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吉林省四平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楚君熊渠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从楚成王开始“结旧好与诸侯,使人献天子”;到楚庄王时,观兵于周疆,问九鼎之轻重。该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楚国国力日益强盛 B.楚国渐形成华夏认同观念C.楚国中原交往密切 D.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崩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楚国国君自称“蛮夷”,到“使人献天子”,再到“观兵于周疆,问九鼎之轻重”,其变化过程实质是对中原华夏礼仪文化的逐渐认同,B项正确;楚国国力强盛是问鼎中原的基础,不是整个材料所反映变化的本质原因,排除A项;楚国和中原交往密切是表面联系,不涉及实质,排除C项;西周礼乐制度崩坏说法错误,礼乐崩坏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且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发展,出现了逐渐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B.分裂割据的变局C.铸造技术日渐成熟 D.统一进程的加速【答案】A【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A项正确;分裂割据的变局,与金属货币的产生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铸造技术对是金属货币的产生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统一进程的加速,是货币统一的重要原因,并非金属货币产生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知,材料中为道家学派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B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排除A项;“兼爱”“非攻”为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隆礼重法为荀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4.始皇将自己的语行动、使用器物都规定了专有名称,如车马衣服器械称“乘舆”,他所到之处称“幸临”。这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确立 B.神权与皇权相结合C.皇帝独尊的地位 D.家天下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专有名称”体现了皇帝与众不同的神圣、崇高地位,反映了皇帝独尊,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神权,排除B项;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材料看不出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C项。5.汉武帝巡视地方时,发现地方吏治腐败情况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这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这一“更完备的制度”是()A.察举制 B.十三州(部)刺史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发现地方吏治腐败情况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设置十三州部刺史,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势力,排除C项;盐铁官营制度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排除D项。故选B项。6.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根据“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主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繁荣,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排除A项;北方经济的恢复并不能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北方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并非是战乱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7.唐玄宗即位后,“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并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唐玄宗的举措()①导致外重内轻局面出现②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贯彻③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清明④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大革奸滥,十去其九”指的是整顿吏治,有利于吏治的清明;“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并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指的是精简机构,选拔真正的人才,重视对直接管理百姓的县令的选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巩固国家的统治,以上措施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清明,为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③④正确,符合题意,C项正确;唐玄宗设立藩镇和节度使,导致外重内轻局面出现,这和材料无关,①错误;排除A项、D项;“休养生息”强调减轻人民负担,不过多干涉百姓生产和生活,一般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实行,材料和“休养生息”政策无关,②错误;排除B项。故选C项。8.唐代的三省体制相当成熟,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表明()A.唐朝时三省掌握了实际统治权B.唐朝皇帝被剥夺了最高决策权C.唐朝时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D.唐朝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限制【答案】D【解析】根据“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唐朝的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D项正确;皇帝掌握统治权,排除A项;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排除B项;矛盾尖锐,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9.唐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帛或布匹代役,称为“庸”。庸制的实施说明()A.唐朝的兵源十分充足 B.唐朝商品经济发达C.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 D.唐朝农民负担较轻【答案】C【解析】材料“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娟帛或布匹代役”体现的是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体现了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的兵源情况,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赋税制度,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农民负担较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代和尚口述、辩机编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沿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及了一百多个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的风俗人情。该书()A.促进了中外的技术交流 B.史料价值低可信度不高C.记述了佛教在各地传播 D.有利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答案】A【解析】玄奖和尚从长安出发西行游历西域,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往,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该书所记内容是玄奖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虽有主观成分,却是珍贵的史料,可信度较高,排除B项;C选项中“各地”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和南亚(尤其是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11.王安石认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为此,王安石()A.改革科举制度 B.颁方田均税法 C.行农田水利法 D.实施了青苗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表达的意思是:天下的祸患,不在于担忧人才不够众多,而在于担忧统治者不需要众多的人才;不在于担忧有才能的人不想干事,而在于统治者不让他们干一番事业。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并正确使用,国家就能安定,统治者就能获得尊荣,失掉人才,国家就会灭亡,统治者也会遭受耻辱。王安石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能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重要职位、管理国家,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的大事,为此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A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是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材料未涉及“田赋”方面的相关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兴修农田水利无关,排除C项;青苗法是指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材料中未体现如何实施青苗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2.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B.南宋政权被契丹所灭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D.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A项正确;南宋政权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消灭,排除B项;CD项均在绍兴和议之前,排除。故选A项。13.下图画着一位异域装束高鼻深目者向唐朝献贡,贡品是一头长角怪羊。此画无作者款印,金章宗完颜璟作瘦金体书题签:“周昉(唐朝著名画家)蛮夷执贡图”,该图文可以用来说明金朝时期()A.中原与西域交流十分频繁 B.华夏文化认同的深刻影响C.唐宋制度得到了基本沿袭 D.统治者对游牧生活的向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题干图文信息,金章宗以瘦金体书法为该图提款,这表明宋朝的书法等艺术深刻影响到金朝上层统治者,华夏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到金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故选B项;据题干材料信息,不能确认“异域装束异域装束的高鼻深目者”来自西域,交流“十分频繁”亦无法推断出,排除A项;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但题干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排除C项;金朝在学习中原王朝的同时,还保留了女真民族游牧生活的习俗,排除D项。故选B项。14.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元代的行省如此划分意在()A.方便文书传递 B.防范地方割据 C.缓和民族矛盾 D.实行地方分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行省的这种划分方法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势力,减少地方的天险,从而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元朝行省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非为了文书传递,排除A项;行省如此划分不会缓和民族矛盾,排除C项;元朝行省制实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非地方分权,排除D项。故选B项。15.宋代政府承认和保护私有商业,商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以自由兴贩。此外,皇帝还经常下达禁止乱征杂税和乱摊杂役的诏书。宋代这些措施()A.推动了抑商政策的废止 B.有利于雇佣关系的发展C.旨在加速工商阶层分化 D.改善了商业经营的环境【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宋代重视对商业贸易进行规范,注重保护合法的商业行为,改善了商业经营的环境,D项正确;废止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当时没有雇佣关系,排除B项;C项不是其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6.如表所示是元杂剧唱河中一些对生活场景的描写。这可用于说明,元代()“渴饮羊酥酒,饥餐鹿脯干”《邓夫人苦痛哭存孝》“美酒泛羊羔”“你那里葡萄酒设销金帐”《须贾大夫谇范叔》“隔壁人家吃疙痘茶儿去也”(疙痘茶即普洱茶的一种)《钱大尹智勘绯衣梦》A.士人生活豪奢 B.南北风俗接近 C.饮食文化多元 D.长途贩运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表格唱词中提到的多种食物和饮品,如北方的羊肉、鹿肉,南方的葡萄酒和普洱茶,都展示了元代饮食文化的多元性,C项正确;虽然唱词中描述了饮酒、吃肉等较为奢侈的生活场景,但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元代士人的生活状况,且不是这些唱词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排除A项;唱词中虽然提到了不同地域的食物和饮品,但并未直接表明南北风俗的接近。食物和饮品的交流可能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但并不能直接说明风俗的接近,排除B项;唱词本身并未提及长途贩运的发达情况,无法得出“长途贩运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娃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战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由,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囊统治,地方拥有实权。——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而推行郡具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学一席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答案】(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条件:秦始皇统一六国。【解析】【小问1】创新: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是西周。据材料一“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可得出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是西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实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小问2】措施: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是秦朝。根据材料二“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可知,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根据材料“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可知,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根据材料“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可知,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条件: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是秦朝。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形成,秦始皇统一六国为郡县制全面推行提供了政治条件。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材料二: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引发赋税方面的变化。【答案】(1)特点:①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②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④抑制工商业者。影响:①增加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②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③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④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答出3点)(2)变化:①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②征税时间固定;③税收明目简化;④收税对象增加;⑤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答出5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可得出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据材料一“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可得出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据材料一“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可得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据材料一“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可得出抑制工商业者。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可得出增加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据材料一“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据材料一“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可得出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可得出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据材料二“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可得出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据材料二“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得出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据材料二“其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可得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仪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学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并评价九品中正制。(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进步性。【答案】(1)标准:前期是德行才干;后期是家世门第。评价: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2)进步性:相比以前的选官制度更加公平公正;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标准:据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可得出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前期是德行才干,后期是家世门第。评价:结合所学,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据材料一“选举注重家世、阀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发展;据材料一“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官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削弱了中央集权。【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进步性:据材料“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得出相比以前的选官制度更加公平公正;据材料“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仪力的垄断”得出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据材料“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得出促进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