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课内素材汇编(选必修上册)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课内素材汇编(选必修上册)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课内素材汇编(选必修上册)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课内素材汇编(选必修上册)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课内素材汇编(选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征胜利万岁》运用角度1.“一代人的使命”1936年10月18日,红军部队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克服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终于到达了江西吴起镇。两年里,他们走过了草地,翻越了雪山,飞夺泸定桥,红军用脚,丈量的一寸寸土地,彰显了大无畏的长征精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运用角度1.奋斗与奉献那是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面对如此严重的灾荒景象,焦裕禄没有退却,为了兰考这片土地风里来雨里去。他在身患肝癌时,依旧强忍剧痛,坚持工作,直至病逝。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使命与担当“生于沙丘,葬于沙丘”,焦裕禄,这位沉默的汉子把荒漠上的一切都扛在了肩上,在胃病侵蚀他时,他用自己的手,用藤椅,用所有能用的硬物抵住自己的胃,迫使自己扛住了这份担当。《论语十二章》作文角度01君子之道——学习观、义利观、文质观围绕“君子好学”阐述,分为三个层面:静心求学、态度与实践、正确方法。好学应是志于学。好学还体现于用端正的态度对待实践,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事与言,做事要敏捷灵活,善于发现不足而及时弥补,说话要谨慎。最后,还需要适当的学习方法,要多向得道之人学习,以此来察观自身是非,匡正自己的行为。围绕“义利观”进行阐述,孔子用君子和小人作对比,希望人们能见利思义。他并不排斥物质利益,因为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一味弃利也不是儒家所提倡的,因为这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相反,孔子希望人们能做到“心怀义利,义利平衡”,可见,“义”与“利”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其价值也不存在孰多孰少的问题。围绕“文质”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文”最初是文身,即后来的“纹”,后又引申为“花纹”“条纹”“文采”等,可见“文”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人为的;“质”有“本质”“质朴”之意,即原本的、不加修饰的,更强调本性、天性、本质。无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孔子都不提倡,可见他并不偏向任何一方,只有“文质”协调统一、不偏不倚,方为君子,这是孔子所提倡的“过犹不及”的中和、中庸思想。从第二章中的“仁”与“礼乐”关系的角度看,“仁”是儒家思想的本质,而“礼乐”是外在形式,若治理国家和社会光谈“仁”,却没有物质形式承载,则没有社会示范作用,但如果“礼乐”形式压过“仁”这一本质,过于浮华的形式主义便会让子民迷失了自我,于社会治理更无益处。02“仁”之内涵——礼乐关系、闻道价值、社会责任、君子表现“仁”是儒家道德层面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境界,孔子将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我们所熟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内容都包含在其中,这就使得“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因此孔子与其弟子在论述“仁”这一内涵概念时,需要借助具体的实人实事来举例说明,且由于谈论对象的不同,孔子所使用的阐述方式与例子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仁”的思想内涵。“仁”是人内心理想的真实状态,“礼乐”是“仁”的外在形式,“礼”主要起约束作用,不仅约束人的道德行为,还关照社会等级,“乐”主要起调和作用,乐曲能抚慰人心、激发斗志,更能达到人心合一的理想境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如果说礼是刚性的秩序式规范,那么乐就是柔性的感化式引导。孔子在这里强调,“礼乐”失去了“仁”这一内核,就是徒有虚表的形式。但反过来,“仁”如果没有了“礼乐”的外显,也就无法将人的内心情感落实,由此可以看出“仁”与“礼乐”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围绕“道与人生”进行阐述,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的终生追求,强调了“闻道”的重要性。学界关于“闻道”的争议有很多,我们不妨将其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孔子对于他人立德修身的希冀,二是孔子对于自己立下的人生目标,三是孔子探求超越生死的永恒价值。围绕“士当弘毅”来阐述,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语录,突出了儒士的终生使命感和个体的社会责任感。这里突出了儒士传道达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实现“仁”,实现“世之有道”,儒士不仅需要学习道,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行使道,在社会和国家中弘扬道,死而后已,代代相传。正因如此,每一环节的士人都要保持一颗刚强坚毅的心,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使命中去,以此来实现自我的终生价值。围绕“知、仁、勇”三者阐述,这是君子必备的三大美德,也是“仁”对个体影响的充分表现。具体论之,其一,“知”即“智”,有智慧的人,见多识广,内心广博旷达,有自己的判断力,不会为琐事所惑,成熟的人内心强大、阅历广博,自然不会充满迷茫和困惑;其二,仁者怀仁,时刻以道德规范自身,待人以仁,于人行忠恕之道,自省而问心无愧,自然没有忧虑;其三,勇者内心强大,即便面临万丈深渊也处之泰然,自然无所畏惧。围绕“仁”进行阐释,“仁”是一种道德精神,而非一种现实行为,因此解释“仁”需要借助具体的行为,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即为仁。一般把“克己”解释为“约束自己”,“复礼”,即让自己的行为合归于礼。值得注意的是,“克己”并不是指消灭欲望、束缚自己,而是指对内心精神的一种完善,是将天然的本我进行打磨,实现自我的提升,强调人的主体性,视、听、言、动皆由自己做主,因此需要以礼为鉴,时刻自省,依照“礼”来查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要求。03修己待人——思齐与自省、进退之选择、恕道的践行见到贤人要向对方看齐,见到不贤的也不要好为人师指责对方,而是默默自省,儒家的“自省”是为了对自我道德进行规范,其认知对象是自我的内心状态与客观行为。“自省”将自我这一主体客体化,把自我抽离为审视对象,通过“以人为鉴”、“道德约束”等方式从内心审查自我。“自省”将自我一分为二,一个有着客观上的行为与思想,一个有着被赋予了道德规范的思想,这就形成了“自省”的重要方式——对比,“君子”和“小人”、“贤”与“不贤”、“孝”与“不孝”、“善”与“不善”是孔子常用来作对比以鼓励人们自省的重要范畴,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省”是儒家进行道德规范的重要方式之一,即通过内向性的自我探求以实现内在的自我超越,从而达到“慎独”的至高境地。孔子用了两个比喻围绕“止与进”进行阐释,而“进”则强调了做人做事当坚持不懈、主动出击,哪怕刚刚开始、只行一步,也是一种前进。做人做事既要有当断则断、及时止损的魄力,更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围绕“恕”展开,“忠恕之道”是“仁”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简言之,“忠”是尽心为人,“恕”是推己及人,都强调自身之于他者的重要性。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反之,己所欲,也不能施于人,放在当时的时代而言,这更像是对能主宰他人命运的上位者的告诫,劝导上位者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力,一个是我不强加给别人,另一个是希望别人也不要强加给我,他寻求的是一种双向的平等性,而孔子似乎并不认为子贡能做到。孔子的道德修养更聚焦于向内求,即在人己、群己关系中,更注重对自身的约束,也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更倾向于在私人领域中解决社会问题,用伦理道德解决政治问题。04《诗》之价值——兴、观、群、怨围绕“《诗》”展开,是孔子劝导学生们读《诗经》的言论,阐释了《诗经》的当世价值。其中可以窥见孔子的诗学观念,以及《诗经》对儒家思想的道德承载作用。孔子利用《诗》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让学生们不自觉地感受《诗》的道德感召力以完善自我人格,有别于教条式、理论式说教,体现了儒家精神的人文性,是一种诗歌功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作文角度1.“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只要还能被称之为人,还有人性,那么他的内心就必然存有这样一些道德的种子——恻隐之心(仁慈)、羞恶之心(正义)、辞让之心(谦逊)、是非之心(理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生俱来的良心。因此,不要把道德误以为是人性的束缚,它不压抑人性,恰恰相反,它内在于人性,归属于人性,是人性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善的种子)。我们常常感觉幼小的心灵特别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副天然的好心肠,这样的良心正是人性之初未受污染、未经磨损的本色。真正的道德发乎天性,落于心安,类似于本能,不是一个人再三权衡后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于是身体力行。2.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真正的道德从来是在利他中实现精神的利已、在利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已与利他的和谐统一。就像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他人是我,他人是另一个我,他人是那个不是我的我,他人是我所不是的那个人。”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他人与我之间并不是全然隔绝的,“他”或许就是往日的那个“我”,而“我”也曾是、正在是、或将是某个“他”。感同身受,或者说恻隐之心连接起了“他”与“我”,也就连接起了“利他”与“利已”,这便是“道德”温柔的起源。3.坚定心志,磨砺品格“忍”字,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核,亦有多重含义。“动心忍性,增益己所不能”指在身陷个人困境时坚定心志,磨砺品格,潜心提升自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则是在感知他人苦痛时怜悯体恤,并付诸行动,伸以援手的温暖本性。《五石之瓠》作文角度1.转换思考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否则再好的器物到你手里也是枉然。本来这么大的葫芦,只需系一根绳子于腰间,就可以逍遥于江湖,而惠子无论是掏空它来盛水浆还是剖开作瓢,都无法摆脱固有的思维定势——做容器。当人执着于固有的思维或者小的利益时,就很难有大的通达。2.无用之大用“无用之用”当真无用?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追求有用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追求看得见的物质提升,但当我们把时间都用在了追求“有用”上,是否已经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使我们自己只着眼目前,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有用之用”,人生会有缺憾,而无用之用,立足长远,寄托心灵,方为大用。3.自由境界面对生命中的喜怒、得失、是非、善恶、贫富、祸福,乃至生死,我们可以像李白、陶渊明那样去追求快乐和自由,至少实现柏拉图式的对生命的自我救赎。但庄子思想决不可用为消极避世的理由。我们还可像范仲淹这样以自觉理性、心系社会的方式对快乐和自由进行别样的践行,真正达成生命的丰盈。《兼爱》作文角度1.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爱人之心,是人的天性,但也具有差异性:爱自己胜过爱人,爱亲人胜过生人。而墨子的兼爱是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功利性与平等性,强调了爱人与爱己、利人与利己的逻辑关联,得出“只要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地爱他人,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太平”的结论。着实,由于这一逻辑关系的前提是难以成立的,“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使得“人人相亲相利”的局面难以实现,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兼爱思想的力量并没有因为理想的困难而减弱。相同事例:陶行知留学回国后放弃了北大教职,来到偏僻的晓庄,致力于农民的开化教育。张桂梅创办了华坪女高,引领了多少山村少女走出贫困落后。疫情中的逆行者们离开了安全与稳妥,走向了危险与不确定,庇护了身后千万群众。引领着这些英雄的,是担当、责任,更是视他人为己身,爱他人若爱己,忧他人之忧,悲他人之悲的,平等的,无私的,由对个体推至对普罗大众的兼爱。《老人与海》作文角度1.抗争命运、永不服输当夸父向着太阳不停奔跑,这个世界便多出了很多同样全力追逐、永不停歇的人们。勇者无惧,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人,都可称作英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圣地亚哥虽然只带回了大马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