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河南省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二里头文化2.下列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B.中华文明的源头曾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就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和作用是相同的3.古代传说中有许多圣人,如教人耕作的神农氏、制作车马轩辕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A.他们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历史上确有其人B.他们是神话传说的人物,历史上没有其人C.他们的事迹反映先民征服自然的集体记忆D.他们的事迹体现部落联盟分工合作的史实4.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A.使用打制石器 B.用火烹饪食物 C.从事渔猎采集 D.从事原始农业5.中华文明起源呈现的显著格局与特色是A.中原核心 B.多元一体 C.农牧同源 D.南重北轻6.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载:“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与该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7.《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8.恭天成命,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乃四夷皆相率而使奉天成命。其中“华”的含义是A.中华民族 B.中华文明 C.服饰华美 D.礼仪文化9.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④推行郡县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战国时期,韩国派人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该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芍陂 C.郑国渠 D.漕渠11.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亦称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可见,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A.各国改革 B.民族交融 C.技术进步 D.思想繁荣12.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适应这一时代变革需要的是A.道法自然,为而治 B.尚贤者,政之本也C.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3.据《六国年表》载,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封商鞅为列侯,以封地称商君。又据《商君列传》载,商鞅封于商、洛十五邑,在封邑中“南面而称寡人”,在其封邑拥有封君和可驱使的武装。材料表明,商鞅变法A.取得了显著社会效果 B.得到了封邑之地的支持C.变革旧制度并不彻底 D.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14.荀子认为“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因此,必须对本恶的人性加以控制,并主张以“使群、隆礼、重法”加以控制,以实现“至平”的社会目标。荀子提出这些主张,意在A.重建小国寡民社会 B.实现克己复礼理想C.适应争霸战争需要 D.重塑社会有序体制15.从地理方位来看,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

16.西周至春秋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但到了战国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世袭制瓦解 B.社会的转型 C.士阶层崛起 D.律法的严苛17.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助于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的是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焚烧诗书 D.拆散大家庭1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汗牛充栋。某古典文献中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等记载。该文献是A.《论语》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19.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片,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本质含义是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20.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朝代制度后果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唐节度使藩镇割据宋文官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财政元行省(宣政院、巡检司)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文人治国风骨不断凸显C.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D.集权制度建设探索前行21.“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郡县制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B.其行政区划被沿用至民国时代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22.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图为《秦朝形势图》,它可以用来学习秦朝的()①社会风俗②疆域四至③周边民族关系④地方行政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3.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事最明白无疑,然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由此可见,在他看来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 B.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体制势在必行C.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 D.应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24.下图是秦始皇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甲兵虎符。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12字铭文,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在秦朝

A.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 B.地方完全听命于皇帝C.虎符象征着皇位永固 D.铭文的使用十分普遍25.在中国国度思想即将形成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并进一步铲除了诸侯割据称霸的制度基础,从此,无论时局如何变迁,各地百姓期盼的都是国家的统一。这种国度思想形成的关键是A.儒家思想极力维护 B.郡县制的全面推行C.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D.君主专制制度建立26.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专制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民主观念渗入到政治体制27.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夏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封建亲戚” B.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C.“共和行政” D.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28.汉武帝把与匈奴的商品贸易纳入政府的严格管辖之下,凡参与互市的私商,必须到政府部门领取"符传",方准参加贸易。还规定不准内地商贾以铁、兵器、马匹、铜钱与匈奴贸易,违者治罪。这些措施旨在A.保护内地商品贸易 B.遏制匈奴势力发展C.稳定边疆社会秩序 D.厉行重农抑商政策29.汉高祖崇尚黄老治国思想,而汉武帝罢黜百家之言。这种治国理念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大一统国家现实的需要 B.君权与相权的博弈C.儒学与百家思想的冲突 D.君主品性好恶的抉择30.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A.加速了国家分裂B.加强了中央集权C.增强了诸侯势力D.扩大了王国疆域31.曹操描述当时的状况:“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是A.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B.三国时期的政权鼎立C.西晋中期的八王之乱 D.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32.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AB两处应为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33.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减轻徭役和刑罚 B.恩泽贵族 C.削弱诸侯王势力 D.增加税收34.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该场景反映了A.井田制下奴隶劳作 B.小农经济自给自足C.庄园经济集体生产 D.公有制下精耕细作35.下表所列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对这些交往解读正确的是中国西传西域东传冶铁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他手工业品等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笛等①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②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③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6.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其中十一个州部以《尚·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来命名,如冀州、青州、扬州等。这反映出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 B.社会治理重视继承创新C.君主专制加强倾向明显 D.州部郡国力量有所削弱二、材料分析题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6材料二“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须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班固《汉书》卷6,景帝第5材料三

(1)材料一中观点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简述判断理由。(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之治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综观整个西汉,你怎么看待其“有为”和“无为”之间的转变?(3)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取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A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排除B项;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流域,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是夏朝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起源时呈现多元分布的特征,各地区具有一定的特色,并非是相同的,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正确描述,不符合题意。故选D。3.C【解析】根据“古代传说中有许多圣人,如教人耕作的神农氏、制作车马轩辕氏……”可得出,虽然神话传说的真实性还需进一步考证,但他们的事迹反映先民征服自然的集体记忆,C正确;神话传说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考试,不能说确有其人或者没有此人,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分工,排除D。4.D【解析】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使用磨制石器,即人们已经按自己的意识制造工具,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A与题意不符;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取火,B不符题意;从事渔猎采集发生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C错误。故选D项。5.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特色,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发现了众多古文明遗址,既有各自特点,又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最终融汇为一体,故B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核心在中原,“中原核心”只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中华文明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故C项错误;“南重北轻”的说法不科学,故D项错误。6.B【解析】材料中家谱和宗族可知与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有关,B正确;分封制是宗法制度的外在表现,A错误;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不符合材料中家谱等信息,C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承让制度,D错误。7.C【解析】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论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说明民本思想的历史悠久,C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重视民意和保民思想与神权无关,B项错误;以民为本与“天人合一”学说不符,D项错误。8.D【解析】冕服是中国传统的礼服,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彰显着等级、秩序、信仰与习俗,春秋时期,华夏面临外族入侵,“礼”成为春秋时期华夷之辩的主要内容,故选择D;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9.A【解析】根据“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A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基层的管理以及地方的行政无关,因此什伍连坐、郡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CD。10.C【解析】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韩国派人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是郑国渠,是韩国的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的水渠C正确;都江堰是秦国蜀守李冰父子兴建,A错误;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B错误;漕渠,意思是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D与题意无关。11.B【解析】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国的疆域得以扩大,同时中原人民在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往与争斗中,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B正确;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12.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百家争鸣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诸侯争霸,所以这一时期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是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这一思想属于法家思想。其中A是道家思想,B是墨家思想,C是儒家思想,D是法家思想,故选D,排除ABC。13.C【解析】材料表明,商鞅受封列侯,拥有自己的武装,说明商鞅变法“废分封,推行县制”的政治变革具有不彻底性,故答案为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依然存在分封制,无法判断其效果和影响,排除A、D两项;商鞅受封为列侯,可以说明商鞅变法得到了君主支持,但不能说明得到了封邑之地的支持,排除B项。14.D【解析】结合材料中的以“使群、隆礼、重法”加以控制,实现“至平”的社会目标等信息可知,荀子的性恶论主要在于社会治理,重塑社会有序体制,故选D项;A项道家无为思想,排除;B项是孔子的主张;C项是法家的主张,均排除。15.D【解析】三国鼎立局面中,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D正确,排除A、B、C。16.B【解析】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变化,反映出当时分封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被打破,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故答案为B项;当时分封制出现瓦解,世袭制没有瓦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阶层的崛起,材料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状况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律法的严苛,排除D项。17.B【解析】根据所学,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的特权,B项正确;ACD项与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这一内容无关,排除。18.D【解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意思是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时代变化,世情就会有变化;世情不同了,则先前所作的准备、采取的措施也要相应改变。即必须与时俱进,这符合法家的思想,故答案为D;A是儒家文献,排除;B是墨家文献,排除;C是道家文献,排除。19.D【解析】材料“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是对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贵族政治的描述,材料“……下虽无世禄之片,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是对以地域关系为依据的官僚政治的描述,因此材料说明秦朝政治体制本质是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D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并非是本质含义,排除B项;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20.D【解析】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整体上呈现上升状态,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建设探索的前行,选项D正确;君主专制体现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排除A;文人治国、重文轻武政策是在宋朝出现的,排除B;材料中只有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体现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上升,不能得出“不断发展”,排除C。21.C【解析】从“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来看,材料认为郡县制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能说明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确立的标志,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的深远影响,并不是行政区划的沿用,B选项排除。郡县制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但材料没有从这一角度探讨郡县制的特点和作用,D选项排除。22.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的疆域图,不能从地图得出社会风俗的信息,故①错误;疆域图中反映了秦的地域范围,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体现出其疆域四至,故②正确;地图中呈现出长城、国界线的信息,能够看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故③正确;地图中呈现出郡级驻所,反映了郡县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④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3.C【解析】根据材料“废封建,行郡县……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可知,材料认为废封建的措施未免操之过急,使得社会缺乏适应的阶段,即吕思勉认为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C项正确;材料中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没有强调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A项错误;材料内容评价了废封建,行郡县的措施,没有强调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体制,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推恩令”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24.A【解析】结合题意可知,阳陵虎符的一半掌握在皇帝手中、一半掌握在将领手中,这体现出只有皇帝发出命令,地方才能派遣军队参与作战等规则,军权实际上操控在皇帝手中,A项正确。秦朝时地方长官具有一定的自主权,B项错误,排除;题意中没有将军权与其他权力作比较,C项无从得知,排除;“使用普遍”的说法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25.B【解析】抓住题干“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并进一步铲除了诸侯割据称霸的制度基础”才有“无论时局变迁,各地百姓期盼的都是国家的统一”,可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因为结合所学,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国家观念,由过去诸侯国的“国人”思想转变为后来的大一统政权的“天下人”,故选B项:儒家思想对大一统局面的维护功能是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而材料限定时间条件是“秦始皇”时,排除A、C项;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国家决策方式,与B项相比较,它不是关键因素,故排除D项。26.A【解析】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皇帝听取多方意见后集思广益,作出最终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有助于减少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对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故答案为A项;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没有削弱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运行机制,不能产生强化对地方控制的作用,排除C项;这一权力运行机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没有民主观念的渗入,排除D项。27.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故D正确;“封建亲戚”是贵族政治,故A错误;专制主义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故B错误;“共和行政”是指西周厉王出逃后,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故C错误。28.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统治时期与匈奴的商品交易进行严格的管控,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商品,说明的是这些措施是为了遏制匈奴势力的发展,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这些措施是为了打击匈奴势力,排除。故选B。2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文化专制,其实质是利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30.B【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封为列候,归所在的郡管辖”可知是推恩令,推恩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是郡国并行制而非推恩令,A选项错误。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选项错误。推恩令实施后,王国实际控制面积变小,D选项错误。【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31.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显著的特征是军阀割据混战,给民众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A符合题意;BCD与曹操的生活年代不符,排除。故选A。32.D【解析】东汉时期,幼主继位,母后临朝,导致外戚专权,君权旁落,A是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打败外戚,夺回军权,结果导致宦官得宠,把持朝政,故选D项;“与民休息”不会导致君权旁落,排除A项;公元8年王莽改制,公元25年东汉建立,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光武中兴,不符合“东汉中后期”,排除C项。【点睛】33.C【解析】根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故选C;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增加税收的信息,排除D。【点睛】34.C【解析】从图片的画面可以看出,画面中有多人劳动,并且有分工,反映出汉代庄园经济之下的集体劳动的场景,C项正确;汉代没有井田制,排除A;小农经济之下不会有这么多人,且也不存在多项分工,排除B;材料看不出是公有制,当时实行的是土地私有,排除D。35.C【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手工业产品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动植物、用品和艺术等传到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品种,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①③④正确,故选C;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所以②错误,故排除ABD。36.B【解析】根据“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可知汉武帝时期在原有的郡县制外,又设置了新的行政管理措施,说明社会治理重视继承创新,故选B;汉武帝是在原有的体制上设立了新的措施,而非行政体制发生异变,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了行政体制的变化,没有体现地方力量的强弱,排除D。37.(1)判断:材料一出自法家学派。理由: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材料一强调统一思想,并以法律的形式贯彻执行,如“以古非今者族”,“黥为城旦”等;材料一还主张向做官之人去习法,“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2)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亡教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