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防治工作方案_第1页
丙型肝炎防治工作方案_第2页
丙型肝炎防治工作方案_第3页
丙型肝炎防治工作方案_第4页
丙型肝炎防治工作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丙型肝炎防治工作方案

目录

缩略语.....................................................................3

前言......................................................................4

一、工作原则...............................................................5

二、目标...................................................................5

三、工作措施...............................................................6

四、信息上报..............................................................12

五、工作职责..............................................................12

六、监督与评估............................................................15

七、保障措施..............................................................15

附件......................................................................16

1.《传染病信息管理规范(2015版)》........................................17

2.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表...................................................27

3.丙肝防治综合信息年度报表..............................................28

4.丙型病毒性肝炎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工作指南(试用版).....................30

5.丙肝防治知识要点......................................................47

6.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方案............................................50

7.《医疗卫生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手册》...............................56

8.转介通知单............................................................161

9.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162

10.丙肝防治专家委员会名单..............................................205

缩略语

IICVIlepalilisCVirus,丙型肝炎病毒

HCVRNARibonucleicAcid,丙型肝炎病毒核酸

D某某sDirect-actingAntiviralAgents,直接抗病毒药物

PRPeginterferonalfa_2bplusRibavirin,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

韦林治疗

SVRSustainedVirologicalResponse,持续病毒学应答

刖言

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以下简称HCV)引起的经血液、

体液等途径传播的传染病。丙肝多起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比例很高,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且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本病,预防控制难度极大,

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和沉重的疾病负担,已成为当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HCV在中国的感染传播较为普遍,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监测结果显示,一些特定

人群(如注射吸毒人群、既往有偿供血人群等)的HC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人群中

传染源广泛存在,有进一步传播的风险。我省哨点监测结果显示:注射吸毒人群的HCV感

染率超过50%,男男性行为人群、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和暗娼人群HCV感染率超过0.5%。

目前,我国的丙肝防控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研究较少,可借鉴的防控模式贾乏

。为探索适合我省的丙肝防控模式,科学、规范、有效地推进我省丙肝防治工作,控制丙肝

疫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14年起,支持我省在保山市隆阳区、德宏州芒市开展

丙肝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以探索有效的综合防治模式。结合试点工作成效和经验,根据国

家《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WS/T453-2014),《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

新版),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利用现有的防控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丙肝防治。

(二)整合资源、有序推进,结合艾滋病防控体系和资源科学开展丙肝防治。

二、目标

(一)总目标

逐步建立和完善某某省丙肝综合防控体系,规范开展监测检测、疫情报告和治疗管

理等综合防治工作。

(二)具体目标

到20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丙肝防治人员,每县(市、

区)至少有1家医疗机构具备丙肝诊疗能力,每个州(市)至少有1家医疗机构具备HCV

RNA检测能力,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开展HCVRNA检测。

2.15-60岁人口中,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到70乳农村居民达到60轨注

射吸毒人群达到80乳

3.丙肝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培训率达到100乳

4.丙肝疫情报告率运95%,丙肝报告病例现场核查准确率达90%.

5.丙肝抗体阳性者成功转介率(即接收单位收到转介通知单)达50%,医疗机构接受

丙肝治疗患者有效治疗率达80%e

三、工作措施

(一)监测检测

1.建立和完善丙肝实验室检测网络

州市级须具备HCVFNA检测能力,县区级具备HC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化学发

光法等检测能力,有条件的县级可开展HCVRNA检测,乡镇级应具备HCV抗体快速检测

能力。并定期接受省级(某某省临床检验中心、某某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及以上

组织的能力验证或质量考核。

2.高危人群动员检测

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检测人群,包括有注射吸毒者、有职业或其他原因(纹身、穿孔、针

灸等)所致的针刺伤史者、有医源性暴露史,包括手术、透析、不洁口腔诊疗操作、器官或

组织移植者、有输血或应用血液制品史者、有高危性行为史,如多个性伴、男男性行为者、

HCV感染者的性伴及家庭成员、HIV感染者及其性伴、HCY感染母亲所生的子女、破损皮

肤和粘膜被HCV感染者血液污染者。

3.医务人员主动提供检测咨询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使用血液或血液制品前的病人、临床疑似患者、有高

危行为的就诊者应主动提供HCV检测咨询服务。

4.疫情报告

疫情报告单位严格按照《传染病信息管理规范(2015版)》(见附件1)进行丙肝疫

情报告,在完成“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填写“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表”(见附件2)。

5.丙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1)哨点监测和专题调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艾滋病防治工作,根据本地

高危人群及重点人群的数量和分布,定期开展丙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监测,全面了解和

掌握各类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中丙肝的流行水平、趋势及各种影响因素。监测人群可包

括注射吸毒人群、无偿献血者、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暗娼、男男性行为人群、青年学生、

孕产妇和流动人口等。当疫情出现明显变化时,应开展专题调查,了解原因及影响因素。

(2)现有数据收集:根据2015年1月《某某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上报丙型

病毒性肝炎检测信息的通知》要求,在各级卫生计生委的组织下,辖区内各丙肝检测机

构应将当年内所有丙肝检测信息填入《丙肝综合防治信息年度报表》(见附件3),并按

要求上报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丙肝疫情预警监测

为及时发现丙肝疫情隐患,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其社会危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应通过丙肝病例报告监测和舆情监测两种方法常规开展丙肝聚集性疫情的预警工作。各

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丙肝疫情预警标准(自然年度内病例报告数超过30例的

乡镇和病例数超过10例的行政村),完成季度和年度丙肝疫情预警监测报告,并将该报

告盖章后上报州(市)级卫生计生委和卫生监督机构,并转发辖区各县(市、区)卫生计生

局、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由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对报告病例数较多的医疗机构

和乡镇加强院感监督,并跟进整改情况。

7.丙肝聚集性疫情处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各级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旦发现丙

肝聚集性疫情,应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在其组织领导下根据《丙型病毒性肝

炎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工作指南(试用版)》(见附件4)开展现场处置工作。必要时可请

上级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二)综合干预

1.宣传教育

按照《丙肝防治知识要点》(见附件5)和基线调查发现的一般大众认知盲区确定

宣传内容,以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为重点,开发制作丙肝健康教育材料。利用平面媒

体和电子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大众宣传活动,提高大众人群的认识。宣传教育工作可与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充分整合,借助村医等基层卫生服务力量,通过入户发放宣

传材料及面对面宣讲等方式,提高大众对丙肝传播相关危险行为和预防方法的认识,在

宣教前后,结合年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工作,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丙肝防治知识知晓

率调查,评估宣传效果,总结人群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模式(调查方案和问卷见附件6)

O

2.控制医源性传播

(1)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教育工作纳入医

疗机构岗前培训和年度继续教育课程,按照国家《医疗卫生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手

册》(见附件7)对相关科室人员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规范操作的意识

和能力,杜绝丙肝医源性传播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院内医源性感染预防工作.明

确工作职责,按要求建立和落实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药械管理制度、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和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等,定期监督检查各项制度落

实情况,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

(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规范医疗操作流程。血液透析前应对所有初次就诊的患者

进行HCV感染相关筛查,至少每半年复查1次,将丙肝患者与普通患者分区进行专机血

液透析,避免交叉感染。病区内丙肝感染者与非感染者应做到分室安置隔离治疗,手术室

设置固定隔离手术间,做到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室手术。

(4)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包括村卫生室)的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试、卡介

苗接种等)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采血

针、针灸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各种内窥镜以及口腔科钻头等)。

(5)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对重复利用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尤其是牙科操作器械、

胸腹腔穿刺针、内窥镜等,必须清除器械表面残留的血渍,并规范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6)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废弃物遂行分类和处理。

(7)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定期对辖区各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村卫生室、民营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的预防医源性传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每年不

少于1次,严格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3.严格献血员筛查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HCV和HCV

RNA,严格筛选献血员。

16个州(市)血液中心/血站建立核酸检测实验室,实现艾滋病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

的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做好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加强信息化建设,有效降低血液

残余风险度。公安、卫生计生等部门要经常性地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和组织他人出

卖血液(血浆)活动。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

和管理,加强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

4.预防注射吸毒传播

对注射吸毒者,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艾滋病高危

行为干预工作整合,通过对社区和戒毒所内的吸毒人能开展健康教育、对出所人员违行

动员转介,使其接受清洁针具交换或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等服务措施,不共用注射器或戒

毒。

5.控制经性传播

整合艾滋病防治工作,推广安全套,倡导社会大众实施安全的性行为;对男男性行为

者、多性伴侣者应定期进行检测和干预。督促HCV感染者坚持使用安全套。

(三)规范诊疗

1.丙肝病例会诊和转诊

不具备丙肝诊断和治疗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HCV抗体阳性者,应通过会诊或建

立有效转诊制度,使患者得到进一步诊治。并填写转介通知单(见附件8),将患者有效转

介至有丙肝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诊疗。

2.治疗管理

(1)治疗目的

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清除HCV,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HCV相关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

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治疗对象

HCVR\A阳性且没有药物禁忌症的确诊患者。

(3)治疗方案的选择

①在直接抗丙肝病毒药物(D某某s)在我国上市之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

韦林(PR)的治疗方案仍然是我省现阶段HC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方案,可应用

于所有基因型HCV现症感染同时无治疗禁忌症的患者。如果患者具有绝对禁忌症,应考

虑用D某某s为基础的方案。

②多个国家已有多种D某某s药物获批上市,部分D某某s在我国尚处于临床武验

阶段,但不久将获批应用于临床。D某某s为基础的抗病毒方案包括1个D某某s联合

PR,D某某s联合利巴韦林,以及不同D某某联合或复合制剂。目前的临床研究暂未有关

于D某某s药物绝对禁忌证的报道,因此上述D某某s的三种方案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类

型的HCV现症感染者的治疗。这些含D某某s的方案尤其适用于PR治疗后复发或是对

PR应答不佳的患者.初治患者也可考虑使用含I)某某s的方案,以缩短疗春,增加耐受

性,提高丙肝病毒学应答(SVR)率。当患者有干扰素治疗禁忌证时,可考虑使用无干扰素

方案,可考虑使用不同D某某s联合或复合制剂。不同类型D某某s有不同的联合方案,

某一D某某与不同药物联合后适用的感染者人群受病毒基因型的影响。D某某s的适应

证同时受疾病状态与药物相对禁忌证的影响。

③治疗方案及治疗过程的随访和检测流程按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

版)》(见附件9);医务人员做好咨询和依从性教育,促进病人按要求随访和检查。

④对有需要的HCV感染者,可在规范西药治疗的同时转介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协司中

医药治疗,注意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

四、信息上报

在各级卫生计生委的组织下,辖区内各丙肝防治相关机构应将当年丙肝的相关淙合

防治信息填入《丙肝综合防治信息年度报表》(见附件3)于次年1月10日前报到辖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月15日前由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

五、工作职责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1.负责丙肝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整合,明确各有关

部门参与丙肝防治的职责,建立本行政区域丙肝转介网络,组织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丙

肝防治工作计划,多渠道筹资落实防治经费,定期组织督导和考核。

2.定期组织从事丙肝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3.组织成立丙肝防治专家组(省级专家组名单见附件10),负责为丙肝防治工作提

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4.协调和督促辖区丙肝防治机构按要求完成丙肝防治综合信息的上报。

(二)卫生计生监督机构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定期对辖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村卫生室、民营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的预防医源性传播工作进行重点抽检,各地

按20%的比例进行抽查,可结合双随机或国家卫生监督重点抽检计划完成。且每年不少

于1次,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的丙肝疫情报告较多的地区和机构进行重点监督.严

格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外罚。按要求填报丙肝综合防治信息中卫生监督督查情况。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协助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丙肝防治方案和计

划。

2.根据本地丙肝疫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丙肝监测计划;组织开展丙肝哨点监测、专

题调查和预警监测,了解不同人群丙肝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

3.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丙肝疫情信息报告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对丙肝疫情信息进

行收集、核实、分析、报告和反馈,对疫情信息报告质量进行检查。

4.对于本行政区域内报告发现的急性丙肝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寻找可能的传

染源和传播途径。

5.结合所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整合开展丙肝宣传教育和预防工作。

6.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丙肝实验室质量管理。

7.负责填写丙肝防治综合信息中丙肝干预、检测等情况,同时收集、汇总辖区各丙肝

防治相关机构填报的丙肝防治综合信息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医疗机构

1.确定相应科室负责丙肝诊疗工作,配备有资质的感染科/传染科/消化科医师或获

得县级以上卫生计生部门颁发丙肝治疗培训合格证的内科医生,配备诊疗、消毒灭菌的

设备、设施及治疗药品等,

2.根据《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对

丙肝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并按照规定报告疫情(备注:如国家出台新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

南,则依据国家新标准和指南进行诊断治疗)。

3.诊疗过程中清晰记录病人的门诊日志或住院病历,并对丙肝患者开展防治知识宣

传、健康教育、咨询和必要的干预。

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丙肝疫情漏报调查、数据质量评估及流行病学调查等

工作。

5.按要求填报丙肝综合防治信息中丙肝检测、检测能力、治疗情况和人员能力建设

等信息。

六、监督与评估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剖门应结合传染病防控工作,负责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丙肝防治

工作进行监督评估,整合艾滋病防治督导,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丙肝防治工作督导检查和

考核。督导检查内容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丙肝防治工作职责落实情况;开展丙肝诊疗

业务的医疗机构工作职责落实情况和预防医源性传播措施落实情况;不具备开展丙肝诊

疗资质的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丙肝患者的转诊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开展丙肝诊疗业

务的医疗机构丙肝防治培训情况等。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

1.各级卫生计生委(局)要将丙肝防治工作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机整合,统筹协调。

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明确职责。

2.建立某某省丙肝预防培训基地,设在某某省疾痛预防控制中心;建立某某省丙肝

治疗培训基地,设在某某省传染病专科医院;在省卫计委和省丙肝防治专家委员会的支

持和指导下,由两个机构负责组织相关的培训工作。

(二)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丙肝防治相关经费,同时,整合使用艾滋病防治经费,有序开

展丙肝防治工作。

附件:

1.《传染病信息管理规范(2015版)》

2.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表

3.丙肝综合防治信息年度报表

4.丙型病毒性肝炎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工作指南(试用版)

5.丙肝防治知识要点

6.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方案

7.《医疗卫生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手册》

8.转介通知单

9.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

10.某某省丙肝防治专家委员会名单

备注:

本方案中涉及的国家相关规范、指南、手册、表、卡等以某某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

布的《某某省丙型肝炎防治工作方案(试行)》网络版为准,并请登录下载栏目中进行下

载。

附件1: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015年版)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

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

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

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计生行政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

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和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

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

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

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

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

报告管埋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埋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

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

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贲对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

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冬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

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或指导本辖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网络报告。

(三)卫生监督机构。

配合卫生计生行政出门开展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职责

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查处。

(四)医疗机构。

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

落实。

1.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O

2.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

3.确立或指定具体凯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

医疗机构必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

人员。

4.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

情报告及其管理工作。

5.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

培训.

6.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

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

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收

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并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承担本辖区内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

(五)采供血机构。

对献血人员进行登记。按《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对最终检测结果为

阳性病例进行网络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

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

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螟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

II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

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

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

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

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三)诊断与分类。

责任报告人应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计生行业标准)及时对传染病病人或凝似

病人进行诊断。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

原携带者四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以及国家卫生计生

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四)登记与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应规范填写或由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

自动生成规范的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测检验和放射登记。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

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

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见附件)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

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

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报(或抽取)传染病报告卡信息。

(五)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可采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完整、准确,填报人

签名。纸质报告卡要求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电子交换文档应

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间戳。

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有效证件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等

身份识别号码;患者为学生或幼托儿童须填报其所在学校/幼托机构全称及班级名称。

2.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报告。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应在本

规范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执行。

(六)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

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诊断并报告。采供血

机构发现阳性病例也应填写报告卡。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或直接数据交换。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

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报告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络报告,同时传真或寄送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2.区域信息平台或医疗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传染病信息报

告管理功能,已具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功能的要逐步实现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的数据自动交换功能。

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

定进行传染病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

(七)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

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

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三、报告数据管理

(一)审核。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须对收到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或电子病历、电子缝康

档案系统中抽取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信息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靛问

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对辖区内报告或数据交换的传染病信息

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对误报、重报信息应

及时删除。

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病人

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尸2小

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

对于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

内通过网络完成确认审核。

(二)订正。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因该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

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抽取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

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应当在24小时内订正。已具备电子病历

、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自动抽取交换功能时,以唯一身份标识实现传染病个案报告与专病

的数据动态管理。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及时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相关信息

的动态订正,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三)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四)查重。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

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一)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以国家统计部门数据为准。

(二)省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定期发布的本行政区域传染病疫情信息,对外公

布的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数以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的

数据为准。单病种疫情信息通报和对外发布时,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应与传染病报告信

息管理系统数据保持一致。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

省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报告,市(地)和县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须按月、年进行传染病疫情分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按季、年进行传染病报告

的汇总或分析。当有甲类或按照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

分析和报告。

(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疫情分析结果以信息、简报或报告等形式句上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反馈到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O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将辖区内疫情分析结果反债到辖区内的医疗机构.

(五)各级疾病预防挖制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

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

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

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

(六)毗邻的以及相关地区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互相通报本行政区域的传

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

(七)信息利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卫生计生行业内部实现互联共享,公民、法人或其

他组织申请公开相关信息的,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办理。

五、资料保存

(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代报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

行登记备案。

(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视为与纸质文本具

有同等法律效力,须做好备份工作,备份保存时间至少与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一致;暂不符

合的须打印成纸质卡片由首诊医生签名后进行保存备案。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六.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涉及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发生需求变更和功能调整时,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应做好风险评估,报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后实施。

(二)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使用专网或虚拟专网进行网络报告,并逐步

覆盖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信息报告系统用户与权限的管理,应根据信

息安全三级等级保护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制度,建立分级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加强对信息

报告系统的账号安全管理。

(四)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实施传染病报告功能时,应通过身份鉴别和授权控制

加强用户管理,做到其行为可管理、可控制、可追溯。

(五)信息系统使用人员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发现账号、密码

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六)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使用部门和个人应建立传染病数据使用的登记和审核

制度,不得利用传染病数据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不

得对外泄露传染病病人的个人隐私信息资料。

七、考核与评估

(一)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督导

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二)各级疾病预防挖制机构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考核方案,并定期对辖区为医

疗机构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指导与考核。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

自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卡片编号:报卡类别:1、初次报告2、订

正报告

姓名*:[患儿家长姓名:)

有效证件号*:口nnnnnnnnnnnnnnnnn性别*:口男

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

天)

工作单位(学校):联系电话:

病人属于*:□本县区□本市其他县区□本省其它地市□外省□港澳台□外籍

现住址(详填)*: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门牌号)

人群分类*:

幼托儿童、口散居儿童、□学生(大中小学)、□教师、□保商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肉业服务、

医务人员、口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二部职员、□离退人员、口家务及待业、

其他()、匚二।不详

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

(2)□急性、□慢性(乙型肝炎*、血吸虫病*、丙肝)

发病日期*:年月日

诊断日期*:年月日时

死亡日期:____________年__月__0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口艾滋病病人口11V)、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肝口戊型

未分型)、匚二I将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

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然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

(□涂阳□仅培阳口菌阴口未痰检)、伤寒(□伤寒口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日

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期口11期口山期□胎传□隐性)、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口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患、

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订正病名:退卡原因:

报告单位:联系电话:

填卡医生*:填卡日期*:年月

0

备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姓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有效证件号:必须填写有效证件号,包括居民身份证号、护照、军官证、居民健康卡、

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尚未获得身份识别号码的人员用特定编码标识。

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同时填报出生日期和年

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

工作单位(学校):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学生、幼托儿童须详细填写所在学校及班级

名称。

联系电话: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人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

系。

现住地址: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E1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

献血者献血日期。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需填写至小时;采供血机构填写确认实验日

期。死亡日期:病例的死亡时间。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九其他法定管理以及

重点监测传染病:填写纳入报告管理的其它传染病病种名称。订正病名:订正报告填写订

正前的病名。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报告单位:

备注:用户可填写文字信息,如最终确诊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的病名等。诊断为耐多

药肺结核或订正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的患者在此栏补充填写“MDRTB".

注: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基本信息

姓名:登记号:

性别:男女出生年月;年月

户籍疥在地:省市现居住地:省市

6个月内

实验室检测原因(可多选)流行病学史i可多选)*

□有急性丙肝症状(如乏力、□有接受过血液或血液制品史□

有接受过其他人体组织或细胞成分

企业下陶时账用书笔)□□

转氨酶升高

□去让巾

□就诊者主动要求检测□有接受过器官移植史□

□HCV感染高危险人群的筛查□有血液透析史□

□手术病人的筛查□有不安全注射史□

□住院病人的筛查□有手术史□

□血液透析病人的筛查□有口腔诊疗史□

□输血前筛查□有腔镜、内镜、穿剌、导管、插管、□

孕妇产前筛查

□科力气右创掘住巾

□其他医疗服务的筛查□有既往有偿供血史中国疾病预防控布U

□HBV感染者的缔查□有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史□

□1IIV感染者的筛查有接编等美容史□

□复诊病人□有纹身史□

□体检□有修脚史□

□其它□有职业暴露史□

□有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日常□

生妥接含*山

□有与丙肝患者无保护的性接触史□

□出生时母亲为HCV感染者□

报告时间报告单位

*流行病学史:首先确定是否有流行病学史,然后再确定这一流行学史是否发生在最近

6个月内。

实验室检测阳性阴性

丙肝抗体□□

-HCVl^:«ll

丙肝核酸□□

HlCV-PVA'i,旅砧生化学检查

结果:IU/L

诊断AST谷草转氨酸

□急性丙型肝炎正常值上限:IU/L

慢性丙型肝炎结果:IU/L

□ALT谷丙转氨酶

□丙型肝炎肝硬化正常值上限:IU/L

□丙型肝炎未分急性或慢性PLT血小板⑹/L

附件3:

年—州(市)—县(市、区)丙肝综合防治信息年度报表

丙肝抗体检测丙肝核酸检测

丙肝疫情

检测人群备注

阳性人次阳性人次报告数

人次数人演

数数

术前病人

受血(制品)前病人

其他就诊者

孕产妇

结婚登记人群

、丙肝

无偿献血人员

检测

信息

社区药物维持门诊就

诊者

强制/劳教戒毒人员

其他社区吸毒人员

暗娼

男男性行为人群

其他羁押人员

其他人群(请注

明—)

目前本单位开展丙肝

③抗体检测及核

检测的项目是(请打①仅开展抗体检测②仅开展核酸检测

酸检测

J):

、丙肝

检测

上年度是否接受过丙抗体:①是②否

能力肝检测项目实验室室①是②否①是②否

间质评(请打J)?核酸:①是②否

初诊病人

—收治HCV完成疗程,治疗失败

AP0人数

RN且

、丙肝结

治疔病

人治疔结束检

情况HCVRNA

测阴性人数

中断治疗人数

完成疔程,治疗失败

人数

复发/复诊

治疗结束HCVRNA

病人检测阴性人数

中断治疗人数

①医源性丙肝感染的②丙肝诊疗培训(含疫③实驶室检能培

预防培训情报告培训)训

今年本单位参加用举上

、人员接受上院内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