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罗斯福新政【课程标准】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重难点突破】重点:实干家罗斯福、“新政”革命的主要内容和作用。难点:对“新政”革命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复习上节内容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及影响)情景置换我来竞选美国总统。(面对经济危机笼罩下的美国,说说你的竞选纲领。)胡佛:最好的经济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罗斯福: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我们来投票。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一、实干家罗斯福(“狮子”和“狐狸”)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1882--1945年)美国第32届总统,任期12年零39天(1933--1945年)。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二、施行新政(1933-1939年)1.定义:NewDeal,罗斯福在1933年上台以后,为挽救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等领域进行的一些列调整与改革措施。2.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5年初,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第二阶段:1935年~1939年,着重改革实施救济贯穿新政全过程3.新政的主要内容【探究活动】根据教材内容,填写表格。措施内容作用整顿金融
整顿银行、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信用恢复工业生产(核心)调节农业生产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加强工业指导,防止盲目生产
压缩产量,政府补偿
稳定农产品价格举办救济公共工程
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物价保护劳工权利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法》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拓展思维1当千百万失业者正忍饥挨饿的时候,罗斯福总统却让农民减少耕地和屠宰大批牲畜。因此罗斯福的农业政策受到最广泛的批评。请问:你是批评罗斯福的农业政策呢,还是赞同?为什么?先阅读材料: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提示:可从经济学的商品供求状况与价格的关系上看。从解决就业角度上看。拓展思维2有人对罗斯福建议说,发放救济款要比大规模兴建工程更经济更省钱。如果你是罗斯福的经济顾问你会赞同发放救济款的方式还是政府大模兴建工程的方式?你要如何说服罗斯福采纳你的意见?大规模兴建公程能达到的效果有:(1)提供就业机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2)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效益。(3)“以工代赈”这种方式不伤救济者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是白吃救济,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保护了哪些有自尊心的美国人。(4)在劳动过程中,磨练了人的意志,使其精神不至于颓废,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以上效果是单纯发放救济款所达不到的。学习思考在罗斯福新政中,有一些政策是对工人有利的,例如允许工人组织工会与资本家进行谈判、缩短工人劳动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工人工资等。因此有人认为,新政具有社会主义的色彩。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罗斯福新政实质罗斯福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这些政策是对工人有利。但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付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它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新政“新”在哪里?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特点)三、渡过难关——罗斯福新政的结果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积极作用(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挽救了美国的民主制度。(3)在很多方面改变美国人的生活。如救济和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思考:危机中的美国为什么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实行罗斯福新政呢?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①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②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③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制度。它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家的代理人,是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增强的反映。它的出现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局限性:只是制度内部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通过对罗斯福个人及其改革的了解,你发现他具有什么样的可贵精神?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何启示?身残志坚、爱国救民、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综合探究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彻底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思考:这两次改革有什么相似之处?给了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提示:这段话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高度评价了这两位政治家。他们面对危机,为各自为政的国家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罗斯福在大危机使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邓小平在极“左”思潮带来动乱,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的情况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启示:(1)任何国家要向前发展,必须依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面对社会危机,应当指定出可以使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4)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社会文明演进的根本推动力。课后探究人们对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颇为熟悉,但新政的一些附带措施如对国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等,其实施虽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然而它们却鲜为人知。运用网络、书籍等资源调查这些措施对今天的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灾害不仅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越来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如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罗斯福新政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借鉴和启示?据此撰写一份调查报告。第20课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重难点突破】重点:1、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及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2、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难点:1、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等经济理论。2、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教学过程整体感知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子目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关系新调整子目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经济方针新变化子目三:美国的“新经济”(知识经济)--经济运行机制变化凯恩斯主义: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核心)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兴衰原因: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阶段20世纪50-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滞胀走出衰退新经济时代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石油危机(直接)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竞争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关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重要目标;扶持高新产业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凯恩斯主义失灵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时任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克林顿(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滞胀”是“停滞膨胀”的简称。通常出现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而引发的,它导致价格下跌,企业破产倒闭,资金周转不畅,信贷萎缩。但滞胀时期却出现物价持续上涨,信贷不断扩张的新特点。“滞胀”成为困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顽症。1973年—1975年美国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滞胀”现象,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初里根上台后,才稍有改变。★思维延伸二战以来美国经济不断调整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根本上都是协调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为核心。二、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新特点:1.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2.冲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3.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第21课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重难点突破】重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原因。难点: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一、英国1.形式:混合市场经济2.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3.形成过程: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4.发展趋势:多失措、少计划(20世纪90年代)5.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私有化;减税、紧缩银根;削减社会福利。二、法国1.形式:计划指导型经济2.特征:政府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3.内容:扩大国有经济成分;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三、联邦德国1.形式:社会市场经济2.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3.内容: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4.结果:60年代中期,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四、日本1.形式:政府主导型经济2.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3.内容;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4.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小结: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解题关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思路引领: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各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答案提示: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探究活动请与同学探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解题关键: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思路引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福利国家”的消极影响。答案提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的一种新形式,它和私人垄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它同样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制约的其他一系列矛盾,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经济依然会有周期性波动。“福利国家”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并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2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重难点突破】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教学过程:导入:目前世界上还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2)1921——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3)1926——1941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农业集体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背景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品禁止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评价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举,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二、苏联的建立(1922年)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第23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难点突破】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教学过程:导入: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1.背景苏联建立。1922、12列宁逝世。1924、1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2.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3.过程“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三个五年计划)“二五”()二“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苏联的工业化是怎样取得巨大成就的呢?(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两者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苏联的工业化有何弊病?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3.进程: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1930年整顿、发展1932年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4.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5.评价积极:①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联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话)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三、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2.特征;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政治: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3.评价(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2)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3)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大清洗”导火索——基洛夫被暗杀大清洗是从斯大林一件小小的礼仪失崇开始的。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选举总书记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散步时莫名其妙被人枪杀了,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由此开始,和斯大林意见不一致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也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叛国罪而被害。接着,内务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灭肉体。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第24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重难点突破】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问题堪忧)斯大林逝世。(1953年)2.改革措施: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②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共“二十大”)3.评价:(1)进步性: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性(失败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刊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两个阶段)1.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混乱。2.过程:前期改革:(1)重点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2)成就: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后期改革:走向停滞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3.改革失败的原因(1)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2)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3)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1968年8月,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国东北领土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提克地区。70年代中期,苏联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紧苏美争夺。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阿富汗。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1.背景: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2.过程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政治改革:(1)内容: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3.评价: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四、苏联解体1.时间:19912.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综合探究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2.你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本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3.你认为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失败,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导语分析★二战后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互相促进。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归宿。★概念解析经济全球化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通,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各国经济相互依耐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经济区域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各自成因: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世纪,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两极冷战格局的结束带来较为缓和稳定的国际环境,这种趋势日益向着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又是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90年代,在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夜加剧、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的背景下,经济区域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也形成了。★双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对于当今正在全力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风险与问题。第25课欧洲的联合【内容标准】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重难点突破】重点:简述欧盟的建立过程及其影响。概述欧元产生的影响。难点: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历史上,欧洲许多大国的统治者,都曾试图以武力统一欧洲,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二战后,美、苏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面对欧洲相对衰落的形势,欧洲各国领导者又一次发出了欧洲统一的呼声。从欧洲经济共国体到欧洲联盟,表明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到政治一体的进程,从当时的六国的合作到今天共有25国加入欧盟,尤其是统一货币欧元的流通……,这一切表明了欧洲正走向了联合之路。一、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1.时间:20世纪50到60年代2.共同原因:第一,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进行社会改革,促进了西欧经济的稳定持续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第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第三,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第四,相对和平的环境。第五,重视发展教育。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得到欧洲必须走向联合的结论。二、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1.欧洲要联合原因:A、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B、二战后国际地位下降。C、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D、法德消除矛盾(关键步骤)2.欧共体(1)时间:1967年(2)创始国六个: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3)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欧盟:EuropeanUnion--EU(1)建立: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2)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成立最早且经济势力强。)提示;欧盟是当今世界上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集团。(3)影响: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三、货币王国的世界公民1.过程:(1)酝酿:1969年(2)“维尔纳计划”:欧洲统一货币建设迈出的第一步的标志。(3)正式发行:1999年1月1日,欧元(EURO)诞生。欧元之父——蒙代尔2.影响: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欧元纸币共分7种面值5欧元、102050100200500正面都有窗户和走廊的图案,纸币的反面是各类桥梁。分别体现了欧洲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探究:你能从欧元的设计中获得哪些认识?窗户和走廊象征着欧盟推崇的开放、合作和团结精神。桥梁被视为纽带的象征,象征着欧洲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体会:一个统一的“大欧洲”的建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任何国家游里离于外,都将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区域经济合作并不只是享受利益,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补充:中欧关系20XX年中欧双边贸易提前两年超过1500亿美元,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前三位是香港、美国和日本),技术引进来源地。第26课发展的亚太【课程标准】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重难点突破】重点:了解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及影响。难点:理解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区域经济组织的意义,认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树立“双赢”意识。一、东盟(ASEAN)1.前身:东南亚联盟,马、菲、泰三国2.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1967年《曼谷宣言》的发表,五个创始国——印(尼)、菲、新、马、泰3.扩大: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先后加入4.特点:是亚洲第一个囊括本地区全部国家的区域经济组织。提示:其合作内容既有经济合作,又有政治合作,都是发展中国家,且差异性明显。5.影响:促进东盟自身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6.10+3会议——3指中、日、韩三国;10+1会议——1指中国。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1.正式诞生:1994年2.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意义(1)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地位),对美、加、墨三国经济都起着积极作用。(2)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区。强调:它不是一个政治同盟,其成员国之间可享受减免关税的待遇,但未形成关税同盟,它们之间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不同点。时间上,欧盟早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成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性质上,欧盟既是政治组织也是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组织;欧盟的组织较为严密,北美自由贸易区较为松散。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1.倡议者: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2.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会议,。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3.中国加入APEC的情况: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1)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向世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2)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融资和经济交往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前进步伐,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外经贸事业的稳步发展,这对于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和平与安全的环境。4.特点:①由最发达国家和大量发展中国家组成,成员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方式有其独特性,导致这种独特方式的原因有哪些?A、成员国实力大小不等;B、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C、成员国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D、成员国社会经济制度不同;E、各成员国不互相连接。②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③其基本组织原则是: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主自愿的原则;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目标的原则。强调:亚太经合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5.影响;促进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及经济技术合作。第27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课程标准】(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3)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重难点突破】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难点: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认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一、不甘落后的世界1.非洲统一组织原因:非洲独立国家出于发展民族经济的要求。非洲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的弱点。建立:1963年5月,通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发展:2.非洲联盟决定成立:20XX年第五次非洲统一组织特别首脑会议正式成立:20XX年非洲联盟第一届首脑会议性质: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政治实体主要任务:实现和平稳定,致力于非洲的发展与复兴。显著成绩:安全合作维护地区稳定、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措施3.非洲一体化的不利因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的前身是什么?二、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1.关贸总协定(GATT)——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1)建立原因:A.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且导致1929年大危机的加深。B.美国经济倡导。(2)成立:1947年,美、中、英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1948年1月强调: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台湾当局1950年非法退出。(3)宗旨;促进自由贸易。(4)特点: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同时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通过其特点分析既然关贸总协定极大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还要成立世贸组织取代它的原因。(5)作用: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但美国则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2.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形成与发展(1)决定成立:乌拉圭回合(2)正式建立:1995年1月1日(3)性质:调解贸易关系、解决贸易争端的机构。★(4)世贸组织成立的意义和作用意义: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建立。作用: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人教版)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复关”申请:1986年(2)正式“入世”:20XX年11月10日★中国要“入世”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角度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①中国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顺应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②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入世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全球提供了诱人的大市场,WYO也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3)中国“入世”的意义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人教版)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沙滩车数码仪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水晶鹤嘴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安全钩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呼吸系统慢病治疗
- 选择专项12(物质的转化与推断专题20题)原卷版-2024年中考化学常考点专题必杀题(深圳专用)选择题专项
- 实验专项17(计算题专题20题)原卷版-2024年中考化学常考点专题必杀题(深圳专用)(大题专项)
- 托班认识汽车课程设计
- 2024年秋季小学数学北京课改版四年级数学(北京版)-总复习:图形与几何-1教案
- 智能家居web应用课程设计
- 电石生产常见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 提醒关电关水关门注意安全的公告
- 人教版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共五套)
- 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感染课件
- 市场营销原理与实践第17版
- 施工安全管理经验分享
- 陕09J01 建筑用料及做法图集
- 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培训会
-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幕墙维护与保养技术
- 美容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 2023年电商高级经理年度总结及下一年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