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23学习目标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和优越性
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项制度的内涵与关系
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导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克服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建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人类社会必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并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做出了基本构想,即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共同占有;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利益为前提进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以及消灭阶级对立,建立自由人联合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践,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形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生产资料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地位,逐步发展起非公有制经济和按要素分配等分配方式,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日臻完善。本章将主要介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123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阐述了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6.1.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建立起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6.1.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在所有制方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的发展;
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主体,鼓励资本、技术、土地、知识、管理、数据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在经济体制方面,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的概括,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概括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重要发展和深化。6.1.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内涵: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三项内容集中体现了生产、分配、交换之间的辩证统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三项基本经济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协调。6.1.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经济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宏观经济管理制度、财政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外经济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构成的完整制度体系。6.1.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所有制结构的优势:
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际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主体作用,发挥在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有利于调动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激励创新创业、增加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互促、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6.1.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分配制度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致富,使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6.1.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信息灵敏、调节灵活、激励有效、平等开放的优势,提高经济的活力和效率。有利于更好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整体协调、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保障公平、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6.1.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123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涵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处于核心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生产资料由谁控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经济再生产环节如何运行,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如何确立等。生产资料所有制构成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在不同社会中,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相区别的根本标志。6.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主要规定:
一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共同富裕等都至关重要;
二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和创造力,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把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展、相互促进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途径。6.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涵混合所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我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本质区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6.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排除私人特权,建立起平等关系;
生产资料是广大劳动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进自身物质利益的基本条件,不再成为剥削手段;劳动者按照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分配消费品。
劳动者建立起互助合作、协调一致的经济关系,生产是为了满足共同需要,达到共同富裕;
6.2.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满足全体人民共同需要,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6.2.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第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6.2.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处于核心地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6.2.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国家所有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够适应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运用更加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二是能够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消除私有制导致的不平等地位和权利,消灭剥削。
三是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人,为共同利益进行合作生产,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2.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国家所有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够适应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运用更加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二是能够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消除私有制导致的不平等地位和权利,消灭剥削。
三是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人,为共同利益进行合作生产,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2.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与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从性质上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体现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是国家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是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社会化的一种实现形式,本质上是为整个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从地位和作用上来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则主要从事私营企业不愿经营的部门,弥补市场失灵。6.2.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现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主要集中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第二,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富裕,引导各种经济成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第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有效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及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第四,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6.2.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案例:国有经济主要存在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建立起一批重要的国有企业,一汽、二汽(汽车行业)、大庆、胜利(石油行业)、武钢、宝钢(钢铁行业)等等,都是国有企业的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兴建的重大工程项目,如长江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等,国有企业也都发挥了主导作用。近年来,国有企业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际竞争形势变化,在提升创新能力和进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取得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成果,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集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增强了我国综合实力,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创新后劲。与此同时,国资委聚焦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国有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为更好发挥国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夯实基础,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6.2.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经济具有共同的属性,即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消除了剥削,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之间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集体所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区别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化范围较小,只属于各集体经济单位的劳动者,生产经营成果和各种经济利益在集体范围内分配。集体所有制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态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新形态。6.2.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几种形式。6.2.3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支配和使用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现阶段,个体经济主要存在于城乡手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中。个体经济的存在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相适应,能够发挥增加就业、创造财富、活跃城乡商品交换、增加税收等积极作用。
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充分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私营经济在活跃市场和增加就业、促进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6.2.3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6.2.3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图6-12003-2019年中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全体就业人数的比重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外资经济是指国外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经中国政府批准,尊重中国主权,接受中国政府监督和监管,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中国境内开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外资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下运营的。中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主要有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三种。外资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解决资金不足、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进出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6.2.3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第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第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的需要。6.2.3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23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保障社会公平与促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的全部社会产品的分配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再生产需要而进行的必要扣除,包括用来补偿消耗的生产资料、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用来应付不幸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三个部分。二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进行的必要扣除,包括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三是在做了上述必要扣除之后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收入层面上,扣除的部分构成社会留存的积累基金,其规模与生产资料总量相对应;扣除后剩余的部分是消费基金,其规模与个人消费品总量相对应。6.3.1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采取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和分配形式。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这一指标衡量了一国的经济总量、生产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其人均值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国民收入最主要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不变,但在核算对象上则主要核算属于本国的经济单位所获得的收入,因此,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国外经济单位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加上本国经济单位在外国获得的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与此相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计算方法。国民收入的核算范围包括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生产活动”,不区分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这里的生产活动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生产劳动不同,仅指能够提供货物和服务从而获得收入的经济活动,并不涉及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源泉问题。6.3.1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所获得的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等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
初次分配以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参与生产和服务活动所形成的增加值为起点,形成各经济主体的原始收入,分为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
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原始收入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经常转移而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
第三次分配对收入分配结构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6.3.1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必须坚持这一分配制度是因为: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的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准确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的要求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还无法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也无法实行按需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发展多种分配方式。6.3.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不够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第一,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以活劳动为尺度,而不能以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为尺度。第三,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活劳动。第四,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劳动者能分配到的消费品也逐渐增加。按劳分配体现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并将劳动者的报酬与劳动贡献联系起来,同时反对平均主义和过大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发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维护分配公平。按劳分配还可以排除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分配的可能性,消除生产资料占有差别造成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6.3.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还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按劳分配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第二,按劳分配的中的“劳”是在市场上实现了的劳动,不能直接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直接尺度,只能以社会承认的商品价值量所还原的劳动量为尺度。第三,按劳分配主要采取货币工资形式,一般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第四,劳动者的收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还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联。6.3.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按劳分配并存的还有按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所有者根据对生产要素的额所有权参与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在这里,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与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必不可少的条件,要素所有者获得相应的报酬是要素所有权在分配上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
按要素分配的主要方式有:按资本要素分配,按知识、技术、信息、数据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等。6.3.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处理好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收入分配中的效率是指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激励更多要素投入社会生产,提高要素配置合理性,创造更多的财富。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则是指不同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分配权利和分配机会,并且分配规则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体现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6.3.3保障社会公平与促进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6.3.3保障社会公平与促进共同富裕123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与优势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经济体制,是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革命。6.4.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历史性成就:一是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优势。
二是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
三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四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五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力促进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6.4.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基本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相统一;
坚持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6.4.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可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一般性的特点,即作为主体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决策、风险自担;绝大多数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构成的完整市场体系;有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6.4.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与优势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运转的,不能脱离所有制而独立存在。市场经济同某种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就显示出特殊的社会属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本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一般属性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有机体,既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特征。6.4.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与优势优势:第一,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第二,有利于实施国家战略规划;第三,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第四,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第五,有利于构建平等互利的新型国际关系。6.4.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与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6.4.3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3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4社会资源配置有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主要方式,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两种资源配置方式通常结合运用,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自然禀赋条件下存在较大差异,派生出形态各异的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是在利润最大化动力驱使下由私人资本决定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不能改变私人资本的支配地位,也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能够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抑制了市场活力。6.5.1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6.5.1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指通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影响。6.5.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体现:第一,社会资源主要由市场配置,不受政府或计划配置。第二,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实行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第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均由市场调节。6.5.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这就要求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要求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必要作用。任何市场经济都不能完全离开政府管理,如制定市场规则、保护市场竞争、维持宏观经济平衡、提供社会服务等,政府需弥补市场缺陷、限制市场消极作用。其次,我国地域广、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灾害频繁的特殊国情,要求政府在解决不平衡、不协调,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上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目标无法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实现,必须发挥政府作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6.5.3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主要包括:规划统筹、宏观经济治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国有资产管理、环境保护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6.5.3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图6-22011-2022年中国对国防、教育、环保、金融监管的财政支出情况(亿元)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主要包括:规划统筹、宏观经济治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国有资产管理、环境保护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6.5.3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案例】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为政府的作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疫情防控中,传染病医院的建造、医疗物资的调配都是关系抗疫成败的关键问题。疫情发生后,我国以震惊全球的中国速度建设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彰显了国家对资源集中调配的能力和优越性。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不再是普通商品,而是成为满足特殊时期国家和社会特殊需要的短缺战略物资。解决口罩短缺问题一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依赖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但受产能有限、开工不足、民众抢购等因素影响,口罩在短期内出现价格高涨,很多人买不到或买不起的现象,严重影响疫情防控。另一种是通过政府的协调快速组织生产,增加口罩供给,同时按照不同岗位需要合理分配口罩,尽可能有效利用口罩的合理分配。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积极组织协调企业复工复产、扩大产能,增加供给、调节市场。截止到2020年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1.1亿只,日产量达到1.16亿只,分别是2020年2月1日的5.2倍和12倍,缓解了口罩供需矛盾,有效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的防护需要。医用物资和民生物资的高效生产调度,为遏制疫情蔓延提供了坚实物资保障。6.5.3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必须努力推动形成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根本制度前提,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从这一前提出发,必然要求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6.5.4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有效市场,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信息传递、激励创新、调节供求等方面的优势,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增强市场活力推进相关领域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有为政府,就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6.5.4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1.解释下列概念: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和优势?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思考题6.简述我国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和特点。7.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8.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9.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制度优势?1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1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思考题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23第一节 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国际上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
新发展理念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概念,内涵较窄;经济发展既强调财富量的增加,又强调经济质的提高,内容更广泛、更深刻,是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7.1.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又不等同于经济发展,“有增长无发展”将导致只有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没有实际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7.1.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单纯经济增长观:主要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研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增长阶段,认为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主要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观:在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关注经济结构变革、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等方面,认为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促进发展需要更广的目标和更多的手段,不能只盯着国内生产总值,而应着眼于包括公共部门、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发展等在内的整体发展。7.1.2国际上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观:是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7.1.2国际上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7.1.3新发展理念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1.3新发展理念123第二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应对国内国际经济条件变化、适应科技变化、满足人民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第三,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螺旋式上升发展规律,从量的积累阶段向质的提升阶段转变的必然要求。第四,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7.2.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7.2.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图7-12004-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内涵:高质量发展是指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7.2.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高质量发展在不同环节和领域由不同表现。
从供求关系看,高质量发展表现为供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高质量发展表现为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顺畅贯通;
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是各类市场主体都能获得更丰厚的收入,各种要素都能获得合理收入,并能充分反映市场评价的发展;
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是各环节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平稳的发展。7.2.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坚持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基本路径;把握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7.2.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总的要求:“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7.2.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7.2.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23第三节 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点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7.3.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概括起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7.3.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点一方面,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自给自足,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是国内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相辅相成。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必须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为支撑。7.3.3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123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的举措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平衡是不变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7.4.1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发挥比较优势;三是完善空间治理;四是保障民生底线。7.4.1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新时代我国将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突破进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7.4.2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案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于2019年2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举措。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处东海之滨,西邻香港、澳门,北靠广东省广州市,南接深圳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湾区之一,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世界四大湾区。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超2.8万亿元;大湾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拥有超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器和近1.5万家投资机构;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如今,这片5.6万平方公里、覆盖约8600万人口的热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通信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7.4.2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发挥双控制度对节约能源、防治污染的积极作用。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支出比重,对特殊功能区和落后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公共服务平台。7.4.3区域协调发展的举措1.解释下列概念: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2.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是有机统一的整体?3.我国为什么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4.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5.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工作是什么?7.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和战略要点是什么?8.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有哪些?思考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与保障体系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治理1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的必要性和目标2宏观经济治理的手段3
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基本经验
新发展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空新特点4科学的宏观经济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不可或缺的条件。宏观经济治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因为在社会分工和协作关系日益复杂的条件下,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对经济进行有效治理。宏观经济治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宏观经济治理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宏观经济治理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实施宏观经济治理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些任务通过对从不同方面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的具体指标进行调控来实现。这些具体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8.1.1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治理的必要性和目标经济手段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治理最主要的手段,经济手段主要包括发展规划和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就业政策等。法律手段是指国家可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治理。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来调控经济的运行,行政手段是宏观经济治理的辅助性手段。8.1.2宏观经济治理的手段
【案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为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务院、财政部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给予税费优惠政策、出台普惠性降费政策,同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障投资率水平平稳过渡,抵御疫情冲击,助力经济恢复。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超预期提供流动性、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一系列调控手段密集起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注入更多流动性。8.1.2宏观经济治理的手段第一,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经济治理两种手段。第二,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第三,坚持短期治理与长期治理相结合。第四,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第五,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第六,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七,坚持宏观治理与微观监管相结合。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环保志愿者招聘
- 2024年酒店餐饮业通风系统安装与运营管理合同正规范本3篇
- 咖啡馆装修工程协议
- 2025年度幼儿足球比赛组织合同3篇
- 消防工程垫资施工协议
- 公共场所绿化带围墙修建合同模板
- 矿山绿化压桩施工合同
- 2024年适用:综合抵押借款协议3篇
- 员工晋升通道设计
- 项目合作实施合同
- 基于PLC的自动门控制系统
- 草皮铺设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智能净水器控制系统设计
- DK77系列线切割机床使用说明书(电气部份)_图文
- 俄罗斯联邦政府第782号决议 电梯安全技术规程(2009版)
- 天津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规定
- CNAS-TRC-014_2018《能源管理体系(EnMS)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建立方法及认证审核》
- 旋转式滤水器控制系统设计1
- 考试焦虑及相关因素研究
- 岗位风险告知卡(40个风险点)
- 质量体系审核不符合项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