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_第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_第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_第3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_第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单选题1.已知某链状多肽(自身无二硫键)的分子式为CaHbOxNyS5,且该多肽内的R基均不含O和N。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多肽中的O和N分别位于羧基和氨基上B.该多肽中共含有y-1个氨基和x-2个羧基C.该多肽链中的S全部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D.该多肽链彻底水解时断裂的肽键数为x-12.近来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含量较多的特殊物质——一种名为HSATII的非编码RNA(即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这一特殊RNA可以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与mRNA彻底水解后,均可得到4种终产物B.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此种特殊的RNA有选择性的进出C.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其翻译成的蛋白质中一般含20种氨基酸D.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质内合成3.许多植物在种子发育时会储存大量的油脂,这些油积累在油质体中,油质体的产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油脂和淀粉是植物的常见的储能物质B.油质体中的油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积累C.图示为光面内质网,还可合成磷脂分子D.油脂可与苏丹Ⅳ染液反应显色为橙黄色4.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在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②由氨基酸形成多肽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③有氧呼吸时,生成物中H2O中的氢全部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分解④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NADPH参与C3的还原过程⑤贮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以保持休眠状态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5.运载某些大分子时,细胞会通过网格蛋白小泡来转运。如图所示,细胞对运载分子胞吞过程需要运载分子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网格蛋白聚集在有被小窝侧,有被小窝进一步内陷形成有被小泡,有被小泡须在动力蛋白的作用下与细胞膜割离。有被小泡的外表面包被着网格蛋白,在脱包被后开始转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分子物质在被细胞胞吞前,需要与受体先结合再被识别B.动力蛋白将有被小泡与细胞膜割离需要消耗能量C.囊泡运输会导致某些生物膜的成分更新和面积的变化D.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6.荔枝采摘后易受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而导致果皮褐变,品质下降。研究发现,低温、短时辐射处理、调整储藏环境中的气体比例、对果实表面进行涂膜处理等方式均能有效延长荔枝的储藏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整气体比例是为抑制荔枝的无氧呼吸B.低温能够降低荔枝及其附着微生物的酶的活性C.辐射处理能破坏蛋白质空间结构,从而杀死微生物D.果实表面涂膜处理可减少水分的散失和氧气的进入7.一队马拉松爱好者进行了3个月的集训,成绩显著提高,而体重和跑步时单位时间的摄氧量均无明显变化。检测集训前后受训者完成跑步后血浆中乳酸浓度,结果如图。与集训前相比,跑步过程中爱好者骨骼肌细胞在单位时间内()A.线粒体基质中直接参与的O2增多B.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增多C.细胞质基质中无氧呼吸增强D.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CO2增多8.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正常条件下,H2S能提高拟南芥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含量;在干旱条件下,H2S还可以促进RCA(参与二氧化碳固定的酶)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一定范围内提高H2S的含量,可以有利于拟南芥光合作用的进行B.正常条件下,施用H2S和含镁的肥料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合成C.在保证CO2供应充足的条件下,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会一直增加D.在干旱条件下,施用H2S组比对照组拟南芥的长势要好9.在同种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中,不同的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为了某种目的,人们常常需要整个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个时期.即细胞周期同步化。操作时通常采用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TdR)抑制DNA复制.两次阻断(阻断I、阻断II)细胞周期的运行,从而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液中加入TdR后,S期细胞DNA复制中断B.阻断I培养时间不短于G2+M+G1的时间C.解除阻断I后继续培养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D.两次阻断培养后所有细胞停留在G/S交界处10.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会发生癌变,其原因是一些胞外蛋白T能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从而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阻止细胞膜上受体蛋白基因表达,靶细胞就不会发生癌变B.因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容易扩散转移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间的信息传递D.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11.F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上游有以CGG为单元的重复序列。正常的F基因(CGG)序列重复次数在6~54次之间,当(CGG)序列重复次数超过55次时,其重复次数可能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增加至200以上时,该序列就会被甲基化而阻断转录过程。某家系部分成员的F基因结构如图所示(三代人之间有直系血缘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Ⅱ-2在减数分裂I前的间期(CGG)序列增加B.Ⅱ-2细胞不会产生两种编码F蛋白的mRNA序列C.Ⅱ-2所生育的男孩有患该病的风险D.Ⅲ-1的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来自I-112.一对夫妇,母方为高龄且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XAXa),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育健康孩子,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目是23,则所生孩子染色体数目一定是46B.若第二极体的染色体数目是22,则所生孩子染色体数目一定是47C.若第二极体有一个A基因,则所生儿子一定为正常D.若第一极体有两个A基因,则所生的儿子一定为患者13.研究发现,水稻(雌雄同花)中存在一定“自私基因”R,它编码的毒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使不含R基因的雄配子50%致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型为Rr的植株自交后代中基因型比例为RR:Rr:rr=2:3:1B.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比例为R:r=1:3C.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比例为R:r=2:3D.若让该水稻种群随机交配,子代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14.某动物细胞中位于常染色体上有四对等位基因A/a、B/b、C/c、D/d。用两个纯合个体交配得F1,FA.B.C.D.15.雄性动物的精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下列关于某二倍体雄性动物(2N=24)细胞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Ⅱ后期与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的核DNA数相同,染色体数不相同B.若在正常分裂的细胞中观察到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C.若在正常分裂的细胞中观察到24条染色体,则该细胞不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D.正常分裂的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等于核DNA数16.鸽子从出生到成年,雌雄个体在外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仅凭肉眼难以区分性别。已知雌性鸽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鸽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在鸽子中Z染色体的复等位基因,BA(灰红色)对B(蓝色)为显性,B对b(巧克力色)为显性。现有一只灰红色鸽子和一只蓝色鸽子交配,后代中出现了一只巧克力色的个体。则子代蓝色、灰红色与巧克力色鸽子的性别分别是()A.不能确定、雌性、雌性 B.雄性、雌性、雄性C.不能确定、不能确定、雌性 D.不能确定、雄性、雄性17.分别用含有32P和14C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含32P或含14C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用32P或14C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暂保温,再进行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元素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32P标记组,沉淀物中放射性明显高于上清液B.14C标记组,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放射性均较高C.32P标记组,32P只存在于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中D.14C标记组,14C存在于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18.细胞中出现的异常mRNA被SURF复合物识别而发生降解的过程被称为NMD作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该机制能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的转录产物以防止毒性蛋白的产生。图中异常mRNA与正常mRNA长度相同,AUG、UAG分别表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异常mRNA经NMD作用,可以获得六种小分子化合物B.SURF复合物能识别异常mRNA的终止密码子C.异常mRNA控制合成的毒性蛋白与正常m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相同D.异常mRNA产生的原因是DNA发生了碱基对的增加,使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19.日节律是动物普遍存在的节律性活动,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以24h为周期的日节律形成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蛋白和T蛋白形成的二聚体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X蛋白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不完全相同C.白天T蛋白的降解可导致X蛋白减少从而使动物表现日节律现象D.晚上P蛋白和T蛋白的合成受细胞内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20.雄蚕食桑少、产丝率比雌蚕高20%左右,但普通蚕(图1)难以通过外形判断其性别,故研究者制作了一套雌蚕和雄蚕的平衡致死系统(图2),利用二者互相交配或者与其他野生型蚕交配,最终实现只养雄蚕。图3表示某特殊蚕的染色体和基因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l1和l2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而言,是隐性基因B.图2中雄蚕与野生雌蚕交配,后代雌蚕全部死亡C.图2中雌雄蚕互相交配,其子代雄蚕的染色体组成与图2中的雄蚕相同D.如果用图3中雌蚕替代图2中雌蚕,不能实现与图2中雌蚕相同的功能2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中有很多类型的患儿都是父母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异常所致。下图为某个体产生的四个精细胞,有关这些细胞的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四个精细胞可能由同一个精原细胞产生B.④配子出现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C.①配子出现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所致D.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2.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Aa)与一只残翅雌果蝇(aa)杂交,因一方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产生一只三体长翅雄果蝇(A/a基因位于三体所在染色体上)。已知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染色体中随机两条配对,剩余一条染色体随机分配至细胞一极。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不考虑基因突变),让其与残翅雌果蝇测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体长翅雄果蝇的产生可能是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的B.三体长翅雄果蝇的产生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C.如果测交后代中长翅:残翅=5: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D.如果测交后代中长趣:残翅=3: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23.人类脆性X综合征(FX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该病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F基因中特定的序列重复导致的,女性携带者50%患病。下图为甲病(单基因遗传病)和FXS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Ⅲ-13携带FXS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4C.只考虑甲病,Ⅱ-8和Ⅲ-9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3D.可通过羊水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手段对FXS进行检测和预防24.假设某海岛上分趾海龟占75%(WW占25%,Ww占50%),连趾海龟(ww)占25%。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的个体数每年减少20%,连趾海龟的个体数量保持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第2年,该海龟种群w的基因频率是9/17B.基因W与w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C.食物缺乏直接作用的是海龟个体的基因型D.若长期处于食物缺乏状态,该种群发生进化25.某昆虫的绿翅(A)对黄翅(a)为显性,若翅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分别在春季和秋季调查某地该昆虫种群绿翅的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A的基因频率。若春季绿翅的表现型频率为X1、A的基因频率为Y1,秋季绿翅的表现型频率为X2、A的基因频率为Y2,则下列预测中不合理的事()A.绿翅的表现型频率X1>X2B.a的基因频率(1-Y1)<(1-Y2)C.春季Aa的基因型频率为2Y1(1-Y1)D.秋季AA的基因型频率为2Y2-X2二、综合题26.胆固醇是体内一种重要脂质,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1)细胞中的胆固醇可以来源于血浆。人体血浆中含有的某种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以外的组织细胞(靶细胞)中,以满足这些细胞对胆固醇的需要。a.LDL能够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与其结构中的与靶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直接相关。b.LDL通过途径①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经过脱包被作用后与胞内体(膜包裹的囊泡结构)融合。由于胞内体内部酸性较强,LDL与受体分离,胞内体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含有受体的小囊泡,通过途径②回到细胞膜被重新利用。含有LDL的胞内体通过途径③,增加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含量。(2)当细胞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时,会抑制LDL受体基因表达以及从而使游离胆固醇的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27.细胞呼吸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分为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同时,细胞呼吸反应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以合成氨基酸、脂肪等(如图2所示)。因此,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过程将糖类、蛋白质,脂质的代谢过程联系起来。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可知,糖酵解的过程发生在(填场所),(填“需要”或“不需要”)氧气的参与。参与柠檬酸循环的柠檬酸合成酶经合成加工后将被转运到中发挥作用。(2)据图2可知,Ca2+经由内质网腔进入线粒体的运输方式是,并参与调控阶段反应,影响脂肪合成。三、非选择题组28.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Ⅰ.上图是在20℃条件下,A、B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1)在较长时间的连续阴雨环境中,A、B两种植物相比,受影响较大的是植物。(2)当光照强度为8klax时,比较A、B两种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速率MA、MB和有机物的合成速率NA、NB的大小,结果应分别为MAMB、NANB(填“>”、“<”或“=”)。(3)当光照强度大于7klax后,B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此时要想再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可改变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和。

Ⅱ.科学家通过对绿色植物转换的研究知道:绿色植物利用的CO2来自于外界和呼吸作用两个方面。已测得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为0.6mmol/h,现用红外线测量仪在恒温、不同光照下测得如下的数据。表中数据为测得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速率,用CO2的消耗速率表示,单位为mmol/h。外界CO2浓度/mmol光照强度/klax2.43.64.86.010.60.60.60.621.82.73.64.5(4)当光照强度为2klax、外界CO2浓度为4.8mmol时,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为3.6mmol/h,此时植物从外界吸收的CO2为mmol/h。(5)当光照强度为1klax时,实际光合作用速率都为0.6mmol/h,原因是。四、综合题29.水稻(2n=24)是两性花,可进行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研究人员通过γ射线诱变获得了一株雄性不育水稻突变体。回答下列问题:(1)野生型水稻在产生花粉的时候,1个花粉母细胞(相当于精原细胞)的细胞核DNA经过次复制,细胞经过次连续的分裂,产生个子细胞。在减数分裂Ⅰ中期,细胞中可以观察到个四分体。子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精子,包裹在花粉粒中,脂质是花粉粒外壁(花粉壁)的重要成分。(2)测序结果显示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脂质转运蛋白编码基因LTP突变为ltp是导致雄性不育的原因。与野生型相比,转录非模板链变化如图1,发生了碱基对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从左往右看,与野生型相比,开始出现差异的氨基酸是(写出氨基酸的变化)。(3)将完整的LTP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融合转入突变体中,突变体育性恢复,根据,可推测LTP蛋白定位于花药绒毡层细胞的细胞膜。进一步将不同的融合基因分别导入水稻原生质体,观察在细胞中的定位,结果如下表。融合蛋白类型定位细胞膜内质网注:SP为蛋白质N端信号肽,TM为C端跨膜区已知完整的融合蛋白含有SP和TM区段,缺少区段的LTP蛋白不能定位到细胞膜上,而突变LTP蛋白即使完整,依然不能正确定位,推测突变使该区段丢失而导致功能障碍。30.小鼠的毛色是由小鼠毛囊中黑色素细胞合成的色素控制的。酪氨酸是合成色素的前体物,酪氨酸在酪氨酸激酶作用下可以合成多巴醌,B基因控制酪氨酸激酶的合成,b基因无法控制酪氨酸激酶的合成,表现为白化小鼠。D基因可以表达黑色素合成酶,将多巴醌合成黑色素,d基因无法表达黑色素合成酶,多巴醌会转化成棕黄色素。B基因与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1)为探究某只白化雌鼠是否能表达出黑色素合成酶,选用基因型为Bbdd的雄鼠与该雌鼠杂交,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说明该白化雌鼠不能表达黑色素合成酶。(2)在实验室种群中,小鼠始终自由交配,经多代培养后,种群中棕黄色小鼠占全体小鼠的比例为31.36%,黑色小鼠占全体小鼠的比例为32.64%,则B基因频率为。从该种群中随机选取一只黑色雌鼠和一只棕黄色雄鼠交配,产生的子代为白化雌鼠的概率是。(3)科研人员在上述种群中发现了一只褐色雌鼠甲和一只褐色黑色相间的雌鼠乙。经过基因检测发现控制褐色性状的基因Avy的表达产物可以抑制多巴醌合成黑色素,并使多巴醌转化为褐色素。黑褐相间小鼠体内存在A基因的等位基因A,A基因的表达产物也可以催化合成褐色素,但受毛囊周期调控,毛囊退化时,A基因不表达,毛囊生长时,A基因表达。A基因表达不受毛囊周期调控,Avy基因和A基因的表达互不干扰。推测基因型为AvyABBDD的小鼠表型为,理由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解答】A、该多肽中的O和N分别位于羧基和氨基上,肽键上还同时含有O和N,A错误;B、该多肽内的R基均不含O和N,所以R基中不含有氨基和羧基,在多肽的两端,一端含有一个氨基,另一端含有一个羧基,B错误;C、根据氨基酸的结构可知,S位于R基上,C正确;D、由题意可知,该多肽含有y个氨基酸,该多肽合成过程中失去y-1个水,形成y-1个肽键,所以该多肽链彻底水解时,断裂的肽键数为y-1,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1、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上同时连接了一氢原子和一个R基团,根据R基不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为21种。

2、蛋白质的相关计算规律:

(1)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

(2)若已知多肽中氮原子数为m,氨基个数为n,则缩合为该多肽的氨基酸数目为m-n+肽链数;

(3)蛋白质分子中氨基数=R基上氨基数+肽链数=各氨基酸中氨基总数-肽键数;

(4)蛋白质分子中羧基数=R基上羧基数+肽链数=各氨基酸中羧基总数-肽键数;

(5)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的总数-脱水水分子数=R基上的O原子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

(6)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的总数=R基上的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

(7)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个数-脱去的水分子数×18。

2.【答案】B【解析】【解答】A、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与mR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核糖、磷酸和4种含氮碱基,共6种产物,A错误;B、核膜上的核孔对物质的进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可以让蛋白质和此种特殊的RNA有选择性的进出,B正确;C、由题干可知,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不能翻译成蛋白质,C错误;D、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核内合成,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1、RNA的基本单位为核糖核苷酸,由于RNA中含有4种含氮碱基,因此RNA彻底水解可以得到:核糖、磷酸、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共6种物质。

2、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一般可以允许蛋白质和RNA分子进出,但是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3.【答案】D【解析】【解答】A、由图中所示可知油质体内的是油,而油脂是植物的储能物质,淀粉也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A正确;B、由图可知油质体是油在内质网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积累而形成的,B正确;C、由图可知该内质网为光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含有合成磷脂的酶,可合成磷脂分子,C正确;D、油脂可与苏丹III染液反应显色为橘黄色,与苏丹Ⅳ反应为红色,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其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2、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4.【答案】C【解析】【解答】①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细胞内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①正确;②氨基酸形成多肽时,产物水由氨基中脱出“-H”和羧基中脱出“-OH”结合而成,故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②正确;③有氧呼吸时,产物H2O中的氢一部分来自葡萄糖,一部分来自原料水中的氢,③错误;④光反应中,H2О在光下分解,所产生的NADPH参与暗反应中,用于C3的还原过程,④正确;⑤贮藏中的种子比较干燥,自由水的含量相对较少,代谢比较微弱,以保持休眠状态,⑤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3项,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其主要功能:

(1)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其主要功能:细胞内良好的溶剂,维持体液环境,参与许多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结合水:细胞内的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它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的关系: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新陈代谢旺盛,但抗逆性较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小,新陈代谢缓慢,但抗逆性较强。5.【答案】A【解析】【解答】A、大分子物质在被细胞胞吞前,需要先被受体识别再结合,A错误;B、动力蛋白将有被小泡与细胞膜割离类似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C、囊泡运输过程存在膜的融合与割离,会导致某些生物膜的成分更新和面积的变化,C正确;D、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是膜流动性的具体体现。胞吞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膜外表面的糖被识别,消耗能量进入细胞内的方式。胞吞作用是通过细胞膜内陷,将细胞外的大分子或是颗粒物质包裹成膜泡运进细胞的过程。胞吐作用是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除细胞细胞分泌时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使大分子物质排到膜外,因此膜的成分会发生变化。6.【答案】A【解析】【解答】A、调整气体比例是为抑制荔枝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低氧条件下,荔枝的呼吸作用最低,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储存时间,A错误;B、低温可使酶的活性降低,减少荔枝及其附着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B正确;C、适当剂量的短时辐射处理能延长荔枝的储存时间,是因为辐射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杀死微生物,C正确;D、荔枝果实表面涂膜,可在果实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阻止氧气进入,降低有氧呼吸强度,有利于荔枝果实的储存,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1、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O2的浓度、CO2的浓度和含水量等。

2、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粮食贮藏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CO2浓度较高)和干燥;

(2)水果贮藏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CO2浓度较高)和一定湿度。

(3)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4)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5)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6)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7)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7.【答案】C【解析】【解答】A、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A错误;B、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多于无氧呼吸,而集训后跑步爱好者在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增强,故骨骼肌中每克葡萄糖产生的ATP减少,B错误;C、图中乳酸浓度增加,说明无氧呼吸增强,C正确;D、受训者无氧呼吸增强,但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糖酵解)反应式: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场所为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场所为线粒体内膜。

2、动物的无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2C3H4O3)+4[H]→2C3H6O3(乳酸),场所为细胞质基质。8.【答案】C【解析】【解答】A、分析题意,H2S能提高拟南芥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含量,而叶绿素能够吸收传递、转化、利用光能,故在一定范围内提高H2S的含量,可以有利于拟南芥光合作用的进行,A正确;B、H2S能提高拟南芥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含量,而镁离子参与构成叶绿素,故正常条件下,施用H2S和含镁的肥料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合成,B正确;C、光合作用不会随之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一直增加,达到光饱和点后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影响因素可能是酶等制约,C错误;D、在干旱条件下,H2S还可以促进RCA(参与二氧化碳固定的酶)的合成,通过促进暗反应而提高光合速率,故在干旱条件下,施用H2S组比对照组拟南芥的长势要好,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1、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阶段:

①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上。

②条件:光照、色素、酶等。

③物质变化:叶绿体利用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成NADPH和O2,同时促成ADP和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ATP、NADPH中的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阶段:

①场所:叶绿体内的基质中。

②条件:多种酶参加催化。

③物质变化:①CO2的固定:CO2与植物体内的C5结合,形成C3。②C3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葡萄糖和C5。

④能量变化: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强度也随着加强,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加。

(2)CO2: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只有当环境中的CO2达到一定浓度时,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3)温度:温度可以通过影响暗反应的酶促反应来影响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光合作用加强,温度过高时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4)水分: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水分还能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内,如夏季的“午休”现象。

(5)矿质元素: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N是光合酶的组成成分,P是ATP分子的组成成分等等。9.【答案】C【解析】【解答】A、TdR为DNA合成抑制剂,S期进行DNA的复制,故培养液中加入TdR后,S期细胞DNA复制中断,A正确;B、阻断Ⅰ:要使细胞都停留在图乙所示S期,应将细胞培养在含有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的培养液中,培养时间不短于G2+M+G1的时间总和,B正确;C、解除:更换正常的新鲜培养液,培养的时间应控制在大于S,小于G2+M+G1范围之间这样大部分细胞都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1~S期,C错误;D、经过上图中的三步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应停滞在细胞周期的G1/S期交界处,从而实现细胞周期的同步化,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

(1)G1期: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如DNA聚合酶等)和核糖体增生。

(2)S期:完成DNA复制——每条染色体上1个DNA复制为2个DNA,且两个DNA位于两条染色单体上,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连在一起。

(3)G2期:合成有丝分裂必需的蛋白质——如用于形成纺锤丝。

2、有丝分裂期的特点:(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不变。(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不变。(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DNA数目不变。(4)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减半,DNA数目减半恢复到体细胞染色体与DNA数目。10.【答案】A【解析】【解答】A、若阻止细胞膜上受体蛋白基因表达,就不能抑制靶细胞的不正常分裂,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A错误;B、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因此容易扩散转移,B正确;C、题意显示,复合物的转移诱导了靶细胞基因的表达,据此可知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间的信息传递,C正确;D、由题意“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可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11.【答案】B【解析】【解答】A、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DNA进行复制,DNA数目增加,故Ⅱ-2在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CGG)序列增加,A正确;B、Ⅱ-2细胞一条染色体中(CGG)序列重复次数为197次,其重复次数可能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可能会超过200次,会被甲基化而阻断转录过程。另一条染色体中重复次数可能不会超过200次,会产生两种编码F蛋白的mRNA序列,B错误;C、Ⅱ-2含有来自I-1的(CGG)197重复序列,(CGG)序列重复次数会随着细胞分裂而增加,重复次数增加至200以上时,该序列就会被甲基化而阻断转录过程,则Ⅱ-2所生育的男孩有患该病的风险,C正确;D、(CGG)序列重复次数会随着细胞分裂而增加,Ⅲ-l的致病基因F来自Ⅱ-2,I-2(CGG)序列重复次数较低,Ⅱ-2的致病基因F来自I-1,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1、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为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X一种;雄性的性染色体为XY,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且含X的精子数∶含Y的精子数=1∶1。含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后代为雌性,含Y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后代为雄性,性别比例约为1∶1。

2、题图中Ⅰ-1为男性、X染色体上(CGG)序列重复次数为197次;Ⅰ-2为女性,两条X染色体上(CGG)序列重复次数分别为7、8次;Ⅱ-2为女性,两条X染色体上(CGG)序列重复次数分别为7、197次;Ⅲ-l为男性,X染色体上(CGG)序列重复次数为210次。12.【答案】D【解析】【解答】A、若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目是23,则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也是23,但是在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导致最终形成的卵细胞并不一定有23条染色体,则所生孩子染色体数目不一定是46,A错误;B、若第二极体的染色体数目是22,则有可能在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发生变异,若在减数分裂Ⅰ出问题,则卵细胞和第二极体(若第二极体是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所生孩子染色体数目则为45条,若在减数分裂Ⅱ出问题,且第二极体是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则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4条,所生孩子染色体数目为47条,B错误;C、若第二极体有一个A基因(若第二极体是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可能是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则卵细胞中仍然含有一个a基因,则所生儿子患病,若第二极体有一个A基因(若第二极体是第一极体形成的),则卵细胞中仍然含有一个a基因,则所生儿子患病,C错误;D、已知母亲基因型为XAXa,而第一极体有两个A基因则说明次级卵母细胞中有两个a基因,而父亲只能传给儿子Y染色体,则所生儿子一定为XaY,为患者,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分裂Ⅰ过程: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个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1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1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1个卵细胞+3个极体。13.【答案】C【解析】【解答】A、分析题意,水稻(雌雄同花)中存在一定“自私基因”R,它编码的毒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使不含R基因的雄配子50%致死,由此可知基因型为Rr的植株自交,产生的雌配子为R:r=1:1,产生的雄配子为R:r=2:1,则后代中基因型比例为RR:Rr:rr=2:3:1,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1:1,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雌配子全为r,则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比例为R:r=1:3,B正确;C、考虑致死,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1:1,其中不含R基因的雄配子50%致死;基因型rr的群体不受影响,产生r的比例为1/2,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致死配子所占比例为1/2×1/2×1/2=1/8,产生R雄配子的比例为1/2×1/2=1/4,产生r雄配子的比例为1-1/8-1/4=5/8,R:r=2:5,C错误;D、分析题意,水稻(雌雄同花)中存在一定“自私基因”R,它编码的毒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使不含R基因的雄配子50%致死,由此可知,若让该水稻种群随机交配,子代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依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RR、rr的水稻能正常形成精子与卵细胞。基因型为Rr的水稻能正常形成R:r=1:1的卵细胞,产生的精子种类及比例为R:r=2:1。14.【答案】C【解析】【解答】F1测交,即F1×aabbccdd,其中aabbccdd个体只能产生abcd一种配子,而测交结果为aabbCcdd∶AaBbccDd∶aaBbCcdd∶AabbccDd=1:1:1:1,说明F1的产生的配子为abCd、ABcD、aBCd、AbcD,其中A、D、c连锁在一起、a、d、C连锁在一起,与B、b自由组合。说明A、D、c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d、C在其同源染色体上,B、b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1、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5.【答案】D【解析】【解答】A、减数分裂Ⅰ结束,细胞中的染色体为体细胞的一半、核DNA与体细胞相同,Ⅱ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加倍、核DNA不变,与体细胞相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也与体细胞相同,而核DNA是体细胞的两倍,因此减数分裂Ⅱ后期与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的核DNA数不同,染色体数相同,A错误;B、若在正常分裂的细胞中观察到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B错误;C、若在正常分裂的细胞中观察到24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可能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D、正常分裂的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后,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等于核DNA数,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加倍。(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不变。(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不变。(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DNA数目不变。(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减半,DNA数目减半恢复到体细胞染色体与DNA数目。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分裂Ⅰ过程: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16.【答案】C【解析】【解答】若亲本中灰红色为雌性(ZBAW),则蓝色个体为雄性(ZBZb),后代中可出现巧克力色的个体(ZbW),即子代灰红色、蓝色与巧克力色的性别可能分别是雄性、雌性、雌性;若亲本中灰红色为雄性(ZBAZb),则蓝色个体为雌性(ZBW),则后代中也可能出现巧克力色的个体(ZbW),即子代灰红色、蓝色与巧克力色的性别可能分别是雄性和雌性、雄性、雌性。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1、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2、依据题意可知,雌性鸽子中:灰红色的基因型为ZBAW,蓝色的基因型为ZBW,巧克力色的基因型为ZbW;雄性鸽子中:灰红色的基因型为ZBAZBA、ZBAZB、ZBAZb,蓝色的基因型为ZBZB、ZBZb,巧克力色的基因型为ZbZb。据此答题。17.【答案】D【解析】【解答】AC、32P标记组中,32P存在于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随DNA分子进入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只有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A、C正确;B、14C标记组中,14C存在于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中,32P随DNA分子进入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14C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故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放射性均较高,B正确;D、由于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的原料全部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蛋白质中不存在14C,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T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S或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实验结果:S的噬菌体,放射性出现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中出现沉淀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沉淀物中有少量蛋白质外壳;P的噬菌体放射性出现在沉淀物中,若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保温时间过长是大肠杆菌裂解,也可能是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侵染不充分。

18.【答案】B【解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异常mRNA被SURF复合物识别而发生降解形成核糖核苷酸的过程是NMD作用,因此异常mRNA经NMD作用的产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A错误;B、由图示可知,SURF只能识别异常mRNA的终止密码子,B正确;C、由于异常mRNA中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因此其合成的毒性蛋白的分子质量小于正常m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质量,C错误;D、由图示可知,异常mRNA与正常mRNA长度相同,故异常mRNA产生的原因是转录它的基因发生碱基对替换造成的,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1、RNA初步水解的产物是其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核糖、磷酸和4种含氮碱基。

2、分析题图:异常mRNA的中间部位出现一个终止密码子UAG,NMD作用能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的转录产物以防止毒性蛋白的产生。19.【答案】C【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若T蛋白和P蛋白均在晚上合成时,则在细胞质中形成二聚体P-T蛋白,并经核孔到细胞核中发挥作用,A正确;B、X蛋白基因的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是A-U、T-A、G-C、C-G,翻译时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即A-U、U-A、G-C、C-G,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不完全相同,B正确;C、据分析可知,白天时,T蛋白降解,T蛋白缺乏时P蛋白降解,X蛋白积累量增加,动物表现出日节律现象,C错误;D、据图可知,晚上P蛋白和T蛋白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会在细胞质内结合形成P-T蛋白二聚体,二聚体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抑制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减少二聚体的形成,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晚上,T蛋白基因和per蛋白基因转录和翻译出T蛋白和P蛋白,T蛋白和P蛋白结合形成的P-T蛋白二聚体,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抑制T蛋白基因、per蛋白基因和X蛋白基因的转录,从而减少二聚体的形成,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白天时T蛋白降解,P蛋白因缺少T蛋白也降解,X蛋白积累,动物表现出日节律现象。20.【答案】D【解析】【解答】A、l1和l2基因是致死基因,根据题目分析为图2雄蚕基因型的个体存在,所以对于野生型基因+而言是隐性基因,A正确;B、图2中雄蚕与野生雌蚕交配,后代雌蚕基因型为Zl1+W、Z+l2W,致死基因和未改造的W染色体结合死亡,B正确;C、图2中雌雄蚕互相交配,其子代雄蚕Zl1+Zl1+,染色体上相同位点均为致死基因,个体死亡;Zl1+Z+l2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型与图2中的雄蚕相同,C正确;D、图3中雌蚕与图2中雌蚕只是致死基因改变,l1变成l2,其染色体其他结构与组成相同,所以能实现与图2中雌蚕相同的功能,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在基因传递过程中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2、依据题意和题图分析可知,平衡致死系统中利用染色体变异选育雄蚕进行生产,当染色体等位基因上都为致死基因或者致死基因和未改造的W染色体结合均会致死。21.【答案】A【解析】【解答】A、从图中基因及染色体的关系来看,A、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B基因在另一条与之同源的染色体上,而D,d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①②③④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A正确;B、④配子(A与B颜色不同)出现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所致,B错误;C、①配子出现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移接到了d所在的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易位,C错误;D、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自由组合,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答案为:A。

【分析】如何判断不同的精子是否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①如果在四分体时期,不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则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2种精子细胞。

②如果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则一个精原细脆形成4个、4种精子细胞。

③若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完全相同,则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④若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恰好“互补”,则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⑤若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有的相同,有的互补,只能判定可能来自同一个生物不同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22.【答案】D【解析】【解答】A、根据分析,三体长翅雄果蝇可能是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精子导致的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精子导致的,A正确;B、根据分析,三体长翅雄果蝇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的卵细胞导致的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含a、a基因的复制关系的卵细胞导致的,B正确;C、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5:1,C正确;D、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1:1,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原因是杂合长翅雄果蝇A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变异,含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产生了含AA的精子。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种:①Aaa由含有a基因的卵细胞和含有Aa基因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Aa基因的精子产生的原因是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有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②Aaa由含有aa基因的卵细胞和含有A基因的精子发育而来。其中含有aa基因的卵细胞产生的原因是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或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23.【答案】B【解析】【解答】A、患甲病的I-3和I-4生了一个不患甲病的Ⅱ-10,则该病为显性遗传,又由于父亲患病而女儿表现正常,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B、Ⅲ-13患甲病,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由于FXS是由X染色体上的F基因中特定的序列重复导致的,女性携带者50%患病,50%正常,正常的Ⅱ-8,可能为1XFXF:1/2XFXf,即XFXF:XFXf=2:1,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XF:Xf=5:1,Ⅱ-9为XFY,故Ⅲ-13的基因型可能有两种,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AaXFXF:AaXFXf=5:1,Ⅲ-13携带FXS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B错误;C、只考虑甲病,Ⅱ-8为aa和Ⅱ-9为1/3AA、2/3Aa,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2/3)×(1/2)=1/3,C正确;D、羊水检查属于产前诊断的方法之一,可通过羊水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手段对FXS进行检测和预防,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

(1)排除或确定伴Y遗传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病;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首先确定显隐性: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

③如没有典型系谱,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

(3)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女儿患病为常隐”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女儿正常为常显”

③“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最可能为“X隐”(女病男必病)

④“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可能为“X显”(男病女必病)

⑤“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无女性患者”――最可能为“伴Y”(男性全为患者)

24.【答案】C【解析】【解答】A、假设第一年海龟数量为100只,则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5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只,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的个体数每年减少20%,即第二年时,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25×20%=2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50-50×20%=4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数量稳定不变,仍为25只,所以w=(25×2+40)÷(20+40+25)×2=9/17,A正确;B、基因W与w为等位基因,其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C、食物缺乏直接作用的是海龟个体的表现型,C错误;D、若长期处于食物缺乏状态,W基因频率降低,该种群发生进化,D正确。故答案为:C。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对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通过基因型个数计算基因频率:

方法: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此种基因的个数/(此种基因的个数+其等位基因的个数)

(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方法: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

遗传平衡定律:一个群体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群体中各个体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用数学方程式可表示为:(p+q)2=1,p2+2pq+q2=1,p+q=l。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如A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如a的频率,AA的频率为p2,aa的频率为q2,Aa的频率为2pq。运用此规律,已知基因型频率可求基因频率;反之,已知基因频率可求基因型频率。

25.【答案】C【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绿翅在春季为有利性状,在秋季为不利性状,故X1>X2,A正确;B、在春季,a黄翅的基因频率为1-Y1,到秋季,a黄翅的基因频率为1-Y2,由于在秋季,黄翅为有利性状,故(1-Y1)<(1-Y2),B正确;C、由题意可知,在春季,绿翅(AA、Aa)频率为X1,A的基因频率为Y1,则Y1=2×AA%+AaD、由题意可知,在秋季,绿翅(AA、Aa)频率为X2,A的基因频率为Y2,则=Y2=2×AA%+Aa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对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通过基因型个数计算基因频率:

方法: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此种基因的个数/(此种基因的个数+其等位基因的个数)

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方法: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

遗传平衡定律:一个群体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群体中各个体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用数学方程式可表示为:(p+q)2=1,p2+2pq+q2=1,p+q=l。其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如A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如a的频率,AA的频率为p2,aa的频率为q2,Aa的频率为2pq。运用此规律,已知基因型频率可求基因频率;反之,已知基因频率可求基因型频率。

26.【答案】(1)载脂蛋白B;B胞吞;进入溶酶体,被水解酶降解,释放到细胞质基质(2)抑制乙酰CoA还原酶的活性,促进胆固醇的储存【解析】【解答】(1)a.据图可知,LDL能够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与其结构中的载脂蛋白B能与LDL受体特异性结合直接相关。b.LDL属于大分子,通过靶细胞膜的方式是胞吞。由图可知,含有LDL的胞内体通过途径③进入溶酶体,溶酶体中含多种水解酶,能将其降解,释放到细胞质基质,增加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含量。(2)根据题图可知,当细胞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时,会抑制LDL受体基因表达以及抑制乙酰CoA还原酶的活性,促进胆固醇的储存,从而使游离胆固醇的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分析】1、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要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比较: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等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胞吞与胞吐主要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7.【答案】(1)细胞质基质;不需要;线粒体基质(2)协助扩散;有氧呼吸第二(柠檬酸循环)【解析】【解答】(1)根据图分析,糖酵解的过程是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需要氧气的参与。柠檬酸循环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参与柠檬酸循环的柠檬酸合成酶经合成加工后将被转运到线粒体基质发挥作用。(2)据图2可知,Ca2+经由内质网腔进入线粒体的过程不消耗能量,是协助扩散的过程;图2中Ca2+进入线粒体基质参与调控柠檬酸选好过程,即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糖酵解)反应式: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场所为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场所为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中并不产生能量:

(1)2丙酮酸(2C3H4O3)+4[H]→2C3H6O3(乳酸),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2)2丙酮酸(2C3H4O3)+4[H]→2C2H5OH(酒精)+2CO2,场所为细胞质基质。28.【答案】(1)A(2)=;>(3)适当提高温度;适当增加CO2浓度(4)3(5)当光照强度为1klax时,光照强度较低限制了光合作用,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中所需的CO2全部由呼吸作用提供【解析】【解答】(1)根据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得知:光照强度小于8klx时,B植物光合作用强度>A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光照强度大于8klx时,B植物光合作用强度<A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因此,B植物更适于在弱光生长,故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A、B植物相比,受到影响较大的是A植物。(2)当光照强度为8时,A、B植物表观光合作用强度相等为6,所以MA=MB,A植物的呼吸强度为4,B植物的呼吸强度为2,所以A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NA=6+4=10,B植物有机物合成速率NB=6+2=8,所以NA>NB。(3)温度影响酶的活性,C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也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所以适当提高温度和适当增加CO2浓度可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4)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为0.6mmol/h,当光照强度为2klax、外界CO2浓度为4.8mmol时,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为3.6mmol/h,此时植物从外界吸收的CO2为3.6-0.6=3mmol/h。(5)当光照强度为1klax时,光照强度较低限制了光合作用,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中所需的CO2全部由呼吸作用提供,所以当光照强度为1klax时,实际光合作用速率都为0.6mmol/h。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