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新世纪中国后现代文化美学踪迹
内容提要:新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探讨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绽开,拓展了后学探讨空间。学术界对后现代性的意义有了新的相识,留意到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地消解理性,而是剥离现代性的遮挡,并对现代性的合法性依据加以质疑。本文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中考察后现代探讨中的争辩,对后现代激进哲学--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多元论思想等加以分析,进而透过后现代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考察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问题,并对后现代文学艺术之维的多元话语透视等几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后学探讨的最新学术轨迹。
关键词:新世纪
后学
多元问题
文化转型
后现代话语
作者简介:王岳川
1955年生于四川,现为北京高校中文系教授、博导
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学界对后现代的探讨仍旧非常热情。中国后现代与西方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中国后现代具有类后现代性,即它因为经济地位落后的缘由正在走向现代,但其文化的超越性和精英们引进的急迫性又使它具有较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因此,经济的复苏、文化的多元、传统的强盛、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心、市民文化的崛起成为一种多元差异性文化景观。在后现代语境的多元对话中,既不能实行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而搞封闭,也不能实行中心主义的看法进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应充分承认个体的差异,强调达到共识的合理的详细步骤的合法性。
后现代主义引发了当代中国多种问题,如中心与边缘问题、价值平面问题、文化观念转型问题、价值归属问题、学问分子文化身份问题等。探讨后现代主义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思路引进的问题,而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那种回避的看法不足取,那种站在现代性或者后现代立场宣布什么本质层面被取消,什么东西不具有合法性,其本身就是独断论的。后现代反对独断论。因而,人文学问分子不仅要放弃虚无主义立场,还要放弃极端民族主义立场,才有可能在极高超而道中庸中,找到价值重塑的思想地基。
下面,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后现代思想、后现代政治、后现代文学艺术、新世纪文化转型等几方面的后学(post-ism)问题,对2001年中国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探讨做一学术史考辨。
一
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
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后现代理论的时髦和现实问题的困难造成的交织状态,使中国学界必得仔细分析传统型、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惊慌关系。那种缺乏分析的取舍使中国文化转型产生了困难,同时也使选择的主体和主体的选择格外艰难。这方面有几篇论文值得留意。
向世陵在《传统哲学的现代反思传统、现代、后现代与中国哲学的价值》
中认为:中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本质上是西方文明产物的现代化或现代性,成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第一推动。作为西方现代性标记的理性启蒙,集中体现了西方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但这条道路本身却是不完备的,时代提出了调整的要求。从20世纪七、八十年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留意环境爱护、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强调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以及在肯定程度上承认文化发展的多元性等等,可以说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如此思潮被引进到中国,大体上是与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性文化进入中国同步的。后现代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指责和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青睐,促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谛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的价值。他认为,思索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在21世纪的价值,离不开西学的参照。由西方传入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打算了条件,中国哲学本有的开放性则为这一转型供应了现实的可能。应当在仔细总结自身短长的基础上,将西方的现代性精神与中国传统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自觉结合起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结构模型和变常互动互补的生存机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价值。经过与现代性、后现代的相互折衷,必将能够适应新世纪的须要。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得到呼应并与传统思想产生某种共鸣,突出地表现在传统的天人合一观重受重视和被大力推崇。集中体现中国哲学价值的流变性、和合性、生生不息性、天地人一体性等等与后现代的不少主见是可以相容的。
陈喜辉、付丽在《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探讨的缘起与现状》
中认为:隔着两千年的时空,人类精神的境遇和抗拒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生疏的只是面孔和语言。我们信任浪子式的后现代主义能在古老的中国找到自己的源头,而幽玄的道家思想能借清明的西学得到现代的诠释。事实上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德里达等已表现出某种对中国文化的寻亲意识。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皆禀赋显明的反传统、反理性主义倾向。当三代礼乐文化与儒家思想整合为礼教中心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老庄以自然主义的道为动身点,以学问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为依据,彻底泯灭了理性规划的可能性及政治统治的合理性。道通为一,人与物齐,在西洋哲学中死去活来的二元论和主体性等问题对老庄来说如雪融于水。换言之,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作为两种有着巨大时空距离的思潮,具有内在的亲缘,在言不尽道、反理性专制以及价值的多元化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像性,并在消解的同时表现出建设性的价值。这种内在的亲缘孕育于同在边缘的命运,即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清算,道家对礼教中心和经学中心的批判。二者的比较探讨已广泛绽开并引向深化,根本指向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现代化进程等问题。
张建军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庄子》》
中认为:后现代文化语境,给予我们重新谛视经典的视界,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解《庄子》,可以发觉《庄子》载法对崇高、解构神话、一变原理场反对中心强势话语的统治等方面都与后现代主义有相通之处。《庄子》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种原始天真对抗模式化世界,以人类精神解放为其终极目的的一种追求,它通向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更为自由的境界。
余章宝在《传统历史话语的颠覆
--福柯《学问考古学》的后现代历史观》
中认为:米歇尔·福柯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对西方的现代性作了深刻的指责。现代历史哲学是现代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他对现代历史观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拒绝和批判。因而,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学问考古学》比较集中的阐述了他的后现代历史观。他拒绝传统实在论的历史客观性,认为历史客观性只是话语建构而成的,不存在跨学问型的客观性,只能在特定的学问型或相识阈中谈论它才有意义;历史主体只是一个变项,或者说是一个陈述变项的整体派生出来的功能和可能的位置的嬉戏而已。传统线性连续的和进步的历史观是在现代学问型这种特定的框架中,将充溢断裂、歧义、分岔的历史重新装配成的神话。
向兵在《现代性中国叙事二十年》
中认为,现代性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中国走向世界时,我们也就有了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但是,现代性话语有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之别,不能脱离各种语境谈论各自的问题。相较西方的现代性论战,中国的现代性有一种从屈就到主动接受现代性的过程;除了建设现代性,我们还得反省现代性、融合传统。因此,论者依据现代性中国叙事的逻辑,主要陈述了中国化的西方视野、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中围绕现代性产生的争辩,简要指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要求处理视野的融合与分化问题,现代性的中国仍在且仍需接着现代性。论者尤其留意哈贝马斯和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认为吉登斯从现代制度动身论证现代性的合法性。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及自我认同逼迫我们回到现代制度所排斥的存在性问题,现代性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极端怀疑原则的制度化。其次,现代性就是产生差异、边缘和例外化。第三,现代性造成全球化意识。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私人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却是全球化的倾向--联系不同地方的社会关系。
在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探讨中,中国学者的心境是困难的。坚守传统性意味着排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坚持现代性立场的学者又对传统性轻视并抗拒后现代性。张扬后现代立场的人则强调新的就是好的。如此看来,中国后学探讨很难达到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