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计划_第1页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计划_第2页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计划_第3页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计划_第4页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计划TOC\o"1-2"\h\u2536第一章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概述 2266691.1项目背景与意义 2203841.1.1项目背景 2208471.1.2项目意义 399181.1.3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3197261.1.4优化技术创新环境 310401.1.5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4192371.1.6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13253第二章研发机构建设 4311601.1.7研发机构设置 4153881.1.8研发机构职能 5156561.1.9人才队伍建设 547411.1.10能力提升 613663第三章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678591.1.11规划背景 6319961.1.12规划目标 690861.1.13规划内容 6315701.1.14平台建设 799761.1.15平台管理 718367第四章研发项目管理体系建设 7179761.1.16项目启动 7166581.1.17项目实施 8255101.1.18项目控制 883721.1.19项目验收 883451.1.20项目评估 8193051.1.21项目监控 87276第五章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建设 85761.1.22战略背景与意义 878411.1.23战略目标 957791.1.24战略措施 9254511.1.25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9192111.1.26标准体系建设目标 995051.1.27标准体系建设与推广措施 912713第六章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 947751.1.28合作模式 1059181.1.29合作策略 1086631.1.30成果转化机制 10199711.1.31成果推广策略 1126216第七章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11731.1.3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163831.1.33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198981.1.34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1258571.1.35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12253951.1.36改善创新环境 12112091.1.37加强创新能力监测与评价 1231760第八章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 13135841.1.38总体目标 13217011.1.39培养体系架构 13319971.1.40培养措施 13307191.1.41总体目标 13201971.1.42引进策略 1418847第九章国际合作与交流 1455331.1.43目标定位 1435361.1.44项目选择 1478461.1.45合作方式 1456361.1.46项目实施与管理 15122181.1.47间渠道 15109731.1.48企业间渠道 15188341.1.49科研机构间渠道 15169651.1.50民间渠道 1526011.1.51国际学术会议与论坛 1519257第十章实施保障与监测评估 15291251.1.52政策支持 15258871.1.53人才保障 16106301.1.54技术保障 16180781.1.55资金保障 1680271.1.56建立监测评估体系 17307931.1.57开展监测评估 17108741.1.58调整优化 17第一章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概述1.1项目背景与意义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从项目背景和意义两个方面展开阐述。1.1.1项目背景(1)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纷纷将研发和技术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加大投入,以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2)国内发展需求: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构建完善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虽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强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助于弥补这一短板。1.1.2项目意义(1)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有助于整合产业资源,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2)促进经济增长: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通过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3)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为实现科技强国战略奠定基础。(4)培养人才队伍: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通过实施本项目,有助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第二节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标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1.1.3提升企业研发能力(1)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以支持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2)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推动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3)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技术创新。1.1.4优化技术创新环境(1)完善政策体系:制定有利于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为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2)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类资源和服务。(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障。1.1.5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1)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2)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3)建立激励机制:设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激发员工创新活力。1.1.6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机会。(2)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各方紧密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3)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加大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化水平。第二章研发机构建设第一节研发机构设置与职能1.1.7研发机构设置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标,我们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研发机构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类研发机构:(1)企业内部研发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2)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与企业合作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3)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提供共性技术服务,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4)国际合作研发机构: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1.8研发机构职能(1)企业内部研发中心职能:(1)开展产业前沿技术研究,掌握核心技术。(2)进行产品开发,满足市场需求。(3)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4)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升竞争力。(2)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职能:(1)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4)培养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3)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职能:(1)提供共性技术服务,支持产业技术创新。(2)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其发展。(3)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4)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4)国际合作研发机构职能:(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4)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节人才队伍与能力提升1.1.9人才队伍建设(1)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研发人员综合素质。(3)加强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研发人员创新活力。(4)促进人才流动和交流,拓宽人才发展空间。1.1.10能力提升(1)强化研发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提高研发成果产业化能力。(2)加强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提升研发水平。(3)推动研发机构国际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4)加强研发机构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5)建立健全研发机构评价体系,激发创新活力。第三章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第一节技术创新平台规划1.1.11规划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技术创新平台作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国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要求,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1.1.12规划目标技术创新平台规划旨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链。(2)提高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3)促进技术创新平台与产业、科研、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1.13规划内容(1)优化技术创新平台布局。按照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的规律,合理布局技术创新平台,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2)强化技术创新平台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等。(3)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4)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国际化。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创新平台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优质创新资源,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国际竞争力。第二节平台建设与管理1.1.14平台建设(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2)优化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技术创新团队。(3)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提高技术创新平台的研发能力。(4)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涵盖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平台高效运行。1.1.15平台管理(1)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平台管理制度,保证平台运行的高效、规范。(2)强化项目管理。加强对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保证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果转化。(3)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技术创新平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监测评估。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监测评估机制,对平台运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优化。(5)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服务能力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服务。第四章研发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第一节研发项目管理流程1.1.16项目启动(1)确立项目目标:明确项目的研究方向、技术指标、市场前景等。(2)组建项目团队:根据项目需求,合理配置研发、设计、试验、生产等环节的专业人才。(3)制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的进度、预算、质量、风险等要求,保证项目顺利进行。1.1.17项目实施(1)技术研发: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竞争力。(2)设计优化:对产品结构、功能、外观等进行优化设计。(3)试制试验:按照项目计划,完成产品试制,并进行试验验证。(4)产业化推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批量生产。1.1.18项目控制(1)进度控制:对项目进度进行实时监控,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2)预算控制:合理控制项目成本,保证项目投资回报。(3)质量控制: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保证项目成果满足标准要求。(4)风险控制:及时识别和应对项目风险,降低项目失败风险。1.1.19项目验收(1)成果评价: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确定项目完成情况。(2)技术验收:对项目技术指标进行验收,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3)市场验收:对项目市场前景进行评估,验证项目成果的市场价值。第二节项目评估与监控1.1.20项目评估(1)评估内容:对项目的技术、市场、财务、风险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2)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项目评估。(3)评估结果: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优化项目投资决策。1.1.21项目监控(1)监控内容:对项目进度、预算、质量、风险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2)监控手段:利用项目管理工具,进行项目监控。(3)监控反馈:对项目监控结果进行分析,及时调整项目计划。(4)监控报告:定期提交项目监控报告,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第五章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建设第一节知识产权战略制定1.1.22战略背景与意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旨在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1.23战略目标(1)提高知识产权拥有量,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地位。(2)优化知识产权结构,提高知识产权质量。(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4)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推动产业发展。1.1.24战略措施(1)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2)加强知识产权培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3)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4)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第二节标准体系建设与推广1.1.25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标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技术创新、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1.1.26标准体系建设目标(1)构建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标准体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2)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标准的国际影响力。(3)促进标准与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1.1.27标准体系建设与推广措施(1)加强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提高标准质量。(2)推动标准国际化,提高我国标准的国际地位。(3)加强标准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标准意识和能力。(4)建立标准实施监督机制,保证标准有效实施。(5)促进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第六章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第一节合作模式与策略1.1.28合作模式(1)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依托高新技术产业,搭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新模式。(2)共建研发平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投资建设研发平台,实现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提高研发效率。(3)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引导,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以项目为纽带,促进各方深度合作。(4)产学研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各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1.1.29合作策略(1)政策引导与支持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各方积极参与合作,为合作提供政策保障。(2)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和引导,优化产学研各方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3)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包括合作项目管理、成果共享、风险分担等方面,保证合作顺利进行。(4)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产学研各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提高合作效果。第二节合作成果转化与推广1.1.30成果转化机制(1)建立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建立成果转化平台,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2)优化成果转化政策环境完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为产学研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3)加强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提高成果转化效率。1.1.31成果推广策略(1)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2)拓展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推动产学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3)创新成果推广模式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模式,提高成果推广效果。(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产学研成果的国际化发展。第七章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第一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1.3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完整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避免遗漏关键要素。(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便于实际应用和推广。(4)动态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动态调整的能力,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1.1.33评价指标体系构成(1)创新资源投入指标:包括研发投入、人才投入、设备投入等。(2)创新成果指标:包括专利申请量、论文发表量、新产品销售收入等。(3)创新能力提升指标: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等。(4)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体系等。第二节创新能力提升措施1.1.34优化创新资源配置(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占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培养创新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3)完善设备设施: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设备设施建设,提高设备利用率。1.1.35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1)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2)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3)提高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水平: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提高新产品市场竞争力。1.1.36改善创新环境(1)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2)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3)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1.1.37加强创新能力监测与评价(1)建立创新能力监测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觉问题。(2)完善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引导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3)推动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政策制定、企业融资、项目申报等方面,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第八章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第一节人才培养体系构建1.1.38总体目标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将构建一个系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1.1.39培养体系架构(1)基础教育阶段:强化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高等教育阶段: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高校与产业界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3)继续教育阶段: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为在职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技能提升和学历教育。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4)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1.1.40培养措施(1)改革教育体制:推动教育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2)增强师资力量: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第二节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1.1.41总体目标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1.1.42引进策略(1)制定优惠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包括税收减免、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2)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人才的实际贡献。(3)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促进人才信息的共享和交流。(4)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5)实施人才项目:设立人才引进项目,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人才给予重点支持。(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以上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将拥有一支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第九章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一节国际合作项目规划1.1.43目标定位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本节旨在规划国际合作项目,以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高新技术竞争中的地位。1.1.44项目选择(1)优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的项目进行国际合作。(2)关注国际前沿技术,选择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项目进行合作。(3)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选择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产业升级的项目进行合作。1.1.45合作方式(1)间合作:通过签订间协议,推动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项目。(2)企业间合作:鼓励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3)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我国科研机构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1.1.46项目实施与管理(1)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对国际合作项目进行筛选和评估。(2)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监督与管理工作。(3)建立项目跟踪与评价机制,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第二节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1.1.47间渠道(1)加强间高层交往,推动双方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2)利用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推动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1.1.48企业间渠道(1)建立企业间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2)组织企业参加国际高新技术展览会、论坛等活动,拓展国际合作空间。1.1.49科研机构间渠道(1)建立科研机构间长期合作关系,共享科研资源。(2)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训、项目合作等形式的国际合作。1.1.50民间渠道(1)鼓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国际高新技术交流与合作。(2)利用国际友人、华侨华人等资源,拓展国际合作渠道。1.1.51国际学术会议与论坛(1)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2)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华讲学、交流,提升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第十章实施保障与监测评估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