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模式创新发展指南_第1页
农业+模式创新发展指南_第2页
农业+模式创新发展指南_第3页
农业+模式创新发展指南_第4页
农业+模式创新发展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模式创新发展指南TOC\o"1-2"\h\u10852第一章农业模式创新概述 231021.1农业模式创新的意义 2241781.2农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趋势 321666第二章农业产业链整合 3285392.1产业链整合的策略与方法 361122.2产业链整合的案例分析 482742.3产业链整合的风险与应对 431950第三章农业现代化技术运用 5219693.1现代农业技术的种类与应用 5203723.1.1现代农业技术的种类 590433.1.2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5139983.2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571153.2.1推广策略 5281853.2.2普及措施 652923.3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与研发 684893.3.1创新体系构建 6125493.3.2研发方向 632684第四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6323744.1农业产业融合的定义与特点 6208724.2农业产业融合的模式与路径 7314754.3农业产业融合的案例分析 79214第五章农业品牌建设 8208435.1农业品牌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8179635.2农业品牌建设的推广与传播 8196565.3农业品牌建设的案例分享 913961第六章农业金融服务创新 9153416.1农业金融服务的现状与挑战 9290506.1.1现状 957826.1.2挑战 10207716.2农业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10292586.2.1政策性银行引导模式 10289596.2.2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链融合模式 1040236.2.3农业保险创新模式 10237646.2.4农业金融服务科技化模式 10195186.3农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案例 10177796.3.1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案例 10246856.3.2农业保险创新案例 1094456.3.3农业金融服务科技化案例 10234816.3.4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案例 117477第七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37817.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与方法 1182497.1.1概述 11248037.1.2技术与方法 1124347.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与法规 11129937.2.1政策背景 11258257.2.2政策法规 11162217.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案例分析 1211777第八章农业绿色生产模式 12137498.1绿色生产模式的理念与方法 12312108.2绿色生产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13227308.3绿色生产模式的实践案例 1316735第九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384349.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与构成 13316099.1.1概念 13288159.1.2构成 14291799.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14162909.2.1建设原则 14176919.2.2建设内容 14319589.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案例分析 15738第十章农业创新发展政策与措施 15613110.1农业创新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5571810.1.1政策制定的背景与意义 15226510.1.2政策制定的原则与目标 151356510.1.3政策实施与保障 163263210.2农业创新发展措施的实施与评估 162598810.2.1农业创新发展措施的实施 16316510.2.2农业创新发展措施的评估 162061710.3农业创新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162017210.3.1国际农业创新发展政策的特点 162172910.3.2我国农业创新发展政策的借鉴与改进 16第一章农业模式创新概述1.1农业模式创新的意义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其发展模式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挑战。农业模式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农业模式创新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模式创新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农业模式创新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安全。(4)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模式创新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1.2农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趋势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模式创新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绿色化发展趋势。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农业模式创新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成为主流。(2)智能化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模式创新,智能化农业成为发展趋势。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将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3)融合化发展趋势。农业模式创新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4)市场化发展趋势。农业模式创新将更加注重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5)国际化发展趋势。农业模式创新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农业走向世界。(6)个性化发展趋势。农业模式创新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7)共享化发展趋势。农业模式创新将推动资源整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共享发展,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第二章农业产业链整合2.1产业链整合的策略与方法农业产业链整合是指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产业链整合策略与方法:(1)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2)加强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产业链整合,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4)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产业链整合,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5)提升品牌价值:培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链整合。2.2产业链整合的案例分析以下为两个典型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案例分析:(1)某省茶叶产业链整合案例:该省茶叶产业以优质茶叶品种为特色,通过发展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了产业链的整合。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茶叶企业上市融资,提升品牌价值,使茶叶产业成为该省农业支柱产业。(2)某市农产品物流产业链整合案例:该市以农产品物流为核心,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构建了农产品物流体系。通过优化物流基础设施、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3产业链整合的风险与应对农业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风险:(1)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可能导致产业链整合失败。应对措施:加强市场研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降低市场风险。(2)技术风险:农业生产、加工环节的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可能导致产业链整合不适应市场需求。应对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3)政策风险:政策调整可能导致产业链整合方向和效果发生变化。应对措施: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产业链整合策略。(4)环境风险: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波动,影响产业链整合。应对措施:加强农业保险保障,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5)社会风险:农民利益分配不均、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应对措施: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保障农民利益。第三章农业现代化技术运用3.1现代农业技术的种类与应用3.1.1现代农业技术的种类现代农业技术涵盖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应用于作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方面。(2)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于农业资源监测、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分析等环节。(3)工程技术:包括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设施建设等过程。(4)环境控制技术:包括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生态农业等,应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等。3.1.2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2)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改进种植模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3)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农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4)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等技术,推动农业向产后加工、流通等领域延伸,提高农业附加值。3.2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3.2.1推广策略(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2)技术培训: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接受能力。(3)示范带动:建立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资金融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解决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资金问题。3.2.2普及措施(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的合作,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信息传播速度和覆盖面。(3)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通过培育知名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4)引导农民参与: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形成农民主动参与的局面。3.3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与研发3.3.1创新体系构建(1)加强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技术创新链。(2)深化体制创新:改革农业科研体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3)促进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3.3.2研发方向(1)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开发节水、节能、减污等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2)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农业生物技术:开展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研发,提高农业生物产品竞争力。(4)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智能化、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四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4.1农业产业融合的定义与特点农业产业融合,指的是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服务等环节中,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手段,实现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多元化、高效益方向发展。农业产业融合具有以下特点:(1)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融合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2)资源整合。农业产业融合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技术创新。农业产业融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4)产业协同。农业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共赢。4.2农业产业融合的模式与路径农业产业融合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产业链延伸模式。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产业集聚模式。以农业为主导,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优势。(3)农业多功能模式。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4)区域协同模式。加强区域间农业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农业产业融合的路径主要包括:(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产业融合发展。(2)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持。(3)市场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产业融合。(4)资本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产业升级。4.3农业产业融合的案例分析以下为我国农业产业融合的几个典型案例:案例一:山东省寿光市农业产业融合寿光市以蔬菜产业为主导,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集聚、农业多功能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以蔬菜产业为核心,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了寿光蔬菜品牌。案例二:江苏省苏州市农业产业融合苏州市以休闲农业为突破口,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案例三:四川省成都市农业产业融合成都市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驱动等手段,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第五章农业品牌建设5.1农业品牌建设的策略与方法农业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农业品牌建设中,应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1)明确品牌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色,确定农业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竞争优势,为品牌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2)优化产品质量。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核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保证农产品安全、优质。(3)强化品牌形象。通过视觉识别系统、企业文化、包装设计等方面,塑造独特的农业品牌形象,提升品牌识别度。(4)完善品牌体系。构建包括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体系,形成品牌合力。(5)加强品牌宣传。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5.2农业品牌建设的推广与传播农业品牌建设的推广与传播是关键环节,以下措施:(1)制定品牌推广计划。根据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场,制定具体的推广策略和执行计划。(2)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品牌传播范围。(3)举办品牌活动。通过举办农产品展览会、文化节、论坛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4)加强品牌合作。与相关行业、企业、平台等进行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品牌价值。(5)开展品牌培训。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品牌意识培训,提升品牌建设的整体水平。5.3农业品牌建设的案例分享以下是几个农业品牌建设的成功案例,供参考:(1)福建武夷山茶叶品牌。通过传承茶叶文化、提升茶叶品质、创新营销模式等手段,成功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茶叶品牌。(2)四川成都温江花卉品牌。以花卉产业为基础,通过举办花卉节、发展花卉旅游等方式,提升花卉品牌知名度。(3)山东寿光蔬菜品牌。以蔬菜产业为核心,加强科技创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打造全国知名的蔬菜品牌。(4)江苏南京高淳螃蟹品牌。通过举办螃蟹节、加强品牌宣传等手段,提升螃蟹品牌的市场影响力。(5)浙江龙游石雕品牌。依托石雕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石雕品牌。第六章农业金融服务创新6.1农业金融服务的现状与挑战6.1.1现状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金融服务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目前农业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信贷、保险、投资、担保等业务,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当前农业金融服务仍存在以下特点:(1)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服务覆盖率低;(2)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农业多样化需求;(3)金融服务成本较高,导致农业融资难、融资贵;(4)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分散机制有待完善。6.1.2挑战(1)农业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2)农业风险防范能力较弱,金融服务风险较大;(3)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不足,制约了农业金融服务的发展;(4)农业金融服务政策支持不足,制约了农业金融服务的发展。6.2农业金融服务创新模式6.2.1政策性银行引导模式政策性银行在农业金融服务中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性信贷、投资、担保等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金融服务水平。6.2.2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链融合模式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满足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资需求,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6.2.3农业保险创新模式加强农业保险创新,开发符合农业特点的保险产品,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促进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6.2.4农业金融服务科技化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金融服务成本。6.3农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案例6.3.1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案例某政策性银行针对农业产业链特点,提供产业链融资服务,支持农业企业上下游发展,助力农业产业链升级。6.3.2农业保险创新案例某保险公司针对农业特点,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农业需求的保险产品,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促进农业金融服务创新。6.3.3农业金融服务科技化案例某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农业金融服务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6.3.4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案例某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第七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与方法7.1.1概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畜禽粪便等,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和产品。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农业环境污染,还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1.2技术与方法(1)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切碎或粉碎后,直接翻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2)秸秆生物质能利用:通过厌氧发酵、热解等技术,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如沼气、生物质颗粒等。(3)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采用好氧发酵、厌氧发酵等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肥料、饲料等。(4)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如果皮、菜叶等,通过生物技术、物理方法等,转化为食品添加剂、保健品、饲料等。7.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与法规7.2.1政策背景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开展。7.2.2政策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责任主体、利用方式和政策支持等。(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提出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3)《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明确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7.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地区秸秆还田项目某地区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开展秸秆还田项目,通过切碎或粉碎秸秆,直接翻入土壤,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二:某地区生物质能利用项目某地区利用农作物秸秆,通过厌氧发酵技术,转化为生物质能,如沼气、生物质颗粒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清洁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案例三:某地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项目某地区采用好氧发酵、厌氧发酵等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肥料、饲料等,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案例四:某地区农产品加工剩余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某地区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如果皮、菜叶等,通过生物技术、物理方法等,转化为食品添加剂、保健品、饲料等,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第八章农业绿色生产模式8.1绿色生产模式的理念与方法绿色生产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出效益为目标,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理念与方法:(1)生态优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3)清洁生产: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施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4)循环农业: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实现农业产业链的闭合循环。(5)低碳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农业碳排放。8.2绿色生产模式的推广与应用绿色生产模式的推广与应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绿色生产模式的发展,为绿色生产提供政策保障。(2)技术支撑:加强绿色生产技术研发,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3)宣传培训:加大对绿色生产模式的宣传力度,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对绿色生产的认识。(4)市场引导: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促进绿色生产模式的推广。(5)金融支持:设立绿色农业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为绿色生产提供金融支持。8.3绿色生产模式的实践案例以下是几个绿色生产模式的实践案例:(1)生态农业模式:以生态循环为核心,将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2)低碳农业模式: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3)绿色防控模式: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施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4)有机农业模式:以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等替代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5)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将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构建农业产业链的闭合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9.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与构成9.1.1概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提供各类服务,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农业产业链的优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的一种新型服务体系。它涵盖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务。9.1.2构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服务部门: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制定政策、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企事业单位服务:包括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科研、教育、推广等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多元化服务。(3)社会组织服务:包括农民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志愿者组织等,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拓展等服务。(4)市场中介服务: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企业、物流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等,为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等环节提供专业服务。9.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9.2.1建设原则(1)坚持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在政策引导、规划制定、监管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关注农民利益,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3)坚持创新发展,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9.2.2建设内容(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等。(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设施水平,包括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服务平台。(3)提升服务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4)拓展服务领域:围绕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5)创新服务模式:摸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便捷性。9.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某地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制定方面,明确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加强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该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为农民提供了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务。案例二:某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某农业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企业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销售、线下配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同时企业还开展技术培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