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辨识媒介信息》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辨识媒介信息》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辨识媒介信息》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辨识媒介信息》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辨识媒介信息》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课时教学设计《辨识媒介信息》第二课时守脑如玉 慧眼识真——虚假信息成因之探究(砀山中学 黄腾腾)学科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准确、得体、规范地表达语言,提升语言运用的基本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虚假媒介信息的基本特点与成因,并能够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提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虚假信息案例的分析,在了解虚假信息成因的同时,形成自己客观、独立的认知,与更为严谨的表达。.文化传承与理解: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思考虚假信息的成因,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守住底线,以理性思辨的态度涵养媒介素质。教学重点:通过虚假信息案例的分析,在了解虚假信息成因的同时,形成自己客观、独立的认知,与更为严谨的表达。教学难点:从文化心理及媒体语言的角度思考虚假信息的成因,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守住底线,以理性思辨的态度涵养媒介素质。教学准备:学生自由搜集来自不同媒介、不同种类的虚假信息,并尝试分析其形成原因。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课前实践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你所知道的古人的通讯方式有哪些?(口口相传、边防战争中的烽火、大雁传书,史书记载等文字传递)多种传递方式,而关于这些信息的传递,古书中有这样的评价:“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论·慎行论》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相较于古人拥有了更为便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所以有人说,网络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但是也有人说,因为网络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我们得到了信息,并不等同于拥有了智慧。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网络媒介的世界,运用一双慧眼,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加持,来探究虚假信息的成因,从而帮助我们能更好地拥有“辨识媒介信息”这扇大门的钥匙!(板书标题)二、任务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慧眼识真活动:结合“谣言辨识器”,判断真假信息1、人民日报2022年6月4日17:00新闻【#送别D2809司机#】今天上午,贵广线榕江站D2809次列车撞上泥石流脱线,值乘司机在5秒钟内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D28091: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你被哪些虚假信息所欺骗过?从你自身心理角度分析一下你被骗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内因)学生自由交流(补充案例)当我们在疫情期间疯狂抢双黄连,当爷爷奶奶看到一些健康谣言就会信以为真,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健康的一种焦虑,也是一种无知而盲从的体现,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亲戚朋友,要求我们转发信息,而且还经常在结尾处加一句,不转发的话,全年倒霉,转发的话,四季平安(哪怕我们压根就不相信信息是真实的,依然会转发。)这是为什么?爱面子的心理(或迷信)当我们看到网络上一些有关官员不好的新闻,有关政府部门不好的消息时,宁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是为什么??这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我们一方面既害怕官、痛恨官员,另一方面又嫉妒,又向往!!当我们在灾难面前,看到有英雄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之中时,我们便会相信他是真实的,这是为什么??这是对英雄主义的一种崇拜,这个英雄可以是具体的人,甚至可以是一条警犬!!…………还有很多,而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很多因素都深深的打上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的烙印,比如:同情心、英雄主义,重义轻利思想、家国情怀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心理;再比如官本位、爱面子、偏见、盲从等这些传统文化心理中的弊端等,而不论是哪一种,谣言之所以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迎合了我们中国人的这种传统文化心理。(PPT展示)《中北大学学报》中曾这样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内容,深深地植根于公众的认知图式中,影响着公众对谣言的注意、理解和记忆,影响着公众对谣言的态度和后续的行为。罗卫光在《灾难谣言背后的文化心理》一文中说到:当代网络谣言看似以“祛魅”的形式颠覆传统文化,但在更多时候表达了人们极力维护传统文化内核的一种焦虑……基于此,应将谣言视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以文化的方法应对谣言实为上策。政府部门要依法及时全面公开信息,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封堵谣言并不能解决问题,须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过渡:因此,我们只有了解了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心理,才能够更好的了解谣言的成因,才能更好地辨识信息的真假!!那么,除了我们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在谣言的传播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可能是?(学生答)活动2:媒体信息的特点——片面化请大家看一组照片,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小将苏翊鸣一鸣惊人,在男子单板大跳台决赛中夺得冠军,英国媒体BBC在社交媒体发文:“我知道今天……”,给人的感觉是苏翊鸣很可怜,被过度的防疫措施不近人情的分割了亲情,语言阴阳怪气,好像是国家故意为之,就是让苏翊鸣难过!!而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央视新闻给出了完整的报道:……但我真的很激动,谢谢我的父母,我的教练,我的祖国”“很开心能尽最大的努力为国争光,这是我最大的梦想!”二者对比发现,BBC隐藏了很多信息,而只是强调了疫情防控的过度,难怪有网友表达了自己的义愤填膺:……这让我们不禁陷入深思:你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我想接下来的这张图片最能够反映网络媒介下的现状:透过媒介,你所看到的是前面的人在杀后面的人,而真实的情况是后面的人在杀前面的人,由此我们得知:你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很显然不是,你所看到的往往取决于那个拍摄的人想给你看到的。——眼见不一定为实。(媒体人为了某种立场与动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并非真相,或者说只是片面的、被筛选后的真相而已。)(板书)活动3:媒体的语言重庆坠江事件(大家对这个案件还有没有印象?)“2018重庆公交车坠江”系列报道过渡:下面我们要看的是关于这个事件的系列报道,从这个系列报道里你们能发现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包括我们以后在看报道和写评论时我们要做些什么?报道一:《重庆万州大巴车坠入长江,私家车女司机已被控制》隐含立场:私家车女司机逆行碰撞公交车导致公交车失控坠江。(加配图)(首先有两张配图:第一张是一个私家车被撞坏的图片,我们看到车头损毁严重,显然这车可能和公交车有正面相撞。第二张图是一个女子坐在路边,旁边就是那辆撞破的车,那么这个女子和这辆车有什么关系?因此这个图片暗示我们的是:女子是车主,同时穿着高跟鞋,再加上标题中有一句“私家车女司机已被控制”。标题加图片就引导我们:女司机穿高跟鞋出车祸,导致大巴坠入长江。如果你接受了这样的诱导,那么让你写新闻评论的话你会不会喷这个女司机?或者你看到有人在喷女司机时你会不会点赞支持?)报道二:《警方初步确认系公交车突然越线撞击轿车车上共10多人》隐含立场:公交车司机变道逆行导致与私家车碰撞后坠江。警方新闻报道,这个新闻标题里面隐含哪些信息?看完这则后再做新闻评论又会怎么评?首先前半句已经否定了女司机负有的责任,女司机没有责任,而是受害方,是公交车突然越线。。在桥上越线,公交车司机是要承担百分百的责任,同时后半句暗示会造成多大的人身伤亡。如果我们现在发表评论,很可能就会把公交车司机放到一个受人指责的位置,它的隐含立场是:……)报道三:《重庆通报公交车坠江原因:乘客与司机互殴》隐含立场:女乘客因坐过站与公交车司机互殴导致公交车失控坠江。(乘客与司机互殴,谁的责任更大一些?你作为乘客,你的命在司机手里,你却殴打司机,这个司机无论是方向盘偏一偏,还是急刹车,最后都是乘客受害,若改为“司机与乘客互殴”,司机不管不顾,向乘客开打,语序暗示我们谁可能占主要责任。因此,这则新闻暗示我们:……)报道四:《她错过一站,十四人错过一生》隐含立场:车上十三名成年乘客无一人出面阻止互殴,导致事故发生。若看到这一篇报道的人,评论会怎么写?生:还是在抨击女乘客,看标题,对偶结构,构成了两组对立:她和十四人,一站和一生!她错过一站,之前已经喷过了,后面十四人错过一生,重点在十四人,即乘客和司机打架时,其他还有14人,其中大都是成年人,下面评论的画风:为什么没有人出来阻止,为什么没挺身而出?标题隐含的信息:车上十三名成年乘客无一人出面阻止互殴,导致事故发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学们,你们坐公交车见到有人吵架如何对待?但看到有人打架呢会劝吗?并且一方是司机呢?一边开车一边打架你会劝吗?现在让你们说肯定是会,这逝去的14名乘客,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肯定也会说会,谁还不会说会字呢?但是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呢?我想这是留给我们每一位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小结: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判断并不是自主决定的,是受媒体所诱导、所操控的,加之接收信息的不完整,无形之中被别人“割了韭菜”,因此面对任何信息我们都要学会独立思考,善用批判性思维,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和搬运工!我们这节课,主要通过对接收者的文化心理的分析,以及一些不良媒体通过片面化信息或语言的故意诱导的因素,来分析虚假信息的成因,当然,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的探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对于真相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所以希望感兴趣的同学在课下能继续探究!四、任务三:“留得清明在人间”——拒做键盘侠围绕“2018重庆公交车坠江”的系列报道设计一个撰写评论文章的角度(如果你是女司机?乘客?公交车司机?媒体?)明确:角度一:反对性别偏见(针对全社会对女司机普遍存在的性别偏见)角度二:追责失实报道(新闻不断出现反转,都忘了真正该批评的人是谁)角度三:警惕网络暴力(那位女司机的车辆信息和个人信息在当时都被曝光,那位女乘客的信息也被曝光。)角度四:反思冷漠风气(针对第四篇新闻,那是三个人对此有责任,对他人的遭遇报以漠不关心的态度看,完全没想到自己可能是那个会被殃及的池鱼。)角度五:呼吁提高素养(媒介素养,学会如何了解虚假信息的成因以甄别信息,学会怎样发表评论而不是被别人带节奏!)小结:(齐读)所以我强烈呼吁,今后我们在网络媒介中发布信息时,应具备以下素养: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不要轻易站队或轻易确定立场,不要急于对热门事件发表评论,“让子弹飞一会儿”。所有发表的观点都要基于可溯源的事实。所有发表的观点都应有逻辑自洽的理由。五、课堂小结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首先要先学会认账,即弄清事实,这是‘真伪判断’”。……道德批判就先开始了。——易中天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运用批判的思维方式来提高我们的媒介素养,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包容,愿大家信仰如初,守脑如玉!六、课后作业现代社会海量信息真伪并存、良莠不齐,辨识媒介信息成为必备的媒介素养之一。在2022年的网络诚信宣传日到来之际,请结合自己的上网经历,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互联网信息复杂性与个人媒介素养之间关系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不少于。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辨识媒介信息”专题的第二课时,在上节课的授课中,我们已经解决了虚假信息“是什么”的问题,这节课主要是围绕着“为什么”的问题展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学生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更需要一份责任与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既是公共意识,更是公共理性,因此本堂课的树人目标当为“涵养媒介素质”。就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而言,能够从虚假案例中分析出一些心理原因,但是不够深入,因此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与总结,探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于虚假信息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由此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另外,要客观冷静分析媒体语言,注意某些媒体语言的诱导性,从语言、动机中思考判断媒介信息的真伪。总之,在授课过程中要向学生传递出提高媒介素养的要求:首先应该是拥有关注、跟踪社会事件(新闻)的热情,其次要具备筛选和分辨各类信息的能力,最后要有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在这一环节,如果教师能够更巧妙地提醒或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也许学生的创作也能更加顺利。我常想,于教师而言,课堂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