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
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
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
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的《评点苏诗》卷在句旁抹一道墨杠
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
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
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
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
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
“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
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
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
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摘编自钱钟书《通
感》)
材料二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
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先辨淄淹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
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
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
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
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
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
的艺术处理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得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
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
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
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
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
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
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
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
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
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
是这样努力地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
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
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
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
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
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所以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
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
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一一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
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
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
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
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
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
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
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
清因为考虑到对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渔与纪的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
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
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
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者凭常有经验质疑朱自清“月下蝉声”,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
析。(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
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
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
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一一西北风
——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
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
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
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
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
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
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
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
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
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
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
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
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
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
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⑥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
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
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
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
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
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梗的杂木
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
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
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
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
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
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
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
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
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
去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⑤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柏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第⑦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
不计荣辱得失。
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
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
D.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感情基调上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
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
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作者将自然景物和民俗相结合进行描写,如冬郊散步的愉悦逍遥、曝背谈天的悠闲
安宁。这种在对自然画面的描写中添加了人的活动的构思,使得文章的人文气息浓郁。
C.文章对江南冬景做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
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
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8.作者写江南雪景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作者是怎样组合这
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6分)
答:..........................................................................
9.《故都的秋》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
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点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不裹二十六年,宋文帝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观玄谟
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上闻魏世祖殂,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
“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
冀州刺史张永等向稿破。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
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
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丛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碣磁,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
秋七月,张永等至稿做,引兵围之。诸军攻稿破,治三攻道,张永当东道,济南太守申坦当
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不拔。八月辛亥夜,魏人自地道潜出,烧崔训营及
攻具。癸丑夜,又烧东围及攻具。寻复毁崔训攻道。张永夜撤围退军,不告诸将,士卒惊扰。
魏人黍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旬余不拔。是时,青、徐不稔,军食乏。丁
卯,思话命诸军皆退屯历城,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解萧思话徐州,更领冀
州刺史,镇历城。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
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言及憎愤!可以示张永、申坦。”又与江夏王义恭
书曰:“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
存/河南亦不从/
B.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
存河南/亦不从/
C.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
存河南/亦不从/
D.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
存/河南亦不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嘉”与“壬戌之秋”(《赤壁赋》)中的“壬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
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
C.“魏人乘之”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的“乘”含义不同。
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终不解矣”(《师说》)中的“解”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命令
萧思话统领军队进攻驻守碣破的北魏军。
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文帝的进攻路线;但二人都认为宋朝民
力还未恢复,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
C.稿破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打败;后来萧思话亲自出马,增加兵力猛力
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
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
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
译文:........................................................................
(2)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
译文:........................................................................
14.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
是以将帅莫敢自决”;二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不念大局”。请结合本文,简要陈述能
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运用铺叙描绘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不仅赞叹人鹤的形象之美,还寓有诗
人求仙学道之意。
B.颔联写诗人看着范山人抱白鹤离去,与自己的距离由近在咫尺到渐行渐远,直至远远
看到他行至崖间。
C.颈联写范山人虽越行越远,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对范山人的身
影依然目有所及。
D.尾联写人鹤皆去,伫立送行的诗人面对眼前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不禁产
生惆怅迷惘之情。
16.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
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天地宇宙间,生命渺小,微不足道,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即表达此意。
(2)《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雾气、江
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⑶《登泰山记》中描写日出时情景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去,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
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
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
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
并不衰败。
我在这园子里待着,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
我为什么要出生。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
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
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
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18.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什么?(4分)
答:..........................................................................
19.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修辞,简要分析其
表达效果。(4分)
答:..........................................................................
20.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
如水。
B.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宝似的圆圆的
白点
C.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
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D.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论散文,他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论诗歌,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①…,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论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论绘画,他是中国文人画鼻祖。
这样一位具有家国情怀才华横溢的人,“奋厉有当世志”,官居礼部尚书,但刚正不阿
秉言直书的性格,使他仕途多舛几次被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一②…。让人钦佩的是苏东坡
在精神上摆脱了得失的痛苦,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变化,在坎坷中独享清趣,在清淡
中品尝滋味,在绝境中活出精彩。
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襟怀,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睿智思辨;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象,也有“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的高雅脱俗,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浩荡气节。.…③…,
北宋乃至中国文化将会失去多少光彩!纵然人生如须臾一瞬,苏东坡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答:..........................................................................
22.请以“苏东坡”为开头,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个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材料二姚鼐在《惜抱轩集》中记述了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
姚鼐早年爱好广泛,古文、诗词、经学、医药养生等均有涉猎。嘉定人王凤喈说自己先
前很害怕姚鼐,现在却不怕了。有人问他原因。王凤喈答道:“他总想做一个‘多能’的人,
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所以我不再怕他了。”姚鼐听说此事后,果断放弃了其它爱好,专心
致志学写文章,最终成为文章大家。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的说法于文无据,在文中并没有这样
的认知。
2.答案:C
解析:A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B项,运用了比喻修辞。C项,运用了通感手
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D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3.答案:A
解析:“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因此他深深地
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表明写作时不能凭常有
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
4.答案: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
②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
的语言自然新颖;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不仅具有绘画美,而
且富有情趣美。
5.答案: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
点也是为了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③引用朱自清的一些观点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
底缰。
6.答案:D
解析:本文的感情基调不是“悲凉”“忧思”“落寞”,而是“喜爱”。
7.答案:C
解析:“首尾呼应”错,文章开头从北方写起,在江南结束。
8.答案:(1)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
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2)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
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9.答案:本文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以闽粤之冬的极和
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侧面描写江南冬景宜人;以
搁笔去散步,侧面描写冬景诱人。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10.答案:B
解析:“因资为易”承接前文“麦已向熟”,意思表达完整,应在其后断开。“若”译
为“如果”,表假设,不能译为“好像”,故“若”前应断开;“黄河以南……”是一个完
整的句意,排除A、Co"上意止存河南”中“止”意为“只”,“存”意为动词“保存、
保有”,后面需要有宾语,故与“河南”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选B。
11.答案:A
解析:A项“壬戌”不是皇帝年号,是“干支”纪年法。B项含义相同。“殂”,死亡。
C项含义不同。“乘”,趁机/冒着。D项含义不同。“解”,解除/解决。最终确定答案为
A»
12.答案:B
解析:刘兴祖并未提及“宋朝”的民力不足。他的建议是改变进攻路线“宜长驱中山,
据其关要”来保证能从沿途获得粮食补给。
13.答案:(1)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
是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攻克的。
(2)文帝认为将领们多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
解析:(1)“无所掠”,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旬月”,十天至一个月,指较
短的时日;“拔”,攻克。(2)“以”,认为;“屡出”,多次出击;“专”,专一、只。
14.答案:①体现第一个原因的史实是: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稿
磁,遵奉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
②体现第二个原因的史实是:张永没有通知其他将领,率领本队人马乘夜后撤,士卒大
为惊慌,造成兵败。
【参考译文】
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想要攻占中原地区。彭城太守王玄谟贡献计策来取悦君王。宋文
帝对身边的侍从说:“看了玄谟所陈的奏章,让人不禁有了封狼居胥的想法啊。”二十九年
春,宋文帝听说魏世祖去世,又想着谋划北伐的战争。太子中庶子何偃认为:“淮、泗等州
经历过战争的重创,民力还没有恢复,不应该轻易发动战事。”宋文帝不听。夏五月丙申日,
文帝派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统领冀州刺史张永等奔赴碣碳。青州刺史刘兴祖上疏说:
“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是十天半月(短时
间)能够攻克的。我认为应该直入中山,先占领这一险要关卡。冀州以北,老百姓的生活尚
且比较富裕,加上这时正是麦子已经成熟的季节,借敌人的物资供应我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倘若中原震动起来,黄河以南的魏国势力自然而然就会土崩瓦解。”宋文帝的意图只是想保
有黄河以南地区(无意深入北方),也没有听从。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
稿做,遵奉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秋七月,张永
等到达稿做,领兵围城。各路大军进攻磕做,兵分三路:张永等从城东进攻,济南太守申坦
从城西进攻,扬武司马崔训则从城南进攻。攻打几十天也没能攻下。八月辛亥这天夜里,北
魏军从地道里偷偷出来,烧毁了崔训的军营及他们进攻所使用的武器。癸丑夜晚,北魏军又
烧毁了围攻东城的宋兵营和攻城器械。不久,又摧毁了崔训攻城的地道。张永率领军队乘夜
后撤,没有通知其他将领,士卒大为惊慌。北魏军乘机(进攻),刘宋军死伤者遍地都是。萧
思话亲自前往,增兵猛攻城池十几天,仍未攻克。这时,又赶上青州、徐州庄稼收成不好,
军内缺少粮食。丁卯口,萧思话下令各路大军全都撤退到历城驻扎,斩了崔训I,逮捕了张永、
申坦,(将他们)送进监狱。己丑日,宋文帝下令解除萧思话徐州刺史的职务,改任冀州刺史,
镇守历城。文帝认为将领们多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就下诏给萧思
话说:“胡虏已经乘机取得了优势,而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如果他们胆敢前来送死,那么我
们父子兄弟自会共同抵挡他们。说到这里,更增加我的愤怒之情!可以把此诏让张永和申坦
听听。”然后,(宋文帝)又给江夏王刘义恭写信说:“早知道各位将领们如此(怯懦无能),我
真恨自己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督战。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不久,刘义恭奏请免除萧思话
的官职,文帝批准了。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颈联……但诗人登上高处的
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说法错误。登上日观峰的不是诗人,而是范山人。
16.答案:诗人刻画了一位怀抱白鹤、浮云相伴、现身青崖、云深身没、仙风道骨的高
士隐者形象。诗人突出白色,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移动,先是“初行若片云”,白色飘逸轻盈;
再是“杳在青崖间”,青色映衬,清晰可见;飘过天门,行至日观,最后隐身层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先概括范山人形象的总体特征,然后结合具
体诗句分析其具体特征。首先,诗人刻画了一位怀抱白鹤、浮云相伴、现身青崖、云深身没、
仙风道骨的高士隐者形象。“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
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白鹤”在诗歌中常用来比作羽化成
仙,有归隐之意,“鲁客抱白鹤”,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初行若片云”,了然在目;“杳在青
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
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
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矸石购销合同文本
- 技术服务合同的技术升级费
- 机器维修保养合同样本
- 购销合同款项结算
- 降水井施工劳务分包条款
- 防水卷材招标供应商选拔招募
- 废钢铁交易协议
- 电子版建筑分包劳动契约
- 技术服务合同印花税的申报与缴纳指南
- 环保监测合作协议
- 3200钻机操作规程60
- 儿童脑性瘫痪
- ISO9001:2023年质量体系认证辅导计划
- 2023年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大作业
- 2023-2024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模考题
- TSEESA 010-2022 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
- GB/T 24353-2022风险管理指南
- SB/T 10569-2010冷藏库门
- GB/T 22080-2016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 GB 17267-1998液化石油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
- 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