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溜索(解析版)_第1页
第7课 溜索(解析版)_第2页
第7课 溜索(解析版)_第3页
第7课 溜索(解析版)_第4页
第7课 溜索(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溜索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

的厌弃。

知识精讲

1.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

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

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jīngjīng)

(2)词语释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重点梳理

【重点01】整体感知

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第1页共19页.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重点02】分析人物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

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明确: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

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明确: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

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重点03】环境描写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作用。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

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明确: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

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

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

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

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明确: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

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

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第2页共19页.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

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明确: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

险恶。

总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

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重点04】语言探究

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

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

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能力拓展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

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

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

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分层提分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俯身(fǔ)拽起(zhuài)睹(dǔ)

B.锱铢(zī)顷刻(qīnɡ)腮(sāi)

C.脑髓(suí)铃铛(línɡ)呕(ǒu)

D.脖颈(jǐnɡ)盘桓(huán)绞(jiǎo)

【答案】A

【解析】

B.顷应读(qǐnɡ);C.髓应读(suǐ);D.颈应读(gěng)

2.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堵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B.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C.那索似有千均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第3页共19页.

D.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洒泄,飞得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

【答案】B

【解析】

A.一堵——一睹;

C.千均之力——千钧之力;

D.洒泄——撒泄;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井盖所在位置是进出家门的必经之路,年轻人经过此处还需放慢步伐留意结冰处,老年人经过时就更为

战战兢兢。

B.他自信,若是再次遇到那个匪徒,绝对能拳打脚踢轻而易举的将他擒住。

C.正在千钧之力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

D.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答案】A

【解析】

A.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使用正确;

B.拳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应为“三拳两脚”;

C.千钧之力: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应为“千钧一发”;

D.“情不自禁”改为“不由自主”。

故选A。

4.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C.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D.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答案】C

【解析】

A.句号应放在引号的里面;

B.直接引用,第一个逗号改为冒号;

D.“唇上”“鼻子上”是词语,故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

故选C。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亚洲地域风情、民族文化特色的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揭示了亚洲文明的魅力。

将“揭示”改为“展现”。

第4页共19页.

B.经过表决、自荐、评议等一系列程序,出席学生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将“产生”改为“诞生”。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养成”前面加“能否”。

D.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五四精神是激励人民奋勇前进。

结尾加“的精神力量”。

【答案】B

【解析】

B项的病因不是用词不当,而是语序不当,应将“表决、自荐、评议”改为“自荐、评议、表决”。

6.下列对《溜索》一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当“我”询问时,“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中的“懒懒”表现了首领的心不在焉。

B.文章多次写到鹰,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又烘托了马帮汉子的形象。

C.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牛,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同时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

出首领等人的勇敢无畏。

D.“(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中的动作词“小”字,写出了瘦小汉子在溜索上快

速渡过怒江峡谷时给“我”带来的视觉感受,富有表现力。

【答案】A

【解析】

A.“懒懒”表现了首领的镇定从容、胸有成竹。

故选A。

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眼珠涩涩的,使劲_________一下,_________着两手,不敢放下。_________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

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_________到索头。

A.挤端猛飞B.眨举忽飞

C.眨端猛落D.挤举忽落

【答案】A

【解析】

本题可从词语的表达效果角度思考,确定选项。根据“使劲”可确定应选比“眨”更有力度的“挤”;根据溜索过

程中的紧张、恐惧,可确定“端”比“举”更恰当;“猛”比“忽”表达突然之意程度更深;“飞”比“落”更能体现首

领的身手娇健。据以上分析可确定选A。

【点睛】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

点角度来辨析。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8.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第5页共19页.

思想好像一盘琴键,它静止着,等待着敏捷的手指的擦拨,通过一片奇异的颤动而响出一串乐音。用

手指轻轻触动你思想的琴键,弹一曲“羽毛之旅”吧。你将感觉到阳光在你的翅膀上微笑,白云在你的左

右陪伴,和风在你的毛羽间呢喃,而大地带着它的欢乐在你的脚下眩晕。朋友,请你记住,请你记住!思

想这盘琴键,只在敏捷的手指下才能有神奇的和鸣。不要让你的手指因怠惰而变得僵硬。难道你不想在思

想的琴键上,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吗?

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一盘琴键,生动地写出了手指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B.选段中将“阳光”“白云”“和风”“大地”赋予人的行为,写出了琴键乐音的美妙,进而表现了思想活跃给人

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欣悦与飞扬。

C.选段中运用“请你记住”这样的反复句式,提醒读者要始终让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跃。

D.选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你应该有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的想法。

【答案】A

【解析】

A.选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一盘琴健”,而非拟人的手法。

故选A。

9.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翻照移去。”这句话中加点的词依次为动词、

名词、数量词、副词。

B.“隐隐闷雷”“捏紧了心”“站起来”“牛嘴咧开”依次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

C.“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鹰移来移去”。

D.“牛们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这个句子是并列复句。

【答案】A

【解析】

A.句子中的“在”在这里是介词,不是副词。故选A。

10.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2)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3)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

崩。()

【答案】(1)比喻(2)比喻(3)夸张

【解析】

(1)由“如”字可判断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马帮”比成“极稠的粥”。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天公浇地”比喻远处的“闷雷”,比喻词是“只当是”。

(3)用“千钧之力”形容“索”,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11.下面是我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季羡林为自己书斋所绘的一幅画。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第6页共19页.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这幅画画面的主要内容(画中的文字不必介绍)。

(2)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怎样的志趣?

【答案】(1)该图主要整体上看起来是书屋一隅。摆着两束花的窗户前有一个书桌,上面摆满了各种笔墨

和书籍。书桌两边各有一个柜子,上面也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书桌前搭着毛巾的椅子斜斜地放着。整个

屋子看起来很凌乱,但乱中有序,也溢满文人的气息。(2)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志趣高洁,生性爱书。

【解析】

(1)这道题考查介绍画面的能力。先仔细观察画面整体构图,注重细节(外形、色彩);注意一定的说明

顺序;最后用准确、简明、平实、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述。注意题干要求:画中的文字不必介绍。画面整体

是书房的一部分。正对面的窗台上摆着两盆鲜花,靠着窗台摆有一张书桌,书桌上摆满了各种笔墨和书籍;

两侧各有一个书柜,上面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书桌前有一张靠椅,上面斜搭着一张毛巾。整个书房看起

来比较凌乱,但充满了读书人的气息。

(2)这道题考查解说画面寓意的能力。从画面可以看出,整个书房堆满了各种笔墨和书籍,既表明了主人

读书人的身份,又显示了主人高洁的志趣,热爱读书。从窗台上的两盆鲜花还可以看出主人对生活的热爱。

题组B能力提升练

12.阅读阿城《溜索》选段,完成下题。

①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②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

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

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③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

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④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

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

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第7页共19页.

⑤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

之处盘桓。

⑥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

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

荡回来。

⑦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⑧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⑨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

索崩。

⑩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

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

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

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⑪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⑫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

出去。

⑬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⑭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

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⑮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

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

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

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⑯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

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⑰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⑱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

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

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

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

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⑲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⑳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

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第8页共19页.

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

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

不着那鹰。

(有删减)

(1)文中加粗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答案】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

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词语的含义应当根据语境揣摩。

结合第③段“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里之外天公浇地”和“不信这声音就是怒

江”可知,第一处的“懒懒”描述的对象是“我”,用这个词是表现“我”在问的当时心里并不紧张,写出了“我”

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结合“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可知,第二处“懒懒”写的是领队,从后文的描述,可知领队对溜

索经历过很多次,心里没有丝毫的害怕,所以这个词是表现他回答时的从容不迫与胸有成竹,没有丝毫的

害怕。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溜索

阿城

①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

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

往前动半步。

②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

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③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

谁也动弹不得。

④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

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

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

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

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第9页共19页.

⑤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

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

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⑥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

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

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

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⑦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

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

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

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

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⑧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⑨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

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14.请分析第②段的写法。

15.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

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加点字)

(2)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6.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文中的领队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3.①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

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

定,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从侧面烘托出峡谷非同寻常的的险恶;②这些牛们的反应与

“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14.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从人

物心理方面进行细节描写,写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侧面写出峡谷的险峻。

15.(1)“小”形象地写出瘦小汉子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表现

了他娴熟的技能和英勇无畏。体现了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索比成刀,生动形象地写出索被磨得及其锋利,写出溜索时的危险。

16.(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

第10页共19页.

“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

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

13.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

文中多次写牛,如第①段“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和第⑥段“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

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这峡谷究竟有多么高,多么吓人,

以至于没有人类情感的动物也如此恐惧,所以是对峡谷高峻的侧面描写,烘托峡谷的险恶环境。而文中同

样十分恐惧害怕的还有一个“我”,如第⑦段“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等描写,牛的表现实则是对“我”恐惧的一

个有力的衬托,二者相结合,再结合第③段“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和第⑧段“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

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可知,又与领队的勇敢、沉着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表现文章的主要人物

服务。

1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特色。

从“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可以看出画线句写他们在壁顶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

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从视觉焦点来写,“隐隐喧声腾上来”从听

觉角度来写,“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

易向下探视”写内心的感受,这样作者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峡

谷的险峻,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15.本题考查赏析语言。

(1)本题考查炼字。“小”本义是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

与“大”相对,结合“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可知,这里是用

来描写精瘦短小的汉子快速划过峡谷的情状,从视觉上写出人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直观感受,侧面表现

了精瘦短小的汉子动作利索和勇敢的精神。

(2)本题考查修辞。“磨得赛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索比成刀,结合第⑦段“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

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可知,这里形象地写出索被磨得锋利无比,也说明溜索时的危险程度,再

结合第⑧段“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

前”可知,也为下文做铺垫,表现领队的动作利索,为人勇敢。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章开头写

领队是“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在“我”看到怒江两腿发软时,第③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可见他处事的沉着,从容不迫。怒江这种吓人的场景他有信心可以应对。第⑤段,“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

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

应道:‘不消。’”可知,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第⑦段,在过溜索时,“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

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提醒“我”如何应对这种恐惧,表现了他对他人的关爱,并不如先前

所见的那般冷漠。第⑧段“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

第11页共19页.

走到汉子们跟前”描写了领队溜索的动作,可以看出他的动作利索,为人勇敢。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

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

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

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

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

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

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

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17.选文中对牛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8.作者在对牛的描写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19.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20.“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7.作者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又反衬出这些赶

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18.寄寓了作者对平庸、畏难人生态度的厌弃。

19.画线句写首领提醒“我”溜索时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20.“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我”在过溜索时的表现,与首领及汉子们形成对比,反衬出

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解析】

1.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

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文中描写牛的语句有“牛们早卧在地

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

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

描写出牛在溜索前的表现,惊恐万分,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而邻队及汉子却是“那边

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与领队及汉子

的勇敢无畏、沉着果断形成反衬,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考查对作者感情的分析理解。面对险境,牛所表现出来的是怯懦,是孱弱,是虚妄,是退缩。“牛们早卧

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溜的是胆量,

是勇气,是信念,牛们显然不适合这样的场景,一个个吓得默不出声,恐惧发抖,悬崖峡谷,掉下去就会

第12页共19页.

粉身碎骨,牛们的瞻前实际上根本无法顾后。阿城在小说里,用牛这个物象在隐喻什么呢?在我国民族传

统文化中,牛象征着勤劳奉献,任劳任怨,如果我们再往前思考一步,牛一旦离开耕地,便会失去生命的

价值与意义。在艰险的环境面前,只有勤劳显然不够,更多的还要有神勇与智慧。阿城借用牛这物象,表

达了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画线句子“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面对“我”

溜索时的“战战兢兢”,身为首领看在眼里,鼓励“我”不要看下面,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4.考查运用第一人称作用的理解。选文中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我”是这个

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

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

畏。

题组C培优拔尖练

溜索(有删改)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

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

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

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探视。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

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

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

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

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

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

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

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

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

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

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

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

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

第13页共19页.

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

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

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21.概括本文段内容。

22.请说说文中划线句的妙处。

2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找出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城市牛哞

刘亮程

①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的。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有点不

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宗的乡下牛粪,一股熟悉的

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它们知不

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

的城市吗?

②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客,东

张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缓开过的一瞬,

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

锨在田间地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

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③这些牛不是乘车来逛街的。街上没有牛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种叫

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他们为了牛肉的新鲜才把活牛运到城

里。一头牛从宰杀到骨肉被分食,这段时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胃口和消化速度。早晨还活跑乱跳的一头牛,

中午已摆上了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

④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了一辈

子地,它们拉了一辈子车,它们驮了一辈子东西。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爱戴,从千万

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它们因这仅有一次荣耀而忘记一辈子的困苦和屈辱,对

煎熬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无悔。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⑤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个。

⑥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⑦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⑧我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

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

第14页共19页.

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接受着这种赞誉,只有

我知道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

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浑厚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

变作一个嗝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⑨那一天,拥拥挤挤的城里人来来往往,没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上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我。

他们顶多把我当成给花园施肥的工人或花匠,我已经把自己伪装得不像农民。几个月前我扔掉铁锨和锄头

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单位打工。我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家里摆着成架成架的书,读过古今中

外的所有名著。被书籍养育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我感到惭愧,感到十分窘迫。我的家除了成堆的包谷

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类,我惟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小时候在牛粪堆上玩耍,长大后又担着

牛粪施肥。长年累月地熏陶我的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儿。我不敢告诉他们,我就是在这种熏陶中长

大,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⑩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点牛粪,我是

个农民,只能用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邀请我的朋友们到一堆牛粪

前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

不出硕大果实的。

24.请分别谈谈《溜索》《城市牛哞》两文中“牛”这一形象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21.领队带领驮队和我过溜索(我和驮队飞度怒江峡谷)。

22.语言描写极为简洁,写出了马帮汉子的木讷,也写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歇”“不消”等方言的运用,写

出了特定的人物和环境,有乡野气息,又经过锤炼,充满诗意。

23.(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24.《溜索》中的牛面对怒江峡谷,不肯挪动半步,过溜索时流泪发抖,是畏缩恐惧的形象。侧面表现怒江

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城市牛哞》则突出牛的辛劳和付出,牛对自己的命运无知,对人类的宰割无助,而牛(牛粪)却有可能

是城市生命力的“底肥”,不可或缺。(以上3点答到任意两点得2分)牛反衬出了人类的粗暴和残忍,也让

作者看到了人类的孱弱和无能,表现了城市和乡村文明冲突这一主旨。

【解析】

2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

概括文本内容,要关注题目和文本两部分。

题目为“溜索”,这标明了选文的主要事件。选文部分,以事情的发展为顺序,讲明来到怒江的所见所闻,重

点讲述了我及驮队“溜索”过怒江的经过。因此,该选文可以概括为“我”和驮队溜索过怒江。

2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第15页共19页.

“哑声”“漫声”是对领队及汉子们说话时的状态描写;“歇”“不消”是方言,这些语言的运用彰显了特定人物和

环境的特点;“可还歇?”“不消”,这是对领队及汉子们语言的具体描写,用语简洁,写出了马帮汉子的木讷

与默契。总之,这样的语言质朴、简练,既饱含乡野气息,有很有诗意。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1)根据第一段“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及第二段“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从领队说话地状态及稳

稳地坐姿,表现了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形象;

(2)根据第三段“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表现了领队“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的形象;

(3)根据第三段“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可见领队威望很高,与手

下配合默契;

(4)根据第五段“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可见领队“粗犷豪迈、

气概非凡”的形象。

24.本题考查形象理解。

《溜索》中,根据第四段“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

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生动形象地写出牛面对怒江峡谷的畏缩恐惧的形象。

文中以牛的恐惧烘托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又反衬出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

《城市牛哞》中,根据第一段“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第三段“它们耕了

一辈子地,它们拉了一辈子车,它们驮了一辈子东西”,突出牛的辛劳和付出,然而无从把握自己的命运,

牛无私的奉献与人类的自私残暴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思索,对人性给予了深刻

地反思。

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

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

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

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

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

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

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

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第16页共19页.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

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

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

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着有关脚后跟

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

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

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

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

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

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

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

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

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

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2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26.校长怎样惩罚犯错的男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

27.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28.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

第17页共19页.

29.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答案】25.“拱桥”的三层含义:①校长年老,脊背弯曲,形如拱桥;②校长背学生过河,仿佛一座血肉拱桥;③

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26.①他用长满硬扎扎胡茬的下巴蹭男生的手背。②这样做既有所惩罚又不太重。

27.①肖像(外貌)描写。“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用满脸皱纹直接描绘校长的老态。②

语言描写。“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用他自己大不如前的感叹突出他的年老力衰。

③动作描写。“趔趄”“瘫坐”“爬”背学生过河的动作十分吃力勉强突出了校长的年老力衰。

28.①不突兀。②因为前有伏笔,如“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或:(他)“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

气”。

29.①这座“拱桥”有“宽厚、踏实、温热”的特点。②校长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永难

忘怀、终生受益。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

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可以从原文以下语句来概括。“我认识他时,

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还要注意文中隐藏的含义:

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

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

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6.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