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训练三(解析版)(统编版必修上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须知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时,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3-24高一上·河南周口·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素有“诗仙”之誉,在我国各代浩若星辰的诗人中独树一帜,其篇篇旷世之作跨越千年而不衰,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最具历史魅力的就是其自由精神的发散,其自由精神本质的美令后世叹为观止。他所展现的那种自由精神的美只属于他一个人,使他成为文学历史中神一般不可逾越的存在。李白的自由精神与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他一生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存在复杂性。其人生的不同时期,受不同思想的影响,与他本身豪放不羁、自由不拘、高傲不屈、浪漫不已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与他所生活的盛唐时代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有所关联。他的性格与他的思想相辅相成,二者与他的自由精神本质共生,互相建构,成就了一个千古无二的李白。李白一生都受政治理想的牵引,一生都未曾放弃建功报国的政治目标,他对仕途的执着也是他一生矛盾思想的关键,而这种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大。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施仁政、爱民等主张都是李白一生所追求的,他有着强烈的济世救国之心,在腐败的政治面前坚守仁义正道,同情在黑暗政治统治下受苦受难的普通民众,为他们愤慨,为他们不平,对他们寄寓深刻的同情,等等。他这方面的思想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也均有所体现,他道:“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鲁连逃千金,珪组岂可酬。时战苟不会,草木为我俦。”他的政治追求,是以孔子、鲁仲连为榜样的,游历各地,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他性格极具浪漫,当然这也与儒家思想的浪漫不乏联系。天生不爱拘束,也不屑权财,这样的性格驱使他只能采取类似周游探访的方式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这种游历又造就了他对儒家入世思想的深入汲取,内化为他自己的济世精神,造就了他对政治理想的执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既失望又保持期望,意欲能有机会“济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这部分思想也是他自由精神联系现实最密切的思想部分。但另一方面,李白也颇有些离经叛道的思想行径,这里也体现着李白思想的矛盾性,他敬慕孔子:“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又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蔑视先贤:“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对孔子嘲讽,对儒家所崇的圣贤不屑,倒是十分符合李白的性格特点,符合他跳跃的思想行径,也是他自由精神的突出点:一方面深入世俗,另一方面又跳脱出世俗思想的条框,在现实思想与升华后的个性思想之间穿梭自如。正是这种矛盾,成就了李白独特的自由精神特质,也给予他自由精神生长的空间。李白在很小的时候即受任侠思想影响,侠义思想也贯穿他的一生。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十分仰慕那些著名侠客,并且因这种热爱而深谙剑术,他豪放潇洒的性格特点或与这种任侠思想颇有联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其任侠思想可见一斑。他的侠义风范也展现在他一生的方方面面,从遭流放时“高歌大笑出关去”,对达官显贵不屑一顾,“戏万乘若僚友”,到张狂地等待天子玄宗“御手调羹以饭之”,令当朝红人高力士为己脱靴,又有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的侠气,“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等。他的侠义思想可以说是交错在他复杂思想中又难以忽视的一部分。这种旷达与豪放的思想也是支持他从现实中脱离升华出来,随意穿梭自由精神境界的关键。道家思想是李白一生思想的主流,不似对儒家思想那样有所崇又有所贬,李白对道家思想可以说是全盘接收,当然,这也是造就他出世与入世思想矛盾之源。他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也是道家思想的外化表现,唐朝李氏尊道家鼻祖老子为宗,对道教大加倡导与宣传,也是李白受道家影响至深的社会因素。李白在漫游期纵情山水时,对自然表达无限的热爱与尊崇,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与自然融为一体,达物我合一之境界,将自己的思想精神放任于完全自由的境地,超脱尘世而悠然自得,其出世的倾向也有所寻觅。另一方面,与入世相联系,“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主张功成身退的激流勇退的精神,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此外,李白求经访道,乐此不疲,寻仙觅天,津津有味,时常梦中访仙境,见仙人,也是他飘逸灵越的思想的表现,即受道家思想影响至深。对道家思想的尊崇使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不已,如同他一生中的众多矛盾一样,铸就了他独特的处世之道,不屑名利与财富,追求自由,驰骋在自然中,却又不随波逐流,心系天下苍生,从而推动他成就其自由精神。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李白,既对自由精神进行了最全面的阐释,又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自由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由精神的本质,正是他这一生传奇色彩的颜料,他的这种自由精神无法复制,甚至无法效仿,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去穷极探索,只能作为局外人去欣赏这种超脱的、独一无二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像一件远古流传的极美工艺,看不见,摸不到,但其无尽的魅力却使人回味无穷。(摘编自纪聪聪等《浅论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是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其自由精神的发散是他最具历史魅力的地方。B.李白的自由精神与他一生所受的各种思想有关,也与盛唐时代的社会风气有关。C.李白追求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仁政爱民等主张,但有时也会嘲讽孔子、蔑视先贤。D.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外化表现为他具有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李白是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表述不当,原文为“是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选项少了“之一”,改变了文意。故选A。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的性格、思想与他的自由精神本质共生,互相建构,展现出独属于他一个人的自由精神之美。B.李白的豪放潇洒来源于任侠思想,由于热爱、仰慕那些著名侠客,他深谙剑术,所以具有了侠义风范。C.李白在纵情山水时,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反映出他出世的倾向。D.李白的思想具有矛盾性,他不爱拘束,不屑钱财名利,但又执着于仕途,心系天下苍生,想要建功报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由于热爱、仰慕那些著名侠客,他深谙剑术,所以具有了侠义风范”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为“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十分仰慕那些著名侠客,并且因这种热爱而深谙剑术,他豪放潇洒的性格特点或与这种任侠思想颇有联系”,文中说的是或许有联系,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故选B。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说的是“李白一生都受政治理想的牵引,一生都未曾放弃建功报国的政治目标,他对仕途的执着也是他一生矛盾思想的关键,而这种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大”。A.意思是彼此相思彼此挂念,却不知相见是何日。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觉得情何以堪。描写的是相思之情,不符合材料三的论点。B.意思是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主要写诗人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不符合材料三的论点。C.意思是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描写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符合材料三的论点。D.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表现了李白对仕途的执着,符合材料三的论点。故选D。4.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4分)【答案】①总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写李白具有的独特自由精神之美,再分析李白的思想、性格和其自由精神之间共生互建的关系,最后再次强调李白自由精神的独一无二和无法超越,收束全文。②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文章举了大量李白创作的古诗词进行论证,最后一段将他的自由精神比作极美工艺,生动形象地体现其自由精神之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特点一般包括论证结构特点,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特点等。结构上,文章共六段。第一段“李白最具历史魅力的就是其自由精神的发散,其自由精神本质的美令后世叹为观止。他所展现的那种自由精神的美只属于他一个人,使他成为文学历史中神一般不可逾越的存在”先总写李白具有的独特自由精神之美。第二段“李白的自由精神与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第三段“李白一生都受政治理想的牵引,一生都未曾放弃建功报国的政治目标,他对仕途的执着也是他一生矛盾思想的关键,而这种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大”,第四段“李白在很小的时候即受任侠思想影响,侠义思想也贯穿他的一生”,第五段“道家思想是李白一生思想的主流”,分析了李白的思想、性格和其自由精神之间共生互建的关系。第六段“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由精神的本质,正是他这一生传奇色彩的颜料,他的这种自由精神无法复制,甚至无法效仿,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去穷极探索,只能作为局外人去欣赏这种超脱的、独一无二的自由精神”再次强调李白自由精神的独一无二和无法超越。总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直可轻”……,文章举了大量李白创作的古诗词进行论证,最后一段“这种自由精神像一件远古流传的极美工艺,看不见,摸不到,但其无尽的魅力却使人回味无穷”运用比喻论证,将他的自由精神比作极美工艺,生动形象地体现其自由精神之美。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出的李白的思想。(6分)【答案】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体现材料中李白不受拘束、超脱世俗的自由精神。②“身登青云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等句,体现李白热爱、尊崇自然,悠然自得,与自然相融的思想。③“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等句,写李白访仙境、见仙人,体现浓厚的道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三段“他性格极具浪漫,当然这也与儒家思想的浪漫不乏联系。天生不爱拘束,也不屑权财”可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体现材料中李白不受拘束、超脱世俗的自由精神。结合倒数第二段“李白在漫游期纵情山水时,对自然表达无限的热爱与尊崇……与自然融为一体,达物我合一之境界,将自己的思想精神放任于完全自由的境地,超脱尘世而悠然自得,其出世的倾向也有所寻觅”可知“身登青云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等句,体现李白热爱、尊崇自然,悠然自得,与自然相融的思想。结合倒数第二段“他飘逸洒脱、不拘一格、狂放不羁的性格也是道家思想的外化表现”“此外,李白求经访道,乐此不疲,寻仙觅天,津津有味,时常梦中访仙境,见仙人,也是他飘逸灵越的思想的表现,即受道家思想影响至深”可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等句,写李白访仙境、见仙人,体现浓厚的道家思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4-25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文本一:南京朱自清南京是值得流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注:画家石涛)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得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该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叫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让你忘却身在哪里。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相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年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还有,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有删改)文本二:现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一般人多是以他前期的作品为主体的。这原因很简单:“散文”本身就是情致的艺术,重个性,讲真情,追求一种高品位的“笔情墨趣”。朱自清总说他写的东西多是“无愁之愁”,是廉价的、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我以为这是“知己”之论。仔细琢磨他的作品,的确能感到潜流在文字底蕴中的那股淡淡的哀愁。《匆匆》中有“时不我待”的感怀,《背影》中有国哀、家破的喟叹,《荷塘月色》中有伤时念旧的不安情绪,《南京》有“沧桑”之叹,《择偶记》有“命运”之感……他的这种感伤、哀愁,不仅来自家境,更来自时代。(节选自刘锡庆《略说朱自清和他的散文》)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用第二人称口吻来写逛南京的方式以及鸡鸣寺,既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又表明第一段所说实为自谦,反映出作者对南京的了如指掌。B.第四段两次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写玄武湖,包括以多年前的玄武湖衬托现在的玄武湖,用西湖衬托玄武湖,都突出了玄武湖的隽秀与灵动。C.最后一段引用诗句写雨花台,表明雨花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引用车夫的行话则使文章对南京的刻画注入了浓郁的生活、地域气息。D.文章语言朴实、灵活,作者表面说自己写的是旅行人的印象,实则善于抓住南京富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致,用细致的笔法呈现它们的独特历史文化意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第四段两次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写玄武湖”错误。此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从原文第四段“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的表述看,突出玄武湖的壮阔与空灵感的只有后一处对比。前一处对比表现的是现在的玄武湖空旷苍茫之感。故选B。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按照作者逛南京的经验,逛鸡鸣寺需要在摩挲中品味其幽古之味,而逛台城则需要进行悠然遐想,感受台城历史的风雨烟云。B.作者认为他所处时代的南京就是一座古董铺子,到处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陈迹,观赏的时候要注意去想象陈迹当时的情形。C.车夫“忙什么!赶雨花台去!”方言的含义是赶着去雨花台捡雨花石,作者对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行将消失的方言甚是怀念。D.刘锡庆认为散文要注重“笔情墨趣”,《南京》就有所表现,朱自清给镌刻在胜棋楼下的莫愁小像题的“仙乎仙乎”看似通俗,实则有艺术趣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他所处时代的南京就是一座古董铺子”错误,是对原文“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修辞手法的误解,原句并非比喻,而是类比。“到处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陈迹”理解有误,原文是“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遗痕”不等于“陈迹”。C.“方言的含义是赶着去雨花台捡雨花石”错误。从文本一中第七段“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可知,“赶雨花台去”是指赶着去雨花台吃枪子。D.“朱自清给镌刻在胜棋楼下的莫愁小像题的‘仙乎仙乎’”理解错误。根据原文“若让我题”可知,“仙乎仙乎”题词是假设,没有真正付诸实际。故选A。8.朱自清写景散文注重在语言上下功夫,请结合《荷塘月色》所学,从“用词、修辞、句式”中任选两方面分析“鸡鸣寺”写景片段(第二段)的语言特色。(4分)【答案】①用词精准,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来写景。比如“酝酿”“一缕”“幽幽”“苍然”等,表现了鸡鸣寺的幽古韵味。②巧用比喻修辞。作者俯瞰玄武湖,将湖比作石涛(大涤子)的画作,写出了玄武湖明净荒寒的韵味。③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交替运用。比如“让你看得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等长短句相结合,错落有致,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①在用词方面,“鸡鸣寺”写景片段用词非常精准。比如在“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一句中,“酝酿”“一缕”“幽幽”“苍然”等词写出了鸡鸣寺的特点。动词“酝酿”本是制酒时指粮食的发酵过程,此处用来形容在朦胧之中感受“鸡鸣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沉淀,显得非常形象。数量词“一缕”、叠词“幽幽”则是非常生动地表现了鸡鸣寺的幽古韵味。形容词“苍然”既写出了台城的色彩,又赋予了台城悠久的历史感。②在修辞方面,这一段文字还通过运用比喻修辞,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如“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大涤子就是画家石涛,他的画古朴苍凉,作者没有明写玄武湖,而是说它像大涤子的画,通过比喻就一下让读者明白了玄武湖明净荒寒的韵味。③在句式上,在这一段中,作者长句短句交替运用,让句式灵活多变,从而让文章更加富有韵律感,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性。如豁蒙楼一段,“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等句,都是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让文章读来富有亲切感和场景感。9.文本二说“《南京》有‘沧桑’之叹”,请根据文本一从“建筑遗痕、自然景观、历代形胜、生活方式”等方面任选两点谈谈你的体会。(6分)【答案】①南京遗留下来的辉煌历史建筑被不断侵蚀,残缺破败。比如明故宫的残迹令作者感伤。②自然景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现在玄武湖空旷苍茫,表现了作者面对荒寒空荡之景的感伤。③时移势异,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与雨花台有关的生活习语消亡,引起了作者对生活无常的感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形象、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①从建筑陈迹方面看,从文本一中第六段“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第七段“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等内容可以看出,南京遗留下来的辉煌历史建筑被不断侵蚀,或残缺破败,或消亡殆尽,这样的景象令作者感伤。②从自然景致方面看,文本一中第四段对玄武湖的描写,玄武湖空旷苍茫,月夜有“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该多好”,如今“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叫人逛着愁着”,描绘了零落的影子、窄窄的不船、荒寒的湖面等景物,寄托着作者对荒寒空荡之景的感伤。③从生活方式方面看,文本一中第七段中作者写到雨花台有关的生活俗语消亡,“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与雨花台有关的生活习语消亡,南京在慢慢地变化着,总有些事物走尽历史深处,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无常的伤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文本一: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文本二: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倚,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文本三: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下面相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3分)明年A移驻B济宁C以巡阅D河防E纡道F泰安G观形势H遂登泰山【答案】CEG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明年移驻济宁”,“明年”作状语,“济宁”是“移驻”的宾语,句意完整,故在C处断开;“河防”是“巡阅”的宾语,故在E处断开;“纡道泰安”意思是绕道泰安,“泰安”是“纡道”的宾语,故在G处断开;“形势”作“观”的宾语,故在H处断开。故选CEGH。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戊申晦’干支纪年”错误。“戊申晦”的意思是“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所以在这里“戊申晦”是干支纪日故选B。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泰山”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错误。从薛文最后“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可知,这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故选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答案】(1)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被赐予了红色官服。(2)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旧例”,按照旧例;“迁转”,升迁;“惟”,只有;“骤”,突然。(2)“坦夷”,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平坦;“辟”,展开;“向”,先前;“遽”,立即。14.文本二和文本三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3分)【答案】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在文本二中,作者登上泰山之巅后,“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倚,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站在泰山的高处,能够看到周围众多山峰的起伏排列,汶水如带般蜿蜒流淌,还能眺望到远方天空的广阔无垠以及脚下云烟的瞬息万变。这种广阔且壮观的景象,只有在登上泰山这样的高处才能尽收眼底,充分展现了登高之后所能领略到的更为宏大、壮阔的视野,体现了“登高则望远”的道理。文本三中,作者在日观亭等待日出,当太阳升起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站在日观亭这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不仅能看到日出时太阳的壮丽景色,还能回头看到日观峰以西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或红或白、高低错落的样子,也是因为身处高处,才有了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欣赏这一系列的景色,进一步说明了登高能够让我们看到更远处、更丰富的景象,领悟到平常难以见到的风光。②文本二描述了作者登山的过程,“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登山的道路十分陡峭险峻,让人望而生畏,但只有克服了这些艰难险阻,登上山顶,才能看到“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的美景,以及在山顶观赏到日出时那震撼人心的壮丽景色。这表明那些奇异、壮观的美景往往存在于路途艰险的地方,只有勇于挑战困难,登上险峰,才能领略到世间罕有的风光,很好地诠释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③侯相所说的“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从侧面强调了面对困难要坚持付出,不能半途而废,才能获得最终的成果。参考译文:文本一: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被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文本二: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都没有去。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文本三: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4-25高一上·陕西咸阳·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宿府①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②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②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联通过“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诗人“独宿”之苦。B.诗歌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动静结合,以吞吐的语气,塑造出一个看月听角声、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C.“栖息一枝安”,表达出作者对在苦捱十年后获朋友严武送来“一枝”栖息,在幕府得以安宁寄居的感激之情。D.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直接抒发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动静结合”错误。颔联写到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本句话运用了以声衬静手法,通过彻夜回响的角声反衬四周的清寂。故选B。16.《宿府》和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写作时间仅仅相差三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动乱的忧虑和自身飘泊流离的愁闷。《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的“万里”“常作客”都写出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苦痛。“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不仅指个人生活的艰难、不如意,也指国家的动荡。《宿府》中的颈联写出了战乱持续时间之长,自己回家之难;尾联中“十年事”也写出了诗人长期忍受战乱之苦,漂泊流离之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风尘荏苒”“关塞萧条”,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而“音书绝”也是因为战乱未息。“行路难”不但指现实中无法回到洛阳的艰难,也抒发了诗人的漂泊之苦。《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万里”“常作客”“独登台”写出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体现出诗人的漂泊之苦。“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说明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让诗人感到极其遗憾,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由此可见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动乱的忧虑和自身飘泊流离的愁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3-24高一上·广东惠州·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归园田居》中,表达山村的静谧、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3)猿的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古诗文中猿的叫声常常与愁苦、悲伤有关,如“,”。【答案】(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吠”“颠”“霓”“鸾”“渚”“冥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23-24高一上·江西上饶·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我们一般会对《乡土中国》中大量的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①。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这样的案例处理方式,帮助费孝通归纳提炼出了“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地缘社会”等概念,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②,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们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增进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案】①而要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案例②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格式上用“而要”与前面的“不要”呼应;内容上,下文“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结合关键词“案例”,可知该空要强调“关注作者处理案例的方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要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案例”。第二空,结合“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变’中又有哪些‘不变’”可知,此处是说中国农村发生了变化,应填“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案】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增进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们……”介词淹没主语,删掉“通过”或“使”;二是搭配不当,“加大了……认识”动宾不搭配,改为“加深了……认识”;三是语序不当,先“增进……了解”,再“加深……认识”。修改为: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增进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20.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具有鲜明的“乡土社会”色彩,请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相关概念简要分析。(5分)【答案】①诗歌写农人麦收时的辛勤与喜悦,可见种地是农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本色”;②诸孙替老人收麦,这是由“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一竿晴日舞比邻”中“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由此可见农事的繁忙和丰收的喜悦是农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表明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本色”。诗人叙述了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由此可见,外孙因诗人“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来替自己收麦,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改编自23-24高一上·山西太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史前匠人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用线条的朴素与符号记录人类童年时代。古人用“正”命名工匠官职,其内涵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如车正、陶正等,铸成了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汉代为服务民生诞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因而也孕育了以民为本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品格。那些_____①_____的艺术品惊艳了世界。宋代工匠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表现出工匠精神品格的新气象。譬如毕昇将“死板”雕版印刷改进为“活板”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_____②______的精神。21.请在文中空白处填写成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2分)【答案】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精益求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指那些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的艺术品惊艳了世界,应用“巧夺天工”,或者“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形容人的精巧胜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精美绝伦: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第二空,语境是指宋代工匠追求更加完美的精神,应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指事物已经非常出色了,但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好了还求更好。22.“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之美。请你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三个,有机融入你的写作片段,描绘劳动场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6分)窗花
镰刀
笑容
双手
臂膀
远方【答案】爷爷满脸笑容地看着远方像金色的海洋一般的水稻,拿起镰刀,健步如飞,迅速来到稻田里,挥舞着镰刀开始收割水稻,转瞬间,一束一束的稻子就整整齐齐地排在了爷爷身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鲜明、生动的能力。题目要求描绘劳动场景,从所给词语中任选三个,并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首先选择三个词语,例如选择“镰刀”“笑容”“远方”,描绘爷爷挥舞着镰刀收割水稻的“劳动”场景,“爷爷满脸笑容地看着远方像金色的海洋一般的水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四、写作(60分)23.(24-25高一上·广西玉林·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毛泽东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以上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题为“我的青春______”的记叙文(请补充完题目并注意叙事与细节描写)。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我的青春在荆棘中开出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效授课服务合同
- 酒店用品招标采购流程
- 苗木种植购销合同
- 土地使用权流转协议书修改
- 唯一住房保证书范本
- 智能化船舶监控系统招标
- 国内购销合同书版
- 石粉购销合同范本
- 饲料青贮采购平台
- 优化劳务分包合同制度
- 【MOOC】英文技术写作-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规划课件
- 辐射与防护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大学生助农直播创业计划书
- 2-05SFG04 防空地下室室外出入口部钢结构装配式防倒塌棚架结构设计
- 石灰窑烘炉及开炉方案
- 复苏囊的使用PPT
- 教学论文】《自制教具应用于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教师职称评定】
- 串宫压运推算表
- 《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 毕业设计(论文)RLC测量仪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