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反思_第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反思_第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反思_第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反思_第4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一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

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

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

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

“元”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

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粉币范读。(“/”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

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齐声读)

⑴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

宁。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

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

图片)

(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

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

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

(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的

快乐;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青年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有

了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

(2)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同学们,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

门迎接朝阳。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此时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7.课件出示: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指名读、齐读。(读出充满希望的感觉)

(2)男女分组赛读。

(3)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

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

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吧!

三'课堂延伸: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教师指导书写课后生字“旧、符”;生写,师评价并随机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

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出了清明节

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去看看吧。(板书:清明)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韵味和节奏。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古诗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课件出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的解释,并配相应图片。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

凄凉))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古诗3、4行)

(1)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

花桂)

(2)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句的意

境。

3.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4.思考: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逝世亲人)

5.自由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一知作者一释诗句一懂诗意一品诗味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

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人王维就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2.课件简介诗人王维。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2.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课件出示重阳节简

介)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与诗句相对应的图片,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过渡: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磁

佳百彳熔f修的思乡除Z情,地蜘熟了。

(3)让我们带着思念之情来朗读吧!(男女读、小组读)

2.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佩戴着茱萸

登高,遗憾的是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

3.感受古诗的韵律: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

现出来。

课件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四、记忆识字,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自主识字。

2.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独”的部首是“力",'异”的上半部分是“巳”。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9.古诗三首

元日春节热闹欢快

清明清明节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思亲、思乡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都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很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

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交流读完古诗的感受,体会古诗的意

境。

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保存、欧洲”等词语,积累多音字“累”

“鲜”。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

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要求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以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

原因,感受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纸,我们的课本是用纸做成的,我们的书写

也离不开纸。你知道纸是怎么来的吗?(学生自由发言)大家了解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

来了解有关纸的知识。(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近义词辨析:发明(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第一次看到或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

式进行。)

2.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齐读。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纸的发明”的。

(1)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那时候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

竹片和木片上,后来就在帛上写字。

(3)西汉时代,人们用麻来造纸。(板书:麻纸)

(4)我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发明了纸。(板书:纸蔡伦)

(5)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4.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从这五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发明的过程以及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

2.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种类时间用料优点缺点造纸术发明以前帛

麻纸。

2.结合上表,研读第4自然段中蔡伦造纸方法的句子,并将其与之前人们所使用的“纸”

进行比较,想一想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通过对比,用蔡伦的方法造的纸,轻便好用,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

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3.引导学生根据课前对纸的广泛用途的了解,想一想、说一说:造纸术到底是如何促进人

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中纸的重要

作用,以及课后“资料袋”部分的内容,更好地体现纸在各领域中无法替代的作用。

4.为这一发明作出贡献的人是谁?(蔡伦)

5.句子探究:(课件出示: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交流:把句子中的‘'之一"删去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中国的伟大发明还

包括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师引导:所以说明性的文章用语一定要准确,'之一”一词就体现了这种准确性。

(3)举一反三,思考:“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

长期积累的经验”一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因为造纸术发明是一个

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

6.延伸交流:现在由于人们不注意节约资源,造成了大量纸张被浪费,针对这一现象,

你们都有哪些好的建议?学生自由交流看法,教师适时补充出示关于“再生纸”的资料(废纸

被回收后重新造成纸),同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信息数字化形式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

三、记忆生字,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术伟录册保存约验阿欧洲社

(1)小组交流:怎样写好这些字?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重点指导。(“术”最后写点,'社”先写点。)2.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教学板书]

10.纸的发明

竹片:笨重

帛:轻便、太贵

麻纸:粗糙不能普及

蔡伦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传承下来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对比阅读蔡伦发明的纸和他之前的那些纸,了解蔡伦纸发明的伟

大,以及被传承普及的原因。我通过设计表格、对比阅读、课外知识拓展等,较好地完成了

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在于今后要善于表扬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

1L赵州桥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创举”等词语,积累多音字“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

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3.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按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方法。

2.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它的名字

叫赵州桥。(板书:赵州桥。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自由发言,不予评价)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读准字音。读准多音字“爪”。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3)理解词语。(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石匠:本

文中的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心绘制图

样,就叫设计。冲毁:冲破。创举: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介绍赵州桥的,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对

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历史悠久、非常雄伟、坚固而美观、历史文化遗产。)

2.自学第1自然段,这段话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内容?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

桥的形状,还写了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5.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会闻名于世界?下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课后要求书写的生字。(学生相互交流书写难点)

2.结合学生提出的书写难点,教师进行集中指导。重点指导:

“县”中间不能写成三横,倒数第二笔为撇折,不能写成竖折。“设”字的右上角,第

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慧”字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要多写或少写了笔画。

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问题激趣

1.(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

是怎样的一座桥。(世界闻名)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会闻名于世界?

二'学习第2一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本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赵州桥非常雄伟。板书:

雄伟)

(2)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

明方法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

(3)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

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①小组交流: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优点?(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

重量,节省了石料,突出桥坚固的优点。板书:坚固)

②作者用了哪一个词语来高度称赞它?(创举。“创举”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

事业,因为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是他的首创,没有先例。)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广4句,读出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

2.读第3自然段,思考:本段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小结:课文的第2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坚固”,而第3自然段接着介绍桥的“美观”。

像这样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连接作用的句子叫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

(1)从哪里可以看出桥十分美观呢?(出示投影或录像,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

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2)课件出示文中描写精美图案的句子,思考:怎样理解“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

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

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3)师小结:就是这样精湛的雕刻,让赵州桥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让我们在音乐声中

想象着眼前的这几幅画面,再齐读这一段。(配乐)

3.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

干、历史遗产。

师过渡:赵州桥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课件出示:赵州

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板书:智慧才干)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赵州桥

旁的李春塑像,是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由此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大

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赵州桥介绍给你的父母。

[教学板书]

11.赵州桥

雄伟坚固美观

智慧才干

[教学反思]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这三个特点。教学

设计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让学

生充分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积累多音字“都”“作”“乘”“笼”。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

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

河图》。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有人称《清明上河图》为我国“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

底画了些什么?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什么?作者是谁?

2.根据“阅读提示”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小组交流)

3.赏读,展开想象。

(1)张贴挂图或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2)《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

边读,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边读边做批注。

2.选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行业的人物?(通过读句子,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

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再引导学生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功夫,画

出来的画了不起。板书:人物多)

⑵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

“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

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张择端的画技高超,内容丰富。

板书:街市热闹)

⑶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

精彩。教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进而体会

“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板书:情景传神)

四'看图交流,内容拓展

1.《清明上河图》中像这样有趣的生活情景还有很多,谁能看图说一说?(学生自由发

言,师生评议。)

2教师小结:这幅画画得非常传神,我们能透过画中的内容看到北宋人民生活的情景,

所以它被称为“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为什么这是一幅名扬中外

的画呢?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资料,在下节综合性学习课上交流分享。

[教学板书]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人物多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古都风貌

生活情景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半扶半放地进行本课的教

学,努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借助视频

拉近距离,用图文对照、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这样学生既读懂了课

文,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习作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传统节日名称和传统节日习俗资料的能力。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本单元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中华传统节日。那么,想一想你都参加过哪些传统节日的活动。

今天我们就选择一个你记忆最深的、有意义的节日,有序地写出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将节日中

发生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写下来。

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

1.小组交流展示。

要求:

(1)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以及为了解节日开展的活动。

(2)交流自己对于这个节日的了解。(节日的来历、过节的风俗等)

(3)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是自己学到的与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撰写的春联

等艺术作品,也可以背诵与节日相关的诗词佳作等。)

2.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优秀的组员在班级里交流。(要求: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

同学可以提问。)

预设:

生1:我感兴趣的是重阳节。我了解了重阳节的风俗,去年我还跟家人一起去爬山登高

了。

生2:我研究的是春节的风俗。我积累了与春节相关的诗,知道了古代过春节除了放爆

竹•,还要喝屠苏酒、换桃符。我还跟爷爷学写了春联呢!

3.评一评:哪一组的活动开展得好?

4.播放录像。(春节贴春联、元宵节耍龙灯的画面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节日的习俗。)

5.课件出示描写节日的好词佳句。(供学生参考)

6.说说自己记忆最深的一个节日,确定主题。

预设:

生1:我家过中秋节的时候,奶奶总是认真地准备一大桌好菜,然后进行祭月,接着就

是赏月、吃月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姐姐在赏月的时候对诗。

生2:我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会了包粽子。

7.指名概括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师生评议。(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一

定的顺序写)

(1)审要求: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来写,可以写自己家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

生的印象深刻的。

(2)审重点:本次习作要求将节日活动的或事件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成习作。

二、例文引路

1.课件出示例文。

2.自由阅读。

3.交流评议,了解写法。

(1)交代清楚节日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2)认真观察活动的场面和细节。

(3)边看边想,发挥想象。(4)写出观察对象的动作变化和心理变化。

三、完成习作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习作讲评。指名读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根据本次习作内容要求,共同评议,找出优

点,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并誉抄。

[教学板书]

习作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反思]

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习作资料,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传统

节日,以及自己在家度过节日时欢乐的场景或事件。然后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内容,并对其

进行针对性评价与引导,让学生对习作树立更大的信心,为写作文作好铺垫。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

俗。

2.以适当的方式展开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3.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用不同方式展示成果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舂节贴春联、清明节踏青、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的画面。

2.谈话激趣: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

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画面,比如:团圆与亲情、

追思与纪念、狂欢与喜悦等等。中国人的各种情感都融入了这些传统节日里。那么,大家所知道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谁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呢?(自由交流)

3.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华传统节日,去感受一下这些节日的风情吧!

二、展示活动成果

1.分小组合作,合作要求:

(1)按照自己搜集的资料,找到对应小组,自由组合。

(2)小组内交流资料内容,派选一位成员作为代表发言。

(3)小组代表发言,师生评议。

2.小组展示。

(1)春节组同学展示交流。(关于“年”的故事表演、贴春联、年画习俗讲解、《元日》

古诗朗诵)

(2)元宵节组同学展示交流。(猜灯谜游戏、元宵节传统食物介绍、元宵节习俗活动

介绍)

(3)清明节小组同学展示交流。(介绍清明节相关习俗)

(4)端午节小组同学展示交流。(播放赛龙舟、包粽子视频来介绍节日习俗)

(5)中秋节小组同学展示交流。(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以诗朗诵结束展示)

(6)重阳节小组同学展示交流。(讲故事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发出“看望孤寡老人”爱

心活动的倡议)

3.评一评:哪一组的活动开展得好?

4.师:刚才我们把自己的研究通过不同形式进行了分享。同学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

了什么?

预设:

生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太神奇了!

生2:了解一个传统节日,还能读到很多著名的诗词。

师小结:是的,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有各种各样有趣的来历,还有许多独特的风俗,我们

深入了解它们,就能更好地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习作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传统节日名称和传统节日习俗资料的能力。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本单元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中华传统节日。那么,想一想你都参加过哪些传统节日的活动。

今天我们就选择一个你记忆最深的、有意义的节日,有序地写出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将节日中

发生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写下来。

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

1.小组交流展示。

要求:

(1)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以及为了解节日开展的活动。

(2)交流自己对于这个节日的了解。(节日的来历、过节的风俗等)

(3)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是自己学到的与节日相关的手工制作、撰写的春联

等艺术作品,也可以背诵与节日相关的诗词佳作等。)

2.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优秀的组员在班级里交流。(要求: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

同学可以提问。)

预设:

生1:我感兴趣的是重阳节。我了解了重阳节的风俗,去年我还跟家人一起去爬山登高

了。

生2:我研究的是春节的风俗。我积累了与春节相关的诗,知道了古代过春节除了放爆

竹,还要喝屠苏酒、换桃符。我还跟爷爷学写了春联呢!

3.评一评:哪一组的活动开展得好?

4.播放录像。(春节贴春联、元宵节耍龙灯的画面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节日的习俗。)

5.课件出示描写节日的好词佳句。(供学生参考)

6.说说自己记忆最深的一个节日,确定主题。

预设:

生1:我家过中秋节的时候,奶奶总是认真地准备一大桌好菜,然后进行祭月,接着就

是赏月、吃月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姐姐在赏月的时候对诗。

生2:我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会了包粽子。

7.指名概括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师生评议。(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一

定的顺序写)

(1)审要求: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来写,可以写自己家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

生的印象深刻的。

(2)审重点:本次习作要求将节日活动的或事件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成习作。

二'例文引路

1.课件出示例文。

2.自由阅读。

3.交流评议,了解写法。

(1)交代清楚节日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2)认真观察活动的场面和细节。

(3)边看边想,发挥想象。(4)写出观察对象的动作变化和心理变化。

三、完成习作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习作讲评。指名读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根据本次习作内容要求,共同评议,找出优

点,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并誉抄。

[教学板书]

习作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反思]

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习作资料,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传统

节日,以及自己在家度过节日时欢乐的场景或事件。然后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内容,并对其

进行针对性评价与引导,让学生对习作树立更大的信心,为写作文作好铺垫。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2.积累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