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科学)学科备课人:课题1.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体身体的组成部分,知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2.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知道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有的植物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探究植物根作用的过程。3.能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自行设计植物根作用的探究活动,体会创新乐趣。4.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实验法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汇报交流。谈话导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生回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二、设置疑问,大胆预测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根。板书课题。师出示在课文《高粱情》里也看过对高粱根的描述:高粱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粱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生可能会答: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小组找代表汇报。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教师适当点播: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师:这是菠菜和大葱,仔细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观察之前大家先想想我们具体要观察哪些方面呢?生:形状、颜色、数量、长短…师:接下来,拿出准备好的菠菜和大葱,从以上几个方面观察它们的根并把它画下来。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我。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师:谁拿着任务单上来汇报一下?展台展示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根,你认为哪些根和菠菜的根一样?哪些根和大葱的一样?为什么?生:…师:在科学上我们按形态把植物的根分为两种直根和须根,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叫直根,像大葱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叫须根。3、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②汇报交流。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生汇报实验结果: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四、自由活动1.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2.人参可以做药材。3.地瓜能做淀粉。4.甜菜能加工糖。……)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五、拓展活动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知识拓展不定根是植物的茎或叶上所发生的根。大多数情况下,不定根的发生是由于植物器官受伤或激素、病原微生物等外界因素的刺激,因此表现为植物的再生反应。不定根的发生扩大了植物的根系,使植物和细胞具有了再生能力,在植物器官扦插和组织培养中广泛使用。假根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在菌丝下方生长出发丝状根状菌丝,伸入基质中吸收养分并支撑上部的菌体,呈根状外观。在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和一些蕨类植物(包括蕨类植物的配子体)中,生于植物体的下面或基部,具有固着植物体和微弱的吸收功能的根样结构。二次修改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课时备课三年级科学备课人:课题植物的茎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3.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教学难点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教学方法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浸泡过的茎分别横切、纵切来了解水是怎样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学法指导知道学生把浸泡过的茎分别横切、纵切,并通过观察了解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焉了的植物放在水中后为什么恢复“精神”了呢?生:因为根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师:根吸收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生:茎、叶…..师:植物的茎有什么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茎》。(板书课题)探究与发现植物的茎有什么共同特点。1.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植物的茎。师: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茎是植物身体的一部分。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的茎?(学生思考并回答)2.认识常见的直立茎。师:请看老师拍摄的几幅植物的照片,谁能指出这些植物的哪部分是茎?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就是植物的茎?(学生上台指出)生:因为它下面是根,所以我觉得这是植物的茎。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究竟什么是茎呢?要想知道什么是茎,必须要知道茎有什么共同特点。3.小组合作,观察植物茎的特点。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有几种植物的枝条。分别有柳树的枝条......你能通过观察说出它们的特点吗?在观察之前,请看下面几个要求:(1)观察枝条,哪个部分是茎,茎上长有什么?(2)这几种植物的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独立观察完毕之后小组内交流,并把枝条放回实验盒内。4.小组汇报。师:通过刚才的观察,相信同学们收获了很多。哪个小组同学汇报一下你观察的是什么植物的枝条?它的哪部分是茎?茎上长有什么?生1:我观察的是柳树的枝条,我觉得它的这部分是茎。茎上长有叶和芽。生2:我观察的是桑树的枝条,我觉得它的这部分是茎。茎上长有叶和芽。......师:你们小组观察的这几种植物的茎有什么共同特点?生1:都有叶或芽。师:长有叶或芽的部位与其他部位相比有什么不同?生:凸起来了。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师: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发现?生2:我发现茎都比较坚硬。生3:茎上面一节一节的。5.教师总结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汇报,我们发现每种植物的茎上都有叶或芽,长有叶或芽的这个隆起的部位我们就叫做“节”,“节”与“节”之间的部分我们叫做“节间”。在植物体上,凡是有节和节间的部分都是茎。(板书)师:谁能指出我手中的这根桑树枝条的节?生上台找出。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1.提出问题。师:老师最近学了一种本领,就是变魔术,大家想看吗?(播放视频)师:我是怎样将花变色的呢?今天,老师将施过魔法的花也带到了教室。请一位同学上台观察,看看能否发现花儿变色的秘密。生:我发现水是有颜色的。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这个小秘密都被你看到了。2.学生猜想。师:大胆说出你的猜想。花是怎样变色的?生:根吸收蓝颜色的水。师:可是这枝花有根吗?生:和植物的茎有关。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师:茎可能具有什么功能?生:茎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师:老师要纠正一下,植物的茎不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而是运输水分的功能。(板书)师:茎把水分运输到哪里去了呢?生:花和叶子。师:大家再来猜想一下红色花、绿色花是怎样变色的?生:放在红色水、绿色水。植物的茎把红色水运输到植物的花和叶子中……师:既然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那么,茎里面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东西来运输水分呢?(师启发:自来水厂的水是通过什么送到我们家的?)生:管子。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非常可贵。3.设计实验。师:植物的茎里面是否也有这样的管道运输水分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生:通过实验。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验亲自看看茎里面的结构。我们手中的工具有小刀、剪子、放大镜等。你打算怎样观察植物的茎呢?生:横着切,竖着切。师: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为什么要把茎切开?切开后为了观察茎的哪里?生:切开观察里面有没有颜色,有没有管子。师:你分析的真细致。做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生:注意安全、仔细观察。4.验证猜想。师:老师也有几点需要补充。(1)利用横切或纵切观察植物茎的内部有什么?(2)把观察到的横切面和纵切面画出来。(3)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4)实验完毕将材料放回盒内。师:下面老师把鲜花发给每个小组,分组进行实验。5.汇报总结。师:时间到,通过刚才的实验,哪个小组说一下你的发现。生:有红线。师:这说明什么呢?生:这就是茎的管子。师:我们横着切发现横切面有红色的一圈,竖着切发现有两条红线。这些红线就是茎的导管,根吸收来的水分就是沿着这根管子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茎既有支撑植物身体的作用还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茎内的导管是从哪往哪运输水分的呢?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生:从下往上。(板书箭头)师: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孩子。我们刚才把植物的茎横切或纵切,了解茎的内部结构,就是在观察。课外拓展师:下面请看这幅图片,这棵大树怎么了?你见过这样的大树吗?树瘤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在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知识拓展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二次修改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单元备课模板(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分为5课,分别从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植物的特点,旨在引导学生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并能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知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知道植物的茎能支撑植物的身体,还能运输水分;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知道花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作用;知道果实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2.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描述植物身体的组成。能基于已有经验,对根的作用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茎的特征;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实验,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解剖桃花,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师引导下,能细致认真的观察果实,找到果实的共同点。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身体特征的探究兴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4.形成保护植物、绿化环境的意识;培养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知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知道植物的茎能支撑植物的身体,还能运输水分;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知道花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作用;知道果实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教学难点: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描述植物身体的组成。能基于已有经验,对根的作用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茎的特征;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实验,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解剖桃花,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师引导下,能细致认真的观察果实,找到果实的共同点。学法指导本单元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观察对象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简单易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下观察与课上研究进行结合,通过实验和表达交流,使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做到更立体,更丰富。单元知识树
课题3.叶的蒸腾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叶的蒸腾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2.在教师引导下,能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并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叶的蒸腾作用表现出探究兴趣。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叶子的蒸腾及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教学难点用实验验证蒸腾作用的存在。教学方法实验、交流、讲授。学法指导实验、交流。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引入师:我们前两节课认识了植物的根和茎,大家能说一说植物的根和茎各有什么作用吗?生: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固定植物;植物的茎可以传输水分,支撑植物。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也非常热爱科学,回答得非常流利,完整。那么看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植物的根吸收了水分,茎传输水分,那么水分到了哪里去了呢?生:叶子。师:是的。那么你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水能从地下传到那么高的地方?是什么力量使水往上爬的?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子。二、认识蒸腾作用1.实验一:植物的叶子散发水分师:(出示两盆盆栽,事先一盆用塑料袋裹住树冠部分,另一盆裹住没有叶子的树枝部分)同学们,看这是老师昨天准备的两盆花,并且用塑料袋裹住了植物的一部分,你现在看,发现了什么?生:裹着叶子的塑料袋上布满了水珠。师:这些小水珠哪里来的?生:叶子。师:这说明了什么?生:叶子不停地向外散发水分。师:据统计,一株玉米从出苗到收获一共要消耗四、五百斤水,这些水都去了哪里?有99%的水分通过叶子的蒸腾作用挥发掉了。你有什么疑问?生:为什么那么多的水都挥发掉,是不是浪费水啊?师:其实,和我们人一样,人吃的饭、喝的水也是只有一部分转化为营养,很大一部分都排泄出了体外。植物之所以能从根把水吸收上来,就是因为叶子就像吸管一样强大的蒸腾作用。2.实验二:气孔的作用师:(从植物上剪下一片叶子,用镊子夹住,浸泡在70℃的热水中)你发现了什么?生:叶子表面有气泡。师:你认为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生:从叶子上来的。师:是的。叶子上有气孔,气泡是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出现气泡的地方都是叶子的气孔的位置。三、拓展延伸1.人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生:因为大树底下的树荫没有阳光照射,气温比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也带走了一部分热量。2.为什么春季植树都要在植物发芽前进行?夏季移栽植物为什么为什么要剪除部分枝叶?为什么要尽量在阴天进行移栽?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生:这时植物的根刚刚移植完,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为了不致消耗大量水分使植物体内水分枯竭,所以要避免叶子的蒸腾。四、当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拓展植物的叶子作用非常大,除了蒸腾作用外,还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养分转化作用。叶子的作用有以下四点:1.呼吸作用:植物和动物都一样,都需要呼吸。叶子上的气孔像动物的鼻孔和嘴巴一样,空气可以从气孔进进出出。吸进来的气体可以扩散到树木的各个部位,以满足生长的需求;2.光合作用:植物的叶子里有一种绿色的小颗粒,叫做叶绿体。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制造食物,这也是植物与动物不一样的地方;3.养分转化作用:植物通过叶子上的气孔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来水分,然后又把水分输送给叶子。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中相遇,在阳光的照射下转化成淀粉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用,因此说,树叶是植物的绿色工厂;4.蒸腾作用: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一个主要动力,特别是高大的植物,假如没有蒸腾作用,由蒸腾拉力引起的吸水过程便不能产生,植株较高部分也无法获得水分。二次修改教学反思课题植物的花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的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的各部分作用不一样;有不同的传粉方式。2.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解剖桃花,认识各部分的名称。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不同植物的花表现出探究兴趣。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不乱采摘植物的花朵。教学重点通过解剖、观察花,使学生知道花的构造教学难点解剖的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实验法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通过展示梅花、牡丹、菊花等十种花的图片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我们要想研究这些问题,先要从花的构造入手进行研究。(板书课题:植物的花。)二、学习新课1、初步认识花的主要组成部分:(1)师:今天我们首先来研究花的组成部分。学生观察模型,交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2)认识个部分名称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3)学生根据桃花模型介绍花各部分名称。2、解剖认识花的各部分名称
(1)出示解剖要求1、解剖要求: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并且填好表格。2、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2)小组动手解剖。(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3)汇报成果。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3、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师: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给这些花来分类,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师补充说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雄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学生讨论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二次修改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课时备课三年级科学备课人:课题植物的果实教学目标1.知道果实由种子和果皮组成,植物果实的特点有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2.在教师指导下,能细致认真的观察果实并找到果实的共同特点。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不同植物的果实表现出探究兴趣。4.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教学重点解剖、观察桃子和豇豆的构造。教学难点解剖桃子和豇豆的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实验法学法指导讲授法,实验教学法教学过程课前:师:大家看看,今天的课堂上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桌上放了不同的水果……师:你能猜猜,老师带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吗?(生:吃,上课用)师:可不能随意品尝果实,以免中毒。你能联系实际,知道这些事上课要用的,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我想和大家来个课前约定。当我们课堂上需要小组讨论或是操作时,只有我喊“开始”,大家才能动,时间一到,我喊1,2,3停止的时候,各组都要迅速安静下,认真听,好吗?准备上课。一、导入新课,引发认知冲突,明确研究问题。1.导入:师:现在正是美丽的秋季,很多绿色开花植物都硕果累累,看:黄澄澄的桔子,晶莹剔透的葡萄、生活中布可或缺的调味品辣椒也挂满枝头,校园中长着小果子的石榴树,它长出的是什么?有大又红的石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花子房发育而成的就是果实,这节科学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果实。板书:植物的果实2.挑果实,说理由。师:老师搜集了一些东西,请看投影仪,这些可都是植物身上的一部分。你都认识吗?我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帮我一个忙,把你认为是果实的挑出来,边挑边请小组同学说说,为什么认为挑出的是果实,理由是什么?听明白的举手。哪个组愿意上来帮这个忙的。请一个小组上台来挑。学生小组活动,挑果实。师:想先请上台的这小组来汇报,注意要先说挑出的是什么?再说理由。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不用我点名就直接站起来表达。3.学生汇报理由并质疑,教师板书梳理。预设:生1:挑出所有的:能吃的,树上长的,就是果实。(师:你认为能吃的就是果实,这是从它的功用来想的。)质疑:草莓呢?没有长在树上是植物的果实吗?(是)菜花,我们吃的是植物的茎和花啊!有疑惑了。(标问号)生2:认为长在地上的是果实,红薯和萝卜是根。(师:地上,地下,你是从生长位置来判断什么是果实的,你们有不同意见吗?)(菜花图片)质疑:刚才我们说了吃的菜花也是长在地上的,是花,不是果实啊!生3:水果都是果实,所以红薯和萝卜、扁豆不是果实。(师:你也是从它的功用名称,判断什么是果实。)(甘蔗图片)质疑:甘蔗也叫水果,可是前面我们学过了,这是植物的茎,不属于果实部分。生4:最后长出来的,开花就是果实。(师:这是从它的生长变化,你来判断什么是果实的)质疑:萝卜也开花,为什么有的小组不同意是果实呢?生5:苹果、梨、猕猴桃、辣椒都是果实,因为它们都有果皮,里面还有种子。(师:那你是从哪方面来判断什么是果实的?你提到了外面和里面的组成,这是研究果实的什么?这是从它们的结构来判断的,是吗?这个判断方法可行吗?)4.明确问题:什么是植物的果实。师:刚才大家在挑果实的时候,意见不一,虽然也说出了理由,但却也存在的矛盾和疑惑。也就是说我们筐里的有的认为是果实,有的认为有不是果实的。那到底什么是植物的果实呢?在标题下板书:?二、观察比较,发现同异,操作研究问题。1.教师引导研究公认果实的结构来判断疑似果实。师:老师发现你们各小组也有挑出一样的几样,看看是什么?生:苹果、桃子、梨。师:那这些是你们公认的果实吧!那这几个我们就给取个名字,叫公认果实。拿出名称卡片:公认果实。师:剩下的这几样,大家就有了怀疑,有的说是果实有的又摇头,那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吧!疑似果实,可以吗?教师拿出名称卡片放在土豆等物:疑似果实。师:现在你有什么办法来判定这些疑似果实呢?(停顿一会,观察是否有学生发言),至少我们现在能肯定的有什么?公认果实。那大家能不能研究公认果实来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果实呢?从而挑出疑似的?你打算怎么研究公认果实,有什么想法在小组里讨论下,老师待会要比比哪个小组有想法。开始!2.小组讨论办法,梳理研究果实结构的思路。小组讨论约一分钟,教师下去指导。师:你有什么想法?打算怎么做?小组汇报:预设生1:都是长在树上(师:刚才我们已经有了质疑)生2:苹果什么的里面都有种子,外面有果皮。(师:你们都提到里面有种子什么的,那我怎么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种子?生:剥开或切开看看。)生3:从公认果实里面来看,切开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师:你切开想干什么?理由呢?学生提出切开果实研究,师:你能想象这些公认果实切开外面有什么里面有什么吗?生:有果肉,种子。师总结:这其实就是研究果实的什么?(指黑板)结构板书:结构3.引导学生动手切,找寻公认果实的共同点来判断疑似。师:大家都想切开公认果实来研究结构,那你们想象一下,这些公认果实切开后,它们的结构可能会有相同的地方吗?如果有,我们就能利用共同的特征来判断疑似果实,对吗?如果我们动手找寻,谁来设计下步骤,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呢?(应该按什么顺序观察呢?)从外到内,再和疑似果实进行比较,判断。4.教师示范横切和纵切,明确操作流程,提出实验要求。师:我们每个组得挑出疑似的,放在保管员那。留下公认的。老师先示范,请看。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切的过程:我们拿好苹果,放正,用小刀对着正中线,竖直切下,这叫纵切;再看梨,放正,对着正中线,用小刀拦腰横切下,这叫横切;刀口锋利注意安全;由组长统一操作。师:切开后再干什么?生:观察结构。师:切好后的苹果放在一边不要动,便于观察,再用画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你的观察就更好了。所以老师也为你们每组准备了观察学习单,待会由记录员填写。现在我们以苹果为例,仔细观察这一半,外面有什么?里面有什么?生:外面有皮(师画,指,标注:皮)果肉(师:指,标注:果肉)里面有种子,种子的外面还包着一层壳(师指,标注:种子)。师:你们也能用这样画、标注的方式记录观察单吗?观察后我们再一起来找找公认果实的特征是否一样。请看实验要求,默读。出示课件:实验要求,特别提醒用刀安全。5.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师:苹果我们已经举例观察过了,请这几组切猕猴桃观察填写,这几组切梨观察填写,我再请2位同学上黑板观察并画出刚才我切开的梨子的结构图。开始!教师巡视,帮助孩子有序画图,并从中找到记录详细的单子:能找到果核等。6.分别选3组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拿取学习单到投影仪上汇报,要求说出:果实的名称,横(纵切)结构图介绍。预设:学生观察梨的结构图,会说出种子外有硬果壳(师:刚才的苹果有这样的情况吗?,观察得真仔细!)板书下:硬壳7.教师总结:果实的结构是什么。师:请看黑板,大家找到公认果实的结构都有这些共同的特征,而植物学家对果实的结构有着更简洁的划分。科学上规定植物的果实就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也就是说种子之外的都叫什么?(果皮)果皮包括大家观察到的果肉、种子外的壳等。看课件:苹果和猕猴桃的结构图。板书:大括号、果皮。三、形成结论,判断比较,强化理解。1.学生反馈果实的结构。师:谁来说说果实的结构什么?由什么组成?师写总结语,全班齐读。2.讨论种子和果皮的作用。师:那你知道种子和果皮有什么作用吗?请2、3位学生说。预设:生1:(只说种子的作用)种子具有繁殖后代的作用;师质疑:那果皮就不重要了吗?有什么作用。假设没有果皮会怎么样?师:有的果实果皮坚硬,是为了保护好里面的种子;有的果实肥厚多汁,也是为了吸引动物食用,然后帮助它们传播种子。果皮和种子他们是相互依附的关系。3.判断疑似果实。师:我们找到了果实的结构特点,现在能否判断疑似果实呢?说说你的想法。生:也切开疑似果实,看外面有没有果皮,里面有没有种子。请两个学生上台切红薯和萝卜,全班观察判断。四、全课总结,欣赏生活中的各类果实。依据板书回顾知识形成的过程。师(指板书说):通过这节课,我相信大家对以后判断植物的果实应该更有科学依据了。其实,科学知识的获得不仅能从多种平台取得,例如上网等,更要靠大家抓住关键点,多动手、多动眼,更要勤动脑,自己也能获取。二次修改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课时备课三年级科学备课人:课题固体、气体和液体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能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2.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会做对比观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3.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4.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能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会做对比观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教学方法根据物质的状态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三种状态物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相继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学法指导实验教学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教师出示:生、熟鸡蛋各一个谈话:我手上有两个鸡蛋,哪个同学能帮我来分辨一下,哪个是生鸡蛋,哪个是熟鸡蛋。(学生观察汇报)。师:要想知道哪个是生鸡蛋,哪个是熟鸡蛋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开来看一看。(教师把一个生的鸡蛋磕破,蛋清、蛋黄流出来。磕熟鸡蛋,却流不出来。)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交流)提问:大家观察得很仔细,生鸡蛋的蛋清和蛋黄能流动,而熟鸡蛋有一定的形状,却不能流动。那么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像蛋清和蛋黄这样可以流动或是像熟鸡蛋这样不能流动?(学生自由发言。如,牛奶、水、醋、啤酒等可以流动,)师生交流:像蛋清、蛋黄、水、牛奶这样可以流动的物体称为液体,像石头、木块、螺母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称为固体。那你认为空气是液体还是固体呢?(学生交流)师生交流:空气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像空气这样可以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称为气体。本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固体、液体和气体》(板书课题)探究新知活动一:回顾前概念师:关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我看大家都准备了很多的物体,我们本节课就选取其中的水、木块和空气这三样来研究一下,你打算怎么研究?学生交流:(用眼睛看、用手摸、用手掂一掂……)师:在研究时,除了可以用感官观察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进行研究,看一看,今天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什么工具?(出示锥形瓶、烧杯等)你打算如何运用这些仪器来帮助研究呢?(可以把水从一个瓶子倒入另一个瓶子)师生交流:这是个好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试一试,相信你一定会有特别的发现。用这些方法可以研究这三种物体的哪些方面呢?(颜色、软硬、轻重、透明、形状……)师:下面,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来研究吧。活动二: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学生展示实验报告并交流木块水空气颜色黄色无色无色软硬硬软软轻重较轻较重很轻形状长方体杯子的形状袋子的形状……(多组实验报告并排摆放)师:你有什么发现?师生交流:各种报告中大多数结论都类似,但水和空气的形状很多同学写的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组内讨论并交流)组间交流:木块有固定的形状,而水和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们的形状都是所盛放的容器的形状……师生交流: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活动三:研究液体倾斜放置时的特点师:同学们的研究可真深入呀!你们刚才将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发现吗?(学生交流)师生交流:当盛水的杯子倾斜时,水面是平的……师:那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固体木块上吗?快动手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实验师生交流: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三、拓展应用师生交流:你能利用本节课所学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吗?要挂一幅画,如何确定墙上的两个点是否在一个水平面上?板书设计14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不能流动有确定形状物体的状态液体可以流动没有确定形状静止时液面保持水平气体可以在空中流动没有确定形状二次修改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课时备课三年级科学备课人:课题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不因为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2.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3.探究过程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进行合作学习。4.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固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不因为形状和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学难点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教学方法引领学生通过不同称量活动,证明固体、液体只要存在,就有体积和质量,固体、液体,形状变了,也有质量,而且质量不变。学法指导实验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方木块、魔方和水都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那气体是不是也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呢?学生猜测。【让学生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并做出猜测。】师:同学们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气体的体积和质量。(板书:8.气体的体积和质量)二、探究过程活动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一)锥形瓶倒水实验师:同学们,固体、液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就是他们的体积,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么研究气体的体积呢?【学生可能想到用一个物体如气球、塑料瓶等装一部分空气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研究空气的体积就是看它是否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师出示一个带有有孔橡胶塞的锥形瓶,橡胶塞上插上漏斗。师:同学们,请问这锥形瓶中有什么?生:空气。【此处设计是让学生注意到锥形瓶中有空气,为解释此实验中水不容易进入瓶中做铺垫。】师:那如果把水快速倒入漏斗中,水能不能很容易地流到锥形瓶中?学生猜测。教师提示注意事项:1.橡胶塞要塞紧。2.往漏斗中倒水时速度要稍快些。3.注意别洒在桌面上。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生:把水快速倒入漏斗中,水在漏斗中,很难流入锥形瓶中。师:那水不容易流进锥形瓶中,是谁阻碍了水的流动?生:锥形瓶中的空气。师:空气是怎么阻碍水的流动的?生:水被漏斗的空气堵住了。师:有没有方法让漏斗中的水很容易地流进瓶子里呢?学生讨论方法。学生分组验证,交流实验现象。生:把橡胶塞拔出一点,使塞子与瓶口之间留一些缝隙,漏斗里的水就很快倒进瓶子中。师:把水快速倒入漏斗中,水不容易流进去,动一动橡胶塞,水比较容易流进瓶中,这是为什么?生:快速倒水时,水堵在漏斗处,空气出不去,水就不容易下来;当橡胶塞和瓶子之间有缝隙时,空气被排出去,水很容易流进瓶内,由此说明空气在瓶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师:由此看来,空气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的。(板书:空气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二)不会湿的纸团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如果把一个纸团塞到杯子的底部,把杯子竖直倒放入水槽中,使杯子全部没入水中,然后竖直提起,猜一猜杯子里的纸团会不会湿?学生猜测。教师提示注意事项:1.塞入杯子底部的纸一定塞紧,不要中途掉落。2.杯子按入水中是否保持竖直,提出水面时也要保持竖直。3.杯子提出水面时要用餐巾纸擦掉留在杯口的水。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交流实验结果:纸团没有湿。师:那你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释纸团为什么没有湿吗?生: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空气隔开了纸和水。空气出不来,水就进不去,所以纸团没有湿。师:这个实验也充分说明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活动二:改变空气体积实验师: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说空气是有体积的,那空气是不是也像固体、液体一样有固定的体积呢?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师:我们用注射器吸取体积是20毫升的空气,用橡皮紧紧堵住出口。用力向上拉动注射器活塞,观察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有什么变化?记录下来。用力向下压注射器活塞,观察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有什么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实验现象。生:我发现拉动活塞时,空气的体积变大,用力压活塞时,空气的体积变小。师:也就是说空气的体积是会变化的,这说明了空气是没有固定的体积。(板书: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活动三:空气的重量实验师: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那有没有确定的质量呢?我们来一起称一称吧!要称量物体的重量,在实验室中常用到的仪器是托盘天平。1.认识托盘天平出示托盘天平,认识托盘天平各部分的结构。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⑴先调节螺丝使托盘天平达到平衡。⑵被称量物要放在左盘中,砝码要放在右盘中。⑶用镊子夹砝码,估一估,先放大的砝码,再放小的砝码,然后再使用游码。⑷砝码加游码就是物体的质量。3.探究空气的质量出示材料:天平、排球、球针、打气筒。师:空气有没有确定的质量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交流。方案一:把打足气的排球放到天平上称量,记下重量。然后把排球内的气排空,再称量,记下重量,把两者的重量进行比对。方案二:把瘪的排球放到天平上称量,记下重量,然后用打气筒打完气后,再称量比较。师:请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师:通过实验和资料学习,我们可以认为空气是有确定的质量的。(板书:空气有确定的质量)三、拓展活动师:这节课通过不断地探究,我们知道了空气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还能流动,那你能不能利用空气的性质制作“空气炮”或者其他的空气玩具?课下自己动手制作一下吧!二次修改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课时备课三年级科学备课人:课题气体的体积和质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是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科学探究目标:描述气体的形状,通过实验知道气体有体积、质量。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气体的体积、质量表现出探究兴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气体的体积、质量与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气体的体积、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气体有体积和质量。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感知气体有确定的质量和体积但是没有确定的形状。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气体的特征。学法指导资料搜集与整理,信息筛选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认识气体的体积和质量。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教学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身边会有风,学生回答因为身边有空气流动,说明我们身边广泛存在空气。二、教学过程:活动一:快速倒水,有什么发现?教师出示实验图片,让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出示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不容易流进瓶内。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引导是瓶中的空气在阻碍水流入瓶中,空气排除才能让水流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空气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活动二:做空气占据空间小实验。教师出示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照片,让学生按照图片提示操作。学生实验,发现杯中的纸片没有被水浸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不能让纸浸湿?学生思考是空气阻止水进入杯中,从而水不能接触到纸片。纸片也就不会被浸湿。活动三:空气的体积可以改变吗?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思考怎样完成实验,怎样证明空气的体积可以改变。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当用力压注射器的活塞时,注射器内的空气体积变小了,这说明空气时可以被压缩的,也就是空气的体积可以改变。教师总结: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活动四:空气有确定的质量吗?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实验用品和实验过程。教师出示思维导航,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对比气球中不加压和加压后的质量不同,从而通过质量大小比较得出空气是有质量的。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总结空气有确定的质量。出示资料卡,补充说明实验的来源。三、知识拓展了解“空气炮”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空气炮”。二次修改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课时备课(三)年级(科学)学科备课人:课题影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寻找生活中的影子,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影响因素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教学难点探究影子变化规律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学法指导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猜一猜一天下午,秦老师先参加了校运会200m比赛,然后又参加400m比赛,摄影师在同一位置拍摄了她参加这两场比赛的照片(如下图)。你认为秦老师参加400m比赛的照片是哪一张?为什么?二、探究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方案:将铅笔立在桌面上。2、打开手电筒,用手电筒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照射在铅笔上,观察灯光的亮度及铅笔的影子,并用笔将影子描下来。三、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位置变化情况2、长度变化情况:知识拓展影子可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例如皮影戏、影子舞蹈。2、影子又会给我们带来不便,例如晚上医生做手术时,灯光如果不好,会有影子;晚上学习时,台灯放在一边,会有影子。二次修改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课时备课(三)年级(科学)学科备课人:课题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教学重点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学法指导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板书:太阳和影子)二、学习新课 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2个条件,以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讨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与长度有变化吗?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分组实验 汇报: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知识拓展课后研究活动:一个月中,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固定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有什么变化。 教师讲解器材、方法,及记录纸的使用。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二次修改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课时备课(三)年级(科学)学科备课人:课题日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日晷,了解日晷的计时原理。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日晷,并用它计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教学重点知道可以利用影子推断时间教学难点根据计时原理制作日晷模型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学法指导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导入新课 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古人发明了利用太阳来计算时间的钟表——日晷。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晷。二、学习新课 1、认识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日晷的晷面和晷针有什么特点?日晷是怎样的表示时刻的呢?做日晷模型怎样画日晷的刻度?怎样确定日晷的固定位置?怎样提高日晷的准确性?知识拓展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单元12、怎样加快溶解(三)年级(科学)学科备课人:课题怎样加快溶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了解溶解现象的两面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来验证加快溶解的方法。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粗盐、细盐、冰糖、筷子、热水、冷水、杯子,多媒体课件等。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依据科学探究步骤,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生活导入1、提出问题:妈妈在用洗衣粉洗衣服的时候,经常要加一些热水,这是为什么?(加热水后洗衣粉溶解得快等)2、怎样验证你们的说法是否科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怎样加快溶解)(二)新知探究1、针对问题,提出猜想。(1)提出问题:怎样使冰糖溶解得更快?(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2、设计方案,验证猜想。(1)各小组针对不同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2)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实验方案,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其中一个猜想的验证实验方案展开讨论,重点放在对比实验的相关要素上。实验方案要点:每次实验保证一个条件不同,分别为搅拌与不搅拌、热水和凉水、颗粒大与小。(3)动手实验,做好实验记录。(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实验现象和收获;从而得出加快溶解的方法。(5)根据猜想和验证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谈想法。(三)自由活动1、提出挑战性的比赛项目:比一比谁能让冰糖溶解得更快?2、宣布比赛规则:(1)全班推选两个裁判员,一男一女。(2)每组分配等量的冰糖、一个烧杯、一支筷子、一个研磨器(或锤子)。(3)裁判员宣布开始,另一裁判员计时,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冰糖完全溶解的小组为获胜组。3、展开比赛活动。4、师生总结比赛情况。获胜小组来谈经验,其他小组来谈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教师最后总结。(四)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二次修改教学反思本课的准备主要落脚于对比实验材料上,教科书提到的材料只是一个参考,教学时可灵活对待,可以利用其他的材料进行实验,如冰糖、肥皂块可以替换为高锰酸钾、明矾、水溶性药片等。对比实验是以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本活动教学的侧重点和难点应在对比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上,教师尚需必要的“帮扶”。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在做之前进行大量的“想”,主要将学生的思路打开,将实验设计的重点落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典型的范例,让学生不仅能想,还能将自己的想法与小组成员及在小组间进行交流,从而完善和优化自己的实验设计。xx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单元课题谁在水中溶解得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过程与方法: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了解溶解现象的两面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粗盐、细盐、冰糖、筷子、热水、冷水、杯子,多媒体课件等。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依据科学探究步骤,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知道有些固体可以溶解在水中,也知道有些固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你能说一说吗?生:食盐、糖、味精等可以溶解在水中;沙子、面粉等不能溶解在水中。师:刚才同学们说盐能溶解在水中,那么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如果我们在一杯水里不断地放盐,那么那些盐会最终全部溶于水吗?生:会全部溶解;不会全部溶解。师: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待会儿就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研究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师:出示小苏打。师:同学们,大家来看老师现在出示的物品,你们看看它和我们生活中的食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回答师:其实这种物质叫小苏打,它和食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它们的颜色、状态都一样,如果我把它们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里,它们溶解的量会不会一样多呢?生:一样;不一样。师:好的,带着前面的猜测,我们进入今天的实验,来看一看到底水中能溶解多少盐,再看看不同的固体在水中能溶解的是否一样多。师:这里有两包固体,一包是大家熟悉的食盐,另一包叫做小苏打。(这段不要了。)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师:下面我们要开始做实验了。大家还记得我们做实验的目的吗?生:看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看不同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的是否一样多。师:那么怎么比较两个不同的物体在水里溶解的多少呢(我们今天比较一下食盐和小苏打两种不同的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个实验我们要准备哪些器材?生:杯子师:我们需要几个杯子?师:杯子里的水的多少要如何?生:两个杯子一样多师:往杯子里放入食盐和小苏打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一大包全部倒入?生:不是,分几次放入,每次少放点。师:每次放入的量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按我们刚才说的开始一起来做实验。首先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上的新工具——天平。师:大家一起看大屏幕,简单的学习一下如何使用天平。天平是一种用来称量物体重量的工具。由托盘、称量标尺、游码、指针、分度标尺、砝码、平衡螺母等组成。下面我们实验的要求是称取食盐2.5克。先看老师给你们做一遍,然后大家自己动手称取一次。师:第一步、首先大家用镊子把游码移到最左边,我们称为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这个老师已经帮大家做好了。第二步、大家用镊子把游码的左边缘移到2.5克标度处。第三步、左边托盘放入适量的食盐,观察指针是否在正中央,如果指针偏左,那就说明左边重,要拿掉一些食盐;如果指针偏向右边,那就说明右边重,要再放入一些食盐,经过调整,直到指针指向正中央红色刻度线。师:这样我们就称量出了2.5克的食盐。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称量一份2.5克食盐。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等待所有小组称量完毕)师:好的,接下来我们要在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多的水,这里需要用到量筒。我们一起来用量筒量取50毫升的水。向量筒中加水,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为了节约时间,学生的水,教师事前帮他们全部准备好。师:下面我们向两个杯子中分别放入2.5克的食盐和2.5克的小苏打。刚才大家已经称取过一份2.5克的食盐了,另外,小苏打请每组的组长来老师这里领取。(分发给每组事先准备好的小苏打)师:将食盐和小苏打放入杯子中,同时进行搅拌。师:观察一下我们放入的2.5克食盐和2.5克小苏打是不是都溶解了?生:(跟随实验)是的师:下面请大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填好表格,因为都能全部溶解在水里,我们在相应的位置打上勾。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向两个杯子分别放入第二份2.5克食盐和小苏打,请小组长上来领取,回到座位后继续放入杯中,进行搅拌,看看能不能全部溶解在水里呢?请大家一起做一下。生:(实验)能全部溶解师:下面请大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填好表格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向两个杯子分别放入第三份2.5克食盐和小苏打,还是请小组长上来领取,回到座位后继续放入杯中,进行搅拌,看看能不能全部溶解在水里呢?请大家一起做一下。生:(实验)食盐能溶解,小苏打不能溶解了。师:下面请大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填好表格,在食盐的位置打上勾,小苏打的位置打上叉。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向杯中放入第四份物品。由于小苏打放了3份已经不能溶解,所以我们还需不需要放第四份?生:不需要。师:好的,那请小组长上来领取第四份食盐,回到座位后继续放入食盐杯中,进行搅拌,看看能不能全部溶解在水里呢?请大家一起做一下。(一直到八份)生:跟随老师一份一份的加食盐,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在50ml的水中,能溶解大概多少食盐啊?生:7份到8份食盐,大概18克左右师:通过实验我们还可以看到在50ml的水中,能溶解大概多少小苏打啊?生:2份到3份小苏打,大概5克左右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在50ml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一样多吗?生:不一样。师:这就说明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是一样啊?生:不一样。师:那么食盐和小苏打谁的溶解能力强啊?生:食盐师:最后回到我们上课开始前的讨论,如果我们一直向水中放盐,那些盐会不会都溶解在水里呢?生:不会师:如果两杯一样多的水,能溶解的盐、糖、味精等固体是不是一样多呢?生:不一样多师:通过今天是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制的,食盐比小苏打溶解能力强。师:很好。我们要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如果教学时间多出来,那么你可以让学生通过另一种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刚才的实验结果:让学生用天平比较两杯水的轻重:实验前,水是同样多的,但是实验后食盐水比苏打水要重,说明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三拓展延伸把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的小苏打吗?然后进行试验,记录实验结果二次修改教学反思课题14、把它们分离教学目标1.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2.在教师引导下,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选择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3.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进行分离混合物的探究兴趣。4.了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影响。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多动脑,想出多种方法,并在实际情况中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学难点学生在观察、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找到合理的分离方法和一般性的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粗盐、细盐、冰糖、筷子、热水、冷水、杯子,多媒体课件等。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依据科学探究步骤,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教师一只手拿一包木屑,另一只手拿一包铁屑,然后把它们混合在一起。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将它们分离呢?学生交流、回答。师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把它们分离。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1.观察木屑和铁屑,说一说它们的特点。2.学生交流木屑和铁屑分别有哪些特点和性能。3.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离。4.学生汇报、交流。5.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并指导设计实验方案。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结果。(二)分离沙子和白糖实验1.课件出示沙子和白糖混合物,提出问题:如何把沙子和白糖进行分离呢?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把它们分离。4.学生汇报,集体总结,共同梳理分离的方法。(1)将沙子和白糖的混合物,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先静置一段时间,仔细观察;(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待白糖完全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再把糖水缓慢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分离出沙子;(3)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给糖水加热,蒸发水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5.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时的注意事项:(1)课件出示:正确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①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但是这三层的温度是不一样。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次之,焰心温度最低。加热时,通常用外焰加热。②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点然后将火柴梗吹灭或甩灭,并放到专门盛火柴梗的容器内。③做完实验后不能用嘴吹灭,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④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⑤熄灭酒精灯后的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等物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很烫的,不要直接触碰,防止烫伤。6.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7.集体汇报,总结归纳。在水中,白糖容易溶解,沙子不容易溶解。把它们倒入盛水的烧杯中,白糖溶解在水中,沙子没有溶解沉入水底,把白糖水倒入另一个烧杯,便能分离出了沙子;再加热糖水,水分快速蒸发,便把糖从糖水中分离出来了。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提出问题:老师在家做米饭时,发现大米里混有沙子,怎样把大米和沙子分离?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说出分离沙子和大米的方法和步骤3.教师及时评价引导四、拓展活动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教师总结: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思维探究问题,就能收获很多科学知识。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在生活中寻找分离混合物的实例和方法。五、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二次修改教学反思xx小学科学(科学)单元备课模板(第五单元)单元备课(三)年级下册(科学)学科备课人: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水的浮力、弹力、摩擦力来进行建构的。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力有各种存在形式和性质。常见的力有弹力、弹力、摩擦力等。2、知道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3、知道浮力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能够提出影响弹力、弹力和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假设与猜测。2.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弹力、摩擦力的大小及相关因素。3.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能够表达研究某种力的过程和结果,并能进行交流和评价。4.能够利用力的原理设计、制作、应用有关的物品和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意识到提出问题、假设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3.体会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需要利用证据来验证假设。4.体会在自己的周围存在着许多科学问题。5.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弹力、浮力、摩擦力等。2、知道浮力、弹力和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学法指导本单元以综合主题单元构成的方法,从儿童的生活逻辑出发设计教材单元活动,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经特点,以引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探究过渡,策略上主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发现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主要采用主体思维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及反馈练习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带领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预测一设计并进行实验一整理分析收集的证据一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单元知识树刹车手拿物品物体停下来压簧撑杆弹簧秤浮桥游泳圈轮船应用应用应用概念概念概念浮力弹力摩擦力常见的力刹车手拿物品物体停下来压簧撑杆弹簧秤浮桥游泳圈轮船应用应用应用概念概念概念浮力弹力摩擦力常见的力xx小学科学(科学)课时备课模板(三)年级上册备课人:课题第五单元15、浮和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4、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观察、探究感知沉浮的存在,初步了解哪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沉浮,哪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悬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养成自主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并体验动手操作乐趣。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教学难点验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教学方法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验证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本课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学法指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共同合作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方式。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图片,教师:小船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套上游泳圈就不会沉入水中?……这是为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水有浮力。教师接着说:小船和游泳圈能够上浮,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板书课题)(二)探究实验判断浮沉1、师:各小组准备了许多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请同学们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不能确定的,用问号表示,(猜测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猜测后提问:我们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呢?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实验时,要先明确实验要求:①由组长分工,选出操作员、记录员、其他同学为观察员。②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时要贴近水面轻轻放入水底,防止水溅出。一件物品观察完毕后取出物品,再放入第二件物品继续观察。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做好标记,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④试验完成后请整理好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各小组的实验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浮沉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比较大?沉下去的物体都比较小?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对于物体的浮沉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把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思考: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浮在水面上?观察:用手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什么感觉?小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谁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为什么这样想?(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认知猜测,有可能出现的猜测:①没有受到浮力,因为如果是受到浮力的话它应该也能浮在水面上或是水中;②受到了浮力,当我们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2)设计实验方法
如果用钩码作为我们今天研究的对象(将钩码放入水中),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测?如果下沉的物体真的受到水的浮力可以怎么测量?为什么这样做?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如果钩码在水中确定受到水的浮力,这个浮力怎么计算?(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它在水中的重力就是它受到的浮力)(3)实验测量,分析数据:测量钩码在空中与水中的重力,确定它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学生分组测量钩码在空气中与水中的重力,比较它们的大小,计算它受到的浮力。
(4)学生汇报:根据我们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的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三)联系生活说说浮力的应用。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生活中发现的浮力的应用事例(游泳圈、海上的浮标、独木舟、轮船、浮桥、鱼漂、潜水艇、煮汤圆)(四)谈收获。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请同学们谈一谈有什么收获?关于物体的浮沉还想知道什么?(五)课外拓展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并动手制作一个浮沉子,下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知识拓展:钢铁打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因为轮船虽然是钢铁建造的,但船舱是空的,空心的船比同体积的实心的铁重量要小多了。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力随着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大。轮船具有庞大的体积,所排开的水量很大,所受的浮力也就很大。根据浮力原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水的重力。而轮船所排开水的重力足以与它自身的重力平衡,所以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流体静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指出,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垂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这结论是阿基米德首先提出的,故称阿基米德原理。结论对部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同样是正确的。同一结论还可以推广到气体。浮沉子的制作:器材:1000ml透明有盖塑料瓶,中号滴管/笔帽、橡皮泥,塑料瓶。操作:(1)在滴管中吸入适量的水,使其恰好能浮在水面上(用手轻点滴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教学策略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 2025年沧州货运资格证安检考试题
- 2025年本溪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延安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下载货运
- 2025年合肥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答案
- 2025年恩施货运资格证考题
- AI技术在健康医疗信息传播中的角色
- 企业级安全高效嵌入式系统开发实践
- 体育场馆的安全标志设置及应急疏散方案
- 体育家庭作业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数字孪生应用技术)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应用数理统计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中国农业大学
- 文艺复兴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大国三农II-农业科技版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
- 绿化养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2024年湛江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JBT 1472-2023 泵用机械密封 (正式版)
- 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三级手术目录(2020版)
- 6人小品《没有学习的人不伤心》台词完整版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 自闭症儿童行为检核表学前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