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真题训练(原卷版)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真题训练(原卷版)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真题训练(原卷版)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真题训练(原卷版)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真题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综合闯关五十篇(原卷版)闯关练习现代文阅读身边的拾荒人雪樱①清明节放假前一天,城市里最长的集体供暖季结束,我却觉得格外冷,是源自他。他又来捡垃圾了。与他似曾相识,此前见过好几次,但是没有留意过,这次我近距离认清他的模样:一米八高的个头,戴高度近视眼镜,皮肤黝黑,身着卡其黄制服,耳朵上半挂着的口罩就像张开的大嘴,双脚趿拉着一双不合时宜的黑皮鞋,每一步都在风中留下沉重的叹息。②小区里的垃圾桶约一米半高,他娴熟地掀开盖子,俯身伸手翻捡什么“宝贝”,弯下去的后背负载着三口人的生活。遇见有人过来丢垃圾,他也不惊慌,不卑不亢,甚至很有礼貌地伸手接过来,丢在一旁,顺势点下头,继续自己的工作。③小区里的人并不多,一场春雨后,显得更加冷寂和清爽。他手里攥着个大编织袋子,挨个楼栋翻捡垃圾桶,像是游走在迷宫之间的“自由骑士”。有时候,他会碰到自己的老伙计,也是拾荒者,年龄比他长个十来岁,个子却比他矮一大截,两人一高一低,在墙角处喁喁私语,他需要躬下身才能听得清。这个伙计,我也有印象,他是外地人,老伴早年去世,精神有些异常,见到小孩子就撵着玩儿。他曾看过传达室,后来生了场大病,就被辞掉了。他不愿离开这个地方。那年盛夏,小区进行提升改造,施工过程中挖出很多钢筋疙瘩和铜线。正午出门时我看见他身着圆领白背心、短裤衩,正抡起大锤子砸钢筋,攒多了能卖钱。他完全无视毒辣的太阳,简直泼出命一般,砸起来震碎肝肠的节奏,背上搭着一块脏兮兮的毛巾,很快全部湿透了。我回来时,他还在砸,看得我眼里热辣辣的。④再回到捡垃圾的大高个,我终于想起了他。我上小学时,他来过我家。如果没记错,他是家属大院的子弟,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庭环境很好,他曾进入国内某知名IT公司工作。或许是性格孤僻所致,时间久了他的精神有点问题,迟迟找不到对象。我父亲是个热心肠,帮他张罗对象,走到哪里问到哪里。终于,通过同事牵线,给他撮合成了一门婚事。然而,事后他们一家人再见面形同陌路,结婚时连喜帖也没送。父亲懊恼一阵子后,宽慰自己,就当这件事没发生过。⑤世间唯一公平的就是时间的度量。转眼间,二三十年戛然而过,他发白的鬓角显露出岁月的馈赠,他的孩子也长成大小伙子。听说他早就不上班了,干过保洁员,回收过废品。父母去世后,他卖掉自己的房子,在外面租房住。这期间发生的故事一波三折,让人慨叹不已。事实上,他的生活并非想象的那样难以维系,我喟叹的是他的命运,是天意弄人还是自己选择?面对拾荒人,每个人都会心生悲悯。但是,不同于其他拾荒者,他的俯拾起落、言谈举止,都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秩序。每次捡完垃圾,他会拎着带来的水桶,在小区水站投进几个硬币,打桶纯净水带走。也许,这桶水就是他亮出的生活态度——日子过得再苦再难,也要追求应有的体面。⑥这让我想起上海作家张怡微说过的,"后来我明白,我们所谓的弱者,其实很多不需要同情,他甚至会让你失望。所谓“不需要同情”,并非人性之恶,而是指生活中不让人升华的真相,是告诉我们,平视卑微者的必须。这一点我是从曹雪芹那里领悟到的。《红楼梦》第29回,贾府一大家子浩浩荡荡去清虚观打蘸祈福,到了地方贾母下轿,王熙凤迎驾撞上一个剪花灯入了迷冲出来的小道士,凤姐大声呵斥,贾母赶忙袒护,“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得这个派势?”又说,“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得慌?”说罢,让贾珍带来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细微之处,体现贾母的悲悯心。置身大千世界,人不过是尘埃沙粒,或蝼蚁浮萍,卑微是我们共同的命运。凤姐留给我的刻板印象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但她也有可爱的地方。第6回,刘姥姥带着孙子第一次登门打秋风,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又转身取了一串钱给她,觉得路途遥远太辛苦,让她用这笔钱雇个车回家。这个“转身”,关乎她命运的翻转。平心而论,后一串钱,比二十两银子要有分量。用世俗眼光打量,这是贾府接济穷亲戚的惯例;从人性角度分析,这串钱闪烁出凤姐的柔软心和恻隐心。多年后,凤姐女儿巧姐被卖掉,正是刘姥姥的孙子救了她,娶她回家。这些细节使我改变态度——品读《红楼梦》不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的无奈和底层的难堪,无奈也是人性的尊严,难堪也是生活的美意。对此,我心怀悲悯,学会惜福。⑦我听过一场传统文化课程,老师开课前讲了一则亲历见闻。那天在公交车站等车时,他遇见一个背着大米袋子的农民工,上车前他做了两个动作,咳痰、拍土,而且从头到脚拍了个遍,灰尘随着他的动作漫天飞舞,直扑到下风口众人身上。老师让大家思考,最后说了两句话:“你的生命就是你生命的本身,你是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贵人。”我生性愚钝,没有领悟,直到重新遇见大高个拾荒人,才幡然醒悟,老师是教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善于为他人着想。⑧再次遇见大高个,是一个午后,望着他探进脑袋从垃圾桶里翻捡垃圾,我猛然间想起,他比我父亲小两三岁,也进入耳顺之年了。这样的生活状态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但是,每一天他都不会放弃。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场景偶遇拾荒人回忆拾荒人再遇拾荒人“我”的态度(1)____(2)____信心、期待2.联系全文,第④段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何作用?3.品味语言,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双脚趿拉着一双不合时宜的黑皮鞋,每一步都在风中留下沉重的叹息。(2)他的俯拾起落、言谈举止,都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秩序。4.文章以“身边的拾荒人”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做简要分析。你知道河流为什么会抵达大海吗①父亲呆在哥哥的房间里,灰白的头发映在夕阳的余晖里,人看上去明显又老了一些。哥哥走后,他每天这样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一呆就是大半天。他抚摸哥哥睡过的床,一遍又一遍;给哥哥的金钱龟换水喂食;然后点一根烟给自己。整个过程像一部默片电影,无语就是所有的语言。我隔着窗户看他,看一眼,疼痛就从指尖上传来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他的疼痛我却无法分担更多。发现我在看他,他极力想掩饰些什么,眼神有几许:“燕儿,你忙完自己的工作了吗?”②从20岁离家,我一直自我自私地生活着,以忙乱的状态。父亲没有一点怪责,有的,都是爱与宽容。他总以为他的女儿是做大事情的,有很多事情要忙。年三十回家,因为惦记着江南小镇二月的春色,年初二我就急切切地要走,母亲不允,他却说,孩子有正事要忙,你别拦。捧着笔记本电脑眉飞色舞地在家里玩游戏,连饭都忘了吃,母亲来喊,他说:小声点儿,你没见孩子在忙着写作品吗……我真的有那么忙吗?在忙什么呢?我轻声问自己,问出的是两行滚烫的泪。③婚后,我多次让父亲来济南长住。他答应着,却很少来,说故土难离,其实是不想打扰我。偶尔小住,他处处小心翼翼,生怕给我添任何麻烦。暑热,他不舍得用空调,让年幼的侄儿来回搬动风扇降温。侄儿生性好动,跑跑跳跳间一不留神把风扇碰倒在地,塑料风扇叶片随即稀里哗啦地撒了一地。父亲慌乱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中午汗流浃背地拿着风扇又敲又打,试图恢复原状。我安慰他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把风扇扔了就行。但父亲却为此自责了好几天,最后一定要带侄儿早早返家,怕再有什么节外生枝的事发生。④我回家,给父亲买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他看看这个,说怎么买这么贵的;看看那个,又说他真的不需要。想起小时候,他带我去百货大楼买书包,十几块钱的我不要,一定要买最贵的几十块钱的那个,他摸了摸自己羞涩的口袋,钱不够。母亲说算了吧,父亲摇头,跑回家取了钱又来买。我索取得理直气壮,他亦付出得无怨无悔。现在,我能回报他了,他却不舍一一接受,接受了也藏着放着,绝不轻易享用。所以,我给他的茶叶总是整盒整盒地过期,我给他的衣服总是三五年后依然崭新如初。⑤和一个朋友聊天,偶然谈到父亲。少年即丧父的他眼睛突然湿了。他说,你知道河流为什么会抵达大海吗?我怔住,他解读道:那是因为河流从来不休息。它就像父亲,载着儿女之舟,只管一路向前,直到把他们送达人生的大海。我在自己的大海里张望,望到的都是父亲无边无际的爱,无声却胜有声。⑥父亲患糖尿病许多年了,为了省几个钱,一直用药物维持着。今年,我执意带他去医院诊察治疗。他犹豫不安,再三问我:燕儿,你不打算早点回济南工作吗?我摇头,说陪他看病就是我目前的工作。他愈发不安了,说:你那么忙,耽误了工作多不好。我握住他的手,心底百转千回:这就是父亲,他多老了,都是只想为儿女分忧而不是增加负担。⑦去医院看病,他跟医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病得不重,女儿在济南工作,要早点回去,让我少住几天院吧。医生听得有些动容,我更是泪光隐隐。父爱深沉,怎么现在才体会到呢?⑧病床上的人都脆弱,他也是。有一天,他望着我的脸,突然说:燕儿,你哥走了,以后我和你妈就指望你了。停顿了一下,又说:你一定要好好的。是的,好好生活好好爱。父亲,为你、为母亲,我会的。我说:以后女儿的家就是你的家,你想去就去,想要什么告诉我一声就行。他点头,眼睛里都是满足的笑意。⑨终于要回济南了。似乎是为了弥补内心的亏欠,我留了钱给他。钱在手间推来推去大半天,他妥协了,我亦心安。客车启动了,我的城,我的家,在身后渐行渐远。父亲的电话来了,他说:燕儿,小心看护你的皮箱,那些钱我放里面了……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我该怎样偿还你啊,父亲?5.请以“我”为陈述对象,根据表格内容完成填空。主要内容年三十回家过年婚后父亲小住修风扇回家给父亲买东西带父亲医院诊察治疗感受(1)无动于衷有些酸楚(2)6.请找出文中的一处对比手法,并作简要的分析。7.按要求回答问题。(1)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在自己的大海里张望,望到的都是父亲无边无际的爱,无声却胜有声。(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父亲眼神的状态,并说明理由。发现我在看他,他极力想掩饰些什么,眼神有几许:“燕儿,你忙完自己的工作了吗?”8.文章以“你知道河流为什么会抵达大海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奶奶的世纪人生①奶奶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东北,打我记事起,奶奶只有一个结巴弟弟,是她唯一的亲人,我唤他舅爷,舅爷在省城的炼油厂有稳定工作,因为供养八个子女,生活常捉襟见肘,隔三差五得来探亲,每次临走时,奶奶都会把大包小包的粮食、物品挂满舅爷的自行车,送出很远后再目送至人影如火柴头般大小。外人看来真不像姐姐,倒像妈妈,舅爷也会结结巴巴的三步两回头地说:“姐啊,别……别送了,你就……就……就回屋吧!”舅爷每次“就……就”半天才说出一句完整的句子,引得跟在奶奶身后的我常捂嘴偷笑,真是我“舅(就)爷”啊!②我一岁时断奶,连同小枕头一起,从我妈住的西屋搬到奶奶住的东屋,从此我成了奶奶的“眼珠子”。后又因工作需要,父母搬走了,把我留下陪奶奶。记忆中,奶奶的眼睛常含笑意,连气息都是温柔的,但对我并不宠溺,奶奶原话叫“惯吃惯喝不能惯事儿”。③奶奶十八岁时嫁给十九岁的爷爷,又遇上一个大户人家出身的婆婆,也就是我太奶,太奶“讲究”多,立的规矩多,儿子儿媳早起要去给父母请安,把烟袋锅里装上土烟丝,点着后恭恭敬敬递过去,再后退三步转身出去。太奶不高兴时便把儿媳叫过来骂一顿出气,奶奶并非忍辱负重的女子,但从不顶嘴,用奶奶话说:“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和老人没啥道理可讲的。”④奶奶除了自己开裁缝店和忙农活及照顾六个子女,更听说爷爷的一个表叔因打了一辈子光棍年老后穷困潦倒没人照顾,便和爷爷商量接到家里养老送终。老太爷刚接来那天,浑身都是酸味,棉袄里爬满了虱子,在火盆上一烤,虱子腿一松,在火盆里烧得吱吱作响,爷爷给他理发、洗澡,洁癖的奶奶见虱子太多扔掉了棉衣,连夜给老太爷赶制出一套新棉衣棉裤。不仅如此,从此,这老太爷还在家里享有崇高的地位,好吃好喝都被奶奶送到太爷房间,怕孩子们偷吃,便高高地挂起来,老太爷喜欢谁,谁才能分到一点儿。正是有奶奶这样勤劳的贤妻良母,从我记事起,传说中的土房早不见了,爷爷奶奶把日子过成了附近乡镇数一数二的人家,家里窗明几净,园子里种满了杏树、果树、樱桃树。每年瓜果梨桃自己家吃不完,爷爷就去市场卖掉,家里第一台电风扇就是爷爷用卖杏子的钱买来送给奶奶的生日礼物。后来,老太爷生病,爷爷辞掉了正式公务员的工作,回到家乡,凭着祖传的木工手艺,再加上自己能钻研,爷爷做的家具远近闻名、“订单不断”,爷爷奶奶的手艺都是行业里数一数二的,因为坚持工匠精神,他们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经得起推敲,也获得了美誉。⑤在她身边多年,我从未见奶奶有蓬头垢面的时候,尽管文化程度不高,却知书达理、目光长远,奶奶非常重视教育,就算家里再缺劳动力,也从不占用孩子们的学习时间,支持子女多读书,家里买了很多书籍,所以奶奶的六个子女都受到了高等教育。⑥有一次,奶奶聊天时提起“孟母三迁”的故事,一边的李奶奶突然插上一句:“他婶子,孟母哪个村的,我咋不认识呢?”当我们笑抽筋的时候,奶奶却平静而善意的说:“我也不认识”。待李奶奶走了,我们还在嘲讽她,奶奶又训斥了我们,奶奶说:“李奶奶是因为旧社会没上过学,但其他方面都是强项,养鸡、种地都是奶奶的学习榜样,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能嘲笑别人!”⑦奶奶用真正的“言行合一”,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乡亲们遇到困难、矛盾、想不开拿不准的,都来找奶奶,奶奶的角色有法官、有心理咨询师、有调解员、有老师、有慈善家等称号。大家说起最敬佩的女人,都是奶奶。⑧后来,日子越来越好了,从高铁到飞机,奶奶都尝试过了,奶奶的体型也由清瘦变成富态,还胖出了双下巴,于是,她经常拿自己的体型开玩笑来感叹生活的美好。再后来,我离开奶奶随军到了天津,临行前,奶奶送给我几个老物件,一本她小时候看的《论语》、一本《毛主席语录》,还有几枚旧钱币。有一次,我在海河边,突然想念儿时的松花江,突然不知何处是故乡。电话里,奶奶说:“大孙女啊,无论松花江还是海河,都一样啊……”⑨是啊,松花江牵着我童年的记忆,海河是我长大后生活和奋斗的地方。她们还是她们,她们也不是她们,如今的松花江两岸日新月异,正如海河如今的灯火辉煌。⑩奶奶在我的额头留下生命之吻以后,便轻轻地离开了,但她的精神,已化作一缕幽香,让人缱绻、流连。(文/王晶

选自《天津报》有改动)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奶奶的主要事件奶奶性格特点对待亲人(1)孝敬长辈(2)打理生计(3)(4)知书达理、目光长远、尊重他人10.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1.体会第③段加点的词语的作用。12.文章第⑦段在塑造奶奶这一人物形象方而有什么作用?13.作者对奶奶的怀念带着温情,你从哪里读出来?请用原文回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北平的四季郁达夫①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②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房,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③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般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④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得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⑤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写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弟兄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晚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两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说出索性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种宝贵的记忆,像这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像如此的悠长。⑥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往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⑦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平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⑧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⑨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⑩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剥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仿佛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炎热与熏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三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⑪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遭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⑫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庵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者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⑬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佑的旧都城!14.北平的四季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15.作者为什么说“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16.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2)你只教有一张藤榻,……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仿佛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炎热与熏蒸。17.本文作者写了北平的冬天,老舍写了《济南的冬天》。请分别说说两文在写作内容与表达情感上的不同。月下蛙鸣是故乡钟芳①故乡夏夜的蛙鸣,是一个个激昂跳动的音符,是一首首恬静舒缓的乡间小夜曲。披着如银的月光,漫步在乡野阡陌间,置身在散发清凉气息的田园中谛听蛙鼓长鸣,简直就像欣赏动人心弦的交响乐。听着这胜于天籁的蛙声,让身心回归自然,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②久居现代城市,我们整日蜷缩在钢筋水泥里,与青蛙蝌蚪不复相见已有多年,连蛙声也难得一闻,更不用说去感受“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的美妙情趣了。城市无蛙鸣,我的耳朵再也捕捉不到自然中的那一声声美妙音乐,听虫吟鸟啼、蝉叫蛙鸣,这些自然中生命的亲切歌唱,渐渐地成为一种异常珍贵的自然音响。③可今年入夏后,搬了新居,小区里居然响起了阵阵呱呱的蛙鸣。刚开始,我怀疑是自己的听觉出了毛病,可侧耳倾听,那声音虽然微弱,可是却那么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由远渐近,由少渐多,由轻渐重,盈盈满耳的欢快音符在静寂的夜空中,清脆悦耳,唱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精彩着夏夜的美丽,一时惊喜中,我竟难以入眠,不由得拨动了儿时记忆的琴弦……④我儿时的岁月是在乡村度过的。那里遍布小河沟渠池塘,每到夏夜晚饭后,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手摇着大蒲扇来到池塘边的老榕树下,讲着天南地北的事儿。孩童们疯跑着扑流萤、捉迷藏、打水仗。⑤累了乏了,便躺在竹椅上数星星,听妈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凉爽的清风嗖嗖吹来,正当人们沉醉于夜晚的清凉之中,突然阵阵蛙声涌起,漾起一圈圈甜美的涟漪。稻秧垄畔,水草缝里,荷花丛中,轻重不一的蛙鸣此起彼伏,激昂亢奋地噪闹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波接着一波。青蛙们正呼朋引伴迫不及待地在夜色中,鼓起腮帮子唱起了最纯朴的乡音,或雄浑高亢,或悠扬欢快,或婉转缠绵,或一唱三叠。蛙鸣阵阵,酝酿着稻花香里的丰年,丰盈着农人的梦境。⑥循着蛙声,走过空旷的田野,来到月光下的荷塘边,便会看见青碧似翡翠的荷叶上,坐满了一只只正瞪着晶亮大眼睛、鼓起白腹的青蛙正在尽情欢歌,人走近了,它们才一蹬腿,扑通扑通地跳进水中,跳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动作是那么的轻盈,那么潇洒!“嘎咕嘎咕”“阁呱阁呱”“鼓嘎鼓嘎”,满塘青蛙仿佛有谁指挥似的,整齐而有序地高歌起来,身前身后,远远近近,都有青蛙在演奏它们精美绝伦的乐章,其境界之恬静和谐,是再高妙的乐师也难以合成的天籁。蛙声如歌,庄稼拔节,意趣天成,乡村沉醉在祥和美好的时光里。⑦故乡有农谚:“青蛙咕咕叫,丰年来报到”。蛙是害虫的天敌,农田的天然守护神,据统计,每只青蛙每年可捕食上万只害虫。家乡的父老乡亲,也总是把蛙鸣的响亮和稠密,与庄稼的丰收联系在一起。谁家稻田蛙声愈闹,谁家稻子收成就好。乡村的丰收景象,引发了诗人的好心情,听取那一片蛙声,想着丰收在望的庄稼,心中激荡起满腔的喜悦。那一份期待,那一份赞誉,也把青蛙之于农事的功劳渲染得淋漓尽致。从此,我也终于读懂了乡亲们听取蛙声时的感动和虔诚,他们祈愿着家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小日子能过得和和美美。⑧“清心听鸣蛙,胜于俗子语。”月色如水,一揽蛙鸣入怀,听蛙鼓琅琅,与大地同眠,把心融于田园,把情融于自然,点点滴滴渗入心底,不禁迷醉在这温柔的梦乡里。(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1年7月20日,有删改)18.本文以“蛙鸣”为线索,串起现在与过去、城市与乡村,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蛙鸣城中无蛙鸣②忆童年蛙鸣④感受①惊喜、回忆③祈愿、喜悦19.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1)凉爽的清风嗖嗖吹来,正当人们沉醉于夜晚的清凉之中,突然阵阵蛙声涌起,漾起一圈圈甜美的涟漪。(从修辞角度赏析)(2)人走近了,它们才一蹬腿,扑通扑通地跳进水中,跳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动作是那么的轻盈,那么潇洒!(品析连用两个“那么”的好处)20.谈谈你对标题“月下蛙鸣是故乡”的理解。21.当我们读到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时,大脑中突然会闪现出句中提到的那位诗人和相关的诗句,请你将这位诗人的名字及紧扣本句意思的诗句写下来。诗人姓名:_____

相关诗句:_____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问题。最后一颗秋梨袁秋茜①秋风萧瑟时,我裹挟着大衣走在梧桐树下,母亲打来电话,问:“你何时回家?”我一时语塞。她又说:“树上只剩下最后一颗秋梨了,你真的不回来吗?”②我愣住了,脚步不再往前迈。往事如枯黄的梧桐叶“簌簌”地往下掉,掉在我的眼前,也掉在了我的心上。树上的最后一颗秋梨还在,但为我守着梨子的人已经不在了。③年幼时,我特别羡慕村子里长着梨树的人家,每逢梨子成热之时,我总是趴在院墙上望着别人家树上泛黄的梨垂涎三尺。母亲看出了我对梨子的喜欢,特意在春天买了棵梨树苗,种在我们家的庭院里。可不知为何,母亲种的梨树只开花,却结不出果子。④外婆从母亲那儿得知此事后,用自己挖野菜换来的钱买了两棵梨树,种在她的小菜园里。那时,外婆身体很好,勤劳能干,自信满满。梨树种下的那个早春,她穿着蓝色碎花的村衫,盘着一个发髻,在梨树下浇水、施肥,忙得不亦乐乎。⑤果然,在外婆的悉心照料下,那两棵梨树在第二年春天就开了一树的梨花。外婆高兴地拉着我的手在梨树下转圈,梨花洁白如雪,微风一吹,轻缓缓地飘落,落在我们的发梢,落在我们的肩上,落在我们的手心。⑥那时啊,青翠的麦田尽头有两棵开着花的梨树,梨树下坐着一老一少,老人的菜篮子里装着青菜、豌豆等,少女的篮子里装着荠菜花、婆婆纳等,她们从未谈及幸福,可她们嘴角的笑容明媚了整个春天。⑦从春天花开,到夏天梨子一点点膨大,再到初秋梨子成熟变黄变甜,我和外婆在梨树下一起等待,一起见证自己种的树结出我们希望的果。犹记得吃第一颗梨子时,外婆挑了一颗又大又圆的,一脸得意的样子说:“娃,这梨子保准水分足,比蜜还甜。”我欢喜地点着头,梨皮都不削就咬了一大口。外婆笑着说:“你个馋丫头!”⑧后来,梨树越长越茁壮,梨花开得一年比一年多,梨子也结得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去看梨树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会忘了梨子已经成热。外婆有几年还穿过麦田,拎者一篮黄澄澄的梨子,敲着我家的窗户,唤我开门:“丫头,吃梨子啦!又大又甜呢!但无情岁月压弯了外婆的腰,她拄着拐杖,挪着小步,一天也走不了多远的路。而我呢,离开家乡,越走越远。⑨“丫头,我给你守着梨树,你想吃了,有空了,就上外婆家来哈。”外婆说这话时,拿着一根长杆,驱赶着啄梨的白头翁,认真又执着。我望着她佝偻的身影,心疼地接过她手中的长杆,拉她坐在板凳上休息。⑩那一年,外婆的牙齿几近掉光,早就咬不动脆梨了,却为我守着树上的梨子,一直在家乡等着我回去。母亲多次在电话里说:“抽时间回家看看,有人在等着呢。”后来,我利用假期回去,看了外婆,在梨树下和她说了说话,一起看着稻田,一起吹着秋风。⑪那是最后一次我陪在外婆身边,最后一次听着她说菜园、梨树、飞鸟和野花,她遗憾人老了,再也不能为子孙做什么了。当时的我并不深谙她守梨的意义,只是云淡风轻地说着宽慰的话。⑫外婆离世得很突然,我没有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她没有留下几样东西,当母亲从她的床底下发现几罐梨罐头时,我一下子泪流满面。那是外姿学着做的,我知道她想为心心念念的外孙女做点什么……⑬外婆走后,梨树上挂着的最后一颗梨子也掉落了。从那之后,梨树无人再守。⑭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又是一年秋天,又是一年的思念,当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时,我隐约地看见一位老妇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向我走来,她笑着从怀里掏出一个梨子放到我的手上,轻轻地说:“乖,不哭,吃梨。”(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12期,有改动)22.阅读文章,把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我”爱吃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婆去世。23.请从修辞的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4.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外婆的个性。25.请从写法、内容(情感)、结构三方面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白杨树的春天刘珍珠①昨夜刚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清新无比。这是个难得悠闲的早晨。我恣意地呼吸着爽洁的空气,细品春雨新润的甘甜。每深吸一口,早春雨后的清冽便瞬间浸润五脏六腑。②我轻轻闭目,细嗅空气的味道,享受着鸟儿们轻松悠扬的欢唱带来的愉悦。我微仰着脸,从沉醉中渐渐睁开双目,忽然瞥见了几串浅浅的、柔柔的绿:咦,是杨穗!③“呵呵!”我不禁讪笑起来。相伴八年了,亲眼看着这两棵杨树从指头粗的小苗苗,变得又粗又壮,竟然从没留意过它们春天的模样!④十天之前,那个早晨,我独自漫步在校园里时,惊喜地发现,楼前两棵高大的杨树上已满是叶芽,粒粒举向蓝天。我感叹道:“当我们在盛夏享受它们宽大的叶片带来的阴凉时,从没想到过,它们的叶芽曾和花蕾一个样。”现在这一抬头,居然发现自己当初是多么地粗心。⑤似乎是为了表达对这两棵杨树的歉意,同时也为了填补自己大脑中对杨树认知的空白,我童心泛滥,围着大杨树,边转边仰着脖子仰望。先是见到高大茂盛的枝条间稀稀疏疏有杨穗坠着,后又拿出手机“瞄准”了它们拍照留念。看到泛着绿意的杨穗出现在手机屏幕上,仍觉不过瘾,遂生出了要把它们拿到手里,细细赏玩的念头。⑥我开始从四面打量着杨树。昨夜刚下过雨,树下那片泥土地还湿漉漉的。只有房前的水泥坡和水泥台相交的地方,有一两个小枝略低。我站在坡边最高处,伸长胳膊量了量,枝头最下边距离我的指尖还有一臂多长。我试探着向上跳跃。不敢使足劲儿,生怕一不小心把自己摔到台下。好在此枝上有几串杨穗离得近,我细细观望,看到之前发现的“芽苞”张开了口,将一条条杨穗吐了出来。有些小杨穗上裹着一层白白的绒毛,还有的绒毛是褐色的。我猜想,刚抽出的穗子绒毛是白色,定是风的小手一抚摸它,便害羞变了颜色。⑦我想要看看杨穗“年青”时的模样,便又蹲蹲身,向上跃了一跃,还是没能探到。我四处寻找,在角落里寻到一根结实的竹篾子。把它伸到枝头上,轻轻一压,枝头便到了我另一只手里。我稍稍向下拉,嗬!可算看清楚了:一串串舒展开了的杨穗上,原来开着无数小眼睛似的鹅黄的花儿呢!我摘下一串拿在手里,只见一朵朵鹅黄色小花长在一颗颗翠生生的小绿珠儿上,用手轻轻一抚,它那腊质的、半透明的小花瓣便掉了下来,只留下小绿珠儿谷粒似的、圆圆的小脑袋。它的花瓣形状很特别,是我从来没见过的。⑧于是,我把它带回屋内。拿出一张雪白干净的打印纸,放上去细细端详:每朵小小的杨花有三个花瓣,花瓣的上方像小叉子一样分成两个头儿,又像一个个小小的钳子。它们向内弯曲着、包裹着,像极了母亲怀抱孩子的臂弯。⑨之前为什么就没有发现这些杨花呢?我不禁问自己。重新走出门来打量一番:这两棵又高又大的杨树长在一圈冬青树之间。如今,冬青树的新叶早已飞长成了一片夺目的青翠,杨树高高的枝条上垂着的一小串微绿的杨花,若不细看,真同它的枝干没什么区别。怪不得,每年只有当长满褐色“盔甲”的“小虫虫”们落了一地时,人们才惊觉杨树的春天到了呢。⑩不错的,杨树很普通,普通得让人们忽视了它在春天是怎样发芽、抽穗的,但是,它一直都在努力地生长,那成百上千的枝条,根根梢尖向上,不懈地追逐着太阳。带着它们千千万万的芽苞,向上、向上,从不因人们的不留意而松懈。待到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光从空中泻下,它擎着自己宽大浓密的绿盖,毫无怨言地为人们遮出一片荫凉。⑪我一直深深地喜欢夏天为我们遮阳的白杨。如今,我也同样喜爱不与众花夺春色,永远心向阳光、默默生长的早春的白杨。(选自2021年4月17日《焦作日报》)26.阅读全文,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发现杨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新打量杨树,生发感慨27.文章①—②段用了哪些感官描写?有什么作用?28.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⑴只见一朵朵鹅黄色小花长在一颗颗翠生生的小绿珠儿上,用手轻轻一抚,它那腊质的、半透明的小花瓣便掉了下来,只留下小绿珠儿谷粒似的、圆圆的小脑袋。⑵怪不得,每年只有当长满褐色“盔甲”的“小虫虫”们落了一地时,人们才惊觉杨树的春天到了呢。29.阅读⑦—⑧段,概括杨花的主要特点。30.在作者笔下,春天的白杨树有哪些精神品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满窗明月刘江滨①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②窗是家的象征。《说文》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出。窗,从穴。”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戎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③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棂组成。窗棂也不讲究,简单的方格状。夏天钉上浅绿色的窗纱,冬天则糊上粗糙廉价的麻纸。这种麻纸上面疙里疙瘩,透光性差,白天屋里也暗乎乎的,天麻麻亮的时候,经常被鸡鸣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又不愿意起来,就盯着窗户看,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看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上呼呼地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④讲究一点的人家将窗户做成艺术品;普通人家也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山西有一首民歌《剪窗花》,这样唱道:“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⑤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即使足不出户,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春草绿了,秋叶黄了,风雨雷电,雪花纷飞,都能在窗前依次展现。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居易:“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等等。现代诗人卞之琳也有名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譬如秋末的残荷,破败寥落之相何美之有?乐观的人却找到了听雨之乐,“隔窗听雨”成了古诗词中最多见最丰饶的意象。⑥室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青年女画家琼珊患了肺炎,病得厉害,而且对活着已失去了信心,她躺在床上望着窗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她认为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也要随之而去了。但奇迹发生了,经过几天的凤吹而打,那最后一片叶子依然贴着墙挂在藤枝上,绿中泛黄,不曾凋落。琼珊以为这是天意,信心大增,身体竟好了一半。后来得知,那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在闻知此事后在夜雨中画在墙上的,他却因此患了肺炎死去。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⑦我现在的居室,南窗北窗通透,不再是狭小的纸窗,而是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北窗外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公园,花红柳绿,碧波荡漾,四季皆为风景,南窗外不仅可观赏小区庭院的绿草如菌、枝叶扶疏,更喜欢明月破窗而入的清幽感觉,一如李白诗句“满窗明月天风静”所述的意境。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选自《中国作家网》2020年12年19日,有删改)31.请概括文章中提及的窗的作用。32.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引用诗句有何作用?33.品析语言(1)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上呼呼地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从词语运用角度)(2)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从修辞手法角度)34.请分析文章题目的妙处。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快点长大①据说上大学的第一个晚上,有很多从未离过家的小姑娘都会躲在被子里偷偷哭……那时我正忙着享受我快乐的高三暑假,毫不掩饰地嘲笑了那些哭泣的小姑娘。然后,报到的那天晚上,我在大学寝室的床上哭到一点多,亲自表演了什么叫“真香”。②还记得报到头一天晚上,在宾馆里,我妈不停地和我交代,什么东西在行李箱的哪里。我厌烦地说:“知道了!你从家到这里都说了几十遍了,烦不烦!”态度极其恶劣,声音里裹挟着不耐烦地姿态。③我妈温柔地笑笑,说:“你第一次离家这么远,我怕你好多东西找不到。没事,你记住就行,我不说了,不说了。”那时我就是一副翅膀硬了要飞的状态。④第二天,硬是不让我爸我妈送我进宿舍,我说:“行李有学长学姐帮忙拿。”我爸说让我妈进去给我铺铺床单,我又生气了:“我这么大人了连床都不会铺吗?”我爸只好妥协说:“那你进去有问题就打电话,我和你妈在门口等着。”我从他手里抢过行李,便赶他们走:“不用了,你们回去吧!”然后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⑤但是,现实不会像我妈一样对我温柔地笑笑,也不会像我爸一样对我妥协。我第一次发现我是一个无能的人,是在我套一个被套花了半小时,尝试了三四次之后,累得满头大汗,腿上蚊子咬的包又痛又痒——这时我爸正打电话来,顺理成章成了我的出气筒。⑥“你床铺好了吗,要不要我们进来帮你啊?”⑦“不用了,我说了我可以!”⑧“好好好,我就在你阳台下面呢,你到阳台上,我再看你一眼我就回去了。”⑨“不是,你烦不烦?我忙着呢,没时间出来!”⑩“好好好,那你先忙,我和你妈在外面等着呢,你收拾好了出来,我们一起吃个饭行吗?”⑪“到时候再说吧。”我完全不等我爸反应就掐断了电话。⑫当我费劲铺好床,套好被套之后,发现学校的蚊帐架子和我买的蚊帐大小并不匹配。我开始跪在床板上研究买的蚊帐支架的安装图,然后我就发现,我不仅是一个无能的人,还十分没有耐心。我尝试了两次就放弃了。其他舍友早已经安排妥当,我这边依然一片狼藉,床上堆着钢管、床帘和蚊帐,下面的桌子、衣柜都还没有擦。我慌了,开始想找爸妈。⑬我给我爸发微信说,蚊帐买小了,蚊帐架子安不上。没一会儿,我妈就打电话过来,她说她进来了,问我寝室号。我赶紧出门把她领进来。然后我妈让我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去买要用的日用品,她在这里慢慢安。⑭当我和舍友买了日用品回来,进进出出好几次,又去租了饮水机回来的时候,我的床位终于架起了一个可爱的小方格,里面是我可爱的妈妈。⑮她从上铺下来,又开始给我交代晚上再热也要盖好被子,空调离我很近,对着吹会把人吹坏的;问我牙刷牙膏买了没有,洗漱用的盆子买了没……⑯我耐心地听她说完,说:“知道了,都好了,放心。”因为我看见妈妈膝盖那里因为长时间跪在木板上有一大片紫红的印子。⑰我安的方式没有错,只不过因为里面有伸缩杆需要调位置,需要有耐心。妈妈也是第一次安,为什么她能耐心安而我就做不到?因为她知道,如果她安不好,那女儿晚上就要被蚊子咬;而我知道,我就算安不上,也可以找爸爸妈妈。⑱那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过饭,他们送我到校门口的时候,我跑去板栗酥店,买了两盒给他们。用他们的钱买东西给他们,虽然听上去很可笑,也算是别扭的我给他们的道歉吧!⑲晚上熄灯之后,我开始写朋友圈,写自己蚊帐安不上,写自己不耐烦的态度,写自己不会用晾衣竿……越写越难过,在被子里哭得很狼狈。⑳我在朋友圈里写道:我以为我毕业了,要一个人在他乡生活了就长大了。但是我没有,我不能因为她比我大20多岁,就要求她不出错什么都好。我马上就要18岁了,我是不是应该学会承担起更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们和发脾气?第二天,就有一个姐姐给我评论说:“再坚持一下,很快就长大了。”㉑我希望,新的一年我能快点长大,放假回家的时候能帮妈妈洗洗碗、拖拖地,能用自己赚到的钱给爸爸妈妈买东西,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不要有那么大的脾气,尽量多陪陪他们,而不是多陪陪手机。㉒最后,我要好好长大,好好爱他们了。35.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我从他手里抢过行李,便赶他们走:“不用了,你们回去吧!”然后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36.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7.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把第⑮段省略号所表达的内容补写出来,至少写3句。38.你认为标题中的“长大”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文中“我”的具体表现谈谈“我”是否已经长大。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林间蒲公英朱明东①大兴安岭人习惯把蒲公英叫婆婆丁。婆婆丁冒芽时茎很短,一圈嫩叶几乎贴着泥土向外伸展。那嫩叶长得细,窄窄的边缘形若锯齿,又如起伏的波浪。那几年春天,母亲总会领我到附近的山上挖蒲公英。那时,坡上坡下,林里林外,到处生长着蒲公英。我年少贪玩,往往是挖的蒲公英还没盖住自己的小筐底儿,母亲的小筐却已装满。②施工连队进驻大兴安岭深处没几天,周围就长满了蒲公英。连长喊我:“你先别急着实习,赶紧跟老张挖几天婆婆丁。”老张是连队的食堂管理员,这几天挖了好些蒲公英。于是,连队的餐桌上,多了蘸着鸡蛋酱下饭的蒲公英。起初几天,我和老张都收获满满。可挖着挖着,我就有些懈怠。啥时才让我摸方向盘啊?我急躁地站起身,问:“够了吧?”老张不吭声,蹲在地上继续挖蒲公英。我把片刀丢到篮子里,爬到一旁的树上。我踩着树权站直身,正想来个眺望远方状,突然只听“咔嚓”一声,树杈断了。幸亏树下的老张反应快,伸出双手,用力接住了我,可那断杈却重重地砸在了他的右脚上……③老张救了我,可他自己却一瘸一拐近半年。那段日子,老张经常把蒲公英捣碎,覆在脚上佐以疗伤。原来蒲公英还能清热解毒。而我,除了内疚、自责,更多是感动。④不到一个月,蒲公英的茎高了,叶也长了,悄悄开出几朵金灿灿的小花。叶间还隐含着淡淡的苦,花蕊却散出甜甜的香。夏风穿林而过,小花轻轻摇摆,远观近瞧惹人怜爱。我俯下身细细欣赏,为它默默点赞。同在大岭间,我切身体会到蒲公英生长的艰辛。老张说,蒲公英的花儿可以腌泡着吃,还可以酿酒。连队生活艰苦,蒲公英的用途尤显可贵。⑤蒲公英花是我见过的最温暖的花儿。它把最朴素的美献给了丰饶的群岭。那年,来自南方的100多名女知青,在大岭深处扎根落户。她们组建女子架桥连,战冰雪、斗严寒,克服种种困难,架起大大小小数十座桥梁。她们被称为大兴安岭上的“铁姑娘”。她们吃苦耐劳,为开发大兴安岭屡建奇功。⑥大兴安岭的春天来得晚,到了5月还是一副枝头待绿的样子。就在这时,铁姑娘们欣喜地发现,林间有新绿正星星点点破土发芽。她们欢快地跑入林间,挖着这些可入食能解馋的蒲公英。在她们眼中,大兴安岭的蒲公英格外香。蒲公英开花后,她们还会采来插入瓶中,让阵阵幽香在营房内萦绕。望着绽放的小花,铁姑娘们的面颊上盈满灿烂的笑容。她们,不正和这山岭间的蒲公英一样吗?⑦一个甲子快过去了。60年来,在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大兴安岭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生态环境保护样板。站在山岭间,我仿佛又听到了铁姑娘们那清脆的歌声,我的心情一下子欢快起来。⑧我放轻脚步向林间走去。我知道在我的前方,除了郁郁葱葱的林木,还有俏姿勃发的蒲公英。它们要破土,要生长,更要开花。那花儿金黄金黄的,远远就能嗅到它淡雅绵长的香。这香,透着多么独特的魅力呀。(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7月14日,有删改)39.通读全文,补充表格内容。时间人物事件蒲公英的作用年少时母亲和“我”一起采摘蒲公英食用青年实习时“我”和老张①食用外还可清热解毒60年前女知青们②③现在“我”散步林间,欣赏蒲公英并有所感悟④40.结合全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说一说题目“林间蒲公英”的作用。41.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的作用。叶间还隐含着淡淡的苦,花蕊却散出甜甜的香。42.以记写蒲公英为表,以阐发个人的感受为里,文章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分析其作用。43.品读文章结尾段落,试想如果你没有成为大家心中的参天大树,而是一棵毫不起眼的蒲公英,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会保持什么样的态度。44.看菜白金科①老木匠是这一带有名的木匠,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他做活儿。他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②老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娃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闺女叫梅,快要成亲了,需要做些家具。这天,老木匠收留了个十三四岁的小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③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主家要管两顿饭。通常的,上工第一天,给匠人的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④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成鱼,这条成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⑤前些天都是老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有了徒弟,师徒俩一起块儿用饭。老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老木匠赶紧制止,给徒弟说了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⑥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熟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⑦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⑧吃完了饭,老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⑨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老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⑩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⑪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老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离开的时候,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老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⑫母女俩面面相觑。等到去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老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_____梅的眸子里也有光在闪烁。⑬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长大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老木匠已经做不动了,那个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⑭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⑮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成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⑯却是怎么也夹不动。⑰梅的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⑱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⑲自此,后生总记得那条木头鱼,懂了规矩,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为何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老木匠做活儿?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2)下面的景物描写,哪个更适合放在文中划线的空白处?请选择并简述理由。A.一轮圆月,透过窗户,在粗瓷盘上洒下柔和的光。B.一弯残月,透过窗户,在粗瓷盘上洒下清冷的光。(3)小说第⑮段对鱼的样子进行了与前文完全重复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小说以“自此,后生总记得那条木头鱼,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结尾有何深意?请结合小说的主题简要分析。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回家过年张东晓①元旦,也是俗称的“阳历年”。中午,我和妻子在厨房包饺子,儿子和姑娘在客厅玩耍,我叮嘱他们别忘了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他们想念孙子孙女,但孩子们心里想着的却只有玩。②我也已经有几日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了。前一阵子,母亲血压高,血糖也升了起来,在医院一连输了几天液。父亲在医院里照顾母亲。特殊时期,医院病房紧张得很,母亲的病床是支在楼道里的,而且医院又只准许一个人陪护,这里里外外,就可着父亲一个人。白天勉强还行,到了晚上,父亲就只能坐着椅子趴在床边凑合着睡。母亲心疼父亲,身体刚好一些,就嚷嚷着出院。二姐劝她不下,就给我打电话。她知道母亲最听我的话,便让我说说她。如果不是二姐这通电话,我还不知道母亲生病的事儿。听到二姐说,母亲在医院住着呢,我的心就猛地一缩,原来自以为孝顺的我,对于母亲的境况竟然是一无所知。③视频电话刚接通,看见母亲的脸,我就忍不住哽咽了。母亲躺在病床上,身上挂着白色的输液管,脸色苍老而落寞。她的脸素来都是和蔼可亲的,但此刻却堆满皱纹。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皱纹,在她的额头,在她的鼻梁,在她的眉间,在她脸上每一寸空间,累积,延绵。中秋节回老家前,她刚染黑的头发,也染满霜色。她鬓端的发髻有些“自来卷”,任性而率真,但现在也都淹没在病床里。④“妈!”我喊了一句,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她引以为傲的儿子在她生病最需要照料的时候,却远在千里之外。手掌般大小的一方手机屏幕,除了能让我看见她的苦楚之外,再无丝毫的用处。“哎!”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应了声。我说:“多住几天吧,等好了再出院。”她说:“这些都是慢性病,回家吃药就成,不能老在这儿住着。”母亲嘴唇微动,似乎每说一个字都十分费力。我心头一怔,终于开始相信她已经老去的事实。她的身体扛过泥土砖坯,扛过化肥农药,扛过小麦大豆,更是扛过我和姐姐妹妹,但现在却是连一瓶吊瓶都扛不动了。想到这,【甲】我眼睛顿时一热,泪水悄然落下。我不忍让她看见我的眼泪,就有意将手机屏幕错开。我低声问:“我爸呢?”声音有些延迟,大约过了两分钟,她才说:“你爸打饭去了。”她停顿了一下,又说:“本来你二姐包的饺子。她家离医院远,送过来太麻烦,你爸就没让她来。这里食堂也不错,吃一口就行了。”我说:“那怎么行!”她勉强笑了笑,说:“没事,医生说血压高这些都是富贵病,少吃一点儿,好得快!”我说:“你就踏实在医院养着吧,等医生让出院了再说。”她叹了口气,说:“回家养也一样。明儿个让医生调调药,我和你爸就回家。挤在楼道里,啥都不方便。村里高血压的人多了,也没见谁住院。你说这人都穷了一辈子,临老了,却得了富贵病。唉,找谁说理去?”⑤又过了一会儿,父亲打饭回来了。母亲让父亲和我说话。父亲沉声说:“没事。挂了吧。”我知道父亲心里肯定充满怨气。把孩子们养大了,现在他们能依靠的还只是他们老两口。手机里传来母亲的叹息声,她应是怕父亲说更难听的话,就催促我挂电话。【乙】挂掉电话,我的眼泪又来了。我来到窗前,看着窗外寂寞的运河和繁华的城市,忽然有种莫名其妙的荒诞感。我来到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我的家,我的村庄,我的父亲母亲都在遥远的地方,可望而不可即。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事业有成吗?我心头摇晃,不舍昼夜的河流也跟着摇晃,高耸入云的中国尊也开始摇晃。我听到一种破碎的声响。是楼外的风吗?一年四季,北京的风都如同脱缰的野马,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它们在城市里肆虐,被踏破的高楼大厦,被夷平的大街小巷,最终汇集而成的辛酸与悲伤,在漫无目的地游荡。其实,它们已经找到了归宿或永恒,而我还在抱着一点儿嶶不足道的功名,在他乡自欺欺人地流浪。⑥“今年你们单位是不是又不让回去过年了?”妻子一边擀饺子皮一边问。我叹了口气,说:“出京都不让,回去过年就别想了。”回家过年,这四个字,说起来本应轻松与惬意,但现在却是如此的沉重与奢侈。掐指算来,加上今年,我已经四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四年,不算长,但也绝对不算短,以至于我都不敢触及关于年的痕迹。元旦前有编辑约稿,让我写一篇关于元旦的文章,我毫不犹豫地推辞了。我内心已经荒凉如斯,又哪里有心情去取悦他人。我有意岔开这个话题,就说:“今天的面有些软了。”妻子蹙眉,说:“哪里软了﹖正合适,是你自己不会包。”我刻意笑了笑,扭头冲客厅喊:“你们给爷爷奶奶打电话了吗?今天过年呢,别忘了给爷爷奶奶打电话。”许久,儿子才应了声,说:“你自己想打你就打,你不打还让我们打。”我一听,就火了,嚷道:“你个小兔崽子,长脾气了啊!”妻子撇撇嘴。儿子无奈地说:“行,我们打,这就打!”我暗自叹息,心说:“真是白眼狼,爷爷奶奶那么疼你们,让你们打个电话都这么费劲。”唉,我何尝不是如此?⑦电话接通了,就听儿子嘻嘻问:“爷爷,奶奶好了吗?”父亲说:“你奶奶没事了。你们两个干啥呢?”儿子没有说话,而是问:“奶奶呢?让我看看奶奶!”父亲笑着说:“行,你看看奶奶。”母亲的笑声传了过来,熟悉而温馨,我的心也终于稍微安稳了些。母亲说:“大轮子,小妞呢?”姑娘颇为不情愿地应了声:“奶奶,我做作业呢。”母亲说:“最近爸爸有没有揍你们?”儿子听这话,就嚷嚷说:“有!昨晚还揍了!”姑娘忙抢白说:“没有!别听他瞎说。”但一听儿子这么说,父亲顿时不乐意了,他在电话中喊:“你爸要是再揍你们,记得给爷爷说,他还反天了!”母亲又问:“你们中午吃啥饭?”儿子说:“爸爸妈妈包饺子呢。”母亲笑着说:“二姑姑带我们下饭店,吃好吃的。”儿子似乎不知道该说啥了,就说:“知道了,挂了吧,我还得做作业。”他倒是没有丝毫的犹豫,随手就挂掉了电话。⑧“你就不知道问问奶奶血压好没好?”我喊了一声。妻子不乐意了,说:“你想问不会自己打电话问啊。再说了,儿子问了,你没听见吗?”我瞟了她一眼,便继续低头包饺子。我心说:“我问他们能问出个啥!这次母亲生病,如果不是我碰巧给二姐打电话,怕是现在还不知道,大姐不是就一直被瞒着吗?”大姐和大姐夫在省城郑州经营一家饭店,本来生意挺红火,可这两年赶上疫情,这生意是一落千丈。现在“最不成才”的二姐却成了父母最可以依靠的人。二姐没有上完初中就辍学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只有她还在为这个家付出。我和大姐,成了城里人,离村子远了,离家远了,离父母也远了,也终于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这种悲凉,恍然如冬日的原野,寂寥而无法言说。我时常觉得自己就是村子与家的叛徒,躲在繁华城市的角落里,独自花开,独自美丽。这种风景,无疑是可耻的,但我不仅不愿拒绝,不愿舍弃,甚至有时候还甘之若饴,沾沾自喜。⑨父亲和母亲他们对峙的是岁月,是时光,是命运,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这也是令我最为惶恐之处。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人,这个岁数在城里可能是逛逛公园,遛遛狗,但在村里,他们却是实打实的垂垂老矣。这时光啊,把我们一个个都成全了,但为何却将所有的尘埃都落在了家里和父母身上。这是何其不公?可似乎又没有谁抱怨过这种不公。这一切似乎又都是天经地义的。我已身为人父,内心中有哪一次破防不是为了孩子?作为父母,谁会真的指望孩子们的回报呢?⑩“今年回家过年!”为了这句话,我们不辞辛劳,努力奔跑,只为年,只为回家陪父母过年。①疫情会消失的,过年的那团烟火也总会燃起!(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4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②-⑤段的内容。46.选文③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说说作用。47.选文两次写作者的“泪”,原因分别是什么?【甲】我眼睛顿时一热,泪水悄然落下。【乙】挂掉电话,我的眼泪又来了。48.选文标题有哪些含义?49.分析选文⑨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0.选出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采用倒叙的手法,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选文④段对我和母亲对话的描写,语言虽然平淡口语化,但从中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无比担心以及母亲对我的体谅。C.选文⑥段“我何尝不是如此?”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加强对自我的否定,突出对父母的无比愧疚。D.选文⑤段画线句运用景物描写,写了北京风大,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内心的心酸和悲伤之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留队(1)赵万全和张明友同年同月生。两人从小一起光着屁股玩泥巴,一起手拉手上学,一起到山里挖草药。(2)十五岁那年,两人在山上挖草药时,张明友滑进了深潭。情急之下,赵万全扯根树藤,一头绑在树上,一头系在腰间,冲进潭里拽着张明友。眼看就要上岸,没承想藤子突然断裂。他俩在水里胡乱扑腾,马上就要沉入潭底,赵万全拼尽全力摸到潭边凸出的一根树根,两人才爬上岸。张明友抱住赵万全:这辈子,你就是我哥。(3)毕业后,两人闯荡了一阵,赵万全提议:咱俩当兵去吧,闯出个名堂来。(4)张明友说:哥,听你的。(5)他俩从小在山里生活,身体素质没得说,到了部队,犹如蛟龙入海,找到了用武之地。(6)赵万全五公里一马当先,张明友引体向上全连第一;赵万全投弹无人能敌,张明友射击百发百中……新兵下连前考核,两人成绩不分伯仲,并列第一,双双分到侦察连。(7)下连后,两人相互鼓励,你追我赶,渐渐在全团有了名气。(8)两年时光转瞬即逝,转眼间到了老兵退伍的时候。(9)入伍以来,两人多次在各级组织的军事比武中斩获名次,双双荣立三等功,都以为留队是板上钉钉,意外却偏偏降临。(10)连队接到命令,因部队精减,老兵退伍后侦察连和另外一个连队合并。赵万全和张明友那批兵,留队名额只有一个。(11)两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苗子,手心手背都是肉,难坏了连长和指导员。(12)赵万全和张明友也慌了神。入伍前,他们的父亲老赵和老张就告诉两人,在部队好好干,争取提干,退一步讲,不能提干也要多干几年转个士官。老赵跟小赵说,要是干两年就回来腿给你打断。老张更直接,他告诉小张,要是留不了队,就没你这个儿。(13)赵万全提议,咱俩公平竞争,其他的交给连队,留下的在部队好好干,退伍的帮留队的照顾对方父母。(14)张明友还是那句话:哥,听你的。(15)军事考核成绩出来了,张明友以一分的优势夺得桂冠,赵万全屈居第二。(16)民主测评结果也出来了,赵万全以一票优势位列榜首,张明友紧随其后。(17)第二天,开会确定留队人员。(18)早晨刚起床,前一晚的哨兵悄悄告诉赵万全,熄灯后,张明友到连队和指导员的房间待了很久。(19)赵万全一拳捣在墙上,好你个张明友。(20)开饭前,赵万全看了队列里的张明友一眼,而张明友躲闪着赵万全的目光。(21)没想到,最终结果却是赵万全留队,张明友退伍。(22)半年后,赵万全第一次探亲。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迈着矫健的步伐,回到久别的故乡。(23)赵万全发现,父亲的行动有些不便,总是有意无意地摸腰。母亲告诉他,大半年前,父亲被山上的落石砸伤了腰,那段时间正是他留队的关键时期,父亲担心影响他工作,就一直瞒着。大半年来,父亲一直干不了重活儿,多亏张明友退伍后帮忙,人家说了,你们是好兄弟,有过约定,退伍的替留队的照顾父母。(24)那天晚上,赵万全在张明友家门口徘徊了很久,但一想起他私下找连长指导员的事,血就往头上涌,最终也没有踏进去。(25)张明友倒像是以前一样,来到赵万全家里问东问西。赵万全心存芥蒂,一副不冷不热的模样。(26)探亲假没休完,赵万全编了个理由提前归队。归队前,他让父亲把带回来了两瓶好酒捎给张明友,算是感谢他对父亲的照顾。(27)转眼又是几年,提干后的赵万全回到连队。已经升为营长的老连长拍着赵万全的肩膀说:“我和指导员早就说过,你和张明友都是好苗子,谁留下都能提干。营长停顿了一下,半开玩笑地说,他的军事素质比你好那么一点儿,要不是他因为父亲的腰被砸伤,找到我和指导员主动提出退伍,不然你们俩谁留下还不一定呢。(28)赵万全感觉心脏被重重一击。当晚,他拨通了那个在通讯录上备注为兄弟的电话。51.选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52.选文第(10)—(28)段围绕“留队”这一事件展开叙述,请补全下表。情节赵万全的心理连队合并,留队名额仅1人慌了神得知张明友夜里找领导①②矛盾、心存芥蒂提干回连队,得知实情③53.“哥,听你的”这句话在第(4)段和第(14)段都有出现,有何作用。54.选文中张明友的重情重义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55.从全文看,第(12)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结合该段内容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那件玫红色的毛衣杨苏燕①晚上和妮聊起刚毕业时的那段趣事,一帘时光的雨菲缓缓拉开,青春芳华的思绪如此明媚又悠长……②“你那两件手织的毛衣还在吗?”规在微信语音里问。哦,我明白,她是在说师范毕业那年我刚学会编织时织的两件毛衣。③“一件给了妹妹,这么多年过去了,估计处理了,另一件搁在老家闺房里!”我一边向衣柜走去,一边问地,“对了,你那件别致的连衣毛裙还在吗?”④“当然在,每年换季时都要拿出来看看再悻悻归位。”妮乐呵呵地说。⑤那年,十九岁。十九岁的天空织满了梦幻的星辰,我和娓分配至同一所小学任教。学校在镇郊,我们每天骑单车沿着长长的龙翔路一路向南。十九岁的姑娘,青春沿着发梢一路“哗啦啦”地歌唱。⑥十九岁的我们,是爱美的,有着浓墨渲染的青春怀想。休息日时,我们便前往沿河路服装市场看花花绿绿的靓衫。买上一件,就会喜不自禁乐上半天。穿上漂亮的衣裙,龙翔路上一路驰骋,衣袂翩然时,眼前全是春天的色彩。⑦那时,妮经常上我家。我们在学校任教一、二年级,学生作业着实简单。不像执教高年级的老师,经常要带学生的作文回家批阅。于是,多了许多阅读闲聊的时间。⑧彼时,母亲在医院上班,下班家务之余,母亲手里总有织不完的毛衣。惠心妙手的母亲,手中两根竹针交错飞舞,如双蝶夹飞,没几天,一件漂亮的毛衣就“竣工”了。⑨小时候,我们姐弟三的毛衣全出自母亲之手。母亲会织各色毛衣,套衫、裙子、外套、大衣……只要你报得出,母亲都会织,且花色繁多。上师范时,母亲曾给我织了一套橘色毛衣套裙,每每穿着外出,那回头率是极高的,现在想起都觉得骄做。⑩也许是母亲太能干了,导致我的动手能力极差。在一个休息日,我和妮决定跟母亲学编织。母亲笑着说:“早就该学了,以后当妈妈了,给自己小孩织。”记得当时,我和妮都笑嘻嘻地说,以后不当妈,就给自己织毛衣。⑪打小,我就是随性的疯丫头。跟母亲学编织的那段日子,觉得自己温柔斯文了许多。学编织需得耐心,执针、穿针,上针、下针、扭针等,皆有章法。按母亲吩咐,我从织长条围巾开始练习。待给自己和弟弟妹妹各织了一条简单的上下针围巾后,便开始上手织毛衣了。⑫我的毛衣处女作是一件圆领套头毛衣,颜色是我极喜的玫红色。母亲拿给我毛线球,明亮的玫红,触摸着,柔软舒适的手感。想着织成一件短款套头毛衣,配心爱的黑裙,心底犹如有一只欢喜的小白鸽在扑腾。⑬新手上路,处处得母亲指点。起多少针,腋下何时收针,前后片如何缝合等等,都得母亲言传身教。这件毛衣,虽然纯属简单的上下针,但我织着织着,就会漏针,或者针脚松垮,这自然不入母亲法眼。于是,单单毛衣前片,我就重织了三次。⑭编织的过程就是一种锤炼耐性的过程。随性如我,织着织着,看着松松紧紧的毛衣片,会意兴阑珊,泄气连连。于是,便对母亲说:“妈,我那么多毛衣,而你织得又那么好。算了,不织了!”母亲呢,会温和地说:“姑娘家,学会静心,一针一线织的都是心性。⑮确实,毛衣,一针一线织的就是心性。心定了,静了,一针一针走着,看着毛衣片一寸一寸长了,心儿特别笃定。看着毛衣前后片缝合了,看着两只袖子长出来了,看着小圆领收口稳稳妥妥的,心底的紫云英就疯狂绽放着,欢唱着。⑯末了,镜子前比试着,觉得胸前应该有配饰,便突发奇想,找了六颗不同色的小纽扣,缝钉在毛衣右胸处,自感挺别致。喜滋滋地穿上,合身,靓丽!尤其是胸口的纽扣图案,极有创意。配着长裙,插兜转个图,潇洒帅气得紧。⑰穿着毛衣跑到母亲面前接着转圈,母亲笑咪着眼连连点头,前后端详着,比试着,满是赞赏。看着母亲高兴,我自是满心喜悦。⑱我的玫红色毛衣处女作“竣工”了,妮的橘色毛衣裙也“首战告捷”。娓的作品自然也得到了母亲的赞赏,于是我们都开始构思第二件毛衣作品。记得我的第二件毛衣作品是一件姜黄色小开衫,手法也有了一定的超越。⑲当然,在每个休息日,我和妮无论是沿着龙跃路散步,还是骑着单车从龙翔路翩然而过,回头率自然不低,自我感觉更是好得爆爆棚⑳芳华难忘,芳华自然珍藏。如我今晚,和妮聊起我们的芳华故事,心底暖如陌上三月风……(《思雏与智慧》2022年6期)56.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追忆往事,回忆悠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芳华难忘,珍藏心底。57.本文主要写“我”和朋友的回忆,却在文中多次出现母亲这一人物,请分析文中出现母亲这一形象是否有必要。58.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衣袂翩然时,眼前全是春天的色彩。(表现手法角度)(2)惠心妙手的母亲,手中两根竹针交错飞舞,如双蝶夹飞。(修辞手法角度)59.睹物思情情更深,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那件玫红色的毛衣,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也多次提及北海的菊花,试探究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6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到梨花屯去(何士光)①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②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③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④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⑤“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⑥“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⑦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⑧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