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80.01CCSP66JT45DesignguidefortouristhighwaI V1范围 1 1 2 2 2 4.3功能定位 3 34.5技术等级 4 4 55路线 55.1一般规定 5 55.3横断面 65.4平面 6路线交叉 6.1一般规定 6.2平面交叉 6.3立体交叉 7慢行道 7.2选线设计 8.1一般规定 8.3路基防护 8.4路基排水 8.5路面 9.1一般规定 9.3隧道 20 2210.1一般规定 22 2310.3标线 26 27 28 28 2911.1一般规定 29 2911.3停车区 11.4观景台 13.1一般规定 14.1一般规定 40 40 41 41 47附录A(规范性)防护与支挡工程 A.1格宾石笼挡墙 49A.2空心砖护面墙 49 50 A.5挂网喷植防护 A.6柔性网防护 附录B(资料性)常用边沟形式 DBJT45/T047.2—2022附录C(资料性)彩色路面 55附录D(资料性)慢行道路面结构 57附录E(资料性)荧光标线、彩色标线 60附录F(资料性)景观护栏常用形式 62F.1柔性护栏 62F.2半刚性护栏 62F.3刚性护栏 63附录G(资料性)交通宁静化措施 66G.1非物理性措施 66G.2物理性措施 66附录H(资料性)导向系统设计意向 68H.1经典传承旅游公路 68H.2乡村风情旅游公路 69H.3山水风光旅游公路 附录I(资料性)游览导向标志 73I.1一级信息导向标志(图I.1) 73I.2二级信息导向标志(图I.2) 73I.3三级信息导向标志(图I.3) 74附录J(资料性)游览解说系统 75参考文献 DBJT45/T047.2—202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DBJT45/T047《旅游公路设计指南》的第2部分,DBJT45/T047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旅游资源调查与品质分级;——第2部分:设计要求。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宣贯。本文件由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桂林市交通运输局、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绍政、崔玉萍、魏海、张新来、刘林军、金生斌、钟德臣、俞永华、廖建军、刘晓峰、李青云、杜博英、陈丽芳、王晓帆、王建、高鹏、贾潇、庄庆泰、沈艳松、顾赛男、谭华、兰潇、陆豫、覃峰、刘陈鸿。本文件主要审查人:李迎春、黄中文、李琳、陈济丁、陈达活、周勇狄、张源翀。VDBJT45/T047.2—2022旅游公路是绿色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提升旅游公路建设质量,规范后期管养和运营,着力打造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一体的精品旅游公路产品,制定本文件。根据本文件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及文件编制目的,本文件由两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旅游资源调查与品质分级。目的在于量化旅游公路沿线旅游资源价值及其服务质量,指导旅游公路旅游资源调查与品质分级。——第2部分:设计要求。目的在于指导和规范旅游公路主体工程及其服务设施的设计。1DBJT45/T047.2—2022旅游公路设计指南第2部分:设计要求本文件规定了旅游公路设计的术语和定义,以及路线、路线交叉、慢行道、路基路面、桥涵和隧道、交通安全设施、服务系统、管理设施、环境保护、景观设计、智慧交通等方面的设计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旅游公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设计,以及既有公路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的专项工程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T15566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31384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GB/T31710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GB/T32984彩色沥青混凝土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5019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218城市道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T107城市公共汽、电车候车亭JTG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D2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TD21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4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70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TD70/2-01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211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DB45/T1491高速公路联网系统技术要求DBJT45/T047.1旅游公路设计指南第1部分:旅游公路旅游资源调查与品质分级2智慧旅游交通系统intelligenttouristtranspo4.1.1旅游公路应按照DBJT45/T047.1推荐的品质级别确定设计目标,以旅游公路功能类型、品质级4.1.2旅游公路设计应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以“人享其行”为方向,尊重生态基底,顺应自然4.1.3旅游公路设计应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对规划、设计、建设、运管等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4.1.5旅游公路设计应贯彻“前期策划、全程评估、动态修正”的原则,加强总体设计工作,根据旅4.1.6应针对旅游公路进行旅游主题策划,结合环境保护与景观控制,分类打造,制订旅游资源和旅4.1.7对于既有道路进行旅游功能化改造时,应充分调查既有道路的出行特点与交通组成,综合评估34.1.8旅游公路应积极应用数字化设计手段,对旅游公路廊带进行空间分析,规避生态敏感区域,严格控制生态红线与开发强度,通过主体工程协同设计、环境保护与治理、景观保护与塑造、材料利用与新能源应用等综合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公路与生态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4.2基础资料调查4.2.1旅游公路基础资料调查前应制定调研计划,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范围和调查进度安排等。4.2.2对于新建旅游公路项目,可根据影响区域的行政区划,结合现有或规划的旅游景区分布情况,分区分片进行调查。4.2.3对于既有公路扩展旅游功能的专项工程和改扩建工程项目,应对公路沿线辐射带动范围的旅游资源资料进行调查。4.2.4社会资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国民社会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国土空间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地、城镇开发边界、文物保护界线、重要基础设施规划或控制线等;——途经行政区域的行政区划、居民点分布,人口、面积、国民经济总产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及发展规划,各类用地分布、土地流转情况及土地资源评价资料等;——沿线的历史人文景观资料,如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人文掌故等;——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旅游公路建设的意见和建议。4.2.5交通资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综合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规划,区域路网现状及发展规划;——相关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及其组成;——既有公路设计资料、施工资料、运营资料等。4.2.6旅游资源资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规划;——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分布和基本类型、知名度及影响力等;——既有公路沿线服务设施设置情况、游客承载量及进出条件、适游期和接待量等。4.2.7自然条件资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地形、地物、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矿产资源和筑路材料等;——水体、植被、野生动植物及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4.2.8对于沿海、沿江、沿河、沿溪等滨水布设的旅游公路,应向城市规划部门、水利部门、航道主管部门搜集“蓝线”、航道、水利枢纽、码头及锚泊服务区等资料。4.3功能定位4.3.1旅游公路按其功能分为旅游干线公路、旅游集散公路和旅游专线公路,其功能定位应符合4.3.2旅游公路品质级别分为三级,分别为AAA旅游公路、AA旅游公路、A旅游公路,按照DBJT45/T047.1规定的方法进行调查、评定。4.3.3旅游价值包含自然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景观价值和游憩价值,旅游公路应具备其中至少2项价值,并根据其功能定位、品质级别进行设计。4.4品质等级与服务系统对于拟建旅游公路,按DBJT45/T047.1确定其品质级别后,按照表1选择旅游公路品质级别与服务系统配置。4旅游公路品质级别驿站(服务站)停车区观景台导向系统★★★★★●★★★●O★O●O驿站(服务站)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停车区合4.5.1对于拟建旅游公路,按DBJT45/T047.1确定其功能定位后,可按表2选用旅游公路技术等级;公路技术等级四级公路●一一O●●一 O●O4.5.3对于旅游品质等级较低,但与其他高价值旅游团组具备一定连通性,可建设旅游集散公路;旅4.5.5旅游专线公路位于景区之内时,可选用三级或四级公路。4.5.6既有公路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的专项工程,应采用原技术等级。对于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宜采4.6.1旅游公路设计速度见表3,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地形、预期运行速度和交通量等综合确可采用60km/h;为二级公路时,设计速度推荐采用60km/h,设计小时交通量大——旅游集散公路为一级公路时,设计速度推荐采用60km/h;为二级公路时,设计速度推荐采用60km/h,条件受限时可采用40km/h;为三级公路时,设计速度推荐采用40km/h;5——旅游专线公路为二级公路时,设计速度推荐采用40km/h,设计小时交通量大于8500pcu/h时可采用60km/h;为三级公路时,设计速度推荐采用40km/h,条件受限时可采用30km/h;为四级公路时,设计速度推荐采用30km/h,条件受限时可采用20km/h。表3旅游公路设计速度公路技术等级四级公路设计速度(km/h)●OO●一一一一一 ●一●O●一 — 一O●●O●O4.6.2既有公路实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的专项工程,推荐采用原设计速度;既有公路改扩建为旅游公路且需提升技术等级时,经论证可提高设计速度。4.6.3旅游公路通过环境敏感、地形地质复杂等特殊困难路段,因新建工程可能造成景观环境和旅游资源破坏,或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该局部路段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可采用较低指标的回头弯等线形,但设计速度不宜低于20km/h。过渡段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结合地形逐渐过渡,避免突变,相邻路段设计速度差应小于20km/h。4.7荷载标准4.7.1旅游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应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作为标准轴载,轮胎接地压强采用0.7MPa。4.7.2旅游公路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人群荷载标准除应符合JTGB01的规定外,旅游集散公路和旅游专线公路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应采用公路桥梁标准值的1.15倍。4.7.3慢行道设置的栈桥,以及自行车和人行专用桥梁采用的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4.0kN/m²。5.1一般规定5.1.1旅游公路路线方案应依据公路功能、类别和技术等级,结合沿线地形、旅游资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气象等条件,经综合比选确定。5.1.2旅游公路路线应按照DBJT45/T047.1推荐的品质级别确定设计目标,结合旅游公路功能类型、品质级别,提高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程度,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视觉空间与视线诱导。5.1.3旅游公路路线设计应按JTGD20的规定执行,并符合下列要求:——公路选线应在保护沿线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沿线景观资源,营造协调的外部景观序——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山势、河流走势相协调,加强公路与原生地貌的融合度;——公路平、纵线形应组合良好,形成连续的内部空间序列;——对于高填深挖路段,应对桥梁与高路堤或隧道与深路堑方案进行综合比选,优先选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方案。5.2.1旅游公路选线应以资源保护为首要原则,同时应考虑旅游资源点的可达性;避让环境敏感区,避开禁建区,少占限建区;对于沙滩、湿地、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应严格防范DBJT45/T6破坏性开发;避让永久基本农田。5.2.2路线设计应与地形相适应,与山势、河流走势相协调,加强公路与原生地貌的融合性。路线宜沿着景观地貌的边界,如山坡坡脚、林边、滩涂、河流等有明显地形特征的位置布线,或沿着景观的天然轴线,如分水岭、水系边岸等布设。5.2.3旅游公路选线应充分借用沿线景观资源,营造动态的外部景观序列,根据不同的景观资源,景观序列营造原则如下:——平原旅游公路:充分发挥平原地势的稀缺性,打造“平畴千里,远山如黛”的壮阔平原意象,借助平原的开阔性和良好的视域,让旅游公路成为旷野上的一缕飘带,形成“平原+慢行系统+旅游公路+慢行系统+平原”的景观序列;——山地旅游公路:应充分展现山地旅游资源和山地特色景观,打造“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山地旅游景观特色,以旅游公路为纽带,有效串联山地旅游资源,形成“森林+山地旅游资源带+旅游公路+慢行系统+山地风貌控制带”的景观序列;——丘陵旅游公路:借用丰富的丘陵资源和特殊的地貌环境,打造“山水澄明,画境人游”的丘陵旅游景观意象,以旅游公路为纽带,最大限度融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形成“丘陵+河谷+滨水景观带+旅游公路+慢行系统+丘陵”的景观序列;——滨海旅游公路:应突出滨海景观特色,将优美岸线和海景充分展现的同时,预留足够的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形成“海+沙滩+滨海景观带+慢行系统+旅游公路+辅助道路+景观带+滨海风貌控制带”的景观序列。参见图1。滨海风貌控制带滨海风貌控制带滨海休闲公园体育公园等高端度假詹高端度假店特色小镇特色村屯海懿图1滨海旅游公路景观序列示意图5.2.4旅游公路选线应统筹考虑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布局,为沿线旅游发展预留空间,利于旅游资源5.2.5对于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未利用的既有道路空间,宜根据实际需求考虑利用作为慢行道、停车带和观景台等方案。5.3.1旅游公路横断面设计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设计速度、交通量及其组成,慢行道设置需求,结合所经过的自然或人工环境等条件综合确定。7DBJT45/T047.2—20225.3.2旅游公路横断面应由机动车道、路缘带、硬路肩和土路肩组成。公路技术等级为一级公路时,应设中央分隔带。设置慢行道时,横断面还应包括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及分隔设施等功能空间的布置。5.3.3根据地形、地貌和景观资源等条件,旅游公路慢行道可灵活采用与公路合并、分离或独立设置等断面布置形式,使旅游公路更好地融入环境。5.3.4旅游公路机动车道宽度根据车道数和一条机动车道宽度确定,并遵循下列规定:——旅游公路为一级公路时,车道数应根据设计交通量和每条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确定;——旅游公路为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时,宜采用双向双车道;——旅游公路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交通组成以中、小型客车为主时,设计速度为80km/h的旅游公路,车道宽度可采用3.50m。表4一条机动车道宽度5.3.5自行车道单独设置时,自行车道不宜少于2条。5.3.6慢行道一条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宽度应符合表5规定。表5一条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宽度注:表列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宽度不包括慢行道路缘带宽度。5.3.7自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应遵循表6的规定。表6自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否是否是是否5.3.8同一路段慢行道宽度宜保持一致;经桥梁、涵洞等处,应考虑顺接平整,路面宽度连续。5.3.9当旅游公路合并设置慢行道时,在机动车道与慢行道之间,或机动车道与分隔设施之间应设置路缘带,机动车道路缘带最小宽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8DBJT45/T047.2—2022表7设计速度——机动车道路缘带最小宽度表路缘带最小宽度W(m)机动车道与慢行道采用标线分隔时,机动车道与慢行道之间的路缘带采5.3.10旅游公路路肩宽度及设置应符合JTGB01的有关规定。当为二级及以下公路时,公路路肩宽度遵循表8的规定。表8公路路肩宽度土路肩W—— 正常情况宜采用一般值。在设爬坡车道和超车道路段,或受地形、地物等条件限土路肩可采用植草、平置缘石,或采用与环境协调的铺装材料硬化,土路肩宽度5.3.11慢行道路缘带和土路肩宽度最小宽度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9慢行道路缘带和土路肩最小宽度(推荐值)路缘带宽度W(m)土路肩宽度W(m)5.3.12旅游公路设置慢行道,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形成整体式断面时,横断面设计符合下列规定:——旅游干线公路机动车道应与慢行道实体分隔,侧分隔设施与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硬路肩,与慢行道之间应设路缘带,见图2中的分图a)和图2中的分图b);——旅游集散和专线公路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机动车道宜与慢行道实体分隔,侧分隔设施与机动车道和慢行道之间均应设路缘带,见图2中的分图c);——旅游集散和专线公路设计速度小于60km/h时,机动车道与慢行道合并设置可采用标线分隔,在机动车道与慢行道之间应设机动车道路缘带,见图2中的分图d);——慢行道布置在公路两侧时,宜采用单向通行断面;仅布置在公路一侧时,宜采用双向通行断面,与机动车道实体分隔。9a)旅游干线公路(一级公路)b)旅游干线公路(二级公路)c)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旅游集散和专线公路d)无分隔断面图2设置慢行道的整体式断面示意图5.3.13慢行道与公路分离或独立设置时,应采用专供自行车和行人等通行的慢行专用路;慢行道与一级公路分离设置断面布置见图3中的分图a),慢行道与其他等级公路分离设置的断面布置见图3中的图3慢行道分离设置断面5.4.1旅游公路平面圆曲线最小半径根据设计速度和最大超高按表10的规定取值;最大超高取值符合下列规定:——一般地区,旅游干线和集散公路、旅游专线公路最大超高不宜超过8%;——二级及以下技术等级旅游公路接近城镇或旅游景区,设计速度为80km/h时,最大超高不宜超过6%;设计速度为60km/h时,最大超高不宜超过4%;设计速度小于60km/h时,最大超高不宜超过2%;——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不宜超过6%;——土路肩、侧分隔带及慢行道均不参与超高。表10设计速度——平面圆曲线最小半径对照表圆曲线最小半径(m)一一注:im为最大超高值。5.4.2平面线形设计应注意指标连续均衡,前后线形布置应协调,相邻曲线半径不宜相差过大。5.4.3旅游公路平面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不同半径圆曲线之间宜设置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应采用回旋线,回旋线参数应根据线形设计和安全、视觉、景观要求及地形条件等确定,长度不应小于设计速5.4.4平面线形设计应提供较长的视距,条件受限时应采取技术措施保证与设计速度相应的停车视距。当视距无法保证时,应增设相应交通安全设施。5.4.5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平面线形设计符合下列要求:——应充分利用既有道路资源,结合地形环境,灵活设置直线或曲线,避免干扰原有高边坡,或侵入临崖临水沟谷过多;——平面线形设计不应追求过高的设计指标,宜灵活运用卵形或S形曲线进行平面拟合,可根据需要采用一般和极限最小圆曲线半径,可适当降低同向、反向曲线间直线长度要求;——既有圆曲线可采用多圆复曲线(卵形或径向相连)进行拟合,线元长度应满足JTGD20要求;——回旋线设置长度不能满足最大超高过渡段长度要求时,可将超高过渡段起(终)点伸入直线;——除安全隐患路段外,平面线形可不受小偏角限制,但曲线长度应满足JTGD20要求。5.5纵断面5.5.1旅游公路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大纵坡应符合表11的规定。对于旅游专线公路,无大型载重车通行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表11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大纵坡设计速度(km/h)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m)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m)最大纵坡(%)567895.5.2平原地形旅游公路,纵断面设计应进行不同纵断面设计方案的比选,合理采用低路堤,以节约土地并获得较好的路域景观。5.5.3山岭地形旅游公路,应根据实际地形环境,充分展线,灵活布设卵形、S形、回头弯等复合型平曲线,纵断面指标应符合JTGD20要求。5.5.4对于兼具旅游功能的小交通量农村公路,最大纵坡可按照JTG2111的规定选用。5.5.5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纵断面设计符合下列要求:——设计速度小于6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在表11的规定基础上增加1%;——竖曲线半径和竖曲线长度不宜追求过高指标;对于设计速度小于60km/h的旅游公路,当条件受限时,局部路段经论证后,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可按设计速度降档10km/h~20km/h——改扩建工程纵断面设计指标降低时,应增加相应交通安全设施,提高行车安全性。5.6平、纵面组合5.6.1平、纵线形应总体协调,技术指标均衡,形成连续的内部空间序列,在视觉上能自然地诱导行5.6.2平、纵线形应组合良好,平曲线与竖曲线宜做到对应组合,应避免在同一视觉路段上纵坡反复凹凸而引起的线形错位现象。5.6.3长下坡路段、直线路段或大半径圆曲线路段的末端不应接小半径圆曲线;长直线不宜与陡坡或5.6.4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或合并设置自行车道路段,合成坡度应小于8%。5.6.5竖曲线设置应保证视觉条件良好,同一曲线范围内纵坡变化不宜过多。5.6.6旅游公路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应注重路线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对于旅游公路6.1一般规定6.1.1旅游公路路线交叉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路网现状和规划、交叉公路功能和技术等级、旅游资源分6.1.2路线交叉类型应根据交叉公路功能和交通量需求,结合地形和环境条件等确定。旅游公路与普6.1.3路线交叉设计应充分考虑车辆运行和旅游者安全、机动车道和慢行道交叉功能、全生命周期成本、用地和环境等因素,并分别符合JTGD20、JTG/TD6.2平面交叉6.2.1平面交叉型式包括T形交叉、十字形交叉和环形交叉,路口交通量较小且有景观要求时,可采6.2.2旅游公路为一级公路时,宜减少平面交叉,适当设置掉头车道;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平面交6.2.3平面交叉范围宜为直线或不设超高曲线,交叉角度宜正交,条件受限亦应大于45°。当为斜交时,可通过渠化处理,使交通流线的交叉角度接近于直角,见图4。6.2.4交叉公路设计速度较低、交通量较小时,渠化可采用标线交通岛方式;交叉公路等级较高或交6.2.5平面交叉转向交通量较大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转向车道,以“右进右出”为主,减少对主6.2.6根据平面交叉采用的交通管理方式进行路权分配、渠化诱导和导向导引等设计。交通管理方式——两相交公路功能、技术等级和交通量主次分明时,应采用主路优先交通管理方式;技术等级——两相交公路均为三级及以下公路,且满足停车视距通视三角区通视要求时,可采用无优先交通管理方式;——旅游干线公路与城镇主、次干路平面交叉,或采用主路优先方式不能满足设计服务水平和安全要求时,宜采用信号控制交通管理方式;——旅游公路与慢行专用路平面交叉时,宜采用慢行专用路优先交通管理方式。6.2.7平面交叉交通岛选型设计符合下列要求:——平面交叉渠化各流向交通行驶轨迹所需空间之外的面积,宜构筑标线交通岛或实体交通岛;——实体交通岛设置可根据环境需要采用硬质建筑材料铺砌形成硬质(灰色)铺装交通岛,也可以采用植物(包括草皮、花卉、灌木、乔木)为主要材料形成软质(绿色)铺装交通岛;——实体交通岛面积不宜小于7.0m²;面积窄小时,宜采用标线交通岛;——交通岛可混合运用划线、灰色铺装、绿色铺装构筑。6.2.8交叉口行人过路设施布置符合下列要求:——旅游干线公路与干线公路交叉口,行人过街应采用信号灯控制;——旅游干线公路与其他等级公路交叉时,干线采用信号控制,其他道路可采用斑马线,并在上游机动车道设置人行横道警告标线;——交叉口范围内,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交叉道路设置的人行道宽度;——人行过街横道、安全岛、信号灯的设置可参照GB50647、CJJ152的规定执行。6.2.9交叉口自行车道过街设施布置符合下列要求:——交叉道路自行车流量较大或设置分离设置自行车道时,交叉口应设置独立的自行车进出道,通行规则、交通组织方式可与机动车相同,或与行人相同;——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的路段交叉口,应采用实体或标线分隔;——新建交叉口宜将自行车与行人分离设计,自行车流量较大或人行道宽度较窄时,交叉口不宜合并设置自行车与行人混行进出口;——各类自行车道过路出入口的布置可参照GB50647、CJJ152的规定执行。6.3立体交叉6.3.1旅游公路立体交叉的设置符合下列要求:——旅游公路与高速公路相交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旅游公路为一级公路时,与交通量较大的其他公路相交应采用立体交叉;——旅游公路为二、三级公路,与二级及以下公路相交,且交叉交通量大或有地形等条件可利用时,宜采用立体交叉。6.3.2下列情况下,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旅游干线和集散公路与高速公路相交处;——旅游干线公路为一级公路,与其他干线公路和集散公路相交处;——旅游集散公路为一级公路,与重要旅游景区或其他重要交通源连接线相交处;——采用平面交叉不能满足通行能力要求、因地形限制采用平面交叉困难,或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综合效益大于设置平面交叉时。6.3.3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除满足通行能力和运行安全要求外,遵循下列规定:——匝道布局应与自然地形相适应;——挖方边坡、立交内部环形和三角形地带宜进行自然化坡面修饰;——排水设施应采用贴近自然的形式和材质。6.3.4分离式立体交叉主线上跨或下穿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交叉公路技术等级、地形、地质、用地、环境保护和投资效益等因素。6.3.5旅游干线公路为一级公路时,通过城镇路段宜设置人行天桥或人行通道,并符合下列要求:——人行天桥和通道应结合城镇路网规划确定,宜设置在平面交叉路口,或行人横穿公路需求较大的其他位置;——当自行车过街交通量不大时,自行车过街横道可直接采用人行天桥或人行通道,并设置推行自行车的坡道;——人行天桥桥面净宽不宜小于3.0m,通道净宽不宜小于3.75m。6.4其他交叉6.4.1旅游公路与轨道交通、管线等设施交叉,应符合JTGB01的有关规定。6.4.2旅游公路穿越城镇或旅游者集中路段,无天桥或通道时应设置人行横道,并符合下列要求:——人行横道应设置在驾驶人容易识别的位置;——人行横道宽度不宜小于3.0m;——人行横道通过实体交通岛时,交通岛边缘应设置缘石坡道;——自行车穿越平面交叉应与人行横道共用。6.4.3旅游公路沿线应根据野生动物迁徙及沿线放牧需要,选择合理位置设置动物通道,或利用涵洞等提供动物通道功能。挖方路段可能中断动物迁徙路线时,宜设置浅埋隧道或绿色跨线桥。7慢行道7.1一般规定7.1.1慢行道设计应遵循系统性、人性化、生态性、协调性、特色性、经济性原则,根据公路功能、旅游资源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统筹设置。7.1.2慢行道应按照DBJT45/T047.1推荐的品质级别确定设计目标,以其功能类型、品质级别作为导向,充分考虑其美观度、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以及慢行对象出行便捷性、舒适度,慢行道及其附属设施应与旅游公路自身景观相协调,并与所处路段整体设计主题保持一致。7.1.3旅游公路慢行道通常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骑行综合道;其设置应根据自行车和行人交通量、慢行交通流线的连续性要求,结合公路功能、技术等级、运行速度、地形和环境条件等,经综合分析确定,采用两侧单向通行或单侧双向通行的布置方式。7.1.4慢行道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耐久性和维护管理难易度,保证其长期使用性能和景观效果。7.1.5在旅游驿站和停车区,根据连接观景台、旅游资源或旅游设施需要,可独立设置慢行专用路。7.1.6慢行道应根据实际需求考虑无障碍设计,并应符合GB50763的规定。7.1.7慢行道的附属设施应包括标志、标线、导向及服务设施等,应与公路相关设施协调、统一,并应符合GB5768的有关规定。7.2选线设计7.2.1慢行道宜与公路合并设置,因游览路径布局需要时,可分离设置。7.2.2当地形条件受限,慢行道的纵坡、坡长、超高等技术指标难以与主体保持一致,可采用分离设置、绕行设置、结合集散道路、乡间小径、山体或水体边缘、堤坝等灵活设置,不应强行与主路合并。7.2.3分离或独立设置的慢行道,选线设计符合下列规定:——选线应充分利用沿线资源,结合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导入适宜主题,吸引游客,增加慢行道使用率;——应充分利用沿线既有道路,避免另辟新线造成的环境破坏;——不应过度改变地形及高程,土方开挖应符合填挖平衡的原则。7.2.4旅游公路两侧慢行交通量相差较大时,慢行道可非对称布置或结合景观资源单侧布置。7.2.5旅游公路慢行道相对独立设置时,符合下列要求:——宜优先考虑沿开敞空间边缘布设,包括体现自然肌理的水系边缘(如滨海岸线和其它江、河、湖、滩涂湿地、溪流等水体岸线等)、山林边缘、农田边缘等;——综合利用景区游道、田间小道、风车检修道、防洪堤等现状基础设施,通过现状利用、升级改造等作为慢行道使用;——可与沿线市县绿道系统和规划滨海绿道系统互为补充、有机衔接,共同构建覆盖区域的慢行交通网络,局部地区受条件限制,可与相关绿道系统并线。7.2.6慢行道在临湖亲水、山坡较陡、起伏较大和跨越山谷等路段时,可根据功能需要和地形环境条件等采用栈桥型式,见图5。栈桥设计遵循下列原则:——桥位和线形应符合慢行道总体布置的要求;——栈桥材料应符合强度和环境保护要求,宜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或仿天然材料;——栈桥造型、体量、色彩及质感应与环境相协调,符合建筑美学的要求。7.3线形设计7.3.1自行车道分离或独立设置时,线形设计符合下列要求:——城镇路段设计速度宜采用15km/h~20km/h,郊野路段设计速度宜采用20km/h~30km/h;——平面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12的规定;——最小超高根据横坡确定,最大超高宜采用2%,最大不应超过4%。表12自行车道设计速度——圆曲线最小半径对照表设计速度(km/h)最小半径(m)87.3.2自行车道纵坡、坡长符合下列要求:——具备条件时宜不大于2.5%;——条件困难时,城镇路段纵坡不宜大于5%,郊野路段纵坡不宜大于8%;——受桥梁构造物、地形或其他特殊环境限制时,纵坡可适当加大,但最大不应超过8%;——对于存在竞技需求的自行车道,或利用农村公路作为旅游公路兼具自行车行驶功能,或郊野型自行车专用道,经论证,可适当放宽纵坡至10%~12%,或结合休息平台等调坡,克服高——自行车道纵坡因地形限制无法满足要求时,应在沿线选取——自行车道纵坡2.5%≤i<3%,限制坡长不宜超过300m;纵坡3%≤i<3.5%,限制坡长不宜超过200m;纵坡i≥3.5%,限制坡长不宜超过150m;——自行车道最小坡长不宜小于40m。7.3.3步行道纵坡宜小于3.0%,最大不应超过12%;大于8%时,应辅以步梯。8.1一般规定8.1.1路基、路面设计以DBJT45/T047.1规定的旅游公路功能类型、品质级别作为导向,合理确定路8.1.2路基、路面应根据旅游公路功能定位、技术等级、沿线旅游资源特点,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工8.1.3路基设计应符合JTGD30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路基断面形式应与旅游公路类型、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高填、深挖——路基填高应执行JTGD30相关规定,根据洪水位等因素综合确定合理的路基填高;对于内涝——路基防护设计应尊重自然,满足功能和视觉景观要求,优先采用生态防护——路基填料和构筑物材料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建设活动产生的——通过不良地质路段,应查明其规模及其对旅游公路的危害程度,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强8.1.4旅游公路路面设计应分别符合JTGD40、JTGD50的规定,并符合下列原则:——路面结构设计应结合路基土特性及设计指标进行综合设计,满足强度、抗滑、稳定性、耐久——对于改扩建和养护工程,应经论证充分利8.2.1旅游公路路基设计应根据周边环境、景观风貌,并结合公路功能和公路设计主题,合理拟定路基断面形式,综合考虑防护、排水、路侧设施及绿化种植的设计,以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8.2.2旅游公路填方边坡设计符合下列要求:——对景观要求高的路段,边坡形式宜与路侧景观分布、观景需求等相适应,充分利用路侧微地形,采用坡脚圆弧化、支挡过渡等手法,与路侧景观相适应;——平原地形旅游公路有条件的路段,宜采用较缓的边坡坡率,使路基与周围环境相融合。8.2.3旅游公路挖方边坡设计符合下列要求:——公路沿线原有坡面的岩石、植物及表土等,在不影响安全通行的前提下,应予保留,以维持——挖方边坡形式应灵活自然,根据边坡高度、土石类别、湿度和密度等因素选择边坡形状;——土质挖方边坡坡顶和坡脚宜修饰成弧形、曲线过渡;——高边坡宜进行专项设计,边坡坡率应因地制宜、灵活自然;——平面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应对弯道内侧车道的停车视距进行检验,对有碍视距的坡体应予挖8.3路基防护8.3.1旅游公路边坡防护以边坡稳定、形态美观、生态保护为总体设计原则,贯彻动态设计理念,设计符合下列要求:——边坡防护优先考虑采用植物防护,或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等形式;——工程防护不宜采用人工痕迹明显的喷浆防护、锚杆挂网喷浆防护,应优先采用天然材料来营造边坡的自然风貌。8.3.2对于自然地形陡、需减轻对环境敏感区域扰动等情况,旅游公路路基应根据附录A选用设置支挡工程,其设计符合下列要求:——支挡工程设计应体现灵活性和统一性原则,结合地形条件灵活选择挡墙结构形式;在同一景区或同一旅游线路上,不宜出现过多的挡墙结构形式,以便于建设和统一管理;——宜优先采用柔性、轻型、绿色支挡结构,可论证采用生态挡土墙、加筋挡墙等型式;——采用实体式挡土墙时,应控制挡土墙高度和视觉体量,墙体结构宜采用当地材质,墙面处理应与公路设计主题相适应,必要时,应利用栽植作修景处理;——挡墙端部宜采用弧形隐入边坡处理,墙高结合边坡地形起伏变化。8.3.3旅游公路应进行取土、弃土专项设计,应限制路侧取土,取、弃土场宜选择在可视范围外。对于路侧取土、弃土及其他建设活动形成的场地,应通过绿化等手段对环境进行恢复。有条件时,宜结合旅游驿站、停车区、观景台和慢行道的布置统筹予以利用。8.3.4慢行道与公路合并设置为整体式路基时,慢行道部分路基压实度应采用公路路基压实度标准。慢行道与公路分离设置或独立设置时,可采用工程类比法,或通过试验确定压实度标准。8.4路基排水8.4.1路基排水设计应在充分调查沿线水系、排灌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气象、水文及桥涵构造物设置情况,结合路线平、纵、横布置,形成完善的公路排水系统。8.4.2排水设施在满足排水功能的前提下,应遵循就地取材、经济适用原则,采用当地材料构筑排水设施。8.4.3排水设施形式宜与周边地形和景观相协调,必要时采取植物、盖板等遮挡措施,提高水沟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具备条件时可采用预制成品景观水沟。8.4.4对于短时强降雨常见地区,应根据所在地区的降雨强度、设计重现期、沟渠汇水面积及比降、地面糙率系数等,计算不同坡度情况下沟渠的流量及流速,合理确定沟渠断面尺寸及分段长度。DBJT45/T047.2—20228.4.5山岭地形路侧排水应设置边沟、排水沟、截水沟、平台排水沟、急流槽或跌水槽等排水设施,排水设计符合下列要求:——路侧排水设计应充分考虑对路域环境景观的影响,减少设置浆砌或混凝土圬工边沟;具备条件时可采用轻型预制成品水沟;——边沟宜选用三角形或浅碟形等形式,并根据防冲刷需要采用卵石或植草沟等方式加固,以适应周围环境,见附录B;——坡面排水可根据坡面植被与地质条件采用砌石沟、植草沟、客土袋或混凝土沟等形式,坡面排水设施应满足抗冲刷性;——截水沟应结合地形及地质条件沿等高线合理布置。当边坡上部山坡有较大的汇水面积时,根据水文计算设置U型截水沟,用浆砌片石或预制块铺砌;当地面线平缓时可设V型土质截水沟;坡体覆盖层薄或基岩裸露、坡体整体稳定时,可取消截水沟设置。8.4.6城镇过境段排水设计符合下列要求:——排水设施宜选用盖板边沟或管道形式,应结合城镇排水系统综合考虑;——慢行道与公路合并设置时,排水设施宜采用地下暗埋式。8.4.7慢行道与公路分离设置或独立设置时,排水设计遵循下列规定:——排水设计应与周边的排水系统和排水坡度相协调,避免影响慢行道的稳定性;——路面排水可采用散排形式,应保证路面横坡设置以满足排水要求;——紧靠山体路堑边坡路段,应避免雨水将山体表土冲入慢行道表面,可在慢行道与边坡之间设排水边沟,或采用木桩、坡面防护或坡脚挡墙等措施处理;——慢行道外侧边沟收集雨水,应在道路低点处设置管涵,就近排入现状水系、涵洞或城镇雨水管道系统。路面8.5.1路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环境保护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论证后拟定方案。8.5.2路面设计可根据旅游公路的品质等级和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结合行车道、慢行道各自技术指标要求,采用彩色路面、透水性路面、降噪路面等功能性路面。8.5.3彩色路面结构、材料及使用性能应分别符合GB/T32984、CJJ/T218的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彩色路面主要包括彩色沥青路面、彩色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彩色树脂路面,见附录C;——路面色彩宜为单色调、低明度、彩度适中,并应与周围环境和景观相协调,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要求;——用于彩色路面的着色剂宜选用无机类颜料,并应满足对人体及结构无害、色彩持久等要求。8.5.4透水路面结构、材料及使用性能应分别符合CJJ/T135、CJJ/T190的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透水路面主要包括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和透水砖路面;——透水沥青路面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适用于旅游专线公路、慢行道、停车场和广场等路面工程;——透水性能有效使用寿命应与路面结构使用寿命一致;——结合区域年降雨量和使用环境,公路路面可采用表层透水式路面或半透式路面,慢行道、停车场和广场宜采用全透式路面;——对于有潜在陡坡坍塌、滑坡等不良地质地段,不应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8.5.5慢行道路面类型应综合考虑功能、环境保护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经比选后确定(参见附录D)。慢行道路面设计符合下列要求:——面层宜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或环保活性材料。自行车道路面应坚实平顺,表面平整防滑;——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及步行道可采用不同种类的材质、颜色进行区分;——因区分机动车道或协调环境需要时,可采9桥涵和隧道9.1一般规定9.1.1旅游公路桥梁和隧道设计方案应能够根据公路功能、类型和技术等级,充分考虑地形、工程地9.1.2旅游公路桥梁应按照DBJT45/T047.1推荐的品质级别确定设计目标,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9.1.3旅游公路涵洞应根据沟渠断面、设计流量、水力特性、冲刷稳定性、施工养护难易、环境景观9.1.4桥梁、隧道路段设置慢行道时,应满足车辆和行人通行安全的要求。9.2桥涵9.2.1旅游公路桥梁设计应符合JTGD60的规定,遵循“安全性适用性、景观性、生态性、耐久性、——桥位和桥梁线形应符合路线设计的总体要求,与地形变化和公路线形相协调,尺度均衡、比——桥梁结构造型应符合路段设计主题,体现时代风貌和当地历史文化特征,与周围自然环境和9.2.2桥梁设计应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并符——桥梁景观设计应符合地区的文脉,使桥梁与所处环境的文脉融合;——对于周边环境和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桥梁,可按区域地标和门户的定位进行设计,为所处环境营造新的旅游吸引物,见图6中的分图a)和图6中的分图b)。9.2.3桥梁设计应遵循自身结构体系的适应性原则,并符合下列要求:——桥梁总体布置应与所在公路线形达到视觉上的均衡、连续和稳定;——构成结构的塔、拱、梁、墩和台等在造型体间应整体协调统一;——桥梁附属设施的形式、形态及空间布置与桥梁的结构主体或构件具有一定9.2.4旅游公路桥梁桥面系设计符合下列要求:——当桥面视点景观资源独特时,桥面空间设计中宜考虑行人慢行交通和赏景——桥梁外侧护栏和栏杆应结合当地自然或人文景观特色设计,宜选用通透性9.2.5旅游公路桥梁应注重细节设计,并符合下列要求:——结构型式及梁高等宜避免突变,当难以避免时,应通过渐变或色彩修饰处理,改善视觉连续——当需对桥梁外观进行涂装时,涂装色彩应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旅游景区专线公路桥梁墩台圬工宜采用当地石材,或利用仿天然材质对混凝土9.2.6既有公路按旅游公路进行提升改造时,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既有桥梁,应通过修复或加固予以保护利用,见图7中的分图a)和图7中的分图b)。9.2.7当旅游公路穿越野生动物栖息区域,桥涵选址、规模大小等应满足野生动物迁徙、水系和湿地9.2.8旅游公路涵洞设计应在满足排水功能的前提下,控制洞口构造圬工体量,自然、简洁,不应喧9.2.9利用涵洞提供动物通道功能时,涵洞设计遵循下列规定:——对于较长的涵洞,应考虑对动物通行的影响,适当9.3.1旅游公路隧道设计应符合JTGD70的规定,并——隧道洞门形式及景观设计应符合路段设计主题,与周围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9.3.2旅游公路隧道内的车道布置遵——当在隧道同孔内设置慢行道时,隧道长度不应大于1000m,同孔布置建筑限界参见图8;——隧道内机动车道宽度应与前后路段保持一致;——洞口外相接路段应设置距洞口不小于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且不小于50m的过渡段,保持横断面过渡的顺适;——隧道内机动车道与慢行道同孔布置时,机动车道与慢行道之间应设置隔离设施带,其宽度不应小于0.25m。图8隧道同孔设置慢行道建筑限界9.3.3隧道路面宜与洞外路段面层结构类型和色彩相一致,并应满足耐火、低噪声和防眩等要求。9.3.4隧道洞口设计符合下列要求:——应贯彻洞口“零”开挖理念,融入周边地形、地质环境,避开沟谷底、严重偏压地形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地段;——靠近城镇、风景区等区域的旅游专线公路,隧道洞口设计宜突出当地历史背景、人文特征、建筑风格等特点;——采用端墙式洞门时,洞门墙墙面不建议设置涂料、石材饰面等装饰;当为浅色的混凝土表面时,应采取减光措施;——洞口附近电气及通风机房等,宜设置在使用者视线范围之外,或利用绿化种植对其遮蔽。9.3.5隧道洞门形式应根据地形、地质、人文和自然环境景观、视觉效果等综合选取,见图9中的分图a)和图9中的分图b)。优先选用结构体量较小的明洞式洞门;地势平缓、山体稳定地形优先选取削竹式洞门;单侧边坡较高地形宜选取墙式洞门或棚洞式洞门。9.3.6隧道内部涂装和照明应考虑使用者视觉感受,装饰应简洁自然,见图10中的分图a)和图10中的分图b),并符合下列要求:——隧道照明应根据隧道的长度、洞口位置、纵坡、是否设置慢行系统等,按照JTG/TD70/2-01图10隧道洞内装饰设计意向图9.3.7隧道内部空气环境指标应满足慢行交通人员的安全要求。10.1.2旅游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应包括标志、标线(含突起路标)、护栏、栏杆、隔离设施及其他安全10.2标志与信息化标识10.2.1旅游公路标志包括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和指路标志等交通标志,以及游览导向标志等,见图11。交通标志游览导向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禁令标志警告标志10.2.2交通标志颜色、形状、字符、尺寸、图形及其设置和设计应符合GB5768的规定。10.2.3旅游公路各类标志应结合公路几何构造、交通及游览引导需求等,综合考虑,合理布局,并应与旅游景区和慢行道等标志及信息协调一致。10.2.4旅游公路标志的设置应系统、均衡,重要信息宜重复显示,但不应出现信息过载、不足或不当现象,并符合下列规定:——同一位置宜避免同时设置交通标志和游览导向标志,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设置交通标志;——受条件限制,同一位置需同时提供指路信息和游览导向信息时,可在同一标志版面提供,见图12,但应分别集中布置并采用不同颜色区分,且不应引起信息超载;——同一位置标志数量超过2个时,各标志应为同一种类或有一定关联度,宜按同样版面形式安装在同一支撑结构上,但最多不应超过4个;——受条件限制,同一位置应设置不同种类的交通标志时,一个支撑结构上不应超过两类标志,并应按禁令、指示、警告的优先次序排列。青秀山风景区图12游览导向信息与指路信息集中布置示例10.2.5旅游公路应加强警告和禁令标志的设置,并符合下列规定:——在有非机动车或行人横穿、出入地点前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注意非机动车或行人警告标志;——在经常有动物横穿、出入地点前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注意动物警告标志;——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路段,应设置必要的水源保护警告标志;——旅游专线公路宜设置禁止鸣喇叭标志,在交通宁静区路段应设置禁止鸣喇叭标志;——在经限制速度设计确定的限速路段,应设置限制速度标志;——在旅游景区专线公路门户或起点,应根据交通管理需要设置禁止载货汽车、挂10.2.6慢行道在陡坡、急弯等路况变化处应——在慢行道起点前和每一平面交叉后,应设置非机动车车道标志,宜同时设置自行车和行人路面标记,见图13;路面标记的尺寸可按比例缩小,以适合慢行道的宽度;——在慢行道结束处,可设置自行车车道结束标志,见图14。图13自行车和行人路面标记图14自行车车道标志10.2.8慢行道与公路分离设置或为专用路时,交通标志设——在自行车专用路起点和每一平面交叉后,应设置非机动车行驶标志,宜设置非机动车路面标——在步行骑行专用路起点和每一平面交叉后,应设置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标志,见图15以及图16中的分图a)和图16中的分图b),宜设置非机动车和行人路面标记,可配合使用路面箭头——在自行车专用路或步行骑行专用路结束处,宜设置专用路结束标志,见图15以及图16中的分图a)和图16中的分图b);图15自行行车行驶标志和自行车专用路结束标志图16自行车与行人通行标志和步行骑行专用路结束标志10.2.9慢行道在通往景点或旅游设施的路口,应设置游览导向标志,且应与公路导向标志有明显区别。节点间距较大时,应以适当间隔重复设置。慢行道游览导向标志设置应符合本文件相关规定。10.2.10标志支撑结构位于计算路侧净区内时,宜采用解体消能结构,或采取防护和警告措施。旅游专线公路标志宜采用悬臂式支撑或柱式支撑形式。10.2.11旅游公路建设过程中,可按需配置信息化标识,通常包括信息化导引设施、旅游文化标识设施等。10.2.12信息化导引标识包括可变信息标志、景区信息二维码等。DBJT45/T047.2—2022——对交通量较大的旅游公路路段可设置LED可变信息标志,实时显示前方路段路况和景区的客流量,提示相关绕行方案或旅游路线替代方案。——在服务区可设置LED可变信息标志,也可以设置带有交互功能的电子触摸屏,提供查询信息,包括所处位置、交通路况、景区分布及景区特色、住宿资源、特色餐饮、景区空余车位等相关信息的展示和查询功能。——LED可变信息标志和电子触摸屏应满足相关的产品规范要求。——在服务区、停车区、大型观景台、驿站等地,可在常规标志上印制二维码,供游客链接旅游信息平台,提供所处位置、交通路况、景区分布及景区特色、住宿资源、特色餐饮、景区空余车位、导航信息等相关信息的展示和查询功能。10.2.13旅游公路标识包含板块标识LOGO、景区标识LOGO、景区历史、文化深度介绍等,主要应用于旅游公路指景标志、服务区及大型观景台展示设施。——板块标识LOGO是指各地区的旅游标志LOGO,版面设计可全区统一确定。——景区标识LOGO是指各地区旅游景点标识LOGO,版面设计宜由各景区自行确定。——以景区资源为依托,在景区出入口及景区内的休息地设置二维码,在附近旅游公路的服务区电子查询屏上链接二维码,提供该景区的拓展介绍(包括历史、人文、典故、天文、地理、动植物等的介绍),为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专业背景游客营造优秀的中华文化氛围。标线10.3.1旅游公路标线应向使用者传递有关交通规则、警告、指引等信息,应与交通标志配合使用,其含义应相互协调,便于视认。10.3.2旅游公路标线按功能可分为指示标线、禁止标线和警告标线;按形态可分为线条、字符、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其颜色、形状、字符、图形、尺寸及其设置和设计要求应符合GB5768的有关规定。10.3.3旅游公路标线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有关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旅游公路标线应采用反光标线,在使用年限内应满足白天、雨天和夜间视认性要求,以及抗滑和耐久性等要求;——穿越城镇路段应考虑城镇道路交通标线的设置需求;——在禁止停车路段,宜配合禁止停车标志设置禁止停车标线。10.3.4对于旅游景区周边的旅游专线公路,可结合所处环境,研究应用彩色、荧光标线等新型材料,见附录E。10.3.5旅游驿站和停车区等服务场所内,应根据场区交通组织设计及功能规划,设置停车位标线、车行道分界线和导向箭头等标线,路侧出入口应设置出入口交通标线。10.3.6慢行道为双向通行时,宜设置标线分隔对向交通。自行车与行人分开空间通行时,可通过标线或采用不同颜色、不同路面材料区分自行车道与步行道。10.3.7慢行专用路与公路平面交叉时,应设置人行横道线,并符合下列要求:——公路优先时,在公路人行横道前应设置注意非机动车或行人警告标志;在慢行专用路路口应设置停车让行或减速让行标志和标线;——慢行专用路优先时,在公路人行横道前应设置停车让行或减速让行标志和标线,见图17;在慢行专用路路口应设置注意机动车警告标志;——慢行专用路交通量较大时,人行横道线宜采用彩色路面;——在慢行道入口前宜设置禁止机动车驶入标志。宽度大于3m的慢行道入口,应设置阻车桩。让停让V停V图17让行标志、标线设置示例10.4护栏、栏杆、慢行道分隔设施10.4.1旅游公路护栏设计符合下列规定:——护栏类型、结构及性能应满足防护等级的要求,防护等级的选取应根据公路技术等级、设计速度和事故严重程度等级确定,并应符合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在满足防护等级要求的前提下,护栏宜采用外观简洁、通透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形式;——对于旅游景区周边的旅游专线公路,可研究应用与所处环境更为协调的景观护栏,见附录F。10.4.2桥梁护栏设置和设计符合下列规定:——各等级公路桥梁路侧应设置护栏;——护栏强度应能吸收设计碰撞能量,阻挡小于设计碰撞能量的车辆越出桥外、进入对向车道或慢行道,并使其正确改变行驶方向;——护栏形式宜选用金属梁柱式或组合式护栏;——二级及以上公路小桥、通道和明涵护栏宜与相邻路段路基护栏相同。10.4.3栏杆设置和设计遵循下列规定:——观景台、慢行道与周边存在高差,有跌落危险时,应设置栏杆;栏杆高度和型式应保证安全性及观景视线的通透性;——桥梁设有步行道时,步行道外侧应设置栏杆;——步行道和观景台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0m,自行车道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40m;——有跌落危险处的栏杆构件间的净距离不应大于0.11m,且不宜采用横线条构件;——栏杆结构应满足受力要求,材料、造型及色调应与设计主题和周围环境相协调。10.4.4自行车道、步行道、机动车道的分隔可采用标线分隔或实体分隔。10.4.5慢行道分隔设施有条件时宜采用实体分隔,实体分隔设施主要包括路缘石、护栏、栏杆、种植槽及绿带等,见图18中的分图a)和图18中的分图b)。图18慢行道分隔设施示意图——分隔设施采用种植槽、绿带时,应定期养护修剪,避免植物侵入行车空间及影响行车视距。10.4.9桥梁、隧道设置慢行道时,机动车道与慢行道之间应设置防撞护栏或路采用路缘石分隔时,路缘石高度不大于0.25m。10.5.2交通宁静区主要采取控制交通量和运行速度等交——交通宁静区出入口及设施布设,应配合标志及标线设置,便道宽度有变化及连续急弯陡坡路段宜设置轮廓标,其他路段视需要可设置轮廓标。小半径弯道外侧可配合设置凸面镜。10.6.4在旅游公路及服务场所临近生态敏感或有大型野生动物出没区域时,应设置隔离设施,不准许旅游者进入,并符合下列要求:——有条件时,宜采用符合隔离要求的绿篱等形式;——有降噪要求时,宜采用隔离墙,其形式和色彩应与环境相协调;——隔离栅或隔离墙端部应以序列、渐变或其他方式进行过渡处理。11服务系统11.1.1旅游公路服务系统应纳入旅游公路总体设计,根据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及路网结构,结合路网范围及旅游景区服务系统设置情况,统一规划,协调布局。11.1.2服务系统应按照DBJT45/T047.1推荐的品质级别确定设计目标,合理确定服务系统的密度、位置、规模、功能等。11.1.3旅游公路服务系统包含旅游驿站(服务站)、停车区和观景台,以及游览导向系统和解说系统。既有公路改建为旅游公路时,应充分利用现有服务区(点)、停车区(点)及其有关设施,提升和完善旅游服务功能。11.1.4旅游公路服务系统选址应满足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相关规定。11.1.5旅游驿站、停车区和观景台应优先设置在视野开阔、视距良好、可兼顾休憩与赏景的路段,亦可根据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设置于海标、湖边、林下等处,其间距、规模结合道路等级、服务水平、旅游资源等选用。11.1.6旅游驿站、停车区与公路之间宜设置缓冲带,并采用设置出入匝道的典型形式。当场地条件受限时,二级及以下公路可采用不设置匝道、与主线布置成整体式的简易形式。11.1.7旅游公路各类服务系统无障碍车位、建筑出入口、通道等无障碍设计应分别满足GB50763、GB55019的规定。11.2旅游驿站11.2.1旅游驿站应结合旅游公路功能、技术等级、周边资源和环境条件等综合选址,宜设置在旅游公路门户、旅游组团入口、特色村镇、重要旅游资源单体附近和重要交通节点等处,符合下列要求:——旅游干线公路旅游驿站平均间距不宜大于50km;——旅游集散和专线公路旅游驿站平均间距宜小于40min车程;——旅游驿站宜充分利用沿线客运站点、加油站、餐饮设施和商品售卖点等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旅游景区设有游客中心和休息区等服务设施时,位于景区的旅游专线公路可不设旅游驿站。11.2.2旅游驿站配套设施的设置应根据服务功能、需求及建设规模等,为使用者提供休息补给、信息服务等功能;有条件时,宜根据旅游驿站周边的资源拓展提供休闲游憩、乡村旅游、特产售卖、文化展示、自行车服务或自驾车露营地等服务功能。配套设施按表13的规定选用。表13旅游驿站主要配套设施配套设施类别★●O●OO★●OOOO★●O室内休息区★●O室外休息区★●O★OO★OO应急医疗点OOO自行车服务点●OO★●O导览图★●O★OO咨询点●OO★OO●OO●OO★OO拓展功能拓展功能室内休息区!1停车场绿化隔离带图19旅游驿站常见布置形式——场地分析见图20中的分图a);通过场地分析,识别场地需保护的资源、独特资源特征元素,——功能分区见图20中的分图b);旅游驿站各项设施的布置应根据其功能进行整体性、连续性的考虑;功能分区包括主要使用区域、次要使用区域及拓展功能区域;——交通流线设计见图20中的分图c);应避免或减少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交叉冲突,宜采用人车分车道布置方式,将服务大厅、厕所、户外广场或绿地等旅客服务区域与停车场、加油站及检修区等车辆服务区域明显分开;——效果模拟见图20中的分图d)。除设计图纸外,还应通过鸟瞰图、单体效果图和人群视点透视图进行效果模拟。与现状滨水景点与现状滨水景点房车营地使用率权高房车营地保留部分现状加油站拟建旅游公路通联际城王自行车服务房车营地建立联系a来体端人行流线I图20旅游驿站设计示意图11.2.5旅游驿站的停车场车位数、用地和建筑规模应在场地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功能需求、交通量及其组成和用地条件等,并结合运营管理模式综合确定。拓展功能区的用地和建筑面积指标应单独计列。小型车车位应包含不少于2个无障碍停车位,带充电桩车位比例不宜低于20%。11.2.6旅游驿站建筑应结构合理、经济适用,与设计主题和环境相协调,设计符合下列要求:——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考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一体化应用,通过新技术应用展示,同时起到科普教育的效果;——根据场地区位、环境、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应尊重场地自然特征,延续历史文脉,建筑方案应体现独特的建筑风格。11.3停车区11.3.1旅游公路停车区应为使用者提供短时停车、休息及获取信息等服务。11.3.2停车区的设置遵循下列原则:——旅游干线公路停车区之间或停车区与旅游驿站之间,平均间距宜小于25km;——旅游集散和专线公路停车区之间或停车区与旅游驿站之间,平均间距宜小于20min车程;——因观景需要设置停车区时,设置数量可不受规定的平均间距限制。11.3.3停车区主要配套设施应根据旅游公路类别、服务需求及设置条件等确定,并符合表14规定。表14停车区主要配套设施配套设施类别★★★★★★●OO室外休息区★●●导览图/信息板★●●★●O应急医疗点●OO11.3.4停车区应结合旅游公路设计目标、功能定位、技术等级、地形环境灵活布置。可采用设置出入匝道和加、减速车道的典型形式,见图21,亦可采用与主线布置成整体式的简易形式。停车区设于路外时,与旅游公路之间应设置出入匝道或连接线。图21停车区典型布置形式11.3.5停车区的停车场车位数、用地和建筑规模应根据功能需求、交通量及其组成和用地条件等确定。小型车车位应包含不少于2个无障碍停车位,且带充电桩车位比例不宜低于20%。11.3.6旅游专线公路在有观景和临时停车需要的路段,可设置路侧停车位,设计符合下列规定:——路侧停车位设置间距和长度应根据沿线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临时停车需要,结合地形灵活确定;——路侧停车位排列形式分为平行式和倾斜式,见图22中的分图a)和图22中的分图b),宜采用平行式;大型车辆的停车位不应采用倾斜式的停放方式;——采用平行式时,停车带宽度不应小于3.5m,停车位与机动车道之间应留出至少0.5m(推荐不小于1m)的开门空间,采用路面标线区分;——采用倾斜式时,宜标明停车后车头方向朝向行车道,以减少停放车辆与行驶车辆碰撞几率。a)平行式b)倾斜式图22路侧停车位布置示意图11.4.1旅游公路宜结合沿线景观资源配套设置观景台;旅游驿站和停车区的视觉范围内具有突出的美学观赏价值或科学价值的景观或资源点时,宜在场区内部设置观景区域。11.4.2观景台应设置在视野开阔、利于眺望及地质条件良好的位置,应避开危险边坡、视距不良、急弯、陡坡、连续下坡等危险路段。表15观景台服务设施配置表配套设施类别★★★★●★●O★●O11.4.4观景台平面布置应根据地形和观景条件等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场地为狭长地形时,观景台与停车场可按线性布置,见图23中的分图a);——场地狭小时,观景台与停车场可集中布置,见图23中的分图b);——停车场设于路外时,与公路之间的腹地宜设隔离绿带或缓冲区,见图23中的分图c);——观景台与停车场之间应设置步行道。旅游公路旅游公路停车场观景台双景台眺望方向眺望方向睒望方向图23观景台平面布置示意图11.4.5观景台立面布置应在满足观景条件的同时,顺应地形,避免破坏自然地貌,并遵循下列原则:——场地较为平坦且视野开阔时,观景台可采用水平型布置方式,见图24中的分图a);——场地为起伏丘陵或坡地时,观景台可采用出挑或高架平台等垂直型布置方式,见图24中的分图24观景台立面布置示意图11.4.6观景台停车位的数量可结合观景台布置形式和场地条件灵活确定,具备场地条件时宜考虑设置无障碍停车位。11.4.7场区内户外长椅、遮雨棚、解说牌等休憩和信息服务设施宜设置于观景台或其附近,设计符合下列要求:——户外长椅应设置于便于赏景且不影响行人动线的位置;——场区腹地开阔时,可设置遮雨棚或休憩凉亭;建筑造型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并体现地域特——根据观景台的材质和型式,选取适宜的位置设置解说牌,为使用者提供游憩景点、所在位置、生态环境等信息。11.4.8观景平台宜采用本地天然材料。平台结构应安全、简洁、耐用,并与周围环境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南省安全员知识题库
- 2025年贵州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中医内科学-瘿病
- 【大学课件】建筑设备工程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flash课件
- 语文课件-画蛇添足
- 三年级语文《炮手》课件
-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课件
- 万科穿插施工与施工计划
- 《急腹症幻灯》课件
- 1-6年级健康教育课程安排表
- 《石墨类负极材料检测方法 第1部分:石墨化度的测定》
- 红色经典影片与近现代中国发展期末考试答案
- 施工图审查要点-全专业
- 千字文毛笔楷书描红字帖-米字格A4版
- 高中数学竞赛真题9平面几何(学生版+解析版50题)
- 科教版2023-2022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3360机dp c2255维修手册中文版06chapgeneral
- (42)-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 糕点生产检验记录表
- GB/T 1040.3-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