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分析及范文示例_第1页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分析及范文示例_第2页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分析及范文示例_第3页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分析及范文示例_第4页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分析及范文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分析及范文示例历年题目分析+上海高考作文题命题特点+现象类题型写法详解一、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1、文题分析今年的题,贴近生活,起于细微,富有思辨,对于阅历有限的学生,要写出深度,的确不易。小时候爱发问,这种发问是浅显的,只是为了发问而发问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连“知其然”的层次都没有达到。长大后关注结论,意味着思想达到了“知其然”的层次,开始拥有了理性,然而这种思想如果僵化成“只关注结论”,就陷入了实用主义的陷阱。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需要的是包含着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科学质疑精神,看似回归了小时候爱发问的样子,其实是一种升华。发问的前提是什么?发问的前提是看得到值得提问的问题,也许这篇作文的关键点就在于此,即成年人与孩童之间对于值得提问的区别。这篇作文题目以年龄作为区别,这其中的区别既要以年龄、也要以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讨,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角度去写这篇文章。孩童为何喜欢发问,而成年人又为何会只看结论,也许问题的关键恰恰是能不能发现值得提问的问题。对于孩童来说,他们的社会关系只有家庭关系以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这些社会关系都是极其单纯、极其简单的,那么他们对于社会上各种现象和问题也就能产生一种几近无立场的态度去审视,从而能对一些成年人看来不值得提问的问题的一些穿透性思考。就比如:什么是幸福?对于深入社会关系的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也许能买房买车找到另一半结婚即是幸福,但他们也许没想到,这种幸福被定义的方式恰恰是社会为他规定好的、是他周围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非他真正发自内心、真正自愿而追求的使命。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建立的社会关系也会变多,从初高中所经历单纯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成长到与社会建立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恋人关系,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多,但同时也会丧失很多。当我们还是孩童时值得提问的问题,长大后就会变得不值一提,但这并不代表问题本身消失了,我们也许只是被他人遮住了视线、被自己遮住了视线,学会把问题憋心里了。也许成年人不是丧失了发问的能力,而是丧失了看到问题的能力。由这类生活现象引发思考,需要学生先归纳提取论点然后进行议论论证。2、范文示例欲知不若好知,好知不及乐知初唐时骆宾王的儿时所做《咏鹅》打开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与记忆之门,其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更是成为萦绕在我们脑海里的清词丽句,终生难以忘怀。他的诗作反映了一个孩童对于自然生活的细微观察以及淳朴热爱,童年时充满好奇心的乐知,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其成为“初唐四杰”的光辉一员,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古往今来,凡卓越于世、闻名久远的人,无不有着一颗乐知之心。悄悄打开装满童年记忆的珍贵“画册”,我们都像在仲夏璀璨星空下追逐萤火中的稚气少年,对一切陌生而又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追逐。小时候的我们喜欢发问,默默的在心里问自己,静静的在眼中问星空,悄悄的在耳边问玩伴……即便我们没有留下和骆宾王一样传世的诗句,我们也在门前大桥下留下了同样缤纷和梦幻的童年。悄然回顾这一切,是充满好奇心的乐知,给我们的童年雕塑镀上了温暖和闪耀的金色光芒。岁月的悄然流逝,稚气已脱、理性初就的我们,对于自然宇宙和人生确定性结论的探索和渴求,成为我们借以登高远望需要攀登的一座座连绵山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自然的目标和追求。欲知的渴望与冲动成了郁郁勃发正青春的我们的共同特征。并非所有的人生都非一帆风顺,求知的道路更非可以快意扬鞭的通途阔衢,在遭遇阻碍和坎坷的时候,只有乐知会引领我们走的更远、飞的更高。试想一下,即便我们“衣带渐宽”、“为伊憔悴”,而“伊人”依旧不知、不觉、不解;即便我们“望尽天涯路”,而断肠人却仍浪迹在天涯;即便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不在灯火阑珊处,我们还能否依旧保持“上下而求索”的忠贞与决心,很显然,欲知不够,好知不足,唯有乐知才能引领我们到达“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绝妙佳境。当骆宾王回首儿时所做,可能会发出会心一笑,因为人生的步伐越走越远,所见的天地越来越阔,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丰厚,诗歌的题材在丰富、内容在拓展、境界在提升、思想在飞跃,然而儿时充满天真、好奇的乐知气质却从未泯灭。对古代典籍推崇和敬爱而“韦编三绝”的孔夫子,千年之前就曾发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发聩之声,以启后学,终成万世景仰的天下木铎与至圣先师;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全知全能的苏东坡类似的科学达人达芬奇,用其异于常人的好奇与探索,在科学与艺术的各个领域全面发力,仅凭一己之力便可成就百花齐放的绚烂盛景;对于知识和学问的至爱和体察,如尝醇酒的弗兰西斯·培根,给全世界的后学留下了读书学问的启悟之作《论求知》;“创新教主”乔布斯对于极简美学的深刻笃信与极致追求,成就了“苹果”在人间的第三次伟大启迪;对于“禾下乘凉”充满单纯向往的袁隆平,乐耕不辍,把学术的种子深深地播撒在祖国广阔的沃土,使得“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憧憬映入眼帘,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乐知者,对于确定性答案的追求只是他们众多美好和崇高的追求之一,他们总是终其一生,勤勤恳恳于“求乎其上”,这是他们乐知背后伟大与永恒的精神支撑。当盛唐的宏伟画卷徐徐展开,群星璀璨的文人墨客也将接续“初唐四杰”的翰墨余韵,用充满乐知与好奇的笔墨,去书写描绘异彩纷呈的人生画卷。二、2015—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及分析1、2021年高考作文题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文题分析2021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依然理性思辨和价值引领并重,具有一贯的开放性、教育性和人文关怀。首先,题干直截了当,给出讨论议题。从命题形式看,这个作文题主干是一段再简明不过的材料,连标点在内40字,但议题明确,讨论人们该如何看待事物价值呈现的问题。其次,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们党经历了百年的沉淀、岁月的洗礼,由原来弱小的政党发展到今天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伟大复兴的、甚至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政党,她的价值正逐步被世界人民所认识认可。个人认为,本次作文题,对这时代特点有一定程度的凝练。再次,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当前社会比较浮躁,工匠精神缺失,凡事都讲究时间短、见效快,流行“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的说法。这次的作文直击这种社会的弊端,指出要经历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方能被认识。同时,人的生命价值也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显现出来,被人们认识到。这就启迪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要能沉住气,凡事不能一蹴而就,要在时间的沉淀中,不断修身,厚积薄发,方能将自身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说,上海高考作文具有一贯的开放性、教育性和人文关怀。2、2020年高考作文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文题分析:题目意在引导考生对重大问题的思考——面对重大转折,我们应该怎么做?审题时,我们会发现,上海卷的题目是一个选择问句,它没有规定考生一定要按照什么答案来给出回答,还是具有思辨性。探讨了人面对客观事物能否以及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对于问题来说,我们的答案可以是“是”,也可以是“否”甚至可以是“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是针对某些现象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对突如其来的转折,我们的态度,可以是:由于无能为力而不得不“顺变”;可以是:“一般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性,那就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可以是:“有些转折并不是没有预兆,可以做好准备,为接下来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有方法应对”。其次,我们拿面对转折,人可以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为例来进行立意分析。2020年,最令人瞩目的便是:新冠疫情。但是各国面对新冠疫情的不同态度,令结果截然不同。中国:武汉封城,全体居家隔离,拔地而起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让疫情不过短短数月便得到了控制;而美国所谓的“放任态度”使得美国确诊人数超过了160多万。虽然转折突生,人力有限,但是其发展进程却是可以控制的。我们无法让损失消失,但是却可以将损失降到最小。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转折,以往的优势全都不复存在,所有的人又全都重新站在了起跑线上。谁会审时度势,谁就能占据先机。因此,面对突然的转折,我们不是束手无策,而是面对着机会可能会有新的发展天地。第三,倘若行文中,我们只是一味地去否认或者肯定,文章的立意可能很难出新。我们还可以想到一点:其实转折并不是都看不到,想不到的。所有的转折点都会有其先兆,就好像所有的动作都会有起手一样。正如《流浪地球》中所说的一样:“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新冠疫情难道没有先兆吗?不,不是的,李文亮医生作为疫情“吹哨人”曾经告诉自己的同事要注意,可是一开始没人会听,直到后面的疫情泛滥,所有人才开始重视;2003年,美国发现一宗疑似疯牛病案例,一开始也没人注意,谁都不曾想到,这头“疯牛”会给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带来打击,总产值高达1750亿美元的美国牛肉产业和140万个工作岗位受到了严重冲击;也一如武汉军运会突变一样,所有的一切的发生都会有其预兆。这些都与飞机史上的“海恩法则”息息相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解决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这些都只是立意的一方面。我们讨论的转折也都是可以掌握的。如果像历史社会的变革、世界大战等方面的转折,可以说是国家的进程被把握在了人的手中,人们顺应历史的发展,就把未来抓在了手中等立意也可以去思考。2、2019年高考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文题分析:材料当中强调中国味,是说听了别的国家的不同音乐之后,开始对“中国味”有了更深的感受。下面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具体事例当中,想想和这个道理相关的论据,说到音乐,今天我们中国有些流行音乐其实就是带有很浓郁的“中国味”,比如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歌曲中带有传统的中国味,但风格却又有“外国味”,这类歌曲的成功之处,恐怕就是把中国味和外国味融为一体,相互借鉴。那么联系现实来解释这个道理,我们的现实中有一个热门词,说的是“交流互鉴”。我们要向别人学习借鉴,唯有交流互鉴才能使我们自己得到发展,不仅音乐,文化方面很多都是如此,比如莫言的小说,反映的是中国人的生活,用的却是外国味的“魔幻”手法。但是我们要知道,交流互鉴的前提是不能迷失自我,借鉴外国味,为的是更好地寻找“中国味”。没有人能抛弃了自己本国的文化而彻底成为一个外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小接触中国文化,骨子里浸透了“中国味”,更应该把中国味作为我们的核心,不能在和别人的交流中迷失了自我。今天的很多东西都爱加入中国元素,即使好莱坞电影里也少不了中国味,更能证明中国味力量的强大。当然还必须谈谈今天的青年该怎么做。作为当代青年,中国正处在开放当中,跟别国的交流互鉴必不可少,而我们有义务去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让“中国味”长久发展下去,为世界接受。如果学生可以把第五交响曲和二泉映月、荷马史诗和山海经信手拈来,那么你的不同国家的音乐和中国味这部分文章一定会写得很出彩,如果你能够观察到移动、联通银行的真正对手不是彼此而是支付宝和微信,那么你的生活充满变数和对生活的预测这部分就一定会写得鹤立鸡群。所以相比其它地区的高考作文,上海的作文题对学生而言更容易写。因为都是你身边可以理解的事情,也更难写因为你要在平凡不经的生活环境中提取深度的论点。4、2018年高考作文题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文题分析: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的稳定性、灵活性、哲学性、思辨性等意义之后,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一下具体的微观层面的写作。“需要与被需要”,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现象”,但依然是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紧密关联的心理评析和价值探讨。需要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欲望和要求;自身需要是从个体角度出发,为了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希望得到的支持和条件;他人需要是从他人和社会角度出发,是他人为了生存、发展或者社会为了发展进步希望得到的帮助和条件;而“被需要”则是指一个人渴望在他人的生活或者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作用,能够给予支持和提供帮助。生活中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有利己的需求无可厚非,利己主义个体利益的满足与大众利益的实现是统一的,满足自身需要,与被他人所需要并不矛盾,被他人需要也是自我需要的一种。对于“被需要”价值的肯定。角度1:“被需要”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高表现。角度2:“被需要”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属性的体现,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我们具有被需要的价值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出亲社会的行为。角度3:池田大作在《谈幸福》一书中,将幸福分为“绝对的幸福”和“相对的幸福”。相对的幸福为绝对的幸福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绝对的幸福标志着精神对物质的跨越,保障了人的境界的高尚与自由,从而避免享乐主义的滑落和颓唐。这也恰恰说明了满足自身需要与被他人需要的关系。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幸福,而对“被需要”的追求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也能够升华我们的人生境界。角度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投身“大时代”的人们,拥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人们仿佛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宏伟的社会工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在这种社会工程之中的位置,自觉地把个人的运命与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对时代主题的参与、介入、跟随的过程中实现“被需要”的人生的价值,完成自我的认同,找到生命的意义。辩证看待“被需要”的价值。如果我们无法从内心获得自我认同,对于“被需要”价值的渴望,往往会让我们过分依赖外在环境,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需要上,通过外界来获得自我认同,通过外化的标准进行自我塑造,从而导致一个人过度迎合外界标准,取悦他人,从而失去自我。当我们失去了对内在价值的自省,也就丧失了对外界的批判意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因为追求外在的需要而成为了单向度的人的时候,人性是缺失的,也无所谓个体价值的实现了。解决的办法在于个体内在的洞察,正是我们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超越精神,而外化的价值,一个人的工具属性,被需求的价值,这些都是符合社会认同的价值。个体自我需要的满足与“被需要”的实现,对于个体价值的实现缺一不可。上海作文题目的哲理性、思辨性、文化性、可操作性历年来在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中都是首屈一指,备受赞誉的。5、2017年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文题分析:预测是什么?预测中了是不是叫做情理之中?预测不中是不是叫做意料之外?此题类似2004年的全国一卷作文题目的无材料版本: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6、2016年高考作文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文题分析:上海卷越来越契合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高考作文真实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理性,所谓的社会理性是让这个社会拥有适合更多人口生存的环境。也正因此,我们对于作文的选择来看,会有两种作文。首先第一种——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对于社会的需求降低,这时候就是我们所谓的美德类的主旨,孔融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懂得割舍利益,美德本质就是实质型理性,是通过基于社会认同的方式来赋予一个人占用更少资源这种行为回馈感。第二个就是让单位的资源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产出,这时候就是所谓的效率类的主旨。那么这篇文章会有两种写法首先第一种处理方式是把这篇文章作为世界观来诠释,作为世界观的话,文章就可以这样串联,对于题目的结构可以变成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评价,所以我们可以从这样世界观中得到方法论:我们需要做到独立思考方法论第二种写法,把这篇文章作为方法论去评价,南无中心观点可以是我们对于他人评价的时候,需要做的,是更加的客观与理性,不要妄下判断。7、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文题分析: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2015年的上海高考材料作文还是一贯的出题风格和角度——从看似对立的两面谈谈它们辩证统一的关系。之前有过“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自由”和“不自由”。这回轮到了“坚硬”和“柔软”。关键问题是把“坚硬”和“柔软”的具体含义解释清楚,这就是考生们可以各自自由发挥之处了,也决定了作文的立意和评分高低。有关关键词,之前见得多的,无外乎是“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比如“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而这次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即“坚硬”和“柔软”同属于“精神”的范畴,跳出了物质-精神的简单层面,需要考生进一步厘清“精神”也有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是这一点是今年的创新和独特之处。三、上海高考作文题命题特点总结高考作文无论上海还是全国,题目类型万变不离其宗。从写作视角和论点的角度来看,人和社会两大类:人有自我、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人生等相关概念现象给出材料;社会有环境、人与社会、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哲学命题等给出材料。上海作文一直希望同学们去思辨,带有很强的思辨性。思辨的目的是让你通过一个灰色的、没有绝对对错的现象,给出你的思考,从而得出高于现象的观点。有一点比较明显和全国卷的区别是上海的作文题目越来越灵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题目材料更广泛涉及人生、社会、文化、自我而不是一味强调大而空的主旋律;2.题目视角灵活,体现在题目更具体更针对阅历有限的学生,考学生的逻辑和看问题的深度;3.题目论点灵活,从原来的锁定论点到现在越来越开放,不是给出唯一的对错论点让学生就事论事而是引导学生思辨,可以给学生自由选择正方反方从出题形式来看,题目分两类:概念题和现象题。概念题就是给出概念进行议论论证,现象题往往是给出一段话或者一个现象,需要学生先归纳提取然后进行议论论证。我们分析2015年到2022年的上海作文题:主要呈现现象类题型。四、现象类题型作文写法详解这个现象题型怎么写?我们先从题目进行分析,往往这类题目锁定了概念和论点,而且一般来说是唯一的论点,不需要我们去反驳或者从反向去审视这个论点亦或是题目主观上就给了你就事论事的框架。结构是对于只牵涉到一个概念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