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说文、史传文、杂记文(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说文、史传文、杂记文(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说文、史传文、杂记文(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说文、史传文、杂记文(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说文、史传文、杂记文(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论说文、史传文、杂

记文(含解析)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文文言文阅读:

论说文、史传文、杂记文

(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

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

又不从,不肯署敕C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

若实大,亦可简取c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

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

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

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

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

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

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

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

司不为官物,其余坳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1】

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

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

为始。'散还之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已征得物,便

点入军,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年

貌税【2】,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

太宗日:“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

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乃

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取材于《贞观政要•直谏》)

注释:【1】给复:免除徭役。【2】貌税: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实大,亦可简取简:选拔,选取。

B.焚林而畋,非不获兽畋:打猎,捕猎。

C.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讫:完毕,完成。

D.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蔽:遮蔽,隐瞒。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虽未十八其数虽众

B.遇之以礼何以取信

C.我之为君散还之后

D.乃人情不通乃停中男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哪里是因为年龄小,只是因为没

有得到应有的礼遇C

B.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过去欠下的租税债务,拖

欠官府的财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若是已经开始服役或缴纳租税的,

今年仍然收纳了结,

D.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处理事情常常像这样有过错

失误,怎能治理好国家呢?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点中男入军如同“竭泽取鱼”“焚林而畋”,体现封德彝等

人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坚持不从,便是面对太宗怒火也不退

缩,可见他刚直尽责。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税和债物算入官物,说明唐太宗施政随

心,不遵守条例规定。

D.刺史、县令等官员身负治理天下的责任,君主应把事务交给

他们,不能独断专行。

5.魏征犯颜直谏,让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叹纳谏。

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请简析。

(2023•北京昌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

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

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谬于

道而人诱其所怡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

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

而乱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

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墟宗庙之国也。桀死于鬲山,纣悬于赤麻,身

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

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

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州也。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

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生则天下歌,

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此不蔽之福也。

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

非道。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c以

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C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

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

[1]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

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

静,作之则[2]。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

道者,之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

明。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夫恶有

蔽矣哉?

(取材于《荀子•解蔽》)

注释:【1】虚壹:虚心专心。[2]作之则: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___曲:局部

B.故群臣去忠而事私去:抛弃

C.百姓怨非而不用—非:诽谤

D.故治之要在于知道—要:关键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昔人君之蔽者—此蔽塞之祸也

B.以惑其心而乱其行人何以知道

C.贤良退处而隐逃坐于室而见四海

D.将思道者—体道者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疑则惑矣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

B.何谓衡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

C.则不可道而可非道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

D.疏观万物而知其情远观一下万物就能看清它们的真相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主或学者,都想找一条正道为自己服务,只是容易被错误

的认识所蒙蔽。

B.夏桀、殷纣和商汤、周文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君王亲贤臣而

远小人的观点。

C.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当事人了解道,“解蔽”的关键自然也

“在于知道,

D.荀子认为解了心“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就掌握了治

理天下的大道。

10.本文节选自《荀子•解蔽》。所谓“解蔽”,就是“解除(人

心被)蒙蔽”。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如何“解蔽

(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宓子贱①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

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

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

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

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

“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c此

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

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

”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

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J宓子敬诺,

乃得行其术于亶父,

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

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

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

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

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

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

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

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

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

(取材于《吕氏春秋•具备》)

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日:“麦已熟矣,

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

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

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

子弗听!”宓子蹴然②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

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

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取材于贾谊《新书•审微》)

【注】①宓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文称为“宓子”,曾担

任亶父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瑜的一项是()

A.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掣:拉动。

B.必数有之矣—数:多次。

C.曾弗得食也—曾:曾经。

D.其创必数年不息—创:伤害。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则宓子贱为之怒宓子贱不可为书

B.而时掣摇臣之肘而夫子弗听

C.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

D.而往观化于亶父于鲁不加强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二人,寡人几过

要是没有你们两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了

B.诚乎此者刑乎彼

自己内心赤诚,就能够为他人作出表率

C.先有其备,岂遽必哉

事先有人有准备,难道就一定能领悟吗

D.是乐有寇也

若是这样的情形,就会让敌寇感到快乐

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宓子贱通过“掣肘”之举,讽劝鲁君支持自己独立进行决断。

B.宓子贱注重严刑约束,百姓就算在黑夜捕鱼也不敢贪求多得。

C.鲁君虽后知后觉,但能及时醒悟并勇于改正,也有其可贵处。

D.季孙对宓子贱的作法提出质疑,宓子贱的回应让他深感惭愧。

15.在亶父,宓子贱为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

概括。

(2023•北京海淀•北大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下面小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

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

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

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

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

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

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

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

二日:尝试观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

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

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

于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

孔子曰:“燕爵争善处于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

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

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于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

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

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

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

谓也。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纽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后皆

得其所乐。

(节选自《吕氏春秋•务大》)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反相贼害贼:伤害

B.进其爵禄富贵进:增益

C.故细之安必待大待:等待

D.细大贱贵交相为赞赞:辅助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所贪者,货财也—夫为人臣者

B.或利尽而交疏—欲安而逾危也

C.君子则不然—则天下治矣

D.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

1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暂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

B.但当退小人之伪朋只是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

C.其实无不安者他们的内心没有不踏实的

D.区区焉相乐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

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指出朋党自古有之,君子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小人

利益相同而结为朋党。

B.欧阳修用对比手法剖析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进而得出“君子

之朋”才是“真朋

C.孔子用只顾个人安逸享乐的燕雀比喻贪图利禄享受、结党营

私进而危害国家的臣子。

D.《吕氏春秋》文中认为个人荣辱取决于国家的安危,但人臣不

必为国家建功立业C

20.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臣子结党营私不利于国家安定二请

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则材料中“君子之臣”的特点。

(2023•北京海淀•清华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下面小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

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

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

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

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

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镣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

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

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

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

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

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

公望、召公夷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

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叁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

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镌(cha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

治理。

2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1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

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碧水东流至此回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若风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2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

意的一项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圻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2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乂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

25.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其立论依据。

(2023•北京大兴•校考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

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

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

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

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

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

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

三宿而后出昼①,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

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

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

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

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

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

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

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纤郁愤闷,超然②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

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

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

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

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

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猬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

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取材自苏轼《贾谊论》,有删改)

【注】①昼:地名。②趣然:超然远去的样子。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卒:最终

B.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勤:尽心尽力

C.夫子何为不豫豫:准备,预备

D.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特:只是,仅仅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之荆,先之以冉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王其庶几召我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以自伤哭泣乘骐骥以驰骋兮

D.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

B.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怎么能在顷刻之间,突然就对人痛哭起来呢!

C.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一个谋略不被采用,怎么知道永远不再被采用呢?

D.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

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大概就因为此吧!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贾谊是辅佐帝王

的人才,却未能让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

B.第二段写“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

有所忍”意在批评贾谊不善于“待”与“忍二

C.第三段作者用孔子、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贾谊如果像他们这

样努力勤勉、自爱其身,就不会留下遗憾了。

D.第五段通过苻坚的事例和贾谊的遭遇劝告君主,用人应果断

积极,以免人才因性情狷介造成悲剧。

30.文学写作上有个笔法叫“宕开一笔”,即当文章中谈到某个

问题时,表面上暂时先放开这个话题,转而谈论他人他事,实则仍然

围绕中心话题,此即所谓“放。一旦时机成熟,很快便又重新扣回

到前面话题,此即“收工请结合本文分析,苏轼是如何围绕中心论

点宕开一笔收放自如的?

(2023•北京海淀-101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谢生应鸾,客其叔文涛先生临淄县署,继为费县令借司笔札。一

日,坐轿拜客,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及出视,乃骡车也c生

怒叱之。李日:“适奉明谕,止言备舆,未言备轿。”生曰:“汝真

钝汉,舆即是轿。因轿字不典,故通称舆字。"李笑曰:“昔淮南王

《谏击闽越书》,曾有‘舆轿逾岭,一语,何言不典?”生愕然曰:“不

意若辈中有此通品。

遂解骡乘之,令李步随于后,曰:“汝既腹有书笥,亦知此间武

城之事乎?”日:“此小人桑梓之地,何得不知?”生日:“《史记•仲

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1],武城人。而记曾子所居武城,独

别之曰南,是鲁当三有两武城矣!然乎?否耶?”李曰:“俗传澹

台灭明所居为费县之武城,而曾子之南武城在今之嘉祥县。此说谬妄。

”生曰:“汝何所见而云然?”李日:“《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武

城人……取帮师,获短弱地。,哀公八年:'吴师……伐武城,克之。'

《孟子》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与知接壤,而当吴越之路,

即今费县之武城也°《齐乘》亦谓“子游弦歌旧邑[2],在费西、滕

东两县之间。”而从无两武城之说J生日:“果尔,则《史记》所载,

何独有南武城之名?”李曰:“以鄙见揣之,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

此云南者,别于两地而言。如《平原君传》中“封于东武城',亦其

例也J生大叹赏。归述于费令,亦奇之。除其役,拔充礼书。不一

年,致千金产,称里中富户。

后文涛先生修《临淄县志》,招生去。生以李可备顾问,挈之俱

往。而所谈临淄旧典,皆属淄川县事。生怪问之。李日:“小人箧中

秘书,只有淄川,并无临淄。"生大疑,急索秘册以观。盖《说铃》

两本,破碎不全,仅《山东考古录》十余页,及《闽小记》四五页。

而当日舆轿之论,武城之考,偶然于数页中道着耳!生乃叹曰:“文

人命运所到,享重名而邀厚福,皆此类也。”其叔闻之,亦大笑,赏

以资斧,遣之回费C

铎曰:“俭腹子挟芝麻《通鉴》[3],翩翩然置身台省[4],

亦趁着十年好运耳!

(取材于沈起凤《谐铎•骡后谈书》)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

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

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

僧伸伸脚。”

(节选自张岱《夜航船》)

注释:【1】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与后文的曾子、子游

同为孔子弟子。【2】旧邑:指武城。子游曾任武城令,并发现澹台灭

明是当地的人才。【3】俭腹子:腹中空空的人。芝麻《通鉴》:吴地

人好食芝麻茶点,有商家用残缺的《通鉴》包装茶点,一位多次买过

这种茶点的人从包装纸上学了点零碎知识,到处卖弄时被识破,其人

被戏称为“芝麻通鉴【4】台省:唐代朝廷诸省的并称,后泛指显

官要职。

3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为费县令借司笔札—司:掌管

B.适奉明谕,止言备舆—适:刚才

C.伐武城,克之一克:攻下

D.除其役,拔充礼书—除:任命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及出视,乃骡车也—僧乃笑曰

B.令李步随于后—别于两地而言

C.而记曾子所居武城—而所谈临淄旧典

D.享重名而邀厚福—僧畏慑,拳足而寝

33.对下列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片纸付下役李升唤舆伺侯

写了一个纸条交给下役李升让他备舆伺候

B.此小人桑梓之地

这正是我的家乡

C.夫与那接壤,而当吴越之路

那与郑国接壤,并且正处在通往吴越的道路上的

D.赏以资斧,遣之回费

赏给他资产和农具,送给他回家的路费

34.根据文章的内容,用恰当的熟语或成语填空。

从“学识”看,《骡后谈书》中的李升与《夜航船》中的士子都可

谓①。不过李升在论述关于“武城”的问题时可谓②,令谢生心服口

服;而士子在僧人面前的高谈阔论则可谓③,博人一笑而已。

35.李升与士子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作者们借以表达的意图却

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

(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题。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

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11,礼、

乐、征、伐自诸侯巳。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以圣德遭季世,知言

之不用而道不行,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义。西入周,南至楚,畏

匡,厄陈“干七十余君。适齐,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

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

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皆因近圣之事,

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

者其天乎!”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

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

贡终于齐。如田子方、吴起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c天

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

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

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谪戌,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指

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2],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

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

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

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

首;然后喟然叹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遑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

言[31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4],故诸博士未有

进者。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蚣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

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用,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

风矣。

(取材于《汉书•儒林传》)

注释:[1]幽、厉:周幽王、周厉王。【2】委质:归附。【3】刑

名:名与实,特指战国时主张循名责实的学派。开L通“形【4】

黄老:黄帝与老子,这里指道家。

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乐则法韶舞—法:使……为法则

B.子贡终于齐终:生命终结,去世

C.其事至微浅至:极,最

D.延文学儒者以百数—延:招请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雅、颂各得其所—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B.巍巍乎!其有成功也—风乎舞零

C.知我者其天乎—其皆出于此乎

D.因为奉常不如因善遇之

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圣德遭李世

孔子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却遭逢衰败的时代

B.以学显于当世

孟子、荀子等人在当时凭所持学说而声名显扬

C.亦未遑庠序之事也

叔孙通没有时间顾及兴办学校的事情

D.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天下学士自然而然地向往并钻研儒学

3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周幽王、周厉王统治时期,六艺之学没能得到推崇。

B.孔子的好学精神是他能够将儒学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

C.吴起能够成为君王的老师,体现了儒者的影响力之大。

D.鲁国儒士愿意归附陈涉的原因是他出身卑微却能称王。

40.请简述孔子之后儒学的发展变化。

(2023•北京朝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

夷。伯夷日:“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

叔齐闻西伯昌【1】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

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

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1】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

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

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

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

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

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

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三)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

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

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

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

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

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

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0尝

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

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

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巳高矣。

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

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

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

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平?

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

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伯夷》)

4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于义而已适:符合

B.与天下之诸侯与:赞同

C.不忍事之忍:愿意

D.太公相之相:辅佐

4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伯夷、叔齐耻之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B.遂饿死于首阳山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

C.然后世不深考之是大不然也

D.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以待天下之清

4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顾人之是非

不考虑别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B.夫岂有求而为哉

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

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

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

4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45.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

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

(2023•北京丰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

小题。

(1)臣闻国家之患,患在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

欲也。盖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代有之,

可略言耳。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之;周厉好利,荣夷

公(1)陈聚敛之计以壅之;殷辛(2)好音,师涓作靡靡之乐以壅之;

周幽(3)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

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益谓此矣。

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盖有欲则节之,有壅则决之,节

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壅也。其所以然者,

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故闻甘言,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

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

顾艳色,则虑褒氏之女惑于目矣。大如是,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

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随于后。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

使左右不知其所欲,虽欲壅蔽,其可得乎?

(取材于《全唐文•策林》)

注释:【1】荣夷公:周厉王卿士。【2】殷辛:殷纣王。【3】周幽:

即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君主。

(2)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行正非,救上之谬也。上苟

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害于事,则危道也。故曰:“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过于谏矣。故臣苟顺者,

不得为忠。

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切,不切则

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诗》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正谏者也;《易》曰:“王臣骞骞(Do"直谏者也。

然则拂人之耳,逆人之意,变人之情,抑人之欲,不尔不为谏也。

虽有父子兄弟,犹用生怨隙焉。况臣于君,有天壤之殊,无亲戚之属,

以至贱干至贵,以至稀间至亲,何庸易耶?恶死亡而乐生存,耻困辱

而乐荣宠,虽甚愚人,犹知之也。况士君子乎?今正言直谏,则近死

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

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

逆人主之鳞,及罪而弗避者,忠也!义也!深思谏士之事,知进谏之

难矣。

(取材于《群书治要•政要论》)

注释:【1】骞骞:直言。

4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欲见于此见:显现

B.有壅则决之决:消除

C.微言而不切切:关切

D.以至贱干至贵干:冒犯

4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生于君之好欲也况臣于君

B.人君无见其意其可得乎

C.其所以然者故臣苟顺者

D.危而不持及罪而弗避者

4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秦二代好佞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

B.动防其微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

C.不尔不为谏也不这样就算不上规劝

D.而不爱身之殆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

4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回顾历朝史实,列举君主被臣子蒙蔽的不同表现。

B.选文二借父子兄弟尚生怨恨隔阂,以表明臣子谏君之难。

C.选文二认为恶死乐生乃人之常情,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

D.两文从不同角度阐述治国之道,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

50.君明臣贤,是古人关于治国的美好理想。请根据两则选文,

谈谈如何做到“君明”与“臣贤”。

(2023•北京房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题。

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曰:“礼,

鲍鱼不登于俎。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寻常之室,无奥剽【1】

之位,则父子不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之义,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

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舛逆,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故道德仁

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敬、

搏节【2】、退让以明礼。

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礼,天子爱天

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

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礼者,所以节义而

没不送【3】。故飨饮之礼,先爵于卑贱而后贵者始羞,骰膳下洗而乐

人始奏。觞不下遍,君不尝羞;骰不下洪,上不举乐。故礼者,所以

恤下也。

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

国非其国也。民三年耕,必馀一年之食;九年而馀三年之食;三十岁

相通,而有十年之积。虽有凶旱水溢,民无饥僮。然后天子备味而食,

日举以乐。诸侯食珍不失,钟鼓之悬可使乐也。乐也者,上下同之。

故礼,国有饥人,入主不飨;国有冻人,入主不裘;报囚之日,人主

不举乐。岁凶,谷不登,台扉不涂,马不食谷,驰道不除,食减膳。

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

受计之礼,主所亲拜者二:闻生民之数,则拜之;闻登谷,则拜

之。夫忧民之忧者,民必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与士民

若此者,受天之福矣。

礼,圣王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

隐,弗忍也。故远庖厨,仁之至也。不合围,不掩群,不射宿,不涸

泽;草木不零落,斧斤不入山林;昆虫不蛰,不以火田。取之有时,

用之有节,则物蕃多。圣主所在,鱼、鳖、禽、兽犹得其所,况于人

民乎!

故仁人行其礼,则天下安而万理得矣。逮至德渥泽洽,调和大畅,

则天清明,地富烯,物时熟,民心不挟诈贼,气脉淳化。

(取材于贾谊《礼》)

注释:【1】奥剽:尊卑。【2】搏节:约束,克制。【3】没不遂:

无不涉及。

5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I的一项是()

A.鲍鱼不登于俎登:置于其上

B.固国家固:使……巩固

C.人主不裘裘:皮衣

D.驰道不除除:修整

5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受计之礼,主所亲拜者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闻生民之数,则拜之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5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教导训诲以匡正风俗,若没有礼节,就会有所疏忽

B.觞不下遍,君不尝羞

向人敬酒,若没有遍及所有人,君主不会享用美食

C.故远庖厨,仁之至也

因此圣明的君主远离厨房,其仁德已达到最高境界

D.昆虫不蛰,不以火田

昆虫没有蛰伏时,是不会耕种用火焚烧过的田地的

5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认为不合礼节的行为会导致社会失去正常的秩序。

B.按照礼节,不同身份的人都要有与其身份相称的爱心。

C.圣明的君主能保护鱼、鳖、禽、兽、草木等正常生长。

D.百姓无欺骗与害人之心,才能让天下变得清明、富庶。

55.请写出“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的句意,并简析

第3段是怎样得出这一论断的。

(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陆贽①、苏轼,此三子者,迹相类也。贽与轼,每自比谊

也,称之者亦以为然。贽盖希谊矣,而不能为谊,然有愈于谊者也。

轼亦希贽矣,而不能为贽,况乎其犹欲希谊也。

奚以知其然邪?谊之说:教太子以端本,奖廉隅以善俗,贽弗逮

焉。而不但此,傅梁怀王,王堕马毙,谊不食死,贽弗能也。所以知

其不能者,与窦参②为难之情,胜于忧国也。顾谊之为学,粗而不纯,

几与贽等;而任智任法,思以制匈奴、削诸侯,其三表五饵③之术,

是婴稚之巧也;其削吴、楚而益齐,私所亲而不虑贻他日莫大之忧,

是仆妾之智也;贽之所勿道也。故辅少主、婴孤城、仗节守义,以不

丧其贞者,贽不如谊;而出入纷错之中,调御轻重之势,斟酌张弛以

出险而经远也,谊不如贽。是何也?谊年少,愤盈之气,未履艰屯,

而性之贞者略恒疏,则本有余而末不足。斯谊与贽轻重之衡,有相低

昂者矣。

若夫轼者,恶足以颉顽二子乎!酒肉也,佚游也,情夺其性者久

矣;宠禄也,祸福乜,利胜其命者深矣。忌役于雕虫之技,以耸天下

而矜其慧。学不出于揣摩之术,以荧天下而傩其能。习于其父张仪、

苏秦、商鞅、李斯之邪说,遂欲以揽天下而生事于平康之世。文饰以

经术,而自曰“吾谊矣”;诡测夫利害,而自曰"吾贽矣”;迷失其心

而听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于异端,抑曰“吾老

聃矣”“吾瞿昙④矣、若此者,谊之所不屑,抑贽之所不屑也。

周勃、灌婴之非谊曰“擅权纷乱”,于谊为诬,于轼允当之矣。

藉授以幼主危邦,恶足以知其所终哉!乃欲推而上之,列于谊与贽之

间,宋玉所云“相者举肥”也。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陆贽:唐德宗时期曾担任宰相,指陈弊政,废除苛税,

后遭构陷后罢相。②窦参:曾任宰相,恃权贪婪,与陆贽不和。③三

表五饵:指贾谊向汉文帝陈献的防御匈奴之策。④瞿县,指佛。

5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琬的一项是()

A.贽盖希谊矣希:仰慕B.私所亲而不虑贻他日莫大之忧私:

私下

C.辅少主、婴孤城婴:坚守D.恶足以颉顽二子乎颉瓶:

较量

5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不能为谊其削吴、楚而益齐

B.然有愈于谊者矣俄而取道于异端

C.奚以知其然邪以不丧其贞者

D.其三表五饵之术情夺其性者久矣

5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太子以端本:教育太子来端正根本

B.是婴稚之巧也:这是小孩子一样的机巧

C.以荧天下而傩其能:以此来迷惑天下而仇视其他有才能的人

D.藉授以幼主危邦:假如交给他君主年幼、国家危难的局面

5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贾谊、陆贽在为政、操守、为学等方面各有长短。

B.作者眼中贾谊年轻气盛,未经历过艰难险苦,故不能成功。

C.“擅权纷乱”“相者举肥”两句是作者引用来抬高苏轼的。

D.文中评论人物,论点精到,列举相应事实论证,逻辑清晰。

60.第三段是作者对苏轼的评价。在王夫之看来,苏轼有哪些不

足?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至少写出三条)。

(2023•北京门头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题。

南轩记

曾巩

得邻之的地①,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

②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

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

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着羹③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

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

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

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

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

山镜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

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比。

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弹岁月,惫精

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

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

益者之友非邪?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

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C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

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芈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

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

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

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注释【1】葩地:杂草丛生的土地。【2】嚣然:悠闲的样子。【3】

饭菽着羹:吃粗粉的食物。菽,豆类植物;着羹,豆叶煮成的菜羹。

6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易:交换

B.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非:指责

C.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仆仆:形容旅途劳顿

D.蚤夜觉观焉—蚤:通“早二早上

6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②凡吾之拂性苦

形而役于物者

B.①然吾亲之养无以修—②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

C.①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②或恶而毁之者

D.①日夜各推所长②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6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由此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

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与我的性情最为合适

B.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顾念我所爱好的东西很

高远,于是没有办法跟这里的人和谐相处

C.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

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

D.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靠永不止息来实现

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原因

6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拥有南轩这间茅茸屋,自己就足以傲视在朝为官

的尊贵和富拥四海的财富。

B.作者认为,读圣贤书可增长见闻,养忠义之气,学会宽以待

人,有错就改,自强不息。

C.作者认为,作为读书人需要审时度势,如果遇到有利时机,

就出仕去实现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