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版沪教版高中音乐必修4音乐编创上篇《第一单元逐音寻声》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分解三、学情分析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五、大单元目标叙写六、大单元教学重点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九、学业评价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十二、单元学历案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十六、大单元教学反思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次教学内容聚焦于高中音乐必修4音乐编创上篇《第一单元逐音寻声》,该单元旨在通过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基本元素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音程——音乐建构的‘细胞’”,第二节“节奏——音乐韵律的骨架”,第三节“音色——渲染音乐的色调”。每节内容都包含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软件学习、基础练习、编创实践及拓展思考等环节,形成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音乐编创教学体系。(二)单元内容分析第一节音程——音乐建构的“细胞”基本概念:音程是音乐建构的基础元素,指两个乐音之间的音高距离。它分为旋律音程和和声音程,旋律音程是先后发声的两个乐音形成的音程,构成旋律线条的基础;和声音程是同时发声的两个乐音形成的音程,构成和声音响的基础。音程以“度”与“音数”来计量并命名。实例分析:通过舞剧《鱼美人》选曲《珊瑚舞》、影片《大白鲨》配乐“大白鲨”主题、影片《太平轮》配乐“秋日芒草”主题、舞剧《红色娘子军》序曲等实例,展示了不同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如大二度旋律音程的平稳柔和感、小二度音程的倾斜感和紧张度、小三度的忧伤感以及跳进音程的宽广情怀等。软件学习:介绍了音乐创作软件的使用,如Finale等,包括软件初识、打谱的初步设置等,为学生提供了独立运用软件进行音乐记录、编创的能力。基础练习与编创实践:通过感受音程色彩、软件运用实践等基础练习,以及编创《我的铃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程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第二节节奏——音乐韵律的骨架基本概念:节奏是音乐韵律的骨架,指在一定节拍制约下,各种长短乐音的组合。节拍则是在拍子基础上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重音形成的。节奏型是典型的节奏模式,节拍分为单拍子、复拍子和混合拍子。实例分析:通过《红旗颂》主题、影片《卧虎藏龙》配乐“夜斗”主题、电视剧《水浒传》配乐“军威浩壮”主题等实例,展示了节奏在音乐作品中的独立表现作用和意义,如节奏的宽广与紧凑、节奏型与音乐形象的关系等。软件学习:介绍了制作打击乐谱的方法,包括在Finale等软件中选择打击乐器、设置谱表属性等。基础练习与编创实践:通过节奏听辨及简析、声势练习等基础练习,以及节奏创作、变奏练习与打谱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作能力。第三节音色——渲染音乐的色调基本概念: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是音乐中乐器或人声嗓音的音质。它是音乐表现中主观性最强的一种元素,是作曲家手中的“调色板”。实例分析:通过影片《三个和尚》配乐“和尚”主题、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片尾主题等实例,展示了不同音色在音乐作品中的角色刻画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软件学习:介绍了音符输入方法(以Finale为例)和音乐创作软件(如随身乐队、库乐队等),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音乐创作工具。基础练习与编创实践:通过作品赏析、音色模拟、音响模仿等基础练习,以及自创铃声配器、编创《田野采风》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色感知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三)单元内容整合本单元以音乐编创为核心,通过音程、节奏、音色三个基本元素的深入学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音乐创作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软件学习、基础练习、编创实践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拓展思考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分解高中音乐核心素养(一)审美感知素养内涵: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在音乐编创教学中,审美感知体现为学生对音乐作品中音程、节奏、音色等元素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以及对音乐作品整体美感的把握和评价。教学内容体现:音程学习:通过感受音程色彩、实例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体验不同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培养学生对音程美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节奏学习:通过节奏听辨及简析、声势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感受节奏在音乐作品中的独立表现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对节奏美感的敏锐感知能力。音色学习:通过作品赏析、音色模拟等环节,让学生体验不同音色在音乐作品中的角色刻画和情感表达作用,培养学生对音色美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软件学习与运用:通过Finale等软件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提升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二)艺术表现素养内涵: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在音乐编创教学中,艺术表现体现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和技能,创作出具有独特美感和情感内涵的音乐作品。教学内容体现:编创实践:通过编创《我的铃声》、《田野采风》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音乐作品,提升音乐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软件学习与运用:通过Finale等软件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掌握独立运用软件进行音乐记录、编创的能力,提升音乐创作的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实例分析与模仿:通过实例分析环节,让学生学习经典音乐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通过模仿和创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拓展思考:通过拓展思考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三)文化理解素养内涵: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在音乐编创教学中,文化理解体现为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以及不同文化语境下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教学内容体现:实例分析: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实例分析(如中国舞剧、外国电影配乐等),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拓展阅读与学习: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音乐文化书籍和资料,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跨文化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具有跨文化元素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创作实践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交流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作品创作交流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提升文化理解能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的高中音乐核心素养要求展开,通过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基本元素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音乐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学情分析(一)已知内容分析在进入高中音乐必修4《音乐编创》上篇《第一单元逐音寻声》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乐理知识:学生能够识别音符、休止符,理解节奏、节拍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音乐术语。音乐欣赏能力:通过多年的音乐学习,学生能够聆听并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乐器演奏基础:部分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乐器演奏经验,如钢琴、小提琴、吉他等,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音乐编创。信息技术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数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使用电脑和移动设备进行基本的操作和信息搜索。(二)新知内容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本单元《逐音寻声》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音程、节奏、音色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以下新知内容:音程:音程的定义、形态与命名:理解音程的基本概念,掌握音程的计量和命名方法。音程的表现意义:通过实例分析,感受不同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节奏:节奏与节奏型:理解节奏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节奏型。节拍的定义及类型:了解节拍的形成和分类,掌握不同节拍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特点。音色:音色的定义及内涵:理解音色的概念,认识不同乐器和人声的音色特点。实例分析:通过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感受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软件学习:音乐创作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Finale等音乐创作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乐谱编辑和创作。编创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音乐编创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有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抽象思维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较为复杂的音乐理论知识。自主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高中生逐渐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合作学习能力:在团队合作中,高中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强,能够迅速掌握新的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方法。音乐编创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不断提高音乐编创水平。(四)学习障碍突破策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突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在音乐作品中的实际应用。安排足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乐谱编辑、音乐创作等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对于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提供更多的拓展内容和实践机会。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乐谱编辑、音乐创作、作品展示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音乐创作软件、在线资源库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工具。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反馈与评价:建立完善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实例、有趣的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比赛、音乐会等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华,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反馈与评价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等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突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音乐编创能力和艺术素养。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本单元的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为“音乐编创的奥秘:探索音程、节奏与音色的无限可能”。通过这一大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编创的基本原理,掌握音程、节奏和音色这三个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并学会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这些要素来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维度出发,全面提升音乐编创能力,为未来的音乐创作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大单元目标叙写高中音乐核心素养:(一)审美感知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和分析不同音乐作品中的音程、节奏和音色,提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的敏感度,增强对音乐作品音响特征和情感表达的体验与感悟。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认知音乐作品的音响特征和文化背景,理解音程、节奏和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提升审美感知能力。(二)艺术表现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音程、节奏和音色的基本编创技巧,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在音乐编创过程中,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和情感,增强艺术表现能力。(三)文化理解学生能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音程、节奏和音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现特点和人文内涵。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编创活动,探索不同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融合与表达,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尊重的意识。六、大单元教学重点音程的学习与运用:重点掌握音程的定义、形态与命名,理解音程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学会在编创中运用不同的音程来塑造音乐形象和情感。节奏的学习与运用:重点掌握节奏与节奏型的概念,理解不同节拍类型的特点,学会在编创中运用节奏来增强音乐的动感和表现力。音色的学习与运用:重点理解音色的定义及内涵,学会辨别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并能够在编创中运用不同音色来丰富音乐色彩和表现力。软件技能的学习:重点掌握音乐创作软件的基本操作,如Finale等,学会利用软件进行音乐编创、打谱和音效处理,提高音乐创作的效率和质量。七、大单元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音程:学生在理解音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需要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不同的音程来塑造音乐形象和情感,这需要一定的创作经验和技巧积累。如何把握节奏的变化与统一:节奏是音乐编创中的重要元素,但如何在保持节奏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变化节奏来增强音乐的动感和表现力,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克服的难点。如何准确选择与运用音色:不同乐器的音色具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力,学生需要在编创中准确选择与运用音色,以表达特定的音乐情感和形象,这需要学生对不同乐器的音色有深入的理解和感知。如何提升音乐编创的创意与表现力:音乐编创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和技巧,更需要具备创意和表现力。学生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编创能力,学会将个人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大单元教学设计详细内容第四部分: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围绕音乐编创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展开,包括音程、节奏和音色三个核心要素。通过实例分析和软件学习,学生将掌握这些要素在音乐编创中的运用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编创能力。第五部分: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对音乐编创的原理和技巧了解较少。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编创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这些原理。第六部分:教学策略与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音乐编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音乐作品中的音程、节奏和音色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软件辅助教学法:利用音乐创作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编创效率和作品质量。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编创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七部分: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音程的学习与运用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不同音程组合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程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讲授新知:讲解音程的定义、形态与命名,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音程的表现意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利用软件进行音程编创实践,尝试运用不同音程组合来表达特定情感。课堂小结:总结音程在音乐编创中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探索音程的运用。第二课时:节奏的学习与运用复习旧知:回顾音程的基本知识,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音程的掌握。讲授新知:讲解节奏与节奏型的概念,分析不同节拍类型的特点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节奏编创实践,尝试运用不同节奏型来增强音乐的动感和表现力。课堂小结:总结节奏在音乐编创中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探索节奏的运用。第三课时:音色的学习与运用复习旧知:回顾音程和节奏的基本知识,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这些要素的掌握。讲授新知:讲解音色的定义及内涵,分析不同乐器音色的特点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音色编创实践,尝试运用不同乐器音色来丰富音乐色彩和表现力。课堂小结:总结音色在音乐编创中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探索音色的运用。第四课时:软件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复习旧知:回顾音程、节奏和音色的基本知识,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这些要素的掌握。讲授新知:讲解音乐创作软件的基本操作,如Finale等,演示如何利用软件进行音乐编创、打谱和音效处理。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利用软件进行音乐编创实践,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课堂小结:总结软件技能在音乐编创中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软件操作。第五课时:综合实践与展示作品创作:学生分组进行音乐编创实践,尝试将所学音程、节奏和音色知识综合运用于作品中。作品展示:各组展示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过程,互相评价和学习。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课堂总结: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音乐编创的奥秘。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一、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20版沪教版高中音乐必修4《音乐编创》上篇《第一单元逐音寻声》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将从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进行阐述。(一)审美感知体验与感悟音程、节奏和音色的音乐美感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分析和实践,体验不同音程、节奏和音色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和美感,从整体上认知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和文化背景。学生能够从作品题材、音响本体和音乐表现要素(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出发,体验音乐美感,领悟作品表现意图。辨识与描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学生能够感知并辨识不同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理解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情感和思想内涵表达中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对音程、节奏和音色的细致分析,体验并描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意境和意志,产生共鸣。(二)艺术表现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音程、节奏和音色在音乐编创中的基本应用,提升音乐创作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能和技巧,进行即兴唱、奏、律动等编创活动,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感受。提升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水平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歌唱、演奏、音乐编创等实践活动,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并在实践中逐步提升音乐艺术表现技能。学生能够在集体歌唱、演奏和编创活动中,与其他同学默契配合,展现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三)文化理解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编创实践活动,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学生能够通过对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赏析和编创,熟悉和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尊重和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培养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包容的文化态度学生能够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拥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人文情怀。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编创活动,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创作的异同,增进对不同文化音乐的理解和欣赏。二、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一)第一节音程——音乐建构的“细胞”基本概念教学音程的定义、形态与命名: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理解音程的概念、形态和命名规则,掌握音程的度量单位(度与音数)。音程的表现意义:通过分析不同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使学生理解音程在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实例分析舞剧《鱼美人》选曲《珊瑚舞》:分析大二度旋律音程在塑造珊瑚在水中熠熠生辉形象中的作用。影片《大白鲨》配乐:“大白鲨”主题:探讨小二度音程在营造紧张氛围、暗示潜在危险方面的效果。影片《太平轮》配乐:“秋日芒草”主题:理解小三度音程在表达淡淡忧伤感、象征人物命运方面的作用。舞剧《红色娘子军》序曲:分析跳进音程在抒发宽广情怀、表达激动心情方面的运用。软件学习软件初识:介绍常用的音乐编创软件(如Finale、Sibelius等),讲解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界面。打谱的初步设置(以Finale为例):通过实例操作,使学生掌握在Finale软件中进行乐谱制作的基本设置步骤。基础练习与编创实践基础练习:通过弹奏不同旋律音程及和声音程,感受它们不同的音响效果。编创实践:编创《我的铃声》,要求学生用两至三个乐音组成音程关系模拟铃声,并用乐器演奏或软件记录下来。拓展思考探讨音程的距离感与音乐情绪、情感表达的关联性,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音乐编创中灵活运用音程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二)第二节节奏——音乐韵律的骨架基本概念教学节奏与节奏型:讲解节奏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节奏型的特点和分类。节拍的定义及类型:介绍节拍的概念、拍号的写法以及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的类型。实例分析《红旗颂》主题:分析节奏、节拍变化对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影响。影片《卧虎藏龙》配乐:“夜斗”主题:探讨节奏设计在营造武打场景氛围中的作用。电视剧《水浒传》配乐:“军威浩壮”主题:理解固定节奏型在表现战争场面压迫感方面的运用。软件学习制作打击乐谱:在Finale软件中选择打击乐器,编辑打击乐谱,掌握节奏记谱的基本方法。基础练习与编创实践基础练习:通过聆听和记录不同音乐作品的节奏模式,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编创实践:进行节奏创作和变奏练习,要求学生运用不同节拍创作节奏模式,并进行变奏处理。拓展思考思考节奏在音乐创作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探索更多创新的节奏表达方式。(三)第三节音色——渲染音乐的色调基本概念教学音色的定义及内涵:讲解音色的概念、特性以及不同乐器和人声音色的差异。实例分析影片《三个和尚》配乐:“和尚”主题:分析不同乐器音色在塑造三个和尚不同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片尾主题:探讨相同旋律用不同音色演绎所产生的不同氛围和感受。软件学习音符输入(以Finale为例):讲解在Finale软件中输入音符、休止符以及添加变音记号等基本操作。音乐创作软件介绍:介绍其他常用的音乐创作软件(如随身乐队、库乐队等),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软件进行音乐创作。基础练习与编创实践基础练习:通过聆听和模仿不同乐器和人声的音色,感受音色的多样性。编创实践:编创《田野采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大自然中聆听各种声音,选择合适的音色和节奏进行编创。拓展思考探讨音色在音乐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音色组合来丰富自己的音乐作品。三、教学实施与评价(一)教学实施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经典音乐作品片段、展示音乐编创实例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音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难度。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音乐编创实践,通过相互讨论、协作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实践展示定期组织音乐会、作品展示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音乐编创成果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二)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合作情况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作品评价对学生的音乐编创作品进行评价,主要从创意性、完整性、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考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我评价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通过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创作成果,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学习和借鉴。终结性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综合性的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实践技能考核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音乐编创能力和素养水平。通过以上教学思路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九、学业评价一、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2020版沪教版高中音乐必修4《音乐编创》上篇《第一单元逐音寻声》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审美感知:学生能够体验和理解不同音程、节奏、音色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和情感内涵。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和分析经典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艺术表现:学生能够掌握音程、节奏、音色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具备初步的音乐编创能力。学生能够运用音乐软件进行音乐记录、编创,并实时聆听作品音响效果。文化理解: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理解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培养跨文化音乐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二、学习目标结合教学目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体设定为:审美感知: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感受其音响效果和情感内涵。能够通过聆听和分析,体会节奏在音乐作品中的独立表现作用,理解其如何塑造音乐形象。能够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理解音色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及其对音乐氛围的营造作用。艺术表现:掌握音程、节奏、音色的基本概念和命名方法,能够在实际音乐创作中加以运用。学会使用音乐软件进行打谱和编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音乐作品。通过编创实践,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能够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作品。文化理解:能够结合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分析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能够在音乐编创中融入个人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创作出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三、评价目标设定结合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本单元的评价目标设定如下:(一)审美感知评价内容:学生对音乐作品中音程、节奏、音色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学生对音乐作品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的感受和评价能力。评价方式:日常学习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聆听、分析和讨论表现,评价其对音乐作品中音程、节奏、音色的识别和理解程度。模块学业质量评价:通过聆听测试、作品分析等形式,评价学生对音乐作品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的感受和评价能力。评价标准:能够准确识别并描述音乐作品中的音程、节奏、音色特征。能够结合个人经验和感受,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和文化解读。(二)艺术表现评价内容:学生对音程、节奏、音色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能力。学生使用音乐软件进行打谱和编创的能力。学生创作的音乐作品的质量和创意。评价方式:日常学习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操作表现,评价其运用音程、节奏、音色进行音乐创作的能力。模块学业质量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音乐作品、打谱作业等形式,评价其使用音乐软件进行打谱和编创的能力以及创作的音乐作品的质量和创意。评价标准:能够熟练运用音程、节奏、音色进行音乐创作。能够独立使用音乐软件进行打谱和编创,作品结构清晰、逻辑合理。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个人特色和创新性,能够体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三)文化理解评价内容:学生对音乐作品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的理解能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学生在音乐编创中融入个人文化理解和感悟的能力。评价方式:日常学习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发言表现,评价其对音乐作品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不同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模块学业质量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音乐作品分析报告、文化理解小论文等形式,评价其在音乐编创中融入个人文化理解和感悟的能力。评价标准:能够准确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具有跨文化音乐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在音乐编创中融入个人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创作出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四、评价实施日常学习表现评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践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音程、节奏、音色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音乐软件进行编创的能力。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操作等表现,作为日常学习表现评价的依据。模块学业质量评价:在模块教学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模块学业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音乐作品分析、打谱作业、音乐作品创作等。评价标准明确、具体,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考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如笔试、面试、作品展示等,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呈现与运用:将日常学习表现评价和模块学业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形成学生的音乐学业水平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方向。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和能力。通过以上评价目标的设定和实施,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在音程、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一、大单元实施思路1.整体设计理念本单元《逐音寻声》旨在通过音程、节奏、音色三个核心要素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实例分析、软件学习、基础练习、编创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实施步骤(1)导入阶段通过回顾音乐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编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理解音乐编创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论讲授阶段详细讲解音程、节奏、音色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意义。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和效果。引导学生思考音乐要素与音乐情感、音乐形象之间的关联。(3)软件学习阶段介绍常用的音乐编创软件,如Finale、Sibelius等,并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初识和打谱的初步设置。通过软件学习,让学生掌握独立运用软件进行音乐记录、编创的能力,并实时聆听作品音响效果。(4)基础练习阶段设计一系列基础练习,如感受音程色彩、节奏听辨及简析、音色模拟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音乐感知能力。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5)编创实践阶段组织学生进行编创实践,如编创《我的铃声》《田野采风》等作品。通过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升艺术表现能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6)拓展思考阶段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创作的其他途径和方法,鼓励其探索和创新。介绍一些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分析其在乐器使用、音色运用等方面的独特创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7)总结评价阶段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反馈和依据。二、教学目标设定1.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和分析音乐作品,感受不同音乐要素所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运用,提升音乐审美水平。2.艺术表现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音程、节奏、音色等要素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艺术表现力。学生能够在集体创作和表演中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3.文化理解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特点和风格,理解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音乐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三、教学结构图++|逐音寻声|++|导入阶段||++|||回顾音乐历史与编创重要性|||++|++|理论讲授阶段||++|||1.音程基本概念与表现意义||||2.节奏基本概念与类型||||3.音色定义及内涵|||++|++|软件学习阶段||++|||1.音乐编创软件初识||||2.打谱初步设置(以Finale为例)||++|++|基础练习阶段||++|||1.感受音程色彩||||2.节奏听辨及简析||||3.音色模拟|||++|++|编创实践阶段||++|||1.编创《我的铃声》||||2.编创《田野采风》|||++|++|拓展思考阶段||++|||1.音乐创作其他途径探索||||2.中外经典作品分析|||++|++|总结评价阶段||++|||1.学习内容总结回顾||||2.学习成果评价|||++|++四、具体教学实施步骤1.导入阶段(1课时)教学内容:回顾音乐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编创的重要性。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经典音乐作品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明确学习方向。2.理论讲授阶段(3课时)(1)音程基本概念与表现意义(1课时)教学内容:音程的定义、形态与命名,音程的表现意义。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音程的基本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聆听和分析舞剧《鱼美人》选曲《珊瑚舞》、影片《大白鲨》配乐“大白鲨”主题等作品,感受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和效果。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音程表现意义的理解。(2)节奏基本概念与类型(1课时)教学内容:节奏与节奏型,节拍的定义及类型。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节奏和节拍的基本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聆听和分析《红旗颂》主题、影片《卧虎藏龙》配乐“夜斗”主题等作品,感受节奏和节拍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学生进行节奏听辨练习,尝试自己创作简单的节奏型。(3)音色定义及内涵(1课时)教学内容:音色的定义及内涵。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音色的基本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聆听和分析影片《三个和尚》配乐“和尚”主题、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片尾主题等作品,感受不同乐器音色的特点和表现效果。学生进行音色模拟练习,尝试用不同乐器或声音模仿特定音色。3.软件学习阶段(2课时)教学内容:音乐编创软件初识和打谱初步设置(以Finale为例)。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常用的音乐编创软件,如Finale、Sibelius等。学生分组学习Finale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新建乐谱、设置纸张尺寸、音源及音符与字体风格等。学生进行打谱实践,尝试输入简单的乐谱并播放聆听效果。4.基础练习阶段(2课时)教学内容:感受音程色彩、节奏听辨及简析、音色模拟等。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感受音程色彩的练习,尝试在钢琴或电子键盘上弹奏不同的音程组合。学生进行节奏听辨练习,尝试记下熟悉作品的节奏模式并简析其特点。学生进行音色模拟练习,尝试用不同乐器或声音模仿特定音色。5.编创实践阶段(4课时)(1)编创《我的铃声》(2课时)教学内容:编创个人铃声作品。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铃声,如门铃声、自行车铃声等。学生设计属于自己的铃声作品,用两至三个乐音组成音程关系模拟铃声。学生使用Finale软件将铃声作品打谱输入,并切换不同乐器音效聆听效果。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2)编创《田野采风》(2课时)教学内容:编创《田野采风》作品。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聆听各种声音,如风吹树叶的声音、海水的浪涛声等。学生分组选择一种声音进行音色模拟和节奏创作。学生将音程、节奏、音色等要素结合起来,编创《田野采风》作品。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6.拓展思考阶段(1课时)教学内容:音乐创作其他途径探索和中外经典作品分析。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创作的其他途径和方法,鼓励其探索和创新。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音乐创作方法和案例。教师介绍一些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分析其在乐器使用、音色运用等方面的独特创意。学生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特点和风格,拓宽音乐视野。7.总结评价阶段(1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总结回顾和学习成果评价。教学活动:教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一、教学目标设定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20版沪教版高中音乐必修4《音乐编创》上篇《第一单元逐音寻声》的教学内容,本大情境、大任务创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一)审美感知体验音程、节奏、音色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和分析不同音乐作品,感受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所带来的独特音响效果和情感体验。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感、形象的关联:学生能够从作品题材、音响本体、音乐表现要素等方面,理解音乐要素如何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鉴赏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学生能够欣赏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提升音乐审美水平。(二)艺术表现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要素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音乐编创知识和技能,创作出自己的音乐作品,并通过演唱、演奏或软件打谱等方式表现出来。提升艺术表现力:学生在音乐创作和表现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三)文化理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特点: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风格和特点,理解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尊重和理解不同音乐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学生能够熟悉并热爱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二、大情境设计本单元的教学将以“音乐编创之旅”为大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将扮演音乐创作者的角色,通过探索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逐步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最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三、大任务创设(一)任务主题“音乐编创之旅:探索与创作”(二)任务目标探索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音乐创作实践。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特点,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三)任务内容1.第一阶段:音程探索与创作【任务1】音程聆听与分析活动内容:学生聆听舞剧《鱼美人》选曲《珊瑚舞》、影片《大白鲨》配乐“大白鲨”主题、影片《太平轮》配乐“秋日芒草”主题、舞剧《红色娘子军》序曲等作品,分析其中音程的运用及其表现意义。活动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音程的定义、形态与命名,感受不同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音响效果和表现意义。【任务2】软件初识与打谱设置活动内容:学生学习Finale等音乐编创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新建乐谱、设置纸张尺寸、音源及音符与字体风格等,并进行简单的打谱实践。活动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编创软件的基本操作,为后续的音乐创作打下基础。【任务3】音程创作实践活动内容:学生设计属于自己的铃声作品,用两至三个乐音组成音程关系模拟铃声,并使用Finale软件进行打谱输入,切换不同乐器音效聆听效果。活动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音程知识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提升艺术表现力。2.第二阶段:节奏探索与创作【任务4】节奏聆听与分析活动内容:学生聆听《红旗颂》主题、影片《卧虎藏龙》配乐“夜斗”主题、电视剧《水浒传》配乐“军威浩壮”主题等作品,分析其中节奏的运用及其表现意义。活动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节奏与节奏型的概念,感受不同节奏在音乐作品中的音响效果和表现意义。【任务5】打击乐谱制作活动内容:学生在Finale软件中学习制作打击乐谱,选择打击乐器并设置相应的谱表属性。活动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打击乐谱的制作方法,为后续的节奏创作打下基础。【任务6】节奏创作实践活动内容:学生进行节奏创作,利用学习过的软件操作程序,运用不同节拍完成节奏创作,并进行变奏练习与打谱。活动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节奏知识进行音乐创作,提升音乐编创能力。3.第三阶段:音色探索与创作【任务7】音色聆听与分析活动内容:学生聆听影片《三个和尚》配乐“和尚”主题、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片尾主题等作品,分析其中音色的运用及其表现意义。活动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音色的定义及内涵,感受不同音色在音乐作品中的音响效果和表现意义。【任务8】音符输入与软件创作活动内容:学生学习在Finale等音乐编创软件中进行音符输入,并尝试使用简易音乐创作软件进行旋律编创和试听。活动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音符输入的方法,并运用音乐创作软件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任务9】音色创作实践活动内容: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环境中聆听各种声音,如风吹树叶的声音、海水的浪涛声等,根据这些声音的特点编创节奏和音程,运用软件、乐器或日常物品表现这些声音,创作《田野采风》作品。活动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音色知识进行音乐创作,结合自然声音的特点,创作出具有独特创意的音乐作品。4.第四阶段:综合创作与展示【任务10】综合创作活动内容:学生将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综合运用,创作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作品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活动目标: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音乐编创知识和技能,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或团队特色的音乐作品。【任务11】作品展示与评价活动内容: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分享创作心得和收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活动目标:学生能够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提升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作品。四、实施步骤导入阶段:教师介绍“音乐编创之旅”的大情境和任务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第一阶段实施:按照任务1至任务3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索音程知识,进行软件初识和打谱设置,以及音程创作实践。第二阶段实施:按照任务4至任务6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索节奏知识,学习打击乐谱制作,进行节奏创作实践。第三阶段实施:按照任务7至任务9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索音色知识,学习音符输入和软件创作,进行音色创作实践。第四阶段实施:学生进行综合创作,完成个人或小组的音乐作品。教师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活动,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五、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和活动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对学生的音乐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作品的创意性、完整性、表现力等方面。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性评价:在单元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大情境、大任务的创设和实施,学生能够在探索音乐编创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最终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十二、单元学历案(一)单元主题与课时单元主题:逐音寻声课时设计:导入阶段(1课时)教学内容:回顾音乐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编创的重要性。教学活动:展示经典音乐作品片段,激发学生兴趣;介绍本单元学习内容和目标。理论讲授阶段(3课时)音程(1课时)教学内容:音程的定义、形态与命名;音程的表现意义。教学活动:讲解音程基本概念,实例分析《珊瑚舞》等作品,小组讨论音程表现意义。节奏(1课时)教学内容:节奏与节奏型;节拍的定义及类型。教学活动:讲解节奏和节拍概念,实例分析《红旗颂》等作品,节奏听辨练习。音色(1课时)教学内容:音色的定义及内涵。教学活动:讲解音色概念,实例分析《三个和尚》等作品,音色模拟练习。软件学习阶段(2课时)音乐编创软件初识(1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常用的音乐编创软件。教学活动:介绍Finale、Sibelius等软件,进行软件初识操作。打谱初步设置(以Finale为例,1课时)教学内容:打谱的初步设置。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打谱设置,实践输入乐谱。基础练习阶段(2课时)感受音程色彩(1课时)教学内容:感受音程色彩。教学活动:在钢琴或电子键盘上弹奏不同音程,感受音响效果。节奏听辨及简析、音色模拟(1课时)教学内容:节奏听辨及简析、音色模拟。教学活动:节奏听辨练习,尝试记下节奏模式;音色模拟练习,用不同乐器或声音模仿特定音色。编创实践阶段(4课时)编创《我的铃声》(2课时)教学内容:编创个人铃声作品。教学活动:设计铃声作品,用音程关系模拟铃声;使用Finale软件打谱输入,聆听效果,分享作品。编创《田野采风》(2课时)教学内容:编创《田野采风》作品。教学活动:到自然环境中聆听声音,选择一种声音进行音色模拟和节奏创作;结合音程、节奏、音色编创作品,分享作品。拓展思考阶段(1课时)教学内容:音乐创作其他途径探索和中外经典作品分析。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创作的其他途径,分享了解的音乐创作方法;分析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总结评价阶段(1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总结回顾和学习成果评价。教学活动:教师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学习成果。(二)学习目标高中音乐核心素养: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和分析音乐作品,感受不同音乐要素所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运用,提升音乐审美水平。艺术表现: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音程、节奏、音色等要素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艺术表现力。学生能够在集体创作和表演中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文化理解: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特点和风格,理解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音乐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三)评价任务日常学习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和实践表现。通过自评、师评和同学互评的方式,记录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模块学业质量评价:在音程、节奏、音色等模块学习结束后,进行模块学业质量评价,检测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聆听、分析音乐作品,考察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音乐创作实践,评价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作品评价:对学生编创的《我的铃声》和《田野采风》作品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组织学生分享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学业水平综合评价: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学业水平综合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结合日常学习表现、模块学业质量评价和作品评价,给出综合评价结果。(四)学习过程1.导入阶段教师活动:展示经典音乐作品片段,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学生活动:分享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教师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明确学习方向。2.理论讲授阶段音程教师活动:讲解音程的定义、形态与命名,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活动:聆听和分析《珊瑚舞》等作品,感受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和效果。小组讨论:分享对音程表现意义的理解。节奏教师活动:讲解节奏和节拍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活动:聆听和分析《红旗颂》等作品,感受节奏和节拍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节奏听辨练习:尝试记下熟悉作品的节奏模式并简析其特点。音色教师活动:讲解音色的定义及内涵,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活动:聆听和分析《三个和尚》等作品,感受不同乐器音色的特点和表现效果。音色模拟练习:尝试用不同乐器或声音模仿特定音色。3.软件学习阶段音乐编创软件初识教师活动:介绍Finale、Sibelius等常用音乐编创软件。学生活动:分组学习软件的基本操作,了解软件界面和功能。打谱初步设置(以Finale为例)教师活动:演示打谱的初步设置步骤,包括设置纸张尺寸、音源及音符与字体风格等。学生活动:实践打谱设置,尝试输入简单的乐谱并播放聆听效果。4.基础练习阶段感受音程色彩学生活动:在钢琴或电子键盘上弹奏不同的旋律音程及和声音程,感受它们不同的音响。节奏听辨及简析、音色模拟节奏听辨练习:聆听《卖报歌》等音乐片段,记下节奏模式并简析其特点。音色模拟练习:用不同乐器或声音模仿特定音色,如模仿小动物的叫声。5.编创实践阶段编创《我的铃声》教师引导:关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铃声,如门铃声、自行车铃声等。学生活动:设计属于自己的铃声作品,用两至三个乐音组成音程关系模拟铃声。软件运用:使用Finale软件将铃声作品打谱输入,并切换不同乐器音效聆听效果。作品分享: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编创《田野采风》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聆听各种声音,如风吹树叶的声音、海水的浪涛声等。学生活动:分组选择一种声音进行音色模拟和节奏创作。作品编创:结合音程、节奏、音色等要素编创《田野采风》作品。作品分享: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6.拓展思考阶段教师引导:思考音乐创作的其他途径和方法,鼓励探索和创新。学生活动:分享自己了解的音乐创作方法和案例。作品分析:教师介绍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分析其在乐器使用、音色运用等方面的独特创意。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特点和风格,拓宽音乐视野。7.总结评价阶段教师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强调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学生自评: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相互评价作品和学习表现,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在未来的音乐学习中继续努力。(五)作业与检测作业:完成《我的铃声》和《田野采风》作品的编创,并用Finale软件打谱输入。搜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分析其音程、节奏、音色等要素的运用特点。检测:在模块学习结束后,进行模块学业质量检测,包括聆听测试、节奏听辨、音色模拟等环节。对学生编创的作品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六)学后反思学生反思: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方面的成长和进步。总结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教师反思:总结本单元的教学实施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反思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未来的音乐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十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教学目标本单元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跨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学生将通过音乐编创的实践,增强对音乐艺术独特美感的体验与感悟,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并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学习目标审美感知: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并感悟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提升对音乐艺术独特美感的认知与理解。学生能够分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音程、节奏和音色特点,感受其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运用,提升音乐审美水平。艺术表现: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音程、节奏、音色等要素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艺术表现力。学生能够在集体创作和表演中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文化理解: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拓宽音乐视野。学生能够欣赏和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作品,尊重和理解不同音乐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作业目标设定审美感知: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音乐作品的聆听与分析作业,记录对不同音程、节奏和音色在作品中的感受与理解。学生能够收集并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阐述作品中音乐要素的运用及其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表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音乐编创知识,创作一段简单的音乐作品,并尝试用不同乐器或音色进行演绎。学生能够参与集体音乐创作活动,与同伴协作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与表演。文化理解:学生能够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撰写研究报告,阐述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学生能够参与跨文化音乐交流活动,分享和学习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一、实践活动设计音乐编创工作坊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提升艺术表现能力。活动内容:分组进行音乐编创,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自然、动物、节日等。运用所学音程、节奏、音色等要素进行创作,讨论并确定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结构。使用音乐编创软件进行打谱和编辑,实时聆听作品音响效果。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与表演。跨学科整合:与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利用音乐编创软件进行创作;与美术课程结合,为音乐作品设计封面和海报。音乐与文化沙龙活动目的:通过跨学科交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文化理解能力。活动内容: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和艺术特点。学生分组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准备研究报告并进行分享。组织音乐表演活动,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跨学科整合:与语文课程结合,撰写音乐作品的赏析文章;与历史课程结合,研究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自然声音采风与创作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声音的美妙,激发创作灵感。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进行声音采风,记录各种自然声音,如风声、雨声、鸟鸣等。运用所学音乐编创知识,将采集到的自然声音进行整理和创作,形成一段音乐作品。使用音乐软件进行编辑和制作,为作品添加合适的音色和节奏。跨学科整合:与地理课程结合,研究自然声音产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征;与生物课程结合,了解不同生物的声音特点和行为习性。二、跨学科整合设计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整合点: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上有许多共通之处。整合方式:选择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如诗歌、散文等,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艺术魅力。鼓励学生为音乐作品撰写歌词或诗歌,提升文学创作能力。组织“音乐与文学”主题演讲比赛或朗诵会,让学生结合音乐作品进行表演。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整合点:音乐作品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整合方式: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研究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课程所学知识,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内涵。组织“历史与音乐”主题研讨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作品与历史关系的理解和感悟。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整合点:现代信息技术为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便利条件。整合方式:利用音乐编创软件进行音乐创作和打谱,实时聆听作品音响效果。结合多媒体技术,为音乐作品制作视频或动画背景,提升表演效果。组织“数字音乐创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三、评价设计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其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情况。评价内容:学生对音乐编创流程的掌握情况、与同伴协作的能力、创作作品的创新性和艺术性等。作品评价评价方式:对学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进行评价,包括音程、节奏、音色等要素的运用、作品的结构和风格、表演效果等方面。评价内容:作品的创意性、艺术表现力、与主题的契合度等。自我反思评价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撰写自我反思报告,总结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评价内容:学生对自己音乐编创能力的认识、对跨学科整合的理解、对未来学习的展望等。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编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通过跨学科整合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文化理解能力。实践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音乐编创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跨学科整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和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本次设计,我深刻体会到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多方面的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和跨学科整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音乐教师,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十四、大单元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结合2020版沪教版高中音乐必修4《音乐编创》上篇《第一单元逐音寻声》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和分析音乐作品,感受不同音乐要素所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和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运用,提升音乐审美水平。艺术表现: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音程、节奏、音色等要素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艺术表现力。学生能够在集体创作和表演中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文化理解: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特点和风格,理解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音乐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二、作业目标设定本单元作业设计旨在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和分析不同音乐作品中音程、节奏、音色的运用,学生能够深入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音乐作品的分析报告,评价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运用及其带来的音响效果和情感体验。艺术表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音乐编创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简单的音乐创作任务。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通过演奏或演唱展示作品,提升艺术表现力。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音乐创作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文化理解:学生能够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特点和风格,撰写研究报告,展示对音乐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学生能够分析中外经典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撰写评论文章,阐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音乐文化,通过创作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三、作业内容设计(一)审美感知作业音乐作品分析报告作业要求:选择本单元实例分析中的任意两首音乐作品(如《珊瑚舞》、《大白鲨》主题、《秋日芒草》主题、《红旗颂》主题等),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内容应包括音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运用,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共同塑造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情感表达。学生需撰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分析报告。评价标准:分析报告是否全面、准确地分析了音乐作品中音程、节奏、音色的运用;是否深入阐述了这些要素对音乐作品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影响;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音乐聆听与感受记录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并记录下自己的聆听感受。记录内容应包括音乐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作曲家、作品名称、创作背景等)、音乐要素的运用感受(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音色的特点等)以及个人情感体验。学生需提交一份不少于300字的聆听感受记录。评价标准:记录是否准确、全面地反映了音乐作品的基本信息和音乐要素的运用;个人情感体验是否真实、深刻;语言表达是否生动、有感染力。(二)艺术表现作业个人音乐创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音乐编创知识和技能,独立创作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作品可以是旋律创作、节奏创作或音色创作等形式,要求体现个人情感和思想表达。学生需将作品以乐谱形式呈现,并附上简短的创作说明和演奏(或演唱)视频。评价标准:作品是否体现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音乐要素(如音程、节奏、音色等)的运用是否恰当、富有创意;乐谱书写是否规范、清晰;演奏(或演唱)是否准确、流畅,能够较好地呈现作品风格。小组合作音乐创作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作一首音乐作品。小组成员需分工合作,分别负责旋律创作、节奏创作、音色选择等任务。作品要求体现小组成员的共同创意和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学生需将作品以乐谱形式呈现,并附上小组创作说明和集体演奏(或演唱)视频。评价标准:作品是否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共同创意和情感表达;音乐要素的运用是否协调、统一,具有整体性;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否默契、高效;乐谱书写是否规范、清晰;集体演奏(或演唱)是否整齐、和谐,能够较好地呈现作品风格。(三)文化理解作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研究报告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类型(如中国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非洲鼓乐等),深入研究其创作特点和风格。研究内容包括该音乐类型的起源、发展、主要作曲家及作品、音乐要素的运用特点等。学生需撰写一份不少于800字的研究报告,并附上相关音乐作品的聆听感受。评价标准:研究报告是否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所选音乐类型的创作特点和风格;是否准确阐述了该音乐类型的主要作曲家及作品;是否深刻理解了音乐要素在该音乐类型中的运用特点;聆听感受是否真实、深刻,能够体现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评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各一首(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国民乐《二泉映月》等),撰写评论文章。评论内容应包括作品的基本信息、创作背景、音乐要素的运用分析、文化元素解读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等。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评论文章。评价标准:评论文章是否准确、全面地介绍了作品的基本信息和创作背景;是否深入分析了音乐要素的运用和文化元素的体现;个人情感体验是否真实、深刻,能够与作品产生共鸣;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有说服力。多元文化特色音乐作品创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音乐编创知识和技能,创作一首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作品可以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音色等),体现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理念。学生需将作品以乐谱形式呈现,并附上创作说明和演奏(或演唱)视频。评价标准:作品是否成功融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元素,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色;音乐要素的运用是否恰当、富有创意;乐谱书写是否规范、清晰;演奏(或演唱)是否准确、流畅,能够较好地呈现作品风格和文化内涵。四、作业实施与反馈作业布置: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作业目标,适时布置作业任务,明确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作业指导: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任务。作业提交: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的时间提交作业,可以通过纸质版或电子版形式提交。作业批改与反馈:教师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根据评价标准给予合理的分数和评语。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作业总结与反思:教师在批改完所有作业后,应进行作业总结与反思,分析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通过以上大单元作业设计,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十五、“教-学-评”一致性课时设计第一单元逐音寻声课时设计总览本单元共包含12个课时,分为导入阶段、理论讲授阶段、软件学习阶段、基础练习阶段、编创实践阶段、拓展思考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每个阶段都围绕音程、节奏、音色三个核心要素展开,旨在通过实例分析、软件学习、基础练习、编创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编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第一课时:导入阶段教学目标审美感知:激发学生对音乐编创的兴趣,感受音乐编创的重要性。艺术表现:通过分享与讨论,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欲望。文化理解:理解音乐编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作业目标收集并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片段,准备在课堂上分享感受。课程目标设定感受音乐编创的魅力和重要性。激发对音乐编创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展示经典音乐作品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学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评价: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学生对音乐编创的初步认识和兴趣。第二课时:理论讲授阶段——音程基本概念与表现意义教学目标审美感知:理解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艺术表现:通过实例分析,感受音程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文化理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程运用的差异。作业目标分析并记录《珊瑚舞》中音程的运用及其表现意义。课程目标设定掌握音程的定义、形态与命名。理解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教学过程讲授:教师讲解音程的基本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聆听和分析《珊瑚舞》,感受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和效果。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音程表现意义的理解。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音程基本概念和表现意义的理解程度。第三课时:理论讲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