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12)(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12)(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12)(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12)(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12)(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12)一、综合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是大全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经历较长时间形成的肥沃土壤。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分布区,黑土层厚度达30厘米,是我国优质大米生产基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日益加重,黑土变薄。近年来,当地采用秸秆覆盖等方式,对黑土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如图为三江平原位置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简析三江平原黑土形成的条件。

(2)分析三江平原大米优质的自然原因。

(3)说出“秸秆覆盖”对三江平原黑土的积极作用。在下面的框示图中填上适当的内容,说明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方式。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进行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如表中的数据。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表序号老叶成叶嫩叶土壤pH1162613416205.1023112242212784.1633002202512674.6743322202517334.3452811199613234.70615169934726.027239212467495.428172810316735.699291916788864.95103488225316654.0511313822249954.51122585214512504.33132191183711254.48(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作用。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______(填“正”“负”或“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填“中性”“酸性”或“碱性”)土壤中。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甲地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植被类型。

(2)请说出图中甲地的典型自然土壤类型及该类土壤的特点。

(3)对图中甲地土壤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加以改良?

(4)图中乙平原是台湾主要的水稻种植区,请推测该平原的土壤类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松嫩平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区内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多大风,夏季降雨集中,秋季晴朗且温差大,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400~500mm,平均蒸发量1200~1900mm。现已成为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地区之一,且苏打盐碱土占平原总面积的21.5%,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及工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下图为松嫩平原局部示意简图。

(1)简述松嫩平原腹地重盐碱荒漠化形成的条件。根据松嫩平原西部自然环境特点,当地建立了“稻—苇—鱼”治理模式(如下图),水稻收割后进行高茬翻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结合上图,试分析不同土地类型区的利用方式。(3)指出高茬翻耕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的有利影响。读世界部分区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苏门答腊岛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

(2)简述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聚落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城市雅加达所在国有火山国之称,其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4)C是一条国际性河流,该河流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均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试评价当地自然条件对铁路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三角洲芦苇广布,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可提供鱼、虾、蟹、贝、藻类等农产品和碱蓬、盐角草、黄须菜等野生药用植物。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1)甲河属于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该河以南地区跨越____及少部分热带地区,该河以北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2)黄河a点以下河段曾泥沙淤积严重,这对沿岸地区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3)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经济价值有:①为副食品加工业、制药工业发展提供____资源(填写按属性划分的自然资源类型);②芦苇为造纸工业提供____。

(4)从地形角度指出北京城市选址的有利自然区位条件。读“日本四国岛四十万川河谷形态”和相关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四国岛位于日本西南部,临濑户内海,南濒太平洋,是日本第四大岛。地势多山,山地约占全境面积80%,最高峰石锤山的天狗岳海拔1982米;平原狭小,零星分布于各河下游或沿海。

(1)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描述四国岛的位置。

(2)简述四国岛多山的主要原因。

(3)在图中标注河流的凸岸、凹岸。

(4)图示河流两岸植被差异明显,左侧河岸植被稀少,推测其可能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人参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它喜寒冷、湿润气候,忌强光直射,对土壤要求严格,宜在通透性良好的砂质壤土、腐殖质壤土生长。普通园子参生长6年采收,林下参生长8~9年采收,野山参生长15年以上采收,并且人参种植地需要20~30年培育才可再次种植。我国野生人参原来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古称辽参)和河北、山西(古称上党参)(如下图所示)。我国人参产量和产值存在巨大脱节。2010年我国人参产值占全球产值的10%~20%,而韩国人参的产量仅有我国的10~15%,但产值却是我国的近3.5倍。韩国人参产品原料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加工后出口到欧美、东南亚,同时大量返销中国。

(1)从生产的角度,简述山西、河北等地的野生人参早已绝迹的原因以及人参珍贵的原因。(2)分析目前我国人参产地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的原因。

(3)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出发,评价当前我国人参生产状况,并提出发展建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中图1为大洋洲部分区域图,图2为丙地区大自流盆地地质剖面图。

图1

图2沿AB线的大自流盆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材料二据报道,澳大利亚最早从印度引进骆驼当作运输工具。随着内燃机等动力源的改良应用,使骆驼运输业急速枯竭,大量骆驼放归野外。现在澳洲大约有120万只骆驼,而且数量每7年就增加一倍。材料三苹果树喜光,喜低温干燥,怕涝,宜植于土层厚、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图中塔斯马尼亚岛甲地苹果质量绝佳。(1)图中A地区形成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地质构造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A地区森林遭到破坏,试分析其对丙地地下水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塔斯马尼亚岛甲地苹果品质绝佳的有利自然条件。(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乙地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定西又称陇中,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古代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说。近年来,定西市大规模种植马铃薯,同时使中药材资源闻名全国,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为拓宽致富之路,定西市将需要较少劳动力且收益高的林草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提出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目标。如图为定西位置图。(1)说明定西“苦瘠甲于天下”的自然原因。(2)分析定西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原因。(3)说明定西发展牧草种植的生态效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在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材料二如图示意山地阴、阳坡植被的差异。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位于贵州西南部,该地区石灰岩广布,总面积47.63km2,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域。花江峡谷喀斯特分布面积占比达88.07%,石漠化现象严重。水海坝附近岩层裂隙发育明显,峰丛地貌最为典型。图a为花江喀斯特峡谷地质剖面图,图b为该地月降水量分布图。

材料二:生长在此处的植物表现出石生性、耐旱性、喜钙性。顶坛花椒是广泛栽培于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的地方品种,历来以“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而著称,迄今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该地区已建成数万亩的连片顶坛花椒生产基地,顶坛花椒林成为当地主要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发现,花椒林下保留低密度矮小的杂草,有利于水土保持,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但是当地农民有时需要刈割杂草。(1)说明水海坝附近地表峰丛地貌的形成过程。

(2)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花江峡谷植被表现出耐旱特点的原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响应我国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加大了北冰洋沿岸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俄合作进入快车道。我国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土壤富含腐殖质,呈黑色,肥力高,被称为黑土。但近年来因过度开垦,土壤肥力下降严重,为此我国加大了从俄罗斯进口大豆及制品,且在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建有大豆加工厂。

(1)分析哈巴罗夫斯克大豆加工厂的有利区位条件。

(2)为应对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力下降,当地计划种植地带性植被来恢复和增加土壤肥力。指出该地带性植被类型,并分析该地带性植被增加后,土壤肥力提高的原因。

(3)从自然条件说明俄罗斯在北冰洋沿岸建设公路成本高的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克兰位于东欧平原,境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多年平均气温1月为-7.4℃,7月为19.6℃;降水多集中在6、7月份。乌克兰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之称,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如图示意乌克兰地理位置及黑土分布。

(1)推测乌克兰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理由。

(2)简要说明乌克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3)简述乌克兰发展粮食出口经济的优势条件。

(4)分析乌克兰扩大粮食生产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兰萨罗特岛地处大西洋东侧,是西班牙以保护自然风光原始风貌来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火山岛。岛上环形山众多,大片的黑色土壤广布,植被稀少,只有少许棕榈树和仙人掌,显得异常荒凉,且经常性的多发海雾。如图1为兰萨罗特岛及其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兰萨罗特岛出产葡萄、蔬菜、谷物等,当地居民根据环境特点开辟了小块的种植园地。其中,这里的葡萄种植衍生出一种特殊的种植技术:单株葡萄种植在单个坑里,坑宽3-4米,坑深1-1.5米,坑边用当地的火山石垒成半圆形的石墙,看上去葡萄仿佛种在一个浅浅的石井里。如图2为该岛的种植园景观。

(1)试分析兰萨罗特岛气候气温较高、降水少的原因。

(2)该岛的土壤“黑”而不“沃”,请分析这种黑色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的原因。

(3)分析该岛居民用火山石垒成的“石井”对葡萄种植的影响。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东纵谷平原位于台湾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南北长约180千米,东西宽约2-7千米,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海拔50-250米。纵谷因断层发育,两侧地势陡峭,山地河流发育,急流突奔,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而下,经不断冲刷和淤积形成平原。台东纵谷平原面积小、土层薄而贫瘠、地形起伏大。图1示意台东纵谷位置和台湾岛水系分布,图2示意台东纵谷局部水系分布,图3示意沿玉山一线台湾岛东部剖面。

(1)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台东纵谷平原的形成过程。

(2)分析台东纵谷平原土壤颗粒大、土层薄的原因。

(3)解释台东纵谷西侧水系发达的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罗赖马山(如图)属于边缘陡峭、顶部平坦的桌状山地,长约14千米,宽约5千米,平均海拔2810米。该山主要由砂岩组成,诞生于20亿年前的远古海洋,是多条河流的源头,上百条瀑布飞溅,有“瀑布之乡”之称,山顶土壤贫瘠,原始风貌保存完好。

(1)说出罗赖马山的形成过程。

(2)分析罗赖马山山顶土壤贫瘠的原因。

(3)罗赖马山被誉为“瀑布之乡”的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科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20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南麓。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某研学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如图)。

(1)研学小组采集土壤标本运用相关器材分析土壤成分,发现海北站土坡有机质含量特別丰富。联系该地气候条件,分析成因。

(2)研学小组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气温及地温,发现其日变化明显。分析该现象的成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巴西略图,图2为图1中K城市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茂密,但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西致力于热带雨林的开发,烧荒种地、砍伐放牧等时有发生。

(1)描述K城市气候特征,并解释原因。

(2)分析亚马孙平原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

(3)指出巴西在热带雨林地区烧荒种地、砍伐放牧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含水量是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0克烘干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称土壤含水率。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成水湖,湖区周围以农牧业为主,多草地和农田。湖区降水集中在5-9月,土壤含水率的高低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田的农作物产量和草地的栽畜量。图甲和图乙分别示意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和时间的变化,草地和农田的取样点分别在湖区东部和南部,农田作物根深一般0-20厘米。

(1)说出环青海湖地区草地与农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的差异。

(2)试说明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于深层土壤的主要原因。

(3)8月初以后,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回升趋势显著,请推测其主要原因。

(4)说明科研人员研究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农田土壤含水率变化的主要目的。图1为“非洲梦幻之旅路线”图,图2为肯尼亚山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图3为刚果河水系示意图。图4为马达加斯岛示意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从开罗到开普敦,穿越整个非洲大陆的梦幻之旅,途经距赤道最近的雪山——肯尼亚山。某旅行者在日记中写道:“再向前行,树木越加稀疏,植被逐渐稀少,越来越多裸露的岩石将你带到没无边际的沙…”

(1)“非洲梦幻之旅路线”沿线景观的变化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______。与旅行者日记描述相符的路段是______(单项选择)。

A.甲B.乙C.丙D.丁

(2)肯尼亚山______(双项选择)。

A.山地雨林分布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B.①②植被分别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C.山坡草甸比山麓热带草原湿润

D.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偏低

刚果河全长约4640千米,流域面积约370万平方千米,流量仅次亚马孙河。金沙萨附近河段水量大,含沙量较小。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金沙萨附近河段水量大、含沙量较小的原因。

马达加斯加岛是非洲最大的岛屿,其东部分布着青葱茂盛的热带雨林。

(4)说明马达加斯岛东部热带雨林景观的成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腰坝绿洲位于贺兰山西侧洪积平原的边缘,西面与腾格里沙漠相接,东、北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是当地最大的农业井灌(利用提水设备提取井水灌溉农田的措施)区。该地全年多风少雨,炎热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98mm,多年平均蒸发量约2394mm。图为腰坝绿洲表层土壤含盐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描述腰坝绿洲表层土壤含盐量的分布特征。

(2)推测腰坝绿洲表层土壤含盐量与地势高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整体含盐量较高的原因。

(3)结合腰坝绿洲的自然地理情况,判断其可能发生的一种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黑土以其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也是很难再生的自然资源。经过近百年的开垦,耕作层的有机质流失严重,按现在的耕作强度和方式,黑土耕作层再过几十年就有流失殆尽、成为不毛之地的危险。

材料二:东北地区地形图。

材料三:黑龙江和浙江人均耕地面积及粮食平均单产(2017年)。黑龙江浙江人均耕地面积(亩/人)4.500.40单位面积粮食产量(kg/亩)340395(1)针对东北黑土地肥力下降的状况,简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分析黑龙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浙江的主要原因。

(3)计算黑龙江和浙江两省2017年的人均粮食产量(计算结果均保留为整数),依据计算结果分析说明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是世界第三大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稳定。无活火山。该岛土壤贫瘠,但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油棕属术本油料植物,喜高温、湿润和强光照环境。检油及其加工产品用逢广泛。马来西亚东部的沙巴州,油棕种植面积120多万公顷,约占国内的30%.为了保证油棕产量,该岛一直在砍伐雨林,控制单位面积的植株数。尽量扩大间距。如图为婆罗洲等高线图及沙巴洲区域圈。

(1)简述婆罗洲土壤贫瘠的原因。

(2)分析婆罗洲大面积种植油棕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3)请为婆罗洲的热带雨林可持续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温带雨林是地球上中纬度的高雨量地区的针叶树或阔叶树森林。在温带雨林,虽然土壤呈酸性,但是在温暖、多雾潮湿环境里,生物群系的林冠通常高40—60米,林叶浓密常绿,树干的周长可能达到20米。调查发现:温带雨林林下的生物多样性不如温带落叶林丰富。材料二:图为南美洲热带雨林和温带雨林分布图。

(1)与亚马孙热带雨林比较,描述温带雨林分布特点。

(2)分析图中温带雨林形成的有利条件。

(3)与温带落叶林相比,分析温带雨林林下的生物多样性不丰富的原因。

(4)简述雨林地区枯枝落叶覆盖层对土壤的有利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带雨林是地球上中纬度的高雨量地区的针叶树或阔叶树森林。在温带雨林,虽然土壤呈酸性,但是在温暖、多雾潮湿环境里,生物群系的林冠通常高40—60米,林叶浓密常绿,树干的周长可能达到20米。图为南美洲热带雨林和温带雨林分布图。

(1)与亚马孙热带雨林比较,描述温带雨林分布特点。(2)分析图中温带雨林形成的有利条件,并简述雨林地区枯枝落叶覆盖层对土壤的有利作用。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十大沙地之一,这里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千米,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近几十年来,过度放牧等导致榆树死亡、沙尘暴肆虐、严重影响了京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该地生态环境。下图是浑善达克沙地温带榆树稀树草原分布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过度放牧致榆树死亡、沙尘暴严重的过程。(2)依据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说明当地政府恢复植被应采取的不同措施。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答案与解析】1.答案:解:(1)三江平原植被茂盛(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纬度高,气候冷湿,植被生长慢,从土壤中吸收的有机质少;微生物活力低,对腐殖质分解慢;年降水量少,淋溶作用弱。

(2)夏季白昼长,日照充

分,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养分的积累;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周期长,营养物质积累多;土壤肥沃,为大米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灌溉水源清洁(环境洁净),保证了稻米的高品质;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虫卵成活,农作物病虫害少。

(3)秸秆腐烂之后可以为黑土提供有机质,可以减弱地下水的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可以减轻风力、流水的侵蚀作用。

故答案为:

(1)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旺盛,冬季寒冷,枯枝落叶多,且不易分解。

(2)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黑土肥沃,使用化肥少,环境质量好,污染少,品质高。

(3)秸秆覆盖,减轻黑土风力、流水侵蚀;秸秆还田,增加黑土肥力,截留水分,提高黑土湿度。

解析:(1)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

(2)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因素有热量、水分、光照、昼夜温差、水热条件配合、地形、土壤等。

(3)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条件;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护林,恢复生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灾减灾。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农业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2.答案:解: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中含有钾、磷等矿物质,植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会形成腐殖质,增加土壤的肥力;成土母质经过淋溶作用,在低处沉积,形成淀积层。

故答案为:

A.钾、磷、钙、镁;B.腐殖质;C.土壤肥力;D.淋失;E.淀积层。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调动、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答案:A

酸性

解析:解:(1)土壤中的锰元素属于矿物成分,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矿物质。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对营养元素的富集作用。

(3)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负相关。

(4)由材料分析可知,土壤pH越小,茶叶中锰的含量越高,因此,茶树最适宜种植在酸性土壤中。

故答案为:

(1)A。

(2)对营养元素的富集。

(3)负。

(4)酸性。

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地形、气候、成土母质、生物等。

本题难度较大,通过土壤的形成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4.答案:解:(1)图中甲地位于福建。该地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图中甲地的典型自然土壤类型为红壤,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致使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较低,土壤酸性较强,且土质黏重。(3)改良红壤的主要措施是种植绿肥作物,增加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丰富协调养分;增施熟石灰,中和土壤中的酸性;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4)图中乙平原为台湾的西部平原,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水稻土。

故答案为:

(1)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红壤。特点: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低;土壤酸性较强;土质黏重。

(3)种植绿肥作物,增加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丰富协调养分;增施熟石灰,中和土壤中的酸性;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4)水稻土。

解析:(1)根据图片中的海岸线特点,此区域为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台湾地区。

(2)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典型土壤类型为红壤。

(3)改良红壤主要针对其酸、黏、瘦的特点采取措施。

(4)人类长时间种植水稻会形成水稻土。

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及其形成的土壤类型和特点。

5.答案:(1)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松嫩平原盐碱土分布广,矿物质汇集较多,地下水矿化度大;蒸发量大,容易形成重盐碱荒漠化。

(2)湖泡地势低洼,积水较深,发展养鱼;沼泽地积水且盐碱化程度较高,适合种植芦苇;轻、中度盐碱化草甸土分布区,盐碱化程度较低,可通过灌溉降低盐碱化程度,种植水稻。

(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分在地表聚集(减轻土壤盐碱化);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透气性)。

解析:略

6.答案:(1)热带雨林气候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热带雨林

(2)西(南)部为山地(多火山),东(北)部为平原(多沼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分布特点:西南地区多沿海分布,中部和东北地区多沿河流分布

(3)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4)大

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5)有利:地形平坦

不利:沿途多沼泽;跨越多条河流;多火山地震,地质构造不稳定

解析:(1)本题考查苏门答腊岛的气候类型、成因及对应的自然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苏门答腊岛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周围海域辽阔,水汽充足。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2)本题考查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及聚落的分布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的能力。应根据上面左图中的图例和河流流向确定地形、地势特征进而分析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根据图例可知地形西(南))部为山地(多火山),东(北)部为平原(多沼泽),根据河流流向可知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读图可知聚落的分布特点是沿海、沿河流分布。

(3)本题考查雅加达所在国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雅加达所在的爪哇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因此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4)本题考查湄公河水文特征。旨在考查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为湄公河,流经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受季风影响,该地降水丰沛,但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因此流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均大。

(5)本题考查自然条件对铁路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及对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归纳的能力。主要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对铁路施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有利:地形平坦;不利:沿途多沼泽;跨越多条河流;

多火山地震,地质构造不稳固。

7.答案:(1)亚热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2)土壤次生盐碱化易引发洪涝灾害

(3)生物原料

​​​​​​​(4)位于山前冲积扇,(水资源丰富);地形平坦;西北部山地削弱冬季风;东部地势低,利于夏季风深入。

解析:略

8.答案:(1)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2)亚欧板块(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大洋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在亚欧板块边缘形成岛弧;岛屿在抬升过程中形成山脉等

(3)注记略(左侧为凸岸,右侧为凹岸)

(4)左侧河岸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堆积作用形成的沙滩时间短,植被稀少等

解析:略

9.答案:(1)上党参早已绝迹的原因:①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枯竭;②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参珍贵的原因:①适宜人参生长的土地较少;②人参种植地需要20~30年培育才可再次种植,更新周期长,人参产量小。(2)①长白山地处温带和湿润区,气候寒冷、湿润,适宜人参种植;②森林生态环境优良,利于人参生长;③山地土壤肥沃、透水性好;④种植人参历史悠久,经验丰富。(3)生产状况:①粗放式经营生产(产量大、产值低,产品附加值低);②对适宜人参种植土地进行掠夺式开发;③人参适种土地面积小,但片面追求扩大生产面积,人参生产的森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④人参高产、低值与土地、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矛盾突出,为不可持续发展。

发展建议:①平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②控制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人参高附加值产业,摆脱高产低值粗放式生产;③大力发展国内人参加工能力,摆脱人参产业成为韩国“原材料产地”的局面。

解析:(1)本题考查山西、河北等地的野生人参早已绝迹的原因和人参珍贵的原因。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考虑野生人参绝迹可从外界对其过度采挖及对其生长环境的破坏方面入手。即①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枯竭;②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可从人参生产的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状况考虑:①生物资源:人参为第三纪子遗植物、目前仅分布在我国和朝鲜半岛,是世界和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②土地资源:适宜种植土地较少,且更新周期长。(2)本题考查目前我国人参产地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的原因。分布原因可从长白山的气候、土壤、生态环境及种植历史等对种植人参的有利条件分析:①长白山地处温带和湿润区,气候寒冷、湿润,宜人参种植;②森林生态环境优良,利于人参生长;③山地土壤肥沃、透水性好;④种植人参历史悠久,经验丰富。(3)本题考查从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出发,评价当前我国人参生产状况,并提出发展建议。当前状况可从材料中人参产量和产值存在巨大脱节方面考虑:当前人参生产状况:高产量,低产值,且以原材料形式大量廉价出口。

发展建议可从可持续发展、提高附加值、发展人参加工等方面考虑:①平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②控制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人参高附加值产业,摆脱高产低值粗放式生产;③大力发展国内人参加工能力,摆脱人参产业成为韩国“原材料产地”的局面。

10.答案:

(1)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纬度较低,气温较高。(2)向斜地下水量减少,盐度升高,水质下降(3)位于背风坡,光照充足;位于山区,有一定坡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自然环境好,污染小。(4)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过度灌溉导致下游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量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强,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生态系统破坏。

解析:第(1)题,A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大分水岭东侧,该地形成了非地带性热带雨林。因此,要依据其所处位置从地形、大气环流和洋流三方面寻找该地终年高温多雨的原因。

第(2)题,根据大自流盆地的地质剖面图可知其地质构造为向斜。该自流盆地地下水来自东北部大分水岭。所以,如果A地区植被遭到破坏,不利于地表径流下渗,导致大自流盆地地下水水源补给量减少,丙处地下水水量减少、更新速度减慢,地下水盐度升高,水质下降。

第(3)题,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山地东坡,甲地苹果品质绝佳的主要原因,要充分利用材料三中的文字以及甲地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位置,从热量、光照、水分、土壤等方面分析。

​​​​​​​第(4)题,回答该题一定要首先简述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然后运用该原理分析乙地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游地区及河口的影响。

11.答案:(1)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2)地势高差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3)保持土壤肥力;减少风力和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涵养水源;增加当地湿润度,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1)本题考查定西“苦瘠甲于天下”的自然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该地的地理特征是解题的关键。据材料可知,定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起伏较大;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该地位于内陆,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

(2)本题考查定西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气候的角度分析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从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根据年等降水量可知,该地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

(3)本题考查定西发展牧草种植的生态效益,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发展牧草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该地地形起伏较大,气候较干旱,多大风,发展牧草种植可以减少风力和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肥力;可以涵养水源;增加当地湿润度,调节局地小气候。

12.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苔原带底部地区,由于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阳坡2000~2300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第(2)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第(3)题,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那么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第(4)题,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13.答案:(1)地表分布的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岩石多裂隙发育;该地夏季炎热多雨,雨水沿裂隙侵蚀、溶蚀;久而久之形成峰丛地貌。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易渗漏;地形坡度大,水资源存储条件差;夏季高温,蒸发旺盛,造成本地区地表土壤缺水,易发生干旱,生长在此处的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

解析:(1)本题考查水海坝附近地表峰丛地貌的形成过程,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主要从岩石的性质和外力作用方面分析,即地表分布的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岩石多裂隙发育;该地夏季炎热多雨,雨水沿裂隙侵蚀、溶蚀;久而久之形成峰丛地貌。

(2)本题考查花江峡谷植被表现出耐旱特点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即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易渗漏;地形坡度大,水资源存储条件差;夏季高温,蒸发旺盛,造成本地区地表土壤缺水,易发生干旱,生长在此处的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

14.答案:解:(1)从图中可看出哈巴罗夫斯克靠近大豆区,原料丰富;从图中可看出距离中国近中,国市场需求大;从图中可有铁路经过,交通方便。

(2)东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当地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增加,枯枝落叶变多,利于形成腐殖质,提升土壤肥力;植被有保持水土的能力,植被的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流失减少;植被增加,动物栖息地多,动物增多,动物排泄物是天然肥料,提供肥料来源变多。

(3)俄罗斯北冰洋纬度高,气温低,冻害大;北冰洋沿岸常年极受地东风的影响,大风天气多;多冻上,生态脆弱;大雪天气多,全年正常施工时间有限、建设周期长,公路建设技术要高,环保设施投入大。

故答案为:

(1)靠近大豆产区,原料丰富;距离中国近,中国市场需求大;有铁路运输,交通方便。

(2)当地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增加,枯枝落叶变多;利于形成腐殖质提升,土壤肥力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流失减少;植被增加,动物增多,动物排泄物是天然肥料,提供肥料来源变多。

(3)气温低,冻害大;大风天气多;大雪天气多;全年正常施工时间有限、建设周期长;多冻土,生态脆弱,公路建设技术要求高,环保设施投入大。

解析:(1)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结合图示信息可从市场、原料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要应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知识勺调用能力。自然条件的分析可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等方面进行。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了影响工农业的区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调用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解答。

15.答案:解:(1)读图可知乌克兰位于40~60之间,属于西风带影响地区,因此乌克兰降水主要是盛行西风带来,乌克兰西北部离西风源地相对较近,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较多,因此降水较多;图中显示,乌克兰西北部地势较高,西风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明显,因此降水较较乌克兰东南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地带,且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水汽少,上升气流较弱,因此降水较少。综上所述乌克兰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

(2)材料信息表明,乌克兰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温暖,适宜草类植物生长,有机质丰富;材料信息表明,多年平均气温1月为-7.4℃,当地低温时间长,大量生物死亡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其有机质容易在土壤中积累,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乌克兰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沉积并保存,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3)乌克兰夏季温暖、水分条件较好,因此水热条件适宜粮食生产;乌克兰平原面积广大,地形平坦,适合耕作图中显示乌克兰一半以上国土分布着黑土,土壤肥沃,耕地质量好,粮食产量高;乌克兰粮食生产历史悠久,粮食生产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材料信息表明,乌克兰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之称;国际上对粮食需求量大,乌克兰位于东欧地区,距离欧盟广阔的粮食市场近乌克兰临近黑海、陆上铁路公路与欧洲许多国家相连,海陆交通便利,有利于粮食出口。

(4)乌克兰扩大粮食生产可能导致过度开垦土地,从而破坏地表植被,降低植被覆盖率,破坏生态平衡,加剧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可能加土地荒漠化,导致黑土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故答案为:

(1)空间分布特点:西北多,东南少。理由:乌克兰降水主要是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西北部地势较高,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较丰富;东南部处于背风坡,地势低平,水汽输送较少,降水少。

(2)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高温,适宜草类植物生长,冬季低温,有机质不易分解;纬度高,气温较低,大量生物死亡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其有机质被保留在土壤中;地势低平,侵蚀作用弱,利于有机质沉积。

(3)水热条件适宜粮食生产;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大;有大面积的黑土分布,土壤肥沃;粮食生产历史悠久;农业水平高;距离欧洲广阔的粮食市场近;海陆交通便利,有利于粮食出口。

(4)过度开垦土地,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加剧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可能加剧土地荒漠化,导致黑土肥力下降。

解析:(1)乌克兰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应从大气环流、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测。

(2)乌克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应从有机质积累和保存等方面进行分析。

(3)乌克兰发展粮食出口经济的优势条件应从粮食产量、商品率、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叙述。

(4)乌克兰扩大粮食生产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应从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大题以乌克兰相关图文信息材料信息为背景,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形成土壤的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态问题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6.答案:解:(1)兰萨罗特岛地处北纬29°附近,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大;该岛全年降水较少,天气晴朗,太阳总辐射量高,因此气温较高。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洋流、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读兰萨罗特岛气候资料图可得,当地年降水量少,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稍多。该地位于29°N左右,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且副高控制的时间长;沿岸还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因此降水量少。

(2)读图可知,兰萨罗特岛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土本身有机质含量低;全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植被少,有机质来源少;温度高,有机质分解快。

(3)该岛居民用火山石垒成的“石井”可以起到挡风,减弱盛行西风对葡萄秧苗的侵蚀作用,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石井”可收集雨水,减缓夏季的干旱,“石井”白天接受阳光照射升温快,夜间热量散失快,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故答案为:

(1)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天气晴朗,太阳辐射量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时间长,并受到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2)原因:黑色土壤为(板块交界处的)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土,有机质储量低;终年少雨,植被稀少,土壤缺乏有机质来源;气温高,土壤中的有机质易于分解,难以积累。(3)减弱风蚀;深坑利于收集雨水;“石井”有利于增大昼夜温差,提高有机质的积累,提高葡萄的品质。

解析:(1)气温高的原因从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来分析。降水特征主要从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两方面来分析。

(2)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主要与水热条件和分解作用有关。

(3)葡萄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土壤、水热条件、光照及日温差等方面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和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等知识。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结合图文有效信息综合判断即可。

17.答案:解:(1)读图可知,台湾东部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消亡边界,受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结合图示河流的水系分布可以判断,河流自西向东,由高处向地处携带砾石和泥沙在谷地堆积形成平原。

(2)读图可知,台东纵谷平原土壤颗粒大、土层薄的原因是谷地西侧河流众多,流程短,流速快,携带物质颗粒大;谷地狭窄,谷底地势起伏较大,堆积迅速,沉积物分选性差,砾石与泥沙混杂;降水多,谷地内的流水侵蚀作用强。

(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台东纵谷西侧水系发达的原因是中央山脉海拔高且绵长,有利于河流发育,东侧海岸山脉海拔低,对季风阻挡作用弱;中央山脉是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台风影响强度大,年降水量大。

故答案为:

(1)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源于西侧山地的河流携带砾石和泥沙在谷地堆积形成平原。

(2)谷地西侧河流众多,流程短,流速快,携带物质颗粒大;谷地狭窄,谷底地势起伏较大,堆积迅速,沉积物分选性差,砾石与泥沙混杂;降水多,谷地内的流水侵蚀作用强。

(3)纵谷西侧中央山脉海拔高且绵长,地形复杂,有利于河流发育;纵谷东侧海岸山脉海拔低,对季风阻挡作用弱;纵谷西侧中央山脉是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台风影响强度大,年降水量大。

解析:(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2)台东纵谷平原土壤颗粒大、土层薄的原因从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地势、降水等角度进行分析。

(3)台东纵谷西侧水系发达的原因凑够地形、海拔、大气环流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区域存在的环境及发展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8.答案:解:(1)该山诞生于远古海洋,所以首先是海洋中的沉积作用,然后是地壳抬升,最后是流水侵蚀。

(2)罗赖马山山顶土壤贫瘠的原因主要从海拔高,植被少,流失侵蚀严重等方面分析。

(3)主要从气候,地形,落差大等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远古海洋时期,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砂岩岩层;随着地壳运动,该区域抬升为陆地;由于断层构造的影响,中部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桌状山地。

(2)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植被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降水量大,侵蚀搬运作用强,养分流失严重。

(3)四周为陡崖,河流落差大,形成瀑布;顶部平坦开阔,径流分散,瀑布数量多;降水丰富,瀑布流量较大。

解析:(1)罗赖马山的形成过程从内外力作用分析。

(2)土壤肥力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地形、植被等。

(3)“瀑布之乡”说明瀑布多,悬崖多。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区域存在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相关知识。

19.答案:解:(1)由材料可知,海北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与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关系密切。由于暖季草类茂盛,有机质多。而冬季漫长寒冷,微生物分解速度慢,使得有机质容易积累。同时,年降水量小于600mm,淋溶作用弱,表层有机质集中,所以海北站土坡有机质含量丰富。

(2)由于“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所以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释放速率就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地面,所以地温与气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地温增高,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之增高,在下午14点左右达到最高,此时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作用强,而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与气温也相应降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也降低,从而使得地温、气温和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三者之间有明显的日变化。

故答案为:

(1)暖季气温较高,光照充足,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解析:解:(1)从限定词“气候”角度分析解答。

(2)从地温、气温和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三者之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分析解答。

本题以海北站气候状况及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速率日变化曲线图为材料,考查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难度一般。

20.答案:解:(1)据图2信息可知,K地全年气温在22℃以上,降水量大且均匀,判断为热带雨林气候。K地远离赤道,却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原因有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带来丰沛的水汽;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亚马逊平原降水量大,地表径流和雨水淋溶作用强;植被茂密,根系吸收有机质多;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对当地森林的破坏严重,有机质积累少。

(3)巴西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大面积烧荒种地,过度砍伐放牧会导致森林面积萎缩,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的多样性受损;该地是全球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有“地球之肺”之称,能够利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该地区森林大量被毁,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当地人们烧荒种地、大量砍伐雨林、过度放牧会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加剧水土流失。

故答案为:

(1)终年高温多雨。纬度低,终年高温;全年因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暖流增温增湿,终年多雨。

(2)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微生物分解作用快;地表径流和雨水淋溶作用强;植被茂盛,根系吸收有机质多(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有机质的积累和补充。

(3)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制;全球变暖。

解析:(1)据图2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可以描述气候特征;从信风、地形、暖流三方面分析K地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2)从有机质分解,地表径流和雨水的淋溶作用,当地人们破坏植被,有机质的补充少等方面分析。

(3)从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水土流失三方面分析。

本题以巴西热带雨林地区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土壤肥力、全球环境等知识的掌握。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结合图文材料有效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1.答案:解:(1)草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下降、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出现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草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大于农田。

(2)浅层的土壤接收太阳辐射多,土壤升温快,蒸发量大;农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0.20厘米,根系吸收水量大,所以浅层土壤的水分主要焦中在农作物;农作物蒸腾作用强烈,失水较多;深层土壤根系基本不能到达,再加上地下水的补给,水分蓄积最多,土壤含水率较高。

(3)湖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所以降水较多,土壤的湿度增加;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农作物和草的生长期短,八月之后就不再生长,需水少,所以土壤含水率增加;同时八月以后,迎来秋冬季节,气温降低,蒸发减少,土壤的含水率增加。

(4)由材料可知,湖区周围以农牧业为主,而土壤含水率的高低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田的农作物产量和草地的载畜量,所以研究湖区的草地-农田土壤含水率变化可以用于指导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土壤保墒工作的更好进行,制定科学灌溉工作,保障农民和农业增收;草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1)草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下降;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草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大于农田。

(2)表层土壤接收太阳辐射多,土壤升温快,蒸发量大;农作物根系主要分布于0-20厘米,根系吸收水

量和储水量大,农作物蒸腾作用强烈,叶面失水较多;深层土壤根系基本不能到达,水分蓄积多,土壤含水率较高。

(3)牧草和农作物处于生长后期(枯黄期),需水量明显减少;降水量较丰富,土壤湿度增大;气温下降较快,且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4)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墒情,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制定科学的农田灌溉方案,保障农田增产和农民增收;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方式,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解析:(1)根据图甲农田和草地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曲线特征分析即可。

(2)主要从蒸发量,植被吸水量和蒸腾作用等方面分析。

(3)观察图乙可知,农田和草地的土壤含水率在八月以后回升,可以考虑到我国的气候特点,

(4)主要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合理的农田灌溉方案等。

本题以青海湖地区草地、农田土壤合水率随土层深度和时间的变化围及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土壤含水率的差异、形成原因,研究土壤含水率变化的目的,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C。

(2)CD。

(3)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充沛;该地以上河段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广。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茂盛,水土流失较轻;金沙萨以上多流于盆地中,地形较平坦,流速较慢,携带的泥沙在盆地沉积。

(4)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强烈。

解析:(1)由题中图可以看出,从开罗到开普敦,线路从北向南穿越了整个非洲,主要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导因素是热量,读图可知,某旅行者在日记中写到:“再向前行,树木越加稀疏,植被逐渐稀少,越来越多裸露的岩石将你带到漫无边际的沙漠……”,与旅行者日记描述相符的路段(由热带草原带向热带沙漠带过渡)是丙处。

(2)读图,山地雨林带位于热带草原带之上,其分布海拔为1000-2000米,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受赤道低压影响小,该地降水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位于东南坡,受东南信风影响地形雨丰富,A错;①处海拔高于②,森林分布的海拔应低于灌丛,①为灌丛②为森林,B错误;山坡草甸分布的海拔在4000米左右,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而山麓草原分布海拔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山坡草甸比山麓草原湿润,C对;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偏低,D对。

(3)金沙萨附近河段水量大、含沙量较小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

(4)马达加斯岛东部热带雨林景观的成因主要可以从气压带风带、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23.答案:解:(1)据图可知,图中土壤含盐量等值线较密集,说明空间差异大,西部数值较高,在西南部达到最大,可达5000以上。

(2)腰坝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蒸发旺盛,水分不足,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区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大水漫灌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在地势比较高的地区,种植业的比重较小,故土壤含盐量较低。

(3)腰坝绿洲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多风沙活动,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荒漠化的防治主要从防风和固沙两个方面解决,比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

故答案为:

(1)空间差异大;西高东低;高值中心位于西南侧。

(2)关系:地势高的地区含盐量相对较低,地势低的地区含盐量相对较高。

原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风力强劲;蒸发量大,为该地区最大的农业灌溉区,不可理灌溉容易导致表层土壤含盐量上升。

(3)土地荒漠化;

措施:限制人口迁入,减少人口数量;进行生态补水;调节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植树种草等。

解析:(1)考查等值线图的知识,等值线图的判读主要读数值、读延伸方向、读弯曲方向、读疏密、读闭合曲线等。

(2)考查土地盐碱化的知识,影响土地盐碱化的因素主要有热量、光照、地下水深度、灌溉农业、降水等。

(3)考查土地荒漠化的知识,土地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迁或人类活动等因素而导致的土地退化,严重的土地退化即为土地荒漠化。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土壤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24.答案:解:(1)东北黑土地开垦后土壤侵蚀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主要采取的措施: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注意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以提高黑土的肥力②通过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等措施,以保持水土,达到保护黑土的目的。

(2)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较低。

(3)由于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产量多,所以商品率高。

故答案为:(1)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例如秸秆还田、草粮轮作、种植绿肥作物等;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

(2)黑龙江纬度较浙江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浙江水热充足,粮食作物一年两熟;黑龙江人口密度较浙江低,投入生产要素少;黑龙江较浙江易受低温、旱灾影响,单产较低。

(3)黑龙江:1530kg/人浙江:158kg/人;东北地区人均耕地多,人均粮食产量多,所以商品率高。

解析:(1)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

(2)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因素有热量、水分、光照、昼夜温差、水热条件配合、地形、土壤等。

(3)考查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因素有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农业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25.答案:解:(1)婆罗洲地处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大,温度高,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雨林中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中养分却很少,所以土壤贫瘠。

(2)婆罗洲雨林砍伐后,大面积种植油棕,油棕幼苗期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植被单一,植被对地表保护作用差,水士流失严重;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小,旱涝灾害加大;原始森林被毁,植被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气温上升,温差变大,蒸腾减少,降水减少;大面积种植油棕,使用化肥、除草剂等易造成土壤和水污染。

(3)婆罗洲的热带雨林可持续开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禁止大面积砍伐,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教育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调整经济结构,控制油棕等种植规模等。

故答案为:

(1)该岛地处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雨林中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土壤中养分却很少,所以土壤贫瘠。

(2)雨林砍伐后,油棕幼苗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小,旱涝灾害加大;原始森林被毁,生物多样性减少;气温上升,温差变大,降水减少;使用化肥、除草剂等易造成土壤和水污染。

(3)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控制油棕等种植规模等。

解析: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问题。如:比较湿润地区表现为水土流失,比较干旱地区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如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等。(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