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文言文阅读(2024年7月)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②,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材料二: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②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5)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二:敕苏轼:省京东东路安抚使司转运司奏,昨黄河水至徐州城下,汝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遂得完固事。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而民人保居,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也。使者屡以言,朕甚嘉之。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河决澶州曹村埽。八月二十一日,水及徐州城下。至九月二十一日,凡二丈八尺九寸,东西北触山而止,皆清水无复浊流。水高于城中平地有至一丈九寸者,而外小城东南隅不沉者三版。父老云:“天禧中,尝筑二堤。一自小市门外,绝壕而南,少西以属于戏马台之麓;一自新墙门外,绝壕而西,折以属于城下南京门之北。”遂起急夫五千人,与武卫奉化牢城之士,昼夜杂作堤。堤成之明日,水自东南隅入,遇堤而止。水窗六,先水未至,以薪刍土囊自城外塞之。水至而后,自城中塞者皆不足恃。城中有故取土大坑十五,皆与外水相应,井有溢者。三方皆积水,无所取土,取于州之南亚父冢之东。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倍之。公私船数百,以风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至十月五日,水渐退,城遂以全。臣轼以谓黄河率常五六十年一决而徐州最处汴泗下流上下二百馀里皆阻山水尤深悍难落,不与他郡等,恐久远仓卒吏民不复究知,故因上之所赐诏书而记其大略,并刻诸石。若其详,则藏于有司,谓之《熙宁防河录》云。(苏轼《奖谕敕记》)(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轼以谓黄河A率常五六十年一决B而徐州最处汴泗C下流D上下二百余里E皆阻F山G水H尤深悍难落(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丑,干支之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乙巳岁十一月”的“乙巳”用法相同。B.故,所以,与《孔雀东南飞》中“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故”意思不同。C.其实,事情的真相,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不抑耗其实”的“其实”意思不同。D.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兰亭集序》中的“或取诸怀抱”的“诸”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为了探寻石钟山得名的真相而夜游绝壁,字里行间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B.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抵达徐州城下,直到九月二十一日,洪水才退去,河水变清。C.苏轼认为,洪水来了以后,从城内堵住排水孔是没用的,因为它们还会被水冲开。D.苏轼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心后世吏民不了解徐州水事,所以记下这次防洪经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②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5)在徐州,苏轼为防黄河洪水采取了哪些措施?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急欲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注】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冠军,指地位在其他将领之上的上将。为义帝所封,被项羽所杀。(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增劝羽A杀沛公B羽C不听D终E以此失F天下G当于H是去耶?(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具备;少牢只有羊、猪,诸侯祭祀时使用。B.乃,表示“竟然”,和《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相同。C.几,指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和《促织》中的“未几,成归”的“几”意思不同。D.间,指离间,和《鸿门宴》中的“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平善用反间计。在楚汉对峙时期,他利用项羽为人猜忌的弱点,施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王君臣,削弱了楚军的力量。B.刘邦深谋远虑。汉军被困之时,他问计于陈平;对待楚使者,他有意先热后冷,给楚使者造成范增投汉的假象。C.苏轼在《范增论》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既有对范增的同情,也从侧面说明了项羽必然灭亡的道理。D.苏轼认为范增离开的原因是项羽中了陈平的计谋,对范增失了信任,如果陈平不用计谋的话,范增决不会离开。(4)把文中画横线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5)材料一中,陈平的反间计得以实施的原因有哪些?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妖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入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节选自《荀子•乐论》材料二: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噪噭之声兴而士奋。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之人,自然之势也?(节选自《史记•乐书》)(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天子躬于明堂A临观B而万民C咸荡涤D邪秽E斟酌F饱满G以饰H厥性。(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婴,文中指戴、系、穿,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意思不相同。B.去就,文中指去留、取舍,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意思相同。C.耳目聪明,用了并提的手法,与《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手法不同。D.膏泽,文中指恩泽,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用法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先王之所以用礼乐来引导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是因为音乐能使百姓民心向善,能深入地感动人心,能用来移风易俗。B.妖冶的容貌和郑、卫的音乐让人内心淫邪,不正之气就会与之呼应,成为风气,发生混乱,所以君子不听淫邪的音乐,不注视美色。C.地域不同,百姓的性情习俗各异,国家制作音乐时要博采风俗,与声律协调,这样能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D.司马迁认为《雅》《颂》的音乐能使民风纯正,高昂激越的音乐能使士心振奋,这些音乐谐合,能使鸟兽和品德高尚的人都受感动。(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②故乐者,所以导乐也,乐行而民乡方矣。(5)荀子和司马迁认为音乐对君子的影响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唐姚、宋并称,而议者多优宋而劣姚,余谓不然。夫仡仡矜矜,万仞壁立,立于朝,使百辟消其邪心,此臣道之如山者也。宋璟是也。静深有谋,涵盖一切,“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此臣道之如海者也。姚崇是也。然而山虽高,蛟龙不居;海虽浑,变化不测。余故曰崇胜也。夫人主之愎谏而昵小人者,情也。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不必有排斥小人之迹,而能使之与人主日疏。崇之对幸东都①,与其黜姜皎、罢魏知古者,皆璟之所不屑为,而亦璟之所不能为者也。吾尝谓天宝之祸,宋璟在犹可忧,而姚崇在则无虑。何也?彼明皇者,英主也。其畏璟而爱崇也,素矣。源乾曜奏事称旨,必曰姚崇之谋;不合,则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自崇死,而天下无如崇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然临轩之礼②,卒不相假者,终知林甫之非崇也。知其非崇而必用之者,太平日久而乐用才臣以自暇自逸,则姑任之为快。而张九龄者,宋璟俦也,有其道无其术,道不合则争,争不得则去。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使其时有若崇者,为之内娱主意于所甚安,而阴以计挤小人于外,则终玄宗之世,林甫不得专政,而禄山不得入宫矣。(节选自袁枚《姚崇宋璟论》)材料二:春,正月癸卯,太庙四室坏,上素服避正殿。时上将幸东都,以问宋璟、苏颋,对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终遽尔行幸恐未契天心灾异为戒。愿且停车驾。”又问姚崇,对曰:“太庙屋材,皆苻坚时物,岁久朽腐而坏,适与行期相会,何足异也!且王者以四海为家,陛下以关中不稔幸东都,百司供拟已备,不可失信,但应迁神主于太极殿,更修太庙,如期自行耳。”上大喜,从之,赐崇绢二百匹。己酉,上行享礼于太极殿,命姚崇五日一朝,仍入閤供奉,恩礼更厚,有大政辄访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注】①东都:唐代指洛阳。②临轩之礼:出自《资治通鉴》中“(姚、宋)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下三年A之制B未终C遽尔D行幸E恐未契F天心G灾异H为戒。(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劣,文中指认为……不好,与《促织》中“成以其小,劣之”的“劣”意思相同。B.假,文中指给予,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意思不同。C.稔,文中指庄稼成熟,与《归去来兮辞》中“犹望一稔”的“稔”意思相同。D.迁,文中指迁移,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之迁”的“迁”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姚崇、宋璟并称,但议论者多“优宋而劣姚”,不过袁枚更推崇姚崇。B.姚崇作为大臣,能做到不显露出排斥小人的迹象,但可以使君主日益疏远小人。C.袁枚认为,如果天宝年间姚崇仍然在世,或者有像他这样的宰相,就不会有安史之乱。D.姚崇对幸东都之后,玄宗命他每月五日朝见一次,仍像以往那样进入内殿任职。(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②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5)材料一袁枚认为宋璟臣道“如山”、姚崇臣道“如海”,材料二是如何佐证这个观点的?请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刘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早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选自《天工开物•乃粒》)材料二汉文帝时,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人,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选自《农桑辑要•典训•先贤务农》)(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积A贮者B天下之大C命也D苟粟多而财E有余F何G为而不成?(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俟,文中是等待的意思,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俟”意思相同。B.凡,文中为通常的意思,与《苏武传》中“武留匈奴凡十九岁”的“凡”意思不同。C.旬日,指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古人常把一个月分为三部分,称上、中、下三旬。D.恤,文中是救济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插秧时,遇到干旱或者水涝,是不能插秧的。秧苗过了育秧期就会变得老而拔节,即使再插到田里,结的谷粒也很少。B.稻有早熟和晚熟之分,稻谷成熟所需的时间从七十天到两百多天不等。夏种冬收的晚熟稻原因是稻种的生长期比较长。C.再生秧和早稻秧同时在清明播种,但两种秧的习性却大有不同,早稻秧一天缺水就会死,而再生秧却不怕曝晒和干旱。D.贾谊认为,汉朝建国虽已近四十年,但储粮问题,仍然使人感到痛心。即使是像禹、汤这样的明君执政也不能免除天灾。(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②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5)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材料二中,贾谊是怎样劝说汉文帝积蓄粮食的?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选自苏轼《醉白堂记》)材料二: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③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④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③陂(bēi):池塘,水边。④傃(sù):向,沿着。(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处己也A厚B其取名也C廉D是以实E浮于名F而世通G其美不厌(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独,仅仅,与《石钟山记》中的“独与迈乘小舟”中的“独”意思相同。B.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终苟免而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C.贤,贤德,与《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中的“贤”意思不相同。D.适,恰好,与《与妻书》中的“适冬之望日前后”中“适”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读书人感到疑惑,他们不明就里,认为韩公与尹伊、周公相比,也可以毫无愧色,但他却还羡慕白乐天。B.苏轼认为上天降任于韩公这样的人,让他们因此终身生活在忧患和利害相交中,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C.韩公已辅佐三任帝王安定天下,晚年辞官而不得,世人又不感恩于他,此时,韩公羡慕白乐天不足为怪。D.材料将韩公与白乐天、古代君子与后世君子作对比,意在表明韩公不仅才华、功勋出众,而且道德高尚。(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②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5)古人喜借堂、亭等建筑寄寓心意,请写出文中“醉白堂”“放鹤亭”各自寄寓的含义。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桓公问管仲曰:“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今吾有欲王,其可乎?”管仲对曰:“公当召鲍叔牙而问焉。”鲍叔至,公又问焉。鲍叔对曰:“公当召宾胥无而问焉。”宾胥无趋而进,公又问焉。宾胥无对曰:“古之王者,其君丰,其臣教。今君之臣丰。”公遵遁①,缪然②远,二三子遂徐行而进。公曰:“昔者大王③贤,王季④贤,文王贤,武王贤。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周公旦辅成王而治天下,仅能制于四海之内矣。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观之则吾不王必矣。”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之役者,有执席食以视上者,必彼是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东郭邮对曰:“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东郭邮曰:“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夫渊然清静者,缞绖⑤之色也;漻然⑥丰满,而手足拇动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视二君之在台上也,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臣故曰伐莒。”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谓乎!子其坐,寡人与子同之。”(节选自《管子•小问》)【注】①遵道:亦作“逡巡”,却退貌。②缪然:深思的样子。③大王:又称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④王季:本名姬历,是周太王的第三子、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周部族首领。⑤缭绖:丧服。亦指服丧。⑥漻然:清澈貌。(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寡人之子A不若B寡人C寡人不若D二三子E以此F观之G则吾H不王必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趋,文中指小步快走,与《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意思不同。B.进,文中指进前,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时时而间进”的“进”意思相同。C.举,文中指举起,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意思不同。D.微,文中指细微动作,与《屈原列传》中“其文约,其辞微”的“微”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在成就霸业之后还想成就王业,他就此询问管仲、鲍叔等人。最终宾胥无将齐桓公和古代的王者对比,委婉说出了自己的看法。B.齐桓公反对宾胥无的意见,并联想到周的太王、王季等人,认为他们都是贤能之人,但武王称王后七年而亡,周成王也只能控制四海之内。C.齐桓公怒责管仲,管仲认为,讨伐莒国的消息应该是智慧高超的人散布出去的。齐桓公对此说法表示认同,并亲自召见此人询问。D.东郭邮根据齐桓公和管仲的口型和动作以及莒国不服从齐国的事实,判断出他们商讨攻打的国家就是莒国,这得到了齐桓公的赞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②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5)从选文来看,齐桓公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苦竹记〔明〕陆树声①①江南多竹,其民习于食笋。每方春时,苞甲出土②,头角茧栗③,率以供采食。或蒸瀹④以为汤,茹介茶荈⑤以充馈,好事者目以清嗜,不靳⑥方长。故虽园林丰美,复垣重扃,主人居常爱护;及其甘于食之也,剪伐不顾。②独其味苦而不入食品者,笋常全。每当溪谷崖陆之间,散漫于地而不收者,必弃于苦者也。而甘者至取之或尽其类。然甘者近自戕,而苦者虽弃,犹免于剪伐。夫物类尚甘,而苦者得全。世莫不贵取贱弃也,然亦知取者之不幸,而偶幸于弃者,岂《庄子》所谓“以无用为用者”比耶?③予廨⑦舍之西南隅,有竹丛生,出败甓间,既非处于复垣重局,仅比于溪谷崖陆,散漫无收者,而不虞于剪伐,以其全于苦也,而过者方以苦竹藐之。予读《庄子》,适有味其言也,感而为之记。[注]①陆树声,明代学者,松江华亭人。②苞:通“包”,竹笋外包壳叶,如穿盔甲。③角茧栗:竹笋如茧、栗般小。④蒸瀹:瀹,yuè,蒸煮。⑤茶荈chuǎn:粗茶。⑥靳:怜惜。⑦廨:官吏办公的地方。(1)对第①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南人嗜竹之盛:春天笋刚出土,便争相食用。B.竹笋蒸煮后能治疗眼疾,遂将其作为馈赠之礼。C.为竹笋,主人筑起了重重围墙,设置道道门户。D.一旦竹笋能食用,又剪伐不顾,毫无顾惜之情。(2)对第②段解说不妥当的一项是A.苦竹生长于荒郊野外,一直无人维护备受冷落。B.甘笋受尽宠幸,结果却被剪伐,成了盘中美食。C.苦竹虽然不被人关照爱护,反而因此得以保全。D.本文主旨乃否定甘竹以小幸换来大不幸的行为。(3)请赏析本文“以小见大,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是以贤良遂进而奸邪并退,故一举而能服诸侯。其在记曰: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伤民败法类也。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在囹圄缧绁纆索之中,或在割烹刍牧饭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身安名尊。乱主则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国,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国亡身死,不明于用臣也。无数以度其臣者,必以其众人之口断之。众之所誉,从而悦之;众之所非,从而憎之。故为人臣者,破家残賥,内构党与,外接巷族以为誉,从阴约结以相固也,虚相与爵禄以相劝也,曰:“与我者将利之,不与我者将害之。”众贪其利,劫其威,彼诚喜,则能利己;忌怒,则能害己。众归而民留之以誉盈于国发闻于主主不能理其情,因以为贤。彼又使谲诈之士,外假为诸侯之宠使,假之以舆马,信之以瑞节,镇之以辞令,资之以币帛,使诸侯淫说其主,微挟私而公议。所为使者,异国之主也;所为谈者,左右之人也。主说其言而辩其辞,以此人者天下之贤士也。内外之于左右,其讽一而语同。大者不难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禄以利之。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曰:“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臣之弑其君者也。”奸臣闻此,蹶然举耳以为是也。故内构党与,外摅巷族,观时发事,一举而取国家。且夫内以党与劫弑其君,外以诸侯之权骄易其国,隐正道,持私曲,上禁君,下挠治者,不可胜数也。是何也?则不明于择臣也。(节选自《韩非子•说疑》)(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众归A而民留之B以誉盈C于国D发E闻于主F主不能G理其情(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监牢,与成语“身陷缧绁”中“缧绁”含义相同。B.固,加强,巩固,与《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固”字含义相同。C.假,假装,与《劝学》“善假于物也”及成语“久假不归”中“假”字含义不同。D.资,资助,与《归去来兮辞并序》“生生所资”中“资”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都因犯错而被处罚,作者借此证明圣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们都能任人唯贤,擢贤黜奸。B.昏君在任用大臣时,如果不了解大臣言行品格,只是根据他人评价来衡量他们,用封官许愿控制他们,反而会使臣子结党营私。C.国家内外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君王身边的佞臣,会让君王更加器重那些佞臣,而佞臣也会逐渐萌生出弑君篡权的野心。D.朝中侯臣们纷纷肯定田成子、司城子罕、易牙等人,是想在他们身上寻找弑君犯上、谋权篡位的合理性,以求心安理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②大者不难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禄以利之。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武德末,魏徵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徵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徵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武德中,王珪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魏徵、王珪事太宗而效忠焉,有以异于管仲之相桓公乎?曰:有异焉,而未为殊异也。建成死,高祖立世民为太子,非敌国也,非君雠也,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然则徵、珪之有异于管仲者,何也?襄公弑,纠与小白出亡于外,入而讨贼,不幸而兄弟争,仲之所不谋也。子纠败,仲囚于鲁,桓公释之而使相,仲未尝就公求免以自试也。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知其必有蹀血宫门之惨,不能弭止其恶,抑不能辞宫僚以去之,欲徼幸以观变,二子之志偷矣。太子死,遽即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徵起于群盗之中,幸自拔以归唐,功名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古人君A莫不欲社稷永安B然C而不得者D只为不闻已E过F或闻G而不能改H故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雅有经国之才”中的“雅”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中的“雅”含义不同。B.“遽即秦王而请见”中的“即”与“若即若离”中的“即”含义相同。C.“又劳之”中的“劳”与“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劳”含义不同。D.“擢拜”“累迁”“召拜”“拔”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意思。(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魏徵在做太子洗马时曾劝太子早早除掉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拿这件事质问魏徵,群臣都替魏徵担心,魏徵以实话应对,太宗十分尊敬他。B.材料一中,王珪被太宗起用后尽职尽责,忠心不二,对太宗的过失都会直接指出;太宗也对王珪的做法十分欣赏,认为王珪是能够保障国家安定的谏官。C.材料二中,魏徵、王珪以前是李建成的属下,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虽然恪尽职守,却不过是贪图功名之人罢了。D.两则材料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给读者展现魏徵、王珪两位辅国能臣的形象,材料一侧重概述两人的故事,材料二侧重表达作者个人的看法。(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②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5)王夫之认为,魏徵、王珪“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的表现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或直于辞而不害于事者,或亏于耳以忤于心,而合于实者。高阳魋将为室,问匠人。匠人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材任重涂,今虽成,后必败。”高阳魑曰:“不然。夫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劲材任轻涂,今虽恶,后必善。”匠人穷于辞,无以对。受令而为室。其始成,竘然善也,而后果败。此所谓直于辞而不可用者也。(节选自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文本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节选自《周易•文言传•坤》,有删改)(1)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画出句位置的标号。故福之为祸A祸之为福B化C不可D极E深F不可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吊,安慰。与李密《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意思相同。B.直,顺从。与荀子在《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意思不同。C.其,难道,表反问。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D.蕃,通“繁”,众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早实以蕃”的“蕃”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运用“马去马来”的故事是为了引出下文观点,然后在后文再用相关例子对观点进行深入论证。B.文本一的第二个观点与“一意孤行”“荒诞不经”“忠言逆耳利于行”等熟语表达的意思有某些相似之处。C.文本二认为臣敢杀君,子敢杀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必是逐渐累积而成,若早加辨别也许是另外结果。D.文本二认为地道、妻道、臣道是柔顺之道,即把自我的理想和目标,放在心里从上做事,不需强求成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劲材任轻涂,今虽恶,后必善。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5)两段选文均表达了相关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孔子南适楚,戹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糕,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逄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碟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节选自《荀子•宥坐》)材料二: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壁,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壁,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䤈;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节选自《庄子•山木》)(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犯A此B数C患D亲E交益疏F徒友G益散H何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指去、往,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B.苟,指如果,与《陈情表》中“欲苟顺私情”的“苟”意思不同。C.逐,指被驱逐,“管夷吾举于士”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D.绝学,指失传的学问,与“为往圣继绝学”的“绝学”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子路秉持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对孔子累德、积义、怀美却在陈、蔡之间遭遇困厄而感到不理解。B.材料一中,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得到重用,是由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君子要增广学识修养道德,等待时机。C.材料二中,孔子历数遭遇的祸患,向子桑雽提出自己的疑惑,得到了子桑雽的指导,回去后向弟子转述了子桑雽的观点。D.材料二中,子桑雽讲述了林回抛弃千金的玉璧而背着婴儿跑的故事,指出人与人的结合,只有合乎天性才能长久。(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②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5)两则材料中,孔子的形象有何差异?请简要概括。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道之至于民也,其亦深矣。贤人君子自洁于上,而民不免为小人;朝廷之间揖让如礼,而民不免为盗贼。礼行于上,而淫僻邪放之心起于下而不能止,此犹未免为王道之未成也。王道之本,始于民之自喜,而成于民之相爱。而王者之所以求之于民者,其粗始于力田,而其精极于孝悌廉耻之际。力田者,民之最劳;而孝悌廉耻者,匹夫匹妇之所不悦。强所最劳,而使之有自喜之心;劝所不悦,而使之有相爱之意。故夫王道之成,而及其至于民,其亦深矣。古者天下之灾水旱相仍而上下不相保此其祸起于民之不自喜于力田。天下之乱,盗贼放恣,兵革不息,而民不乐业,此其祸起于民之不相爱,而弃其孝悌廉耻之节。夫自喜,则虽有太劳而其事不迁;相爱,则虽有强狠之心,而顾其亲戚之乐,以不忍自弃于不义。此二者,王道之大权也。方今天下之人,狃于工商之利,而不喜于农;惟其最愚下之人,自知其无能,然后安于田亩而不去。山林饥饿之民,皆有盗跖趑趄之心;而闺门之内,父子交忿而不知友;朝廷之上,虽有贤人,而其教不逮于下。是故士大夫之间,莫不以为王道之远而难成也。盖臣闻之,诱民之势,远莫如近,而近莫如其所与竞。今行于朝廷之中,而田野之民无迁善之心,此岂非其远而难至者哉?明择郡县之吏,而谨法律之禁,刑者布市,而顽民不悛。夫乡党之民,其视郡县之吏,自以为非其比肩之人,徒能畏其用法,而袒背受笞于其前,不为之愧。此其势可以及民之明罪,而不可以及其隐恳。此岂非其近而无所与竞者邪?惟其里巷亲戚之间,幼之所与同戏,而壮之所与共事,此其所与竞者也。臣愚以为,古者郡县有三老、啬夫,今可使推择民之孝悌无过、力田不惰、为民之素所服者为之。无使治事,而使讥诮教诲其民之怠惰而无良者。而岁时伏腊,郡县颇置礼焉以风天下,使慕悦其事,使民皆有愧耻勉强不服之心。今不从民之所与竞而教之,而从其所素畏。夫其所素畏者,彼不自以为伍,而何敢求望其万一?故教天下自所与竞者始,而王道可以渐至于下矣。(节选自苏辙《民政策一》)(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古者天下A之灾B水旱C相仍D而上E下不相保F此G其祸H起I于民J之不自喜K于力田(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放纵,与《报任安书》中“放失旧闻”的“放”含义不同。B.乐,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C.逮,及、至,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含义相同。D.风,用委婉的话劝告,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风乎舞雩”的“风”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讨论成王道的问题,作者认为只有贤人君子间、朝堂之上自洁奉礼,并不能算得上实现了王道。B.作者认为“自喜”与“相爱”是实现王道的两个关键,而实现自喜与相爱就要“强所最劳”“劝所不悦”。C.普通百姓自认不能与郡县官吏相比,所以只会畏惧法律却无羞愧之意,这样就不能抵达百姓内心。D.作者主张用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勤劳耕田、为民众信服的人来教化百姓,使王道渐至于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明择郡县之吏,而谨法律之禁,刑者布市,而顽民不悛。②无使治事,而使讥诮教诲其民之怠惰而无良者。(5)请根据材料,概括苏辙所处时代王道未至于民的原因。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赵宣子①言韩献子②于灵公,以为司马。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子执而戮之。众咸曰:“韩厥必不没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宣子召而礼之,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无犯,犯而不隐,义也。吾言女于君,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党孰大焉!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女勉之,苟从是行也,临长晋国者,非女其谁?”皆告诸大夫曰:“二三子可以贺我矣!吾举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于罪矣。”宋人弑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公曰:“非晋国之急也。”对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明训也。今宋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天必诛焉。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公许之。乃发令于太庙,召军吏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钟鼓必备。赵同曰:“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惮之。袭侵之事,陵也。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𬭚于、丁宁③,儆其民也。袭侵密声,为蹔事也。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吾备钟鼓,为君故也。”乃使旁告于诸侯治兵振旅鸣钟鼓以至于宋。(节选自《国语•晋语》)材料二: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子执而戮之。非曰:赵宣子不怒韩献子而又褒其能也,诚当。然而使人以其乘车干行,陷而至乎戮,是轻人之死甚矣!彼何罪而获是讨也?孟子曰:“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君子不为。”是所谓无辜也欤!或曰:“戮,辱也,非必为死。”曰:“虽就为辱,犹不可以为君子之道。”(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注】①赵宣子:时人尊称其为“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②韩献子:韩厥,始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晋八卿之一。③镇于、丁宁:都是古代的乐器。(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乃使A旁B告于C诸侯D治兵振E旅F鸣G钟鼓H以I至于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安定、安稳,与成语“安步当车”中的“安”含义相同。B.礼,礼遇,与《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含义相同。C.诚,确实,与《大学之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中的“诚”含义不同。D.无辜,指清白无罪,与如今我们所说的“无辜”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宣子向晋灵公推荐了韩献子,让他担任司马;在河曲之役中,赵宣子为了试探韩献子能否秉公执法,故意指使车夫用车骑冲犯军列。B.赵宣子认为:对朝廷忠诚,举荐恪守大义叫作“比”;利用举荐以谋私叫作“党”;军事行动是不允许触犯的,触犯了则不徇私隐瞒,叫作“义”。C.赵宣子请求晋灵公出兵讨伐宋国,晋灵公也认为,作为诸侯盟主,晋国有责任对宋国人弑君之事进行讨伐,于是就答应了赵宣子的请求。D.赵宣子命令三军必须齐备钟鼓的做法令赵同不解,赵宣子解释为宋国人杀害君主罪过重大,鸣钟击鼓是为了声讨宋人的罪行,尊重君道。(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言女于君,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党孰大焉!②大罪伐之,小罪惮之。袭侵之事,陵也。(5)柳宗元批评了赵宣子的什么做法?这种批评反映了柳宗元怎样的思想主张?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文言文阅读(2024年7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②,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材料二: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②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5)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人物传记.【答案】(1)CFH(2)D(3)C(4)①雄才用他的力量征服众人,用他的勇气排除困难,还要有(有待)英才的智谋才能成功。②等到项羽放弃关中而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埋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时已)处境艰难了。(5)①因为项羽缺少英才成分,不能听取采纳奇计妙策;而刘邦英才的成分多,所以群雄都服膺他,英才也归顺他。②项羽自己夸耀功劳,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之业就是依靠武力征伐夺取天下。【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两篇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为什么这么说呢?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得不到雄才的胆力,那么他的理论和主张就不能付诸实践。“夫”句首发语词,在其前C处断开;“也”句末语气词,在其后F处断开;“则”句首词,在其前H处断开。故在CFH三处断开。(2)A.正确。开始/才。句意:所以英才以其聪明谋划开始。/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B.正确。发挥/救济。句意:这样才能够各自发挥他们的长处。/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C.正确。D.错误。两个“师”词义不同,效法、学习/军队。句意: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军队一定会撤退。故选D。(3)C.“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不合文意,应是“这样的人可以做先锋,却不可以任他为将帅”。故选C。(4)①“服”,征服;“排难”,排除困难;“成”,成功。译文:雄才用他的力量征服众人,用他的勇气排除困难,还要有(有待)英才的智谋才能成功。②“背关”,放弃关中;“怨”,埋怨;难,处境艰难。译文:等到项羽放弃关中而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埋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时已)处境艰难了。(5)结合“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可知,作者认为缺少英才成分,则智者会离开他。所以项羽气力盖世,有随机应变的明智,但不能听取采纳奇计妙策,英才离他而去,故败之;高祖刘邦英才的成分多,所以群雄都服膺他,英才也归顺他,而拥有天下。结合“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知,项羽自己夸耀功劳,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之业就是依靠武力征伐夺取天下,失败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认为是上天灭亡自己。答案:(1)CFH(2)D(3)C(4)①雄才用他的力量征服众人,用他的勇气排除困难,还要有(有待)英才的智谋才能成功。②等到项羽放弃关中而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埋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时已)处境艰难了。(5)①因为项羽缺少英才成分,不能听取采纳奇计妙策;而刘邦英才的成分多,所以群雄都服膺他,英才也归顺他。②项羽自己夸耀功劳,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之业就是依靠武力征伐夺取天下。参考译文:材料一:花草中完美优异的称为英,野兽中杰出超群的称为雄。所以文武才干出群的人,从此中取名为英雄。所以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这是名称大体上的区别。如果考察它们的比例,则二者互相需要,各自分为两部分,互相取一部分,然后才成为英雄。为什么这么说呢?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得不到雄才的胆力,那么他的理论和主张就不能付诸实践。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得不到英才的智慧,那么事情就办不成。所以英才以其聪明谋划开始,以其明智识机微预世事,还需要有雄才的胆力去实践。雄才用他的力量征服众人,用他的勇气排除困难,还要有(有待)英才的智谋才能成功。这样才能够各自发挥他们的长处。如果一个人以聪明能谋划开始,而其明智不足以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这样的人可以用他来坐而论道,却不可以用他去办事。如果一个人以聪明能谋划开始,明智也能识机微预世事,但没有勇气去实践,这样的人可以用他做常规的事,而不能用他思虑变化。如果一个人力量超人,而没有行动的勇气,这样的人可以把他作为大力士,却不可以用他做先锋。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用他做先锋,却不可以任他为将帅。一定要以聪明能谋划开始,明智能识机微预世事,胆力能决断事务,这样的人可以称为英才,张良就是这样的人。气力过人,有实践的勇气,有足以决断事务的智谋,才可以称为雄才,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人们所具有的禀赋和素质不同,以所含较多的秉赋和素质为名称,所以有英才和雄才名称的不同。然而他们都是偏至之才,只能担当人臣之任。所以英才可以任宰相,雄才可以任将军,如果一个人同时兼有英才和雄才的素质,就能够称雄于世,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就是这样的人。然而英才的素质与成分可以多于雄才的素质与成分,但英才的素质与成分是不可以缺少的。缺少英才成分,则智者会离开他。所以项羽气力盖世,有随机应变的明智,但不能听取采纳奇计妙策,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陈平等人全都脱离他而归顺刘邦。高祖刘邦英才的成分多,所以群雄都服膺他,英才也归顺他,两种人都能够发挥作用。所以刘邦能够灭秦破楚,拥有天下。材料二:太史公说:那秦朝政令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斗,数不胜数。可是项羽没有一点权势,乘势兴起于平民百姓之中,三年后,就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政令由项羽颁布,号称为“霸王”。王位虽未持久,却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而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埋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时已)处境艰难了。自己夸耀功劳,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之业,就是依靠武力征伐夺取天下,五年的时间就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身死东城,还不觉悟,不责备自己,错了呀。又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不是太荒谬了吗?【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二:敕苏轼:省京东东路安抚使司转运司奏,昨黄河水至徐州城下,汝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遂得完固事。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而民人保居,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也。使者屡以言,朕甚嘉之。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河决澶州曹村埽。八月二十一日,水及徐州城下。至九月二十一日,凡二丈八尺九寸,东西北触山而止,皆清水无复浊流。水高于城中平地有至一丈九寸者,而外小城东南隅不沉者三版。父老云:“天禧中,尝筑二堤。一自小市门外,绝壕而南,少西以属于戏马台之麓;一自新墙门外,绝壕而西,折以属于城下南京门之北。”遂起急夫五千人,与武卫奉化牢城之士,昼夜杂作堤。堤成之明日,水自东南隅入,遇堤而止。水窗六,先水未至,以薪刍土囊自城外塞之。水至而后,自城中塞者皆不足恃。城中有故取土大坑十五,皆与外水相应,井有溢者。三方皆积水,无所取土,取于州之南亚父冢之东。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倍之。公私船数百,以风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至十月五日,水渐退,城遂以全。臣轼以谓黄河率常五六十年一决而徐州最处汴泗下流上下二百馀里皆阻山水尤深悍难落,不与他郡等,恐久远仓卒吏民不复究知,故因上之所赐诏书而记其大略,并刻诸石。若其详,则藏于有司,谓之《熙宁防河录》云。(苏轼《奖谕敕记》)(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轼以谓黄河A率常五六十年一决B而徐州最处汴泗C下流D上下二百余里E皆阻F山G水H尤深悍难落(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丁丑,干支之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乙巳岁十一月”的“乙巳”用法相同。B.故,所以,与《孔雀东南飞》中“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故”意思不同。C.其实,事情的真相,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不抑耗其实”的“其实”意思不同。D.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兰亭集序》中的“或取诸怀抱”的“诸”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苏轼为了探寻石钟山得名的真相而夜游绝壁,字里行间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B.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抵达徐州城下,直到九月二十一日,洪水才退去,河水变清。C.苏轼认为,洪水来了以后,从城内堵住排水孔是没用的,因为它们还会被水冲开。D.苏轼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心后世吏民不了解徐州水事,所以记下这次防洪经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②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5)在徐州,苏轼为防黄河洪水采取了哪些措施?【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答案】(1)BDG(2)A(3)B(4)①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说,却凭主观臆测判断有还是没有,这可以吗?②黄河成为中国的灾患已经很久了,日前堤坝决口,河水向东倾注,漫延到徐州。(5)①调动民工和士卒昼夜筑堤。②用装满柴草的土袋从城外堵上六个排水孔。③到城南亚父冢之东取土。④在城中沿着城墙建成长堤,以加固原来的堤坝。⑤把官府和私家的几百艘船拴在城下,用来减缓水势。【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臣苏轼认为黄河一般五六十年决堤一次,而徐州处于汴河泗水的最下流,州城前后二百多里都有高山阻挡,水势尤其容易深积而难以退去。“黄河率常五六十年一决”为主谓结构,后文的“而”表转折,归入下一句,所以在B处断句;“处”的宾语是“汴泗下流”,所以在D处断句;“尤深悍难落”的主语是“水”,所以在“水”前G处断句。故选BDG。(2)A.“用法相同”错误。材料一中“丁丑”表纪日,而《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乙巳”表纪年。B.正确。所以;/仍旧。句意:所以没有谁能知道。/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仍旧嫌我织的慢。C.正确。事情的真相;/它的果实。句意: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D.正确。句意:并把它刻在石碑上。/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故选A。(3)B.“直到九月二十一日,洪水才退去”错误,依据原文“至十月五日,水渐退”可知,洪水是十月五日才渐渐退去。故选B。(4)①“目”,用眼睛、亲眼;“耳”,用耳朵、亲耳;“臆断”,凭主观臆测判断。译文: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说,却凭主观臆测判断有还是没有,这可以吗?②“河”,黄河;“乃者”,日前;“衍及”,漫延到。译文:黄河成为中国的灾患已经很久了,日前堤坝决口,河水向东倾注,漫延到徐州。(5)依据“遂起急夫五千人,与武卫奉化牢城之士,昼夜杂作堤”可概括为:调动民工和士卒昼夜筑堤。依据“水窗六,先水未至,以薪刍土囊自城外塞之”可概括为:用装满柴草的土袋从城外堵上六个排水孔。依据“三方皆积水,无所取土,取于州之南亚父冢之东”可概括为:到城南亚父冢之东取土。依据“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可概括为:在城中沿着城墙建成长堤,以加固原来的堤坝。依据“公私船数百,以风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可概括为:把官府和私家的几百艘船拴在城下,用来减缓水势。答案:(1)BDG(2)A(3)B(4)①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说,却凭主观臆测判断有还是没有,这可以吗?②黄河成为中国的灾患已经很久了,日前堤坝决口,河水向东倾注,漫延到徐州。(5)①调动民工和士卒昼夜筑堤。②用装满柴草的土袋从城外堵上六个排水孔。③到城南亚父冢之东取土。④在城中沿着城墙建成长堤,以加固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挤压实心件课程设计
- 2024外墙保温施工劳务分包合同范本(绿色建材)3篇
- 药店药品区设计装修合同案例
- 历史建筑群改造合同
- 退休园艺师绿化养护协议
- 环保个人房屋租赁合同
- 2024年租赁期间房屋安全保证协议
- 城市治污简易工程施工合同
- 美容院加盟合同签字盖章
- 城市供电工程限高杆建设协议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数字孪生应用技术)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应用数理统计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中国农业大学
- 大国三农II-农业科技版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
- JBT 1472-2023 泵用机械密封 (正式版)
- 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三级手术目录(2020版)
- 6人小品《没有学习的人不伤心》台词完整版
- 部编本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选择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
- 读《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有感范文三篇
- 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课堂PPT)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 自闭症儿童行为检核表学前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