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渔业发展方式及其内在危机浅析目录TOC\o"1-2"\h\u10847传统渔业发展方式及其内在危机浅析 115936一、传统渔民及其生计生活方式 116496二、资本密集型海洋开发体制及其问题 6传统海洋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转型需要,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渔民等社会主体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坚实支撑。与陆地上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样,海洋生态系统退化与海洋污染问题的加剧,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为解决海洋生态环境危机和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深入到渔民生计生活形态发展与海洋渔村发展方式转型的社会过程之中,更好地认识基层渔业社区的海洋经济活动是如何引发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渔民是如何认识和应对海洋生态环境改变的。事实上,基于长期人海关系互动所形成的海洋经济活动,渔民的捕捞、养殖等生计传统有其内在合理性,但因过度捕捞和过度养殖所引发的近海渔业资源退化与海洋环境污染加重,也凿凿有据地展示出传统海洋经济活动的内在危机。由于海洋渔村产业结构单一,以及传统海洋经济活动的发展潜力有限,海洋渔民生存面临困境。大量渔民只能上岸和流向城市就业,日益严峻的渔村空心化问题使得渔村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面临困境。一、传统渔民及其生计生活方式将海洋族群看成是可以单独依靠渔业生计生存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海洋族群并不是单纯以鱼类为食,以船为家。由于他们在渔业生计中以海为田,既不能种地获得粮食与酿造酒类,也较少饲养家禽和获取肉食,为此,他们生活中所必须的米、油、肉类、茶酒、纺织品等,大多需要在集市中获得。为此,渔民们也大多是贸易高手,他们通过向集市上的居民售卖鱼类和盐巴,来获得其它生活所需物资。换言之,海洋文明本身就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的商贸属性。受海岸山脉阻隔,崎岖的山路使得许多渔村社区的对外交通极为不便利,因而显得十分闭塞,海上交通也就成为了当地居民与外界交流之捷径。此外,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山区地貌,也使得这些渔业社区农业经营的自然条件相对而言十分不理想,农业产出有限。为此,这些居民需要通过兼营或主营海洋生计的方式,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并发展出了典型的男女分工现象:即女性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晒盐、滩涂养殖等陆地经营活动,而很多男性则从事出海捕鱼、海上运输等海上经营生计行为。参考范可参考范可:《泉州回民宗族与伊斯兰文化——一个历史与人类学的案例》,《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历史上,人工操作的木帆船渔业是传统渔民的生计手段,也是一种生存策略。它并非是一种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刻意营造的生计方式,其目的是为了生存需要,而不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商业捕捞兴起前,世界范围内的传统渔民一直是社会的边缘性群体。木筏和漂网等传统捕捞工具只能在近海的浅层海水捕捞有限的品种,木帆船渔业难以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根本威胁。为此,传统渔民并没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需要,因而也难以发展出相应的海洋生态文化和海洋生态保护行为。在缺乏现代海洋知识的背景下,传统渔民对于海洋知识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洋流的切换、风向的转变、台风的生成等,这些都是直接威胁作业渔民生命的重大自然灾害,这也造成了传统渔民在海洋面前的弱势地位。海洋,让人联想到无限的开阔、浪漫主义式的冒险精神。例如,在欧洲的海洋文化观念之中,“海盗”不仅仅是指横行海洋的盗贼,同时也是一个影响久远的文化符号,并往往意味着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冒险精神,并由此发展出类似加勒比海盗等一系列实现梦想的传奇故事。然而,了解海洋及远洋捕捞作业的人知道,事实远非如此。“宁上山,不下海”“行船讨海三分命”,传统渔民从事着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不单是狭小的渔船限制了人身自由,快速航行过程中船体的剧烈摇晃,就能让大部分人受不了,很多技术熟练的渔民也常常在操作过程之中因不慎跌落大海而丧失生命。为此,正是由于渔业生产活动的多变而危险,同一渔船上的渔民常常是性命相系的命运共同体,这也使得渔民群体多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来组织生产活动。由于出海捕捞时间长、洋流湍急、海面情况复杂,海洋捕捞的危险性程度高,为求得出海顺利、安全回家,传统渔民对海洋十分敬畏,从而发展出了妈祖等海神信仰来佑求平安。为此,传统渔民的近海捕捞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存性捕捞行为,妈祖等海洋文化的出发点绝非出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更多地是为了渔民的生存需要。在现代渔业生产体制之下,尽管出海捕捞的工作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但无论是海上的渔工,还是那些在渔港工作的渔班(主要是指那些搬运、清理与运输渔获的工人),从事的都是极度辛劳、高职业伤害且收入不稳定的工种。特别是远洋渔船一出海,短则半年(如鱿钓船),长则数年(如鲔鱼船)。大海虽然开阔,船员却只能终年工作在船舶的狭窄空间之中,犹如置身漂流监狱。到达渔场时,渔工经常连续数天在恶劣的气候下不眠不休地工作——捕鱼、排鱼,将渔获放入冷冻库。这是岸上人所看不见的辛劳与危险。有学者认为,“在渔业社会中,大海是公共财产,大海的进入和海洋资源的使用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来自同一社区的渔民经常会在同一海域捕鱼作业;在缺乏机械动力的年代,渔民作业的海域大多是近岸的浅海区,这种共同分享同一片海域的有效渔业资源的行为势必会引起渔民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性行为不仅影响渔民的收入,还导致渔民之间缺乏信任,不愿合作,进而使渔民形成一种追求独立性的典型心理文化特点。”王利兵:《文化适应生态:海洋族群生存之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12日。然而,这些观点事实上是对海洋社会事实的误解。由于海洋的不确定性程度非常高,朝不保夕的渔民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互惠合作,来积累捕鱼经验、获取求生能力和尽量避免天灾。王利兵:《文化适应生态:海洋族群生存之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12日。往来船只或各岛上住岛的渔民,彼此的互助是必需的。在海洋特有的危险而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达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则——互助。渔民谨遵这一原则。不论关系远近、困难大小,所见者都要施以援手。小到生活上的物质短缺、生产中船只等缺少零件,大到海上遇见其他船只或渔民遇险,都必须尽力援助。他们分享食物、淡水,对别人生产生活的各种困难,都会做出及时的反应。这样就在特定的人群中形成了一个互助圈,每个人都是给予者,每个人也都是受益者。当有人下岛,会帮其他人捎带海鲜回去销售,上岛的人也会帮忙捎来岛上需要的生活生产用品。人们深谙这一规则的价值和重要性。在孤悬海外的岛礁生活,只能彼此依赖。只有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有所付出,才能在自己需要时得到援助。这种回报是延迟性的,但保证了无论何时自己不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刘莉:《西沙宣德群岛和永乐群岛的住岛渔民》,《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此外,由于渔民需要在陆地集市的农贸市场,他们将渔获等做成咸鱼,出售给鱼贩子并换取船上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粮食、蔬菜、肉类等,因此渔民不仅需要掌握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和市场供需信息,同时也需要掌握海产品的市场行情,并决定捕捞何种海产品以及前往哪个水域作业。所以,传统渔民即使是以船为家、以海为家,他们也需要与陆上居民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正是因为这种跨区域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以及渔民跨空间快速移动的能力,使得传统渔民不仅是海上捕鱼的高手,同时也是经商的能手。“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使得渔盐交商等传统海洋经济模式发展起来。这一方面丰富了内陆居民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则促进了移民和族群互动、物质和区域贸易、宗教与海洋民俗信仰扩散等,形塑了区域社会互动网络和海洋文化模式。海洋民族的合作精神和共享的文化,以及区域海洋文化生态模式的特点,可以参阅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等民族志文本。海洋民族的合作精神和共享的文化,以及区域海洋文化生态模式的特点,可以参阅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等民族志文本。渔业生计实际上有自身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渔业资源高度的流动性、分散性与不确定性上。传统渔业就是海洋渔民在近海地区通过木帆船移动捕捞的方式,来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以获取生活资料,并保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换言之,基于海洋渔业资源的流动性特征,渔民也有着自身的生计方式和生存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特点就是流动。然而,渔民的流动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驾驶着渔船在海上漫无边际、没有目的的行驶。事实上,在这个看不到边的蔚蓝的海洋上,有着非常清晰的社会边界。这种边界不是固定的,但对海洋渔民而言,他们非常清楚不同渔场的分界点在哪里。由于这种边界不是依靠田埂、围栏等具体的物理设施来进行区隔,而是依赖于社会的规范来实践,因此,这种边界在一定程度上也非常明确地规范着渔民的捕捞行为。作为一种生计策略或生存方式,流动性不仅体现为传统渔民能够在多变的海洋生态条件下更好地捕捞海洋渔业资源的生计能力,同时也体现在他们的社会组织上。事实上,无论是从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地航海者》的文本陈述中,还是笔者在海岛渔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在不确定的生计资源条件下,渔民们能够通过合作和互惠来保持渔村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虽然渔民会与其它渔业社区的渔民因近海渔场而形成争斗,但渔民常年在不同海域工作,从事的极具不确定性、高风险和挑战性的生计活动,每一次的探鱼、下网和捕捞,都包含着与海上风浪、天气及鱼群的博弈。虽然有学者认为满载而归是对海洋渔民的最高褒奖,刘莉:《做海:海南疍家的海上实践与文化认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刘莉:《做海:海南疍家的海上实践与文化认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传统渔民以船为家,以海为田,常年在海上漂泊,以耕海牧鱼来维持生计。为应对诸多海洋自然灾害及突如其来的危险,渔民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模式,包括密切注意洋流及鱼群洄游时间并由此展开的季节性出海捕捞,以及将海岛、海湾开发为避风港、中转站和栖居地等,进而发展成为海洋渔村。鉴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为了长期生存的需要,海洋渔民在生产生活中会注意保护周边环境,并因此发展出一整套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的本土生态知识。除了那些以船为家的流动渔民外,海洋渔民居住的海岛或海湾大多地形陡峭,河流湍急,但凡遇到暴雨,土质疏松的地方极易出现塌方和形成泥石流,从而对处于低洼地带的海洋渔村形成威胁。为此,对海洋渔民而言,保护海岛或海岸上的森林,以及不在土质疏松地方从事农业种植,其直接目的并不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而是因为毁林开荒等不恰当的开发活动,可能因为时常光顾的台风和暴雨而导致严重的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而威胁到渔村存续。海洋渔村大多极具生态价值。以海岛为例,由于海岛大多地势起伏较大,来自海上的暖湿空气带来的水汽在海岛的迎风坡上形成地形雨,可以为渔民及往来船只提供宝贵的淡水资源。其次,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海岛可以为在海上作业的往来渔民提供新鲜食物和补充物质资源,进而解决生存问题。此外,海岛上的木材也是渔民建造和修补渔船的重要材料。借助海岛特殊的生态价值,以及方便海上作业,一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渔民选择留在海岛居住和生活,共同享用海岛周边海域的海洋生态资源。由于有着相同的海洋经济活动,以及在海岛生态保护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渔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命运共同体。然而,应该强调,虽然渔民的传统海洋经济活动在海洋生态保护上有其合理性,且发展出了一些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的规则或习俗,但并不能天然地视渔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海洋保护者。受制于前工业化时代渔民利用海洋的能力有限,渔业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性生计行为。为此,在世界范围内,海洋渔民大多是边缘性群体,海洋渔村也大多处于一种结构性贫穷的状态。这种状况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人类利用海洋能力的提升而得到改善。事实上,随着全球范围内商业捕捞业的出现和大规模扩张,海洋渔业资源退化问题加剧,渔民的传统海洋经济活动面临严重内在危机。二、资本密集型海洋开发体制及其问题从传统渔业到资本密集型海洋开发体制的形成,再到海洋渔业资源问题的产生,均是现代工业文明和造船捕捞技术发展的结果。资本密集型海洋开发体制的出现,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及其在海洋领域的应用,这对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直接造成威胁。但应该指出的是,资本密集型海洋开发体制并不仅仅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事实上,因为涉及渔船等固定资产投资,传统渔业、海洋商贸业等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资本密集型的特征。传统海上活动人群以船只为主体的生产资料,不同于土地等天然物,对其拥有必须以资本的投入为前提。与陆地上的生活不同,人在大海中活动离不开船只,结果,唐代以来千余年间浙东南地区的造船业一致备受关注。而除了极个别的例外,造船、购船和修船均需要资本的投入,这与陆上居民可以依靠个人或家庭的力量,使用简陋的工具,以“刀耕火种”之类的简单耕作方法就可以获得劳动产品的经济生活方式相去甚远。这些制约因素使几乎每一位拥有船只者都潜在地存在着成为“资本家”的可能性,即所谓“商人造船置货,资本自饶,即或船系雇募,货非一商,大约以本求利”。而且,因造船成本高昂,“造大船费数万金”,为了筹措资金,民间很容易自发地形成各种合伙、合股、借贷、抵押等传统的融资机制,这些机制中常常孕育着某些近代商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萌芽。陈春声:《序》,谢湜,《山海故人:明清浙江的海疆历史与海岛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7页。陈春声:《序》,谢湜,《山海故人:明清浙江的海疆历史与海岛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7页。尽管传统海上活动人群的生计活动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并常常孕育着近代商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萌芽,但由于国家治理的需要,政府对于这些海上经济活动的发展并不支持,从而制约了一种资本密集型海洋开发体制的形成。这主要是因为,与安土重迁的农民相比,渔民的流动性更强,活动范围更大,因此更有可能沦为海盗团伙,从而威胁到沿海省份的政治安全。海盗行为与捕鱼活动有许多共通之处——都需要相似的驾船技巧,都提供给中国沿海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作为沿海地区主要政策之一,明朝和清朝早期的统治者严厉禁止近海捕鱼,以确保渔民不会和海盗勾结。另一方面,官员也意识到如果他们取缔了作为收入来源的捕鱼活动,贫穷的渔民将不得不投靠海盗团伙,并因此谋生。正因如此,清朝的地方政府选择了将渔民的捕鱼行为限制在近海区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官方的规定对渔船的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在新船建造之前,渔船的主人必须向地方当局申请,除非船身大小在合理的尺寸范围内,否则地方当局不会签发许可。这些规定防止了渔民建造大型船舶以备长期出海,而只能呆在海岸可及之处的较小型的渔船则更容易被官方监管。[美]穆盛博:《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第16页。与传统捕捞不同,20世纪初以来,随着蒸汽引擎、冰块冷藏、卫星导航、遥感定位、雷达探测、尼龙拖网等现代技术在捕捞作业中的应用,商业捕捞的迅速扩张对海洋渔业资源构成根本威胁。而大型拖网的应用,不仅使得海洋底层的渔业资源受到威胁,海底的珊瑚礁及其它的海洋生物也一并遭到破坏,从而危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此外,更大的船只和更先进设备的应用,使得渔业成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大量的传统渔民逐渐被边缘化。[美]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陈建军、罗燚英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16-619页。由于拥有船只的成本高昂,以及一种“无船者”底层民众的生存需要,为此,在渔业、海上商贸业等传统海洋经济活动中,雇佣关系非常常见。加之由于海洋捕捞、海上贸易等传统海洋经济活动的风险极大,“有船者”常常不愿意自己及其家人从事此类经济活动,而是倾向于雇佣其他家庭的青壮年出海。此外,由于现代捕捞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渔业竞争,在2[美]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陈建军、罗燚英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16-619页。截止20世纪早期,舟山地区渔业产量的增长似乎已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冲击。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渔获量出现频繁的波动,但是人类过度开发也是不可否认的现象。渔民捕获了更多数量的幼鱼,近海渔场剧烈的开采导致渔获量下降,船只冒险进入远洋,追逐更为丰饶的渔业资源。反过来,人为引起的生态恶化已经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鱼群相对人类的需求而变得稀少,加剧的竞争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地方渔帮之间的矛盾随着每一次的争端发生而根深蒂固,这使得和解更加难以达成。截至20世纪30年代早期,地方规章已不再能够有效制止因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而产生的暴力冲突。[美]穆盛博:《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第177页。基于渔船这一生产工具所有制关系所发展出来的雇佣关系,在1949年后的集体化时期得以改变,渔船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归村集体所有,无论是船主还是雇工,都是渔业生产大队的“渔工”。无论是机动船,还是木帆船,其所有权均归渔村集体,船长、机轮长及渔民都要持证上岗。渔民捕捞、生产和加工海产品,均由渔村集体按照公社生产计划来进行统一安排,由水产站或供销社统一收购,再由供销社统一批发销售到其他地区的供销社。渔获销售所得利润,大部分归渔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来购买柴油等能源,以及添置渔船和渔网等设备,小部分则采用工分的方式,来分配给渔民。基于一种集体生产所有制,渔民个体不能够私留捕捞所获,他们只能通过鱼票的方式,到水产站或供销社购买自己所捕捞和加工的鱼货。生活在集体经济中的渔民,都是“大农业”体系中的“农民”,每个人都需要参加劳动。劳动分工是根据个人的资质和素质来进行,最重要的是所有获得利益都以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所以也没有特定的职业分化,所有人都是集体的“渔工”,身份非常类似于“集体工人”。他们不需要考虑生产劳动之外的事情,只需要专注捕捞活动。同春芬等:《海洋渔业转型与渔民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6同春芬等:《海洋渔业转型与渔民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67页。在集体化时期,由于生产资料和渔业所获均归渔村集体所有,海洋渔业的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在集体生产体制之下,渔民的数量得到增加,集体也能够比过去的个体渔民有能力去采购更大的渔船和装备更为先进的渔业设备,出海捕捞开始向更远、更深的海洋空间拓展。捕捞设备的改善提高了捕捞能力,不仅提高了渔民的收入,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渔民过去作为疍民的底层身份,并刺激了改革开放后资本密集型渔业生产体制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也深刻影响到海洋渔村的发展,并加速了这种资本密集型渔业开发体制的形成。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行,一部分集体资产(如养殖池、盐田、渔船等)从“共同共有”转为“按份共有”的方式承包给渔民经营。到1990年代,随着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政策出台并提倡发展股份合作制,海洋渔业的生产经营体制迎来大的变革。沿海地区大部分海洋渔村开始采取渔船股份合作制的方式,渔船股份合作制的历程,参考杨正勇:《船股份合作制的演进及绩效——一个基于东海区的调查分析》,《太平洋学报》2008渔船股份合作制的历程,参考杨正勇:《船股份合作制的演进及绩效——一个基于东海区的调查分析》,《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4期。在过去,由于渔船不仅是渔民的谋生工具,同时也是一家人的栖身之所,因此,渔船在传统渔民思想文化观念中处于中心地位。然而,随着一种资本密集型渔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兴起,渔船逐渐成为一种商业化了的生产工具,其社会文化价值逐渐丧失。由于小型的木帆船捕捞能力非常有限,很多渔民倾向于购买大型的机动船,这种渔船马力大、机动能力强,捕捞能力是木帆船的几十倍。实地研究发现,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渔民的经济能力有限,渔船股份合作制通常的做法是,由有经验、有能力的渔民带头来联系亲朋好友自愿入股,并通过合伙集资和银行贷款等途径,从村集体或外地船厂购买机动渔船和拖网等渔具来进行出海捕捞。出海捕捞过程中所产生的油耗、设备损耗、人工工资等费用,由参与投资入股的渔民分摊,捕捞所获得经济收入,则按照入股份额分配给出资渔民。由于现代捕捞企业的用工需求量大,那些没有出资的渔民也通过渔船雇工的方式,在渔船上打工,并通过劳动获得工资和奖金。随着渔船股份合作制的推进,渔业改革逐渐调整了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渔户成为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主体,水产站和供销社等政府机构多数被裁并,基层政府的渔业管理部门也不再直接干预渔业生产过程,其与渔民之间的关系,也仅限于办理渔业许可证和进行船检,以及收纳相关的渔业特产税(1997年后取消)等行为;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国家大幅地减少了对渔业市场的干预和管控,渔民开始更多地依靠市场来对渔业生产进行调节,渔业生产要素的产权明晰化激发了渔民的投资热情,渔业现代化得以快速推进。渔民生计的适应模式,也由过去的计划指令适应,逐渐转变为市场适应。原本具有渔业生计、渔民生活、近海养殖、海洋民俗文化、渔船渔网技艺、海疆稳定与国防安全多种功能的传统捕捞业,在食品工业化、渔业产业化和远洋渔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被单一化为竞争性渔业。渔船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了一种资本密集型渔业生产体制的快速发展,有效地解决了渔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督问题,提高了渔民的生产经营效率,激发了渔民投资渔船和渔业的热情,但也产生了渔民分化。随着渔民们从现代渔业生产中获益,他们不仅开始购买更多、更大和马力更足的渔船,同时还在渔村建起了冷藏厂、水产食品加工公司、水产冷藏厂、养殖企业等涉海企业,渔业现代化进程得到事实上推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渔民们也快速地分化为“有船者”和“无船者”两种类型,渔村贫富悬殊开始出现。“有船的”成了股东,“无船的”则成为了渔工,在股东船上打工。船主人数大约占总数的30%,而雇工的人数约占70%。从“有船的渔民”变成“无船的渔工”,这是职业层级的降低,他们由自主精英的“老板”变成了没有资产的“打工苦力”。这些渔工中,有经验和技术的人会成为船上的技术工人,更好一点的会成为船长,而没有任何技术的人则从事体力劳动。有些年龄偏大的传统渔民连成为渔工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转做其他的行业,但是受其自身素质和技能的限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成功转产,如果转产失败,则会沦为失业者、无业者。同春芬等:《海洋渔业转型与渔民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69页。同春芬等:《海洋渔业转型与渔民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69页。在渔船股份制改革以前,渔业生产是以村集体为单位的,且需要通过水产站和供销社来进行计划管理和统购统销,而改革之后,不仅相关政府机构被取消,基层政府的渔业管理部门也要面对数量日益庞大的渔船和渔民,其管理的难度相对而言剧增,政府管理力量和能力薄弱。此外,在20世纪末期,政府的主要注意力在于发展渔业现代化和提高渔民收入,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缺乏关注,较少注意过度捕捞等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政府监管作用的缺失,资本密集型渔业生产体制的发展快速地带来了海洋生态的整体失序,近海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甚至枯竭。此外,受到高额利润的吸引,沿海地区许多城市居民和内陆农民也开始投资到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领域,并开始大量进入到传统只有海洋渔民作业的近海渔场,这无疑加剧了近海渔业资源退化和海岸带环境破坏问题。资本密集型渔业生产体制还带来了渔民对于海洋及海洋生态资源态度的变化。过去,捕捞经验丰富的老年渔民,他们可根据风力、潮汐、海水等情况,来估算出渔汛期及渔船位置,主要是逐渔群而捕捞,很难做到竭泽而渔。而现在的渔民,由于主要靠雷达和卫星定位,他们对于海洋及海洋生态资源的情感,已经被简单的经济利益所主导。在渔业生产过程中,渔船可以进行私包,但生活在海洋中的鱼却不能私包。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种承包的“悖论”或环境公正问题:那些有渔船的、特别是那些拥有大型现代化渔船的渔户可以免费地、大量地捕捞原本属于共有地的渔业资源,而且更有意愿和能力去发展一种资本密集型海洋开发体制,进而通过一种“捕捞锦标赛”去获得更多、更大的市场经济效益;而那些没有渔船或渔船较小的渔户,他们不能或者只能够去捕捞一些小鱼小虾,从而沦为资本密集型海洋开发体制的旁观者,以及海洋渔业资源退化的受害者。随着资本密集型渔业开发体制的发展与海洋渔业资源的整体退化,即使是那些拥有大型渔船和现代渔业设备的渔民,一天的渔获常常不过是几斤小鱼小虾,甚至一无所获。为了追求更为丰饶的鱼群,渔民不得不驾船航行到更遥远的海域去捕鱼,这也意味着渔民需要购买更现代的机帆渔船和更强大的渔网。然而,这种投入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不仅来自同行竞争的加剧,也来自国家制度体系的改变。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现代海洋边界制度的确立,渔民的传统捕捞区域在不断缩小。例如,朝鲜半岛西部海域曾是山东沿海渔民的传统渔场之一,渔业资源丰富,因领海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渔民的捕捞区域受到严重挤压,因此引发的越境捕捞纠纷事件也频繁发生,渔民不得不在各种夹缝中寻求生存。作为海洋捕捞的替代性产业,水产养殖同样也是一种资本密集型海洋开发体制。事实上,这些水产养殖企业,也大多被本地或外来的市场资本所主导,大部分传统渔民无缘涉足。与海洋捕捞一样,海岸带上的水产养殖同样会带来巨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进而使得该产业陷入“高风险”的不可持续发展困境。由于水产养殖密度加大,加之常年养殖对虾、鲍鱼、扇贝等单一水产品,养殖品种质量退化和疾病风险也增大,从而使得养殖的过程之中要投入大量抗生素来控制疾病。这些药物残留最终将出现在水产品中,引发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直接危及人类健康。尽管海洋渔村现代化进程中资本密集型海洋开发体制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渔业现代化和渔民经济社会地位的改善,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一是片面追求海洋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过度追求海洋开发与财富积累,将经济增长等同于海洋发展,从而忽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特色苗木种植委托育苗合同6篇
- 2024模具开模项目风险评估与责任划分合同规范3篇
- 云计算平台建设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贸易塑料原材料进出口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版权质押合同服务内容详述3篇
- 网络安全技术合作协议
- 2024版合同范本之购销合同供方和需方
- 2025年度环境监测设备采购及维护合同3篇
- 2024某大型油田勘探与开发合作合同
- 协议读卡器安全操作规程
- GB/T 18488-2024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
-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叠合板、叠合梁识图
- 医疗科研数据管理制度
-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含听力)
- 场地移交表完整版本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2024-2029年中国水利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供电公司应急演练培训
- 高中英语U4-The-Words-That-Changed-A-Nation教学课件
- 年项目经理讲安全课
- 朱砂行业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