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2024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2024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2024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2024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了解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2.理解本单元所选各篇散文的思想感情。3.学习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4.重点分析“自主赏析”中三篇散文的艺术特点,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与抒情性。5.驾驭本单元中所涉及的文言学问。〔内容概说〕这个单元共选六篇古代散文,从时代上说,唐宋元明清都有。之所以选到一个单元里来,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和文气上有某些共同之处。“赏析示例”选的是苏洵的《六国论》。这篇争论文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缘由,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古讽今,给北宋统治者供应借鉴。“自主赏析”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自己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用后唐庄宗的兴亡历史,阐明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他早逝的侄儿写的祭文,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风格较特殊的文章,以乐景写哀情,对亡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举荐作品”是方苞的《狱中杂记》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从思想上、内容上、表达上说,都是很丰富的,应当仔细阅读鉴赏。〔赏析指导〕1.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看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争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晰地显示出来。《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维的流淌,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特别显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足,首尾贯注,便于从声调凹凸、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把握文章的气脉,相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精读以上几篇文章,对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四篇文章虽然有偏重于争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复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学习中可以此为例,领悟本文的“气脉”,把握本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胜利到快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争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索。《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除以上四篇外,本单元的举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国破家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阅读这些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不仅会观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会对写作有多方面的启示。2.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多种途径。(1)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相识。(2)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张裕钊《与吴至甫书》)也是有效的途径。古人在创作和观赏时,常常讲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反复诵读,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把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感受来得快速集中,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则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这样阅读比专靠分析探讨,在感受上跟作品会契合得更深一些。当然,作家讲“气”,也有区分:有的强调心平气和,从容闲雅;有的强调气概充足,喷薄出之。同学们可以把提要钩玄、深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探讨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从而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精确表达自己的情意。第五单元赏析示例六国论eq\x(学)eq\x(习)eq\x(目)eq\x(标)1.结合本文供应的相关时代背景,了解“论”的文体特点及作者的生平。2.阅读注释,扫除语言障碍;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3.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从而理解作者创作此文主旨,即讽谏宋王朝要变更妥协政策,奋起抗战。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因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7岁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权书》等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修赏识,由此声名大振。后人因其二子均以文学著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锐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2.了解背景宋朝建立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纳中心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心,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需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常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合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懦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暴(pù)霜露 洎(jì) 厥(jué)2.驾驭通假(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意)(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假如)3.一词多义(一)虚词eq\a\vs4\al\co1(1则)eq\b\lc\{(\a\vs4\al\co1(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表承接,就,便,②则秦之所大患连词,表承接,那么,③则输赢之数,存亡之理连词,表假设的结果,译为“那么”))(2)向eq\b\lc\{(\a\vs4\al\co1(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如、假使,②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有“应付”的意思,))(二)实词(1)得eq\b\lc\{(\a\vs4\al\co1(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②此言得之相宜、得当,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够,④吾得兄事之应当))(2)理eq\b\lc\{(\a\vs4\al\co1(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治理,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整理,③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理,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道理))(3)宜eq\b\lc\{(\a\vs4\al\co1(①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合适,相宜,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应当,应当))(4)率eq\b\lc\{(\a\vs4\al\co1(①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遵循,听从,②瑜等率轻锐继其后率领,③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律,全部,④子路率尔而对轻率))4.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eq\b\lc\{(\a\vs4\al\co1(古义:那实际状况,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状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祖父eq\b\lc\{(\a\vs4\al\co1(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eq\b\lc\{(\a\vs4\al\co1(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状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指一事))颠覆eq\b\lc\{(\a\vs4\al\co1(古义:灭亡,今义:①翻倒;②实行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4)可谓智力孤危智力eq\b\lc\{(\a\vs4\al\co1(古义:智谋和力气,今义:理解事物的实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eq\b\lc\{(\a\vs4\al\co1(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解并描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5.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使动用法,使……保全)(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5)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6)以地事秦(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6.特殊句式(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推断句)(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3)举以予人。(省略句)(4)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缘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赂秦”是六国灭亡的缘由。作者解除“兵”“战”缘由,最终归结到“赂”上。2.第①段中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问一答,层层深化地争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峻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突显赂秦的危害。3.第②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在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在于“赂”。运用数量对比,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秦之受赂所得远多于战胜诸侯而得,可谓是一笔横财;而诸侯未战便先以土地赂秦,实力大大受损,已陷入了不利境地。敌愈强,我愈弱,输赢已定,所以作者说“固不在战矣”。4.第②段最终写“古人云”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道理论证。引用古人之言,用“抱薪救火”来比方“以地赂秦”,说明白这一行为的徒劳无功,甚至有火上浇油之效。而“赂秦”的确也增长暴秦的气焰,终灭六国。这一引用,形象生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二)老师点拨,引领思路疑难点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其次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事实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其次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2.第③段的最终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状况,使论证更加深化全面,中心论点更加显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做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动一层。3.六国以地赂秦的缘由是什么?第④段最终一句有什么含意?“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是作者在分析六国破灭后对北宋朝廷的委婉劝谏:面对北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