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现场测试规程》_第1页
《公路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现场测试规程》_第2页
《公路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现场测试规程》_第3页
《公路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现场测试规程》_第4页
《公路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现场测试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CCS

团体标准

T/GDHS×××—××××

公路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现场测试规程

Specificationforon-sitequalitytestingofcorrugatedbeamsteelguardrail

engineeringonhighways

(征求意见稿)

××××-××-××发布××××-××-××实施

广东省公路学会发布

1

T/XXXXXXX—XXXX

公路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现场测试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现场测试的试验条件、测试设备、测试方法、数据处理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两波形梁钢护栏、三波形梁钢护栏等公路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现场检测,其他类似

构件工程质量现场测试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8226公路交通工程钢构件防腐技术条件

GB/T24967钢质护栏立柱埋置深度冲击弹性波检测仪

GB/T31439.1波形梁钢护栏第1部分:两波形梁钢护栏

GB/T31439.2波形梁钢护栏第2部分:三波形梁钢护栏

JB/T6040工程机械螺栓拧紧力矩的检验方法

JGJ82-201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

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5220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T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G/T367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

3术语和符号

3.1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外观质量appearancequality

通过观察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波形梁钢护栏外在质量。

3.1.2

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corrugatedbeamplatebasemetalthickness

波形梁钢护栏梁板防腐处理前的厚度。

3.1.3

立柱基底金属壁厚columnbasemetalwallthickness

波形梁钢护栏立柱防腐处理前的厚度。

3.1.4

镀(涂)层厚度coatingthickness

波形梁钢护栏钢构件防腐层的厚度。

3.1.5

横梁中心高度centerheightofbeam

波形梁钢护栏梁板中心距设计基准线的高度,通常以护栏面与路面的相交线为设计基准线;当路侧

护栏面靠近公路中心线方向有路缘石且路缘石对应立面与护栏面不重合,则设计基准线为护栏面与路缘

石的相交线。

1

T/XXXXXXX—XXXX

3.1.6

立柱中距distancebetweencolumns

波形梁钢护栏相邻立柱中心轴线间的距离。

3.1.7

立柱竖直度uprightnessofcolumn

波形梁钢护栏立柱垂直于地面的偏差度。

3.1.8

立柱外边缘距土路肩边线距离distancebetweentheouteredgeofthepostandthesideline

ofthedirtshoulder

立柱外边缘到土路肩边线的距离。

3.1.9

立柱埋置深度columnburieddepth

波形梁钢护栏立柱埋入土基或混凝土基础中的深度。

3.1.10

螺栓终拧扭矩boltfinaltwisttorque

波形梁钢护栏在安装中连接螺栓、拼接螺栓最终拧紧扭矩。

3.1.11

钢质护栏立柱埋深冲击弹性波法impactelasticwave-basedembeddingdepthmeasurement

apparatusforsteelguardrailpost

采用冲击弹性波测量仪,测量冲击弹性波在钢质护栏立柱中的传播时间,计算出立柱总长,从而反

算立柱埋深的测量方法。

3.1.12

标称波速nominalwavevelocity

检测时采用的弹性波在立柱中的传播速度,主要受弹性波波长、立柱材质、规格等因素影响,单位

为m/s,用C表示。

3.2符号

—测试立柱埋置深度;

外—测试立柱外露长度。

𝑑𝑑

—测试立柱长度;

𝑑𝑑

—波形梁钢护栏梁板基底金属厚度;

𝐷𝐷—波形梁钢护栏梁板总厚度;

𝑡𝑡、—分别为波形梁钢护栏梁板测点正、反面镀(涂)层厚度;

0

𝑡𝑡—波形梁钢护栏梁板测点板超声波检测厚度;

12

𝑡𝑡—立柱基底金属壁厚;𝑡𝑡

𝑐𝑐

𝑡𝑡′—立柱总厚度;

𝑡𝑡′、—分别为立柱内、外壁镀(涂)层厚度;

0

𝑡𝑡′—立柱′测点处超声波检测厚度;

𝑡𝑡1𝑡𝑡2

涂′—构件镀(涂)层总厚度;

𝑡𝑡𝑐𝑐

、—构件复合涂层中内、外涂层厚度;

𝑡𝑡外涂层内涂层

—波形梁板顶面距路面设计基准线的高度;

𝑡𝑡𝑡𝑡

—波形梁板底部距路面设计基准线的高度;

1

ℎ—路缘石的高度;

2

ℎ—波形梁板顶面距路缘石顶面的高度;

3

ℎ—波形梁板底距路缘石顶面的高度;

4

ℎ─线锤的设定高度;

ℎ5

ℎ62

T/XXXXXXX—XXXX

—波形梁钢护栏横梁中心高度;

─相邻两立柱外边缘间的距离;

𝐻𝐻─立柱中距;

𝑙𝑙─锤尖到立柱壁垂直距离;

𝐿𝐿─在线锤的设定高度范围内测得锤尖到磁铁边缘的垂直距离;

1

𝐿𝐿─立柱竖直度;

2

𝐿𝐿Ф、Ф─相邻两个立柱的直径(或边长);

𝑆𝑆

4基本规定12

4.1试验条件

波形梁钢护栏表面应清洁、干燥,无明显损伤。

条文说明

波形梁钢护栏表面污染(如黏附异物、杂物)会导致基底板厚、立柱金属基底壁厚、涂层厚度等实测项目测试结果

的失真;波形梁钢护栏表面潮湿、凝水、凝霜等,不利于试验检测工作开展,且可能会造成结果误差较大。

4.2试验环境

4.2.1试验检测工作不应在强风、大雾、雷雨等天气进行。

条文说明

强风、大雾、雷雨天气对试验检测工作开展不利,且存在人员、设备安全风险。

4.2.2检测环境温度应在(0~40)℃。

条文说明

温度变化对波形梁钢护栏梁板、立柱、量测仪器设备均有影响,影响试验数据的可靠性;(0~40)℃是大部分设

备工作温度范围,且40℃是户外作业的温度上限;此外特殊温度下试验,环境温度应满足设备正常工作温度范围。

4.3试验程序

4.3.1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现场检测工作一般分为测试前准备、现场测试、结果分析3个阶段。

4.3.2测试前准备阶段工作内容应包括:

a)资料准备。应收集的资料包括:设计图纸、车流量状况等。

b)测试方案。根据波形梁钢护栏数量、实测项目、检测频率、现场车流量状况等,制定测试方

案。

c)测试筹备。在确认测试方案后,进行试验人员组织、交底,仪器设备的筹备等工作。

4.3.3现场测试阶段工作内容应包括:

a)测试准备。包括设备检查、调试等。

b)测试。按照试验方案进行试验,记录各测点数值和相关信息,并记录试验环境(如温度、天

气等)。

4.3.4结果分析阶段工作内容包括:

a)数据分析。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b)报告编制。根据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测试结果,编制波形梁钢护栏测试报告。

5测试方法

5.1外观质量

5.1.1主要方法:目测及手感检查,辅助必要的量具测量凹坑、凸起、压痕等缺陷。

5.1.2外观质量的检查内容:

a)总体线形与公路线形是否协调,是否有明显凹凸、起伏现象;

b)构件色泽是否均匀一致,防腐涂层外观是否有明显缺陷;

c)梁板是否翘曲、变形,接头是否平顺,搭接方向是否正确;

d)防阻块、托架、横隔梁、端头、背板、加强横梁等构件安装是否与设计文件相符,是否有明

显变形、扭转、倾斜;

3

T/XXXXXXX—XXXX

e)立柱及柱帽安装是否牢固,顶部是否有明显塌边、变形、开裂等缺陷;

f)梁板、立柱是否有现场焊割和钻孔情况;

g)螺栓类型、规格是否正确,配件是否齐全,安装是否紧固;

h)立柱基础处理是否符合要求:位于土基中的立柱,立柱周边填土是否平整;预留套筒或钻孔

施工的立柱,立柱周边孔隙是否回填捣实;采用法兰基础的立柱,法兰焊缝外观是否存在缺

陷。

条文说明

波形梁钢护栏外观质量是波形梁钢护栏工程质量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开展波形梁钢护栏实测项目质量检验的基础。

5.2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

5.2.1主要方法:板厚千分尺法和超声波测厚仪法

5.2.2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板厚千分尺:分辨力不低于0.005mm,弓深不小于50mm;

b)涂层测厚仪:分辨力不低于1μm;

c)超声波测厚仪:分辨力不低于0.01mm,声速范围(1000~9999)m/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d)其他辅助工具:记号笔、钢直尺、耦合剂等。

5.2.3准备工作

a)检测前将仪器设备及配套的校准(率定)块置于现场环境同条件预热,消除或减少环境对检

测结果的影响。

b)板厚千分尺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检定合格,并进行零位校准。

c)超声波测厚仪应通过与被检构件相同材料的校准(率定)块或现场用板厚千分尺确定厚度的

测点进行声速校准。

d)涂层测厚仪应使用标定过的校准片进行校准,校准时应尽量保证被测构件的涂层厚度在校准

厚度范围内。

条文说明

设备校准是正式开展现场试验检测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考虑到超声波脉冲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率的不同,

在使用超声波测厚仪测量波形梁钢护栏梁板厚度时,应采用与梁板材质相同的校准(率定)块或板厚千分尺核验的方法

来进行声速校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涂层测厚仪往往配备有不同厚度规格的校准片,在开展检测前应先了解所测

涂层的厚度范围,保证所测的涂层厚度值在校准范围内,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5.2.4板厚千分尺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抽取的每片波形梁板平缓部位选取4个测点,板左侧一点、中部两点,右侧一点,测点分

布位置见图1,测点宜在距边部50mm处。测点表面应平整光滑、清洁,用记号笔标记好测点

位置;

图1板厚千分尺法测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测点分布示意图

b)旋动千分尺微分筒,扩大测砧与测微螺杆间距,夹入波形梁板,调整千分尺位置,使测微螺

杆能落在标记测点处,缓慢旋紧微分筒至测微螺杆及测砧分别与波形梁板测点两侧接触,待

数值稳定,读取千分尺刻线或显示屏读数即为该测点波形梁板总厚度值,读数至0.001mm;

c)移走千分尺,将涂层测厚仪探头垂直放置于标记测点处,轻轻按压测头,读取涂层厚度值;

0

每个标记测点正、反面各测3次,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标记测点正、反面涂层厚𝑡𝑡

度值、,精确至1μm;

d)重复步骤(2)~(3),测出其他3个标记测点的波形梁板总厚度及正、反面涂层厚度值。

𝑡𝑡1𝑡𝑡2

4

T/XXXXXXX—XXXX

e)测点处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按公式(1)计算;

=(+)×10·······························································(1)

式中:−3

𝑡𝑡𝑡𝑡0−𝑡𝑡1𝑡𝑡2

——标记测点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mm);

——标记测点波形梁板总厚度(mm);

𝑡𝑡、——标记测点波形梁板正、反面涂层厚度()。

0μm

𝑡𝑡f)以梁板4个测点基底金属厚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值,结果保留两位

12

𝑡𝑡𝑡𝑡小数。

条文说明

波形梁钢护栏安装后,其梁板拼接位置的梁板基底金属厚度难以测量,因此其测点分布区别于GB/T31439.1《波形

梁钢护栏第1部分:两波形梁钢护栏》和GB/T31439.2《波形梁钢护栏第2部分:三波形梁钢护栏》梁板基底金属厚度

“四点法”的测点位置分布(如图2),采用板厚千分尺法现场测试时,测点宜选取在梁板的上部和下部便于测试位置,

因此采用《公路波形梁钢护栏产品质量行业监督抽查实施规范》(JDCC2020-03)测点位置分布,板左侧一处、中部两

处,右侧一处。

图2波形梁护栏板基底金属厚度“四点法”测点位置分布示意图

5.2.5超声波测厚仪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抽取的每片波形梁板平缓部位选取4个测点,测点位置如图3所示,测点宜距边部不少于

50mm处。测点表面应平整光滑、清洁,用记号笔标记好测点位置;

b)将超声波测厚仪探头涂上适量耦合剂后垂直贴紧标记好的测点表面,读取梁板超声波检测厚

度,精确至0.01mm;

c)将涂层测厚仪探头垂直放置于标记测点处,轻轻按压测头,读取涂层厚度值;每个标记测点

𝑐𝑐

正、反面各测𝑡𝑡3次,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标记测点正、反面涂层厚度值、,精

确至1μm;

12

d)重复步骤(2)~(3),测出其他3个测点的波形梁板超声厚度及正、反面涂层厚度值𝑡𝑡;𝑡𝑡

e)测点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按公式(2)计算;

=(+)×10·······························································(2)

式中:−3

𝑡𝑡𝑡𝑡𝑐𝑐−𝑡𝑡1𝑡𝑡2

——标记测点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mm);

——标记测点波形梁板超声波检测厚度(mm);

𝑡𝑡、——标记测点波形梁板正、反面涂层厚度()。

𝑐𝑐μm

𝑡𝑡f)以梁板4个测点基底金属厚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值,结果保留两位

12

𝑡𝑡𝑡𝑡小数。

g)当测量结果发生争议时,以板厚千分尺法作为仲裁试验方法。

5

T/XXXXXXX—XXXX

图3超声波测厚仪法测波形梁板基底金属厚度测点分布示意图

条文说明

超声波测厚仪是根据超声波脉冲反射原理来进行厚度测量的,当探头发射的超声波脉冲通过被测物体到达材料分界

面时,脉冲被反射回探头通过精确测量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的时间来确定被测材料的厚度。复合涂层构件因表面非金属

涂层和底面热浸镀金属涂层的声速差、界面回波、涂层厚度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影响测量结果准

确性,因此在使用超声波测厚仪测量复合涂层构件时,应先进行现场验证。超声波脉冲的传播速度、脉冲接收受影响因

素较多,如接触面粗糙度、耦合剂、材料内部缺陷、构件表面覆盖层、环境温度等,因此当超声波测厚仪测量结果与板

厚千分尺测量结果发生争议时,以板厚千分尺法作为仲裁试验方法。

5.3立柱基底金属壁厚

5.3.1主要方法:板厚千分尺法和超声波测厚仪法

5.3.2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板厚千分尺:分辨力不低于0.005mm,弓深不小于100mm;

b)磁性涂层测厚仪:分辨力不低于1μm;

c)超声波测厚仪:分辨力不低于0.01mm,声速范围1000m/s~9999m/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d)其他辅助工具:记号笔、钢直尺、耦合剂等。

5.3.3准备工作

a)检测前将仪器设备及配套的校准(率定)块置于现场环境同条件预热,消除或减少环境对检

测结果的影响。

b)板厚千分尺进行零位校准。

c)超声波测厚仪应通过与被检构件相同材料的校准(率定)块或现场用板厚千分尺确定厚度的

测点进行声速校准。

d)涂层测厚仪应使用标定过的校准片进行校准,校准时应尽量保证被测构件的涂层厚度在校准

厚度范围内。

5.3.4板厚千分尺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抽取的每根立柱上选取3个测点,测点应距立柱端口不少于50mm,测点宜环向均匀分布,

且应避开塌边变形、焊缝等部位,测点表面应平整光滑、清洁,用记号笔标记好测点位置;

b)旋动千分尺微分筒,扩大测砧与测微螺杆间距,夹入立柱,调整千分尺位置,使测微螺杆能

落在标记测点处,缓慢旋紧微分筒至测微螺杆及测砧分别与立柱测点两侧接触,待数值稳定,

读取千分尺刻线或显示屏读数即为该测点立柱总壁厚,读数至0.001mm;

c)移走千分尺,将涂层测厚仪探头垂直放置于标记测点处′,轻轻按压测头,读取涂层厚度值;

0

每个标记测点处内、外壁各测3次,取3次测量结果𝑡𝑡的平均值作为该标记测点内、外壁涂层

厚度值、,精确至1μm;

d)重复步骤(′2′)~(3),测出其他2个标记测点立柱总厚度和立柱内、外壁涂层厚度;

12

e)测点处立柱基底金属壁厚𝑡𝑡𝑡𝑡按公式(3)计算;

=(+)×10·······························································(3)

式中:′′′′−3

012

——测点立柱基底金属壁厚(mm𝑡𝑡);𝑡𝑡−𝑡𝑡𝑡𝑡

′——测点立柱总厚度(mm);

𝑡𝑡′、——测点立柱内、外壁涂层厚度(μm)。

0

𝑡𝑡′′

𝑡𝑡1𝑡𝑡2

6

T/XXXXXXX—XXXX

f)以立柱3个测点的基底金属壁厚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根立柱基底金属壁厚值,结果保留两位

小数。

5.3.5超声波测厚仪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超声波测厚仪法测量立柱基底金属壁厚测点分布同5.3.4,测点表面应平整光滑、清洁,必

要时应清除测点表面异物,用记号笔标记好测点位置;

b)选取大小合适的超声波测厚仪探头,在探头涂上适量耦合剂,将探头垂直贴紧标记好的测点

表面,读取立柱超声波检测厚度,精确至0.01mm;

c)将涂层测厚仪探头垂直放置于标记测点′处,轻轻按压测头,读取涂层厚度值;每个标记测点

𝑡𝑡𝑐𝑐

处内、外侧各测3次,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标记测点内、外侧涂层厚度值1't、2't,

精确至1μm;

d)现场不具备立柱内侧涂层厚度检测条件时,可仅测立柱外侧涂层厚度,计算时内侧涂层厚度

参照外侧涂层厚度取值。

e)重复步骤(2)~(3),测出其他2个测点的立柱超声波检测厚度及内、外侧涂层厚度值;

f)测点处立柱基底金属壁厚按公式(4)计算;

=(+)×10·······························································(4)

式中:′′′′−3

𝑡𝑡𝑡𝑡𝑐𝑐−𝑡𝑡1𝑡𝑡2

——标记测点立柱基底金属壁厚(mm);

′——标记测点立柱超声波检测厚度(mm);

𝑡𝑡′、——测点立柱内、外壁涂层厚度(μm)。

c

𝑡𝑡g)′以立柱′3个测点基底金属壁厚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立柱基底金属壁厚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2

𝑡𝑡h)𝑡𝑡当测量结果发生争议时,以板厚千分尺法作为仲裁试验方法。

5.4镀(涂)层厚度

5.4.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磁性涂层测厚仪:分辨力应不低于1μm;

b)电涡流涂层测厚仪:分辨力应不低于1μm;

c)辅助工具及试剂:记号笔,钢直尺、脱塑剂等。

5.4.2准备工作

a)检测前将仪器设备及配套的校准(率定)块置于现场环境同条件预热,消除或减少环境对检

测结果的影响;

b)涂层测厚仪应使用标定过的校准片进行校准,校准时应尽量保证被测构件的涂层厚度在校准

厚度范围内。

5.4.3镀(涂)层厚度现场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a)波形梁板正、反面各选取5个测区,测区分布见图5.4.3,测区宜在距波形梁板边部不小于

50mm;立柱内、外壁各选取3个测区,外壁测区宜均匀分布在立柱的上、中、下部,内壁测

区宜在距端头50mm处,且沿环向均匀分布;每个测区面积约为1cm2,用记号笔标识好测区位

置;

图4波形梁板镀(涂)层厚度测点分布示意图

7

T/XXXXXXX—XXXX

b)测区应选在构件表面平整处,且应清除构件表面的灰尘、油脂、腐蚀物等;测区不宜靠近构

件边缘、螺孔及构件界面内转角之处,且应避开焊缝、腐蚀斑、锌瘤、氧化物等表面较粗糙

位置;

c)将涂层测厚仪探头垂直放置于标记测区内,轻轻按压测头,读取涂层厚度值;每个标记测区

内测3次,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测区镀(涂)层厚度;

d)若检测对象为复合涂层且需要进行分层厚度检测时,宜按照下列方法进行测试:

1)方法1:先用磁性测厚仪检测测区镀(涂)层总厚度,再用电涡流涂层测厚仪测量该区域

外涂层厚度,该测区总厚度减去外涂层厚度得到该测区内涂层的厚度;

2)方法2:用磁性测厚仪检测测区镀(涂)层总厚度后,对该测区进行脱层处理,对裸露的

内涂层作适当清洁,再用磁性涂层测厚仪测内涂层厚度,该测区总厚度减去内涂层厚度

得到该测区外涂层的厚度;

3)当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发生争议时,以方法2作为仲裁试验方法。

5.4.4结果计算及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a)测区镀(涂)层厚度按公式(5)计算:

涂=/········································································(5)

𝑛𝑛

式中:𝑡𝑡∑𝑖𝑖=1𝑡𝑡𝑖𝑖𝑛𝑛

涂——测区镀(涂)层总厚度(μm);

——测区内第i个测点测量结果(μm);

𝑡𝑡

——测区内测点数量。

𝑖𝑖

𝑡𝑡b)复合涂层中外涂层厚度按公式(6)或者公式(7)计算:

𝑛𝑛

内涂层=涂外涂层···································································(6)

=···································································(7)

𝑡𝑡外涂层𝑡𝑡涂−𝑡𝑡内涂层

式中:𝑡𝑡𝑡𝑡−𝑡𝑡

涂——测区镀(涂)层总厚度(μm);

、分别为测区复合涂层中内、外涂层厚度()。

𝑡𝑡外涂层内涂层——μm

c)以各测区镀(涂)层厚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单个构件的镀(涂)层厚度值,结果保留整数。

𝑡𝑡𝑡𝑡

5.5横梁中心高度

5.5.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钢卷尺:量程范围:0-5m,分辨力不低于0.5mm;

b)其他辅助工具:水平尺。

5.5.2横梁中心高度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a)每处取连续5跨护栏作为一个测量范围,测量5个横梁中心高度;

b)护栏横梁中心高度为护栏板中心距设计基准线的高度H,当有无路缘石时,横梁高度测量示意

图见图5和图6;

c)先把水平尺水平放在波形梁板上缘,用钢卷尺测量波形梁板上缘距设计基准线的高度ℎ(或);

d)把水平尺水平放在波形梁板下缘,用钢卷尺测量波形梁板下缘距设计基准线的高度ℎ(或ℎ);

1ℎ4

e)每个测点横梁中心高度按公式(8)或公式(9)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5

=(ℎ+ℎ)/2·······································································(8)

=(ℎ+ℎ)/2·······································································(9)

𝐻𝐻12

式中:𝐻𝐻45

H——波形梁钢护栏横梁中心高度(mm);

ℎ——波形梁板上缘距路面的高度(mm);

ℎ波形梁板下缘距路面的高度(mm);

1——

ℎ波形梁板上缘距路缘石顶面的高度(mm);

2——

8

4

T/XXXXXXX—XXXX

ℎ——波形梁板下缘距路缘石顶面的高度(mm)。

5

图5波形梁钢护栏横梁中心高度测量示意图(无图6波形梁钢护栏横梁中心高度测量示意图(有

路缘石)路缘石)

条文说明

护栏安装高度关系到对大部分车辆碰撞点的有效保护,当无路缘石、拦水带等构造物时,以护栏横梁竖向立面与路

面的相交线为设计基准线,横梁中心距设计基准线的高度,即为该测点横梁中心高度;有路缘石、拦水带等构造物,且

靠近车流方向构造物面不处于护栏面后,则设计基准线应为护栏面与构造物的相交线。

5.6立柱中距

5.6.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钢卷尺:量程范围:0-5m,分辨力不低于0.5mm;

b)游标卡尺:量程范围:0-300mm,分辨力不低于0.1mm;

c)其他辅助工具:记号笔等。

5.6.2游标卡尺在使用前应先检查,并进行零位校准。

5.6.3立柱中距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立柱中距为相邻两立柱中心轴线间的距离,如图7所示,每处取连续5跨护栏作为一个测量

范围,测量3个立柱中距;

b)先用钢卷尺测量波形梁钢护栏相邻立柱外边缘间的距离l,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相邻两个立柱

的直径(或边长)Φ、Φ;

c)相邻两立柱的中距按公式(10)计算,结果精确至1mm;

12

=Ф+Φ/2································································(10)

式中:𝐿𝐿𝑙𝑙−�12�

──立柱中距(mm);

𝐿𝐿──相邻立柱外边缘到外边缘的距离(mm);

𝑙𝑙Ф、Ф──相邻两个立柱的直径(或边长)(mm)。

12

9

T/XXXXXXX—XXXX

图7立柱中距测量示意图

5.7立柱竖直度

5.7.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钢卷尺:量程范围:0-5m,分辨力不低于0.5mm;

b)钢直尺:量程范围:0-300mm,分辨力不低于0.5mm;

c)线锤:质量应按每1m检测高度100g取值,且不小于500g,带磁性吸附功能;

5.7.2立柱竖直度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立柱竖直度测量时,每处取连续5跨护栏作为一个测量范围,抽取3根立柱;

b)立柱竖直度测量时每根立柱应测试两个方向,即以行车方向为基准的纵向和横向;

c)垂线法测试时,应避免铅锤线受到风的影响而晃动;

d)将铅锤盒顺直吸附到测试面上,用钢卷尺以线锤为起点向下拉到设定高度h6,从铅锤盒底部

拉出铅锤线至设定高度ℎ(见图5),用钢直尺测量锤尖到立柱壁的距离L1,精确至1mm;

e)立柱竖直度S按公式(11)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6

=||/·····································································(11)

式中:

𝑆𝑆𝐿𝐿1−𝐿𝐿2ℎ6

──立柱竖直度(mm/m);

𝑆𝑆──线锤的设定高度(m);

ℎ6──锤尖到立柱壁垂直距离(mm);

𝐿𝐿1──在线锤的设定高度范围内测得锤尖到磁铁边缘的垂直距离(mm),仪器校准证书有,为已知

数值。𝐿𝐿2

f)重复上述步骤,分别测出立柱横向和纵向的竖直度,取两个方向的测试值作为该立柱竖直度

测量结果。

5.8立柱外边缘距土路肩边线距离

5.8.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钢卷尺:量程范围:0-5m,分辨力不低于0.5mm。

5.8.2立柱外边缘距土路肩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每处取连续5跨护栏作为一个测量范围,抽取3根立柱;

b)用钢卷尺直接测量立柱外边缘距土路肩边线的垂直水平距离,每根立柱测量1次,测量结果

精确至1mm。

10

T/XXXXXXX—XXXX

5.9立柱埋置深度

5.9.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钢卷尺:量程范围:0-5m,分辨力不低于0.5mm;

b)冲击弹性波检测仪:应符合《钢质护栏立柱埋置深度冲击弹性波检测仪》GB/T24967的相关

要求,且检定合格;

c)其他辅助工具:记号笔、直尺等。

5.9.2拔桩法测立柱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用钢卷尺测量立柱外露长度,应在不同的位置测量3次,取最大值作为该立柱的外露长度值外,

精确至1mm;

𝑑𝑑

b)采用立柱拔出机械设备将立柱拔出,清除立柱埋入部分外壁可能存在的泥土、砂浆等附着物;

c)检查立柱管口有无塌边、变形、开裂等缺陷,如有,应重新选取立柱后再行拔出;

d)用钢卷尺测量拔出立柱长度,在立柱相互垂直方向位置测量2次,取2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作为立柱长度值,精确至1mm;

e)测完后,应将立柱重新埋入土体并进行修整;

f)立柱埋置深度按公式(12)进行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外·········································································(12)

式中:𝑑𝑑𝐷𝐷−𝑑𝑑

——测试立柱埋置深度(mm)

𝑑𝑑——测试立柱长度(mm)

——测试立柱外露长度()

𝐷𝐷外mm

条文说明

拔桩法虽然存在测量时间长、人工或机械成本高、立柱重新安装质量易受影响等问题,但安装后的立柱作为隐蔽工𝑑𝑑

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因截短、端头卷曲等引起立柱埋置深度不足,拔桩法借用机械或人工将立柱整根取出,可直接测量

立柱总长度,方法直观、结果准确,仍是目前测量立柱埋置深度最为有效、最为准确的测量方法。

5.9.3冲击弹性波法测立柱埋深应符合下列要求:

a)周边无强磁场、无较大振动和冲击,被检立柱应保持外露端管内无水及其它杂物;

b)检测之前,根据立柱的材质、规格和工程环境确定立柱的标称波速。对于新安装立柱,同型

号、同埋设方式等相同条件的立柱,宜拔出1根立柱测量实际总长,验证并标定波速,当不

具备实测条件时,标称波速可取5180m/s;在役路段立柱其标称波速应通过拔出立柱的实测长

度与反射回波传播时间计算得到;

c)冲击弹性波法测立柱埋深可采用重复反射法(1个频道)和单一反射法(2个频道)进行测试,

激振及传感器安装宜采用端发端收(重复反射法)或端发侧收(单一反射法)的方式安装,

其中单一反射法激振及传感器安装见图5.9.3,激振可采用自动激振装置或人工锤击两种方式;

图8冲击弹性波(单一反射法)测钢立柱埋深测试示意图

d)检测前应拆除柱帽,激振点应除去立柱端口焊渣、锈渍、镀层等浮渣,并打磨平整;

11

T/XXXXXXX—XXXX

e)采用自动激振装置时,自动激振装置须与立柱上沿紧密接触,其中心线应通过立柱壁中心线,

且尽量靠近测线;

f)加速度传感器安装测线宜选择断面(立柱上沿)未卷曲、打磨平整处,并避开立柱螺栓孔及

焊缝,测线应与立柱的轴线方向一致,加速度传感器安装点应清洁,且位于激振点同侧轴线

上;当采用2个频道单一反射法时,两传感器安装方向应一致,距离立柱顶部分别为0.1m和

0.6m;

g)激振装置和传感器安装好后,进行开机预热。检测前应根据仪器使用说明设置各项参数并对

环境噪声进行标定;

h)采用激振装置或人工锤击进行信号测试,测试不少于3个波形,其信噪比大于10倍,且信号

一致性较好时,方可开始正式检测;信号不好时,可调整激振能量大小、变换测线、激振面

处理等方式进行调整;

i)在立柱端口相互垂直的直径方向上选取2个测点,每个测点测得的有效测试数据应不少于5

个,结果精确至1mm,按附录A的规定记录现场检测数据,信息应详细、准确;

j)单根立柱长度数据中大于2倍标准差的单个检测值应予以舍弃,其余检测值的平均值作为立

柱长度测量结果。

k)按照5.9.2测得立柱外露长度,并计算测试立柱埋置深度,结果保留整数。

l)本方法一般作为施工检测的辅助手段,不直接作为仲裁性检测试验或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

通过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筛查,针对存在明显问题的立柱应采用拔桩法进行复检。

条文说明

冲击弹性波法是测试立柱埋深主要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其利用弹性波的反射特性,根据标定所得的弹性波波速,

并通过立柱底部的反射时刻进而推算立柱的长度及埋深。波形梁立柱为中空结构,激振残留时间长且存在空腔共鸣,使

激振信号衰减变慢,同时激振能量易逸散到周围土体中造成反射信号衰减较快,因此往往在激振信号尚未完全收敛之前,

反射信号即已到来,大大增加了反射信号识别的难度,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钢质护栏立柱埋深冲击弹性

波检测仪》(GB/T24967-2010)规定了钢质护栏立柱埋深冲击弹性波检测仪的测试精度要求:在钢质护栏立柱弹性波

波速经过事先标定的前提下,检测仪对已埋入地下的护栏立柱埋深深度测量时,平均测量误差优于±4%或不大于±8cm。

实际测试过程中,外界环境(风速、振动、噪声等)、激振方式(激振能量、激振锤材质)、埋设介质(土、石、土石

混填及混凝土)、立柱施工方式(打入、分层夯实埋入)、立柱状态(与梁板连接方式、立柱底部是否卷曲)、立柱使

用年限等因素均会影响波的传播进而影响测试精度,因此该方法宜作为施工检测的辅助手段,不应直接作为仲裁性检测

试验或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

5.10螺栓终拧扭矩

5.10.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扭力扳手:分度值不大于0.1N•m,测量范围为20N•m—500N•m,允许误差应符合现行《手用

扭力扳手通用技术条件》(GB/T15729)的有关规定,螺栓终拧扭矩应为扭矩扳手测量上限

的20%~80%,扭力扳手应检定合格;

b)其他辅助工具:活动扳手、记号笔等。

5.10.2螺栓终拧扭矩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a)每处取连续5跨护栏作为一个测量范围,抽取5个螺栓作为测点,其中拼接螺栓和连接螺栓

均不少于2个。

o

b)对已拧紧的螺栓,在螺杆端面和螺母上用记号笔划一条直线,然后将螺母拧松约60,必要时

用活动扳手将螺栓头部夹紧,以防止转动,再用扭矩扳手向拧紧方向缓慢而均匀地加力拧紧,

使两线重合,读取扭矩值,即为该螺栓的终拧扭矩,精确至1N•m。

条文说明

波形梁梁板通过拼接螺栓相互连接呈纵向横梁,梁板由连接螺栓固定于防阻块、托架或横隔梁上,并与立柱连接,

作为车辆碰撞时受力整体结构。波形梁护栏板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因此不能过早拧紧其连接螺栓和拼接螺

栓,待调节完成后再按规定扭矩拧紧螺栓,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连接螺栓紧固受作业面限制,作业工人在安装过程中往

往未能完全紧固,因此在螺栓终拧扭矩测试现场取点时应充分考虑拼接螺栓和连接螺栓,确保拼接螺栓和连接螺栓均能

满足要求。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3671-2021)给出了连接螺栓和拼接螺栓终拧扭矩规定值(见表1),

在选择扭矩扳手时,应确保螺栓终拧扭矩值在测扭力扳手的测量范围的20%~80%。

12

T/XXXXXXX—XXXX

表1连接螺栓及拼接螺栓的终拧扭矩规定值

螺栓类型螺栓直径(mm)扭矩值(N•m)

M1660~68

普通螺栓M2095~102

M22163~170

高强螺栓-315~430

6记录和报告

6.1试验记录

试验记录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试验仪器设备信息;

b)环境温湿度条件;

c)测区(测点)位置信息;

d)各测点测试数值。

6.2试验报告

6.2.1试验报告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a)项目概况

b)委托单位信息;

c)试验依据,包括试验所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设计资料等;

d)主要仪器设备及编号;

e)试验内容与方法;

f)试验数据分析;

g)必要时,应附现场检测图片。

6.2.2试验报告包含的信息能够真实反映试验过程、试验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