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开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商开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商开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商开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商开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商开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5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为《西周分封形势图》。这可用于佐证()A.地理位置是决定分封的首要因素 B.周王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王C.西周以“家天下”为国家治理理念 D.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从《西周分封形势图》可以明显看出,同姓诸侯国数量众多且占据关键位置和重要战略要地,形成对周王室的层层拱卫之势。异姓诸侯国虽然也存在,但数量相对较少,且其分布往往受到同姓诸侯国的牵制和监督。这都显示出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国家治理理念,即“家天下”的理念在分封制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C项正确;从《西周分封形势图》可以明显看出,同姓诸侯国数量众多,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西周的政治体制是以周王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周王是天下共主,地位和作用远超于诸侯王,不能将周王与诸侯王混为一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周王对诸侯的控制是相对间接和有限的,权力还没有实现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C项。2.据《商君书·垦令》记载,商鞅对那些“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的人家,“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这是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或徭役来迫使大户人家的“余子”独立出来,组成小家庭,进行生产活动。由此可知,商鞅的这一措施()A.促使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出现 B.强化了统一中央集权统治C.旨在打击新兴封建地主阶级 D.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通过加倍征收大户人家的赋税或徭役,以此来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减少大家庭对劳动力的分散和浪费,在分户的过程中,土地也会相应地进行分割和分配,逐渐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私有制,这种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进步,D项正确;男耕女织生产方式的出现推动了商鞅变法,排除A项;秦始皇确立了统一中央集权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的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削弱贵族特权和促进农业生产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3.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对官吏的任、免、补,以及任吏不审或违令、官吏不称职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其他如《田律》《仓律》《工人程》《工律》也明确规定了对相关部门官吏的履职要求,以及对其渎职行为的处罚方式。这主要反映出,秦()A.吏治管理高度制度化 B.律法严苛 C.注重官吏的道德修养 D.吏治清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对官吏的任用、免除、补充,以及履职要求和渎职行为的处罚方式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这体现了秦朝在吏治管理方面的高度制度化,即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官吏的行为,A项正确;材料提及对官吏渎职行为的处罚,但未提及具体处罚方式,此外也没有提及罪名多样、轻罪重罚、有残酷肉刑等,不能得出“律法严苛”,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在选官中注重道德,也未强调惩处失德行为,不能得出“注重官吏的道德修养”,排除C项;材料只能体现秦朝的官员管理制度,未直接说明这些制度执行后的效果,且吏治还受到官员选拔、官员考核等方面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4.有学者指出,“鲜卑族人民构成了王朝主要军事力量。他们汇聚南北文明,兼容东西精髓,创造出奇迹般的辉煌,为古老的中华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这一“王朝”相关的是()A.淝水之战 B.迁都洛阳 C.绍兴和议 D.猛安谋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时汉化改革,迁都洛阳,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B项正确;淝水之战是383年,东晋与北方前秦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排除A项;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朝之间达成的一项和约,与鲜卑族无关,排除C项;猛安谋克是金朝的军事组织制度,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5.隋朝裴矩编写的《西域图记》中记录了其通过访问周游欧亚诸国的商人而描述的从敦煌到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等海域(裴矩所谓“西海”)的欧亚国家之间的交通线路,其中的地名大都可以考实。这反映出隋朝()A.中西贸易网络发达 B.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C.朝贡贸易往来频繁 D.政府严格管理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裴矩能够通过访问周游欧亚诸国的商人,详细记录并考实从敦煌到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等海域的欧亚国家之间的交通线路,这说明了当时中西之间的贸易和交流是频繁且广泛的,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外交流,与民族政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朝贡制度或朝贡贸易的频繁,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情况,无法从材料中推断出政府是否“严格管理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6.安史之乱后,“一道兵政属之节度使,民事属之观察使”,但“节度多兼观察”。各道设有度支、营田、招讨、经略等使,也一般被节度使兼任,“盖使名虽多,而其主事者,每道一人而已”。这一现象()A.加速了中枢权力机构异变 B.客观上冲击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反映出监察制度逐渐废弛 D.表明唐末农民起义已经成为必然【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一道兵政属之节度使,民事属之观察使”,但“节度多兼观察”,且其他诸如度支、营田、招讨、经略等使的职权也一般被节度使兼任,这表明节度使在地方上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包括军事、民政、财政等多个方面。这种情况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即削弱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中枢权力机构异变通常指的是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职能发生了变化,但材料描述的是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并未直接涉及中枢权力机构,排除A项;监察制度逐渐废弛通常指的是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机制逐渐失效,但材料并未提及监察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农民起义成为必然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未提及农民起义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所述税制()财政原则量出以制入,无统一税率,摊派课税对象拥有土地和财产的人课税标准以资产为宗纳税期限夏秋两次纳税种类以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A.为安史之乱爆发创造了条件 B.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C.增加了税收管理的人力支出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表格内容相关的税制是唐朝的两税法。这种税制“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而两税法780年才开始实施,排除A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相对于租庸调制,两税法在税收制度上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管理的人力成本,排除C项。故选D项。8.秦始皇时期,“秦人尚军功,将位在相位之上”;而到了宋朝时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士人、文臣通常不愿投笔从戎,政坛还形成了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这种社会差异()A.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源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折射出宋朝边疆安定 D.表明宋朝君主专制统治削弱【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至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和开疆拓土,采取军功爵制,使得军人地位显赫,形成了尚武的社会风气;而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军人地位降低,文人地位提升,这两个时期的政策明显影响了人们对“文”“武”的社会价值取向,A项正确;秦朝尚武和宋朝尚文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只是宋朝尚文的原因之一、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差异归结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宋朝边疆安定不符合宋朝的时代背景,排除C项;君主专制在秦至宋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9.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时,曾对群臣说过:“朕尝历外任,稔知民间之事。想前代之君,虽享富贵,不知稼穑艰难者甚多,其失天下,皆由此也。”据此可知,金世宗()A.践行道家无为主张 B.秉持节用爱民的施政理念C.宣扬儒家天命观念 D.强调用礼制维护社会秩序【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体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中国)。根据材料“想前代之君,虽享富贵,不知稼穑艰难者甚多,其失天下,皆由此也”可知,金世宗深知民间疾苦、稼穑艰难,因此秉持节用爱民、与民休息的施政理念,B项正确;材料反映金世宗节用爱民、与民休息的思想,未提及“无为”主张,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天命观念”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金世宗节用爱民、与民休息的思想,不能体现“用礼制维护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10.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乌古孙泽有感于“两江荒远瘴疠,与百夷接,不知礼法”,作《司规》三十二章,“以渐为教,其民至今遵守之。”乌古孙泽的这一举措()A.贯彻了民族平等的治理原则 B.进一步提升蒙古族的文明程度C.实现了内地边疆一体化发展 D.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规范秩序【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两江荒远瘴疠,与百夷接,不知礼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古孙泽任职于一个偏远且社会秩序相对混乱的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且不知礼法,他通过创作《司规》来教育民众,这有助于提升当地的社会文明程度,规范民众的行为,从而稳定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平等的治理原则”,且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主要是针对广西两江道地区的民众,排除B项;乌古孙泽所作《司规》三十二章对内地边疆一体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非“实现了”,排除C项。故选D项。11.元代行省“掌军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并在财政的上供和留用上实施三七分成的政策。但行省“事无巨细”皆需咨文申禀中书省。由此可知,元朝行省制()A.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兼顾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C.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制衡 D.有效改变了地方的积贫积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掌握了地方军事、行政、财政等权力,权力极大,但其各项事务却须向中央申报,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在确保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兼顾地方的分权,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B项正确;郡县制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而非二者的相互制衡,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当时行省制的实施对地方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2.元末明初之际,日本处于南北分裂的混战时期。战争中失败的武士流落海上,伙同浪人和奸商海匪,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不法官僚和流氓盗贼等,引狼入室,更使得倭寇肆无忌惮。为此,明廷()A.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B.下令戚继光等人平倭C.派遣郑和远航海外 D.关闭了长途海运航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末明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倭患严重,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B项正确;在明朝之前已经在广州设置市舶司,排除A项;15世纪初,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外交和贸易活动,而非直接针对倭寇问题,排除C项;关闭长途海运航线,与史实不符,明朝还是存在一些官方的贸易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表是清朝政府册载的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数统计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年份全国册载耕地面积(顷)全国册人口数(口)17537352218183678359176678072902080957671784760569428632130718127889256333700560A.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B.社会经济快速发展C.高产作物开始引进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从上述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1753年到1812年这60年中,虽然耕地面积有逐渐扩大趋势,但赶不上人口的快速增长,致使人平均耕地数急剧下降,这表明清朝时期人地矛盾日益尖锐,A项正确;耕地面积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数量增长,因此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排除B项;高产作物在明朝已经引进,排除C项;材料只能看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而非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14.康熙中期发明了奏折制度——奏折绕过了内阁,由皇帝亲信秘密地呈报皇帝。到雍正时期,雍正不仅将有权写折之人扩展至大学士和各省督抚、藩、臬、提、镇,而且密折均直达御前,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奏折制度的发展反映出当时()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C.官僚机构日益腐败 D.朝廷决策的高效合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熙中期发明了奏折制度,奏折由皇帝亲信呈报皇帝。雍正时期扩大了写折之人范围,而且密折均直达御前,中间不经过任何人转手,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是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处理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材料是反映的是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官僚机构日益腐败”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项;“朝廷决策的高效合理”说法错误,独断专权不能保证决策的合理,排除D项。故选B项。15.下表是我国明代某一著作部分内容简介。由此可知,该著作为()荒政目中对历代备荒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荒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树艺、种植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田制征引历代文献,研究田亩制度,并引王祯《农书》,介绍各种“田制”的不同特点及其利用情况,目的是提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期富国利民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永乐大典》【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表格内容可知,该著作介绍的是农学相关知识,C项正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排除A项;《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排除B项;《永乐大典》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排除D项。故选C项。16.1841年初冬,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在广州城外一触即溃,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这反映出的实质是()A.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 B.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D.清朝统治阶层封闭愚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41年的清朝。根据材料“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及所学可知,中英之间较大的武器差距,其实质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晚清时期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步入工业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得到较大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不属于题干反映的实质,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清朝统治阶层的封闭愚昧,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注:砖面形象刻画了当时城内“市”井商肆布局的一角和商贾交易情况。画面左侧有门垣,隶书题记为“东市门”,右侧为“市偻(楼)”,楼上挂一悬鼓。一人在门垣内侧灶前操作,且回首与人呼应;市楼内对坐两人,似为宾主交谈;门和楼之间为市井,有六人两两交易。根据画面可以看到商人交易活动是在一定的范围“市”内进行,楼为“市”井中最高建筑。材料二宋代以后,城市中旧的市制逐渐被打破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市楼也逐渐消失了。那时候,上自国家都城、省城,下至府城、县城甚至一般有城垣的村镇,其中心大都建有高大的钟楼或鼓楼。钟鼓楼建筑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明清时期的晋中地区,市楼出现并取代钟鼓楼位于城市中心,在城镇管理、报时、报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晋中地区对于市楼的修建十分积极,一经提议捐修市楼,人们便踊跃捐输。“市楼之修,重在市而不在楼”。——摘编自裴欣《明清商业影响下的晋中地区市楼研究》(1)根据材料一从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说明你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晋中地区市楼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其主要功能。【答案】(1)示例:历史信息:东汉的“市”有时空限制。理由:画像砖中,门垣明确地将“市”的区域与周边环境区分开来。画面左侧的“东市门”字样,直接指出了这是城内东市区的入口;市楼上挂一悬鼓,悬鼓敲响的声音是告知商人和消费者“市”开放或关闭的信号。由此可知,东汉时期注重对市场的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规定和限制。(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2)根本原因:商业繁荣发展。主要功能:商业文化活动中心;城镇地位的标志;报时与警示功能;城镇居民公共活动场所。(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一可提取信息:东汉的“市”有时空限制。理由:根据“画面左侧有门垣,隶书题记为‘东市门’,右侧为‘市偻(楼)’”得出,画像砖中,门垣明确地将“市”的区域与周边环境区分开来。画面左侧的“东市门”字样,直接指出了这是城内东市区的入口;根据材料一“楼上挂一悬鼓”和所学知识可知,市楼上挂一悬鼓,悬鼓敲响的声音是告知商人和消费者“市”开放或关闭的信号。由此可知,东汉时期注重对市场的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规定和限制。【小问2】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发展,故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市楼出现。主要功能:根据材料二“市楼之修,重在市而不在楼”得出,商业文化活动中心,城镇居民公共活动场所;根据材料二“市楼出现并取代钟鼓楼位于城市中心,在城镇管理、报时、报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得出,城镇地位的标志,报时与警示功能。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时期的夷夏之辨塑造了传统夷夏君臣观。两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及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逐渐走向建国称帝的道路,“夷狄不足为君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唯有华夏族能为君,而少数民族首领根本不具备称帝资格。“夷狱”身份反复拷问着少数民族首领是否拥有天命,从而使其初期在与两晋正统地位的争夺中,处于劣势与不自信状态。——摘编自王东洋《“夷狄不足为君论”:两晋时期“夷夏”君臣观的政治宣扬及其影响》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明确批判“贵中华,贱夷狄”的华夷观念,而宣称对华夏与或狄“联独爱之如一”。追及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民族成为统治民族,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所谓“夷狄”,辽金与两宋都在“天下一体”的框架之中。契丹和女真的上层都主张“南北一家”,同时,又以继承道统的正统自居。契丹统治者在文化上没有“夷狄”的自卑感,而视其立国为“承天意”。——摘编自张晶《辽金文艺对中华美学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时期“夷狄不足为君论”提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华夷观念的变化趋势及历史意义。【答案】(1)历史背景:少数民族内迁与政权筹建,对汉族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传统夷夏君臣观念的影响。(2)变化趋势:从种族划分到文化认同;从华夷之防到华夷一体;从城域划分明确到地域概念模糊。(任答两点即可)历史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客观上加强了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和少数民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两晋时期(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少数民族内迁及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逐渐走向建国称帝的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少数民族内迁与政权筹建,对汉族政权构成巨大威胁;根据材料一“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唯有华夏族能为君,而少数民族首领根本不具备称帝资格”可知,传统夷夏君臣观念的影响。【小问2】本题为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明确批判‘贵中华,贱夷狄’的华夷观念,而宣称对华夏与夷狄‘联独爱之如一’。追及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民族成为统治民族,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所谓‘夷狄’”“以继承道统的正统自居”可知,古代华夷观念从种族划分到文化认同、从华夷之防到华夷一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城域划分明确到地域概念模糊。第二小问历史意义:华夷一体的观念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夷观念的转变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而言,华夷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少数民族政权认可接受汉文化,客观上加强了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和少数民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倘有客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答案】(1)特点:内外结合;重视调查,实事求是;立法保障;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2)历史背景:清政府弛禁鸦片导致鸦片泛滥;列强对鸦片贸易的态度逐渐转变;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深。评价:是先进中国人发起的一次民族自救运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但囿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一运动目标的实现具有艰巨性。【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针对外国鸦片贩子和本国贩卖鸦片的人,可得出内外结合;据材料一“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可得出重视调查,实事求是;据材料一“颁布法令”可得出立法保障;据材料一“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可得出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弛禁鸦片导致鸦片泛滥;据材料二“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可得出列强对鸦片贸易的态度逐渐转变;据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可得出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据材料二“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可知,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深。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材料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积极方面,从民族自救、打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