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人做诗,讲究句眼、诗眼,从创作思维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正道出了诗歌创作应注重内在的逻辑思维。古典诗歌的内在逻辑思维有的是隐藏在诗歌形象的语言背后,需要发掘的;有的却是显露在诗句之中。在诗歌作品的句眼、诗眼上往往显露着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如果我们要想迅速地抓住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就应该认真审视句眼和诗眼。我们如果以此为切入点,往往能更容易把握诗人跳动的思维,迅捷深入地理解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诗人玉屑》(南宋魏庆之编)(卷三句法)中言:句中有眼,世尤不能解。说人们读诗不注意挖掘句眼,也就难以理解诗句的好处了。句眼,即一句诗中的关键字。句眼字上往往凝聚着诗人思维的火花,因此古人有“一字活全诗”的说法。卷三句法“眼用响字”条举例:“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阔”字和“多”字就是句眼,因为这两个字包含着诗人独特的逻辑思维。即两个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推理:只有帆船离得远,才看见春水阔;因为寺高,所以才见得夕阳多,这里,“春水阔”与“远帆”有关:“夕阳多”与“高寺”有关。我们抓住了句眼,进而去探求诗句中蕴涵的逻辑思维,也就能得到诗句的妙趣,更深入地理解诗句。在古典诗歌中,诗眼往往是发露在某一句诗中作为全诗写景抒情的基点。我们抓住了诗眼,也就把握了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的诗眼正在一个“空”字上。诗人围绕“空”字,用声与光的描写来表达空寂入禅的境界。我们从“空”字这个诗眼来把握这首诗内在的逻辑恩维,·可以发现这首诗写景中隐含着两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诗人内心空寂幽静,才能听到浓密的森林里传来的隐隐人声;正是诗人淡薄名利才能达到“坐看云起,物我两忘”的境界,有心情细看夕阳将它的余辉穿过深林静静地洒向长满春苔的青石上。反之,如果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也就“听不到”“看不见”,没有心情“看庭院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所以,探究诗眼,抓住诗歌写景抒情的出发点,也就能够更快地发掘诗歌的内在逻辑,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底蕴。(摘编自郭敏《论从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古典诗歌的重要性》)材料二: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诗辨》)为了造成诗的“别趣”,诗歌语言并不斤斤于生活、科学常识之理,甚至力求“无理而妙”(吴乔《围炉诗话》引贺裳语)。苏轼也曾在总结自己创作体验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诗歌美学命题:“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诗人玉屑》卷十《诗趣》条)所谓“反常合道”,即指诗人对周围的人和事所持的情感态度体验,以反常形式表现或传达出来,其特征是感情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质不一致或相悖逆。这种反常显示作为诗人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在内容上违反人之常情常理,却无不合乎情感逻辑的真实性。而且正是因了这种情感的反常显示,生活中的“无理”现象才可以转换为艺术上的“有理”之境。“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李贺《秋来》)九曲回肠焉能拉直?凭吊之事只见于生者之于死者,哪有鬼魂前来凭吊生者之理?可是正因为这种愁思把心肠牵直以及香魂来吊的形象描写,才强化了诗人愁思的深重,才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而只能到阴冥世界去寻求同调的抑郁悲愤的情怀。(摘编自樊海清《诗歌语言逻辑之美》)材料三: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能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到事物上,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竞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句如果能分析出“春水阔”与“远帆”有关,“夕阳多”与“高寺”有关,就有机会得到诗句的妙趣。B.材料二用严羽的“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引出中心论点,又以苏轼的“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来进一步阐释和深化论点。C.李贺的“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在内容上违反人之常情常理,但又合乎情感逻辑的真实性,达到了艺术上的“有理”之境。D.材料三,作者既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两句诗“不近情理”,又说它“最合乎理”,可见犯了“两可”的逻辑谬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诗歌作品的句眼、诗眼往往显露着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所以只要认真审视句眼和诗眼,就能迅速读懂诗歌,得到读诗的妙趣。B.如果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他就没有能力注重诗歌的内在逻辑思维,也就“听不到”“看不见”,从而写不出一首好的诗歌。C.以反常形式表现或传达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情感态度,内容上违反常情常理,但合乎诗歌情感逻辑,这种写法有机会形成诗的“别趣”。D.语言和逻辑密不可分,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可见语言运用的艺术必须遵循逻辑规律,不能突破逻辑的框架。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无理之妙”的一项是()(3分)A.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B.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C.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D.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4.材料一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更好读懂古典诗歌。(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澄河边上茹志鹃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同志,你们来啦?”“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忽然,河提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提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提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提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像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提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提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队来到澄河边上,因河水猛涨,拉绳过河失败,于是决定派人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浅滩情况并找些吃的。B.老人没有回答周玉兆问的“过去多少时候”这一问题,反而问“要过河是不是?”,表现了老人对战士的忽视。C。老人用掘堤方式帮助战士渡河,周玉兆坚决反对,多次抢夺老人锄头,反映出人民军队坚决不祸害人民的原则。D.“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表明他们已经完全陷入敌人包围圈,无路可逃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以及小队伤病情况,展现了当时紧张危急的局势,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B.第三段描写了一个暴雨直泻,澄河水猛涨的环境空间,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暗示战士们此次渡河任务注定失败。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借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周玉兆的所见所闻推进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D.小说以紧张的战争局势为背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推进,展现出战士们在艰难处境中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8.小说中老人的心理随着情节发展不断变化,请结合情节分析老人从初见解放军到找到渡河方法的心理变化轨迹。(4分)9.在小说《澄河边上》中,作者避开宏大叙事,选择从伤病战士和老人角度来叙述革命故事。这种叙事切入点对主题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传》曰:物有总摄,事有机会。圣人操得其要,则视亿兆之心犹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则戢,故不劳而治。君子知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塞,绝其本源,故不假刑法严峻,而恶自止也。且如止盗,民有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矣。为民立君,所以养之也。养民之道,在爱其力。民力足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故为政以民力为重也。《春秋》凡用民力必书其所兴作不时害义固为罪也。虽时且义必书,见劳民为重事也。后之人君知此义,则知慎重于用民力矣。然有用民力之大而不书者,为教之意深矣。僖公修泮宫①、复閎宫,非不用民力也,然而不书。二者复古兴废之大事,为国之先务,如是而用民力,乃所当用也。人君知此义,知为政之先后轻重矣。(节选自《近思录·卷之八》)材料二:周成王曰:“寡人闻之,圣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寿云。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不在天乎?”鬻子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圣王在上位,则天下不死军兵之事。故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阋②,不私相煞也。故圣王在上位,则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道,而吏积于德,而民积于用力。故妇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馁矣。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二死而得二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仁,而吏积于爱,而民积于顺,则刑罚废矣,而民无天遏之诛。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则使民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厉疾。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故圣王在上,则使盈境内兴贤良,以禁邪恶。故贤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则已得其命矣。故夫富且寿者,圣王之功也。”周成王曰:“受命矣。”(节选自《新书·修政语下》)【注】①泮宫:西周诸侯所设大学。后文的“閟宫”,即神庙。②斗阋(xì):争斗。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春秋》A凡用民力B必书C其所兴D作E不时F害义G固为罪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堵塞,与《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的“绝”意思不同。B.爱,爱惜,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不同。C.冻馁,受冻挨饿,与《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的“冻馁”意思不同。D.盈境内,文中指整个国家,其中“盈”与成语“沸反盈天”的“盈”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论说了圣人治国的要领,并以制止盗窃为例,指出要通过修政教、兴农桑来引导百姓知廉耻,而非用刑罚逼迫百姓。B.材料一指出鲁僖公修泮宫复閟宫而不书是个例外,因为这是国家首要的事务,作者借此意在论证君主处理政务要分清轻重缓急。C.周成王听闻圣明的君主会让自己的百姓富有且长寿,对此他认为让百姓富有可以依靠君主,但让百姓长寿只能依靠上天。D.鬻子认为,圣明的君主专注于行仁道,官吏专注于关爱百姓,百姓自然顺从,如此便能够废除刑罚,避免百姓早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时且义必书,见劳民为重事也。(4分)(2)故贤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则已得其命矣。(4分)14.两则材料都论及“养民”,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春从天上来①吴激会宁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冷冷。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注】①春从天上来:词牌名。词人以宋臣身份出使到金国都城会宁府,被强行留滞。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15.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海角飘零”描绘了词人漂泊异乡、身世凄凉之状,语虽无奇,却极为沉痛,词人的千愁万感,皆由此生发而来。B.本词上片实写了故国歌舞升平,恍若梦里天上一般的场景,“金屋”指华丽的住宅,“银屏”指银色的画屏。C.下片词人冷静地回顾了姬人的遭际和故国的衰亡,以“胡笳幽怨”暗示了老姬因流落金国而飘零憔悴内心幽怨。D.本词以老姬的形象和哀瑟之音为主线,因感而赋,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巧妙而又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心绪。16.有人评价,本词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林有时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作为朋友,你可以用《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他注意换位思考,避免造成不愉快。(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专制措施。(3)作文课上,李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个人的阅读积累和作文的关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对善于积累的人而言,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源泉;很多经典作品,常读常新,能不断给人们新的启示,使我们获得属于个人的发现。作文材料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即使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甚至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要积累一些②,不能依赖“公用材料库”。在考场作文中,成千上万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写“哥白尼”“牛顿”“爱迪生”,就连表述的语句也相似甚至雷同,那样的作文很难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品质。有了高质量的材料,还要注意恰当使用。③,能深化文章主旨,引导读者思考,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再好的材料,如果运用不当,与观点、主旨偏离,只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凌乱,令人不知所云。18.下列句子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3分)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C.不能依赖“公用材料库”。D.成千上万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写“哥白尼”“牛顿”“爱迪生”。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书籍凝聚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对于善于积累的人来说,是写作文用不完的素材来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等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探测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将此前国际上的暗物质探测界限提升50倍以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刊发了该成果。在我们的世界,日月星辉乃至自然万物等所有“看得见”的东西,仅占宇宙质量的5%,另外的95%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找到暗物质,将会带来物理学的革命性突破,让人类更好地理解宇宙。然而暗物质粒子不发光、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无法用任何光学或电磁观测设备直接“看”到。如何探测到“暗粒子”,是国际物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轴子是可能构成暗物质的热门假想粒子之一。近期,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对微弱能级的超灵敏测量,中科大科研团队巧妙利用两个相距60毫米的极化原子系综,在“轴子窗口”内探测轴子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为此,科研人员设计精心的磁屏蔽系统,成功把环境的经典磁场信号抑制减弱为一百亿分之一。他们还采用在引力波探测中广泛应用的最优滤波技术,以最大程度提高轴子信号的信噪比。21.请为以上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35个字。(4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我像一个蚕,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叶嘉莹材料二:弱德之美,这是一种在遭遇不可抗力时,隐忍收敛却默默坚守的美。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弱而为德,并非软弱,而是在“弱”的姿态中始终保有一份持守的力量。——叶嘉莹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任何个人乃至家国都有处于“弱”势的时候。读了这些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D2.C3.A4.(6分)①引用论证。第二自然段引用《诗人玉屑》中的“句中有眼,世尤不能解”,自然引出第一个分论点;第三自然段引用“坐看云起,物我两忘”和“看庭院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来进行说理分析,让议论更具文采。②举例论证。第二段列举了“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的事例,论证了分析句眼和诗眼对挖掘诗歌内在逻辑思维的好处,让议论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③因果论证。第二段和第三段在分析完事例,得出结果的过程中均使用了因果论证,加强了议论的逻辑性。④假设论证。第三段在分析《鹿柴》这一事例时,假设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的结果,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每点2分,要点1分,分析1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论证方法,言之成理即可给分)5.(4分)①抓住诗歌句眼和诗眼理解诗歌。以句眼和诗眼为切入点,结合诗句、诗文认真探求其中蕴涵的逻辑思维,有助于更快地发掘诗歌的内在逻辑,进而快速理解诗歌。②抓住诗句中的“反常”处(“无理而妙”或“别趣”之处)理解诗歌。分析违反常情常理的内容,找出其合乎情感逻辑以及合乎艺术逻辑的地方,从而深入理解诗歌。(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7.B8.(4分)①初见解放军时,老人“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话”,可看出他满心忧虑与关切。②掘堤放水被周玉兆阻止后,老人“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可看出他焦急、执着。③讲述自身经历时,老人不等周玉兆说完一挥手,然后缓和地解释,可看出他转为期待与诚恳。④找到做筏子方法后,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可看出他感到喜悦轻松。(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9.(6分)①从伤病战士切入,他们的伤病状态直观地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艰难,他们面临渡河困境却依然坚守信念,凸显了战士顽强的精神,使主题表达更具深度与内涵。②从老人角度,老人对战士的信任与支持,为战士们牺牲个人利益等行为,深刻地体现出军民鱼水情,有力地深化了革命依靠人民这一主题。③这种切入点以小见大,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泛,使主题表达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让读者能从个体的经历与情感中深刻体会到革命的伟大意义与精神力量。(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G(每处1分)11.C12.C13.(8分)(1)即使符合时节与道义,也一定要予以记载,以显示使百姓劳动是很重大的事情。(“时”,名词作动词,“符合时节”;“书”,记载;“劳”使动用法,“使……劳动”;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2)所以贤能的人必定任用,而无能的人不能出现,百姓就已经能保全他们的性命了。(“用”任用,举用;“作”,兴起,可以意译为“出现”;“命”,生命、性命;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14.(3分)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养民的要领,其重点在于爱惜民力,君主应做到不违农时、慎用民力。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君主养民的方法,其重点在于论证王使民长寿的四种途径。(一点2分,两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16.(6分)①词人写梦里来到天上人间,满眼是金色的房屋和银色的画屏,一派歌舞升平;现实却是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今昔难比,感慨顿生。②往日身怀绝艺、风华正茂的美姬如今己身心憔悴、飘零异国、蹉跎岁月;昔日梨园佳音已成亡国遗曲,哀弹中渗透出绵延无尽的哀绝情思。③本词强烈的对比、强烈的情感,体现了词人对于国家灭亡的痛惜、对于世事渺茫的感喟、以及晚年飘零异乡的凄凉孤苦。(第一点2分,第二点任意答对一方面得2分,第三点2分,第三点情感任意答到两方面可给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均不给分)(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18.C19.(6分)①也要有合适的材料②新的、属于自己的材料③材料运用恰当(每空2分,第一空填为“也要有好的建材(建造材料)”也可)20.(4分)①原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将书籍比作“智慧结晶”和“作文源泉”,更加形象生动,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书籍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改句是直白陈述,缺乏形象感。②原句句式较为整齐、对称,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句句子结构相对松散。③原句用词精准且富有表现力,“结晶”体现了智慧的浓缩和精华,“源泉”体现了无尽的供给,能够精准地传达书籍的价值;改句用词相对普通。(每点2分,任意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如果从语言风格、上下文衔接等角度答题,言之成理也可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21.(4分)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探测暗物质获得重大进展(或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让国际暗物质探测界限提升50倍以上)(中国科学家1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1分,探测暗物质1分,获得重大进展1分)22.(3分)示例:科研人员精心设计(的)磁屏蔽系统,成功把环境的经典磁场信号抑制到(减弱为)一百亿分之一。(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3分)四、写作(60分)23.(60分)解析:1.D“可见犯了‘两可’的逻辑谬误”错误,作者在材料三中说这两句“不近情理”是从事理上分析得出,而说它们“最合乎理”是从艺术上分析的,处于不同角度,不符合“两可”逻辑谬误情况。2.CA项“只要认真审视句眼和诗眼,就能迅速读懂诗歌,得到诗的妙趣”错,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得出,认真审视句眼和诗眼,仅仅能帮助我们抓住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B项“如果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他就没有能力注重诗歌的内在逻辑思维”错,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与他的内在逻辑思维没有必然联系。D项“语言运用的艺术必须遵循逻辑规律,不能突破逻辑的框架”错,材料三第一段说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3.A“无理之妙”指的是在内容上违反人之常情常理,突破事理,又无不合乎情感逻辑的真实性,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而A选项在内容上没有突破事理,违反常理。4.本题将答题角度限定在论证方法上,切口很小,也没有设置其他陷阱,找到具体的论证方法,能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即可。5.三则材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材料一为一个方面,讲从句眼和诗眼切入分析理解诗歌,材料二三为另一个方面,讲如何抓住诗歌的“别趣”“反常合道”“无理而妙”等分析理解诗歌。6.CA项“因河水猛涨拉绳过河失败,于是决定派人去寻找当地老乡”错,从文章第五段“会议决定……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可见拉绳过河和寻找老乡了解情况是同时进行的。B项“表现了老人对战士的忽视”错,老人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是源于时间紧张,情况危急,过河离开才是战士们首要解决的问题。D项“表明他们已完全陷入敌人包围圈,无路可逃”错,枪声停止的可能性有很多,最不可能的是己经陷入包围圈,无路可退,因为他们仍在积极寻找渡河方法,争取胜利。7.B“暗示战士们此次渡河任务注定失败”错,虽然环境恶劣,但并没有暗示战士们渡河任务注定失败,战士们始终在努力尝试并成功渡河,与后文情节不符。8.本题为分析心理变化过程,根据情节,这个部分老人心情有四处变化,然后结合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推断出。9.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叙事切入点的分析及其对主题表达的作用。首先,要识别作者选择的叙事角度,即伤病战士和老人,这是理解小说主题表达的关键。接着,分析这些角度如何直观展现战争残酷与战士坚韧,以及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这是理解小说情感深度的关键。然后,思考这种叙事方式如何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泛,通过个体经历与情感,增强主题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这是理解小说艺术效果的关键。最后,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对小说主题表达的全面理解。10.CEG本句可以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来断句。“春秋凡用民力必书”句意和结构都相对独立完整,描述了主体的特征和行为:“其所兴作”句表示假设证明前一句《春秋》中的“凡”;“不时害义”句意思相对独立完整,与“其所兴作”连起来造成“固为罪也”这种不好的结果。11.C冻馁,受冻挨饿,与《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的“冻馁”意思相同。12.C“对此其认为……但让百姓长寿只能依靠上天”错误。由材料二“寡人闻之,圣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寿云。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不在天乎”可知,周成王问政,围绕其所听说的“圣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寿云”这一观点展开,周成王首先肯定了“使民富”的观点,即认为圣明的君主可以使百姓富有:接着周成王针对“寿”提出了疑问,指出想要使百姓长寿,难道不应该依靠上天吗?故周成王只是对“让百姓长寿需要依靠上天”持疑问态度,而非认为“让百姓长寿只能依靠上天”。14.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两则材料中与“养民”相关的内容,然后分别分析其侧重点,最后组织答案。由材料一“养民之道,在爱其力。民力足则生养遂……其所兴作,不时害义,固为罪也……则知慎重于用民力矣”可知,材料一指出养民之道在于爱惜民力,民力充足就能够改变社会风俗,有助于治理国家,告诫君主应当注重农时、慎重使用民力。故材料一侧重阐述养民的关键要领,即爱惜民力。由材料二“故圣王在上位,则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则民免于二死而得二生矣……则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则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姑夫富且寿者,圣王之功也”可知,材料二围绕“使民富且寿云”展开,主要从四个层面论述了使“民寿”的方法,具体阐述了君主如何才能做到使民长寿,即论述了君主养民的具体方法。15.B“实写了……的场景”错误。“梦里天上,金屋银屏”,从“梦里”看,这里是虚写故国的歌舞升平,恍若梦里天上一般。16.找出词中所有对比的具体内容,然后具体陈述,最后一点是本词的情感主旨,如果学生写在对比分析里也可。18.C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强调;C项“公用材料库”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像图书馆一样的实体材料库,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特殊含义;D项表示特定称谓,在这里,“哥白尼”“牛顿”“爱迪生”被提及是作为一种在作文素材中被广泛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群体。19.本题考查内容连贯。①处总结上文,总起下文,前文有“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后文全在写作文材料,可得出此空关键词“材料”,再加上此句和上句“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构成关联句,可确定句式为“也要有好的……”,两者结合即可得出;②处和后句“不能依赖‘公用材料库’”形成对照,可得出关键词“个人的材料”,此句又和后文形成总分关系,后文还提及“不约而同地写”“表述的语句也相似,甚至雷同”,可看出应该用个人的材料,从都写“‘哥白尼’‘牛顿’‘爱迪生’”可看出应该用新的材料,两者结合可得出。③处和下文“反之”句形成对比,结合后文“如果运用不当”可得出。20.本题考查表达效果,而且题干提醒两句语义基本相同,可以排除从内容分析,因而可以对比两句的手法、用词、句式、风格、上下文等内容。21.该材料是一则新闻,第一段是导语部分,此部分起到开篇点明新闻核心事实的作用,第二段是背景阐述,第三部分为导语内容的细节展开,所以,概括本则新闻抓住导语主要内容即可。22.第一处为状语位置错误:“精心”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动词“设计”,文中错放置于定语位置,应修改为“精心设计”;第二处为句式杂糅:原句把“把……抑制到”和“把……减弱为”两种表达糅合在一起,应修改为“成功把环境的经典磁场信号抑制到(或减弱为)一百亿分之一。”23.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