 D.中央政府内部权力斗争【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图中可知,760年与755年相比较,户籍数、人口数和纳税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755年12月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安史之乱),导致国家人口锐减,A项正确;唐朝中后期边疆局势恶化,对唐朝主体户籍和人口数量冲击不大,排除B项;外重内轻局面开始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后期与天宝年间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安史之乱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不是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表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调整前后情况。这一调整()土地产权赋役项目征税对象课税形式调整前政府对农民授田土地限制买卖田赋、力役、贡品分主户和客户,迁徙后仍向原籍交税以实物交纳调整后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户税、地税按定居地,按贫富交税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A.适应均田制发展的需要 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C.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困难 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材料中调整前的是隋唐租庸调制,其以均田制为基础实施;调整后是唐后期实施的两税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租庸调制是隋朝及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排除A项;两税法的实施并未遏制住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排除B项;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困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1.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A.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B.科举制度的实行遭遇民众抵制C.地方割据势力暗自增长 D.选官制度仍受门第观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可知,科举并非主要的选官制度,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选官制度仍受门第观念的影响,D项正确;隋唐实行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隋唐官员的选拔状况,没有涉及民众的反映,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隋唐时期的选官情况,没有涉及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2.宋以前,汉代名将卫青以为国家开疆拓土的功劳、为人谦和的品行,受到了高度评价;然而,宋代的文人墨客对卫青的评价则转变得更加辩证:既肯定其历史功绩,也对其政治方面有所诟病,如北宋的曾巩就提到“卫青非有罪,而身不免”。这一转变主要源于宋朝()A.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程朱理学受到了官方的尊崇C.推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D.士人价值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推行崇文抑武的统治政策,因而卫青作为武将的历史评价在宋代有所下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对卫青政治方面评价下降,民族交融的发展与材料中卫青的历史评价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宋朝文人对于卫青的评价,没有涉及理学的发展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古代士人价值观念是儒家思想为主导,而宋代的士人价值观念依然是儒家思想,没有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忽必烈继位后,在北方创建驿站,灭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全国总计约设驿站一千五百余处以上,以大都为中心遍及四方边地,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据此可知,元初驿站制度()A.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B.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C.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区域 D.开创了沟通南北的交通网络【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朝构建了一个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其职能主要是为公差人员和往来使者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等这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B项正确;灭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说明此时国家已经实现统一,排除A项;驿站制度主要是为公差人员和往来使者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等这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不能扩大元朝统治区域,排除C项;元初驿站制度并不是沟通南北交通网络的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4.“书手”又称“佣书”,是指专职于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是“书手”职业最盛行时期,无论民间或官府都存在众多“书手”,而到宋代,“书手”职业迅速衰落,直至消失。导致此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B.印刷技术的发展C.国家基础教育的普及 D.市民阶层的壮大【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书手”是专职的抄写书籍人员,唐代印刷技术还不成熟,大量的私人书籍或国家书籍,都需要人员进行手工抄录,而宋代印刷技术进步,可以大批的复制书籍,从而使手工抄录书籍的“书手”这一职业走向衰落,B项正确;据材料“‘书手’又称‘佣书’,是指专职于抄写书籍的人员”可得出导致此职业衰落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没有关系,排除A项;唐宋时期没有实现国家基础教育的普及,排除C项;宋代印刷技术进步,可以大批的复制书籍,从而使手工抄录书籍的“书手”这一职业走向衰落,与市民阶层壮大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明朝时期,关于稽查章奏,《大明会典》将其归于“六科”项下,而张居正考成法则规定该职责不仅属于六科,也属于内阁,且内阁成了最后的监督机关;关于考察的账本,相应地由两本变成了三本,其中一个附本送交内阁。张居正考成法的这些规定()A.有利于提升内阁的政治地位 B.导致明朝官僚机构的重叠C.实现了权力结构的互相制衡 D.一定程度上激化君相矛盾【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张居正的考成法加强了内阁在稽查奏章和考察账簿上的作用,进而强化了内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考成法下监督体系十分完善,形成一种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监督六部、六部监督其他官员的上下监督机制,层层递进,因此并未加剧明朝官僚机构的冗杂,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明朝官员考核制度,排除C项;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材料反映的是明神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6.明朝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据此可知,明代请开海禁()A.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B.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C.旨在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D.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诲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确实存在库府空虚的问题,为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开始考虑放松海禁政策,C项正确;政府开放海禁是局部性的,有条件的开放,对于商业依然采取了严格管控的政策,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不是放松海禁政策,排除B项;“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7.故宫博物院保存着413件苏州织造(官营手工业主管官员)李煦直接向康熙帝呈递的奏折,均有朱批。如图所示为其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请安折》(含朱批,缩印版),朱批的末尾写道:“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道,尔即招祸矣。”这说明清初奏折制度的设立()第91件《请安折》(康熙四十八年)A.契合专制统治强化的要求 B.拓宽了基层民意上达的途径C.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D.标志着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故宫博物院保存着413件苏州织造(官营手工业主管官员)李煦直接向康熙帝呈递的奏折”“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道,尔即招祸矣。”概括得出结论是:清初地方大臣可以向皇帝直接呈递奏折,并且奏折的内容还要保密,这是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要求,A项正确;只是官营手工业主管官员的奏折无法代表民意,排除B项;仅仅是康熙帝对李煦奏折的批示无法体现朝廷决策的合理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僚体制完善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8.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某一朝代疆域简图,据图可知,这一时期()A.传统的边疆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中央政权开始管辖西藏地区C台湾地区尚未归属于政府管理 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所学可知,清朝的疆域辽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南至南海诸屿;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可见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传统的边疆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传统的边疆问题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排除A项;中央政权开始正式管辖西藏地区是在元朝,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B项;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台湾地区(琉球)已经归属于清朝政府的管理之下,排除C项。故选D项。19.《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指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据此推断,黄宗羲()A.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 B.主张变革经济政策C.强调重农抑商的思想 D.抨击君主专制理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这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悖,他是在主张变革传统的经济政策,B项正确;黄宗羲是儒家学者,他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体系,不能说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排除A项;黄宗羲强调工商皆本,是反对重农抑商思想的,排除C项;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是关于工商的经济思想,并未涉及抨击君主专制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20.冯梦龙在小说《醒世恒言》中描写嘉靖年间的盛泽镇:“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驻足之隙。”该描写()A.真实地再现了盛泽镇的社会面貌B.属于小说没有历史研究价值C.侧面反映了江南市镇的商业繁荣D.突出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盛泽镇有繁忙的手工业品生产,绸丝牙行数千家,四面八方的商人聚集在此进行贸易,表明当地商贸的繁荣,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盛泽镇的商品经济发展,但这是对于盛泽镇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不是再现,排除A项;《醒世恒言》反映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属于小说没有历史研究价值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没有信息反映长途贩运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3题,共40分)。21.两汉时期,儒学得到了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画像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盛于汉代。下图为汉代画像砖《讲经图》拓片,反映了汉代太学讲经授课时的场景。生徒面向老师席地而坐,手捧经书简册,腰带书刀,以便随时刮削在简札上的书写错误。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生徒对老师恭恭敬敬、虚心求学。材料二自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以后,两汉时期的皇帝常亲自到孔子故居祭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学上升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汉代以察举制度选官,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学生。汉元帝即位后,儒生地位进一步提高,朝廷主要机构里充斥着儒生官员。西汉末年,实际掌控西汉政权的王莽也重用儒生,托古改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到两汉时期,随着汉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儒学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摘编自杨爱国《论东汉儒学在社会上的普及》(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画像砖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画像砖是研究汉代历史一手史料,对研究汉代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儒学的发展等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2)原因:西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王莽对儒学的推动和对儒生的重用;察举制度的实施;太学及地方官学的发展;汉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影响: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一“汉代画像砖《讲经图》拓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可得出汉代画像砖是实物史料。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一“汉代画像砖《讲经图》拓片,反映了汉代太学讲经授课时的场景”“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生徒对老师恭恭敬敬、虚心求学”,可得出画像砖是研究汉代历史的一手史料,对研究汉代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儒学的发展等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二“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学上升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得出是西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据材料二“西汉末年,实际掌控西汉政权的王莽也重用儒生,托古改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得出王莽对儒学的推动和对儒生的重用;据材料二“汉代以察举制“度选官,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学生”得出察举制度的实施;太学及地方官学的发展;据材料二“随着汉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儒学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得出汉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二“汉元帝即位后,儒生地位进一步提高”“西汉末年,实际掌控西汉政权的王莽也重用儒生,托古改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到两汉时期,随着汉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儒学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可得出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据材料二“汉代以察举制度选官,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学生”,可得出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据材料二“儒学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开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可得出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22.宋朝时期经济出现了新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全唐诗》和《全宋词》为据,对唐、宋诗(词)人籍贯分布情况统计制图如下(见图1、图2),颜色深浅反映了诗(词)人数量的多寡。材料二宋代人均耕地为4.4亩,在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苏州地区亩产可达四石,但江南其他地方的亩产在二石左右。伴随着宋代人口及人口密度的增加,要求的耕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于是开发梯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相继加速。“烧畲山于山岗”、“教民焚燎而种”,但山林破坏后,雨则山洪暴发,旱则无水灌溉。入宋以后,江南每岁漕运额由三四百万石增至六百万石,以致江南谷贵民贫。漕运的发展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使得中央王朝不能不仰赖江南经济上的支持。——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两代诗(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变化的主要成因。(2)根据材料二、简评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答案】(1)变化:唐代诗人籍贯分布较为广泛,但相对集中于北方地区;宋代词人籍贯分布南方地区的深色区域明显增多,特别是江浙一带.原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南方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提升。(2)影响:积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商品化进程;推进南方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南方的教育水平提高。消极:过度开放南方,破坏了江南地区的生态平衡。【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观察“图1:唐朝诗人地域分布图”可知,唐代诗人籍贯分布较为广泛,但相对集中于北方地区;观察“图2:宋代词人地域分布图”可知,宋代词人籍贯主要分布南方地,特别是江浙一带。第二小问主要成因,根据材料“以《全唐诗》和《全宋词》为据,对唐、宋诗(词)人籍贯分布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说明。经济方面,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方面,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方面,南方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提升。【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从积极与消极方面,说明其影响。积极,根据材料二“伴随着宋代人口及人口密度的增加,要求的耕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于是开发梯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相继加速”可知,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商品化进程;根据材料二“入宋以后,江南每岁漕运额由三四百万石增至六百万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进南方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根据材料二“伴随着宋代人口及人口密度的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南方人口的增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南方的教育水平提高。消极,根据材料二“但山林破坏后,雨则山洪暴发,旱则无水灌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度开放南方,破坏了江南地区的生态平衡。23.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创制和演变充满着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性割据以及唐后期的藩镇割据都证明了中央地方关系的脆弱性。……传统社会的经济交通条件落后,并且农业社会中各地都是自给自足,每一个区域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不是很密切,故而中央对于政治的控制处于薄弱的状态.…这种脆弱性结构要求中央对地方必须保持常态化的严格管控,任何管控的松动都可能引起整个控制结构的崩溃。——张贤明《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国家纵向行政体系制度韧性的构建》材料二忽必烈建元朝后,为了适应攻取南宋,中书省宰相被派往各地处理临时军政事务的形式频繁出现,并逐渐发展为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元代行省掌军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粮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并在财政的上供和留用上实施三七分成的政策,但事无巨细,皆需咨文申禀中书省。元代行省实行的是种族交参和群官圆署制,即官员由是蒙古、色目、汉人交参任用,在决策上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行省下的地方官员需要定期接受朝廷的考核,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的疆域划分上打破传统,重新整合,如:将四川汉中划入陕西行省管辖范围内,湖广行省管辖岭南、广西等区域。——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行省制度之现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脆弱性”的原因。结合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